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踪丨朱健:上海究竟发生着什么?接下来还有下半场

新三届 2022-05-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朱健zhujian Author 朱健

 作者简历


朱健,1956年出生。1972年入伍当兵六年。1978年退伍当工人,同年考入新疆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先后任职新疆自治区党委、新疆交通银行、新疆太平洋保险公司。2016年退休前为太平洋寿险总公司副总经理。


原题

热身,准备打

“封城”的下半场




作者:朱健



封城前的上海浦西地铁


这些日子,我基本上是手机不离手,眼睛不停地盯着屏幕。因为,心被两件事情牵挂着。一个是俄乌战争。一个就是上海的疫情。
3月27号,晚八点十分左右。同事姜泓给我发来《关于做好全市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的通告》,让我马上看。
一看《通告》题目,我心里一紧,难道靴子真要落地了?
粗粗浏览完《通告》后,我对姜泓说,这应该算是以黄浦江为界“封城”吧?
姜泓说,对的。
上海真的很有意思。“封城”也要精算,也要节省。一个“封城”,也掰成了两半。    浦东,打上半场。浦西,打下半场。各打,四天四夜。    四天,“封城”4天。这相比全国的“封城”时间,应该是小气的、最短的。浦东、浦西左右组合,两岸市民都上场,大家都节省了时间,代价是最小的。
抗疫三年来,我特别欣赏,上海的抗疫指导思想。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而是寻求最小代价”!
这,才是“人民至上”!    三年来的“抗疫”考试,全国许多省市动不动就“封城”。而上海以“瓷器店里抓老鼠”的精准和文明,成为全国人民公认的“学霸”。    但这次偷袭上海的“奥密克戎”病毒,真是一个孙悟空,它会隐身和闪变。而且,“奥密克戎”的攻击速度,比“新冠”原始病株,要快五倍!
国外的政府和老百姓,面对“奥密克戎”,早就认命了,平平展展地躺下了。与“奥密克戎”,过起了“共生共存”的小日子。
上海面对“奥密克戎”袭击,也想继续使用精准导弹,打阻击。但很遗憾,这次导弹的制导系统没有精算好,网格化的阻击战,受挫了!    用老话说,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奥密克戎”太狡猾了,防不胜防!
我在上海定居十八年了。作为新上海人,越来越喜欢上海这座城市了。
真的,上海是一个连护工阿姨都喜欢的城市。护理我妈的浦阿姨,都成了“哈沪”。她老家的亲朋好友,因为上海的疫情,打电话为她担忧时。她总会说,你们放心,上海非常好,不会“封城”的。    所以,连护工浦阿姨都确信,“封城”这个词,不属于上海。     但“封城”,还是横空出世了。突然,毫无征兆地降临上海。
当“封城”,真的成为现实时,我心里还是涌出了少有的失落。甚至,为“学霸”这次没考好,充满了遗憾和心疼。
还好,面对“封城”的失落。心中还有可自我安慰的现实。我们住在浦西,还有四天的热身时间。而且,真正“封城”的时间,也仅有四天。     四天,比起我熟悉的新疆乌鲁木齐,曾经“封城”了46天。那,真是天壤之别!
靴子,既然落地了,合不合脚,都得穿啊!
因为,家里有瘫痪的患老年痴呆病的老妈。给老妈备药,成了我面对“封城”,要办的第一要务。
为了第二天,能顺利进出医院,给老妈拿药,我必须马上去做核酸。
晚上八点半,我赶紧前往离我最近的普陀人民医院。但普陀人民医院,已经停止了核酸检测工作。
我马上招了一辆出租车,再赶往同济医院。
一上车,我就对出租车司机说,去同济医院。司机马上就说,你是去做核酸的吧?
我吃惊地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说,他今天下午拉的客人,都是去做核酸的。因为,明天星期一要上班了。没有核酸证明,是进不了办公室的。
他又告诉我,下午在同济医院做核酸的人,非常多,要排四个多小时的队。
我一听急了,他说你不用急。到那里,如果还是人很多,我拉你去人少的医院。
到了同济医院,果然人非常多。排队的人,一眼望不到尽头,转到了另一条街。排队的人仍然保持着防疫距离,衬托出市民的文明和淡定。    我车都没有下,马上对司机说,去人少的医院。司机说,没问题。
在车上,我跟司机闲聊了起来。我说,“封城”的时候,你们也可以休息了。他说,没法休息。“封城”了,私家车、公务用车都动不了了。所以,出租车就成了全社会最重要的生命线。公司为了鼓励司机上班,一天还补助120元。
 “封城”期间,公司给出租车司机,一天补助120元。这在全国,可能是第一个城市。    听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的话,让人会在细节上感到,上海的管理,点点滴滴是精细的。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人,都为这个即将停摆的城市,不声不响地暗暗使劲出力!
出租车司机,将我拉到了宝山仁和医院。果然,人不算太多。68块钱的出租车费,帮我节省了四个小时的排队时间,我心里非常高兴。


