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超35岁!”年龄歧视,该管管了 | 中国科学报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公众号

转载编辑:研习君



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更新不迷路⭐




《中国科学报》 (2021-07-06 第7版 视点 原标题为《面对年龄歧视,应旗帜鲜明地说“不”》)

“年龄歧视”在职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青年人内卷的原因之一。35岁,理应是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创造力的年龄,它不该成为现实生活中青年人进入社会的一道无情的门槛。

作者|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尊老爱幼是文明社会的道德风尚。任何有违此风尚的态度、言语与行为,都会遭到社会的批评与唾弃。但在职场上,年龄歧视现象似乎已经泛滥。


所谓“年龄歧视”,是指在职场上设置年龄门槛或限制申请者或雇员的年龄,进而使得相关年龄之上的申请人或职员无法进入到相关招聘与晋级的行列中。


应该说,年长和年轻的员工都有可能在工作场所遇到年龄歧视。


但一般来说,“年龄歧视”主要指对年长者的歧视。在国外,这个“年长者”的年龄门槛,一般是40岁。


在我国,过去也大体上定位在40岁,但近10年来这个年龄门槛则被设置到了更为年轻的35岁。


有学者指出,年龄歧视已成为我国就业中最普遍的一种歧视现象。


据报道,早在10年前,超过八成的35岁以上求职者都感觉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了年龄歧视。


时至今日,仅就高教界而言,这种职场的“年龄歧视”可谓更加严重,愈演愈烈。


稍微观察一下很多高校的招聘启事就不难发现,在应聘条件中,第一条大都会规定“年龄不超过35周岁”。


有好一些的还会写“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大都会按照35岁执行。


还有高校在招聘辅导员岗位时,更是要求硕士28周岁以下,博士32周岁以下。


应该说,高教界中的“年龄歧视”非常严重,而且年龄门槛大都固定在了35岁。


我今年毕业的一个博士生,仅仅因为超过了相关高校所规定的35岁一个月,就被招聘高校拒之门外,连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


我特别注意到,在今年年初所发布的一则上海纽约大学某中心招聘联合博士后的公告中,也提出了年龄设定——“年龄不超过40岁”。上海纽约大学如此具体的年龄规定,若放在美国则实属罕见,甚至可以说涉嫌违法。



美广告中明令禁止年龄限制



美国国会在1967年出台了《就业年龄歧视法案》(简称ADEA),这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一部保障中高龄者就业权利的法律。


该法案主要保护40岁与40岁以上的个人免受基于年龄的就业歧视。ADEA的保护措施适用于员工和求职者。


根据该法案,任何就业条款、条件或利益方面(包括雇用、解雇、晋升、裁员、补偿、福利、工作分配和培训)歧视一个人,都是非法的。其中的相关规定值得我们关注。


ADEA明确规定,“在工作通知和广告中,包含年龄偏好、年龄限制或规定年龄是非法的”。


这也是在美国高校人才招聘广告与通知中,很难看到年龄标准与年龄限制的主要原因。


当然,ADEA也规定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指定年龄限制,而这种情况必须证明年龄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营的合理且必要的真正的职业资格条件,否则依旧违法。


ADEA甚至规定了在就业前咨询中如何对待申请人的年龄问题。


该法案虽然并未明确禁止雇主询问申请人的年龄或出生日期,但对年龄信息的询问要进行仔细审查,以确保查询是出于合法目的。如果出于合法目的需要该信息,则可以在雇用员工后获取。


当然,有人会说,其实从申请者的大学入学时间就可判断其大致年龄,这当然没错,但并不能保证完全准确。


ADEA的立法依据实际上是期望从底线上保护个人(特别是年长者)所应得的公平的权利。


当然,ADEA内容丰富,规定复杂,在后来做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可以说,ADEA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形都做了规定,列举了年龄歧视的各种类型,说明了如何避免歧视、如果遇到歧视应该如何维护个人权益等。


同时也包括,如果有人或机构对因为反对年龄歧视的雇佣做法、提出年龄歧视指控、作证或以任何方式参与ADEA所规定的调查、诉讼或诉讼的个人进行报复,那也是非法的。



年龄:职场永远的痛点?



需要指出,ADEA的目的是从非常现实的年长者就业角度规范相关企事业不能任意设置年龄限制,从而保障社会在工作与生活中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有人说,对个人与公司来说,年龄是职场永远的痛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明确反对年龄歧视?我想至少有以下五大原因。


第一,随意设置。年龄歧视中,无论是40岁还是35岁,都是随意设置或者“拍脑袋”决定的结果,毫无科学性可言。


为什么一定是35岁,而不是36岁或者38岁或者45岁?没有任何人可以回答,何以35岁就成为了一个门槛,其理由何在?其科学依据又何在?


