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十年 | 李秉铎:逃离家园,秀才遇到“武斗兵”

李秉铎 新三界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李秉铎,197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1980年再次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进修班(回炉班)。先后在贵州印江县粮油加工厂、印江县中学、贵阳地质一中工作。1990年调回重庆,先后在蜀都中学、重庆十八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退休。


原题 
逃离家园




作者:李秉铎


01


在“文革”中,重庆地区的武斗规模之大,武器之先进,战斗之惨烈,武斗持续的时间之长,都是全国罕见的。直到1968年之后,在全国各地逐渐安定的大好形势下,驻军变“支左”为促进各派联合,大力消除派性,才扭转了混乱的局面。


1967年4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对待革命小将》发表后,当晚在西南师范学院网球场举行辩论会,四川外语学院“八·二六”战斗团,西南农学院“八· 二六”战斗团都上台发言,支持“二月逆流”中被打成反动组织的西南师范学院“八· 三一”纵队,形成一边倒的局面。很多原“八· 三一”参加了对立组织“春雷”兵团的人员都纷纷声明退出“春雷”,其势如火山爆发,不可阻挡。


第二天,原“八· 三一”数百人在大校门毛主席塑象前宣誓,宣布重新成立,又把胸章戴起,并贴喜报吸收成员,外单位很多来校园贴大字报,支持“八·三一”。


4月4日上午,北碚区公安局来学校释放“镇反”中被抓的“八· 三一”勤务员:周荣、羊衍海、李盛隆、史焕帆等人。秩序极乱,很多大学及中学的群众组织纷纷发言,表示支持“八· 三一”新生,公安局不能维持秩序,乃宣布散会。但群众不散,发言者照旧,至下午二时始散。


4月5日,在四川外语学院和西南农学院两个“八· 二六”的大力协助下,“八· 三一”冲上红旗大楼(即现行政办公楼),从“春雷”手中夺回广播站,宣布从4月5日22点10分开始,“八·三一”接管西南师范学院党、政、财、文大权(实际上财权未能接管,一直掌握在“春雷”手中)。午夜12点重庆警备司令部张营长来和“八·三一”负责人谈话,表示欢迎“八 ·三一”新生,承认“八·三一”是革命左派组织,并要求在夺权斗争中不能搞武斗,不能打人,不能损坏公物。


02


重庆形成两派斗争,一派称为“革联会”派,或“保”派,即保“革联会”派(以重大“八· 一五”为首,故也称“八·一五”派),“春雷”属于这一派;一派称为“反到底”派,又称“砸”派,主张砸烂“革联会”,“八· 三一”是反到底派的主要成员。两派都自认是革命的左派,都认为对方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从一开始两派斗争就很激烈,甚至你死我活。从今天看,这一场斗争毫无意义,但在当时的派性斗争下,就是要争个输赢,就是要斗下去。


4月21日,重大“八· 一五”派来25辆车子,满载人员到西南师范学院校园示威。4月28日,“八·一五”再次来示威游行,与数学系一“八·三一”派学生浦某发生冲突,浦被抓,投入公安局“压不倒”战斗队宣传车中。


4月26日,西南师范学院附中发生激烈武斗,附中的“无产者”(属“保”派)居楼上,以高房建瓴之势,用石块、房瓦、铁器、灭火器、汽枪向楼下的“布尔什维克”(属“砸”派)袭击,伤人甚多,伤皆中头部,一中学生被击裂头颅,送医院病危。


第二天,《红旗》杂志社论《热烈响应拥军爱民的号召》发表。晚上父亲随“八·三一”上街游行欢呼,“春雷”派也上街游行,两军相遇,立即擦出火花,恶战一场。双方都声嘶力竭地狂吼,一方吼:“革联会好得很!”另一方吼:“坚决砸烂伪革联!”街上有三个广播站,还有几辆宣传车,高音喇叭互相对骂,呼口号,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嘈杂不堪。想到已50岁的父亲,又还不是“八·三一”正式成员,晚上在街上和年轻人一起乱吼乱叫,以表示对革命的忠心,就能体会到当时的派性斗争深入人心,使人疯狂,也会感到被愚弄的老百姓是多么可怜。


更可悲的是,没过几天四川外语学院四年级学生黄胜航爬到房顶写大标语:“砸派必败,革联委必胜!”时狂风大作,暴雨继至,下边的人急呼要他下来,他还坚持写完,但最后一个“胜”字还未写完,即被风从楼顶吹跌下来,急送医院救治,无效身亡。夜晚开追悼会,外语系“八·三一”师生也应邀参加,但由于派性,去的人很少。


“文革”中,像黄同学这种单纯积极的学生为派性斗争献出生命的,还有很多。今天他们中的部分人,还静静地躺在沙坪坝“红卫兵陵园”中。这些年轻的生命都曾自认是为神圣的信仰,为伟大领袖,为红色政权而献身,但他们既没有成为英雄,也没有成为烈士,而是在极左思潮下作了无谓的牺牲。这些逝去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会发出不平的呼喊。


