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五十二集:如何学习传统文化

最爱诗词 2022-10-11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一集:认识群书治要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集:一阴一阳之谓道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集: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集: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五集: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六集:修身始于戒贪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七集: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八集:好名之患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九集:欲不可纵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五集:交友之重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六集:境缘无好丑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七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八集:君子四重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十九集:好学近乎智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一集:夫妻相处之道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二集: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三集:至要莫如教子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四集:教子之方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五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六集:孝的四个层次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七集:事亲当竭力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八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九集:兄友弟恭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一集: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二集:管理的三境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三集: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四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五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六集: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七集: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八集:爱民而安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三十九集:重农务本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集:用人的重要性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一集:用人要用贤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二集:用人七忌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三集: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四集:观人之法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五集:尊贤者王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六集:官人无私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四十七集:得人之道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讲传统文化如何学习。我们听了以上的讲座,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也想深入学习传统文化。那么怎么样学习传统文化呢?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就是我们首先要能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有信心,对古圣先贤的教诲,不要心存怀疑。如果心存怀疑的话,这个恭敬心就提不起来了。


孔老夫子说,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老夫子的这种求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什么叫“述而不作”呢?就是对古圣先贤的教诲,非常地崇敬,而不夹杂自己的意思在其中。这是不傲慢,这是学谦卑。“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那我们现在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缺少这种谦敬之心,做什么都希望有发明,有创造、有创新点。那如果我们读古书,懂历史,就会发现,一些现在人所谓的创新,其实在历史上,已经被人反复提过了,甚至已经被历史验证,是错误的东西了。但是我们现在人没有学习,还拿着它当真理来奉行,这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事。


那我们为什么会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有信心呢?因为古人所讲的道理,都是恒常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自古至今都是如此的。也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那么圣贤经典所记载的,就是这个“道”。这个“道”就是自然而然的,恒常不变的规律。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那么对古人有信心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古人的心地比现代人更加清净。现代人心浮气躁,他的心很乱,也沉淀不下来,所以他有所体悟的,也没有古人深刻。所以不要认为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现代人就比古人更聪明,更有智慧。所以这个自信心,来自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有认同,才能够断疑启信,为什么圣贤文化到今天,他还不过时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是古圣先贤自性的流露。而这个自性,圣人的心性和我们凡人的心性,古人的心性和我们今天的人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会过时。圣贤所传下来的这些经典,也不是他们的发明创造。所以孔老夫子所说的“述而不作”。他不是谦虚,他确实是承传古圣先王的。而古圣先王他们不是一般人,之所以称为圣人,那都是“明明德”的人,都已经明心见性,契入了心性。那么他们是依照性德,来处事待人接物,治国平天下的。那怎么可能会过时呢?所以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依教奉行,就可以契入明德,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了解到,我们也是在随顺自己的性德,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那么这一部《群书治要》,就是在引导我们契入性德,回归本性,它开启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本善和明德。那么这些性德的流露,也就是说这些经典的道理,是超越时空、亘古不变的。


“信而好古”,就是不怀疑圣贤人的教诲。前面我们说了,因为圣贤人,他的教诲是从真心流露出来的。我们凡夫都是用的妄心。那如果我们也回归真心,契入这个境界,开启了自性的明德。那我们定然也会体会到他们同样的境界。那现在呢?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就像圣贤人站在20层楼,而我们只站在两层楼。我们看不到他所看到的境界。还说:你所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境界。甚至还要把圣人拉回到两层楼。这个就是对古人产生怀疑,甚至妄自批判的重要原因。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受害的不是古人,而是我们现代人。如果我们现代人有傲慢的习气,有怀疑的习气,就和诚敬心不相应了。而这个诚敬心就是我们的性德。所以现代人求学为什么困难呢?困难就难在对古圣先贤怀疑,这就很难受益了。那么很多人听到这里就会问了,那中国传统文化不讲创新吗?你看一看西方社会,特别是现代以来,每过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就有一个新的哲学流派出现,取代了旧的哲学流派。看起来他们的哲学理论很创新,思潮一个接着一个。那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西方的哲学流派层出不穷,变化的这么快呢?而中国几千年了都依照经典学习,奉行孔老夫子的教诲呢?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西方的这些哲学思想、流派,每过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就会发现它的一些错漏之处,它和新的时代潮流已经不相符合了。有一些东西被历史印证是过时的了,没有办法再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被历史证明有一些不符合事实的。所以我们怎么样呢?必须要发明新的哲学流派来取代它,弥补它。但是中国读书人,为什么几千年了都要读《论语》,都要读《老子》,都要读圣贤经典呢?原因和很简单。因为这些经典,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验证,那是大浪淘沙的结果。没有什么是和时代不相符合的。即使有些人认为,这个经典里有些思想,已经和时代潮流不符合了,大部分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误解了圣人的意思。


