其他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
专注分享学习,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外语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公众号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摘要
1 引言
“课程思政”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后,正逐渐从一个政治思想工作用语演变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2018年9月10日到11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再次将“课程思政”提上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日程。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各个角落,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这一背景下,结合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讨论课程思政,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视角来探讨其目标、内涵与实施策略,不仅是对新时代教育浪潮的积极的理论回应,也是对“课程思政”引领下的外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思考。
2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新时代高等教育强调课程思政,其必要性首先体现在课程思政对教育的价值塑造功能的凸显上。教育的基本功能表现在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无论多么强调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始终不可缺少,而且对学生的知识形成与运用、能力培养与实践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陶行知先生说,“中国教育的使命,是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世界教育之使命,也是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全人类生命之火焰,放出全人类生命之光明”(陶行知,2005a:200)。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始终应该体现家国情怀和社会道义,表现出价值上的引领。在这一意义上,中国的高等教育通过推行课程思政对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关注、学习、吸收课程知识体系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立足中国实际办教育的必然。
当前实施课程思政也是对新时代中国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应。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各个领域交锋,人才争夺日益激烈,如何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是一个时代使命。正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因而,课程思政直接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面向时代的必然选择。
对外语专业而言,课程思政更是十分必要。外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始终直接面对国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正如杨金才(2020:48)所言,“就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而言,我们面对的是国外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的主流话语,其文化价值观渗透在语言的背后”。因而,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国外“拿来”或“移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甄别;学生也不能圈圈吞枣、照单全收,必须依靠国情知识、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批判思维进行意识形态甄别和价值判断。在这一意义上,课程思政就十分必要。
此外,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不能融合,导致学生难以将在思政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也导致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淡漠,并由此加深了学生的思政意识淡漠感,从而失去对外语专业学习中所接触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失去对西方修辞话语背后的价值观念的捕捉能力和鉴别能力。杨金才(2020)曾举例说,不少中国大学毕业生在国外学习回国后竟然在学术成果中使用西方学者常常使用的“China,Taiwan,and Hong Kong”等有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这些都是外语教育中失败的例子,从侧面反映了课程思政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
3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之本
课程思政之本在于实现立德树人,它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树什么样的人”“如何树人”。这个问题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从而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并非仅指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促成个体的人接受和吸收符合时代潮流、社会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涉及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等诸多方面。《纲要》要求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实施课程思政,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进行优化;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要突出价值塑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旨在提高人的核心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反映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具体而言,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就是保障和服务高等学校育人育才根本任务的完成。育人包括三个维度,即道德人、中国人和现代人。所谓“道德人”,就是要求培养对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类道德伦理的基本共识;所谓“中国人”,就是使学生具有中国知识、中国立场、中国情怀,成为知中国、爱中国、服务中国的人才;所谓“现代人”,就是使学生具有现代文明意识和现代文化知识、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育人的三个维度为学生的知识形成与才能培养与施展提供了方向。育才除专业能力之外还包括三大能力的培养,即:思辨能力、社会参与与引领能力、专业才能制导能力。思辨能力主要包括批判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是价值判断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参与与引领能力是指深度扎根社会并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其基础是专业能力和对自我与社会的认知、判断能力;专业才能制导能力是指学生以符合时代潮流、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决定如何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谁服务的能力。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始终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关联,并为专业素养、知识和能力提供附着骨架和施展舞台。
正因为如此,课程思政应该强化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与引导作用。正如叶方兴(2020:11)所言,“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把握专业课程的课程属性、价值属性、特色优势,发掘、利用、转换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坚持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体’、以专业育人理念为‘魂’、以各种教学形式为‘用’,追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振’效应”。
在这一意义上,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必须充分服务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度融合。首先,外语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应与实现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素质要求相融合,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其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也应该致力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课程思政应该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新的视角,促进学生基于中国文化立场和主流价值观念对外国语言文化及相关知识进行认知、批评、判断与吸收。外语专业学生面对的很多语言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都有着深厚而隐秘的价值负载,学生不仅应该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表示东方的“禅”时,中国学生是使用源自日本的“zen”还是源自中国的“chan”?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选择,更是文化上的选择。中国学生翻译“钓鱼岛”时是沿用西方一些媒体使用的“Senkaku Islands”还是我国坚持使用的“Diaoyu lslands”?这就不仅仅是语言学习问题,更涉及对语言背后意识形态的洞察和判断。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丰富学生对外国语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4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之质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具体而言,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和全课程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而,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它既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传统的专业课程。