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论丨许纪霖:“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拿什么守护我们的青春?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05-22

学者简历


 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放到上海南汇东海农场。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取华师大政教系研究生。辗转国内外多所院校任教访学后,2002年回华东师大历史系,博导,紫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现代性与知识分子等。

原题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拿什么守护我们的青春?





作者:许纪霖


4月7日,上海开展新一轮全市核酸普测


你好,我是许纪霖,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的教授,很高兴在这里和你相遇。过去四十年来,我主要做的是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这些年我又特别关心当代的中国的城市文化,对九零后、零零后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现象也很感兴趣。因为我是上海人,所以好像对城市文化也特别有感觉。


在这一档播客里,今后我将和大家分享我对一些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背后的一些,比如历史渊源啦,深层次文化观念的思考。同时我也会邀请我的一些朋友,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些有意思的、有意义的文化现象、热点话题。聊聊我们共同关心的世界和都市生活。我很欢迎大家给我留言,期待和大家多多分享,多多交流。


3月13日,在复旦大学“光草”上打发时间的同学

这几天在中国由于奥密克戎大规模侵入,所以全国各地疫情都反弹了,我们又进入了一个全民抗疫的状态。我现在所在城市上海的几所高校,复旦、交大、华东师范大学,同济等,现在基本处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状态。好多同学现在又只能在校园里,有些还只能隔离在宿舍里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 2020年的时候见到过,现在又碰到了,所以现在很多在大学的年轻学生非常沮丧,感叹说:“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我们做老师的虽然暂时没有隔离到校园里边,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真是感到很痛心。

现在刚刚开学不久,我们又只能上网课,好多学生都很担心怎么办。有些同学今年考雅思被取消了整整五次。有些学校由于疫情爆发,学生被大规模隔离转移,好多同学情绪都崩溃了,还有一些省的省考都延期了。现在你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难的大学生,有大一的难。进了大学以后,他感觉说我好像又念了一个高四,和在高中的时候被集中起来冲刺没啥区别。那么大事更难,本来现在是要出去实习找工作,现在封闭在校园,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微博这两天开了一个话题叫“没有疫情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去看了看,真是非常感慨啊。有同学说现在所有的计划都变成了:等疫情结束以后。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变得支离破碎,疫情使我的生活兵荒马乱,无数次地改签,无数次隔着屏幕说我想念,我的爱情被疫情打败了,我莫名其妙的焦虑,我无法控制的情绪,我们的青春每一刻都不一样,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还有一个同学索性说了一句话:“你问我没有疫情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告诉你六个字:从来没体验过。”我不知道此刻我们有多少同学有这样共同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受。在这样一个很特殊的时刻,我今天想和我们的同学们来聊一聊我们怎么来共同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疫情,怎么更好地守护、绽放我们的青春。

我是做文化研究的,所以我对这个差不多三年来的疫情深有感受,这个疫情的冲击为什么会对我们的青春造成这么大的伤害?也许还有一些更深的问题是值得探讨的。第一个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今天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可以用线上的教学来替代线下的教学,按理说应该我们来学知识的,这应该没问题。但是你要知道线上的教学再好是无法替代线下的教学的。如果线上的教育完全可以替代线下的话,我觉得就不用办大学学了,全国全世界办一个线上的大学网络就 OK 了。因为我们今天在线上,你想想,你可以听到全中国全世界最一流的大家的课,不要说北大清华的,连哈佛的、耶鲁的、牛津的、剑桥的最顶尖的大师,你都可以在网上听到他们的课程。

上海交大的配餐车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有大学,还要有线下教育呢?道理很简单,读大学这事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大学校园那个氛围的熏陶,这个熏陶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实际上我是做了差不多 40 年的大学老师,我就感觉到线下的上课它会形成一个气场,老师在台上上课,学生在下面听,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反馈的气场。

这个气场隔着一个屏幕是感受不到的,因为这个气场无法换算为若干的信息直接传授给你。这就像你很难在手机上在电脑屏幕上去欣赏一台非常精彩的话剧或者舞台剧是一个道理。因为话剧舞台剧包括现场的音乐会,还有体育,你真的喜欢一支足球队,你必须到现场才感受到那个氛围。事实上上课也是这样,师生之间所形成的那种气场才是最动人的。特别是你碰上一个好的老师,不仅是讲课内容精彩,而且他的魅力,他的风度会带给你直接的感受,让你感觉到这个知识是多么好,这个老师是多么吸引我,大学生活是多么精彩。所以大学老师在现场所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他自己非常丰富的情感,这个东西是线上无论如何不可取代的。

