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踪丨胡道轨:​七旬长者的上海小区封闭日记②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05-22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胡道轨,1946年生,1965年高中毕业于上海徐汇中学,1966年参加工作。曾带领小组获“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1984年考入上海交大机电分校管理工程系,毕业回厂担任厂领导工作。是上海市企业管理协会会员。


原题

新冠疫情,

上海小区封闭日记

(2)




作者:胡道轨



我们小区的志愿者们

没想到,疫情的肆虐才刚刚开始。

四月一日

3月28日,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进行了全面核酸筛查,4月1日到4月4月,轮到浦西地区进行核酸筛查了。我们都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一早起来,打开手机,看到业主群在昨晚十二点钟有一个通知,意思是政府的大礼包明天早上发。

七点多,就听到小区里拉小拖车的声音。估计是志愿者在挨家挨户分发大礼包。

小区有四百多户人家,要把沉甸甸的大礼包,及时分发到每一家人的手里,不但要有很好的组织,还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力。

上午九点不到,有人敲我家的门,知道是送礼包来了。夫人和我一齐去开门。送礼包的志愿者,穿着蓝色大褂,头上戴着带面具的帽子。因为戴着口罩,看不到脸。从充满英气的眼神里,可以辨别出来,她是一个漂亮的高个子姑娘。她把礼包给我夫人,并且递上笔和纸,叫我们签名。签了字,还没有来得及说一声谢谢,她已经转身去送另一家了。我们只能在她的背后补上一句:“太感谢你们了!”

打开礼包一看,有:一包鸡翅、八个鸡蛋、三个西红柿、两颗西兰花、六个土豆、两根长的白萝卜、两根红萝卜、两包菌菇、还有一斤多青菜。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家每户收到了这些小菜,解决了一时的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安定了人心,为战胜疫情增加了筹码。

业主群里:一片感谢声,感谢政府对老百姓的关怀;一片赞扬声,赞扬志愿者的辛勤付出。

菜,顺利的发到了每户居民的家里。然而,志愿者幕后的付出,他们的辛苦,大家不一定能看到。当接到政府要送菜来的通知后,志愿者们都在家等候,物业人员和居委会干部,在办公室守着,等到很晚。

一直等到凌晨,居委会决定明天发菜。志愿者们才去睡觉。

还没睡醒就问:爱心菜到了吗?

奕雪颖和有的人一样,睡在办公室里了好几天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实在睏了,躺了下去。当她在下半夜惊醒的时候,眼睛还没睁开,居然问大家:“菜来了吗?”同事看到她半睡半醒的样子,开玩笑说:“眼睛还没睁开就想菜了!”可见小奕的责任心有多强。

第二天一早,沒睡多久的志愿者们,一个个精神饱满地到居委会集合了。他们按照各楼户数的多少,分发菜量。还要运送到各个楼里,送给每户居民。

志愿者马颖,把上午志愿者分发礼包的过程,做了一个视频,发到群里。居民们看了视频,说:“志愿者冒着风险,不惧劳累,无私奉献,实在感人。”还有的说:“视频让我感动得流泪。”

下午,武汉的潘红打电话给我,以示慰问。她是浙江姑娘,嫁给了武汉小伙,成了武汉人。她是我创业时认识的,和曹禺肖差不多大,那时刚刚踏上商场。我会对他们指点一二。他们都叫我胡伯,都是我的忘年之交。武汉疫情暴发的时候,潘红已经是两个小孩的妈妈。我心中一直牵挂着她们的安危,发微信安慰她:好好保护自己,武汉一定能战胜疫情。如今她来关心我:“胡伯:你吃的菜有没有?糖尿病的药多配一点,少去医院。”我真的很感动,很满足,很幸福。或许,这就人生吧!

下午有空,关心一下“上海发布”。从中看到:3月30日,上海那天新增本土新冠确诊病例355例,无症状感染者5298例。其实,无论是确诊病例,还是无症状感染者,都是被传染到了的患者。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糟糕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上升。

爱心礼包(四月一日)

四月二日

昨天白天通知,我们小区今天做核酸检测,但晚上九点多,又接到通知,核酸检测改在四月三日进行。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改通知比翻书还快,感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工作有点乱。

我住的是小区最南边的房子。底楼是靣向徽宁路的商铺。

九十年代,这段路是徽宁路路天菜场,延绵两三百米,很是繁华。后来住房改造,建了万有全微宁路室内菜市场。近来,附近一批旧里准备拆迁,建人才公寓。菜市场也在拆迁范围之内,去年底停止了营业。于是,好几家菜市场里的摊位,搬到了我们底楼的商铺里。