所以我们说圣人,就是对天道有所体悟的人,古人称为“得道”之人。既然是“得道”之人,他所体会出来的这些道理,必定是相通的。而且也是经得起历史验证的。所以是恒常不变的。


我们知道六经之首是《易经》,我们通过《易经》这三个含义,来看一看中国古人是怎么样理解创新的。


《易经》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易”的意思。什么意思呢?这个就是恒常不变的“道”,或者是本体,或者说是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变的,不易的。


第二个含义,就是变异的意思,变化的意思。他告诉你这个世间的现象,是变化莫测的,变化无穷的。所以我们要懂得与时俱进,这样的话,才不能够抱守残缺。但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呢?只有掌握了那个不易的、不变的规律的人,他才有资格谈创新。所以创新并不是像我们现在很多人所做的那样,打着创新的旗帜去胡作非为。做了很多违背规律的事,最后,还给自己找借口说,既然要创新,就要走一些弯路,要交一点学费,这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而《易经》这个“易”的第三个含义,就是简易、简单的意思。中国人讲大道至简,真正深刻的道理,一定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他们做学问的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什么呢?他的存心,是为了利益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你看孔老夫子所体会的“道”,是不是很深奥呢?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这个“道”那非常地深奥,对我们的人生意义特别特别地大。他的境界可以说丝毫也不在于老子之下。


我们看老子对“道”有一个描述,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最后一句说得更好,“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的意思说,你看上等的人,他听到了这个“道”,他立刻能够体悟,立刻能够接受,马上就在生活中去力行,去实践。中等的人听了这个“道”,这个“道”,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一般人都没有体会到,这个圣人把这个“道”,揭示出来了。他听了之后会半信半疑,有点相信,觉得有道理。但是和我们大众所奉行的又不一样。所以他有点犹豫不决,所以是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下等的人听到了这个“道”,觉得这个“道”太离谱了,离我们的现实太远了,讲这个有什么用,他就哈哈大笑。最后一句就说得更好了。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果你讲的这个东西,大家都能够接受,都鼓掌欢迎,都认可,都赞叹,没有人笑话他,那这个东西,就不足以成为“道”了。那我们从老子的这一段话之中,可以看到,圣人所体会的“道”,确实是非常地深奥,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够理解和认可的。所以孔老夫子怎么样,他采取了一种比较平易的方式,他把那个很深奥的道理,变得非常非常地简单,来教导弟子。也就是你这个弟子水平有多高,他就给你讲多高的话,让你能够接受了,有利益,他给你讲“道”,你听不懂,他就给你讲“德”。讲“德”你还听不懂,他就给你讲“仁”。讲“仁”你还是听不懂,不知道怎么下手,他就给你讲“孝悌忠恕”。总之,要利益来提问的弟子。他是这样一种存心,所以他不是谈玄说妙,来炫耀自己的学问,讲得大家都听不懂,大家反而很佩服,这个人学问很高,他是为了利益在场的每一个听众。所以你看这个弟子来向他请教什么是“孝”的时候,他对这个弟子的回答都是不同的。为什么不同呢?其实都是针对他弟子的毛病习气,还有当时的境况,他回答的一定是对他的修身,对他的境界提升有帮助的。那么这也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做学问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那我们看现代很多人他们做学问的方法是恰恰相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本来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他越说越复杂。最后,大多数人都听不懂,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学识丰厚,他知道你很多你不懂的东西,你不懂的理论,但是讲完之后,大家连听都听不懂,有怎么能从中得到利益呢?所以我们中国人做学问,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说我们讲中国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或者说《四库全书》的精髓,我们概括一下,其实就是12个字。在历史上讲“八德”,有两种说法,一种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种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那我们把这12个字重复的去掉,我们就留下了12个字,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我们现在也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我们中国人几千年,都是在用核心价值观在引导人民的。甚至讲得更简单,讲“五常”,仁义礼智信。因为它概括得很简单,每一个价值观只有一个字,所以它大道至简,它易记、易懂、易行,所以很容易在社会上去推行,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共同奉行的价值观。所以从《易经》这一名三义来看,中国人不是不讲创新,而是告诉我们,时代的变化是变化莫测的,要懂得与时俱进。


所以你看《论语》上,孔老夫子也说,这个礼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增加有所减少,有所损益的,但是礼的精神是不变的。要抓住那一个精神,学习那个精神,这个就是不易的道理。只有掌握了那个不易的道理的人,你才知道什么可以损,什么可以易,什么可以增加,什么可以减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不能够不学《论语》,不能够不学古圣先贤的智慧。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掌握那一个普遍的“道”。所以如果我们自以为是地去创新,结果就是走了很多的弯路,结果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提出了很多的新鲜的理论。