第二,刻板印象。年龄歧视大多基于年龄对个人或群体的刻板印象所产生的歧视。比如认为年长者会因精神、身体比年轻人差而无法完成工作。


但事实上,年龄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对于一个群体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工作而言,关键要看人的潜能与能力,而不是年龄。


第三,脱离实际。一切年龄以35岁为分水岭,对于教育界与知识界人士来说过于苛刻。


稍加计算我们就知道,一个人十八九岁进入四年本科教育,之后若直接进入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则需要总共七年时间,这样加起来就是11年时间,即如果一个人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毕业了也差不多30岁了。


若再做两到三年博士后,出来就32或33岁了。


试想,今天有多少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再做博士后才出来找工作的人呢?应该说比例不多。


人们大都在本科或硕士阶段结束后先工作几年,然后再读博士。如此一来,到博士毕业再找工作时,大多数人就已经超过35周岁了。


第四,增加内卷。年龄限制对于建立活跃的人才流动环境毫无益处。可以说,年龄歧视只能造成青年人内卷现象的加剧。


没有健康的人才流动环境,中老年人才无法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年轻的人才也难有机会脱颖而出。


第五,观念落后。把年龄设置得如此年轻其实是观念落后的一种体现。


有人说古人“三十而立”,但按照有些学者的统计,我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不过是40~50岁,那么,三十而立是自然现象。但对于当下的很多人来说,要想三十而立,也就是所谓“成家立业”是很困难的。


要求那些从本科读到博士便已经30岁的学生毕业就“成家立业”,显然过于苛求。就此而言,将35岁设定为进入单位工作门槛,实则是观念落后的一种反映。



立法解决年龄歧视问题



年龄歧视绝非招聘公告中规定年龄数字的问题那样简单,其在工作中所引发的问题、对个人所带来的伤害等,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目前,虽然我国有保护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以及在劳动合同法中有关于年龄保护的规定,但尚未有专门的禁止年龄歧视的法律条文。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就业促进法(草案)》最初在列举歧视类型中,曾经对年龄歧视进行了规定,但在发布正式文本时却被删去。


据报道,我国有学者早就提出要立法禁止年龄歧视,但尚未如愿。我想,在当前年龄歧视如此公开且严重的情况下,立法依旧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性别歧视、教育不公平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都是通过立法的制度保障才得以遏制或者解决的。


禁止年龄歧视也需要制度保障。而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美国有ADEA;英国有《雇佣平等(年龄)规则》;韩国有《雇佣上禁止年龄歧视及高龄者雇佣促进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将“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有关专家还指出,从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7年,开始工作的年龄不断推后。


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本利用率降低。特别是在高校、科研机构等高学历人员集中的单位和行业,这一情况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未来60岁将不再是法定的退休年龄,而将进入工作时的年龄设定为35岁,是与这样一个发展趋势相违背的。


当然,年龄歧视在我国是否违宪还存在学术争议,它所涉及的问题众多,包括身份歧视、信息筛选规则,雇主是否拥有雇佣自由权,以及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等。而且,即使立法,也并不能完全阻止雇主以年龄划分或分辨雇员。


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不对如此严重的歧视现象作出积极回应,歧视将永远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付出巨大代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编辑 | 赵路
排版 | 志海

外一篇:

会讯 | 2021年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高级研讨会(第二号通知)

来源:多模态与特殊人群话语研究公众号

为了给广大语音学语言学研究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解言语语言听觉与大脑神经机制研究与应用的学术平台,并共同探讨以语言健康为特色的语音学跨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与热点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言语语言听力中心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建设及面向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语言研究》课题组将于2021年7月9日至7月11日在线上举办“第五届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高级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12位专家,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兼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春波主任医师、范青主任医师、外国语学院丁红卫教授、李菲副教授,以及与交大言语语言听力中心有密切合作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张扬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刘畅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彭刚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秦鹏民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陈霏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蒋晓鸣教授、湖南大学陈飞教授、索诺瓦集团中国区创新中心总监管晶晶博士等权威专家做主题发言,共同探讨语音与大脑神经机制研究、特殊人群的言语与听力研究、言语识别和助听技术、跨语言的语音听力研究及言语语言习得研究等当今言语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议题及发展趋势。会议还有很强的互动性,设有学员展示环节,参会者可以与主讲嘉宾互动交流,或在展示环节报告自己的论文与同行切磋讨论。

 


会议信息:
1. 会议时间:2021年7月9日至7月11日

2. 会务费:



2021.5.31以前

注册费(元)

2021.6.1 - 2021.7.8

注册费(元)

2021.7.9 – 2021.7.11

注册费(元)

高校教师

1,000

1,150

1,250

全日制学生

800

950

1,050

全日制学生2~3人一起报名,可在以上注册费基础上每人减免100元;四人以上一起报名,每人减免200元。


3. 会议平台:腾讯会议 (缴费报名后将通过邮件告知学员会议房间号和密码)

     注:本次会议实行实名参会,请参会者在进入腾讯会议教室时备注“真实姓名-学校全称”。未按照要求备注者将无法正常参会,谢谢配合!

