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踪丨朱健:没吃药不打针, 90岁老妈“阳”后自愈了

朱建 新三届 2023-04-16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朱健,1956年出生。1972年入伍当兵六年。1978年退伍当工人,同年考入新疆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先后任职新疆自治区党委、新疆交通银行、新疆太平洋保险公司。2016年退休前为太平洋寿险总公司副总经理。


原题

90岁的老妈“阳”了,

我乐了




作者:朱健

90岁老妈“阳”了,我写了一个清晰易读的“阳”总结,这可能是第一个以百姓视角所做的“阳”总结。虽然是大白话,但都是大实话。它原汁原味记录了老妈“阳”的痕迹,讲述了护工吕阿姨的善良与担当,展示了在疫情面前,我们应有的理性和常识。
下面我将“阳”总结呈现给各位读者。
元旦夜,我半夜看了英超,早晨起来晚了一些,在厨房间看见干垃圾桶里有一个抗原测试盒,仿佛感觉是二道红杠。真的?不会是幻觉的误导吧?我捡起垃圾桶里的抗原测试盒,再揉了揉眼睛,放在眼前仔细又看了好几遍,没错,就是二道红杠。
什么叫胆战心惊?此时我的心情就是,心和胆都吊在了嗓子眼上,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我妈90岁了,患老年痴呆症,不会站立,半瘫痪。我给老妈请了一个住家护工阿姨。阿姨姓吕,四川人,人非常厚道,对老妈的照顾无微不至。而且,眼中有活,永远是做的比说的多。
我急忙问,阿姨你早晨做抗原测试了?吕阿姨回答,是啊。这二道红杠是谁的抗原测试结果?吕阿姨回答,是奶奶的。天哪,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奥密克戎太歹毒了,太没怜悯之心了,连90岁的老太太也不放过!况且还是一个患病的老太太。
在沮丧的恐惧中,我慢慢冷静了下来。再到客厅,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老妈,今天精神还格外的好。我问吕阿姨,奶奶发烧了吗?吕阿姨说,没有发烧,刚测过体温36.2℃,血氧饱和度98。我又问吕阿姨,你发烧了吗?吕阿姨回答没有,她自测体温是36.3℃。抗原结果是,一道杠。因为,老妈和吕阿姨都没有发烧,老妈的精神还格外的好。我的心也就放下了一半,但又很纳闷和疑惑。
其实,自从我确定“阳”了之后,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不解的疑惑。奥密克戎现在是天下第一病毒,神出鬼没,来去无踪,既狡猾又厉害,可谓是打遍世界、横扫全球的“毒王”。可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什么奥密克戎把我撂倒了,却不去进攻年迈患病的老妈和吕阿姨?她们为什么没有“阳”呢?
这个谜团,我一直在想,但又不敢触碰!我生怕没事找事,捅破了心理“暗示”这张宿命的纸,引“毒王”入室!现在老妈已经是“两道红杠”,这个现实,我也没有什么顾忌和心理障碍了。可我总得知道,这“两道红杠”的来龙去脉吧?
我向吕阿姨问了原委,吕阿姨给我道破了秘密。