过去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的演讲中,曾经说:“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孙中山先生他很有先见之明。他曾经留学欧洲,所以对中外的政治思想,都有很深的理解。他认为欧洲比中国先进的地方,只有两个。第一就是它的科学,第二就是它的机器。而要谈到政治哲学的真谛,那欧洲人还要向中国人学习。他还说:“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的科学之偏。”你看在一百多年之前,孙中山先生他已经看到了西方的这些思维,还有理论的偏颇之处。认为什么呢?必须要靠中国的哲学和印度的佛理,来调整它的偏失。那么一百多年过去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的问题,还有道德沦丧的问题。那么孙中山先生的话,更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那我们现在也看到,很多国际上的哲学家、西方的思想家,的的确确是寄希望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能够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那我们要想弘扬,或者是想学习深入传统文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要扎两个根。第一就是德行的根,第二就是文字学的根。那么这个德行的根,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来把这个德行的根扎好。这个童蒙养正的功夫特别地重要。我们现在很多讲传统文化的人,都是半路出家。半路出家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德行的根没有扎得很深,遇到外界的风一吹,就可能把他连根拔起。这个风就是名闻利养。如果给你高官厚禄,很大的名声,你看你这个心会不会动,那很多人没有这个根基,微风一吹就受不了,更何况是高名厚利呢?所以很多人都忘记了初心,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就把持不好自己了。所以童蒙养正的根基特别地重要。


第二个根就是文字学的根。我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那绝非偶然。里面蕴藏着祖先真正的智慧。我们的古圣先贤发现,如果我们的语言和文字,不加区分的话,那就是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那会有什么样的弊端呢?那就是再过10年、20年,后人所写的东西,可能前人就看不懂了。比如说我在英国去留学,待了四年半才回到中国,结果看到一些文字,我就看不明白了。比如说什么叫“顶”,一开始我以为这个“顶”就是顶撞反对的意思。和同学一交流,弄出了笑话,人家告诉我,那是非常支持你的意思。还有什么叫“粉丝”,这个字也是从英文翻译过来,它直接音译,没有翻译,就叫粉丝了。如果是老人,你给他说这些字,他根本就听不懂,不知所云。中国的老祖宗,他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发明了文言文,这一个标准的书写工具。也就是说你要表达思想,传达经验,要落实在文字上的时候,都采取文言文的统一格式,那这有什么好处呢?只要后人也掌握了文言文,这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他就可以回到几千年前、几百年前,和古圣先贤对话。他们所留下来的文章,我们就可以看得懂。


所以你看,这个文言文,它是开启《四库全书》的金钥匙。也是能够把文化再传承下去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所以你看,学习文言文就比什么都重要了。那么文言文应该怎么学习呢?文言文最好的学习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背诵。你能够背诵上50篇的文言文,你就能够看得懂文言文,你背上一百篇的文言文,你就能够写文言文。而这对儿童而言,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他的理解力没有提升,但是他记什么非常地快。这个东西他只要读上几遍,他就能够倒背如流。所以在他记忆力好的时候,充分发挥他记忆力好的特点,让他多读诵圣贤经典,而不必要去给他解释意思。那么等他理解力提升了,再把他以前所学的内容,给他讲解出来,他觉得会很轻松、很欢喜。


所以古人是怎么学习的呢?古人学习、上课,基本上不用课本,老师带着这些学生,来到了小树林里、小河边、山坡下,然后老师就说:“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学而篇》的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老师一说,这些东西都是他们以前熟背的,所以根本就不用课本。所以这个古人,他不用写这句话出自哪里。不是古人不严谨,因为他们都深藏在脑海之中。所以通过读诵的方式,你就可以掌握文言文这一个工具。


那么还有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那就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因为这个书读了一千遍,你的心怎么样呢?定下来了。读书千遍,那是手段,让你把心定下了才是目的。那么你又记诵了一些内容,那都是副产品,那不是根本的目的。因为我们中国人说,学习的目的是“明明德”。


那怎么样开启你的明德呢?我们这个明德是自性本具的,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读书千遍,就是老师给你的戒律,让你学习的方法。你通过这个方法把心定了下来,你的智慧,你的明德自然开启了。所以我们是通过读书的方法,把心定下来。当您的心定下来,你和圣人的心性是相通的。那么这个书,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你怎么会看不懂?所以你读一千遍,一千遍还不懂就读两千遍,两千遍还不懂就读三千遍。每读一千遍,你对这个书的体悟,那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定力越来越深了。


