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亚萍 |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我与“梅花奖”的故事

陈亚萍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陈亚萍


云南省滇剧院一团团长

国家一级演员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2023年,中国戏剧梅花奖已创办了40周年,10年前,2013年的5月,我荣获了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0年前的夺梅之路还记忆犹新,荏苒岁月间,又是一个10年,今年已是我从艺的第43年,而我与戏曲的结缘还要从我出生那时说起。

儿时在家里演唱《沙家浜》


我出生在一个梨园家庭,我的父母曾经都是滇剧演员,后又到艺校教书。小时候,看着父母在台上演戏,我就渴望做一名演员,童年时对舞台的一丝好奇,一份憧憬,“蚊帐做幕、床当台”,从那时起,我就与戏结下了缘……

 

艺校三重奏,痴戏把梦求

1980年,我考入云南省文艺学校滇剧科,开始了为期6年的滇剧科班学习。那是传统戏刚刚恢复的年代,因此我们这一批同学对传统戏的积累也相对较多。坐科6年间,你追我赶,争强好胜是属于我们一班同学的精神风貌,期间我也学习了不少滇剧传统戏,如《秦香莲》《白蛇传》《三击掌》《大登殿》《京娘送兄》等。为我们传戏授艺的老师有戚少斌、刘菊生、张兰春、熊林、吴三元、左美英、罗仁芳等在滇剧界享有声望的老艺术家,以及袁桂芬(母亲)、邢庆曾、马惠光、魏淑萍、纳丽英、李凤仙、陈勇(父亲)、杨昶、焦光辉、温木生、杨述禹、杨述舜、李成亮、熊能等,当时也正值他们最风华正茂的年龄。那时最青春的滇剧新生代遇上资历最丰厚的师资力量,才造就了我们团结奋进、行当齐全的一班学生。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通信相对匮乏,物质财富不算优越的年代,我们这一班同学的6年学习用句时髦的话讲,算是“沉浸式”的科班学艺了。

1986年毕业后我们全班同学中38人都分配到了昆明市滇剧团。我们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昆明的滇剧艺术焕发出蓬勃的朝气,也唤起了昆明文艺界振兴滇剧艺术的新高潮。就在我们刚刚离开艺校,进入剧团时,当时的昆明市政府高度重视我们这班演员,为我们专门打造了“百日集训”,在从学员到演员的转换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上海昆剧团的周志刚老师亲自传授《牡丹亭·游园惊梦》《百花赠剑》两出昆曲剧目。

周志刚老师传授《牡丹亭·游园惊梦》陈亚萍(右)饰杜丽娘


20世纪90年代的昆明市滇剧团,艺术人才层出不穷,艺术作品硕果累累,其中的《瘦马御史》享誉全国,获奖无数。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在昆明市滇剧团,前辈滇剧名家汪美珠、陈婷芸、杨茂、杨宝等也把他们毕生积累的艺术财富无私地传授给我,让我受益匪浅。

1999年刘芸(左)传授《刘氏四娘·回煞》排练现场


1999年,当时正值云南省文艺学校校庆,我有幸拜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刘芸为师。彼时,已在剧团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我,重返母校,又一次把自己的身份转换为学生,渴望潜心向刘芸老师学艺。拜师仪式上,恩师赠言:“人贵于德,艺精于勤。持之以恒,德艺双馨。”寥寥数语,却是语重心长,这16个字始终激励着我在艺术道路上前行。同年,我向恩师学习了《刘氏四娘·回煞》。这出戏不仅有着繁重的跷功,更有着大段的唱、念。彼时我对塑造刘青提这样的角色还是心有忐忑,但恩师始终告诉我,注重声腔,注重声音色彩对人物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年的云南省第五届青年演员比赛中,我凭借着这出戏荣获了表演一等奖。

与恩师刘芸合影


“声音色彩对人物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句话从那时起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一等奖虽是殊荣,但也让我沉下心来思考,艺无止境,对舞台痴爱的我,知道必须潜心学习。

2000年,我第三次步入云南省文艺学校大专班,我又一次从演员转变为学生。在大专班期间,有马琴珍、陈润生等老师,学者为我们传授戏曲理论知识,对于专业剧目的学习我更渴望拓展自己的行当,因此,在大专班期间,我特向云南省滇剧院的滇剧表演艺术家合惠芳老师学习了滇剧《斩三妖》,并在结业时做了汇报演出。

