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ARS”那一年的中国民航:杨元元局长亲自挂帅抗击“非典”,航空运输生产迅速恢复,通航飞行小时较上年增长超10%!

通航圈 通航圈 2021-05-30

引子

截至1月20日18时,我国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确诊病例217例(武汉市198例,北京市5例,广东省14例);疑似病例7例(四川省2例,云南省1例,上海市2例,广西壮族自治区1例,山东省1例)。日本通报确诊病例1例,泰国通报确诊病例2例,韩国通报确诊病例1例。对此,国家领导人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此次疫情让人们纷纷想起2003年的非典,那一年是人类实现有动力飞行100周年,那么非典对中国民航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对此,通航圈特进行了回顾:


2002年11月16日,一钟事后被发现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在广东顺德发现了第一起病例,2003年2月3日(当年大年初三)至14日,广东发病进入高峰,同年3月15日该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即“SARS”。SARS在东南亚乃至全球发生了扩散,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该次事件也被称为“非典”事件。
SARS“非典”给2003年上半年的我国航空运输业带来了较大影响,对民航业造成巨大冲击,运输生产大幅度下降。为应对“非典”疫情上,2003年4月8日,民航总局成立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当时的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任组长,当时的副局长杨国庆和飞标司司长饶绍武任副组长,总局办公厅,运输司、国际司、飞标司、适航司,公安局、党办和总局空管局等单位的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飞标司民用航空卫生处承担。当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讨论《民航系统预防控制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预案》,全面布置了民航系统防控非典型肺炎工作。2003年4月至5月,民航总局预防控制非典型肺炎工作领导小组就民用航空运输防控非典工作中涉及客运、货运、旅客健康申报和体温检测、航空垃圾处理、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毒处理规范、信息报告程序、发热旅客排查和接触旅客判定和处理程序等方面,召开领导小组会议5次,下发文件17个,有效组织了对疫情的抗击

原民航总局局长 杨元元
在疫情过后,2003年6月26日 民航总局召开全国民航局长总经理电视电话会议,时任局长杨元元作工作报告,会议对抗击非典及上半年的全面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半年工作进行部署,并就当前形势提出行业振兴的具体目标和措施。2003年6月30日,民航总局下发《关于实施民航振兴计划的通知》。2006年9月24日,民航总局召开民航振兴电视电话会议,杨元元局长作讲话,动员全行业努力实现民航振兴目标为了支持民航振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2003年5月至12月,国家免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23.3亿元,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等税金14.3亿元,共计37.6亿元),促进了航空运输生产的迅速恢复

最终,在2003年,我国全年运输生产总体上仍保持了增长其中“非典”过后的旅客运量国内航线较国际航线恢复更加快速,航空货运也实现了较快增长;全行业通用航空生产完成了63504小时,比2002年增长10.3%(看来我们进步还是巨大啊,2019年通航飞行可是112.5万小,见前文《2020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2019年颁证通用机场246座,通航飞行112.5万小时,无人机商业飞行125万小时!》),通用航空飞行事故仅1起,比2002年减少1起;全年净增运输飞机59架(其中客机56架,9100个座位;货机3架)此外,当年民航改革开放也迈出了新步伐,顺利完成了民航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得到加强,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

以下是来自民航局的详细回顾情况:
2003年我国航空运输发展


2003年是我国民航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民航业造成巨大冲击,运输生产大幅度下降。“非典”疫情过后,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经济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民航“蓝天振兴计划”,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航空运输生产的迅速恢复。与此同时,民航改革与开放迈出新步伐,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


(一)航空运输发展 

2003年一季度,航空运输生产发展开局良好,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8%、14.1%和15.1%。第二季度,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48.9%,其中5月份下降78%。二季度比上年同期少运旅客约1000万人,损失运输收入近100亿元人民币,航空公司出现巨额亏损。6月份以后,随着“非典”疫情缓解,在行业振兴措施促进和国家政策扶持下,国内航空运输生产迅速恢复,国际和港澳航线开始回升。下半年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同比分别增长14.7%、20.1%和14.3%。

2003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7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8759万人,货邮运输量21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6%、1.9%和8.4%。2003年全行业通用航空生产完成63504小时,比上年增长10.3%。当年共有航线1155条,其中国内航线961条(港澳43条),国际航线194条。

2003年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生产发展情况

2003年航空运输生产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尽管受到“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全年运输生产总体上仍保持了增长。二是国内航线旅客运输量增幅高于国际航线22.8个百分点,说明“非典”过后旅客运量恢复较快的是国内航线三是货运增长速度较快,增幅高于客运6.5个百分点,其中国际航线高于国内航线15.8个百分点。


与世界航空运输增长比较。2002年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在世界排名第五位,旅客周转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位。当年总周转量增长率为16.8%,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15.2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增长率为16.3%,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15.9个百分点。2003年我国旅客周转量下降0.5%,低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0.5个百分点。


