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筱一 | 华东师范大学外院毕业典礼院长致辞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公众号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亲爱的2017级的同学们,首先,还是要允许我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所有老师向你们表达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毕业了!
每一年的这个时节,我都感慨万分,感慨离别,感慨时光,感慨在这一时刻能够看到的,青春最好的模样,也感慨如约而至的,经过十年早已让我词穷的“毕业作文竞赛”——每一次,我都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珍惜吧,应该是最后一次了,哪怕词穷——但是每一次,总是又迎来了新一次的,需要我更加珍惜的机会。我有时真的是很佩服自己,十年如一日的,几乎站在同样的地方,明知道“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顶着一张活生生被黄梅天的热气熬出中年油腻的脸,硬是将“套路”扳成老母亲慈祥而温柔的牵挂和叮咛。
如果说十年前,我在自比成老母亲的瞬间,心尖儿上免不了地要颤一颤,今天,仅仅是想到从这一刻起,你们就要把华东师范大学变成你们的“母校”,把外语学院变成你们的“母院”,我已毫不怀疑作为“母院”的代言人,再也没有比老母亲的形象更为熨帖的了。曾经我们是一体,你们是让华东师范大学,让华东师范大学的外语学院在不同的瞬间、以不同的方式展现风华的存在。而眼下,你们就像脱离母体的孩子,已经获得了或许向往已久的独立。只是我们还停留在分离在即,距离最近的时刻。
于是说一些体面的话儿吧,不说明显是套路的“内卷”或“躺平”——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躺平究竟应该被译成Couch Potatoes还是Lying Flat,是译成jemenfoutisme还是译成cynisme——而是最后一次和大家一起看看一路走过来的道路,和大家一起看看周遭。
十年如一日地站在这里,送走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今天,眼见得才开通的,无人驾驶的15号地铁线几乎是在同一个起点拾起你们,送往不同的终点,抑或是新起点,心情还是有点复杂。一起同行了四年,我们难道不是一起度过了一个学期的云课堂?难道不是一起见证了外语学院二楼的网红打卡点的诞生吗?难道不是跨时三个年头,一起等来了外语学院的观光电梯?当然,共行也不见得皆是美好。但是,难道你们不觉得,即便是被戏称为“稀泥歌剧院”的临时食堂在此刻回忆起来,也因为这么一点点小小的戏剧性而为四年的生活平添一分可遇而不可求的色彩?
这一切即将过去,以后回望的时候,你一定欣喜于与还是华东师大一部分的你相逢。你会重温这个或许平淡但好在平安的集体带给你的幸福;重温站在因为疫情而不再拥挤的街头,确定不了自身存在的困惑;但是你会淡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尖锐的失望,会淡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校园里曾经经历的小伤小痛,精神的,身体的。
是的,我并不担心我们一起度过的过往终将化为你我丰饶的记忆。我,以及你们的老师们更希望的是能够预见你们的未来,而且确认未来的美好。但是我们也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生并不如我们所愿,种种不如意会时时刻刻跳出来,令我们猝不及防。而人类应对的智慧虽然日渐丰富,却并不见得能够追得上层出不穷的不如意的滋生与蔓延。笼罩了我们十八个月的疫情是为一证;而世界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的戾气更是令人沮丧的提醒——无论其起因是种族、性别或是阶层问题。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我才会经常问自己,我们能够传给你们什么独家秘笈,可以让你们此去经年,百毒不侵?