 


报名及缴费方式:

1. 报名参会方式:见附件1(2021语音会议缴费通知),请在缴费完成后将缴费凭证(截图)和附件2(回执)一起发至邮箱zhouanqin@sjtu.edu.cn
附件文件请扫描文末二维码获取

2. 本次会议设有学员展示环节(见日程安排),学员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请专家点评。若缴费参会者有意愿报名展示,请在回执中备注,提前准备好PPT,并在7月8日晚22点前将汇报题目和摘要发至邮箱 carol.y.lin@foxmail.com。学员展示名额有限,先报先得。
    联系人:周老师
    电话: 13524897957  电子邮箱:zhouanqin@sjtu.edu.cn

 
《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建设及面向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语言研究》课题组
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高级研讨会组委会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1年6月23日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会议资助计划”资助
 

 2021年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高级研讨会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时间

主讲人、报告题目

8:30-8:45

常辉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开幕致辞

8:45-10:15

张扬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言语-语言-听觉科学系、神经行为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Neural mechanisms of speech and voice processing across life span

10:15-11:15

丁红卫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交大外院语音学的跨学科研究及国内外合作研究》

中午休息

14:00-15:30

陈霏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教授

《语音区间的听觉贡献:从言语识别到注意力解码》

15:30-17:00

管晶晶 瑞士索诺瓦集团中国创新中心总监,博士

《语言经验对基础听觉能力的影响以及临床启示》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8:30-8:45

丁剑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致辞

8:45-9:45

李春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主任医师

《数字心理健康(digital mental health)及应用语言学》

9:45-11:15

刘畅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言语-语言-听觉科学系教授

《语音环境对于语音和非语音听觉感知的影响》

中午休息

14:00-15:30

彭刚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

《老龄化群体的语音感知》

15:30-16:30

蒋晓鸣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

《嗓音交际的动态属性》

16:30-17:30

陈飞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声调语言背景自闭症儿童言语与非言语加工机制研究》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8:30-10:00

秦鹏民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自己名字的加工机制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10:00-11:30

李菲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ERP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以N400为例》

中午休息

14:00-15:00

范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抑郁症语音特征的临床对照及随访研究》

15:30-17:00

学员展示

17:00-17:15

陶庆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闭幕致辞



日程安排

 

主旨演讲一

Neural mechanisms of speech and voice processing across life span

张扬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言语-语言-听力科学系教授、神经行为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9日8:45-10:15

 

Abstract:In this talk, I will present updates on research from infants,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study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populations

 

张扬,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学士,美国华盛顿大学言语听力科学博士,现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言语-语言-听力科学系教授、神经行为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SSHRC)、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基金评审、神经语言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编委。重要成果主要有四个方面:1. 在听觉神经科学领域对声音的神经编码以及助听器和耳蜗移植使用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取得创新成果。2. 在语言学习的大脑可塑性理论方面开展原创性研究并由此开发了外语语音学习训练软件。3. 从儿童语言发展角度对自闭症,阅读和听力障碍的检测和干预开展了探索性基础研究。4. 对脑电以及脑磁原创技术进行跨语言、跨学科、跨国界开发研究。



主旨演讲二

交大外院语音学的跨学科研究及国内外合作研究

丁红卫 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9日10:15-11:15

 

报告简介:本次报告将与大家分享团队在过去的一年中在语音学跨学科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国内外的合作研究。团队发挥交大文理医工交融的优势,突出学院语言智能与语言病理的特色,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标,在二语语音习得、听力及精神障碍人群的语音韵律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期待未来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丁红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获德国语言学博士与工学教授资格。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建设及面向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语言研究”首席专家,国际言语韵律协会理事长、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Springer出版社两部系列丛书主编与SCI/SSCI期刊审稿人,发表国际论文100余篇。于德国电子信息学院从事语音技术研究近20年中,主持或参与十多项德国或欧盟纵向项目及国际著名公司横向项目,包括多语种语音合成系统建设与计算机辅助语音学习系统研发等。回国后主要从事二语语音习得研究,近年来聚焦听力及精神障碍人群语音韵律的认知神经科学探究。并继续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研发语音智能及言语病理方面的技术产品。



主旨演讲三

语音区间的听觉贡献:从言语识别到注意力解码

陈霏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9日14:00-15:30

 