所以我们看在《坛经》上记载,这个法达禅师,他去见六祖的时候,他在磕头的时候,这个头没有着地,六祖就看到了,就问他,说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东西,你刚才给我顶礼的时候,这个头没有着地。这个法达禅师说,他说我读这个《法华经》,已经读了三千遍了。我们知道这个《法华经》分量很重,他读了三千遍,也要有十年的功夫了。就是因为这一点,他有一点傲慢。所以在给六祖顶礼的时候,这个头没有着地,被六祖给看到了。那么六祖就说:“《法华经》讲了什么呢?我没有读过,我也不识字,你把它给我念一念。”结果法达禅师就给六祖念,结果念了几段,六祖给他一讲,他就开悟了。为什么他能开悟?因为他有读书千遍的这种定力。那么这一讲,他也就明心见性了。


那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你在一门上定了很久,定的时间长了,你这个“戒定慧”也就越来越圆满。这样的话,也就离明心见性“明明德”越来越近了。就像我们一个人,他又学《论语》,又学《孟子》,又学《易经》,又学了很多的圣贤经典。那我们现在想找一个人讲《论语》,另一个人,他十年的功夫都在学《论语》。一个人,他十年学了十本书,那我们去找谁讲《论语》呢?我们当然是找这个十年都在攻读《论语》的人去讲。因为他的那个体悟非常地深入,和别人不一样。


再比如我们在这个地方挖水,我们挖了一点,没有挖出水,我们就换一个地方再挖,又没有挖出水,再换一个地方,总也挖不出水。如果你选定了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一直深入下去,终究你能够挖到水。所以一门深入,也是在培养一个人的定功。那为什么要长时薰修呢?因为我们的习气非常地重,不经过长时的熏修很难改正。特别是一个人心性的提升。他不是说你听了课,念了两篇文章,就能够改变的。必须经过长时的熏修,不断的提醒,再不断地历世练心,最后才能够契入圣贤的境界。这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遵循的方法。所以不要认为,让孩子死记硬背,那是不科学的方法。


我们看在历史上,特别是汉代出了很多的神童,什么叫神童呢?他刚刚十几岁,已经把四书五经等等的经典倒背如流,大家认为他是神童。其实不是神童,而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符合了孩子心理、生理成长的规律。你按照这个方法去教,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神童。那么这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深信的重要原因。


那我们今天就把这个《群书治要》的讲座,讲圆满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不吝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文字稿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纪录片
纪录片《世界历史》合集
纪录片《中国通史》合集
纪录片《中国古镇》合集
纪录片《中国将帅》合集

纪录片《中国艺术》合集
纪录片《中国高铁》合集
纪录片《中国春节》合集
纪录片《中国医生》合集
纪录片《中华文明》合集
纪录片《中华文明》合集

纪录片《大国崛起》合集
纪录片《大国仪仗》合集
纪录片《大国工匠》合集
纪录片《为国铸剑》合集
纪录片《河西走廊》合集
纪录片《金城兰州》合集
纪录片《江南文脉》合集
纪录片《清宫秘档》合集
纪录片《解放西藏》合集
纪录片《四大美女》合集
纪录片《契丹王朝》合集
纪录片《千年书法》合集
纪录片《苏州史纪》合集
纪录片《玄奘之路》合集
纪录片《中国商人》合集
纪录片《诗词中国》合集
纪录片《布衣中国》合集
纪录片《鸟瞰中国》合集
纪录片《手造中国》合集
纪录片《美丽中国》合集
纪录片《养老中国》合集
纪录片《美丽中国》合集
纪录片《本草中国》合集
纪录片《布衣中国》合集
纪录片《茶马古道》合集
纪录片《十大元帅》合集
纪录片《阴平古道》合集
纪录片《商贾传奇》合集
纪录片《紫荆花开》合集
纪录片《复兴之路》合集
纪录片《三晋传奇》合集
纪录片《茶叶之路》合集
纪录片《玉石传奇》合集
纪录片《齐鲁家风》合集
纪录片《诗行天下》合集