与国内其他运输方式比较。2003年全社会完成的旅客周转量较上年下降2.3%,其中航空旅客周转量降幅较铁路、公路和水运分别少5.1、1.1和21.5个百分点。航空旅客周转量在国家交通运输中所占比重为9.7%。全社会货物周转量较上年增长13.1%,其中航空运输货物周转量增幅分别高于铁路和公路1.3和8.1个百分点,低于水运5.8个百分点。


2003年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周转量增长情况 


(二)航空安全与航班正常率


2003年全行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没有发生航空运输飞行事故;通用航空发生飞行事故1起,比上年减少1起;航空地面事故3起,比上年减少2起。飞行事故征候100起,事故征候万时率0.50,比上年下降0.08;事故征候万架次率0.78,比上年下降0.01。从2002年“5·7”事故后算起,截至2003年底,运输航空已连续安全飞行19个月、303万小时


2003年,在民航7个地区管理局所在地区机场开展了两期“始发航班正常百日竞赛”活动,效果比较明显。全行业全年航班正常率为79.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航班正常率为79.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国际航班正常率为82%,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三)经济效益与运价


2003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068亿元,主营业务成本8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0.2%;全年亏损30亿元,较上年减利增亏37亿元。其中航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830亿元,主营业务成本6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1..4%;全年亏损27亿元,较上年减利增亏30亿元。


为减轻“非典”疫情影响,缓解民航业经济效益严峻形势,国家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2003年5月至12月,国家免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23.3亿元,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等税金14.3亿元,共计37.6亿元。


2003年全行业运输收入水平为4.99元/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12元/吨公里。其中国内航线(含港澳线)5.52元/吨公里,下降0.06元/吨公里;国际航线3.51元/吨公里,下降0.33元/吨公里。完善民航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组织拟订了民航运价改革方案。


(四)市场结构与旅客构成


2003年完成的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中,国内航线运量占67.3%(其中港澳航线运量占国内航线运量4.9%),国际航线运量占32.7%;旅客运输周转量占66.1%(其中国内、国际航线各占80.3%和19.7%),货邮运输周转量占33.9%(其中国内、国际航线各占42%和58%)。


根据抽样调查,2003年航空旅客运量中,公务和公费旅客所占比重仍属首位。公务旅客占57%,旅游旅客占35.2%,探亲旅客占7.8%;公费旅客占61.4%,自费旅客占38.6%。


近年民航旅客运输市场构成情况(单位:%)


(五)机队与运力利用


2003年全行业增加运输飞机78架(其中客机73架,1.08万个座位;货机5架),减少运输飞机19架(其中客机17架,1700个座位;货机2架),净增运输飞机59架(其中客机56架,9100个座位;货机3架)。截至2003年底,年末全行业在册运输飞机总数为661架,其中客机643架,座位数11万个;货机18架,业载能力1080吨。


2003年全行业运输飞机平均日利用率7.8小时,比上年下降0.7小时。平均正班客座率和载运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正班客座率为64.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正班载运率为61.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六)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年内竣工大型项目3个:西安咸阳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三亚区域管制中心工程和总局空管局运行中心保障系统工程;新开工大型项目5个:首都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工程,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西安和乌鲁木齐机场II类运行工程,上海—西安、成都、昆明和广州—上海航路工程。


2003年全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共有143个,其中航班机场131个,停航保管机场12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26个,通航125个城市。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7433万人,比上年增长1.9%;货邮吞吐量452万吨,比上年增长12.4%。


(七)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2003年,新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在内部整合方面稳步进展,重组效果初步显现。机场属地化改革进展较大,除北京首都机场和西藏自治区内的民用机场外,原由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绝大部分已交由地方政府管理(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民航西藏区局至今仍为民航局直属企业,见前文《薪酬参考 | 民航局披露直属企业(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民航西藏区局)负责人2018年度薪酬信息》)民航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保留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新疆7个地区管理局。撤消原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局,改设26个民用航空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空管和公安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组建了空中警察队伍


2003年,我国与蒙古、奥地利、澳大利亚、荷兰、法国、日本等12个国家签署了新的航权安排协定。海南省试点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厦门和南京试点扩大货运第五航权的开放,标志着我国民航在扩大市场准入方面迈出新步伐。国航与美联航、南航与日航、东航与日航签署代号共享协议。审核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个,协议利用外资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办理境外投资项目2个,对外投资2810万美元。


2003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什么坎儿,我们都能趟过去!

来源:民航局、中国政府网及网络;通航圈综合编辑。

延伸阅读


需要进入通航圈交流群的朋友,

关注本公众号后,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入群。

免责声明:本文及本公众号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交流探讨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公众号作者也不负有更新以往文章观点之责任,一切以最新文章为准。用户根据本文及本公众号任何其他观点进行投资,须风险自担,责任自负。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平台综合编辑文章,转载本文请在作者处注明为通航圈,并在文首醒目位置注明“来源:通航圈(微信ID:tonghangquan)”文末放通航圈二维码,侵权必究。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合作及商务合作:publicvoice@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通航圈:一个行业的跌宕起伏

迎通航圈内企业约稿、圈内人士投稿

邮箱:publicvoice@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