报告简介:语音信号携带的诸多声学线索对言语识别有重要的贡献,语音信号的不同区间携带具有重要差异性的言语识别信息,相关研究对于了解言语识别的声学线索贡献、噪声影响、语言差异性等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设计新型的言语识别实验范式和语音信号编码方案。本报告将介绍不同语音区间(尤其是高能量区间)对于言语识别的重要性,在客观言语可懂度评估方面的作用,以及基于不同能量区间建立的听觉注意力解码模型。

 

陈霏,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教授,于南京大学电子系毕业获本科、硕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获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香港大学言语与听觉科学部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14年底加入南方科技大学。陈霏博士的研究方向包括言语识别和助听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目前是IEEE Senior Member,美国声学学会Full Member,担任深圳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语音对话与听觉专委会委员,在《美国声学学报》等国际期刊发表了逾90余篇期刊文章,目前担任国际学术期刊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与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的副主编。

 


主旨演讲四

语言经验对基础听觉能力的影响以及临床启示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experience on listeners’ basic auditory abilities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管晶晶 索诺瓦集团中国区创新中心总监、博士、美国注册听力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9日15:30-17:00

 

报告简介:人类的基础听觉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听者先前的语言经验的影响。本讲座会重点阐述对于中文说话者来说,母语(汉语普通话)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英语)的经验是如何影响正常听力以及听力损失患者的基础听觉能力,包括且不限于时域、频域上声音加工能力,抗噪音能力。结合本实验室以及此领域神经科学、行为学的一些研究证据,详细地讨论如何针对特定的语言人群提供临床听力筛查、诊断、干预、康复、学习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管晶晶,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Ph.D.)毕业,美国注册听力师(CCC-A),曾担任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医学中心助理教授,现就职于瑞士索诺瓦集团中国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人员专业背景覆盖声学、电子工程学、听力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康复学等,主要从事助听设备(如助听器、人工耳蜗、无线辅助设备)以及听觉健康相关的研究与开发。中心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多个国内外期刊。




主旨演讲五

数字心理健康(digital mental health)及应用语言学

李春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主任医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0日8:45-9:45

 

报告简介:我们已经置身于数字生活中,如何利用数字资源展开心理健康促进和相关服务,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首先,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可进行心理状态的实时检测、追踪及干预;第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下的聊天机器人与其它新兴网络或数字技术的应用;利用诸如移动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计算机以及结合虚拟现实等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个体化心理健康宣教和促进。在数字心理健康相关进展中,语言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将通过几个近期的研究为例进行分析讨论。

 

李春波,医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心理学)。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PI,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学术兼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担任多个国内国际医学与心理学杂志的主编、副主编与编委。研究领域:精神障碍病理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认知老化、循证精神医学研究等。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及人才项目近20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骨干参与863、973、及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400 余篇。

 


主旨演讲六

语音环境对于语音和非语音听觉感知的影响

刘畅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语音、语言与听力科学系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0日9:45-11:15

 

报告简介:众所周知,母语者的语音加工和感知是好于非母语者的。绝大部分的跨语言的语音感知研究着眼于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之间的比较,以及双语和多语者对于母语和其它与语言的语音感知的比较。我们实验室和其他合作实验室最近的研究着眼于语言/语音环境对于人的语音和非语音感知、加工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于非语音声音的认知是否受到语音环境的影响。本次报告将阐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音高,声调,以及声音时域加工上的比较结果,以及对于汉语和英语在声学特性上的初步分析和比较。

 

刘畅,北京大学生物系本科,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语音与听力科学系博士,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语音,语言与听力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第二语言的语音感知和发音,英语和汉语的语音感知,听力障碍,电子耳蜗患者,音乐障碍,以及老龄化对于语音感知的影响,心理声学,语音声学,语音技术对于噪音下的语音感知的提高,以及语言,文化,和人种差异对于听觉感知的影响。已在美国声学,语音学,听力学的专业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50篇,以及会议论文10篇。其中绝大部分论文发表在国际声学和听力学领域的旗舰期刊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声学协会期刊)、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语音,语言和听觉研究)、Hearing Research(听觉研究)、以及相关领域期刊Frontier in Psychology(心理学前沿), Frontier in auditory neuroscience (听觉神经学前沿),Bilingualism: Cognition and Language(双语研究:认知和语言)。


 

主旨演讲七

老龄化群体的语音感知

彭刚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0日14:00-15:30

 

报告简介: 语音感知是语音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龄化群体的社交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言语感知方面的缺陷。一方面,伴随年龄增长的听觉通路的生物退化降低了信号的可听度。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或损伤妨碍了语音信息的有效处理。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深刻地损害了老年人的言语感知。尽管如此,文献研究表明老龄人大脑中的主动神经补偿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行为层面降低这些与老龄化相关的不利条件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探索老龄人大脑适应性变化的窗口,并提出了几种神经补偿模型,比如HAROLD、CRUNCH、PASA、STAC等。此外,学者和临床医生越来越多地致力于帮助老年人享受正常生活,并开发了一系列训练方案来促进老龄人的语音感知,例如音乐训练、听觉训练和语音训练等。