纪录片《银发汹涌》合集
纪录片《超级工程》合集
纪录片《大太平洋》合集
纪录片《大儒朱熹》合集
纪录片《守望家风》合集
纪录片《隐秘王国》合集
纪录片《八王之乱》合集
纪录片《华为是谁》合集
纪录片《百年巨匠》合集
纪录片《民国先生》合集
纪录片《千秋史话》合集
纪录片《大河之北》合集
纪录片《天下徽商》合集
纪录片《安康安康》合集
纪录片《帝都咸阳》合集
纪录片《努尔哈赤》合集
纪录片《汉水汉中》合集
纪录片《延安时代》合集
纪录片《黄帝内经》合集
纪录片《西湖情韵》合集
纪录片《记住乡愁》合集
纪录片《金沙迷雾》合集
纪录片《六祖慧能》合集
纪录片《为了和平》合集
纪录片《台北故宫》合集
纪录片《竹林七贤》合集
纪录片《诗画江南》合集
纪录片《商於古道》合集
纪录片《天下客家》合集
纪录片《史说汉字》合集
纪录片《江南味道》合集
纪录片《寻味顺德》合集
纪录片《问道楼观》合集
纪录片《西泠印社》合集
纪录片《留美幼童》合集
纪录片《动物王朝》合集
纪录片《功夫少林》合集
纪录片《大唐帝陵》合集
纪录片《大唐帝陵》合集
纪录片《西汉帝陵》合集
纪录片《西南联大》合集
纪录片《法医宋慈》合集
纪录片《案藏玄机》合集
纪录片《汉水汉中》合集
纪录片《守望循化》合集
纪录片《苏园六纪》合集
纪录片《大美青海》合集
纪录片《文艺复兴》合集
纪录片《大足石刻》合集
纪录片《再说长江》合集
纪录片《帝都泱泱》合集
纪录片《天地洛阳》合集
纪录片《史说汉字》合集
纪录片《故宫100》合集
纪录片《西安2020》合集
纪录片《西安2020》合集
纪录片《宋之韵》合集
纪录片《唐之韵》合集