原来的菜市场都有很好的防疫措施,有专人管理。菜摊进了商铺,成了一家一户的小商店。有卖菜的,卖肉的,还有卖鱼虾的。据我观察,没有什么防疫措施。一些卖蔬菜的店铺,生意十分兴旺。早上和傍晚高峰时间,整个店铺挤满了人。如果这里发生疫情,后果十分严重。我和其他一些人,曾不止一次向区人大代表、12345市民热线呼吁,在附近建临时菜场,但由于种种矛盾无法解决,搁浅。

果不其然,怕什么,来什么。打开“上海黄浦”微信公众号。看到:在我们楼下一排几十家商铺中,3月31日出现了一例无症状感染者;4月1日出现了两例无症状感染者。不能排除,今后在这里再出现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店虽然暂时休市了,会不会有附近的人被感染,也不好说。

我们小区的居民,曾经都是这些店铺的常客。还好,近来,我夫人买菜,都是去世纪联华、吉买盛这些大超市。那里虽然菜贵一点,但是防疫措施到位,安全多了。

想想:楼下就有无症状感染者,小区后门边上也有无症状感染者,心里就发毛。过去,别的小区居民,为了买菜抄近路,从我们小区的丽园路大门,穿到徽宁路后门,人数不少,给我们带来了风险。还好,小区及早关闭了后门。杜绝了这方面的风险。

志愿者大蓝,发完物品就走

四月三日

今天要做核酸检测,早点起床。六点多,打开手机一看,真没想到,居委会接街道办事处通知:“明天的核酸检测停止了。”

我进志愿者群看看,他们接到暂停通知,没有一句牢骚,没有一句怨言,齐刷刷地回答:“收到”。

业主群里,基本上也一样,但有一两个人在发牢骚、说怪话。我想:这也正常,《通知》朝令夕改,也不说明原因,增加了大家的焦虑。为什么不认真考虑好再发呢?不过,这样的想法,我是不会在群里说的,以免影响到大家的情绪。

下午一点半,接到通知,市里统一安排:全市居民,今天必须完成一次抗原自测。

志愿者一下子忙碌起来。除了要清点每个楼分发的检测材料外,自己还要先学会检测,以便帮、教有困难的老人。

巧的是,当时,母子志愿者中母亲有事,不能参加这次活动,儿子毫不犹豫地顶了上去。

那个有小小孩的年轻母亲,那个替我买菜的热心女孩超超,她的名字叫徐婧超,也是一个积极的志愿者,各种活动中经常有她的身影。

我们十三号楼有二十四层高。当那个志愿者完成分发任务的时候,只能是吃力地坐在楼下大堂的椅子上,大口喘气了。

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在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八十年代,我们创建“上海模范集体”时的样子。当然,这些志愿者们更有文化、更智慧。

今天第一次抗原自测,结果出来了,13号楼全阴,海洲丽园全阴,大家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想想也好笑,老年人的思维就是愚钝。拿到抗原自测材料后,看到棉签的细杆有八公分长,就想:“这么长,一定是有道理的。可能是叫我们的手指,捏得离棉花远一点。”于是捏在棉签另一端。结果还得照着镜子,才能把棉签放进鼻孔。

回想起来,做抗原检测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就是拿一根检测棒,沿着鼻孔壁,伸到一定深度,轻轻地取鼻尿;然后把它插入装有药水的试管里,把鼻尿洗下来;再把这些脏药水滴到试剂盒的C孔里,等一会,试剂盒的一定部位,就会有条带出现,根据条带的数量和位置,判定是阴性和阳性。

全程注意保持干净和保证数量就行了。

看看视频教程,太书生气,话言不大众化,仿佛越说得深奥,越有水平。听得我们这些老人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不知道有多么的难做。

小区测核酸秩序井然

四月四日

今天五点一刻就醒了,因为六点要核酸检测,是全市统一做。之所以能全市一起做,是因为很多外省市的医务人员,来上海支援了。全国一家亲,我们国家的体制真是好。

按习惯,进群看看。这次,先进了志愿者群。没想到:凌晨三点多,居委的青年干部小奕,还在布置、安排任务。她从志愿者们的岗位安排和注意事项,到生活上要注意的琐事,说得既有重点,又面面俱到。一个青年女干部,这么老练,这么勤奋,让我刮目相看。

当然,在志愿者队伍里,年轻的居委会干部小韩,队长毛开哲,以及张艺、严佘贞、朱华辉等,也是个个出类拔萃。

六点不到,我从楼上看小区,志愿者们已经上岗了,有站在检测区域的,有站在每一幢楼门口的。还看到,检测区域附近的地上,划好了2米的排队间距线。

检测开始,还是按楼号,从大到小,一幢一幢楼地有序进行,并且做到不漏一个人。

挨家挨户叫居民做核酸检测,是志愿者最累的活之一。快叫到我们家时,我和夫人站在门口等待,志愿者一敲门,就出发。出门,看到叫我们的女志愿者,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不坐电梯,奔跑着,通知一层,从楼梯下去一层。看到她这么“买命”,一口气跑24层楼,这需要多少力气和毅力呀!怪不得当通知完毕后,就只会气喘吁吁地坐下来,休息了。