 

彭刚,本科专业是数学,硕士是计算机,博士是言语工程(博士导师是国际著名语言学家王士元先生)。目前是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的副教授,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目前其主要研究兴趣是利用行为实验、脑电图(EEG)实验、以及磁共振实验(MRI)来探讨语言与大脑认知的关系。其研究得到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资局优配研究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近年来,彭教授开始研究儿童言语发展、儿童言语障碍的脑机制缺陷、老年化相关的认知退化对言语感知的影响等,并探索如何从大脑的角度进行言语障碍康复训练的可行性研究。目前,已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ASA)、Journal of Phonetics、NeuroImage、Brain and Language、Neuropsychologia、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40余篇文章。

 


主旨演讲八

嗓音交际的动态属性

蒋晓鸣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0日15:30-16:30

 

报告简介:本讲座将讨论说话者如何利用嗓音变化传递社会和语用意义,在线口语理解过程中嗓音如何与语言信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神经认知系统如何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以便听话者建构交际内容的表征。聚焦在近期有关行为、神经电生理和脑功能成像的证据,通过实例分析听话者在推断说话者可靠性时,如何根据嗓音变化信息如何逐渐累计式地生成意义,分析听话者如何通过嗓音表征的立场信息来推断说话者请求或反讽评价背后的社会意义。

 

蒋晓鸣,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学部交际科学与障碍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神经语用学、听觉和言语神经科学、嗓音沟通和社会交际。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以及国自然项目多个。主要成果包括:1)说话人表情编码和解码的嗓音学和认知神经机制;2)语用预设和等级含义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3)礼貌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4)句子和对话加工中的认知运算。截止目前已发表SCI/SSCI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第一作者论文23篇,包括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如NeuroImage、Cortex、Frontiers in Psychology、Human Brain Mapp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Neuropsychologia、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以及语言与言语科学领域,如Language, Cognition & Neuroscience、 Brain and Language、 Speech Communication等国际期刊。目前担任30多家国际SCI/SSCI期刊和学术会议的审稿人。 

 


主旨演讲九

声调语言背景自闭症儿童言语与非言语加工机制研究

陈飞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0日16:30-17:30

 

报告简介:言语(speech)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手段。然而,言语交流障碍似乎是自闭症者的重要特征之一。与健康孩子相比,自闭症儿童往往在言语能力的发展上存在明显的落后。此外,大约有25%的自闭症患者一生都未能发展健全的言语交流能力 (Klinger, Dawson & Renner, 2002)。本次报告考察了声调语言背景(普通话、粤语)的自闭症群体在言语(speech)与非言语(nonspeech)领域中进行感知和模仿任务的差异性表现,相关行为学和脑电实验的结果均表明了自闭症者仅仅在言语领域进行听觉加工的非典型表现。在非言语领域,自闭症者不存在加工异常,甚至会表现出对于非言语加工的优势。这些结论对于完善基于西方语言背景的自闭症言语加工机制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另外对于自闭症者的言语康复训练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陈飞,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语言学协会(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会员,国际自闭症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utism Research)会员。在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Autism Research、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语言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SCI/SCI/CSSCI/EI检索的论文20余篇、发表Springer出版社的书籍章节2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一语及二语习得、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目前主要研究兴趣为声调语言背景的自闭症儿童言语感知和产出研究。

 


主旨演讲十

自己名字的加工机制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秦鹏民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1日8:30-10:00

 

报告简介:自我是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最终重要的问题之一。自我包含对躯体和周围环境中的自我相关刺激的加工。然而,大脑是如何把周围环境中的刺激变为自我相关刺激,并进行加工?这个问题现在仍然不清楚。针对这个问题,本次报告将从自我信息加工的层级式递进的神经机制假设开始;并以自己名字作为实验刺激,利用功能磁共振数据,研究外在自我相关刺激在脑区间信息加工过程;最后,利用多种无意识状态(睡眠、麻醉、植物状态)研究自我相关脑区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秦鹏民,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委员。主要采用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 PET,DTI,以及EEG)研究意识、自我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1)通过测量严重意识损伤病人的残余脑功能、结构损伤,研究严重意识病人的当前意识水平以及意识恢复的神经机制。(2)自我相关信息加工与自发脑活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到目前为止,在Brain、Annals of Neurology、Trends in Neurosciences、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Neur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总引用率超过2400次。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担任Molecular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Cerebral Cortex等杂志审稿人。


 

主旨演讲十一

ERP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以N400为例

李菲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1日10:00-11:30

 

