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花海盆地是河西走廊史前人类的重要聚居地
1986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河西史前考古调查队前往该址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并在《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作了详细记述。调查人员主要有北大教授李水城、甘肃省考古所的水涛(现南京大学),后吉林大学许永杰加入。9月28日、29日两天在玉门镇文化馆(玉门市博物馆前身)对史前文物绘图、拍照。他们绝没有想到在这里还藏着一批骟马文化文物。
据判断,砂锅梁遗址属于典型的四坝文化性质。从遗址分布范围及其遗物散落情况分析,这里应是一处聚落遗址,附近一带有葬地。
采集到的石器以打制品居多,主要有石斧、石槌、石球、盘状器、环形穿孔石器等。还采集一批细石器,石料以燧石、石英为主,器类有石叶、尖状器、镞、刮削器和石核等。磨制石器主要是石刀,制作不甚精良,有单色单孔、双孔之别。此外还采集到玉石权杖头残件、玉斧和绿松石饰件等。大型石磨盘较多,均系花岗岩质地,形制多为圆角长方形,磨面因长期使用呈马鞍装;另发现有石臼等工具。采集到的彩陶片有装饰花纹,多为刻花纹、压印纹、凹选紋、乳钉和附加堆纹等,器形以各类造型的罐、壶和器盖居多。
1986年采集到石刀16件,均系磨制,大多打磨不很精细,石质亦不佳;石槌3件,紫色砂岩,利用天然砾石略作加工而成;石斧11件;石磨盘2件,花岗岩;石磨棒1件,灰绿色石质;磨石3件,黑色石质;细石器27件;玉权杖头1件;大量陶器残片。
玉门市博物馆藏有玉器:玉斧1件、白色泛淡蓝色粗玉,通体磨制十分精细,器形小巧;穿孔玉器1件,黑色玉器,通体打磨精细;权杖头2件。石器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三类。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甘肃省从洮河流域的东乡族自治县迁徙大批移民至此,在当地组建了东乡族乡,致使花海一带人口增加,砂锅梁遗址被移民新村包围,遗址所在地成了村内的一个广场,破坏较为严重。2007年6月下旬,甘肃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河西走廊环境考古队,再次考察了砂锅梁遗址。
小金湾墓群
墓群位于玉门市小金湾乡五村玉花路西二支渠南20米。小金湾墓群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180米。墓群中心地面有一片墓葬偷盗挖掘后留下的盗洞和许多红陶片。1994年该地移民哄抢挖掘文物时,该墓群才被发现,后从移民手中收回22件文物。墓群已遭到当地村民盗掘盗窃的严重破坏。2005年5月中旬,小金湾乡农民要在该墓群上开地,墓群所在地早已被当地乡政府划分给农民,玉门市政府拿出10万元钱从农民手中买回了这块地。
随着大批新移民的迁入,墓地被盗掘一空,当年听到消息的北大教授李水城很无奈,后悔当初没有抽时间去调查,这在2011年出版的《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中专门做了数百字的补记来说这件事。
2007年被当地人盗掘,挖得15个陶罐,犯罪分子落网,文物部门收回了文物,现在玉门市博物馆展出。据笔者调查,当年破坏规模较大,可能不亚于一个火烧沟遗址,文物大量流失在外,对玉门市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令人痛心。
另据郎树德、王辉等专家判断,这处遗址是齐家文化,早于火烧沟遗址,这个意义也很重要,这里就是齐家文化最西部的遗址。
古董滩遗址
位于玉门市柳湖乡小康村四组北500米。砂锅梁遗址以北10余公里的大沙漠南缘,由此北行20公里即可进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鬃山飞地,东北与内蒙额济纳旗相望。
分布范围呈长方形,面积为34960平方米,东西长184米,南北长190米。遗址中有一条东西走向长100米的城墙遗址,高2.1米。墙体用沙土夹红柳夯筑,省考古所在遗址东南角挖掘一灰坑,显示有3个文化层。遗址上堆积有大量的残陶片,根据地表遗存物初步分析为四坝文化的城址,城址内发现有许多炭渣和少量铜渣,表明该遗址可能有烧制铜器的冶炼作坊。
根据采集遗物特征的观察,可知古董滩遗址属于骟马文化,古董滩遗址采集陶器均为日常生活用具。该遗址有可能是一处四周建有土围子的青铜时代村落遗址。
古城可能是河西走廊最早的古城。
作者:王璞 编辑:周欢 审核:王璞
往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