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 | 黄文泉:他在塌方下幸存下来,却为情而殇

黄文泉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黄文泉,贵州出生成长,高中毕业后插队,先后就读贵州银行学校、四川大学,赴美留学,哲学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做过医院会计主管和财务主管,现在印第安纳州一医疗集团做数据分析师。


原题

他在塌方下幸存下来,

却为情而殇




作者 :黄文泉



李欣欣是我同一个村子的知青。高中毕业后,我随即就插队落户到了贵州一个叫黄土塘的村庄。李欣欣已经早一年到了那里。他也是从安顺来的,跟我同读一个中学,比我高一个年级。初次见到当地农民,人家都要问:“你认识李欣欣吗?”我并不认识。好,他们就开始说李欣欣的先进事迹了。


黄土塘一角

 

黄土塘就在安顺到紫云县的公路旁边,是黄土公社最大的村子,居民都是汉族,先祖从哪里来的,无可考证。从交通上讲,黄土塘靠公路,在乡下就算发达地方了。当地农民要提起山里的人来,口气和眼神都要多出几分怜惜和鄙夷,俨然处于鄙视链的上方一样。黄土塘靠公路,却不靠水路,所以庄稼都要靠天落雨,饮水则要到很远的水井里去挑。

 

不过,我们下去的时候,村子中央已经用大石头建起了一个比人高的长方形大水池,把远处山上的泉水用管子接到那个水池里。村民们吃水都到那个池子里去挑。可以想像得到,这个水池建起来的时候,村民们会是何等的欣喜。水池为这个村子的生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使村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半个世纪过去,水池依旧发挥功用

 

据说,那个水池就是欣欣的功劳。他到黄土塘,是通过私人关系联系来的。后来又通过搞水利的熟人,探明路线,用竹管、水泥管等等,从几里开外的山上,把水引到了村子里。

 

欣欣的家庭并不显赫,他妈是个小学教师,他爹是个普通干部。他妈倒是个人物,有几分那个时代不常见的妖冶,眼睛大大的,喜欢说话,还夹杂些锋芒。既主内,又主外。他爹长得文弱,说话慢而且细,对他妈,那叫个俯首帖耳,直把他妈当女皇。农民们在后面传得最多的一个佳话是:“欣欣家爸爸还为欣欣家妈妈洗衣服呢。”说罢,往往爆发出放浪的笑声。

 

这种家庭养的儿子,多半都跟父亲相似。欣欣就是这样的,个头不算矮,人也长得清秀,跟他爹一个样,就跟唱花旦的似的。他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非常文雅,这还不够,他还炫耀自己擅长女红,说他挎包上的“为人民服务”那几个红色的毛泽东手书就是他一针一线绣上去的。

 

欣欣对人都还友善,但知青们却对他形同陌路,平时跟他不大来往。我们那里的知青有四个来源,第一个是早年的上海知青,第二个是我们安顺知青,第三是县城知青,第四是通过各种私人关系联系来的散户。黄土公社是地区文教卫生系统的知青点,我们安顺知青都是地区文教卫生系统的子弟。


我们这第一批去的有十来个人,五个在黄土塘,其余在长耳朵。我们在黄土塘的五个男女知青,先是住公社的公房,后来是住在生产队的公房,再后来,就住在用知青专款建的知青房里。而欣欣,则一直是住在大队党支部雷书记家。雷支书跟他有私人关系,他的一个亲戚跟雷支书熟识。


我们当初的知青房还剩下一半

 

下乡的第二年,该是1975年吧。县里派下来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工作队的人就住在农民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大寨当然要有大工程。在工作队的领导下,黄土大队(包括黄土塘、红岩、一根笋、半边山、弯子头几个生产队)开始修建百亩大田。为了解决灌溉,又兴修一条长长的水渠,从远在好几公里外的河里把水引过来。引水的地段在安顺县内,而黄土公社属于紫云县。所以,水渠的好长一段当然都要建在人家邻县的境内。也不知道当初这种方案是如何实施的,居然没有听说过斗殴和其它纠纷。

 

为了建百亩大田,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民兵连。黄土塘的两个生产队组成了一个排,我们所有的知青都被安排进了民兵连里,参与修建百亩大田。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才跟欣欣在一起劳动的。

 

每天大清早,迎着初升的朝阳,我们推着鸡公车、扛着锄头、薅刀,走向工地。那段时间,因为知青都在一起劳动,中午吃饭,也是一起吃大队供应的饭,劳动虽然繁重,却也觉得轻快。

 

当初的百亩大田现状

 

贵州是高原,在山之间会有一些平地,叫坝子。因为缺水,同时平地也不多,黄土塘种的庄稼主要是玉米和小麦。百亩大田是个宏伟的计划,上面的干部们肯定受了大寨梯田的启发,又被“三战狼窝掌”、“大战虎头山”的精神所激励,于是就以命令的方式要黄土选择一个地方造田,种水稻,而且要适宜机械化操作。这样,百亩大田的蓝图就孕育而出了。

