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超35岁!”年龄歧视,该管管了 | 中国科学报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公众号
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更新不迷路⭐
《中国科学报》 (2021-07-06 第7版 视点 原标题为《面对年龄歧视,应旗帜鲜明地说“不”》)
“年龄歧视”在职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青年人内卷的原因之一。35岁,理应是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创造力的年龄,它不该成为现实生活中青年人进入社会的一道无情的门槛。
作者|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尊老爱幼是文明社会的道德风尚。任何有违此风尚的态度、言语与行为,都会遭到社会的批评与唾弃。但在职场上,年龄歧视现象似乎已经泛滥。
所谓“年龄歧视”,是指在职场上设置年龄门槛或限制申请者或雇员的年龄,进而使得相关年龄之上的申请人或职员无法进入到相关招聘与晋级的行列中。
应该说,年长和年轻的员工都有可能在工作场所遇到年龄歧视。
但一般来说,“年龄歧视”主要指对年长者的歧视。在国外,这个“年长者”的年龄门槛,一般是40岁。
在我国,过去也大体上定位在40岁,但近10年来这个年龄门槛则被设置到了更为年轻的35岁。
有学者指出,年龄歧视已成为我国就业中最普遍的一种歧视现象。
据报道,早在10年前,超过八成的35岁以上求职者都感觉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了年龄歧视。
时至今日,仅就高教界而言,这种职场的“年龄歧视”可谓更加严重,愈演愈烈。
稍微观察一下很多高校的招聘启事就不难发现,在应聘条件中,第一条大都会规定“年龄不超过35周岁”。
有好一些的还会写“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大都会按照35岁执行。
还有高校在招聘辅导员岗位时,更是要求硕士28周岁以下,博士32周岁以下。
应该说,高教界中的“年龄歧视”非常严重,而且年龄门槛大都固定在了35岁。
我今年毕业的一个博士生,仅仅因为超过了相关高校所规定的35岁一个月,就被招聘高校拒之门外,连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
我特别注意到,在今年年初所发布的一则上海纽约大学某中心招聘联合博士后的公告中,也提出了年龄设定——“年龄不超过40岁”。上海纽约大学如此具体的年龄规定,若放在美国则实属罕见,甚至可以说涉嫌违法。
美广告中明令禁止年龄限制
美国国会在1967年出台了《就业年龄歧视法案》(简称ADEA),这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一部保障中高龄者就业权利的法律。
该法案主要保护40岁与40岁以上的个人免受基于年龄的就业歧视。ADEA的保护措施适用于员工和求职者。
根据该法案,任何就业条款、条件或利益方面(包括雇用、解雇、晋升、裁员、补偿、福利、工作分配和培训)歧视一个人,都是非法的。其中的相关规定值得我们关注。
ADEA明确规定,“在工作通知和广告中,包含年龄偏好、年龄限制或规定年龄是非法的”。
这也是在美国高校人才招聘广告与通知中,很难看到年龄标准与年龄限制的主要原因。
当然,ADEA也规定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指定年龄限制,而这种情况必须证明年龄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营的合理且必要的真正的职业资格条件,否则依旧违法。
ADEA甚至规定了在就业前咨询中如何对待申请人的年龄问题。
该法案虽然并未明确禁止雇主询问申请人的年龄或出生日期,但对年龄信息的询问要进行仔细审查,以确保查询是出于合法目的。如果出于合法目的需要该信息,则可以在雇用员工后获取。
当然,有人会说,其实从申请者的大学入学时间就可判断其大致年龄,这当然没错,但并不能保证完全准确。
ADEA的立法依据实际上是期望从底线上保护个人(特别是年长者)所应得的公平的权利。
当然,ADEA内容丰富,规定复杂,在后来做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可以说,ADEA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形都做了规定,列举了年龄歧视的各种类型,说明了如何避免歧视、如果遇到歧视应该如何维护个人权益等。
同时也包括,如果有人或机构对因为反对年龄歧视的雇佣做法、提出年龄歧视指控、作证或以任何方式参与ADEA所规定的调查、诉讼或诉讼的个人进行报复,那也是非法的。
年龄:职场永远的痛点?
