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二集:谦德之效

最爱诗词 2022-10-11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一集:认识群书治要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集:一阴一阳之谓道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集: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集: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五集: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六集:修身始于戒贪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七集: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八集:好名之患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九集:欲不可纵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五集:交友之重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六集:境缘无好丑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七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八集:君子四重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九集:好学近乎智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一集:夫妻相处之道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二集: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三集:至要莫如教子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四集:教子之方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五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六集:孝的四个层次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七集:事亲当竭力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八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九集:兄友弟恭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一集: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二集:管理的三境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三集: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四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五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六集: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七集: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八集:爱民而安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九集:重农务本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集:用人的重要性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一集:用人要用贤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二集:用人七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三集: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四集:观人之法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五集:尊贤者王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六集:官人无私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七集:得人之道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八集:师尊则道隆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九集:领导三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五十集:摒四患与反四风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五十一集:仁者无敌,协和万邦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五十二集:如何学习传统文化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讲《谦德之效》,现代很多人都喜欢学《易经》,为什么喜欢学《易经》呢,因为希望自己的事业亨通,做事趋吉避凶。那我们看呢,怎么样才能做事亨通呢?在《群书治要·周易》上,有这样一句话: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我们一句一句的来看,这个“天道亏盈而益谦”,这个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亏盈而益谦”的道理。比如说到十五的时候,这个月亮是满月,但是在满月过后呢,他就开始亏损。一天一天地减少。正是古人他明白观察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教导人要怎么样做呢?要谦卑退让,还有要舍财不贪。


那我们从这里也观察到,这个天道它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补益。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规律。而老子他把这一个规律也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说他说:我有三宝,哪三宝呢?“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还把“处柔守慈”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这都是从观察天道的规律中得出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地道变盈而流谦”。大地,它的法则就是改变盈满的。而充实谦卑的。我们看这个地,你同样是在地上注水,这个水自然而然地会流向那个潮湿的低洼的地方。所以在《老子》中也说:“上善若水”,为什么“上善若水”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个水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总是利益万物。给万物带来好,处但是它从来没有从万物那里要求什么,索取什么。而最重要的特点呢,就是“处众人之所恶”。众人都厌恶什么呢?一般人都是喜欢高高在上,厌恶在下面。但是水却不同,它是处在众人所不愿意处的、所厌恶的地方。也就是说它非常非常地卑下。“故几于道”,所以它几乎和“道”接近了。所以说“道”在低处。一个人只要谦卑下来,他才能够得“道”,也才能够和“明德”相应。


“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呢,都是危害骄傲自满的,而施福给谦虚的。下面这一句是重点,“人道恶盈而好谦”,人与人相处呢,自自然然地都是厌恶骄满的,而喜欢谦虚的人。特别是作为领导者的,他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他必须能够感召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来到一起。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感召德才兼备的人呢?那就是作为领导者的,他必须能够谦卑有礼,“礼贤下士”。


所以在《群书治要·文子》中,有这样一句话,能成霸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够成就霸王,能够成就霸业或者王业的人,一定是得胜之人。而能够战胜敌人的人,战胜对手的人,一定是强者,强大的人。而能够强大的人,他一定懂得用众人的力量,而能够用众人力量的人,一定是一个能够深得人心的人。而能够得人心的人,一定是一个自得之人。


那什么是“自得”呢?这个就是《大学》开篇上所说的,能够“明明德”的人。而这个谦虚就是我们性德的体现。是我们本性中本有的。如果一个人一傲慢,就把自己的“明德”给障碍了。所以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够自得的人,一定是把谦卑柔弱作为最根本的修养。当然我们知道这里边的柔弱,并不是软弱,而是可以包容万物而不争,最终达到的是什么样的效果呢?“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你看这个水至柔,但是它动也刚。滴水可以穿石。虽然它很柔弱,但是它可以胜刚强。我们要明白这个“胜”。他自己本身并没有胜的念头,但是它自自然然的呢,就达到了这个效果。能够为人所信服。