报告简介:本次报告以一个语义启动范式为例,总结了以N400为脑电指标的实验设计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脑电数据收集、预处理步骤和数据分析进行解说,根据个人经验来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希望能够对刚入门脑电研究的初学者有所帮助。数据预处理采用的是基于MATLAB的EEGLAB和ERPLAB。

 

李菲,德国波鸿大学语言教学研究专业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哲学社科。研究方向:德语作为二语的习得、母语语义加工。

 


主旨演讲十二

抑郁症语音特征的临床对照及随访研究

范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1日14:00-15:00

 

报告简介:

目的:在汉语语境下检验语音特征用于抑郁症识别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探索特定语音特征与特定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和随访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入排标准纳入抑郁症急性期患者32例、抑郁症缓解期患者28例和健康对照30例,在基线和3个月随访期内对被试进行临床评估和语音收集,其中抑郁症急性期患者组每两周随访一次,共随访6次。抑郁严重程度及子症状评估指标主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数。语音收集任务包括背数、文本朗读、自由应答和图片描述。从音频中提取基频(F0)、能量(energy)和1-12维梅尔倒谱系数(Mel-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s,MFCC)的均值(amean)和标准差(stddev)作为语音指标。基线,以组别、性别、任务情绪效价为自变量,在不同言语任务下采用方差分析考察三组被试的语音特征差异;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考察语音指标对抑郁症患者的识别效果。在抑郁症急性期患者组随访数据中分任务考察抑郁严重程度和抑郁子症状与各语音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以及相关关系。

结果:1、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在部分语音指标上存在差异,其中F0_amean、MFCC5_stddev、MFCC10_stddev在跨条件情况下均表现出组间差异(P <0.05),可能是稳定有效的抑郁症识别指标。2、利用部分基频、能量和MFCC语音指标可以有效区分抑郁症急性期患者和健康对照,以及抑郁症急性期患者和缓解期患者,分类正确率达75%以上,并且在分性别建模的情况下,预测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3、根据随访数据结果,基频的均值和标准差参数在部分任务条件下,与抑郁总体严重程度、抑郁情绪和兴趣减退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精神运动迟缓症状无关。能量的均值与标准差在部分任务条件下,与抑郁总体严重程度、抑郁情绪和精神运动迟缓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兴趣减退症状无关。一些MFCC系数的均值总是与各抑郁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标准差则与各语音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结论:1、在汉语情境下,抑郁症患者有区别于健康人群的语音特征。2、利用语音特征可以有效识别抑郁症患者,考虑性别因素时识别效果更佳。3、部分语音指标与抑郁总体严重程度以及特定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以反映抑郁症状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抑郁症;语音特征;基频;梅尔倒谱系数

 

范青,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曾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焦虑障碍治疗研究中心访问交流。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康复二科主任,精神康复特色专科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精神卫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临床诊疗包括心理治疗和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级项目十余项。累计发表中英文论文近100篇。主编《强迫症规范化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和主译《精神分裂症社交技能训练:分步指导》。获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星光计划”优秀项目三等奖。





附件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获取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科研助力
专家说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培训班·语言学专场开始报名啦!
原版引进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申丹《双重叙事进程研究》节选|“隐性进程”的反讽与通常反讽之差异
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科研利器|文科生能够轻松上手的Python基础课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