同济大学的配餐服务


第二,大学校园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还有大学非常丰富的各种的讲座,学术类的,文化类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的活动。一个好的大学可以说叫优雅学府,能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校园的文化。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读大学,特别要读好的大学,一流的大学,最重要它有好的氛围。在这样的校园生活里面,不仅是老师,还有同学们相互感染,都会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所以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出来的,它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是被那个校园文化所熏陶出来的,而不是说那些简单的知识灌输出来的。

这是第一个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为什么线上教学是无法替代线下的教学的。第二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年华,最重要的一个话题之一就是爱情。当然了,今天由于这个年轻的情人们被隔离了,只能在宿舍里边不能见面了,有些可能还是隔着学校异地恋。虽然现在我们也可以网恋,有了网络,反正时间很多,你可以尽情的畅聊,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同济大学学生宿舍


但是我想同学们肯定有个感受,网恋和实实在在的恋爱是不一样的,语言的交流、声音的交流,哪怕是视频的交流,它毕竟是隔着一个屏幕,隔着一个空间,你获得的资讯事实上是想象性的。哪怕你再知心再投入,你毕竟只是灵魂的交流,而这种灵魂的交流是要通过你的想象来实现的。

但是爱情是什么?爱情本质上是身体性的,也就是说你必须有身体的那种接近,哪怕你不拥抱不接吻。恋人们在一起,彼此之间有会有近距离的那种气场的交流,这个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这也是网恋所不可能实现的效果。所以我也很同情和理解,现在年轻人的爱情也受到了某种伤害。

第三个我们也可以看到疫情期间很多人变成了宅男宅女。那么我们整天在网络上,还有没有青春呢?有些宅男可能觉得说这有什么关系,我本来在网上拥有一切,现在时间更多了,不用上班,不用上课,有很多的时间,我好像更多的拥有了某种选择。世界这么大,我可以到网上都去看看。但是我也懂,哪怕今天很多同学迷恋于 VR、 迷恋于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些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今天年轻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虚拟世界,哪怕以后将要出现的元宇宙,这个世界毕竟离不开现实的世界。在虚拟世界,你获得的东西,只是对现实世界当中你所不能获得的那部分的补偿。你在现实当中你是一个懦夫,你在网络游戏当中你将成为勇士。现实世界当中你在感情上失忆了,但是你在网络世界你找到了你自己爱的人,获得了一个补偿。也就是说现实世界不完美,你才能感受到那个虚拟世界的美好。但是你今天连现实世界的那个不完美你都感受不到了,所以那个虚拟世界的完美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所以我想说的是,虚拟世界依然是以现实世界的存在感受为基础的。

为方便运输物资,华东师大的校车拆除座椅,腾出空间


所以我们想说的是我非常懂得同学们、年轻人的很多的感慨。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的东西,失去了我们的对现实世界的那种丰富性的感受,失去了那种爱情的、身体的感受,这的确是很大的挑战。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今天的疫情好像已经霸占了我们的青春,我们怎么来应对呢?有个说法说2020年是新冠的元年,那么今年就算新冠三年了,我们不知道接下去还有几年。那个张文宏医生还比较乐观,他说这次是一个倒春寒,我们也期待着春天早点到来。今天我们的确处于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内有疫情,外有乌克兰的战争。所以很多同学都觉得和平和自由,只是幸运的偶然,我们这代人怎么这么倒霉。那么与其有很多的沮丧,哀叹,我想我们还不如正面面对。我自己在大学里边是教历史的,我的主要研究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和民国的文化。民国是一个更乱的年代,从 1912 年到 1949 年,差不多这二十几年整个都是一个乱世,特别是当中 1937 年到 1945 年抗战时期更艰难。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是怎么度过的呢?我这里讲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民国时期有一个历史很短,却非常灿烂辉煌的大学,就是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对于我个人来说又特别亲切,因为我父亲就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他 1943 年考入西南联大,后来 1947 年从清华大学毕业,所以我对西南联大有特别的感情。前几年西南联大校庆的时候,还专门说许老师你要过来,他说你是西南联大的家属后代。所以我对西南联大充满了敬意,也充满了感情。

隔离解除送回寝室的华东师大学生


当年的西南联大,你想想,要比今天的大学生活艰难得多了。住在茅草屋里边,经常日本鬼子来轰炸,只要天稍微好一点,马上就拉响警报,这个日本人的飞机就过来了,所以他们的日常生活就叫做“跑警报”。警报一响,马上全体师生就要到防空洞里面去躲起来,等到飞机走了才出来,所以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教学是断断续续的。然后到了晚上不要说电灯,连没油灯都点不起,在黑暗当中。你想想这是多么艰难的日子,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西南联合大学,存在时间也不过七八年,竟然成为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一所大学。在这段时间,西南联大诞生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0多个院士,无数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家。