从1986年进入到昆明市滇剧团,到2006年昆明市滇剧团受文化体制改革拆除,这20年是我艺术道路成长的20年。20年间,我从艺校毕业,两次返回艺校,昆明市滇剧团都给了我摇篮般的温暖与呵护,受到了市滇剧团领导和老师们的培养,先后演出了《滇王梦》《狸猫换太子》《南诏奉圣乐》《瘦马御史》《香罗帕》《血手印》等剧目。那些年的积累现在回想起来是何等的夯实。时至今日,每当路过光华街(原昆明市滇剧团旧址),总还是会不自觉地抬头看一看五楼的排练厅,看一看一楼那扇深红色的大门,那缕从远处投射进五楼排练厅的光还在,只可惜,窗户积满灰尘,朦胧了如今空荡荡的排练厅,光华不复,留下的是我20年成长过程中如数家珍般的记忆。

 

遇见《京娘》 传承《京娘》

滇剧《南幕罕公主》


2006年4月,我正式调入云南省滇剧院,2007年恩师刘芸老师就为我量身打造了根据傣族叙事长诗《葫芦信》改编的大型无场次滇剧《南慕罕公主》。2010年,剧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出台了一系列的制院方针,对人才培养更是加大力度。我清晰地记得,时任云南省滇剧院院长郭维平在竞聘演讲中说道:“希望在我受聘期间,能培养一至二名梅花奖演员。”1992年,云南省滇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玉珍老师是云南首位梅花奖获得者,此后梅花奖在云南省滇剧院销声匿迹了近20年。荣幸的是,在剧院领导和各界专家的信任和支持下,一个千载难逢的“勇夺梅花奖”的机会给予了我。经过多方论证,反复研究,剧院最后决定以滇剧《京娘》作为我参评梅花奖的参赛剧目。

滇剧《京娘》


《京娘》是我省著名剧作家陶增义在滇剧传统戏《雷神洞》《送京妹》《京娘送兄》的基础上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戏。早在科班学戏时,我就学习过《京娘送兄》,之后这出折子戏也成为我常演的剧目之一。2012年8月,集结了云南知名艺术创作人才的《京娘》剧组正式建立。剧组主创人员一行15人前往玉溪峨山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封闭式排练。排练日程紧张有序,一天三功,挥汗如雨的排练场,时常为一句唱腔的处理是否合理争论得面红耳赤。众所周知,唱腔是戏曲艺术四功之首,一出戏的成败,唱腔起着关键作用。在创排《京娘》的过程中,我与主创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尊重传统,保留经典。对过去《京娘送兄》中广为流传、传唱已久的经典唱段一腔不改,在新创唱词中吸纳滇剧声腔的精华。实践证明,《京娘》的唱腔创作是成功的。

滇剧《京娘》


备战夺梅历经了数个月的排练过程,在这期间,我也真正意义上沉浸在一种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中。膝盖由于滑膜炎引发了肿痛,但时间紧迫,只能坚持。好在是,担任艺术指导的魏淑萍老师在排练过程中朝夕陪伴着我。魏老师她评价我说,我身上最可贵的就是韧性。

滇剧《京娘》


2013年5月13日的成都,锦江剧场,滇剧《京娘》正式登上了争夺梅花奖的舞台。时至今日,那天的点点滴滴都还历历在目。当剧场第三道铃声响起后,一段【胡琴·梅花板】渐渐响起,《京娘》拉开了大幕……

滇剧《京娘》


两个小时的演出,剧场出奇的安静,观众都在静静地关注着剧情的发展,我尤其记得谢幕之时,当我和赵匡胤的扮演者王达成牵手向观众谢幕鞠躬后,我紧紧地握住了王达成的手,达成默默不语,双眼注视着我,回握住了我的手,这一握,承载了千言万语,我们都知道,《京娘》成功了。