在通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独居耳聋老人、外国居民、还有没睡醒的居民等等。由于各种原因,几乎每一幢楼,都有两三个不按时出来的居民。这时候,志愿者队长毛开哲,会想尽办法,去敲门。不惜到同一个居民家跑两三次,直到把他叫出来为止。

我想:“有中央领导的决策和关心,有忘我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有广大居民的积极配合,上海战胜疫情指日可待!”

十一点钟不到,检测完成了。内心感到一阵轻松。在等待做核酸检测的日子里,大家把思想集中在“等待”中。一旦完成了,思想就会放松一下。就会去想其它事情。

下午,看看微信朋友圈。一张照片吸引了我:一个小男孩,坐在客厅的落地窗台上,眺望着前方。小孩所坐房子的下面,是徽宁路。微宁路的前面,是在建的公安局技术大楼工地。工地空无一人,已经停工好几天了。小男孩坐着一动不动,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这张照片,是我们楼上一个年轻妈妈拍的。她给照片起了一个名字:向往自由。不但照片拍得好,而且名字起得发人深省。这个小孩,现在可能应该在上课,也可能应该在操场上奔跑戏耍。而现在疫情肆虐,把小孩紧箍在家里。从坐姿,看得出他是多么向往自由自在的日子。

其实,大人小孩都一样,渴望疫情早日结束,渴望自由自在的日子早日到来。

渴望自由

四月五日

今天上午,打开《上海防疫地图》。太吓人了,我们家周围是密密麻麻的红点。红点代表感染者。周围两公里的范围内,有将近两千例的感染者。虽然说这些感染者已经被收治了,但是,这些人会不会感染其他人呢?我想一定会的。外面一定会有处在潜伏期的患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外出,真是太危险了。随时都会遇到感染者。还是安心封闭在家,保险一点。

今天接到了姪女平平给我们订的蔬菜,这已经是第二次了。其实,我并没有叫她订,是她自己给我订的。还有两大包青团,青团的馅子是咸肉的,并不咸,味道十分鲜美。吃着青团,我突然想起来了:“今天是清明节。姪女想得真周到。”她还告诉我:“选这种馅子,是考虑你患糖尿病。”我内心非常感激她,心想:“亲女儿,也不过如此吧!”有这么好的姪女,是我们俩前世修来的福分吧!

大白在行动

四月六日

一早打开“上海发布”,看到昨天:上海确诊病例311例,无症状感染者16766例。这两天真是疯涨了!

今天上午又是抗原自测,上次做过了,所以熟练了许多。

我们楼检测的结果是全阴,今天整个小区是不是全阴,没有报。我开始并没有十分在意。

志愿者们(包括物业人员)冒着危险,克服种种困难,日日夜夜无尝为大家服务,感动了全小区的居民。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全体物业人员,积极投入其中。许多具体工作,都由他们承担。物业的主要人员都参加了志愿者。得到了大家一致称赞。

八号楼的业主,为了感谢志愿者的辛勤付出,集体出资,捐赠了八大箱牛奶给志愿者和物业。由童小姐代表大家,把牛奶送到了居委会。

当得到消息后,物业顾伟益经理首先提出:“我们物业14箱全部捐给小区老人。谢谢童小姐!”奕雪颖副书记代表居委会:“谢谢您们,居委的两箱麻烦捐给独居老人或孤老。”结果,这些牛奶发给了小区的老人们。

我的子女虽然不在身边,但和老伴是在一起的。没想到,我居然也成了被捐赠的对象。当接到一箱捐赠牛奶的时候,我内心既激动,又有愧,更不安。

我看到了捐赠人的付出,也看到了转赠人的心意。

今天,志愿者们又做了一件大好事、实事。就是统计不会在手机里购物的孤寡老人。由本楼的志愿者帮助购菜购物。这是非常好,非常及时的做法,解决了这些老人的燃眉之急。因为子女不在上海,又不会网上购物,经过这么多天的小区封闭,菜没了,药完了,正在发愁呢!

这两天,小区里还出现了反常的情况:直到现在,还有居民4月4日的核酸检测结果没有出来,这不是要急死人吗?

下午,有居民看到,居委会曹书记和干事小周,陪着医生在楼下走过。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小区又有问题了。都在想:“小区自从三月二十四日封闭,到今天已经有十三天了,怎么又会出现……”都觉得不可思议。

传来消息,是一个外国居民,抗原自测有疑问。医生来采样检测。

大家担心,小区又出现感染者了!