那下面还讲呢,“谦尊而光”,这个“尊”,就是当一个谦卑的人,他处于尊贵的地位的时候,他仍然能够谦虚处下,他的德凤,他的德行之光,就自自然然地会影响到他身边的人。甚至还影响到远方。


所以在《群书治要·文子》中说:“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一个人,他生来就处在高贵的位置上,往往就容易骄慢,一个人生来就处于富裕的家庭,很有钱,他花钱就大手大脚,养成奢侈的习惯。所以“富贵不以明道自鉴”。如果一个人生来就有钱,就有权,但是呢,没有学道,没有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去修养自身,结果是什么呢?“而能无为非者寡矣”。能够不做错事的,这样的人是很少很少的。那么这句话提醒我们呢“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学习圣贤经典呢,向古圣先贤来求得,人生能够可持续发展之道。这对于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


“卑而不可逾”,纵使他的地位卑下,也就是他没有高官,没有出仕做官,但是也不可逾越。什么不可逾越呢?他的德行、风范不可逾越。他的德行学时可以教化一方。就像我们所讲的孔老夫子,他没有富贵的地位,没有权势,,没有财富,但是呢他被称为“素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德行,不仅影响了当时代的人,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个贤人跟着他不离不弃,而且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不仅仅影响到中国人,而且影响到外国人。所以你看现在的孔子学院呢,到全世界各地都建立。那么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呢,孔老夫子他虽然没有身居高位,但是他的德凤却不可逾越。他的道德,学问不可逾越。这个被称为“道德之威”。


“君子之终也”,如果君子能够自始至终,都保持谦卑的修养,不会因为拥有了地位财富、学问而改变自己的谦虚,这样就可以善始善终。那么从这一段告诉我们:一个人谦虚,确实可以带来吉祥,带来亨通。


那么在《群书治要·尚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个“惟德动天”,就是只有德行能够感动天地。“无远弗届”,不管多远的地方,都会被感动,进而来归附归顺。或者来求道、求学。“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个“时”是一个通假字,通“是”,也就是“这”和“此”的意思。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


那我们在历史上也可以看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的例子。在《群书治要·书苑》上,就记载了周公的故事。周公摄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而所师见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心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也。那么这个故事呢,用文言文讲起了非常地简短,它的意思是说:这个周公他代理天子之政,代理天子之位七年,那么在这七年之中,他是怎么做的呢?他以拜师之礼所求见的人,有十个人。“执贽”,这个之“贽”就是礼物的意思。“所友见者十二人”,就是以朋友的礼节去求见的人,有十二个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就是那些贫寒之士,但是可以优先见到周公的,它有四十九个人。“进善者百人”,周公所举荐的贤良的、德才兼备的人,有上百人之多,“教士者千人”,这个“士”就是读书人。他所教导的读书人有上千人。“官朝者万人”,就是他使那些朝拜的人,都给他们封官,这样的人有上万人之多。“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如果在周公摄天子之位的时候,他代理天子处理朝政,假使又骄傲,有吝啬,那么天下贤德之士,来求见他的人,就会很少很少了。那么他所感召的,会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如果没有谦卑“礼贤下士”的心,那么所感召的呢,都是“心贪而尸禄者也”,就是有贪心的,或者是尸位素餐之人。那么这样的人呢,是不能够帮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不能够使君主长存。那么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呢,周公他虽然身处高位,但是对于有德行的、有学问的人,仍然是非常非常地谦虚礼敬。只有这种谦虚礼敬的态度,才感召了这么多的人才。来到自己的身边。而且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