那么艰难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大家和大师能够诞生呢?当时有句话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也就是说我们和日本人的那场决战,不要以为仅仅在战场上,同时也在校园,也在课堂。因为中国要强大,最重要的是要有强盛的国力,要有繁荣的学术和文化。所以很多同学都意识到,我们今天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我们的战场就在课堂我们把知识学好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上海大学生的配餐


我看到一段视频,讲到杨振宁。杨振宁就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后来拿了诺贝尔奖,杨振宁就回忆西南联大的生活,他说我们那个时候条件虽然差,都没法做实验,但是我们一到晚上,等到灯熄了以后,我们同学依然在黑夜当中,讨论着知识的问题、学术的问题。所以你看即使在那个状况下,学生对知识依然有种强烈的渴求,强烈的渴望。当然你也不要以为西南联大的学生都是书呆子,他们一心想的只是学问,只是知识。实际上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我父亲就参加了各种的社团,还有唱诗班,生活很丰富。有一个小说叫做《未央歌》,未尚未实现的未,央是中央的央。那个作者叫鹿桥,当年就是一个西南联大的一个学生,他写的这个《未央歌》被称为是台湾的青春之歌,我有好多台湾的朋友说他们当年就读着《未央歌》小说成长的。这个未央歌描述的是什么呢?就是当年西南联大这些同学们非常纯洁的爱情,校园的那些生活。因为这段和我父亲有关,所以我后来就特别找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上大陆也出版了,我看了以后我说实话我第一个反应还蛮失望的。

为什么?好像西南联大的同学那个爱情的生活太单纯了,太简单了,就像琼瑶写的小说一样,好像感觉有点不过瘾。有这么纯情的爱情吗?当然现在可能年轻人的想法比较复杂,遇到的挫折也比较多。后来我想了想,大概不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出问题,是我们自己出问题了。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的确比较纯粹,还要比我们纯粹的多。所以你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哪怕是有了战争,且不说今天也没有战争,也只是仅仅是一个疫情是吧。在这样一种非常的时刻,事实上是最考验人的。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往往是在一种忧患的环境下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有些人站起来了,但是有些人就趴下了,站起来的人会比别人更高大,但是趴下的人也有可能就此堕落。


所以今天这个疫情期间,如果你能抓住机会,像西南联大的学生一样,你以你自己的意志,理性地规划自己该做什么事,未来要做什么,抓紧这个时间,学自己想学的,读自己想读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你就要比你的同龄人更强大。网络上我看到有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大意是我们只是被疫情偷走了三年,但有的人被疫情偷走了一生。你被疫情偷走三年或许没关系,但是如果你就是自暴自弃,那么也许就会被疫情偷走一生。我自己做大学老师的,我就发现实际上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核心的基本盘就是大学四年时间奠定的,或者在这之前高中的三年。也说在 20 岁前后的四到六年期间,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心理年龄,因为它奠定了你的一个基本的价值观、你的知识结构,它会影响你一生。

过了这个年龄段,哪怕你读再多的书,学到再多的知识,你已经无法改变在大学期间形成的你的这套三观、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了。我们都不希望被疫情痛偷走一生是不是?疫情期间是你最需要抓住的,在别人都趴下都躺平的情况下,如果你站起来了,你会将成为你的同龄人的佼佼者。这是第一个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经验。


第二关于疫情,你毕竟无法绕开疫情,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疫情呢?我想送一句话给大家,叫做“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也就是说你对疫情既不要不看重,也不要看得太重。今天奥密克戎的传播力的确太强大了,虽然杀伤力不强,但是传播力太强,不能不把它不当回事。所以在战术上我们还得做好充分防护,在密闭的空间一定要戴好口罩,特别在电梯里边、外出回来一定要洗手。这都是张文宏医生,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所以这部分一定要做好防护。

这两三年我就看到很多同学、朋友虽然戴口罩了,但是一回到宿舍或者餐厅吃饭,马上把口罩摘下来。然后这个口罩摘下来以后,叠起来放在口袋,他的手就接触到口罩的表面了,我每次都提醒他们,我说这样不行。戴口罩的意义在哪里?是你必须假设你这个口罩的外层已经被污染,可能感染了新冠的病毒,这才是戴口罩的意义。所以当你摘下口罩的时候,你要小心翼翼地、不能碰触到那个口罩的外层。我自己的办法是随身带一个食品袋,小心翼翼地装在那个食品袋里边,然后把这个食品袋和口罩用完了以后一道处理掉。但是太多的朋友,太多的学生好像戴口罩就变成一个仪式,却没有切实的防护。所以从这点而言,我想说战术上还是要重视,特别是现在在疫情非常严重的时刻,但是战略上却要藐视。

