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民戴口罩的中国人最怕死?疫情下的生死观

西编 榴莲EDU 2022-11-30


前言


新冠疫情发展到今天,从国内开始控制住到世界各地的鸡飞狗跳。


形势变换之快,很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前几天,听到这么一个段子。


中国人跟法国朋友们讨论这个新冠疫情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对话:


法国人:新冠肺炎死亡率1%左右,与其担心这个,不如担心自己出车祸死。


中国人:人人都担心的要死,要不担心真的是臣妾做不到啊。


法国人:发现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活着的过程不讲究,一生都在恐惧中度过,在担忧中度过,但最后还是死了。


中国人:好像的确如此……


法国人:这种心态怎么能坦然面对死亡,与其天天为各种事情担忧,不如好好的活在这个过程中,认真享受自己的人生,最后死的时候就很坦然了。


猛一听,好像有些可笑。


仔细一想,真的有些道理啊!


中国人真的好像一生都在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中度过。



到底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导致我们从内心深处缺乏一种稳定的安全感?


才会形成这种事事忧虑的民族性格与态度?


古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就有中国人的生死观:


“我们中国人是相信有鬼(近时或谓之“灵魂”)的,既有鬼,则死掉之后,虽然已不是人,却还不失为鬼,总还不算是一无所有。”


虽然儒家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对鬼神敬而远之,但一到具体的临终之际,看得比谁都重。


秦始皇造庞大的陵墓,最终不惜以整个帝国的崩溃为代价。


秦之后的帝王,并没有因为儒家的理论而改变他们学习秦始皇的步伐,陵墓常常在他们一登基就开始设计和建造。



从本质上来说,他们还是相信这世上有鬼,并且惧怕死亡。


古人对于生死无法掌控的无奈之情,早就通过无数的诗词歌赋表达出来了:


苏东坡∶“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诗十九首∶“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沈和∶“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


李白∶“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曹雪芹∶“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净!”


寻不到出路,找不到突破,人们最终向死亡服输。


“无奈”,其实是放弃抗争。



古人说,不可抗拒谓之天,无可奈何谓之命。


孔子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让人躲进“瞒”和“骗”里,自欺欺人。


“无奈”之下,导致了各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但,总体还是偏消极无奈的多。

现代人的生死观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对疾病治疗手段的进步,人们开始梦想“长生不老”。


中国人传统的“生死有命”以及“敬畏生命”的生死观已经被“医学可以无所不能”、“永不言弃”所替代。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的王一方教授给出了另外的一个观点:


病人一旦到了医院,疾病就应该得到治愈,就不应该发生死亡的结局;


如果发生死亡,就一定有医院、医生的疏忽和过错。


人们可以理解发生在马路上的“猝死”,却无法容忍“猝死”发生在医院里!


“我妈怎么会死在你们医院里的?”


“我爸没有救回来,你们医院一定有责任!”


今天的人们似乎已经不愿再相信现代医学并没有改变人的必死性。


让国人平静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将是一项不得不进行的灵魂工程。



好几年前,琼瑶在facebook上发布的这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公开信》引起了网友和书迷的很多讨论。


其中,琼瑶提出了关于自己临终时的几点嘱托,希望亲人能够接受自己的自然死亡,待她病重时不要急救和悼念。


“所有看到这封信的人都是见证,你们不论多么不舍,不论面对什么压力,


都不能勉强留住我的躯壳,让我变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老人!


那样,你们才是“大不孝”!


好多习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观念锁住了我们,


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是开始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这封交代身后事的公开信,再一次把“死亡”这件事带入了大家的视野。


对于如何去迎接这生命的大限,有些常识是我们必须知道的。


避而不谈,并不会改变我们终将衰老与离去的事实。


疫情下的生死观


世界卫生组织各类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团队赴中国了解到的相关情况。


世卫组织赞扬中国疫情防控措施,并呼吁全球各国警惕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曾说:


在中国期间,我们对中国各级政府的投入印象十分深刻,我个人以及总干事从未见到这种规模的疫情防控投入,各个部门都为湖北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应急管理机制高度组织化。


也跟朋友讨论过:


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一向被世人所诟病的国人,怎么会在疫情面前如此整齐划一、配合隔离?