5月19日一早,当我得知我已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时,激动,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回想备战梅花奖的过程,又岂止是数个月,这个奖,我憧憬了27年。5月20日,当我走上梅花奖领奖红地毯,手捧梅花奖奖盘时,看到奖盘上“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回想一路走来的艺路,几度跌跌撞撞,几度彷徨徘徊,大抵还是因为从小对戏的热爱吧,支撑着我一路走过,也回馈给了我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的殊荣。

说起夺梅,就不得不提成都。

成都,乃成功之都,我与成都同样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早在1999年拜师刘芸老师前,我就曾数次赴成都,让刘芸老师指导我《劈棺》《打神》,拜师之后,更是无数次昆明-成都之间的往返。夺梅之地也在成都,甚至同年我的儿子参加高考,报考的大学竟也在成都。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又包容的城市,同一年(2013年),让我们母子二人都在“奔赴高考”的道路上“金榜题名”。

在刘芸老师家中学习《劈棺》


还记得5月20日早上,中国剧协为本届梅花奖演员召开座谈会,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先生在会上寄语梅花奖获得者,希望我们珍惜荣誉,梅花奖是鲜花,更是压力,德艺双馨,担当传承是梅花奖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获奖后,恩师刘芸又赠我寄语:“轻誉求实从零起,德艺双馨再攀登。”我自始至终也踏实遵照恩师的嘱托,一定尽力做好滇剧的传承。

《京娘》根植滇剧传统,是在“守正创新”指引下传统戏整理改编的典范。因此,把《京娘》传承好,让更多的青年演员学习和演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京娘》夺梅之后,先后有5位青年演员,3位学员学习、演出了《京娘》及其中的片段。云南省滇剧院国家二级演员赵春芬凭借《京娘》一剧荣获云南戏剧山茶花奖;国家二级演员张燕在“名家传戏”工程中学习演出了《京娘送兄》;优秀青年演员木丽娟学习演出了《送妹》一折,参与云南省滇剧院青年演员比赛荣获二等奖;曲靖市滇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朱惠芬凭借《京娘·自缢》片段参加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荣获表演一等奖;曲靖市滇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张燕凭借《京娘·自缢》片段在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演唱比赛中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云南省滇剧院新生代滇剧班学员中曹敏、刘俊辰、郑皓文也学习了《京娘送兄》一折。2022年,《京娘》有幸入选首批地方戏像音像工程的录制。

滇剧《京娘》


从艺校学习《京娘送兄》到演《京娘》,传承《京娘》,赵京娘这一角色仿佛已经住进了我以及当下青年演员们的心里,在学与传中,我与她,她与我,同呼吸,共传承。

陪同学生王希参与《擂响中华 戏聚高平》中国梆子大会


说到剧目的传承,就不得不提《断桥》。当年在昆明市滇剧团《断桥》是我常演的一个剧目,2006年我调入云南省滇剧院,第一次登台演出的还是《断桥》。2015年,我把《断桥》传授给了我院优秀青年演员王希,回想起来,果真是虽说《断桥》桥不断,传承的义务也同样不能断。2023年优秀青年演员王希参加《擂响中华 戏聚高平 中国梆子大会》,以《断桥》斩获银奖。

 

传承的责任 传播的使命

夺梅至今,已有10年。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个难忘的10年吧,于我而言,从2003年摘取云南戏剧最高奖山茶花表演奖至2013年摘取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也是10年。而从2013到2023的这10年,我始终在踏踏实实践行着梅花奖演员传承滇剧、传播滇剧的责任与使命。

老一辈艺术家传承的使命在延续,我也从中受益。还记得,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云南首位梅花奖获得者王玉珍老师曾向我传授了她的代表剧目《哑女告状》。这出戏近年来也演出了数十场,老一辈艺术家传承的精神激励着我,在向我传授《哑女告状》的过程中王玉珍老师的一言一行仿佛告诉着我传承、传播对于滇剧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滇剧《粉·待》


夺梅的喧嚣之后一切都回归到了平静。几多沉静,几多思索,作为一名从事滇剧表演艺术的演员,如何让年轻人爱上滇剧,接受滇剧是我始终在思索的命题。我渴望为滇剧寻找新的生命力,这一命题的思索一想就是4年,2017年我大胆尝试与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表演艺术家、导演周龙合作,首创实验小剧场滇剧《粉·待》。《粉·待》取材于滇剧传统戏《宫妃怨》,根植传统,又不失现代意识,回归戏曲最本真的“一桌二椅”,一个妃子,两个太监,三把椅子,四个乐手就演完整场戏。典雅却不失精致,现代又不丢传统。7年时间里,《粉·待》先后上北京,下南宁,赴香港,闯上海,传播之路,不断延伸,所到之处都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

