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瑜:在一个不习惯公开辩论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易燃易爆品

榴莲EDU 2022-11-30


榴莲君按


正如刘瑜所讲,这的确是一个暴燥的时代。


一言不合就撕破脸皮吵架甚至拳脚相加,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见到。


这股情绪反而在社群中更容易爆发,互不相识的社群氛围给了不良情绪更加轻而易举发生的条件。


反正彼此互不相识,最糟的代价就是被群主踢出群,仅此而已,情绪的发泄更加肆无忌惮。


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不习惯公开辩论的社会,所以社群以及网络更是成了情绪的出口。


我们不仅不习惯公开辩论,其实,由于从小缺乏逻辑以及思辨训练,不得不承认,我们其实也不擅长任何场合的辩论,公开或私下。


讨论很容易被情绪带成了最后的人身攻击,甚至互相辱骂,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不欢而散。


那么,这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刘瑜:人人都是易燃易爆品


这是一个暴躁的时代。


在微博上我见过几个经济学爱好者吵架,说起来也是真名实姓、有头有脸的人物,吵起来竟然也时不时冒出“你这个傻X”、“XXX这个蠢货”、“你吃XXX的屎去吧”这样的用语。


如果真是希特勒和犹太人那样不共戴天也就罢了,但真要仔细去推敲,发现争论双方很可能70%甚至90%的观点是相似的,但即使是30%甚至10%的分歧,也往往导致“一言不和就掀桌子”。


这样的暴躁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家。


在一个不习惯于就公共议题展开公开辩论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易燃易爆品。在一个有着悠久的“你死我活”传统的文化里,真理永远是独家经营。


我对迈克·桑德尔的喜爱,与其说是因为他的某个具体观点,不如说是因为他对所有论敌抱有最大程度“同情性理解”的态度。


作为一个当代政治哲学家,桑德尔被划分在“社群主义”这个理论阵营里,但是在他著名的哈佛公开课里,以及根据课堂讲义整理出来的《公正》一书里,桑德尔对社群主义的竞争对手——功利主义、右翼自由至上主义、左翼平等自由主义、康德式的普遍人权学说——都作出了最善意的阐释。


当然他的论证最终引向了对这些理论的批评,但这是在对其作出最充分的辩护之后。


正是因为桑德尔这种“厚此不薄彼”的公允,《公正》一书教给读者的与其说是真理,不如说是困惑;与其说是信念,不如说是迟疑。但困惑和迟疑并不一定是坏事。


当思想太多地被权力用来当作棍棒,困惑就成为宽容的前提。当人人争当杀气腾腾的真理代言人时,迟疑则是一种智性的成熟。“当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比如,有个恐怖分子嫌疑人,可能掌握了一个会导致成千上万平民死亡的恐怖袭击秘密,只有拷打他才可能获得该信息。为了获取信息,应不应该对他进行刑讯逼供?应该?那么好,你是哲学上的功利主义者——因为你认为为了多数人的福利,可以牺牲一个个体的权利。


但是,如果无论你如何拷打他,他都不会招——除非你对他三岁的小女儿实施酷刑——你还愿意做那个功利主义者吗?在成千上万平民的生命和一个小女孩的权利之间,你大约感到了迟疑。

再比如,篮球巨星乔丹在运动生涯里,年收入曾高达数千万美元。政府应该对他强制征收高税收,以促进经济平等吗?


你也许会说,应该,因为他每年交出100万分给100个贫困家庭,对他自己来说,不造成什么大的损害,却可能大大改善100个家庭的生活水平,甚至可能改变100个孩子的命运——这里促进的可不仅仅是结果平等,而且是机会平等。


可是,那么,政府有没有权力——出于同样的理由——强制我们献血甚至献骨髓呢?毕竟,在体检合格的情况下,捐点血甚至骨髓不会真正影响我们的健康,对于那些急迫需要这些医疗救助的人,这却是雪中送炭。在平等和权利之间,我们再次感到了迟疑。


又比如,一个叫比尔的人,碰巧知道一个叫威蒂的人的下落。由于威蒂是个毒贩,正被政府通缉。比尔应该向警察供出威蒂的下落吗?当然应该,你可能会说。可是,如果威蒂是比尔的亲哥哥,并且从小两人相亲相爱呢?事实上,这个叫作比尔·伯格的人宁可为了哥哥而辞去麻省大学校长的职位,也不肯配合警察揭发哥哥。