 

通过工作队的联系,县里支援了一台推土机,推土机手是个上海知青。工地上又用推土机,又爆破,又用人挖,计划把一大块凸凹不平的山地变成一大片良田。

 

民兵连的士气还是很高昂的。大家在一起劳动,似乎为了逞能,个个奋勇争先。一个工作面配备一辆鸡公车,几个人轮流挖土、装土和搬运土。大家比拼着进度,挖得飞快,装得飞快,推起鸡公车来,如风一样奔跑。

 

要把高出一人的山坡挖平,可以从表土一点一点挖,但是缓慢。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就先挖底部,底部挖空了,上面再用钢钎一橇,一大块土方就坍塌下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挖神仙土。这样挖,效率是提高了,但风险也提高了。

 

欣欣不是五大三粗的人,并不是干农活的好手。有次,按照工作队的指示,我们到几十里开外的地方挖还没有形成的煤,那种煤稀松,像土,不能烧。据说那种媒可以用来制造一种叫腐植酸胺的肥料。我们几个知青也去了,每天都要留人在驻地做饭,大家都不愿意留下来,就像战士不愿意从战场上退到后方一样。真心想在前方流血流汗呢。争来争去,大家联手用了计,让欣欣留下来做饭。分明是把他当娘们了。

 

山上是美,风景也好,松林满坡,翠绿满眼,不过,那并没有为我们带来一点散漫和轻快。我们只是一门心事去挖煤。挖媒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安全防护。顺着山坡,径直挖了洞进去,一个人在里面挖,一个人在中间接应,把装上煤面的撮箕推拉出来。直到里面洞顶开始掉煤面,有坍塌预兆的时候,里面的人才退出来。好几次,人刚出来,就塌方了,幸好人没有被埋在里面。现在想想都后怕。

 

在煤山上没有出事,在百亩大田上惨剧却终于来了。

 

那天,欣欣好像格外兴奋,唱歌,说笑,活干得更欢。中午到附近公房里吃了大队准备的玉米饭,回来大家又接着干。

 

我那时正推了一鸡公车的土去填方回来,走到半道,只听一声巨响,然后就是惊呼。好几个人都被压在了土中。欣欣那时正拿了薅刀在装土,最靠近坍塌下来的土方,所以他除了头,身体都被土方埋住了。

 

大家把他一点点刨出来,发现他的一只腿从小腿的部位断了,断得几乎成了直角,靠皮肉勉强连着,创面血流如注。他没有昏迷,也没有哭泣,显得还镇静。几个人跑步到吃饭的公房把门板卸下,急急忙忙拿来让他平躺在上面。大队的赤脚医生很及时地赶到,做了一些紧急处理,打了破伤风针,还打了止痛针。然后,在工作队张队长的指挥下,四个人一组,把他抬起来,用平稳快捷的步子,把他往相距三里的一个乡场上赶。

 

我也在那些抬他的人中间,轮流着抬着他。工作队的小C其实跟我是初中同学,后来没有读高中,读了卫校,就没有下乡,毕业后,就到了这个县一个区卫生院工作了。她也是这个工作队的一员。她跟着担架,一边走,一边哭哭啼啼,说:“叫你们不要挖神仙土,你们偏要挖。”欣欣出奇的镇静,反过来一再安慰她,让她不要担心。我们问欣欣有什么私事需要我们办的,他说没有。

 

但他却嘱咐起公事来,“喔,对了,这期团支部办的专栏,还没有办起来呢,XX,只有麻烦你一个人办了。”团支部是最近才建立起来的,真的还没有过什么活动。欣欣是团支部的宣传委员,办专栏是他负责的。不过,这个时候,他记起这档子事,还是让我们吃了一惊。虽然那样表现是一种时代精神。


这还没有完,他接着委托大家:“讨论YY入团的问题,我不能参加了。这个月的团费,请为我代交。”英雄以前都是写在书里或者报刊上的,现在还真的就这样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那个乡场叫鸡场。到了鸡场,我们直奔区医院。医生检查了一下伤口,说他们的技术条件不够,必须马上往安顺送。医生当即给他打了一剂强行针,再加了一针止痛。我们又抬着他赶到车站。车站正好有辆到安顺的长途公共汽车要发出,站长当即安排我们坐了上去。

 

最后把他送到安顺的是四个知青,外加那个尽心尽职的赤脚医生。我也在这个营救的队伍中。

 

到了安顺,天已经黑了。到了地区医院,因为知青中就有医院子弟,开了绿色通道,欣欣马上就被送进了手术室。

 

地区医院倒底是地区医院,医术和技术力量都雄厚。那个手术等于断肢再植,医生说我们送得及时,手术进行得也很成功。不过,欣欣是不是从此以后可以下地行走;或者可以走,是不是从此会是一个瘸子,却还是让人担心。

