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2021年第4期目录、摘要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编辑:外国语公众号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真爱请分享⭐
目 录
超语实践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李嵬, 沈骑
社会网络分析与应用语言学交叉研究的前瞻与路径
李茨婷, 任伟
三语或多语习得中语际影响的主导因素研究
吴菲
专门用途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
周艳琼, 刘建达
英汉更正标记比较研究及其类型学调查
谭方方
对话句法视域下的回声话语研究——以医患话语为例
董菁, 钱玲燕, 陈琦
正本与清源——建党伟业中的翻译活动研究
许文胜, 刘朋朋, 程璐璐
文学翻译:看透,译不译透?——基于李锡胤与孙致礼汉译《老人与海》对比剖析
黄忠廉, 张甜
生态翻译学在“纯理”导向性研究维度的问题剖析
王剑
叙事典籍翻译的“声音”策略:以敦煌遗书《孔子项讬相问书》的英译为例
桑仲刚
“气”范畴译介:从非范畴化到再范畴化
李甫洛娃
“不应以任何方式削弱英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
立足时代、接轨未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暨2021年《外国语》选题研讨会综述
林予婷, 金娜娜
全球化时代翻译研究的视角、焦点及趋向——王宁教授访谈录
摘 要
超语实践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李嵬, 沈骑
近二十年来,作为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超语实践对语言教学、双语与多语教育、多语读写能力、语言与身份认同、语言态度、语言与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的政策与实践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也为语言进化、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机制)、多模态、人类认知与交流等领域提出了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本文追溯了超语实践概念的起源,试图探索超语实践对语言教育、应用语言学和人类语言与认知的理论模型做出的主要贡献,讨论超语实践概念如何被应用到研究中,又如何成为人类语言与认知的“实践性理论”,并对未来超语实践研究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进一步推动中国语境下的超语实践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与应用语言学交叉研究的前瞻与路径
李茨婷, 任伟
在当前多语世界中,社会网络对于不同语境中的语言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引介和爬梳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探讨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语言学跨学科前沿研究,着重介绍相关研究设计,梳理代表性实证研究案例。本文勾勒了未来研究路径,呼吁国内外学界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超学科研究的跨国跨境合作以应对现实世界中语言发展和教学的复杂挑战。
三语或多语习得中语际影响的主导因素研究
吴菲
当前研究通过考察几个三(多)语习得假说和模型,旨在测查初始阶段后的语言习得及知识状态变更的影响因子。我们聚焦了这几个模型中前期未详尽考察的、语际影响的认知和经验因素:结构复杂性、误导输入、积极证据匮乏、L3结构频率、主导语触发等。通过分析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前习得语的批量迁移不会发生在习得的初始阶段,因为并无必要;迁移源于一种或两种前习得语言,但并非都是正向迁移。
专门用途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
周艳琼, 刘建达
本文在回顾现有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和专门用途语言能力等级量表文献的基础上,从量表开发的目的、能力框架、描述体系的确定和描述语库的建立以及描述语分类、分级原则五个方面对我国专门用途外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专门用途语言能力等级量表除了语言能力的共性外,还具有特殊性,开发相关量表时需考虑每个专业的特殊性。
英汉更正标记比较研究及其类型学调查
谭方方
更正义是世界语言中一种普遍的语义类型,在英汉语言中呈现不同表达形式。鉴于前人研究的不足,我们借助翻译平行语料库,考察了英汉主要更正表达的翻译对应情况,并将更正义分为语义更正与元语更正两种情况分别在两种语言中展开讨论。作为多义多功能标记,更正标记在许多语言当中还可表达其他语义功能(如对比、转折、添加关系),我们就此展开了类型学的调查,证明了更正标记与其他相关关系表达的蕴涵规律。通过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对二语习得、翻译乃至世界语言的共同规律探索做出贡献。
对话句法视域下的回声话语研究——以医患话语为例
董菁, 钱玲燕, 陈琦
回声话语是指会话人在会话中完整复用前序话轮中的话语或部分话语。在医患沟通中,该类互动形式出现频率高,是重要的交际资源。本文以医患术前谈话为语料,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基于Du Bois的对话句法理论,建立回声三角模型,并结合该模型和映射图谱从形式、功能和交际方面探析汉语医患互动中的回声话语及共鸣现象。研究发现:1)汉语的回声话语具有动态性特征和交互主观性,体现特殊交际意图,是会话人对知识梯度的一种匹配行为;2)医患互动中的回声话语与回声源的共鸣表现为接收式、检验式、疑问式、强调式、衔接式和确认式共鸣等类型。研究结果能为加深回声话语认知和优化医患交际提供启示。
正本与清源——建党伟业中的翻译活动研究
许文胜, 刘朋朋, 程璐璐