肖琼、黄国文(2020:10)对此做了十分准确的阐述: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即在(非思政)专业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文学导论)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就基本分工而言,思政课程是保证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就是要唤醒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激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对思政课程知识体系和价值目标的回应与践行。《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教育部,2020)。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塑造。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必须结合外语学科专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肖琼、黄国文,2020:11)。具体说来,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应该贯穿于培养目标设定、教材研制与选用、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课堂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教学评估与结果的运用等环节。即便是外语专业语言类课程也应该充分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兼容的目的。在这一意义上,传统的语言类课程必须抛弃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单一导向的传统思维和课程目标,应该通过组织系统的知识教学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最有效地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结合。
同时,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也应该全方位地融入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具有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观念自觉,其言传身教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在言传身教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情感态度、言说方式等都具有育人作用。对于具有强烈人文学科特点和跨学科特点的外语专业而言,教师面对外国语言文化和相关理论知识所表现出的立场与态度、语气与话语、视角与观点、思维方式与分析策略等都具有对话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
因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理念,需要在两个方面落实。第一是教师的观念转变与素养提升。这不仅是要端正师德师风,而且需要教师形成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意识和在教学全过程中践行的自觉。第二是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与管理,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修订和重新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坚决修改有违立德树人宗旨和课程思政理念的观念和做法,确保在知识传授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塑造。就效果而言,课程思政就是要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陶行知,2005b:302)。课程思政理念和课程思政的内容最终就是要融入教育的全员、全程和全课程之中,像空气一样弥漫于教育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之中,达到环境育人、春风化雨的效果。
5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之量
全面实施课程思政,要把握量的尺度。课程思政一方面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成为思政课程的回响和实践,另一方面,也要与承载思政的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相互兼容、协调推进。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兼容性和协调性是课程思政的度的原则。
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度的原则,就是要处理好一个关系,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要建立兼容性与平衡性,其根本在于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小逻辑服务于专业教育的大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逻辑体系上,实施课程思政的课程在结构和体系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科的规律性和课程知识的体系性、独立性,思政逻辑必须服务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大体系。在这一方面,思政教育是辅助性的、补充性的和视角性的,而专业教育是主体性的、结构性的和系统性的。例如,我们在美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可以从中国视角审视和判断美国文学现象,可以运用中国理论和价值标准加以分析和批评,可以结合中国文学加以比较与辨别,但必须遵循美国文学发展的基本史实与内在逻辑,呈现美国文学的本质特征。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重点讲授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等早期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品,但同时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他后期社会思想和文学观念的转变;可以突出埃兹拉·庞德的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的借鉴,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并非庞德诗学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主体,也不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流。
其次,在知识内容上,专业知识始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的主体,思政内容不能喧宾夺主,代替专业知识内容。思政内容与课程内涵之间要互相融通,避免生硬地使用与课程知识内容和学科内涵在逻辑和体系上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思政内容。准确地说,课程思政要求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从思政视角审视和认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内容,而不是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嵌入思政元素。这既是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也是课程思政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要求。
因此,在宏观层面,我们可以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顶层设计上补齐知识短板和能力培养上的条件缺憾,在除通识教育课程之外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或加大有利于思辨能力和母语能力提升、中国文化与思想修养、中外文化与思想比较的课程,并根据不同课程的知识特点融入不同的思政目标,在专业知识体系内形成思政内容的体系化,形成多课程在思政上的联动。
就课程本身而言,一门课程不可能完成所有思政目标,但是我们可以适当根据课程知识结构的价值基础,设计符合思政目的和专业逻辑的内容;根据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统一的原则重新设计练习和测评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目标,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思政得以尽可能充分地贯穿课程教学过程,推动思政目标和专业目标的双实现。
此外,全面实施课程思政也使得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建设成为必须。第一,课程思政关键在人。教师是关键,这不仅需要个体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化和个人素养提升,而且需要建立一支“能够理解课程思政意义和其重要性并有能力在实践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外语教师队伍”(肖琼、黄国文,2020:12)。第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材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当前的外语专业教材建设现状而言,思政功能弱,缺乏系统性和时代特色,因而,我们有必要基于新时代中国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包括思政要求,根据已有的课程思政探索,研制一批学术价值高、时代特色鲜明、思政性突出的外语专业教材,作为新形势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第三,教法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鼓励教师基于中国价值观念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开展多样化的探索,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辨析比较,在主动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吸收和培养符合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个人发展所需的核心价值观。
6 结语
当前,课程思政是对现有教育理念的修正,反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既是对人类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实践,也是对中国当前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及时而且切实的回应。作为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课程思政既基于外语专业建设现实和社会需要,也基于学科逻辑和专业知识内在规律,还需要与外语专业现行的指导政策对接,因而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务实的实践探索、彻底的观念更新,共同促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融通。
免责声明:原文载于《中国外语》2021,18,(2),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章。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张伟年 段宛云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2.8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何不来个点赞、在看、分享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