排队做核酸的人自觉保持着防疫距离


市民们十分淡定地排队做核酸


3月28日,浦东“封城”的第一天。浦西,仍然是自由的。    早上六点半,我就准备赶往瑞金医院给老妈去开药。
路过“钱大妈菜场”时。好家伙,里面挤满了人。     看到店里黑压压的人群,我还很鄙视地在想:不就“封城”四天吗?至于这么抢购吗?
但恐慌,真的会传染!是凡人,都会从众流!
不到三分钟,我就不淡定了。一种无形的恐慌感,把我也推进了抢购的人群中。
当我挤到菜架前时,菜架基本都空了。还好,我抢到了三袋刀豆、三袋“上海青”。最后,菜架上仅剩了七个长得十分难看的土豆和六个丑态的洋葱,我也不嫌弃,全扫荡了。 “鬼子”进村,没有空手。    抄底了“残菜”后,我才定下心来。举目望去,这抢购的众人,大都是60岁以上的大妈、大叔。上海是一个老龄化的城市。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市人口的25%。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满大街骑着自行车。
上海的大妈、大叔对菜市场是有特殊情结的,对菜市场的价格也最为敏感!
结账台前,一位大妈指着结账员,用上海话大声嚷着,你们今天的菜为什么涨价这么多?这是哄抬物价!    河南口音的结账员说,我们进菜也贵呀!    大妈和结账员,你一句、我一句的,吵了起来!


机票卖出蔬菜价




后面排队等待结账的大妈、大叔们,不愿意了。

纷纷说,好啦,好啦!搞什么名堂!

钞票重要,还是命重要?!

这个时候,还拎不清!

    

此时,这个“政治”正确、“吵架”的大妈,成了其他上海老人谴责的异类!


真的,上海老人在钱和命之间,绝大多数拎的是非常清的!

惜命,永远是首位!


在我排队等待结账时,一位七十多岁的大妈,拉着空荡的购菜小车。一直眼巴巴地看着我。

她用上海话对我讲,小弟能给我匀一把青菜吗?


我说,大姐,你随便拿!

大妈感激地看着我说,谢谢侬!


大妈,只拿了一把“上海青”。

看着大妈感激的眼神,我反而不好意思了。

我给大妈说,我是新疆人,不爱吃青菜,你都拿走!


大妈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

我又将剩下的两袋“上海青”,也给了大妈。


唉,可怜天下老人心!

大妈,如果空手回家,心里会多难受啊!


从“钱大妈菜场”出来后。

想了想,四天的“封城”,还真得囤一点吃的东西。


我就走进了,对面的联华超市。

联华超市冰冻的猪肉、牛肉、鸡、鱼都有。

米、面、油、面包、蛋糕、馒头,半成品的八宝饭、元宵、馄饨也都有。

上海人,比较讲究吃新鲜的蔬菜和新鲜的鱼肉。

所以,超市里的人就少了许多。

    

对我这个新疆长大的人来讲,冰冻的东西和新鲜的东西,是吃不出差别的。

只要省事,不排队就好。

     

我采购了一堆半成品的八宝饭、元宵、馄饨和猪肉。

面对“封城”,心笃定了!