事实上不少人被他对哥哥的忠诚及其牺牲所感动。


可是,难道一件正确的事情,仅仅因为适用于你自己的亲人,就变成一件错误的事情吗?在康德式的绝对命令和桑德尔式的共同体忠诚之间,我们再次陷入了徘徊。


这样的例子可以无限举下去。


如果“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愿意为了降低高速公路上的车祸伤亡率而将最高时速降低1/4甚至1/2吗?如果只要不伤害他人,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女性可以将自己的子宫作为一个工厂,在淘宝上出售自己的婴儿吗?如果政府应该保持价值中立,那么政府应该花同样多的钱资助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垃圾肥皂剧吗?……


根据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理论,人有追求逻辑一致性的本能,但是这些令人困惑的情境似乎又提醒我们,没有一个正义标准可以放之四海且贯通古今,每个人实际上都在特定情境下“因地制宜”地选择正义原则。


在读《公正》之前,我们也许清楚自己的原则是什么,读完之后,可能反而变得糊涂,因为每一种观念似乎都有它的道理。


每一种观念似乎都有它的道理,未必导致相对主义。它只是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构成冲突的未必仅仅是善恶之间,一种善和另一种善也可能构成紧张关系。


权利和福利之间,绝对命令和人之常情之间,平等和效率之间,自由和安全之间,常常存在着取舍关系。


我们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念,论证哪种取舍更合理或更合乎时宜,但是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存在着一种没有代价的选择,那也许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


每个人最终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但这应该是通过穿过论敌的观念,而不是绕过它们。


有人在形容美国的立宪经历时指出,这不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而是一个伟大的妥协。


的确,在诸善之间,妥协比胜利更值得庆祝。


榴莲荐书



作者:  [美] 迈克尔·桑德尔 
出版年: 2012-11-30


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年代,我们的行为选择总在人性和物质之间摇摆不定。


我们的社会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公正,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


这让习惯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我们感到不安,但这种不安,却能让我们理性精神保持清醒的状态,促使我们去寻找有关“公正”的“出路”。


“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将带领我们在寻找公正的旅途中,领略思辨的价值和魅力,曾到清华大学与复旦大学举办讲座。



榴莲EDU编辑整理自刘瑜作品集,版权归属原作者



相关阅读:
张五常:我的思考方法,其他人也能学
清华大学教授刘瑜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
如何不靠谱地治疗一个不敢见导师的学生

看遍全球教育(点击即阅):

奇学校 最奇葩大学 | Alt School | 大山里的幼儿园 | 高中毕业礼 | 史家胡同暖娃养成记42HTH

神人物 哈佛尹希 | 曹原 | 斯巴达| 蒋方舟 | 郑渊洁Ronny Chieng | 施一公 | 池莉杨紫琼 |丰田章男莫言王冠孙杨

趣节目 70岁对20岁说 | 婚姻指南 | 请回答1966 | 教育部 F4 | 黄渤加盟忘不了| 英国郭德纲

大咖说 施瓦辛格 | 刘慈欣 | 台大“陈果”周国平 | 杨绛 | 洪晃 |吴冠中|顾明远 |任正非|陶行知 |渠敬东 |稻盛和夫 |冯唐

热电影《冲破天际》|《风雨哈佛路》|《无名之辈》|摘金奇缘》| 《流浪地球》《早熟》 |《权利游戏》 | 香港电影混剪

大事件 减负 | 杜克禁中文 加国13种性别 | 教育2035 | 交大教授门 | 哈佛校长访北大 | 衡中高考移民 |山东大学 |香港学生

深挖掘 导师制 | 自闭症 | 原生家庭 华裔教育 | 脆弱中美硬杠 | 菲律宾学英语焦虑源于家长 |留学生 | 心理咨询 | 理解儿童 | 30岁

看全球 以色列 | 美国 | 韩国 | 香港 | 台湾 | 新加坡 | 日本 | 芬兰 | 英国 | 墨西哥 | 俄罗斯 |加拿大


榴莲EDU有一线老师、海归派、高校教师及码农宝爸宝妈,关注全球教育资讯。加微信at52hz入教育社群,不定期教育资料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