需要指出,ADEA的目的是从非常现实的年长者就业角度规范相关企事业不能任意设置年龄限制,从而保障社会在工作与生活中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有人说,对个人与公司来说,年龄是职场永远的痛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明确反对年龄歧视?我想至少有以下五大原因。
第一,随意设置。年龄歧视中,无论是40岁还是35岁,都是随意设置或者“拍脑袋”决定的结果,毫无科学性可言。
为什么一定是35岁,而不是36岁或者38岁或者45岁?没有任何人可以回答,何以35岁就成为了一个门槛,其理由何在?其科学依据又何在?
第二,刻板印象。年龄歧视大多基于年龄对个人或群体的刻板印象所产生的歧视。比如认为年长者会因精神、身体比年轻人差而无法完成工作。
但事实上,年龄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对于一个群体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工作而言,关键要看人的潜能与能力,而不是年龄。
第三,脱离实际。一切年龄以35岁为分水岭,对于教育界与知识界人士来说过于苛刻。
稍加计算我们就知道,一个人十八九岁进入四年本科教育,之后若直接进入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则需要总共七年时间,这样加起来就是11年时间,即如果一个人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毕业了也差不多30岁了。
若再做两到三年博士后,出来就32或33岁了。
试想,今天有多少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再做博士后才出来找工作的人呢?应该说比例不多。
人们大都在本科或硕士阶段结束后先工作几年,然后再读博士。如此一来,到博士毕业再找工作时,大多数人就已经超过35周岁了。
第四,增加内卷。年龄限制对于建立活跃的人才流动环境毫无益处。可以说,年龄歧视只能造成青年人内卷现象的加剧。
没有健康的人才流动环境,中老年人才无法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年轻的人才也难有机会脱颖而出。
第五,观念落后。把年龄设置得如此年轻其实是观念落后的一种体现。
有人说古人“三十而立”,但按照有些学者的统计,我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不过是40~50岁,那么,三十而立是自然现象。但对于当下的很多人来说,要想三十而立,也就是所谓“成家立业”是很困难的。
要求那些从本科读到博士便已经30岁的学生毕业就“成家立业”,显然过于苛求。就此而言,将35岁设定为进入单位工作门槛,实则是观念落后的一种反映。
立法解决年龄歧视问题
年龄歧视绝非招聘公告中规定年龄数字的问题那样简单,其在工作中所引发的问题、对个人所带来的伤害等,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目前,虽然我国有保护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以及在劳动合同法中有关于年龄保护的规定,但尚未有专门的禁止年龄歧视的法律条文。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就业促进法(草案)》最初在列举歧视类型中,曾经对年龄歧视进行了规定,但在发布正式文本时却被删去。
据报道,我国有学者早就提出要立法禁止年龄歧视,但尚未如愿。我想,在当前年龄歧视如此公开且严重的情况下,立法依旧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性别歧视、教育不公平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都是通过立法的制度保障才得以遏制或者解决的。
禁止年龄歧视也需要制度保障。而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美国有ADEA;英国有《雇佣平等(年龄)规则》;韩国有《雇佣上禁止年龄歧视及高龄者雇佣促进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将“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有关专家还指出,从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7年,开始工作的年龄不断推后。
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本利用率降低。特别是在高校、科研机构等高学历人员集中的单位和行业,这一情况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未来60岁将不再是法定的退休年龄,而将进入工作时的年龄设定为35岁,是与这样一个发展趋势相违背的。
当然,年龄歧视在我国是否违宪还存在学术争议,它所涉及的问题众多,包括身份歧视、信息筛选规则,雇主是否拥有雇佣自由权,以及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等。而且,即使立法,也并不能完全阻止雇主以年龄划分或分辨雇员。
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不对如此严重的歧视现象作出积极回应,歧视将永远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付出巨大代价。
外一篇:
会讯 | 2021年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高级研讨会(第二号通知)
为了给广大语音学语言学研究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解言语语言听觉与大脑神经机制研究与应用的学术平台,并共同探讨以语言健康为特色的语音学跨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与热点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言语语言听力中心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建设及面向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语言研究》课题组将于2021年7月9日至7月11日在线上举办“第五届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高级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12位专家,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兼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春波主任医师、范青主任医师