上海大学生的配餐


我们在2020年的时候受了次惊吓,那个时候不知道病毒是怎么回事,大家都非常紧张恐慌,这个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已经到了第三年了,我们现在已经对这个病毒已经有所了解了。我想我们不必在战略上过于恐惧,在战略上要藐视他,也就是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做好防护,我该干嘛就干嘛,没有必要为了疫情而耽误自己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这个就是战略上的藐视。我看到网络上讲的一些很有趣的话,我也很欣赏。一句说:”爱情都轮不到你,新冠会轮到你吗?“这个当然是很幽默的。人有时候在一个紧张的状态下是需要幽默感的,而且这种幽默感互相表达也是一种发泄,很多时候内心的紧张要通过一种幽默感来达到某种平衡。所以我们即使在这个时候,我们依然要保持一种什么心理的放松、保持乐观。

这两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我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被隔离在宿舍,特别是今天突然发生了一些情况,所以早餐和午餐都只能临时由外面来订餐,各个餐厅送给学生。那么有些同学收到的是一份快餐,但有些同学就收到一份面条,都不一样。

我看我的学生都蛮乐观的,大家都在网上晒,没去计较说为什么你比我这个要更好。大家都一种心态,觉得好像现在午餐都变成盲盒了,那就试试我们的运气如何,都很开心。也许今天你比我好,这场你比我好,下周我比你好,都感觉都很开心、都乐观,我蛮欣赏这种态度的。所以说这也是一种战略上藐视的一种表现,心态要放松。

华东师大学生每天吃饭就像开盲盒,别有一番乐趣

我也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视频,这个视频是一个吉林大学一个女孩。现在吉林疫情很严重了,我看她也是在这个视频里,表现出某种淡定。她告诉我们说校园里面招那个志愿者,去了趟厕所回来,志愿者报名已经满了。这点我觉得也很重要。人在某种恐惧中,你过于关注自己,是战胜不了恐惧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多关心一些别人,多参加一些公共的生活,反而你内心有一种你给别人温暖,也给自己自信的感觉。这里的故事太多了,我为什么说关心别人也是战胜自己恐惧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呢?

我讲一个我自己学生的故事。我那个学生是一个博士生,是大概差不多在十多年前,他就患上了绝症骨癌,而且全身转移了,而且已经剩下来没有几个月时间了。那个时候我们都为他很担心,有些人劝他说,你读点佛经,相信宗教,让你可以从容地面对死亡。结果我这个同学这个同学非常坚强,他是怎么面对死亡的?他依然在读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读书,还关心别人,还在自愿援助大别山山区的孩子。因为他是一个在职的博士,还是有工资的,有一天我去看他,他还问我说:“老师,师母的身体好一点了吗?”你想想,我听了真的很感动。自己已经处于生命的最后一刻了,他还在关心别人。这当然和他的内心的善良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关心了别人,给别人温暖,你也拥有了自己战胜死亡、战胜恐惧的力量。简单的说,我想说,对于疫情,我们要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

第二,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人生空窗期来充实自我。

第三,我们依然要快乐、幽默地生活。无论是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是我们的感情生活,开心过好每一天,就是对无奈人生的最大抱负。这是网络上的一句话,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你,我们一起分享。

上海交大老师秒变外卖小哥,开着私家车给学生送餐


许纪霖专列

许纪霖:77级大学生

与他们的大学年代

知识分子唱主角时代已经过去

许纪霖:疫情背后,

这个时代深入骨髓的虚无主义

你所知道与不知道的南北文化


文图转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新冠亲历记

上海究竟发生着什么?

接下来还有下半场

朱健:上海这一次没考好

胡道轨:上海小区封闭日记

徐世平:上海人心里,从来不长皱纹

苏斐:韩国女儿抗疫记,

一家四口“阳”了三人

刘澜昌:全家感染新冠!

我的香港居家抗疫实录

陶海粟:新冠感染者的美国亲体验

李良汉:生死火神山,

我是治愈出院的重症患者

李良汉:走出火神山,

回家之路近在咫尺

李晓平:一个武汉人的隔离日记

向品国:武汉围城中的医院亲历记

陶海粟:26天双阴+双非的回京之旅

孙超:回国难,难于上青天
归国记:八千里路熬和累,
还有测不完的核酸排不完的队
夏新民:在美国接种新冠疫苗
夏新民:一个武汉老人的
美国惊魂与万里牵挂
徐振康:休斯敦的惊魂日子
刘宇:一个新冠肺炎治愈者的感恩

刘宇:一千万武汉人的悲情,
十四万万同胞会记得
刘宇:你看你看,天使的脸……
刘宇:流浪猫狗,没家的孩子像棵草
护士+记者高歌《只要平凡》走红
贺建:武汉疫区理发记
王家平:我家的“逆行者”原来是“骗子”
姚天臣:一个退休老者的围城记事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小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续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三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四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回忆,
我们也涌动过殉道和献身的悲情
邵学新:在瘟疫肆虐的日子里
阳光全落在空寂的街上,感觉好浪费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