钱大妈菜场


抢购蔬菜的人群


望着抢空的菜架,只能一声叹息


八点,我去乘13号线地铁,赶往瑞金医院帮老妈拿药。

这是“封城”前夕,我最重要的事情。


浦西方面的地铁,仍然正常运营着。

早晨八点多,原本是上班的早高峰。可此时地铁大厅空空荡荡,基本没人。

整趟列车,全部人加起来,凑不够一个巴掌。


在汉中路站,上来了一个年轻的大男孩。

他原本准备坐在我的对面。可还没坐下来,他马上就离开了。坐到了离我有十米多的地方。


我知道,他怕传染“奥密克戎”。

他怕,我也怕呀!

刚好,大家都敬而远之!

    

一个“奥密克戎”,将陌生人之间,相互都变成了瘟神。


但只有一个地方例外:人挤人的菜市场。

恐慌,让人们忘却了疫情。

抢购,让人们放弃了防疫。


空荡的地铁大厅


躲得离我远远的大男孩


瑞金医院的门诊和急诊都开着。门诊的保安,让我出示48小时内的核酸证明。可我手机里,几小时前做的核酸,仍呈现的是上传状态。
保安很通情达理,让我只要出示健康绿码就可以了。我知道,这一切的人性化,都是前几天,东方医院女护士周盛妮,因被耽误医治,用生命换来的结果!
上海人民永远会铭记,这位女护士用生命,给我们换来了绿色急诊通道!换来了,在“政治”正确下,理性的回归!
瑞金医院的大厅,与往日的人山人海相比,是出奇的冷清,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喧闹。     这也难怪,瑞金医院就医的患者,许多是来自于全国。在疫情的当下,也没人为了看病,来上海冒险。
开药,出奇的顺利。平时,神经内科汤主任的专家号,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才能挂上。此时,只有两个人来看诊。    汤主任是苏州人,非常和蔼可亲。为了防止疫情的不确定性,她给老妈用足了额度,开了三个星期服用的药。临别时,汤主任还再三叮咛,老妈要做好防疫的事项。平日给老妈看病需要半天。此时,半个小时搞定。
十点,我又赶往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给老妈开另外一类药。
在地铁九号线、七号线,仍然是空空荡荡。我基本享受了专列的待遇。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的保安,跟瑞金医院的保安一样,没有强求48小时核酸报告,只看健康绿码就可以了。这说明,上海的各家医院在执行防疫管控中,都进行了改进。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医院,也没了往日的拥挤,半个小时就搞定了。值班医生我也不认识,但他非常客气,主动给老妈开足了药品的额度。
说实话,这些年我喜欢上海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在上海办事,不用靠人情,大家都很通情达理,讲道理。


瑞金医院空空荡荡的大厅


瑞金医院没有了往日的人山人海


十一点,我继续乘地铁,赶到了长寿路地段医院。给老妈开日常所用的慢性病药。


好家伙,在地段医院,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从门口、到大厅、到走廊全都是人。


疫情,让同样的物理空间,发生了完全的颠倒。

平日,瑞金医院人山人海,地段医院门庭冷落。

此时,地段医院人头攒动,瑞金医院冷冷清清。


在地段医院,杨医生给我讲,这几天,你在菜市场能看到多少人,在地段医院就有多少人。

而且,他们是同一个族群。


此话,一点不假。

2500万人的上海,占人口25%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有慢性病。

要“封城”了,人人备足药品,这是常识,也是必须的。

这几天,真正就医的压力,是在地段医院。


同一个族群,需求变了,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早晨,他们在恐慌中,像饥民一样抢菜。

现在,都恢复了理性,彬彬有礼地排队。


只有亲眼看到,这乌泱泱的老者,你才能明白:

他们,能在恐慌性中抢购蔬菜。

也会,在恐慌中挤兑医疗资源。


惜命,是老人最大的欲望和力量!