护工吕阿姨细心照料着妈妈

原来我“阳”了之后,离开老妈家,去酒店自费隔离的第二天,老妈就出问题了,她乏力地躺在床上,连眼睛也睁不开了,吕阿姨自己也全身疲乏无力。
吕阿姨知道,人生病之后营养是第一位的。她马上按照农村老家最高档次的病号饭:土鸡配香菇,炖了起来。
我问吕阿姨,你们不舒服之后,当时没有做抗原测试吗?吕阿姨说,因为她给奶奶和她自己测量体温,都是36℃多,没有发烧。血氧饱和度都在98,一切正常。最主要的是,她心里十分怕见到“两道红杠”。所以,就一直不敢给奶奶和自己做抗原测试。
吕阿姨虽然像“鸵鸟”一样,不敢做抗原测试。但奥密克戎不会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只要被病毒盯上,哪管你老幼妇孺。晚上,病毒就显灵喽!奶奶上吐下泻,吐到了被子上,拉泻到了床单上,整个就是一个“污物激荡”。吕阿姨说,她刚给奶奶换好被子、床单、衣服。奶奶,又再次吐了满身、满床、满地。吕阿姨给奶奶喂的镇定睡觉药,也都一起吐了出来。
病毒将奶奶折磨得十分难受,她毕竟是一个特殊病症的老人。在难受中,她所想表达的意思,又不是很准确。她说着一半清醒一半痴症的迷幻话。吕阿姨说,奶奶不停地喊她,小妹,我要死了!你快去叫我爸爸呀(我妈现在称呼我,不是爸爸,就是哥哥)。奶奶一直对着吕阿姨,在痛苦中喊:我要爸爸,我要爸爸!爸爸快来呀,快来救我呀!
吕阿姨不停地哄着奶奶,但都没有用。最后,吕阿姨对奶奶说,你现在才90岁,瑞金医院的汤主任说了,你能活到100岁。你再哭闹,就会减寿的。吕阿姨说,奶奶一听说会减寿的,就好像明白了什么。奶奶对吕阿姨说,汤主任是她的苏州同乡,汤主任的话很灵的。
每一个人在灵魂深处都藏了一张共同的底牌:怕死!虽然老妈也当过兵,入党也已70年,但怕死的思维,不管你是当过兵,还是入过党,都根深蒂固地藏在心底。现在,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妈,大脑里正常的细胞已所剩不多了,但怕死的脑细胞居然顽强地存在。吕阿姨说,奶奶真的安静多了!但在被病毒折磨的痛苦下,患老人痴呆病症的老妈,要让自己安静下来,这要有多大的克制毅力和忍耐毅力啊。
吕阿姨好奇地问我,瑞金医院的汤主任真的是奶奶苏州老乡吗?我说是的。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妈,真的很奇怪!我是谁?是儿子?是爸爸?还是哥哥?她已经都分不清了,记不住了。可是,给她看病的汤主任,她却记得是苏州人。

1951年爸爸和妈妈参军后在新疆

吕阿姨说,第二天她和奶奶都昏昏沉沉地睡着,没有胃口吃饭。一锅土鸡炖香菇,打发了两天。吕阿姨说,全身乏力,昏昏沉沉的,但她仍坚持每过两三个小时就给奶奶测量一次体温,测试一次血氧饱和度,一切都很正常。
吕阿姨对我说,我这次抢购的红外线体温计和指夹式血氧仪,可派上大用处了,让她随时可掌握奶奶的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有了这两个数据。她心里就有数了,一点也不慌了,她只要做好最重要的事,不停地给奶奶喂水。
我问吕阿姨,我在酒店自费隔离的时候,每天给你打电话,询问你们的身体状况,你一直讲奶奶一切都好。吕阿姨回答说,你去酒店隔离的时候,我答应你的,照顾好奶奶。你自己都生病了,我还能给你添乱,让你再操心吗?
是一个多么朴实、多么善良的护工阿姨呀。
我为了不传染老妈和吕阿姨,跑到酒店,去自费隔离。吕阿姨怕我担心,在她和奶奶都“阳”的时候,又不告诉我。吕阿姨说,算下来,奶奶和她实际上,都已“阳”了13天了。她自己因为年轻,转阴得早。奶奶岁数大,转阴得慢。所以现在仍处于弱“阳”的状态。
担当,不是宣传中漂亮的口号。担当,流淌在善良人的血液里。
得知整个真实的过程之后,我那颗每天二十四小时悬着的心,提心吊胆的心,感觉一秒钟就落地了,而且,像中了大奖一样,快乐轻松地落地!
老妈“阳”了,儿子居然高兴?是的,在十四亿人,人人都可能被“阳”的情况下,最危险的是老年人。而老年人中,最危险的又是患有基础病的高龄老人。患老年痴呆症的90岁老妈,“阳”了,“阳”过了,闯“阳”关成功了,你说,我能不乐吗?我是心乐开了花。
2022年12月7号,国家委任我们每一个老百姓,都是防疫的第一责任人。我守土有责,第一波战役完成了,打了一个美丽的仗。按照惯例,总得交一份总结吧,总结,是我们端公家饭碗的人每年必写的东西。我写总结,从不写假话空话虚话和大话,一切实话实说。