由于“春雷”掌握着财权,“八·三一”有断炊之虞,群情激愤,矛盾加深。一次两派发生冲突,一学生用小刀伤另一学生鬓角,感到脱不了手,又用刀割自己左腕,反倒打一耙,两派都说对方打伤了人,都上街游行示威。


教育系教师张某夫妇被“春雷”派学生殴打,入医院住院,学生还轮番到医院骂阵,什么“黑五类狗崽子”“牛鬼蛇神”等,并捣毁张之住宅,家中什物被搞得一塌胡涂,一架收音机也不翼而飞。张被打第二天,父亲与外语系教师何其恺去教育系调查张某被殴打经过,归来起草一份调查报告,写成五份大字报张贴,后又刻写蜡纸,印成传单,到校外散发。


5月6日,成都传来消息,132厂(成都峨眉机械厂,即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的“产业军”组织用步枪、冲锋枪、机关枪打死造反派50余人。这开了四川地区在武斗中开枪的先例,就如潘多拉打开了魔盒释放出人世间所有的邪恶。重庆的形势也紧张起来,到处出现武斗,又听说有的组织在偷运枪支,一时人心惶惶,武斗有一触即发之势。


西南师范学院校门及行政办公大楼,该大楼文革中改名为红旗大楼


03


大规模武斗从西师附中开始。6月2日父亲去附中观看武斗战场:“无产者”与“布尔什维克”对垒。(光听名字就可笑,这不是革命领导阶级与这个阶级的政党打仗吗?)“无产者”揭掉屋瓦,使成一洞陷,一学生头戴藤帽,从洞中钻出,上半身露出瓦外,作瞭望状,屋脊上有人行走,健步如飞,如履平地。楼上栏杆处,放了很多棕床,人躲在后面,当作防御,楼上堆满石头,沙沙作响。楼梯已封闭,上下皆手握棕索缘壁攀登,似“人猿泰山”,身手矫健。“布尔什维克”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地位。武斗持续数日,驻军及公安局未出面干涉。


6月5日,西南师范学院两派武斗开打,揭开了重庆大规模武斗的序幕。下午三点父母一起上班,在路上看见人们纷纷向“乌龟壳”(“春雷”占据新图书馆大楼,大修工事,称为春雷大楼,那是学校中心地带的一个制高点,群众称之为“乌龟壳”)走去,行色仓惶,异乎寻常。在第一教学楼附近,见“八·三一”学生手持棍棒,列队纷纷进入所占据的“井冈山”大楼书库后楼。一场武斗,即将开始。“春雷”设在“乌龟壳”里的广播声嘶力竭地狂叫,外单位也有来支援“春雷”的。中心区一带气氛紧张,武斗一触即发。父母还蒙在鼓里,不知要发生什么,心里很着急。不久,听说“八·三一”攻占了“乌龟壳”一楼和二楼,“春雷”广播狂吼乱叫,“告急”之声不绝。受伤者很多,父亲看见抬出两个伤员,均伤在头部,流血不止,遍身都是血。


晚上警备司令部的宣传车开进学校,宣传停止武斗。群众包围了宣传车,要求他们采取具体措施,不能光口头上宣传不要武斗,隔岸观火,实际上却支持一方,压制另一方。


教育系的几位教师在教育系楼前摆了一个茶水摊,除供开水外,还管包扎轻伤员。父母也一起在那儿帮忙,午夜两点才回家就寝。


6月6日早晨五时,天麻麻亮,母亲即去昨夜的供水站帮忙。到七时许,校外厂矿企业的“八· 一”兵团来支援“春雷”,气势汹汹,茶水站已不能维持。“八· 一”兵团占领了新图书馆附近的道路,大路已不能通行,母亲从第一教学楼后的小路返家,看见六弟秉铨在山坡上休息,令其回家,不听。


到傍晚,“八·一”兵团撤退,校园内乃畅通无阻。谣传今夜“保”派要再次杀回来血洗西南师范学院及四川外语学院。外语学院学生纷纷外出,教师也有携箱笼衣物外逃者,人心惶惶。未出走的教师相邀互相提高警惕,有情况即互相招呼,守望相助。


6月7日一早,父母一起去中心区,遇外语系教师刘炽亮夫妇及何其恺,一同去李园图书馆(“八· 三一”的医疗站)。刘氏夫妇即留医疗站参加救护工作。到晚上下起断断续续的雨来,父母与外语系教师赖某从家里躲出来,去李园医疗站,后半夜转移至“八·三一”占据的红旗大楼。


6月8日凌晨五时许,“八·一”兵团杀回来,包围“井冈山”后楼,拼命攻打主楼二三楼,随后“保”派队伍源源而入,“八·三一”节节败退,伤亡惨重。这时中央关于制止武斗的七条指示发表,红旗大楼“八· 三一”广播站播出,校园内警备司令部的宣传车也在宣传,但宣传无效,武斗继续。

  