百年党史,即一部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唤醒民众,结合中国革命实践,领导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译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一群体不断拓宽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厘清不同时期对Communist的译名,塑造其形象,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正本清源,完整明晰地建构并塑造了共产党的先进形象。
文学翻译:看透,译不译透?——基于李锡胤与孙致礼汉译《老人与海》对比剖析
黄忠廉, 张甜
文学翻译要看透文学性,后者也应如实译出。本文借《老人与海》首段汉译的对比分析,指出是否译透在于译者境界。译透以对译为主,其他全译六法为辅;不译透可选择减译。不译透不等于未译透;未译透分过透和欠透两种,均有悖于全译追求“极似”之道。
生态翻译学在“纯理”导向性研究维度的问题剖析
王剑
在“纯理”导向性研究维度,生态翻译学以自然生态现象作为类比,以“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等隐喻性命题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从译者“求存”这一目的性动机对翻译现象进行解释。其研究者宣称,生态翻译学是以客观性作为立论基础、其对翻译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具有普适性。但事实上,由于类比视角的局限以及价值预设的掺入,使得事实经验性研究陷入理想化的主观状态,导致“纯理”导向的科学研究在客观性及普适性两方面均存在不足。
叙事典籍翻译的“声音”策略:以敦煌遗书《孔子项讬相问书》的英译为例
桑仲刚
与其它文类相比较,叙事典籍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更丰富,翻译中译者需面对的翻译问题也会更多。尽管“厚译”是目前典籍翻译的主流方法或策略,但是如果一贯采用该策略处理叙事典籍中的翻译问题,势必会影响目标语叙事的流畅和连续性。对此,“译者是否会进行策略调整,如何进行策略调整”的问题有待探究。采用描写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敦煌遗书《孔子项讬相问书》等叙事文献的英译决策规律,可对该问题进行解答。
“气”范畴译介:从非范畴化到再范畴化
李甫洛娃
“气”是中国文论核心范畴之一,先后经历“自然之气”“哲学之气”“审美之气”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逐步形成“气—精气/元气—文气”这一核心范畴序列,其中非范畴化现象贯穿“气”范畴序列发展的始终。然而目前,海外汉学界对“气”范畴的语内非范畴化现象缺乏充分认知,由此造成现有“气”范畴译本庞杂与简化的两种极端。同时,由于原有语境的脱离、语言特征的差异以及认知思维的转变,“气”范畴的汉英译介也正处于语际非范畴化阶段。只有对“气”范畴序列开展语内、语际双向非范畴化剖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概念衍生及发展理路,从而实现符合范畴认知规律的语际再范畴化。因此,非范畴化认知是范畴译介的前提,对语内、语际双向非范畴化的重视与研究是真正实现中国文论范畴之语际再范畴化的可能路径。
立足时代、接轨未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暨2021年《外国语》选题研讨会综述
林予婷, 金娜娜
2021年4月22~24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主办、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合办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暨2021年《外国语》选题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本文试图概述本次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发言涉及的主要内容,具体议题包括:我国语言学发展之路、应用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语用学研究发展态势、话语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新路径、语言本体与语言学元研究理论探索等。这对我国外语界同仁在今后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立足时代、接轨来来而合理选题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全球化时代翻译研究的视角、焦点及趋向——王宁教授访谈录
袁榕
本文以访谈的形式,阐明王宁教授在当前历史语境下对翻译研究的深入思考。作为中国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先锋学者,他将翻译研究纳入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的范畴,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翻译研究的焦点、未来发展趋向、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路径,以及译介中国文学应采取的翻译策略等问题作了高屋建瓴的论述。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梁国杰
选题宝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语言学专场(8.12日)
在线课程 | 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质化、量化、混合研究方法,报名马上学!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扫码即享限时特惠价52.84元,北大社直销快递包邮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56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