 

我是半夜回到家里的,父母看着我就穿着干活那套脏兮兮的衣服,有些吃惊。我把缘由告诉了他们,引来一阵长吁短叹。

 

隔了一两天,我回到黄土塘后,公社专门派我又折回到安顺,去看护欣欣。

 

我到医院的时候,是欣欣的妈妈在病床旁。我把来意说明了,她说:“不用了,我们家里人就够了。”我再三说我可以帮忙照顾,晚上还可以熬夜。她仍然说不用了。

 

我倒底还是连续几天去医院,守候在欣欣床前,忙似乎也没有帮上什么。干杂活,他妈在那里,我的确有些多余;要聊天,我也跟他聊不到点子上,我甚至不如床头柜上的那个半导体收音机。不过,意思得表示。

 

有天,欣欣他妈顺手指了指窗外远处那座山,上面凿出的斗大的“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格外醒目,她说:“欣欣一看到这个标语,就直说想回去跟你们一起劳动。”

 

我还是太实在,架不住欣欣他妈的劝说,而且在病房里呆得左右不是,最后,终于回到了乡下。

 

不久,县里召开知青代表大会,黄土公社的知青不记名投票选了八个知青参加。我也忝列其中,到了县城。代表们都住在县城里最高档的紫云饭店,开会的一个日程是知青的先进事迹介绍。我被公社的知青带队干部指派大会发言,介绍李欣欣的先进事迹。

 

那个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于英雄事迹的介绍在报纸上经常出现,我对英雄的豪言壮语和烘托英雄的那些场景相当熟悉。发言的前夜,我在已经油印、作为大会文件散发的李欣欣事迹介绍上,又增添了很多激动人心的内容。我走上主席团的时候,一种异样的神圣感在全身荡漾。

 

在我的发言中,关于李欣欣受伤的那个场景尤其耸人听闻,“不要管我,挖百亩大田要紧”的句子居然都出现了。我们用门板抬着他,把他送到医院的那一路当然也是我渲染的英雄场面。还有,就是在医院养伤期间,他念叨着要回到乡下来,和我们投入到秋收的战斗中去这个情节,也让我念得掷地有声。我听到台下有人低声诧异:“吁,跟发言稿上的不一样。”不知他们热血沸腾没有,我发言的时候,真的处在热血沸腾的状态中了。

 

后来,欣欣作为知青代表参加了地区知青代表大会;再后来,还参加了省知青代表大会。据说他都是在担架上参加的。

 

欣欣后来居然完美地痊愈了,没有一点瘸,走路如受伤前一样。他终于没有再回到乡下,没有如所宣传中他所愿望的那样。一年以后,高考恢复了。他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本来以为他的人生在新的历史时期会掀开崭新的光明的一页,但后来有一天,噩耗传来。他为情所困,服毒自杀。他在沉重的塌方下没有向死神屈服,却为情轻轻合上了人生的篇章。 

 

三十年后,部分知青回到黄土塘跟当地村民合影


黄文泉写字楼

当年校花休了小白脸,
理由还很辩证法
黄文泉:寻找智者的岁月
贵州安顺,曾经的幸福和温暖
文革期间一个老外的中国旅行
他眼中的红色乌托邦
周恩来曾有这样一位“小弟”

迷恋仙风道骨的美国“道士”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绿茶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知青之殇

李薇薇:献给长眠异乡的知青战友

李薇薇:半道截车引发的一桩血案

尚言:北京知青被枪毙,

是我第一次看杀人

北大子弟沈因力,

用智能设计了断绝望的生命

李庆曾:兵团战友刘成豪之死

王小鹰:可怜无数山,
那里长眠着11位上海青年
刘明:周大成之死,
都是打谷机惹的祸
张维功:东山埋葬着“知青连”
陈鸿仪:金训华"牺牲"是一场事故
匡亚明女儿李军:
长眠在黑土地的生命芳华
外交官父亲到北大荒给女儿扫墓,
像给女儿梳头一样
田晟:有一朵花儿无枝可依
夏娜迪:知青姐姐在人间最后时刻
他们永远长眠在北大荒
何求:五十年祭哭健儿黄玉麟
周锤:北大子弟沈因立的决绝选择
台风中牺牲的36位知青战友
葛有彦:西藏高原上飘逝的年轻生命
邓贤:云南知青大返城,
竟因为一个女知青的惨死
马晓力:北京知青陈丽霞,
远她永远留在北方的草原
老鬼:姜傻子一定要在草原咽气
老鬼:69名兵团烈士寻访记(1)
老鬼:69名兵团烈士寻访记(2)
老鬼:69名兵团烈士寻访记(3)
老鬼:69名兵团烈士寻访记(4)
老鬼:69名兵团烈士寻访记(5)
我的疯娘痴父:一个时代的爱情绝唱
1967年六千长沙知青大逃亡始末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