、外国语学院丁红卫教授、李菲副教授,以及与交大言语语言听力中心有密切合作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张扬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刘畅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彭刚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秦鹏民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陈霏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蒋晓鸣教授、湖南大学陈飞教授、索诺瓦集团中国区创新中心总监管晶晶博士等权威专家做主题发言,共同探讨语音与大脑神经机制研究、特殊人群的言语与听力研究、言语识别和助听技术、跨语言的语音听力研究及言语语言习得研究等当今言语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议题及发展趋势。会议还有很强的互动性,设有学员展示环节,参会者可以与主讲嘉宾互动交流,或在展示环节报告自己的论文与同行切磋讨论。
2021.5.31以前 注册费(元) | 2021.6.1 - 2021.7.8 注册费(元) | 2021.7.9 – 2021.7.11 注册费(元) | |
高校教师 | 1,000 | 1,150 | 1,250 |
全日制学生 | 800 | 950 | 1,050 |
全日制学生2~3人一起报名,可在以上注册费基础上每人减免100元;四人以上一起报名,每人减免200元。
3. 会议平台:腾讯会议 (缴费报名后将通过邮件告知学员会议房间号和密码)
注:本次会议实行实名参会,请参会者在进入腾讯会议教室时备注“真实姓名-学校全称”。未按照要求备注者将无法正常参会,谢谢配合!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 |
时间 | 主讲人、报告题目 |
8:30-8:45 | 常辉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开幕致辞 |
8:45-10:15 | 张扬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言语-语言-听觉科学系、神经行为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Neural mechanisms of speech and voice processing across life span |
10:15-11:15 | 丁红卫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交大外院语音学的跨学科研究及国内外合作研究》 |
中午休息 | |
14:00-15:30 | 陈霏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教授 《语音区间的听觉贡献:从言语识别到注意力解码》 |
15:30-17:00 | 管晶晶 瑞士索诺瓦集团中国创新中心总监,博士 《语言经验对基础听觉能力的影响以及临床启示》 |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 |
8:30-8:45 | 丁剑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致辞 |
8:45-9:45 | 李春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主任医师 《数字心理健康(digital mental health)及应用语言学》 |
9:45-11:15 | 刘畅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言语-语言-听觉科学系教授 《语音环境对于语音和非语音听觉感知的影响》 |
中午休息 | |
14:00-15:30 | 彭刚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 《老龄化群体的语音感知》 |
15:30-16:30 | 蒋晓鸣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 《嗓音交际的动态属性》 |
16:30-17:30 | 陈飞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声调语言背景自闭症儿童言语与非言语加工机制研究》 |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 |
8:30-10:00 | 秦鹏民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自己名字的加工机制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
10:00-11:30 | 李菲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ERP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以N400为例》 |
中午休息 | |
14:00-15:00 | 范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抑郁症语音特征的临床对照及随访研究》 |
15:30-17:00 | 学员展示 |
17:00-17:15 | 陶庆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闭幕致辞 |
日程安排
主旨演讲一
Neural mechanisms of speech and voice processing across life span
张扬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言语-语言-听力科学系教授、神经行为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9日8:45-10:15
Abstract:In this talk, I will present updates on research from infants,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study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populations
主旨演讲二
交大外院语音学的跨学科研究及国内外合作研究
丁红卫 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9日10:15-11:15