爸爸妈妈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苏州人,在新疆生活工作了一辈子

总结之一:要千方百计避免老年人卷入医疗资源挤兑的海啸
国家反复强调,防疫工作的重点是老年人。那我们国家,现在有多少老年人呢?60岁以上的,二亿七千万。80岁以上的,三千六百万。
2022年与2023年之交。一大批民国出生的老爷爷、老奶奶,瞬间“集体”离别了亲朋好友。他们走得极为匆忙、极为仓促,甚至,都没有给亲友们留下放声大哭的时间,只留下了无语的凝噎!因为,他们和亲人都毫无防范准备。便瞬间卷进了“医疗资源挤兑”的海啸!
什么是医疗资源的挤兑?这些场景就是:药店买不到发热退烧药品,妇幼老弱残病叫不到120,医院患者像春运潮奔涌,无数个“阳”医生带病坚守。我看了大量来自医疗一线,触及心泪的视频。真实的场景告诉我,一定要千方百计避免老人卷入这医疗挤兑的海啸。
作为被国家委任的防疫第一责任人。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说实话,没什么好办法。只有笨办法!
我给老妈防疫,定了三道严防死守的防线。
第一道防线:守住自家大门,老妈不与任何人员接触。谢绝一切亲朋好友的探望。谢辞了做保洁的钟点阿姨。
第二道防线:确保室内温度20℃以上。国家疫情管控开放在冬季。作为老百姓,我们只有被动地接受。大环境我们管不了,但小环境我可以做好。我们可以开足暖气,确保家里暖暖的,避免老太太感冒。
第三道防线:我知道奥密克戎最终是防不住的。老妈即便中招了,只要体温和血氧饱和度,这两个关键指标在可允许的范围内,我绝不会送老妈去医院。因为,此时各家医院的门诊大厅就像30年前民工春运返乡时的火车站,人挤人,在阴冷拥挤、焦虑中长时间的等待就诊,没病也会生病的。
三道防线定得简单易懂,吕阿姨知道了我的防疫底线,她护理奶奶时心中就有数了。

妈妈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芳华和一生都献给了新疆

总结之二:家有一个好阿姨,胜过十个好子孙
护工阿姨对老人来说太重要了。我去酒店自费隔离后,吕阿姨是在帮我履行防疫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落实“守土有责”。最后,吕阿姨带“阳”孤军奋战,护理“阳”了的奶奶,还带着“阳”奶奶,顺利闯了“阳”关,完成了“守土有责”。一个护工阿姨,凭什么愿意带着“阳”,孤军为我守阵地?
从2020年我妈住院算起。三年时间我们一共请了三个护工阿姨。这三个阿姨,曾经分别是农村大妈,囯企下岗女工,私企制鞋厂女工。她们人生经历虽不同,但都是弱势族群的劳动者。她们除了打工挣钱,同时也渴望得到一份人格的尊重。尊重,既是无形的又是敏感的。人心这杆秤,可以将它秤出来。
我曾写过《护工陈阿姨》《女车工再就业的日子》。很多读者问我,为什么你总能请到好阿姨?我的体会是:我对护工阿姨好,阿姨就对我妈好。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双赢动因!
就拿这三个阿姨更换过程中的小事来说吧,陈阿姨是我妈住院期间,医院的护工,我们相处得非常好。但是,我们带不回家。浦阿姨是我妈第一个住家护工,但一年多后我妈瘫痪了,她就抱不动奶奶了。吕阿姨她力气大,能抱动奶奶,就接替了浦阿姨。
隔行如隔山,作为雇主,我们根本不了解护工阿姨这个族群,更谈不上挑选阿姨。所以,在要换阿姨之前,我都会给前任阿姨说,你的接任者由你选。唯一的标准:要跟你一样好。信任的火种,点燃的是报答的火焰。
一定要给奶奶找一个好阿姨,这成了前任阿姨发自内心的使命。而且,为了让新接任工作的阿姨熟悉奶奶的情况,我会拿出一段日子,让前后任阿姨平稳地交接工作,我会同时给前后任两个阿姨都发工资。说句坦诚的大实话吧,绝大多数雇主根本不会同时支付两个阿姨的工钱,作为交接工作日子的报酬。一定是前后任阿姨,前后脚,没有交接工作的成本支出。
其实,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就透出了我对护工阿姨的信任和尊重。
谁听说过,护工阿姨离开前雇主后,给前雇主“送礼”的吗?护工陈阿姨,每年春节都要给奶奶送自家做的粉条。护工浦阿姨,在难得的休息日,往返花费四个小时时间,来回穿越大半个上海,带着水果,专程来看奶奶。这些,都发生在我们曾经请过的护工阿姨身上。相互尊重,以心换心,就是我能请到好阿姨的原因。
上海,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也位列世界第二。上海也是独居老人最多的城市。这些独居老人大多数都有退休工资和一定的积蓄,甚至还有房子,但许多独居老人没有请护工阿姨,这是为什么呢?上海的老人骨子里都有一个弱德之美,凡事自己做,不愿给亲朋好友添麻烦。同时,他们还都十分节俭,夏天舍不得开空调,冬天舍不得开暖气。吃水果,永远是先捡快烂的去吃,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省下的另一半钱还想着留给子孙。这种弱德之美和节俭品行,使他们根本舍不得花钱请护工阿姨。
2022年春夏之交,上海停摆两个多月,年末瞬间防疫管控放开,许多老人急匆匆地走了。急促走时,连存款密码都来不及告诉家人就去了天堂。这些都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现实告诉我们:在子孙们都忙于事业,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情况下,孝敬老人最现实的行为,就是一定要给独居老人请一个护工阿姨。
老人和子女都应该有这样,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老人走的时候,他们的钱都花光了。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告别,也是老人告别这个世界,最佳的正负值!子孙们不要惦记老人从牙缝里节省的那点积蓄,这就是最大的孝心。这些老人,他们生命的倒计时,实际上就是从独居开始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老人生活的质量和品质,都离不开护工阿姨。
俗话说:老人摔一跤,老命少半条!
护工阿姨,就是贴身的守护者。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爸爸妈妈回到爸爸的母校,参加百年校庆活动