纪录片《大明宫》合集
纪录片《习仲勋》合集
纪录片《毛泽东》合集
纪录片《潘天寿》合集
纪录片《张爱玲》合集
纪录片《王阳明》合集
纪录片《第三极》合集
纪录片《秦淮河》合集
纪录片《苏东坡》合集
纪录片《大抗战》合集
纪录片《大运河》合集
纪录片《八大作》合集
动画片《领风者》合集
纪录片《千岛湖》合集
纪录片《锦绣记》合集
纪录片《大黄山》合集
纪录片《华尔街》合集
纪录片《景德镇》合集
纪录片《藏羚羊》合集
纪录片《华尔街》合集
纪录片《盗火者》合集
纪录片《望长安》合集
纪录片《河之南》合集
纪录片《海之南》合集
纪录片《颐和园》合集
纪录片《大鲁艺》合集
纪录片《大河源》合集
纪录片《马王堆》合集
纪录片《望长安》合集
纪录片《大秦岭》合集
纪录片《法门寺》合集
纪录片《英雄之城》
纪录片《玄奘大师》
纪录片《俺爹俺娘》
纪录片《缅怀杨绛》
纪录片《抗美援朝》
纪录片《豪门秘事》
纪录片《布达拉宫》
纪录片《大明王朝》
纪录片《耶路撒冷》
纪录片《汉水安康》
纪录片《大明王朝》
纪录片《弘一法师》
纪录片《弘大明德》
纪录片《南怀瑾》
纪录片《秦始皇》
纪录片《齐白石》
纪录片《张国荣》
纪录片《邓丽君》
纪录片《沙孟海》
纪录片《钟南山》
纪录片《邓稼先》
纪录片《钱学森》
纪录片《孙家栋》
纪录片《于右任》
纪录片《袁隆平》
纪录片《圆明园》
纪录片《贝多芬》
纪录片《菩萨行》
纪录片《五台山》
纪录片《马本斋》
纪录片《常书鸿》
纪录片《马一浮》
纪录片《阿炳》
纪录片《于敏》
纪录片《路遥》
纪录片《雍正》
纪录片《孤老》
纪录片《启功》
纪录片《孔子》
纪录片《赤峰》
纪录片《马云》
纪录片《大清》
纪录片《冲天》
纪录片《杨绛》
纪录片《朝鲜》
纪录片《天河》合集
纪录片《科举》合集
纪录片《书迷》合集
纪录片《长征》合集
纪录片《中国》合集
纪录片《朱熹》合集
纪录片《南宋》合集
纪录片《故宫》合集
纪录片《天河》合集
纪录片《西湖》合集
纪录片《镜子》合集
纪录片《先生》合集
纪录片《大师》合集
纪录片《大师》合集
纪录片《敦煌》合集
纪录片《王震》合集
纪录片《路遥》合集
纪录片《家风》合集
纪录片《黄帝》合集
纪录片《货币》合集
纪录片《知青》合集
纪录片《强军》合集
纪录片《徐渭》合集
纪录片《屈原》合集
纪录片《楚汉》合集
纪录片《晋商》合集
动画片《易经》合集
纪录片《张謇》合集
纪录片《长江》合集
纪录片《颜子》合集
纪实片《吴韵》合集
纪录片《园林》合集
纪录片《国脉》合集
纪录片《传承》合集
纪录片《养老》合集
纪录片《汉江》合集
纪录片《甲午》合集
纪录片《中国》合集
纪录片《湘西》合集
纪录片《年味》合集
纪录片《春节》合集
纪录片《圣途》合集
纪录片《乡土》合集
纪录片《传家》合集
纪录片《秦风》合集
纪录片《牡丹》合集
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合集
纪录片《走近蒋介石》合集
纪录片《延安十三年》合集
纪录片《特朗普王朝》合集
纪录片《孙中山先生》合集
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合集
纪录片《复活的军团》合集
纪录片《三色艺术史》合集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合集
纪录片《生命的奇迹》合集
纪录片《卢浮宫之旅》合集
纪录片《我们这五年》合集
纪录片《孙中山先生》合集
纪录片《寻访马克思》合集
纪录片《西行的公主》合集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合集
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合集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合集
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合集
纪录片《非典十年祭》合集
纪录片《北京中轴线》合集
纪录片《港珠澳大桥》合集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合集
纪录片《资本的力量》合集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合集
纪录片《三国的世界》合集
纪录片《我从汉朝来》合集
纪录片《麦积山石窟》合集
纪录片《鲜味的秘密》合集
纪录片《消失的建筑》合集
纪录片《西藏的西藏》合集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合集
纪录片《李鼎铭先生》合集
纪录片《世纪宋美龄》合集
纪录片《东方帝王谷》合集
纪录片《近人曾国藩》合集
纪录片《卢浮宫之旅》合集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合集
纪录片《中国这五年》合集
纪录片《读书的力量》合集
纪录片《百年易俗社》合集
纪录片《中国古建筑》合集
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合集
纪录片《德国的艺术》合集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合集
纪录片《南怀瑾先生》合集
纪录片《陕北启示录》合集
纪录片《藏着的武林》合集
纪录片《何处是江南》合集
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合集
纪录片《艺术创想3》合集
纪录片《拾遗 · 保护》合集
纪录片《台儿庄1938》合集
纪录片《毛泽东1949》合集
纪录片《门捷列夫很忙》合集
纪录片《魅力马尔代夫》合集
纪录片《燃烧的黄龙旗》合集
纪录片《毛泽东与湖南》合集
纪录片《书房里的中国》合集
纪录片《宋氏家族往事》合集
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合集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合集
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合集
动画片《中华德育故事》合集
纪录片《唐宋八大词人》合集
纪录片《中国十大王朝》合集
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合集
纪录片《马克思是对的》合集
纪录片《卓越的恩格斯》合集
纪录片《交响乐的故事》合集
纪录片《万历朝鲜战争》合集
纪录片《六祖惠能大师》合集
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合集
纪录片《公元一六四四》合集
纪录片《中国手作•木作》合集
纪录片《党史故事100讲》合集
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甘肃篇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合集
纪录片《中国书法五千年》合集
纪录片《琅琊汉墓发掘记》合集
纪录片《北宋皇陵发掘记》合集
纪录片《陕北是个好地方》合集
纪录片《摄影艺术百年史》合集
纪录片《毕达哥斯拉装置》合集
纪录片《秦岭主峰太白山》合集
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合集
纪录片《中国宫殿与传说》合集
纪录片《憨山大师的一生》合集
纪录片《苏联解体二十年》合集
纪录片《星云大师的梦想》合集
纪录片《中国文字发展史》合集
纪录片《义和团事件始末》合集
纪录片《抗美援朝真实档案》
纪录片《月球之谜》
纪录片《昂山素季》
纪录片《孙子兵法》
纪录片《时间简史》
纪录片《智者大师》
纪录片《活佛转世》
纪录片《99年姚明》
纪录片《 龟兹·龟兹》
纪录片《中国的重生》
纪录片《我的中国心》
纪录片《另一个香港》
纪录片《世纪宋美龄》
纪录片《千年菩提路》
纪录片《河流与潮汐》
纪录片《脸庞,村庄》
纪录片《卡瓦格博峰》
纪录片《米开朗基罗》
纪录片《书法家周慧珺》
纪录片《六祖慧能大师》
纪录片《归来的局外人》
纪录片《国庆阅兵盛典》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
纪录片《十大瓷厂往事》
纪录片《生于五十年代 》
纪录片《蒋介石与胡适》
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纪录片《未发现的中国》
纪录片《古埃及的消亡》
纪录片《文森特 · 梵高》
纪录片《奥黛丽 · 赫本》
纪录片《1972年的中国》
纪录片《2019阅兵盛典》
纪录片《明朝大儒王阳明》
纪录片《乘愿再来九百年》
纪录片《王阳明传奇一生》
纪录片《苏联最后的时光》
纪录片《星云大师的一生》
纪录片《末代皇帝—溥仪》
纪录片《大昭寺与小昭寺》
纪录片《梦与狂想的王国》
纪录片《梵高耳朵的秘密》
纪录片《1950年中苏合拍》
纪录片《大漠盗墓惊楼兰》
纪录片《兵马俑的新秘密》
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
纪录片《陕北道情与祈雨》
纪录片《宣化上人的一生》
纪录片《1937·南京真相》
纪录片《秦始皇的幽灵军队》
纪录片《一代球王马拉多纳》
纪录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纪录片《大陆寻奇之陕西西安》