报告简介:本次报告将与大家分享团队在过去的一年中在语音学跨学科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国内外的合作研究。团队发挥交大文理医工交融的优势,突出学院语言智能与语言病理的特色,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标,在二语语音习得、听力及精神障碍人群的语音韵律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期待未来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主旨演讲三
语音区间的听觉贡献:从言语识别到注意力解码
陈霏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9日14:00-15:30
报告简介:语音信号携带的诸多声学线索对言语识别有重要的贡献,语音信号的不同区间携带具有重要差异性的言语识别信息,相关研究对于了解言语识别的声学线索贡献、噪声影响、语言差异性等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设计新型的言语识别实验范式和语音信号编码方案。本报告将介绍不同语音区间(尤其是高能量区间)对于言语识别的重要性,在客观言语可懂度评估方面的作用,以及基于不同能量区间建立的听觉注意力解码模型。
主旨演讲四
语言经验对基础听觉能力的影响以及临床启示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experience on listeners’ basic auditory abilities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管晶晶 索诺瓦集团中国区创新中心总监、博士、美国注册听力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9日15:30-17:00
报告简介:人类的基础听觉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听者先前的语言经验的影响。本讲座会重点阐述对于中文说话者来说,母语(汉语普通话)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英语)的经验是如何影响正常听力以及听力损失患者的基础听觉能力,包括且不限于时域、频域上声音加工能力,抗噪音能力。结合本实验室以及此领域神经科学、行为学的一些研究证据,详细地讨论如何针对特定的语言人群提供临床听力筛查、诊断、干预、康复、学习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主旨演讲五
数字心理健康(digital mental health)及应用语言学
李春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主任医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0日8:45-9:45
报告简介:我们已经置身于数字生活中,如何利用数字资源展开心理健康促进和相关服务,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首先,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可进行心理状态的实时检测、追踪及干预;第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下的聊天机器人与其它新兴网络或数字技术的应用;利用诸如移动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计算机以及结合虚拟现实等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个体化心理健康宣教和促进。在数字心理健康相关进展中,语言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将通过几个近期的研究为例进行分析讨论。
主旨演讲六
语音环境对于语音和非语音听觉感知的影响
刘畅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语音、语言与听力科学系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0日9:45-11:15
报告简介:众所周知,母语者的语音加工和感知是好于非母语者的。绝大部分的跨语言的语音感知研究着眼于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之间的比较,以及双语和多语者对于母语和其它与语言的语音感知的比较。我们实验室和其他合作实验室最近的研究着眼于语言/语音环境对于人的语音和非语音感知、加工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于非语音声音的认知是否受到语音环境的影响。本次报告将阐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音高,声调,以及声音时域加工上的比较结果,以及对于汉语和英语在声学特性上的初步分析和比较。
主旨演讲七
老龄化群体的语音感知
彭刚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0日14:00-15:30
报告简介: 语音感知是语音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龄化群体的社交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言语感知方面的缺陷。一方面,伴随年龄增长的听觉通路的生物退化降低了信号的可听度。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或损伤妨碍了语音信息的有效处理。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深刻地损害了老年人的言语感知。尽管如此,文献研究表明老龄人大脑中的主动神经补偿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行为层面降低这些与老龄化相关的不利条件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探索老龄人大脑适应性变化的窗口,并提出了几种神经补偿模型,比如HAROLD、CRUNCH、PASA、STAC等。此外,学者和临床医生越来越多地致力于帮助老年人享受正常生活,并开发了一系列训练方案来促进老龄人的语音感知,例如音乐训练、听觉训练和语音训练等。
主旨演讲八
嗓音交际的动态属性
蒋晓鸣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0日15:30-16:30
报告简介:本讲座将讨论说话者如何利用嗓音变化传递社会和语用意义,在线口语理解过程中嗓音如何与语言信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神经认知系统如何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以便听话者建构交际内容的表征。聚焦在近期有关行为、神经电生理和脑功能成像的证据,通过实例分析听话者在推断说话者可靠性时,如何根据嗓音变化信息如何逐渐累计式地生成意义,分析听话者如何通过嗓音表征的立场信息来推断说话者请求或反讽评价背后的社会意义。