KT文库|语言学方向与应用语言学方向年度书单

KT文库 | 翻译学方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年度书单

推荐阅读:
重磅上市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及解读本正式出版!
重磅 | 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及投稿方式大全(语言学)
会议日程 | 纪念王德春先生逝世十周年暨当代语言学新视野国际研讨会(7.9-11日)
精编 | 建党100周年中英双语热词-中央编译出版社发布
《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评介
专家说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培训班·语言学专场开始报名啦!
讲座回放 | 李嵬教授:多元能力、超语行为及自主移动学习
讲座预告 | 近期线上讲座会议集合(7.2~7.17)
北二外系列前沿讲座(7.5-14)
胡范铸 | 学文件:“打院士”?张陶同志挺住!?
檀传宝:对院士被打事件《通报》的语用分析
原版引进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庆祝建党100周年 | 中华文化关键词,双语解读中国智慧
查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外语研究》
蔡基刚 | 再论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蔡基刚 | 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危机及其出路
热文 | C刊的“秘密”
首届语言智能研究高层论坛(一号通知)
胡壮麟 | 语言学研究的融合
申丹《双重叙事进程研究》节选| “隐性进程”的反讽与通常反讽之差异
中英全文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英双语+外媒报道)
双语金句来了!习近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双语金句!庆祝建党百年,习近平的这些话激荡人心(附讲话中英全文)
号外!《参考消息》独特视角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文秋芳 常小玲 | 中国共产党百年外语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山东高校本科专业排名 | 软科2021
山东高校综合排行榜 [2021]
李战子教授原创随笔 | 人文学者与国际传播素养——话语研究者的观察与思考
李战子教授原创随笔译事人生 渊远流长——许渊冲现象与文化传播的遐思
新书推荐 | 卢卫中:《认知修辞学:象似性的修辞性研究》
施旭 | 文化视野下的话语研究 (浙外学报文化话语研究专题)
《英语世界》特稿|缅怀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
重磅 | 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出炉(中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权威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
不翻墙的话,可以去哪里找英文文献?
Rod Ellis教授关于二语习得的两个视频讲座
分享 | Rod Ellis教授讲座课件PPT
《外语界》2021年 1-3 期目录及文章提要(附2020年总目录)
吴岩: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
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  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申请书分享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
重磅丨2021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出炉(附中国大学完整排名)
重磅 | 语言学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
2021版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出炉
收藏 | 史上最伟大的100部戏剧(附观看链接)
重磅|2021软科“中国语言文学类”七大专业排名
最新出炉!2021中国大学传媒类专业排名来了!
李宇明:新世纪20年的中国语言规划
访谈 | 语言学的责任与情怀:著名学者李宇明教授访谈录
慕课|兰卡斯特大学7月新课:使用语料库方法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
预告 | 2021年下半年14场外国语言文学相关会议信息
黄灯教授:那些被遮蔽的二本院校学生
CSSCI南大核心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五)——综合社科和高校学报
讲座PPT:BCC语料库的理论和应用(荀恩东 邵田)
世纪对话 | Krashen教授与 Chomsky教授 谈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圆桌谈| Halliday, Labov, Mey, Embleton谈功能、语用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
阿黛尔·戈德伯格|Good Enough Language Production(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21)
「关联理论」超大份文献资源!(外一篇:“适用语言学与评价研究国际会议”一号通知)
访谈视频 | Larsen-Freeman教授谈应用语言学中的复杂理论
郑永年:“中国叙事”的方法论思考
查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外语研究》
张辉 | 批评认知语言学: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再论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建构
冯志伟:大哉,计算语言学之为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
怀念 | 中新社笔下的许渊冲先生
覃江华 许钧:许渊冲翻译理论思维的特征与倾向
刘建军:思维方式差异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性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1年度语言教育重要国际学术会议(7-12月)
好课推荐 | 上外王雪梅等《生活中的语言学》免费慕课,欢迎报名!
第六届中国教育语言学高端论坛 (2号通知)
CSSCI来源期刊最新总目录(含扩展版,2021-2022),建议收藏!
刘海涛∣中国语言学建设两大要务:成果国际化和方法科学化
陈平: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称”问题研究
语言与心智:普遍语法是否存在?
第三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1号通知
国别和区域研究体系机制探讨专栏 (主持人: 罗林)
刊讯 | 《现代外语》2021年第5期目录、摘要及稿约
《外语教学》2021年第3期、《西外学报》2021年第2期目录
第四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 (一号通知)
黄国文 李文蓓: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生态语言学
视频 | 李嵬教授谈超语实践研究(附Applied Linguistics 高被引论文)
束定芳丨构建外语教育教学的新生态
会讯│“2021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第2号征稿通知
收藏 | 2020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完整目录表格版(附增减变化明细)
《现代外语》2021年第 1-4 期目录
孙茂松 | 人工智能与未来语言教育
重磅!习近平为国际传播工作定方向!
中央再谈国际传播,但学者为何习惯国际“沉默”?
SSCI 论文推介 | 乐明 孙博洋《译出中的翻译腔与中介语——一项案例研究》
习近平关于语言传播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研究
梁国杰 赵新利:从多模态视角看动漫政治话语的传播力
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新书预告 |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第二版中译本(冯志伟)
“躺平”一词火到外网,这个翻译有意思!
外语教师面临的新形势 新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
重磅好课|上外语言院《语言跨学科研究方法》MOOC平台上线啦!
会讯 | 第六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一号通知)
【讲座回顾】多模态人类学的思考
黄国文 | 新文科与外语教育——从“术”与“道”的 关系谈起
司富珍:回望40年来我国语言学理论译介与发展
重磅!北外首发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附:中心组织架构)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3期目录
张天伟:国外应急语言研究的主要路径和方法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吗?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学?
马丁课堂| Martin Hilpert:如何阅读语言学学术论文?
访谈视频 | M.A.K. Halliday 教授谈 World Englishes
若论文数据库也遭美国 “卡脖子”,中国如何应对?
资源推荐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可检索精校Excel版(含字词表)
王俊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
国外反讽研究的现状、趋势和展望
语气词的绝对统治:中国式聊天,全靠“嗯、哦、哈、嘿、吼”?!
蔡基刚 | 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
书介 |《英语可以被视为亚洲语言吗?》,剑桥大学出版社
刘海涛 郑国锋 | 数据时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意义
陈平 | 话语的结构与意义及话语分析的应用
书讯 |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文旭&Taylor主编
冯志伟 | 我国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话语研究四十年 | 热点话题·发展趋势·研究路径
图解 | 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一文讲清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文旭 | 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语言学展望
文旭 |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访谈视频 | Dan Jurafsky:AI 如何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徐赳赳 | 篇章语用研究70年
刘海涛 | 数据驱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
文秋芳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
文旭 | 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