我想:即使疫情肆虐,但生活在我们小区,危险的时候有居委会出现,困难的时候有志愿者出现,关键时刻三驾马车齐发力,我们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抗原自测  每天都是二个阴

四月七日

打开“上海黄浦”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小区又“上榜”了,在感染者居住地址一栏中,68弄小区列入其中。大家纷纷在群里议论:“这个上榜,不知道代表什么意思?”

那个抗原自测有疑问的老外,复测的结果我们也不知道。但听说他们十号楼,防控也没有升级。

看看“上海发布”,昨天一天的病毒感染者,已经接近两万例了,心想:“这个数字好恐怖。”

上午,小区又一轮抗原自测。我们楼幢又是全阴。这次疫情期间,业委会也站在抗疫的最前线。万主任不但组织了小区业主群、小区团购群,而且发起组织了各幢楼的楼群。这样方便了小区工作层层推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是某区政府机关的退休干部,六十多岁了,还身先士卒,和青年人一起,活跃在抗疫最前线。

没想到:前两天隔壁402室的朱勤老师会来责怪我:“我们住在对面,有困难怎么不告诉一声!你们的事,还是从你写的微信里知道的。就住在对门,也怪我对你们不了解。”我想:“是呀,我们本来就相处得很融洽。”只怪我这个老头有点木讷。她还当场帮我订了两盒鲜牛奶。我真庆幸,碰到的好人怎么这么多呢!

今天,我在群里看到,朱勤老师为小区提供了很多优质资源,全是现在最紧缺的食品。听说,她在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工作了很长时间,积累了一批供货渠道。

朱老师还是一个志愿者,受领导委派,协助一号楼组建了楼群。

像她这样,在疫情期间,各显神通的业主,还有不少。

今天,远在开封的外甥女吳瑞文打电话给我,说:“大舅,听说你们那里疫情厉害,供应困难,寄些吃的东西给你们,能收到吗?”我说:“小文,千万别寄,收不到的,市内快递都送不过来。谢谢你了!我们什么都不缺。”她还问起了我在上海的弟妹们,我一一作了介绍。并且安慰她:“放心吧,我们现在都很好。”

五十年代,大姐和远房表舅一起支内,去了开封。她在厂里遇到了一个十分英俊帅气的复员军人。他们恋爱结婚,生了三个孩子。小文和姐姐小明,小时候都在上海,和我们生活了好长时间。所以感情很好,一直有联系。

上次疫情暴发,上海是全国的避风港,我们去关心远方的亲人。现在上海成了风暴眼,哎……苦涩。

儿子听了一些消息,今天也来询问情况。我们对他说:“放心吧,有志愿者、亲戚和居委会在身边,我们一定能度过难关。倒是你们要多加防范!”

上海疫情大暴发,由于三驾马车到位,志愿者的忘我工作,邻居的守望相助。现在,我们小区大多数的人心还是稳定的。

爱心牛奶,喝在嘴里,记在心里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新冠亲历记

胡道轨:上海小区封闭日记①

上海究竟发生着什么?

接下来还有下半场

朱健:上海这一次没考好

许纪霖:“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拿什么守护我们的青春?

徐世平:上海人心里,从来不长皱纹

苏斐:韩国女儿抗疫记,

一家四口“阳”了三人

刘澜昌:全家感染新冠!

我的香港居家抗疫实录

陶海粟:新冠感染者的美国亲体验

李良汉:生死火神山,

我是治愈出院的重症患者

李良汉:走出火神山,

回家之路近在咫尺

李晓平:一个武汉人的隔离日记

向品国:武汉围城中的医院亲历记

陶海粟:26天双阴+双非的回京之旅

孙超:回国难,难于上青天

归国记:八千里路熬和累,

还有测不完的核酸排不完的队

夏新民:在美国接种新冠疫苗

夏新民:一个武汉老人的

美国惊魂与万里牵挂

徐振康:休斯敦的惊魂日子

刘宇:一个新冠肺炎治愈者的感恩

刘宇:一千万武汉人的悲情,

十四万万同胞会记得

刘宇:你看你看,天使的脸……

刘宇:流浪猫狗,没家的孩子像棵草

护士+记者高歌《只要平凡》走红

贺建:武汉疫区理发记

王家平:我家的“逆行者”原来是“骗子”

姚天臣:一个退休老者的围城记事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小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续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三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四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回忆,

我们也涌动过殉道和献身的悲情

邵学新:在瘟疫肆虐的日子里

阳光全落在空寂的街上,感觉好浪费

不想与您失联,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