校园中心地带被“八·一”兵团堵住,不能通行,看样子是切断新图书馆与外界联系,准备进攻,一时空气十分紧张。教育系楼右侧山坡上“八·三一”同学正在修筑工事。父母和一些教师进入红旗大楼,楼内堆集砖头石块,准备固守。教师们老弱残军,无能为力,而且红旗大楼并无什么防卫工事,除了几堆烂砖头之外,别无它物,绝对守不住,若不自动撤退,便成瓮中之鳖。所以教师们都从楼里撤出,父母心中还惦记着三个孩子(六弟在新图书馆,四妹、七弟昨夜宿一教师家中),若不回家,孩子们身上无钥匙,家门都进不去。


走出红旗大楼,向理化大楼方向撤退,沿途有伤员退下来,伤大都在头部,有的鲜血淋漓,背负伤员的人的脊背衣服都滴满鲜血,状况极惨,令人义愤填膺。准备从广柑林果园穿过回家,也有伤员退下来,说行不得也,乃把提包及雨具存放在附近一教师家中,遂随伤员一道从理化大楼下面围墙凿开的缺口撤出。该缺口靠近解放军302部队(是一步兵学校,和西南师范学院隔壁),是302部队帮忙凿开的,便于撤退伤员。过小河,登山坡,沿逶迤小路至农村。途中“八·三一”的伤员及战斗中被俘的对方人员也都纷纷纷而至,络绎不绝。听说新图书馆失守,红旗大楼也撤退了,心情很沉重。


父母与外语系教师共六人,住红光公社胜利生产队社员郑全安家。


6月9日,在农民家吃早饭后,去水库附近找大队伍,遇外语系教师几人及一些学生,劫后余生,互相慰问:“你没死呀!”听说“八· 一”兵团和“春雷”都已撤离学校,校内已成一座空城,大家决定回校。下午一点左右教师们随“八· 三一”学生列队返校,雄赳赳气昂昂,沿途唱歌呼口号。回家后见到四、六、七三儿,六弟秉铨昨夜在新图书馆二楼被三楼掷下的砖头击中头部,伤口约两寸,缝了七针,最后被俘,因系初中学生,一般都被释放。午饭吃了点面条,听说“八·一”兵团又要打回来,已在天府煤矿附近过河,遂仓皇从围墙缺口处出走,过小河沟又回到农村,仍宿郑全安家,这次把受伤的六弟也带到农民家。


父亲临出发时,给不在身边的姐姐、我和五弟写了一封报平安信:


二、三、五儿:

西师惨案惨烈,爸妈随众撤至乡间。四、七留家;六头部受伤,缝数针,无甚危险。今天下午爸妈回家,全家团集,都平安。可能还有反复,我们准备转移。勿念,不及详谈。俟稳定后,再详告。


二、三不必来信;五不必回来。(杜、高家都好,告诉长川、晓荣。)


爸爸 1967.6.9


新图书馆,又名春雷大楼,当年爆发大规模武斗的主战场


04


父母在农民家住了两夜,听说“春雷”已随“八·一”兵团撤到天府煤矿一带,再次返家。回去后参观了空荡荡的新图书馆,整个大楼被打得破烂不堪,国家财产受到任意糟蹋破坏,令人发指(这是两派共同制造的破坏)。楼上“春雷”所建的工事之坚固,设备之周密,非一般人能想像。学校中心地带大字报棚架遭到摧毁的恶运,来往行人稀少,与往日人群拥挤,争相观看铺天盖地大字报的情景两相对照,更使人感到冷落萧条。


父亲在北碚街上见到人们在人民会堂前开控诉会。“新北大”赴渝代表送了一个横幅,上书:“八·三一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父亲睹此一阵心酸,不禁落下泪来。有一妈妈约四十余岁,在人中寻找她的儿子,忽然发现了,把儿子拉出来就拼命地拖,大概是要儿子回家,边走边哭。同行的教师刘美仪听说十三中“九·八”(属“砸”派)牺牲惨烈,因惦记在十三中读书的女儿,哭了好几场。这就是“天下父母心”吧。 


北碚区人民会堂


晚饭后,学校宿舍各家都关门闭户,各家都没有灯光,一片凄凉景象。好多人都不敢在家里住,每到夜晚,各家都纷纷溜走,路遇熟人,多不打招呼,心照不宣而已。早晨便又纷纷回来。《西厢记》中张生藏在西厢是“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现在却恰恰相反,是“暮隐而出,朝隐而入”,父亲想到这里不觉好笑。


6月份工资未发,我家没有什么存款,属“月光族”,只有从潘仁斋伯伯处借70元,给姐姐汇25元,我20元,给祖父汇20元。后又找闵震东伯伯借了20元。一直到月底才发工资,父亲在日记中写道:“工资,工资,近来如大旱之望云霓,今发下,如同甘露,人人喜笑颜开。”


这期间交通学院“九·一五”战斗团“东方红”宣传队及成都工人造反兵团宣传队都到学校为“八·三一”作慰问演出。


但好景不常。不久“八·一”兵团和“春雷”又占据了街上44中学及博物馆一带,并在人民会堂开控诉会。重纺五厂又发生武斗,伤数十人。西南师范学院几成孤岛,街上到处抓人,汽车不通,一片恐怖。父亲在家吟鲁迅诗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为自己壮胆。把心一横,大着胆子和母亲一起上街买米,恰遇五弟从白市驿农校回来,还带来一同学,帮助将米背回。


