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踪丨刘亿:成都“全民核酸”亲历记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10-07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刘亿,四川人,1959年出生,1976年下乡当知青,1977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
原题

半月谈

——成都“全民核酸,

原则居家”亲历记




作者:刘亿


引子

2022年8月29日,在成都的微信群等自媒体中疯传一个网名叫作“热带雨林”,自称热总的人发的帖子,大意是说成都主城区将进入“静态管理”的状态。由此引发了被网友戏称为“热带雨林购物节”的抢购狂潮。

我属于比较迟钝之人,等反应过来时,却看到了成都警方发布的权威消息:对于“热带雨林”佘同学以“寻衅滋事”处以15日行政拘留,外加罚款1000元的处罚。

第一天(9月1日)

正在为自己不信谣不传谣而暗自庆幸时,今天中午11:26,看到《成都发布》上官方的权威发布:成都实行全员核酸检测。从18:00开始,全体居民原则居家。

”后菜场


着急忙慌地赶往附近菜市场,菜场早已空空如也。现场一片狼藉,呈现出刚被哄抢一空的痕迹。

见此情形,意识到来晚一步。颇为前两天没有重视“热带雨林”热总同学的预警而懊悔。

瞥见一大姐正在往袋子中装菜场惟余的,所剩尚多的毛豆时,就暗自祈祷:大姐,您给我剩点呀。并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她。眼见她将所有好几斤毛豆全部装入袋中,前去过秤,顿感心灰意冷。

好想提醒大姐:黄豆吃多了,容易放屁,放臭屁。但终究没有好意思说得出口。

捡到一根金箍棒


正悻悻然,眼前一亮:一根直径约5公分,1米多长的木棒状东西孤傲地靠墙而立。

目光如炬的我,立即判断那不是木棒,而是一根山药。立即将其薅起来,果真是山药。遂将在这菜市被人忽视的,硕果仅存的蔬菜,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过的最大山药买下。像扛金箍棒似地凯旋而归。

所谓“原则居家”,其“原则”就是在每天要求全员核酸检测的基础上,居民凭出入卡及24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一天一户一人可以出小区门两小时,采购食物等,我将其称为“1112”原则。当然,如果有什么特殊情况,还是可以凭社区出具的出门条出门办事。

果真如此,成都市政府的管控还是挺人性化的,值得“原则”赞许。

第二天(9月2日)

身为家庭厨子的我,当然就承担起出门采购食材的重任。

上午8:00过,凭出入卡出门。跟随同小区大妈,前往附近另一菜市。

一路上,罕见人影,貌似万籁俱寂。只是在十字路口,见到几位警察正在检查过往车辆的证件。

“西南交大站”咖啡屋也闭门谢客。

群星路菜市场

来到位于群星路旁边的一个菜市场,见到蔬菜、肉食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淡定从容地采购食材,让人感到心里踏实。

精心挑选了两大袋各种食材,打道回府。

回到家里,简单做了几个菜,特意炒了一盘花生米,不忘小酌两杯。

爱酒之人,总能找到借口。但却搞不清楚,是浇愁?抑或庆贺?庆幸成都政府应急措施得当,让老百姓不至恐慌。

在成都生活了几十年,也在其他城市生活过。让人觉得,成都市政府在市政管理,城市发展,城市营销等等诸多方面一直都做得不错,且有目共睹。真心希望他们在此次疫情中有一如既往的良好表现。

两年前囤的战备粮

望着还是在前年,疫情初期储备的,至今尚存的几十斤大米,好在是真空包装,不至于霉变,觉得有趣。

但依然对于当初的行为无怨无悔。对于50年代末期生人而言,对于饥饿有着刻骨铭心、深入骨髓的记忆,所以“广积粮”就具备了战略意义。

夜色中的核酸队伍

晚间,依然排队核酸,可今晚的核检效率极低。原以为是大白们长期超负荷工作疲惫所导致的效率低下,后来才知道是检测系统出了问题,以至于有时干脆停摆,且全市皆然。让市民和核检人员在瑟瑟秋风中熬更守夜,苦不堪言。

第三天(9月3日)

下午,15:28,《成都发布》有成都政府相关部门就昨晚的核检状况,给出了说明:“昨天下午至晚上,全市核酸检测系统出现异常情况,导致检测进度缓慢。雨夜风凉,群众长时间排队,一线检测人员辛苦坚守,我们感同身受、焦急万分、深感愧疚,诚恳接受社会批评,向全市人民表示最真诚的歉意,也感谢市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并表示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讲真,对于政府相关部门勇于认错的态度和行为持赞赏态度。