那么在《尚书》上也有这样一句话说,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王者。能自得师者,就能够称王天下。能够建立王道政治。那么为什么他能够自己,就能够得到老师呢?就是因为他对这些贤德之人,是以尊师之礼来恭敬,把他尊奉为师。我们知道中国古人他特别尊师重道,那拜师之礼也是非常隆重的,要行最重礼。最重礼是什么礼呢?就是三跪九叩的礼。所以他把贤德之人呢,当成老师来恭敬,行拜师之礼。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自己有谦虚的态度。所以这些人,他才愿意指正他的过失,帮助他处理朝政。“谓人莫己若者亡”,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的人,就会灭亡。灭亡的原因就是自高自大。所以“满招损”,自满傲慢会招来损害。为什么会招来损害呢?首先自己的德行受到了损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一旦一个人傲慢了,其实就是和自己的性德相违背了,那么受到损失的不是别人,首先是自己。因为不能够让自己的明德加以彰显,不能够明心见性,这是最大的损失。其次呢,一旦一个人骄满轻视别人,就会与别人产生对立,让人心里不舒服。那别人就会再找麻烦,你自己做事的时候就会有障碍。再次呢,因为骄满的态度,还会招致失败,做事不能够圆满顺利,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呢,经常提醒我们的,叫“骄兵必败”,那这一句话呢,它绝对不是形容,都是来自于历史经验的总结。


比如说我们看《国语》,这里边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周襄王二十四年的时候,秦国带着军队去攻打郑国,结果这个军队呢,经过了周天子所管辖的京畿北门,在路过北门的时候,恰好王孙满看到了这个军队路过,他看了之后,就对周襄王说,他怎么说呢?他说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打败仗,一定会受到上天的罪罚。周天子一听就很惊讶,就问说:你怎么看到他的军队路过,就能够下这样的断言。王孙满说:因为他经过周天子的地方,应该是要行礼的,这叫尊重天子。可是他的军队经过的时候,只是把头盔摘下来了,但是身上的甲却没有脱下来。而且是走了几步之后,就马上又跳上了车,也就是说呢,这些士兵行礼,只是应付一下。在内心对周天子并没有恭敬之心,并不是诚心行礼。而且呢,这样应付应付,马上就跳上车的人,总共有多少人呢?有三百辆战车。也就是说,整个军队大部分对周天子都很傲慢。那王孙满就接着分析了,他们的军队非常轻狂又骄傲,轻狂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会深谋远虑。不会做好万全的准备,而且轻狂了就不会慎重,傲慢则会无礼。那么一旦人无礼,做什么事都会随随便便。因为整个军队不慎重,又随随便便,但是他们要去干嘛呢?他们是要去打仗的,打仗的时候,要进入很危险的地方,以这样的态度去应战,那觉对必败无疑。所以你看古圣先贤确实观察得很细微,他们熟读圣贤书,就能够观察出这个人的未来结局如何。发展趋势如何。果然,秦国去打郑国没有打成,军队回来了,到了晋国的边境,被晋国打得落花流水。三元大将都被抓走了。所以“满招损”,古人就是看这个军队的作风,就能够看到他战败的结果。那我们看了这一个故事呢,也要对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深刻地反省。我们的言行举止给自己带来的是吉祥,还是凶祸,这个呢,确实要认真地反思。“谦受益”,一个人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够听取别人的教诲。“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我们经常讲《了凡四训》呢,这句话就是出自《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的最后一章专门讲“谦德之效”,其中就讲了好几个例子,那我们其中举一个例子,他讲到,一个人叫丁敬宇,他的年龄最小,但是及其谦虚,所以了凡先生看了之后,就对旁边的朋友费锦坡说:这个人今年一定能考中,为什么呢,因为在所有的人当中,他是最谦虚最恭敬的。甚至受了别人的侮辱,他都能够忍受。受到别人的诽谤,他都不去辩解。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后来开榜,果然最年轻的丁敬宇考中了。那么这里边呢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印证了“谦受益”的道理。