家附近的文星湾一带双方发生冲突,“保”派用土炮装沙石,开了十几炮。一天深夜一点多,闻炮声五响,声音很响,以为又是“保”派在进攻,父亲久久不能入睡,数次倚窗听外面动静,三时之后才浑浑睡去。天亮后,始知是“八·三一”试炮成功,昨夜之炮声是向“保”派示威。夜间还看见空中升起信号弹,不知是哪里发出的。


外语系学生都撤离学校,教师失其依托,更加惶恐不安。在家的教师互不联系,一些负责人过门也不打招呼,路遇时问一下情况,也吞吞吐吐,神秘莫测,有点“大难来临各自飞”的味道。父亲感到,当这些人需要你时,便来往很勤,说长道短,似乎很亲密;当他不需要你时,便视为路人。父亲感慨道:“我欲无言,只记在心里划一道印痕而已。”


从6月中旬到7月初,父母因属“八·三一”派,晚上经常外宿,住老朋友潘仁斋或高振业家,因这两家人躲避武斗都外出到北京亲戚家暂住去了。


7月7日父母偕六弟,随同外语系陈老师夫妇,赖老师夫妇及杨老师,共四家十二口人去红光公社。赖老师一家及杨老师五口住郑全安家,父母和陈老师两家住石匠冉某家,冉五十余岁,极热忱慷慨,但他老伴去世多年,由次女小芳当家,她曾在西师附中读高中,是“保”派观点,看情况不太欢迎。看来今天是投奔错了,父亲本以为红光公社家家可以“望门投止”,岂知竟是如此。陈老师有些负气,意欲立刻归去,但天色已晚,无计可施,只有暂时住下,明天再作道理。离家时父母作了安排:五弟携七弟去白市驿,四妹在家看门,夜住高振业伯伯家,由高家楼上杜子荣伯伯照顾一下。


凌晨起来去农民郑全安家,据住郑家的赖老师说,上次住此,郑家全家都很热情,这次却很冷淡。老爷爷(郑之父)说:“你们逃难最好去住旅馆,在此住不是常法。”窥其原因:一是怕受连累,二是北碚粮店被抢,米买不到,在农家吃住,他们也感到为难。可见郑家也不能呆。住既不能,归又不行,只有“走”路一条了,立即决定走青木关,去重庆主城区再作计较。“携妇将雏”一行十二人,浩浩荡荡直奔歇马镇而去。十点半到达歇马,恰该镇两派武斗刚结束,因此至青木关沿途畅行无阻。下午二时至青木关,约行60余里,已筋疲力尽,搭班车去小龙坎,再转电车去市区,即住幺孃刁世琪家。


关于这段经历,父亲曾在给我的信中提及:


铎儿:

七月一日重纺五厂(即大明厂)发生惨案,双方都有死伤,“保”派把“砸”派赶了出来。晚上“春雷”即被护送过江,进驻大明厂,占据了博物馆及44中学,控制了北碚街上,乱抓人,天天绑架,拉进大明厂关起来,毒刑拷打。从一日到五日即关了百余人(其中有些被放回来)。


西师基本上处于被包围之中,天天在打,都在墙外打,尚未攻入校内(七日之前如此,此刻不祥),看样子要有一场大战的。我和妈妈及六弟七日下午离院,当夜住在农民家,八日晨又徒步走到青木关,搭车来重庆城里,住在么孃家(刁世琪)。五弟和毛弟去白市驿了,昨天给他们写信,叫老五把毛弟送进城来。


我们在此不会住得太久,一俟北碚平静,只要停了仗,不乱打人,乱抓人,我们就要回去。看样子,是要有一场大仗的。


爸爸 1967.7.10


05


1967年7月8日,父母携六弟逃难到市中区,幺孃刁世琪将自己在铁板街5号的住宅让出来给父母住,自己一家人则另找了一处住宿处暂住。铁板街是离解放碑不远的一条小街巷,上一段曲曲折折的石板阶梯,走上大街就可以看见耸立的解放碑。那时解放碑还很高大,因周围的楼房都不是很高。在铁板街父母住了两个多月,直到9月底才回家。


当时市中区基本上由“八·一五”派控制;江北区直至两路口、南岸及杨家坪则是“反到底”派控制的;从沙坪坝到北碚的歇马镇都是“八·一五”派控制的。


住进铁板街第二天父亲就几次去解放碑看大字报,从表面上看,“八 ·一五”派大字报多,力量似乎大一些,但从群众的表情和窃窃私语中窥测,“反到底”派力量也不小,因人们更愿意同情被压制的一方,为被压者打抱不平。在街上遇到不少外语系老师。从西南师范学院(简称西师)逃出之前,外语系教师叶锐明曾由隆昌给父亲写信,问可否回校。父亲回信说可以回校,没想到形势突变,听说叶锐明夫妇接到信后,即从隆昌匆匆返渝,恰遇北碚武斗又起,不敢回校,又回隆昌,返回时口袋里只剩一元钱。父亲知道后,内心很不安,徒以自己一封信故,累他们夫妇空跑一趟。