这个占上海人口四分之一的族群,不管是人口数量方面,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都是十分强大的,厚重的。

甚至,反作用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种力量,政府做任何防疫决策时,都是重要的考量!


在地段医院,我也与大家一样,耐心地排队挂号、排队看诊、排队拿药。

从中午,一直等到了晚上。才完成了配药任务。


等到杨医生给我妈开药时,我看他的防护服背后都湿了。

杨医生告诉我,中午他吃饭,像打仗一样,只用了10分钟。

没办法,开药的老人太多了。

     

眼见为实。疫情期间,地段医院的医生不容易,真的很辛苦。


长寿路地段医院门前排长队的老人


长寿路地段医院走廊都挤满了老人


长寿路地段医院拿药的老人排成了长队


3月28号,这热身的第一天。

我马不停蹄,完成了“封城”前,该做的所有的事。

备足药、囤足粮。


 “奥密克戎”袭击上海,上海是不幸的。

     

但就全国而言, “奥密克戎”,一定会在国内某些省市,再次登陆偷袭!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大概率的事情!

    

如果浦西、浦东,两岸的市民联手,打赢了上下半场,不打加时赛。

那么,上海这个“学霸”,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上海为全国各地尝试和探索了,面对“奥密克戎”这个狡猾的病毒,我们该怎么办?


再过两天,浦西的居民也要参赛了。

    

作为市民,我们又能干什么呢?

什么,也干不了!

 

就是老老实实地足不出户。配合社区,做好核酸检测。


“封城”四天,与乌鲁木齐“封城”四十六天相比,不到十一分之一。

一比较,就释然了很多。


“封城”前冷冷清清的浦西


“奥密克戎”,这次袭击上海。上海,必定会扛过去的。


但“奥密克戎”还在地球,还在世界各国游荡。

它,还在不断地变异。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疫情期间承担着全国一半的国际航班的进出。

“奥密克戎”,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病毒,它也一定会持续光临上海!


未来,上海该怎么办呢?


作为市民,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只有期许:

哪怕,上海这次初试没考好。

未来,也不要抄外地省市的“不惜一切代价”的作业!

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寻求最小的代价”!


“寻求最小的代价”,是要有担当的!

上海,以其“学霸”的本色,一定能寻求到“最小的代价”!


实拍:疫情下的上海街头


朱健专列

朱健:护工陈阿姨

“小哥”快跑,今年春节不放假

朱健:小店,快挺不住了

朱健:我的“黑肚子”兄弟,

把我献给了大学殿堂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部分插图视频选自网络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疫亲历记徐世平:上海人心里,从来不长皱纹刘澜昌:全家感染新冠!我的香港居家抗疫实录陶海粟:新冠感染者的美国亲体验

李良汉:生死火神山,
我是治愈出院的重症患者
李良汉:走出火神山,
回家之路近在咫尺
李晓平:一个武汉人的隔离日记
向品国:武汉围城中的医院亲历记

陶海粟:26天双阴+双非的回京之旅
孙超:回国难,难于上青天
归国记:八千里路熬和累,
还有测不完的核酸排不完的队
夏新民:在美国接种新冠疫苗
夏新民:一个武汉老人的
美国惊魂与万里牵挂
徐振康:休斯敦的惊魂日子
刘宇:一个新冠肺炎治愈者的感恩

刘宇:一千万武汉人的悲情,
十四万万同胞会记得
刘宇:你看你看,天使的脸……
刘宇:流浪猫狗,没家的孩子像棵草
护士+记者高歌《只要平凡》走红
贺建:武汉疫区理发记
王家平:我家的“逆行者”原来是“骗子”
姚天臣:一个退休老者的围城记事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小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续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三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四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回忆,
我们也涌动过殉道和献身的悲情
邵学新:在瘟疫肆虐的日子里
阳光全落在空寂的街上,感觉好浪费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