那么在《群书治要·周易》中还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这个“劳谦”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地方解释成勤劳的,实际上它解释为“有功劳而谦虚的君子”更加合适。因为他一个人有功劳,他就容易傲慢,但是一个人有功劳还谦虚,还礼敬,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仰和归附。所以一个人呢,有功就容易恃宠而骄,有功就容易傲慢。一个人不居功自傲,就不会招致嫉妒、障碍。而且还会让人更加地信服。


那么对这些道理呀,曾国藩先生呢,理解的特别深刻。所以你看别人都求圆满,求五福临门,但是曾国藩呢,却给自己的书房取了一个名字,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这个“阙”,就是通“缺失”的“缺”。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求一点缺失,因为他自己有权有势,又才华横溢,可以说是近乎完美了。如果这个时候不谨慎,又居功自傲,可能都被皇帝视为眼中钉。群臣看了他之后,也会嫉妒他。所以他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非常地小心谨慎。而且呢,做到了“推功于上,让利于下”。这样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希望他有成就,都希望他能成功。而不是嫉妒他、障碍他。


所以古人说:要“让功于众,让位于贤,让名于上”。这是有胸襟有气度的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遵循的原则。


那我们看历史上的这些圣贤人,他确实把这些教诲都运用在治国之中,比如说在《群书治要·史记上》记载:周公的儿子伯禽,他要代周公去鲁国就任,在临行之前,周公就反复地告诫伯禽,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而言,我的身份不低贱了。但是我还做到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在洗头发的时候,突然有贤德的人,要来给我提意见了,要来见我了,那我不能让这个贤德的人在那等候我,这就失礼了。于是他就把这个头发呢赶紧盘好。,出去见这个贤德之人。正在吃着饭呢,又有人来提意见了,又有人来求见了,他也不能让贤才在那等着,他马上把这个饭呢就吐出来。这样呢往返很多次。即使我这样恭敬谨慎,还恐怕失去天下贤德之人。所以你到了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要因为你是国君的原因,就对世人骄慢。所以你看呢,正是因为周公,他这样地礼贤下士,所以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那我们知道,中国人有很多观人的方法,观察这个人有没有德行,未来的发展前途如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是不是足够谦虚。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但是不够谦虚,不能够自卑而尊人,反而傲慢无礼,自视甚高,那么这样的人的事业很可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败下来。


那么在《说苑》上呢,还有在《孔子家语》都记载着孔老夫子的一个故事。孔子他带着学生去瞻仰鲁桓公的庙时,看到这庙里有一个敧器,什么叫敧器呢?就是一个很容易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说:这个器具有一个特点,就是;里面空的时候他就会倾斜,装水装得适中的时候,他就会端正。但是装满水的时候,他就倾覆了。贤明的君主以此来警戒自己,所以放置在座位的旁边,所以取名叫“宥坐”。孔子看了之后,就非常感叹地说:万物之中,哪有一个东西是装满了而不颠覆的呢,哪有一个东西是满而不复的呢。这个时候他的弟子子路,就上前来问,他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他问的什么问题呢?他说老师,可不可以问一下,想要持满而不倾覆,有没有什么办法呢?孔老夫子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聪明能干又有智慧,就要用愚笨的姿态来保持。功盖天下,就要用推让的姿态来保持。勇力震撼当世,就要用胆怯的姿态来保持。拥有四海的土地财富,就要用谦逊的姿态来保持。这就是所说的“损之又损之之道。”


那我们看弘一大师编辑的《格言别录》中,也有几句类似的教诲,他说: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第一个“胜”,是“胜利”的“胜”那么“人忌全胜”,是“茂盛”的“盛”。那么这都是从“物极必反”的道理推导出来的,为人处世的规律。又说:“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所以一个人傲慢无礼就喜欢和别人去竞争,斗争。步步占先。结果怎么样呢?也一定会感召有人把他给挤掉。所以呢,虽然才华横溢,虽然有钱有势,还仍要处于一个谦卑尊人的态度。这样才能够处世顺利,而没有灾殃。才能够常保吉祥。


那我们今天的课呢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作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视频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