解放碑一带也时常发生武斗。7月13日下午,解放碑附近发生武斗,商店顿时关门,一片混乱。新华书店与冠生园两处楼顶互相投掷砖石攻击,一过路小孩被误伤,满脸血迹。一次父亲正在解放碑附近看大字报,突然一中年人狂奔,且奔且吼:“八·一五打人!”后面有一持匕首追赶者,顿时街上秩序大乱,某楼上的广播也在大吼大叫。“打、砸、抢、抓”之风始终平息不下来。


又一次,父亲正在看大字报,许多人也正在围观,突然来了一彪形大汉,不问青红皂白,唰,唰,唰即将大字报逐张撕去,读大字报者皆敢怒而不敢言,撕大字报的大汉扬长而去。光天化日之下竟有这样的事,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7月22日,“反到底”派集会游行,经小什字时,有人从楼上投掷砖石,击伤数人。7月26日,驻军部队在解放碑举行武装游行,还有炮车,总共约百余辆车,浩浩荡荡,整齐威武,盛况空前。军队之后跟着“八 ·一五”派,也乘汽车,约数十辆。9月10日,两派分别游行,响应警备司令部(简称警司)关于收缴武器,停止武斗的通告。“八·一五”派游行队伍行经两路口宽银幕电影院时,“反到底”派从制高点处投掷乱石,打伤数人。队伍行至第一工人医院门前,又杀出一彪人马,手持棍棒大刀,向游行者乱砍乱打,伤三人,然后鸣枪三响逃走。使刚缓和的形势又紧张起来。


8月份武斗迅速升级,钢钎、匕首都落伍了,发展到开枪开炮,坦克也上了街。虽然8月初两派达成停火协议,但武斗以巨大的惯性继续向前,停息不下来。解放碑附近双方的广播对骂,吵闹不休,气氛仍然十分紧张。


8月7日武斗好像缓和了一点。晚饭后,全家在政协礼堂前江岸乘凉,见江边有数十人,貌似农民,荷枪疾跑,旋即没入房屋巷道中,乘凉之群众正在指手划脚议论,背后马路上一车疾驰而来,满载荷枪武斗人员,车前架有机枪一挺,车上人突然向空中放枪,噼啪之声连绵不绝,乘凉者突闻枪声,惊而四散,狼奔豕突。父亲忙就地卧倒,适卧于一堆石灰之中,全身皆白,事后母亲和六弟、七弟视而大笑。


8月8日下午有坦克一辆、装甲车一辆,在中华路一带爬行,把路面都压翻了。6时许江中打起来,炮声大作,据说是朝天门一带,岸上坦克与江中之登陆艇发生炮战,距铁板街很近,炮声清晰可闻,看来将掀起更大规模武斗。四川外语学院教师卢某之子是空压厂的工人,系“八·一”兵团成员,在武斗中驾驶坦克作战,头从坦克车中伸出来时中弹殒命,全家悲痛。


8月10日晚饭后,父母在江边乘凉,突然响起两声炮响,接着满江的船只一齐鸣笛,乘凉的人刹时惊恐万状。事后才知道是长航局追悼前天下午在江中作战殉难的战友,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真是何苦来哉!


8月12日晚上12点,炮声隆隆,约百余发,旋即有人喊失火,父亲站在窗前,听窗外有人轻声闲谈,说重医附属二院附近失火,是江北的炮击引起的。楼上的人都跑下来站在街边,远处广播在狂吼,但听不清楚吼的什么内容。


8月13日才知道,昨天是交电公司失火,浓烟滚滚,竟日不息。交电公司楼上设有“反到底”派有名的“完蛋就完蛋”广播站,居然无人去救火,使人感到有些蹊跷。父亲前往观看,交电公司及化工公司的高楼建筑烧成只剩一个光架子,状极凄惨。有一人的脑袋被打穿,脑浆外溢,年约四十余岁,光头,像是厨师。外语系教师齐某来访,他有点惊慌,他的住处靠近长航大楼,这两夜都是外出觅宿,怕有危险。


8月14日晚12时许,江上照明弹很多,“呯”地一声炮响,立即半天通红,空中出现一个大红球,散开粉碎成无数的红色小球,红色又变成通明,煞是好看。父母与六弟倚窗观望,有黄仲则“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之感。


8月20日夜,全面开花,到处枪炮轰隆有声,历数小时不断。约12时,楼上邻居从楼上下来,来父母房间躲避,约半小时,邻居刚离去,枪炮声大作,更加狂暴,楼上的人都又跑下来,父母也从床上下来,卧在地板上不敢动。第二天有邻居在自家门上发现弹孔,正是“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隔壁的一群众组织“玻搪陶”兵团,竟日在用砖砌窗户,堵死;重庆宾馆也在用砖砌围墙的洞隙。一派紧张气氛。