甚至在面对初期的混乱与就医无门的时候,也能保持稳定,并没有出现过激行为以及某种程度的社会动荡。


一方面也许是因为:


中国人民真的是很善良并且很好管理的民族啊!


大家都在调侃,2020年的生活目标已经从年入多少万换多大的房买多好的车,直线下降到活着两个字了。


没错,讨论到最后,我们都觉得国人这么配合的另一个根本核心原因。


很简单,就俩字:


怕死。


所以当我们看到老外们在完整目睹了武汉乃至中国的疫情发展过程后,还是淡定的万人马拉松、千人宗教集会、不戴口罩也不做防护的时候,发自内心的不理解。


正因为我们无比的怕死,所以我们才能配合把防疫措施做到无可升级的最极端,而放弃了自由、选择以及一时的正常生活等等,并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不光自己无比怕死,也怕连累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家人以及亲戚,所以自觉能把隔离做到最极端,并非是因为什么伟光正的无比感人的理由。


好死不如赖活着,保命要紧啊先!


国人的生死观在疫情面前,再一次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没有宗教信仰,我们不信今生来世。


所以才要紧紧抓住今天的每一个机会啊!


大部分国人都不能接受安乐死,宁愿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无比艰难的呼出最后一口气,不愿放弃一切本来可能是根本无效乃至徒劳的治疗手段。

意义在哪里?


这样的我们,怎么会从容放下?


怎么会面对生命的逝去,轻易释然,与一切和解?


如果从一生下来就能尽力精彩活好每一天,为了自己而活,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去尽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也许暂时做不到,但至少总是一直努力着,而不是被动接受与放弃。


这样的一生,即使没有达到最终想要的目标,也应该是无憾的吧?


纵使青春逝去、年华不再,但我们能有很多无比珍贵的记忆可以怀念。


可以在老了之后坐在摇椅上、眼睛望着远方,尽情的回忆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与过去。


如果是这么度过自己的一生,也许偶尔会感叹青春不在,但是那又怎样?


我们不是都已经曾经年轻过,曾经无悔过,又有什么可遗憾与不舍的呢?


从容接受即将到来的生命的最后一天,也许是考验人生智慧的最后一关。


结语


日本的医生须藤五百三久治不愈鲁迅的肺病,请来美国的肺病专家邓恩。


邓恩听诊之后,对病入膏肓的鲁迅说:


“你是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


看上去是云淡风轻。



而实际上,谁都能从鲁迅《死》一文中看到无奈。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是鲁迅留下的遗嘱是:


一 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 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最特别的,就是第七条,他接下去又写下了更著名的那句话:


“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也不宽恕。”


看似也尽力想让自己云淡风轻,但是既无奈又放不下。


且从不愿真正面对。


这也许就是典型的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生死观吧。


相关阅读:
小一学生调错台听高二化学,还记了笔记
哈耶克: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一些本科专业被撤销!教育部最新通知来了


看遍全球教育(点击即阅):

奇学校 最奇葩大学 | Alt School | 大山里的幼儿园

           高中毕业礼 | 史家胡同暖娃养成记42HTH

神人物 哈佛尹希 | 曹原 | 斯巴达| 郑渊洁哈耶克

          Ronny Chieng | 施一公 | 丰田章男莫言

趣节目 70岁对20岁说 | 婚姻指南 | 请回答1966

          教育部 F4 | 黄渤加盟忘不了| 英国郭德纲

大咖说 施瓦辛格 | 刘慈欣 | 周国平 | 杨绛 | 洪晃

           吴冠中|顾明远 |任正非|陶行知 |稻盛和夫

热电影《冲破天际》|《风雨哈佛路》|《无名之辈》

         《摘金奇缘》| 《流浪地球》《权利游戏》 

大事件 减负 |教育2035 | 高考移民 |山东大学 |香港学生

           人工智能 |本科撤销 |外事办的信 |疫情心声

深挖掘 导师制 | 自闭症 | 原生家庭 华裔 | 脆弱

           中美硬杠 | 菲律宾英语焦虑 |留学生 | 心理咨询 

看全球 以色列 | 美国 | 韩国 | 香港 | 台湾 | 新加坡

          日本 | 芬兰 | 英国 | 墨西哥 | 俄罗斯 |加拿大


榴莲EDU有一线老师、海归派、高校教师及码农宝爸宝妈,关注全球教育资讯。加微信at52hz入教育社群,不定期教育资料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