第五届全国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高端论坛(1号通知)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藏品征集启事
会讯 | 第17届功能语言学学术研讨会通知(1号)
CSSCI来源期刊&扩展期刊(2021-2022)目录完整版
赵蓉晖 冯健高 | 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语言能力:地位与内涵
《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治学的功力与见识
写好的唯一办法:每天都写!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方式大汇总(最全版)
校友会2021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排名!
2021中国高校国家级一流课程数量排行榜
全名单!CSSCI(2021-2022)期刊目录与情况分析,增减变化一目了然!
资讯丨CSSCI 2021-2022年扩展版期刊目录(附变动情况)
《外语教学》2021年第3期目录
王宁: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外国语》2021(2)
徐锦芬 |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动态与前沿分析
王克非 | 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
《外国语》| 傅敬民 刘金龙: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问题
2021新增 9 本语言学类SSCI期刊
国内最有代表性的17个语料库介绍
涨知识 | 世界语言文字知识知多少?
语言学联合书单 | 外教社语言学图书年度盘点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语言学家伤口撒盐:王冕死了父亲
刘乐宁 |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外语教学标准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互鉴和互补
重磅 | 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出炉,外语界有这些学者上榜
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CSSCI (2021-2022) 源刊目录及官微汇总
干货 | 228所高校学报投稿邮箱+472本社科领域经典文献!
胡键丨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
荐书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王文斌 柳鑫淼:关于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数说 | 国家社科思政专项2020年立项题目和2021年选题指南
黄国文 |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
新书推荐 | 穆雷 等著《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何宁 王守仁 |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译者 | 林语堂翻译经验:“之乎者也”怎么译?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会讯|第十二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征文【一号通知】
胡钦谙 顾曰国 | 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浙大学报”:建议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2期目录
陈旸:《论语》英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黄国文序)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理论探索、方法思考与前景展望
《乔姆斯基教授访谈实录》| 外国语
讲座视频 | 乔姆斯基:Language, Creativity, and the Limits of Understanding
陆俭明:为何“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是不需要,而是用不上”?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研究的语境-指称空间模型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一)|《中国外语》
何莲珍 胡开宝 胡壮麟|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二)
梁茂成 刘宏 宁琦|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三)
束定芳 王文斌 修刚 张辉|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四)
张天伟 |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链接
王铭玉 | 语言符号学派行:中国符号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形象建构
论文该发还得发!224本C刊最新投稿指南汇总
前沿 | 2021年度语言文学类学术会议集锦
张伯江:功能、语用、认知研究的深化
《中国外语》专号预告|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陆俭明 | 汉语研究的未来走向
胡键丨“一带一路”的实践与中国的语言战略研究
高雪松 康铭浩 | 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的问题和路径
沈骑 | 新中国外语教育规划70年:范式变迁与战略转型
回放︱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翻译必备 | 最好用的语料库了解一下,没有之一!
基于普通语言学的当代英语功能分析 (胡壮麟等 序,陈建华等 译)
视频合集 | Caroline Heycock:生成句法入门(课程共11讲+番外篇)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学立项趋势及申报建议 ( 2009-2019)
我们用爬虫和机器学习模型深挖了拜登的对华智库
克里斯蒂娃:《普遍的语言学与“可怜的语言学家”》(龚兆华 王东亮译)
外语教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题 |《外语学刊》
“语言生活”研究热点︱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科研助力 | (即将)读研究生的你,如何选择研究方法?
观点 | 汉语教学标准与大纲专题
蔡基刚:取消英语主课地位,无异于重新回到闭关自守年代
“不应以任何方式削弱英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
王克非: 新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历程
汇总帖丨外文局审定600条新冠疫情相关词汇中英表达
科研贴士 | 如何写好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
乔姆斯基 | Minimalism: where we are now, and where we are going
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2020人大复印资料语言学·文学类最受欢迎文章集萃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语言学立项名单一览
译词 | 64个跨文化核心词(含中英释义)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
陈平 | 理论语言学、语言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观察与思考
陈平:语言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多模态视野下的国家媒介形象:概念与特征
李晨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
推荐 |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全收录(值得收藏)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
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3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