8月24日,晚饭后父亲与六、七弟去街口乘凉,忽然两颗照明弹在解放碑方向升起,庚即枪声大作,好像所有的高楼上都在放枪,一时乱枪齐鸣,街上行人骇而狂奔,本来街上乘凉及散步的人很多,顿时人影稀少,寂静无哗。


1967年炎热的夏天里,重庆地区的武斗不断升级,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06


重庆地区已经不是搞“文化大革命”了,而是一场战乱,在一片枪炮声中,人们仍想方设法艰难的生活。


物资供应困难,买米、买面、买煤球都要排队。8月5日,父亲在日记中写道:“上午买烧饼,附近没有。全家沿街觅食,至八一路街口,才找到烙烧饼的。”一次父亲去石灰市买面条,轮子排得很长,遂望望而回。听说七星岗一带容易买蔬菜,遂带六弟一早赶去试一下,人还是多,轮子也排得很长,,以0.13元一斤买了农民卖的藤藤菜,还买了面条、馒头,感到心满意足。后来又到重庆宾馆附近买米20斤,距离虽远,但那儿排轮子短。父亲还带六弟一起在五一路抢购烟煤70斤,没有无烟煤,出于无奈,只有买烟煤,且烟煤都要排长队争先恐后购买。还有一次在五一路买煤球,早8时父亲偕六弟去,候轮子4个小时,至12点才挑回50斤湿煤球。


父母还徒步到江北买菜油。凌晨6时从临江门下一号桥,经人民会堂至上清寺过嘉陵江大桥,穿过大街小巷,沿江边行,曲曲折折,逶迤来到上横街。卖菜油的摊点很多,但打油的人也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买油后循原路返回,在上清寺上电车太挤,挤不上去,于是又步行至观音岩,再乘电车返回解放碑,到铁板街家中已下午三点半了。这一趟往返数十里,汗流浹背,但终于买到了菜油,沿途还增长了不少见识。江北一带很平静,看不见一点工事,没有战争气氛,与解放碑一带大相径庭。


8月11日,大溪沟自来水厂的高压线被打断,因而停水。做饭无水,父亲与六弟去千厮门江边提水,幸好铁板街距江边很近,若市中区距江边较远的地方,则苦矣哉!好在下午修好,恢复了供水。有一段时间,由于运煤车被武斗所阻,煤运不来,煤店停业。


到8月14日止,解放碑及红卫路的邮局已经几天没有开门了。红卫路邮局贴一启事:“本局业务改在打铜街办理。”父母一起去打铜街,那儿邮局门上竟贴了“暂停营业”的闭门羹,只有自叹晦气。到8月15日,解放碑邮局仍未开门,仅从一个小窗口取汇款,不收信件,说是旧的信件积压很多还没有送出去,因之不收新信件。


父亲向他们提意见说:“邮局关门,闻所未闻,国际战争时代邮局都没有关过门。”邮局人员言:“我们也没有听说过,这都怪搞武斗的,交通都断绝了。”父亲说:“铁路照常通,为什么由铁路运送的邮件也不收?”他回答说:“谁敢送信件到火车站?途中打死怎么办?”父亲想:人家乘火车的人都不怕危险,你们职责所在,因怕发生危险而不敢往火车站送信,这叫什么为人民服务?真是混账逻辑。


过了几天,打铜街的邮局终于开了门,父亲把前几天写好的五封信一齐付邮了,一块心病也放下了。当时从北碚、沙坪坝寄来的信都要20多天才能收到。


父亲在8月27日日记中写道:


 “日来‘秋老虎’肆虐,小楼上热如火烧,夜晚赤膊睡觉而汗出如渖。上午开门的商店逐渐多起来,文具店开门了,以一元钱为六、七两个孩子买朴克牌一副,棋三种:动物棋、跳棋、足球棋。两个孩子终日玩棋玩牌,一天没有吵嘴打架。

局势依然沉闷,最闷人、最气人,同时也最令人不能理解的是邮电一概不通,外地书信报纸都不能来,重庆目前已完全和外界隔绝。”


生活中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钱、粮、衣服,即吃穿用。父亲受好几个教师委托,要帮忙把重庆粮票或搭伙券换成四川省粮票或全国粮票,寄给这些远走外地的教师。幺孃帮了很多忙,因她老公在食品公司工作,但数量太多也很为难,父亲只有到处找关系兑换。干妈涂有芸的儿子潘渝生是重庆建工学院学生,参加了“八.一五”派,虽然观点不同,但亲情大于派性。一次渝生回西师,知道父母需粮票,他把自己家和高振业伯伯家粮证上剩下的210斤粮全部换成粮票带进城。使父亲感慨道:后生可畏,还是小将能干,老傢伙们简直比不上了。


7月底,教师吴某回西师去,干妈涂有芸有100元定期存款,父亲托吴带回去交留守家中的四妹,取出后我家用80元,借给吴20元。吴来去都由千厮门上下船,但未取到钱,,说学院里银行的人都跑光了,款取不出来。为解一时的“钱荒”,父亲向老朋友、三中教师郭垒借了20元救急。过了好几天,四妹终于在街上银行将钱取出。