纪录片《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纪录片《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
纪录片《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 养老》
纪录片《中国新疆,反恐前沿》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
纪录片《宋朝:中国的黄金时代》
纪录片《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纪录片《隐形杀手:对抗病毒的战争》
纪录片《鲜为人知的东北惊天大鼠疫》
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大型传染病》
纪录片《新中国十大元帅、上将授衔》
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合集
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合集
纪录片《失落的天书山海经》合集
纪录片《秦灭六国商鞅变法》合集
纪录片《西泠印社百年之谜》合集
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合集
纪录片《三星堆消失与复活》合集
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一季合集
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合集
纪录片《中国古代算命术剖析》合集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上紫禁城》合集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合集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合集
纪录片《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合集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合集
纪录片《世界名画·华丽的大师》合集
纪录片《张瑞敏企业重塑之求索》
纪录片《地球伟大河流:亚马逊河》
纪录片《 实现财务成功的十大秘诀》
纪录片《龙江森工——共和国不会忘记》
纪录片《揭秘六十年前北京定陵挖掘全程》
纪录片《邓小平百万裁军决策内幕》合集
纪录片《成吉思汗苍狼之决战野狐岭》合集
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合集
纪录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合集
纪录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合集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苏轼》合集
百家讲坛《慈禧》合集
百家讲坛《李煜》合集
百家讲坛《庄子》合集
百家讲坛《鲁迅》合集
百家讲坛《李清照》合集
百家讲坛《武则天》合集
百家讲坛《长恨歌》合集
百家讲坛《张爱玲》合集
百家讲坛《唐伯虎》合集
百家讲坛《梅兰芳》合集
百家讲坛《宋太宗》合集
百家讲坛《宋太祖》合集
百家讲坛《说聊斋》合集
百家讲坛《白居易》合集
百家讲坛《书法档案》合集
百家讲坛《资治通鉴》合集
百家讲坛《爱上语文》合集
百家讲坛《永乐大帝》合集
百家讲坛《三十六计》合集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合集
百家讲坛《春秋五霸》合集
百家讲坛《中华孝道》合集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合集
百家讲堂《大国军师》合集
百家讲坛《大隋风云》合集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合集
百家讲坛《太平公主》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爱情》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唐朝》合集
百家讲坛《千古爱情》合集
百家讲坛《清官海瑞》合集
百家讲坛《千古爱情》合集
百家讲坛《末代皇帝》合集
百家讲坛《清官海瑞》合集
百家讲坛《走近曹操》合集
百家讲坛《康熙大帝》合集
百家讲坛《解码关公》合集
百家讲坛《孙子兵法》合集
百家讲坛《嘉庆王朝》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三曹》合集
百家讲坛《至尊红颜》合集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合集
百家讲坛《妈祖之拜》合集
百家讲坛《黄帝内经》合集
百家讲坛《范进中举》合集
百家讲堂《传奇太后》合集
百家讲坛《唐高宗真相》合集
名家讲堂《玄武门之变》合集
百家讲坛《曹操的启示》合集
百家讲坛《刘备的谋略》合集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合集
百家讲坛《雍正十三年》合集
百家讲坛《风雨张居正》合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话清明》合集
百家讲坛《隋唐英雄志》合集
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合集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合集
百家讲坛《唐诗的故事》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故人心》合集
百家讲坛《成败论乾隆》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话中秋》合集
百家讲坛《唐高宗真相》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里的春天》合集
百家讲坛《救时宰相于谦》合集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合集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合集
百家讲坛《南唐后主李煜》合集
百家讲坛《胡雪岩的启示》合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合集
百家讲坛《囚徒天子光绪》合集
百家讲坛《苦命皇帝咸丰》合集
百家讲坛《清代皇陵谜案》合集
百家讲坛《向古人学家教》合集
百家讲坛《发现上官婉儿》合集
百家讲坛《大秦政坛双星》合集
百家讲坛《天地大儒王船山》合集
百家讲坛《酒色财气李清照》合集
百家讲坛《端午时节话屈原》合集
百家讲坛《明亡清兴六十年》合集
百家讲坛《人间正道是沧桑》合集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合集
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合集
百家讲坛《书香才女李清照》合集
百家讲坛《金戈铁马辛弃疾》合集
百家讲坛《抗倭英雄戚继光》合集
百家讲坛《向诸葛亮借智慧》合集
百家讲坛《曾国藩教子十法》合集
百家讲坛《跟司马懿学管理》合集
百家讲坛《唐玄宗与杨贵妃》合集
百家讲坛《历史人物的悲剧》合集
百家讲坛《苏洵、苏轼、苏辙》合集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合集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合集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合集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合集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合集
百家讲坛《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合集
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合集
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合集
百家讲坛《道光王朝与鸦片战争》合集
百家讲坛《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合集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合集
百家讲坛《侠骨柔情陆游陆放翁》合集
百家讲坛《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合集