总结之三:要按常识办事
2022年12月7日,防疫管控放开后,面对汹涌而来的“阳”流。“备药”成为了每一个老百姓“守土有责”的第一要务。我家里有个90岁瘫痪的老妈,必须备一点药,做好防备。这就是常识。
事后,我写了《2022末,我被挟入了滚滚“阳”流》一文,如实讲述了我“备药”的过程。
有几位好心的读者朋友善意地提醒我,我文章中提到了两个西药和公司。这在防疫中都是站队立场的敏感问题,会引起歧义,带来麻烦的。是吗?问题有这么复杂吗?我上网查了一下,好心的朋友说得确实不错。布洛芬还真的是源于西方,确实是一个叫斯图尔特·亚当斯的英国人发明的。辉瑞公司也真的是一家西方的制药公司,而且,它还是一家美国公司,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药,是干什么的呢?药是治病救人的!小平爷爷说,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就是常识。
布洛芬研发成功后,几十年来了,全世界的人都在用这个药。现在,布洛芬一年要生产二万吨。惠及了包括中国十四亿人在内的全球八十亿人。地球人都在服用的药,一定是有疗效的。这就是常识。
药,根本属性是治病救人。而不是阶级和国别。这是常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最缺的是什么?是药,是青霉素。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给八路军捐献了800盒美国公司生产的青霉素。周恩来总理感激地说,陈嘉庚先生是用心、用情、用义在拯救抗日勇士的生命。毛主席称赞陈嘉庚先生:华侨旗帜,民族光辉。80年前,陈嘉庚先生捐献的美国公司生产的青霉素,拯救了抗日勇士的生命。80年后,美国公司生产的抗新冠病毒的药,却成了关乎“立场”的敏感问题。
这让人又想起了那个特殊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代,这些违背常识的荒唐往事。至于布洛芬也好,抗新冠病毒的药也好。它们当然也不能跳出所有药品的共性。任何一种药都有副作用,任何一种药对所有的患者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有效,这也是常识。但不管是哪个厂家生产的药品,哪个国家生产的药品。只要进入市场和临床使用,都是需要政府审批的,国家都会替老百姓把关的,这也是常识。
元旦后,上海的各街道地段医院都紧急配备了辉瑞公司生产的抗新冠病毒的药,但由于药少患者多,对使用的患者还有一定的年龄限制,重症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在疫情非常时期,上海市政府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这样做事,这就是遵循常识。
专业的事情本应该就由专业的人去干,看病要由医生听诊开药,审批医药要由国家把关审核。如果没有疫情海啸,如果医院不被挤兑,我们老百姓谁还会自己去备药?这也是常识。至于每个人自己喜欢服用西药或者中药,偏爱进口药还是国产药,这都属于萝卜青菜各有所好,哪怕有人相信,一天喝五碗黄豆汤、八碗绿豆汤,就能防疫,只要他的胃能装下,这都是老百姓自己的选择,这也是常识。世上的事,本没有那么复杂。
但愿今天的人们,不要再捡起早已生锈、失真、变形的阶级斗争放大镜,拿去到处放大,没事找事,没茬找茬,这也是常识。