9月底,天气有点凉了,五弟回西师去取御寒的衣服,因出校门带大包小包的东西要被检查,出门时由楼上的汪孃孃及其女儿,还有我的中学同学王某分别穿在身上,出了校门再把衣服脱下来。五弟把衣服包起来乘车到沙坪坝,再转车到牛角沱,还带来60元钱,50斤粮票,还帮另一教师带来油票及100斤粮票。这一趟“偷运”,收获大大的,解了燃眉之急。


07


重庆地区大规模的武斗引起中央重视,几次派中央大员到重庆视察,解决有关问题。


7月14日,谢富治副总理,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四川省革筹主任张国华、成员刘结挺,贵州省革委主任李再含,解放军空军政委余立金来重庆视察,要求三方面都作检讨。警司首先检讨,然后“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检讨。当天晚上张国华、刘结挺、白斌(重庆市革筹副主任、驻军副军长)乘车街头视察,在小什字遇两派正在武斗,一派向另一派发起进攻。张、白等当即制止,张国华登楼讲话,戴藤帽持钢钎者纷纷丢帽投钎,拍手欢迎,群众并不喜欢武斗。


张国华代表四川省革筹和成都军区宣布关于制止武斗的命令,主要内容为:限15日24时前将一切武器交警司;双方全部释放被抓人员(包括伤员),于15日16时前送往警司;各单位把非本单位的车辆于15日24时前交警司;从14日18时起,一律不准拦路、拦车、抓人。父亲晚上上街,见有群众组织乘车持械到警司交武器,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双方广播仍在对骂。


7月17日,张国华、李再含、韦统泰(警司司令员、驻军军长)等人去西师,接见“八· 三一”全体留校师生及外单位进驻西师人员。韦统泰对警司的工作作了自我批评,有首长告诉“八·三一”负责人说:“你们的武器不及人家的多,不及人家的好,真的打起来,你们打不过人家。如果听话,带头上缴了武器,在政治上就可以占优势,争取了主动。”因此该负责人下令上缴了武器,据说“八·三一”中有的负责人有不同意见,外单位进驻西师人员也反对,皆含泪离开西师,进驻西南农学院去了。


但武斗并未停下来,7月24日,“春雷”攻进西师,“八·三一”全部撤离学院,据说有三人受伤,十余人被抓。“八·三一”缴掉武器,竟有此结果,今后究竟如何收场,实堪忧虑。


8月15日,成都军区司令员梁兴初命令重庆两派立即无条件停止武斗,如再搞武斗,“即将走向反面”。白斌召集两派代表协商,决定15日24时无条件停火。初听很兴奋,但16日下午朝天门一带又炮火连天,大失所望。


8月20日,到处仍是枪炮声。半夜时听远处广播谓中央调查团来渝,市革筹和警司联合发出通知,为了保证中央调查团的安全及工作顺利进行,特作了四项规定:1.从21日晨6时起,双方停止射击;2.双方不得阻拦交通;3.从21日起派人检查电线线路;4.粮、煤、电力及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应照常上班。这之后仍然终日枪声不絕,但是运粮运煤汽车不时来往街头,市面稍稍活跃一些了。邮局半天开门,但只办理取款,不收挂号信件,电报电话一律打不出去,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9月1日,两派谈判达成协议,从9月2日18时开始,无条件停火,武器暂时封存,9月4日之前封存完毕,两派各规定十一个地点封存,9月5日之后再协商处理办法。双方停火协议达成的大字报深受欢迎,在街上看大字报的群众皆欣然有喜色。但纸上的东西,要付诸现实,恐怕还有一番曲折反复,未可轻易乐观。


08


父母带六弟住进铁板街5号后,七弟也由白市驿来汇合。听说离开西师后,情况依旧,夜晚双方互相开枪开炮,“春雷”也未冲进校园,两派还在相持之中,如果不从西师逃跑出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于是父亲动了回西师的念头。


父亲在街上遇音乐系系主任许可经,他住旅馆,每天住宿费8角,连呼受不了。又到越剧团,见到几位外语系的教师及一些学生。听说7月20日警司将派车送部分师生回西师,父亲很想回校,一教师劝父亲暂不回去,等两天看看是否稳妥再说。到7月22日,听说第二天又有警司的车子送师生回校,父亲欣喜万分,决定回校。遇一老师来访,他才从西师回来,他说学院内还是不能待:一则终日惊恐不安;二则近处买不到粮食,须去歇马场或青木关购买。他劝父母暂时不动,父亲一片兴奋之情,顿时降至冰点。到7月24日,“春雷”攻进校园,“八·三一”全部撤离学院,父亲也暂时打消了回西师的念头。


父亲在街上遇外语系教师邹某,他带来一些消息:24日晨,“春雷”进校后,当天上午曾把外语系教师张某等4人抓住,往乌龟壳里拉,被驻校的解放军救出,并把他们送到车站,他们也都进城来了。又说“八·三一”成员被挨家搜查,中文系一教师闻敲门声,不敢出声。次晨即越墙而逃。在解放碑父亲遇一教师,他也是25日翻墙逃出来的。父亲听后,心绪很乱,憧憬归去,但又浮想联翩,担心遇到危险,心如小鹿,突突不能自已。