品味经典


《武汉“战疫”纪事》合集
中国各朝代帝王(合集)
《红楼十二钗》合集
陈大惠《活着》合集
蒋勋说宋词 合集
蒋勋说唐诗 合集
蒋勋生活美学 合集
叶嘉莹评赏温庭筠
蒋勋细说红楼梦 合集
蒙曼之品读经典 合集
郦波品读古诗词 合集
杨雨品读古诗词 合集
《王立群说成语》合集
《唐宋八大词人》合集
《中国历史悬案》合集
《中国诗词大会》合集
于丹《品味汉字》合集
于丹《趣品茶韵》合集
蒙曼《正说武则天》合集
《民国十大风流才子》合集
《民国十大美丽女子》合集
蒋勋美学《孤独六讲》合集
蒋勋美学《美的觉醒》合集
蒙曼解读《梅兰竹菊》合集
蒙曼解读《风花雪月》合集
30首经典电视剧主题曲
《老子的智慧人生》合集
《鬼谷子智慧经典》合集
曾仕强《家庭教育》合集
莫砺锋《诗意人生》合集
名家讲堂《弟子规》合集
傅佩荣《易经与人生》合集
傅佩荣《老庄的智慧》合集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合集
曾仕强《论三国智慧》合集
曾仕强《爱情与婚姻》合集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合集
《叶嘉莹细说李商隐》合集
湖湘讲堂《颜氏家训》合集
名家讲堂《品味江南》合集
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合集
叶嘉莹《中国文化十讲》合集
张雷《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蒙曼《中国古代妇女史》合集
名家讲堂《品读红楼梦》合集
名家讲堂《开放的故宫》合集
名家讲堂《煮酒论史记》合集
名家讲堂《品读桃花扇》合集
名家讲堂《南唐二主词》合集
名家讲堂《诗经的魅力》合集
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合集
林乾《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合集
郦波《中国家训思想精华》全集
历史文化讲座《华夏之源》合集
徐文兵《黄帝内经的智慧》合集
康震《古典诗词与中国智慧》合集
儒学文化系列片《演说论语》合集
浙江大学公开课《阳明心学》合集
赵玉平《西游记的团队智慧》合集
张宏杰《不可复制的曾国藩》合集
曾仕强《鬼谷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国宝档案》之《探秘历史》合集
《国史演义》之《地下清宫》合集
《国史演义》之《物流史话》合集
名家讲堂《关注心灵的感冒》合集
名家讲堂《一代文宗欧阳修》合集
名家讲堂《南京的文学记忆》合集
名家讲堂《风流才子唐伯虎》合集
名家讲堂《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纵论女子养生与男子养生》合集
文化养生之《三分治,七分养》合集
姜鹏评说《三国十大经典战役》合集
曾仕强《四大军师的人生智慧》合集
名家讲堂《王安石的家国情怀》合集
名家讲堂《李清照的感情世界》合集
名家讲堂《红楼梦与南京文化》合集
名家讲堂《曹操的诗歌与人生》合集
名家讲堂《曹操的诗歌与人生》合集
名家讲堂《红楼梦与南京文化》合集
名家讲堂《千古词帝的绝世悲情》合集
名家讲堂《百年旗袍与江南文化》合集
中华文化大讲堂《中国的福文化》合集
康震《唐宋八大家的人生与艺术》合集
郦波评说魏晋风流之《竹林七贤》合集
央视最近十年春晚合集(2012—2021)
李昌集丨中国古典诗文朗诵与吟诵 合集
《“黄帝外经”与道家抗衰老秘法》合集
名家讲堂《宋氏兄妹的格局与人生》合集
文化养生之《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合集
《论语》(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大学》(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三字经》(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千字文》(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百家姓》(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幼学琼林》(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增广贤文》(朗诵视频+译文完整版)
《笠翁对韵》(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声律启蒙》(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了凡四训》(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学习视频《党校公开课》合集
学习视频《中国制度面对面》合集
学习视频《我们走在大路上》合集
学习视频《跟着习大大学国学》合集
学习视频《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合集
学习视频《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合集
名家讲堂《王维的坎坷仕途与山水情怀》合集
梁冬对话林曦《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大美》合集
文化养生之《儒家的养生观与方法探究》合集
学习视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合集
学习视频《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地位》合集
学习视频《景仰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合集
学习视频《郭建宁: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集
学习视频《改革开放40年——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合集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作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视频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