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敬宜逝世十年祭 | 姜波:老范是不朽的

晋燎原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姜波,经济日报社高级编辑。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两年经济学。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先后采写新闻作品上百万字,七次获中国新闻奖,长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研究生班授课。2016年特邀入选新一届全国记协理事。主要著作有《魂归何处》《惶者自白》《女性与犯罪》(与姜伟合译)《新闻大咖眼中的中国经济》等。

原题
老范是不朽的

——在第七届范敬宜教育奖

颁奖仪式上的获奖感言




演讲者:姜波


作者的话:11月13日,是范敬宜去世10年的忌日,总想写点儿什么,不知怎样落笔。还是把去年在清华的获奖感言翻了出来,因为是即席发言,此次发表前,个别地方做了文字修订。


姜波的即席发言


今天得到这个奖项非常开心!可能是缘分吧,记得我还是第一届的评审委员。

记得国庆节后的一天,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张辉峰老师给我电话说:姜老师呀,学院经过研究决定,继续推举你参评范敬宜教育基金的社会贡献奖。怎么样?咱们抓紧填表吧。我说,能不能容我考虑考虑。

这本是件大好事,我为什么还要斟酌斟酌呢?

我从大学毕业后,干了30多年的新闻工作。这中间有转岗、甚至是改行的机会,但我一直在新闻岗位上“痛并快乐着”。所以我对学生讲:选择新闻,是选择一种工作,也是锁定一项事业;不过我认为,更为实质的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前《金融时报》汪洋社长不完全同意我的说法:“老兄呀,我认为,选择新闻,就是选择一种信仰!”

2002年,范敬宜为姜波题诗


回顾我的人生轨迹,有两段经历——一段是在国外学习工作那六七年,一段是在中央党校脱产学习那一整年——这两段经历相当程度地改造了我的价值观。尽管没有达到“功名于我如浮云”的洒脱境界,但对许多事情看得很淡了;尤其是我办理退休手续之后,对一些荣誉和奖项,更是心如止水。

另一方面,尽管我在高校开讲座、当业界导师、每年参评硕士博士答辩,有20年了,尽管我在高校正式开课,已有10年了,但跟往届获奖的梁衡老师、范以锦老师等大家相比,我对新闻教育的贡献实在太小太小。

可是,这是以老范命名的奖项,我是不是应该积极争取一下呢?老范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如果老范在天有灵,他会支持我吗?会鼓励我吗?会赞许我吗?

范敬宜

这里说明一下:我直接称呼老范,丝毫没有不敬的意思。恰恰相反,对于我们《经济日报》那一批人来说,我们不会称呼他为“范总”“范局长”“范主任”,包括“范老师”“范先生”的。我们认为,只有“老范”这个称呼,才能最真切地表达出我们对他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才能最深切地展现出我们与老范亲密无间的浓浓深情。

我坐在藤椅上闭着眼睛冥思了有半小时,最后我想老范应该会支持我,也许一定会鼓励我的。因为老范在他的晚年,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和心血!

老范跟我讲他是怎样备课、怎样讲课(甚至查找宋代的音律朗诵诗词)、怎样抓学科建设、怎样利用社会资源办学。老范不止一次跟我说,在清华,是他一生中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光。我想,这是真心话。

老范出身名门、学贯中西。在他身上充满体现出中国读书人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情怀;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深沉的使命感,已经融汇到他的血液中,深入到他的骨髓里。

范敬宜


《辽宁日报》是老范齐家立业的地方,尽管他那里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却经受了太多太多“炼狱”般的苦难。

《经济日报》是老范铸就辉煌的地方,尽管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交口赞誉,但这里也并非永远田园牧歌,他有时需要躲避明抢,甚至提防暗箭。

《人民日报》是老范续写辉煌的地方,尽管老范对《人民日报》赞许有加,但也深深感受到其传统的习惯和体制的束缚。

所以,只有到了清华,只有到了大学,老范才彻底无拘无束、自由翱翔。

尽管老范从事新闻教育的时间不算长,但他的业绩和理念将是不朽的!

范敬宜


记得几年前全国记协理事会上,新任记协主席张研农先生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向新闻界老前辈学习,他例举了4个人的名字——范长江、邹韬奋、穆青、范敬宜。老范是当之无愧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范的业绩和理念将进一步彰显。

老范是我的领导,是我的老师,是我的长辈,也是我的朋友。我相信,此刻的老范,正在上天笑眯眯地注视着我们!

所以,为了老范,对新闻教育事业,我当继续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最后,非常感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感谢评审委员会的老师、专家和领导们,特别是感谢王健华老师热情、辛勤、无微不至的工作。

借此机会,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这些年对我的信任、关照和提携。

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老东家经济日报社,感谢报社30多年对我的培养、历练和包容。

这都是我前行的动力!

谢谢大家!
 

                           2019年11月23日



姜波写字楼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来年除夕谁相聚 , 三家村里少一人!

姜波:逝去的是"纸",留下的是"报"

姜波:质疑“中等收入陷阱”

姜波: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媒体前辈
 “标题党祖师爷”张友鸾晚年斯文“扫地”
王中铜像补记:复旦的底色和底线
钱江:一代名记者浦熙修
与我的父亲钱辛波
袁冬林:母亲浦熙修,美丽与哀愁
张纯:朱维民老师,
不想当牧师的刷墙工成了好画家
胡舒立:缅怀一位值得尊崇的长者
杨大明:悼丁望
王克明:徐孔十年祭
贺越明:徐铸成门下读研琐忆
贺越明:一段虚构的"佳话" : 
周恩来动员徐铸成入党
贺越明:国共文化统战对手一段私谊

彭波:悼一群寻梦人的“老板”

袁晞:我认识的老范和未完成的书稿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张宝林: "徐老大"怕给朋友惹麻烦

张宝林:袁水拍的两封信

张宝林:读高汾的《北大荒日记》

陈原:人民日报的"讽刺与幽默"

吴晔:忆丁聪先生与舒乙的一次合作

丁聪80年代政治漫画尺度令人惊讶

方成走了,留下了这些最幽默的画

华君武:画尽世间百态讽刺入木三分

张宝林:大保,永远的学长和老兄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甘惜分抗战年间的一次人生劫难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童兵忆甘惜分:百岁人生只为真
喻国明忆甘惜分先生: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右派"记者朱启平:日本投降见证者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