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飞成功,贵州省开启常态化无人机增雨抗旱

通航圈 2023-12-25
‍3月31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联合贵州省气象局贵州黎平机场开展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技术试验,腾盾科创“及时雨”无人机在黔东南地区成功完成贵州增雨抗旱首飞任务,标志着贵州开启常态化使用无人机增雨抗旱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贵州频道介绍,2022年夏季开始,贵州出现持续性极端高温干旱,影响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区),干旱程度为1961年以来最重此次任务选择在黔东南州黎平县,是受贵州抗旱需求所牵引。黔东南州去年八月以来共进行了496次人工增雨任务,增雨量达3亿吨以上。但目前的雨量只能满足人畜饮水,眼下正值春播备耕的关键时期,春耕生产用水量将大大增加。

据贵州省气象局分析,贵州多地发生春旱风险较高,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将持续到4月以后。为填补现有增雨抗旱作业体系的空白和不足,贵州省气象局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支持,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派遣“及时雨”无人机赴贵州开展增雨抗旱工作,贵州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昌兴表示,国省联动贵州大型无人机增雨抗旱任务,意义重大,正式开启了贵州无人机增雨作业在全国引领发展作用。
当天9时20分,“及时雨”无人机在贵州黎平机场自主驶入跑道并顺利升空,按照规划航线在海拔2100米的高度穿云作业,完成预定任务后安全返回地面,首飞圆满完成。

据了解,“及时雨”无人机将在贵州地区持续开展人影作业,支援贵州增雨抗旱工作。从参与2022年夏季四川抗击伏旱,到执行2023年春季贵州增雨抗旱任务,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连续部署“及时雨”无人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并派出专家组现场指导,是“国省联动、局企协作”积极响应抗旱救灾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具体行动,对于各省市推广及应用大型人影无人机开展长航时、高精度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据介绍,执飞本次任务的“及时雨”无人机,翼展20.2米、机长11米、机高3.1米,是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联合腾盾科创,基于国产双尾蝎A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平台,为人工影响天气任务定制开发的专用无人机系统,配置了催化作业设备、大气探测设备、防除冰系统以及空地通信设备等,大大提高了增雨作业的科学性、精准性及安全性。该无人机最大可挂载48根焰条、200发焰弹以及云粒子谱仪、降水粒子成像仪、下投式探空仪等多种水、云、气象要素探测设备,升限10000米,航程8000公里、航时40小时,具有升限高、航程远、留空时间长、续航能力强等特点,完全满足贵州高原云降水的特点以及大范围、长时间增雨的作业需求。一日多架次、单次有效作业时间超5小时的作业能力,也最大限度得提高了无人机增雨作业效率。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集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任务摸透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的潜力,探索出无人机开展人工增雨的技术特点和流程规范,推动建立并形成无人机人工增雨作业的技术标准,将此次示范应用做成标杆、向全国推广。

从川西高原到云贵高原,不同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与作业需求,既充分验证了“及时雨”无人机执行人影作业的能力与优势,也为大型无人机增雨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积累了宝贵的数据、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国省联动、局企协作”机制的推广实施,我国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将迎来崭新阶段。

来源:中国发展网、人民日报贵州客户端、中央广播电视台贵州总站、腾盾科创。


延伸阅读需要进入通航圈交流群的朋友,关注本公众号后,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入群。
免责声明:本文及本公众号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交流探讨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公众号作者也不负有更新以往文章观点之责任,一切以最新文章为准。用户根据本文及本公众号任何其他观点进行投资,须风险自担,责任自负。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责任。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投稿合作及商务合作:publicvoice@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通航圈:一个行业的跌宕起伏欢迎通航圈内企业约稿、圈内人士投稿邮箱:publicvoice@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