耄耋之年的妈妈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

总结之四,老百姓自己也要有担当精神
疫情期间,电视里每天宣传打疫苗,大街小巷挂满了打疫苗的横幅,社区干部不停地催促打疫苗。
我妈已经是90岁的人了,加之患有老年痴呆症和其它基础病,每天要吃八种药,从极端的角度讲,是药三分毒,如果我妈要打疫苗,她每天吃的八种药和她的基础病,与疫苗会不会相冲相克呢?没有一个人能说清。
基于常识,打疫苗,不排除有副作用。不打疫苗,结果也是未知。二者,都是未知的,对90岁老太太来说,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是硬道理。为了未来不确定的事情,折腾当下90岁的老太太,我图什么呢?
最终,我坚决没给老太太打疫苗。这一次我担当对了。现实证明,疫苗是防不住奥密克戎的。否则,怎么会在全国人民已扎了34亿针疫苗的情况下,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成亿成亿的人都“阳”了呢?
疫苗,能防住重症吗?不知道,因为老百姓永远看不到真实的专业数据。我们只能听到专家在电视里“漂亮”的宣传。但是,在我妈这个个案上,我是有答案的。我妈“阳”了之后,吕阿姨除了不停地给她多喂水,一粒药也没有吃。同时,吕阿姨还不停地给老太太测量体温,测量血氧饱和度,老太太没有一丝一毫要转向重症的征兆。最后,睡了两天,自己就好了。
自己就好了?是的,自愈了。老太太“阳”了二十三天后,抗原体自测转阴了。
90岁老妈的案例说明:她没有打疫苗,也没有药物干涉,不仅没有发生重症,而且还完全自愈了。
奥密克戎揭示了一个奥秘:病毒是神奇的,人类也是神奇的。总有命硬的人,与病毒死磕后自愈了。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类优胜劣汰、繁衍生息的奥秘所在,也是大自然不断给人类开出的新考题,给科学的发展注入的新动力。
2023年新年伊始,我妈“阳”了,我乐了。我妈自愈了,我好奇了。没想到一个耄耋老人,认知残损的老妈。没打一针疫苗,没吃一粒药。赤手空拳与奥密克戎搏斗,肉搏厮杀后,竟然自愈了。
这就是,90岁老妈的“阳”总结。
朱健专列
朱健:“停摆”的魔都,
我的打工兄弟怎么啦?
停摆的南京路,
“魔法”失灵之后
朱健:盼星星, 盼月亮, 盼尽头

上海这一次没考好,下一次呢?

上海究竟发生着什么?

接下来还有下半场

朱健:护工陈阿姨

“小哥”快跑,今年春节不放假

朱健:小店,快挺不住了

朱健:我的“黑肚子”兄弟,

把我献给了大学殿堂

海归少年阿源,在德国打工的6年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微信公号朱健仍然是朱健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盘点2022
张志鸿:2022,好走不送!
孙毅安:她的眼神令人心碎,
如两行凝固的眼泪
孙毅安:这吃相,简直不要太难看
孙毅安:人间的一束微光
夏玉和:动态清阴,
北京退休教授亲历记
朱新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王世涛:感染北京版毒株,我和一家人都阳了邱炜煌:从“阳过”到“阳康”,在北京遭遇奥密克戎刘澜昌:全家感染新冠!我的香港居家抗疫实录孟建平:我在云南瑞丽被隔离刘亿:成都“全民核酸”亲历记朱健:上海热身,准备“封城”下半场
朱健:“停摆”的魔都,我的打工兄弟怎么啦?
停摆的南京路,“魔法”失灵之后朱健:盼星星, 盼月亮, 盼尽头

上海这一次没考好,下一次呢?

上海究竟发生着什么?

接下来还有下半场

“小哥”快跑,今年春节不放假徐世平:上海人心里,从来不长皱纹胡道轨:上海小区封闭日记②
胡道轨:上海小区封闭日记①

许纪霖:“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拿什么守护我们的青春?陶海粟:新冠感染者的美国亲体验沈睿:我在墨西哥感染新冠,一路畅通返回美国周小六:我在加拿大的抗疫生活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