主旨演讲九
声调语言背景自闭症儿童言语与非言语加工机制研究
陈飞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0日16:30-17:30
报告简介:言语(speech)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手段。然而,言语交流障碍似乎是自闭症者的重要特征之一。与健康孩子相比,自闭症儿童往往在言语能力的发展上存在明显的落后。此外,大约有25%的自闭症患者一生都未能发展健全的言语交流能力 (Klinger, Dawson & Renner, 2002)。本次报告考察了声调语言背景(普通话、粤语)的自闭症群体在言语(speech)与非言语(nonspeech)领域中进行感知和模仿任务的差异性表现,相关行为学和脑电实验的结果均表明了自闭症者仅仅在言语领域进行听觉加工的非典型表现。在非言语领域,自闭症者不存在加工异常,甚至会表现出对于非言语加工的优势。这些结论对于完善基于西方语言背景的自闭症言语加工机制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另外对于自闭症者的言语康复训练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主旨演讲十
自己名字的加工机制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秦鹏民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1日8:30-10:00
报告简介:自我是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最终重要的问题之一。自我包含对躯体和周围环境中的自我相关刺激的加工。然而,大脑是如何把周围环境中的刺激变为自我相关刺激,并进行加工?这个问题现在仍然不清楚。针对这个问题,本次报告将从自我信息加工的层级式递进的神经机制假设开始;并以自己名字作为实验刺激,利用功能磁共振数据,研究外在自我相关刺激在脑区间信息加工过程;最后,利用多种无意识状态(睡眠、麻醉、植物状态)研究自我相关脑区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主旨演讲十一
ERP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以N400为例
李菲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1日10:00-11:30
报告简介:本次报告以一个语义启动范式为例,总结了以N400为脑电指标的实验设计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脑电数据收集、预处理步骤和数据分析进行解说,根据个人经验来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希望能够对刚入门脑电研究的初学者有所帮助。数据预处理采用的是基于MATLAB的EEGLAB和ERPLAB。
主旨演讲十二
抑郁症语音特征的临床对照及随访研究
范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报告时间:2021年7月11日14:00-15:00
报告简介:
目的:在汉语语境下检验语音特征用于抑郁症识别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探索特定语音特征与特定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和随访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入排标准纳入抑郁症急性期患者32例、抑郁症缓解期患者28例和健康对照30例,在基线和3个月随访期内对被试进行临床评估和语音收集,其中抑郁症急性期患者组每两周随访一次,共随访6次。抑郁严重程度及子症状评估指标主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数。语音收集任务包括背数、文本朗读、自由应答和图片描述。从音频中提取基频(F0)、能量(energy)和1-12维梅尔倒谱系数(Mel-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s,MFCC)的均值(amean)和标准差(stddev)作为语音指标。基线,以组别、性别、任务情绪效价为自变量,在不同言语任务下采用方差分析考察三组被试的语音特征差异;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考察语音指标对抑郁症患者的识别效果。在抑郁症急性期患者组随访数据中分任务考察抑郁严重程度和抑郁子症状与各语音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以及相关关系。
结果:1、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在部分语音指标上存在差异,其中F0_amean、MFCC5_stddev、MFCC10_stddev在跨条件情况下均表现出组间差异(P <0.05),可能是稳定有效的抑郁症识别指标。2、利用部分基频、能量和MFCC语音指标可以有效区分抑郁症急性期患者和健康对照,以及抑郁症急性期患者和缓解期患者,分类正确率达75%以上,并且在分性别建模的情况下,预测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3、根据随访数据结果,基频的均值和标准差参数在部分任务条件下,与抑郁总体严重程度、抑郁情绪和兴趣减退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精神运动迟缓症状无关。能量的均值与标准差在部分任务条件下,与抑郁总体严重程度、抑郁情绪和精神运动迟缓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兴趣减退症状无关。一些MFCC系数的均值总是与各抑郁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标准差则与各语音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结论:1、在汉语情境下,抑郁症患者有区别于健康人群的语音特征。2、利用语音特征可以有效识别抑郁症患者,考虑性别因素时识别效果更佳。3、部分语音指标与抑郁总体严重程度以及特定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以反映抑郁症状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抑郁症;语音特征;基频;梅尔倒谱系数
附件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获取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3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