8月3日父亲收到四妹从西师来信,说8月1日发7月份工资。学院里晚上探照灯通亮,枪声不断,在学院内居住的眷属,夜间避出,拂晓归来,仍然笼罩一片恐怖气氛。到8月10日,四妹被四川外语学院一个战斗队赶走,她徒步走到沙坪坝,在沙坪公寓住了一夜,次日上午进城找到父母。四妹约了两个同学准备到成都串连,下午就出发,父亲送她到重庆宾馆分手,反复叮咛路上多加小心。因忆起抗战那年在济南,祖父送父亲上火车随学校南下安庆,父子分别情景历历在目,两相对比,不禁酸鼻,动了感情。四妹到成都后受到优待,凡重庆逃往成都人员乘车若无钱,可以不买票,学生搭伙吃饭不收钱粮,干部没有钱粮可向有关机构暂借。成都成了逃难者的收容所。


9月初,五弟将六弟、七弟带到白市驿,那里没有发生武斗,比较安全。五弟就读的农业学校里住满了逃避武斗的群众,两派都有,“八 ·一五”派占多数。9月下旬父亲也到白市驿去看一下几个儿子。晩上住农校学生宿舍,没有被子,睡在硬木板上,用旧蚊帐破旗帜盖在身上,很冷,一夜没有睡好,有些咳嗽。那天是旧历8月16日,月明如昼,因睡不着,数次坐起来欣赏月华。


四妹到成都后,五弟回北碚守家,办理领粮票、工资等事项。我家离学院围墙不远,窗外都埋了地雷,因此不准开窗子,夜晚不能在院子里乘凉,在校园内白天走动也要受到盘查,精神压抑很大。留校的教职工上半天集中学习,讨论时皆噤若寒蝉。潘渝生一次回西师,将我家存放在他家的红皮箱搬出来,和杜子荣伯伯一起抬到杜家楼上存放。不想被人告密,几个学生追到杜家,说箱子里有黑材料,因锁打不开,欲戳破箱子,经潘渝生力争,才改为把铜鼻子扭掉,打开了箱子,结果除了衣服,什么也没有,才灰溜溜地走掉了。9月22日五弟带了一些衣服离开西师,两天后保卫科就派人去找五弟,大概是弄去“审问”,幸好五弟已经离开。


外语系教师李某从西师回来,摆谈了他的恐怖经历。李和另一教师郭某一起回校,一进学院大门,就遭到“理麻”。有两个中学生拿着手枪,说郭“点过水”,要枪毙他;李也被拿枪的审问,还被踢了一脚。第二天他俩趁天还不亮,“春雷”学生紧急集合之时逃出校门,一口气走到白庙子,然后在三溪口挤上客车来到城里。所以目前还不能立即回去。


中央发出要求串连及外出人员回原单位的通知。重庆两派达成协议,要求出走人员在9月25日前回原单位“抓革命促生产”。“春雷”规定9月份工资不能代领,必须本人去领,所以这次非回去不可了。回家有日,父亲很兴奋,有老杜“漫卷诗书喜欲狂”之感。


9月24日,五弟、七弟先回西师打头站。9月25日,我和四妹由成都回到重庆,28日全家回西师。黎明4时全家皆醒,盖皆归心似箭。6时半由铁板街出发,冒霏霏细雨,徒步去上清寺,在牛角沱上去沙坪坝的车,再转车到北碚。


在北碚车站,解放军检查返回人员是否携带武器,人人过关,非常严格。


29日父母一起到学院财务科领到了9月份工资,第一次逃难生活到此结束。


李秉铎专页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

川大学生赴京大串连纪事

李秉铎:县中学往事

大学分配之一肚苦水

印江打米厂的那些事

李秉铎:我家出了三个知青

我当了两个月知青带队干部

李秉铎:老裴和他的“贤妻吾妹”

李秉铎:“力拔山兮”的旧友

李秉铎:女儿把母亲送进劳改队

被赶出课堂"空军大将”和"物理学家"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四川文革专题

何蜀:“史无前例”年代的 “红色教材”

何蜀:54军军长被红卫兵绑架内幕

王光虹:川大学生把AK47瞄准我
那颗罪恶的子弹,射中他也射中了我
成都军区独立师师长杜灵被枪杀案
敖艾莉:1967年“五·一九”惊魂
敖艾莉:革命时代的女大学生剪影
敖艾莉:一个女生的徒步“大串联”
 李秉铎: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

何蜀:32111钻井队的"火海内战"

何蜀:那曾悄悄流淌的《嘉陵江》
蒋国辉:1968,我的逃难岁月
蒋国辉:一场武斗战殁13个战友
蒋国辉:赶上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
王明春:重钢少年的文革与武斗杂忆
王宗禹: 成都观武斗记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蒋蓉:红色狂飙中的那些小人物
赵建伟:革命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明瑞玮:纪念我逝去的几位高中同学
陆文宪:雷组长一声令下,游乡!
"红卫兵五大领袖"王大宾去世
四川文革"风云人物"而今安在?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