滇剧《粉·待》


《粉·待》讲述的是古代深宫女子等待的故事,其实,等待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做演员最幸福的莫过于等待一个又一个你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角色,闯进你的生命,与你有那么一次邂逅,一次对话,一次相遇。

滇剧《回家》

滇剧《滇海圆圆曲》


《粉·待》之后,又有两个鲜活的人物闯进了我的生命。一个是历经改革开放浪潮的苏天睿(《回家》女主角),一个是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滇海圆圆曲》)。一古一今,都是从情窦初开的年纪演到知天命之年。能在艺术道路上塑造她们,于我而言是幸福的,我也借着她们的故事,把滇剧唱好,唱开,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云南有一种声音,叫滇剧。

在荣获梅花奖之后,除了完成日常的演出外,我愈发感觉传承和传播的责任和使命之重要。在各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又先后获得了名家传戏工程,地方戏曲像音像录制,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艺术名家工作室等荣誉,在这些荣誉的加持下,“敬畏传统,致敬经典”成了我传承和传播滇剧的核心命题。

2021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的“名家传戏”工程,我将滇剧经典传统戏《血手印·乔子口》以及上文提到的《京娘送兄》分别传授给了我院优秀青年演员赵春芬以及张燕。《乔子口》后又入选2023年中国戏曲地方戏像音像工程。

滇剧《刘氏四娘·回煞》


云岭文化名家的称号于我而言,不只是荣誉,更是责任。2022年《经典咏流传——陈亚萍滇剧折子戏专场晚会》以《思凡》《刘氏四娘·回煞》《尤三姐》三出戏献给了春城观众。这也是我从艺过程中的第二个专场晚会,时隔第一个专场(2003年山茶花奖专场晚会)已有19年。

工作室的成立,同样围绕着敬畏传统,致敬经典。我也在思索,在寻找,契合时代又能够培养年轻演员的剧目,暌违舞台多年的《春花走雪》《评雪辨踪》以及整理改编的《长生殿·乞巧》也将于今年10月完成汇报演出。整理,恢复失传的传统戏,是为了守住地方剧种的根,守住地方剧种的魂,只有根基牢固了,剧种的发展才有希望。在整理、恢复失传老戏中,以演促学,以学促练,带动起我院的优秀青年演员们。舞台,永远属于年轻人,年轻一代的滇剧新秀才是未来滇剧传承的接班人。

传承版滇剧《京娘》与传承学生赵春芬


传授滇剧《断桥》与传承学生刘俊辰



名家传戏工程传授《京娘送兄》与传承学生张燕


回望我的从艺道路,仿佛有着无数个渡口。站在渡口的中间,有着无数个岔路口任我行走,不管走向任何一个岔路口,戏曲也许就与我擦肩而过。可我依旧还是愿意在传承戏曲的道路上默默行走,默默耕耘,默默修行,闻梅花之幽香,品梅花之谦逊,识梅花之傲骨,始终告诫自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梅花奖如今已走过40载,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梅花奖是光荣与荣誉,更是使命与责任。感恩中国剧协,祝愿梅花奖的芳香传遍华夏大地!深深地祝福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生日快乐!

陈亚萍




END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润菁 | 梅花香如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曹汝龙 | 历经数载始见真,依旧香如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尚长荣 濮存昕 | 为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题词并寄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武利平 | 没有“梅花奖艺术团”我可能会“叛变”戏曲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丹瑜 | 梅韵、花香、彩云南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 俊 | 暗香浮动在黄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 澄 | 我与“梅花奖”的情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齐爱云 | 深耕梨园,踏雪寻梅——我与“梅花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刘 芸 | 我 爱 梅 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山 翀 | 与“梅”共舞 追“艺”人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 芳 | 散作乾坤万里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 梅 |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萧 雅 |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贾文龙 |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 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竹子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