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作者:章华荣
原载微信公号复兮旦兮
本文作者
老五届大学毕业生是指1961年至1965年进校,1966年至1970年毕业的大学生。有人估算过,这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不下百万人。对于共和国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特殊人群。
这个特殊的人群,人们称其为“五子”:文化大革命前是“骄子”,文化大革命中是“棍子”,毕业分配时是“弃子”,改革开放是“才子”,退休后又成了“赤子”。
第一、这群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绝大多数是工人、贫下中农子弟,既对解放前的苦难生活有所知晓;又对解放后翻身作主的安定生活有亲身感受。同时,他们都是1949年全国解放后才开始上学读书的,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按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要求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深深懂得,是共产党,是毛主席让他们上了大学,是国家发给的助学金让他们读得起大学。他们从骨子里感恩共和国,感恩共产党,感恩毛主席!
第二、这群人,是经过正规的六年小学教育,正规的六年中学教育,并经过严格的高考、严格的政治审查,从一百个同龄人中才能录取一名的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百里挑一的“天之骄子”。应该说,他们的政治素质是优秀的、文化素质是过得硬的。进大学后,又经过系统的正规化教育和严格的教学管理,提升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是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
第三,这群人,在青春岁月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砺:
解放前,他们吃糠咽菜,挨冻受饿,有的还随父母逃过荒,要过饭,腿上至今仍残留着狗咬的伤疤;
解放了,上学读书了,碰上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穿不暖,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
上大学了,遭遇到文化大革命,教授被批斗,学生无以学,尤其是1965年进校的学生,只读了一年的书,有人笑话他们是“高中四年级”;
大学毕业了,绝大部分毕业生进了军垦农场,雪穿窗、雨浸床、屋漏无干处的草棚住过,以人代牛如牛负重的苦活、累活干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经历过。
在汕头牛田洋军垦农场,为了捍卫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他们面对百年不遇的强台风,手挽着手,以年轻的血肉之躯去抵挡滔天巨浪,视死如归,83名在部队锻炼的大学生英勇献身,以自我牺牲的方式不辱国家使命!
牛田洋烈士纪念碑
在湖北洪湖,在安徽三圩,面对血吸虫病的肆虐,面对长江大堤溃口的滚滚洪峰,在那里锻炼的大学生们,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仅洪湖8233部队军训四连142人中就有90多人感染了血吸虫病,有6人英年早逝!
艰苦的生活环境,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不被信任的沉重心理压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磨炼了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靭不拔的意志和献身精神。他们都说:“经历了军垦农场的磨炼,在日后的生活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第四,这群人不辱使命,敢于担当,在国家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了共和国的顶梁柱!
由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政局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改善民生,急需大批人才。由于“文革”的原因,全国的大专院校十来年没有招生,直到1977年才恢复高考,整整耽搁了十多年的时间,造成人才断代,知识断层,老五届的大学毕业生就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改革开放、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第五,这群人,重新分配工作的时候,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分配到县以下的基层单位,有的在工厂当工人、有的在乡村学校教书,有的在商店当营业员,名牌大学中文系高才生在乡村小学当体育老师,无线电系的佼佼者摆摊修收音机,政府机关、要害部门,一个都不能进。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在基层单位,在平凡的工作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党和人民默默奉献。
由于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奠基了他们的心灵底色,锻造了他们不苟一时之誉,不贪一己之利,忠诚勤勉,艰贞守正的品格与节操。
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与群众休戚与共,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实践行者。同时,他们在农村执教,提升了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农村做基层工作,带动了乡村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在工厂作工,增加了工厂的科技含量和科技创新成果,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由于他们有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贞刚守质,惟日孜孜,不少人从普通工人,普通教师,普通工作人员,逐步成为一个学校、一个工厂,一个科研部门,乃至一个县、一个巿、一个省乃至国家重要部门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汉理工大学著名教授陈定方是湖北高校的优秀教师,他培养了33名博士生、 6名博士后,200余名硕士生。他曾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大学生没有老五届大学生那么整齐,要么物不美,要么价不亷。这批老五届大学毕业生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是共和国航船稳定前行的压仓石。
《华尔街日报》在一篇题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的文章中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中国的下乡知青,高考学子,出国留学生,下海闯荡和进城务工的人。短短二十年创造了世界奇迹,把一个几乎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体世界第二……中国人不知不觉,世界却惊奇不已。”
老五届大学生就是最勤奋的人,现在,他们老了,退休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豪华别墅,没有美元、黄金储备,有的仍然住着单位分给的福利房,拿着一份聊以养老的退休工资。“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他们不少人还在为民族的复兴大业不遗余力地贡献余热。他们都很自豪地说,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我们努力过了,奋斗过了,我们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祖国!
然而遗憾的是,这批历尽艰难为国家、为民族作过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群,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文学作品没有他们的风采,影视剧没有他们的身影!?留下这段历史空白,是历史的遗憾!
在这群人走进人生夕阳晚照的时候,《我心依然》机缘巧合地问世了,虽然他视角有限,掛一漏万,但他吹来了历史远处那青春燃烧的滚滚热浪,这让当年的亲历者、见证者激动不已,以至一版再版,热议不绝。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汤漳平先生说:
“我们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年代,能够为一个时代留下真实的历史,是十分可贵的。该书的史料价值极高。作者在书中不虚美,不掩恶,秉笔直书,求实存真的文人风骨令人敬佩!”
湖北省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明贵先生说:“《我心依然》真实而客观地录写了老五届大学生参加军垦的生活场景和心路历程,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我们这代大学生的人生抱负和精神风采,填补了用文学形式反映社会历史的一段空白。不仅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而且对青年的人生选向具有启迪意义。”
在《我心依然》首发式上,作者给洪湖巿政协主席赠书
上海黄浦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卫永成先生说:“这是一本承载特殊时代重负的不朽史册,一部可歌可泣的老五届屈辱和光荣的历史,具有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
《我心依然》责任编辑袁修钧先生认为:“作者到底是名校当年历史系的高材生,有眼光,有魄力,有毅力,完成这部具有多重价值的大著,于历史,于现实,于将来,其意义光芒将愈显愈强。”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汪苏华说:“我佩服作者的大无畏史学精神,秉笔直书,敢为人先。不媚、不俗、不夸大、不缩小,是真的记录,善的倾诉,美的表现,很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索要书的人遍及全国各地乃至香港台湾。有的读者说,寻找这本书所经历的曲折,完全可以写一本非常动人的小说。”
更有许许多多壮心不已的当年“五子”,含泪秉笔,撰文赋诗。将这些文字陆续汇集到笔者这里,有如股股涌泉飞溪纷至沓来,竟成一泓汪汪碧水,更加清晣地映照出了五十年前军垦学生的奋斗场景和精神风采。笔者不敢私藏,特地辑录为《我心依然》续集,付梓刊印,借以为老五届大学生立传存照,权当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群为史鉴后世、砥砺来者所尽的绵薄之力。
笔者年在桑榆间,壮心与身退,所编之续集,或有负学友、战友殷殷之托,切切之盼。若有不虞之疏误,亦望宽容见谅。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老五届之窗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