和前九年不一样的是,我想坦率地承认,我并不知道答案。我想,我,还有你们的老师,我们也是庸人,我们自己都难以免除种种的不如意。我同样不想说,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寻找到答案——虽然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一直认为自己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让你们爱上阅读,但阅读说到底只是帮助我们学会感受。我不想伪装成思想家或批评家的模样,为你们提供心灵毒鸡汤,更何况法国哲学家阿兰在他的《幸福散论》里,相当不厚道地自嘲过,如果抑郁,千万不要求教于哲学家,因为“当你求教于哲学家时,你又发现了什么呢?”他说:“一个读书太多、思想短浅、比你还要悲观的人”。
但是,恰恰懂得没有唯一的答案,是我今天唯一想和大家共享,可以得到简单表述的心得。外语学院是众声汇聚之地,在众多声音之中,并不存在唯一的,压倒性的声音,也并不存在天生就打上了真理烙印的声音。英语不是,法语不是,德语不是,俄语不是,日语不是,西班牙语不是,甚至汉语也不是,而在某一个瞬间,它们却又闪现过真理的存在。千万不要小瞧这一点,因为法国人也是花了数个世纪才明白,法语并不见得比其他语言更顺应“天道”。如果外语学院的四年能让你们不再畏惧尼采所谓的“比较的时代”,能够赋予你们在不否定真理的同时,不图谋一劳永逸的的真理的勇气和理性,我想,纵然离保证你们百毒不侵的独家秘笈相去甚远,却足以保证大家昂首阔步地走出校门了。
待到校门之外,且容我道一声祝福吧:此去经年,人生即便并不凶险,却也不会一路坦途,愿你们珍重自己,珍重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处美或不美的风景;愿你们善待自己,善待人生路上遇到的喜欢或不喜欢的他人;愿你们即便不读文学,也能够像我并不算太熟识的一位作家朋友须一瓜所说的那样,不要只看是非对错的判决裁定,而是在可能的时候,“触摸人生的凹凸裂隙”,通过你们习得的,或者未习得的语言的每一处细微的沉淀,“去感受真实、接纳同类与万物”,去营造一个更加丰沛和柔软的内心世界。
如果累了,欢迎你们回来,希望你们回来之时,楼外的小花园已经种上了“翻译家”的玫瑰,希望又有新的声音出现,拉丁语,古希腊语,斯瓦希里语,或者,现实一点,意大利语?希望我们都还健康快乐,在内心培植出许多不会成为执念的小心愿。
袁筱一
2021年6月17日
外一篇:
新书推荐 | 郭可《中国媒体的世界图像及民众全球观》
上外舆情研究中心上外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公众号
《中国媒体的世界图像及民众全球观》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主任郭可教授的最新著作。本书主要探讨了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世界图像以及对我国民众全球观的影响。本书梳理了70年来中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即革命型报道范式(1949—1976 年)、发展型报道范式(1977—2013年)、文明型报道范式(2014—2020年)。本书还用内容分析法讨论了《环球时报》和《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归纳了中国媒体国际新闻选择和处理的特征以及如何塑造中国民众的全球观。另外,本书以中美贸易争端为案例讨论了我国国际新闻报道的新趋势和特点。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迅速取得胜利也彰显出大国的社会治理能力。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中美关系跌入建交以来的低谷,世界格局正面临重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在重新解读中国,对中国的解读有正确部分,但也有不少误读和偏见。
为了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有必要先搞清楚中国媒体是如何解读世界、如何看待世界的(即全球观)。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对中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进行多维度研究,以此探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媒体如何选择和发布国际新闻;二是中国受众如何解读国际新闻;三是中国社会如何通过国际新闻理解世界(即全球观)。
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认识到国际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国际话语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也意识到国际新闻报道不仅是一个新闻报道业务问题,更是一个与中国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密切相关的话题。因此,研究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及其全球观是研究中国全球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从媒介和社会互动的视角来分析全球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涉华话语体系和本质。这一话题不仅具有中国意义,也拥有世界价值,有利于增进当下国际传播格局下国家间的对话和理解。
这本书是《全球话语与媒介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一本著作,作者也希望能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中国全球话语研究的理论内涵,也能促进研究成果在我国国际传播“走出去”战略中的应用和实施。
本书是作者负责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多语种涉华国际案例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B162)和国家一般项目“中国媒体全球观及其影响研究”(批准号:14BXW021)的部分成果。本书借助历史文献梳理了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用内容分析和调查数据探讨了国际新闻报道的选择和处理过程及其对中国受众的影响,将中美贸易争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趋势和特征。本书不仅能为我国媒体国际新闻研究提供理论视角,也能反映出当下该话题的现实意义。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科研助力
在线公益论坛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复旦新学术承办)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15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