然后,被成都市民骂上热搜的“东软”,核检系统故障的始作俑者,浮出水面。

然后,“东软”的危机公关出台,将所有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并极尽自我表扬之能事。

看了他们的说辞,虽然不是相关专业人士,我都实在看不下去。如此傲慢和不近情理,让人不齿。不太清楚“东软”为何方神圣,但能如此理直气壮,厚颜无耻真让人侧目。

人们常常有推卸责任,善于自我表扬的习性,但基本局限于小范围。像“东软”这般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大言不惭,感觉比政府还牛B,就实在已超越了技术的范畴,着实让人心生怨愤。

“东软”再牛,一点都没有妨碍成都人问候它的祖宗八代:RS它的先人板板,板都不能板。

下午,有事从城西打车前往城东。街道上人员稀少,只见少许外卖小哥在辛勤地奔波。

空荡荡的二环高架偶见红色的公交大巴运行。

“成都之肺”


“成都之肺”的建筑依然昂首挺立,只要心肺功能正常,成都市肌体就健康,充满希望。

成都市的城市LOGO~太阳神鸟依然熠熠生辉。仿佛在护佑着成都这座城市度过难关,人民平安。

第四天(9月4日)

一大早又在小区作核酸,居民们有序排队候检。大白们这些天确实劳累,核酸后,对核检姑娘道一声“辛苦了”,希望能带给她们一丝慰籍。

然后又开启采购模式。望着超市里丰沛的食物,心里踏实。

超市里又见外卖小哥的身影,他们为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辛勤付出,点赞。

回到小区,门卫在查验出入证。

这几天虽然处于“原则居家”状态,还是接触或看到了大白、警察、外卖小哥、出租车司机、小区门卫等等。

在成都生活几十年,我见证了成都人的血性,见证了成都人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的坚韧,从容和乐观。此番疫情中,再次见证了成都政府科学、人性化的管控;成都人的淡定和自律。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和环境,让人充满信心和希望。

第五天(9月5日)

在一片灿烂的朝霞中,成都开启了第二轮为期三天的“全员核酸,原则居家”。

然而,朝霞只是在东方的天际短暂地绚烂,像一个匆匆过客,转瞬即逝。

朝霞被隆重的白云取代,天空显得忧郁,好像预示着什么,让人心情压抑。

浓荫依旧的“西堤”

府南河与东湖之间的“西堤”依然杨柳依依,顽强地释放出绿意。

东湖公园里那座“偷心剧场”,在一片阴郁的天气中,展示着自己明丽的色系,仿佛要倔强地给人们予期冀。

中午12:52,居住在11楼的我感觉到了房屋的晃动,意识到又是哪里地震了。

这对于成都人而言,似乎都有点习以为常了,但这次晃动的剧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似乎只有5.12能够媲美。

与5.12时本能反应飞奔下楼不同的是,这次要镇定许多。第一时间还在微信群里发了“地震了”的信息,然后才不慌不忙地步行下楼。见楼下也只有少许的人,很淡定的样子。

地震了,成都人依然淡定

然后,各个媒体相继报道: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9月0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然后,知道四川省长第一时间带队赶赴泸定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各地救援队伍也相继赶往灾区救援。

不得不说,政府的响应机制和反应速度极快,效率很高,给人们以极大的信任感,我由衷地给予相关部门和人员赞扬,好样的。

第六(9月6日)

今天成都的天气晴好,蓝天白云的。但是我的心情却远没有天气那么好。

自从“原则居家”以来,一直时刻关注着成都官方的《成都发布》,关注着政府随时更新的“原则”。

这不,今天凌晨00:16,半夜三更的,成都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了“通告”。作为守法公民,我将其视为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必须遵守执行。

本次通告除了延续每一天一户可以一人,凭出入卡及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外出采购食品两小时,我称其为“1112原则”外。又收紧了管控的力度,即:“除救护、消防、公安、抢险救援等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外,其他从事保供应、保民生、保生产和防疫的相关工作车辆凭《成都市疫情防控应急运输车辆临时通行证》通行,禁止其他车辆上路通行。

而这些天,我是有开车上路需求的,这让我很失望,忧心忡忡。

我试图申领“临时通行证”,结果门都没有。

趁外出采购之机,中午12:15在翡翠城华润万家超市门外咨询交警:像我的这种情况,可否自驾车上路?交警答曰:凭社区的证明,可以。这让我稍觉宽心。

下午照例核酸,社区开设了老人和学生核酸绿色通道,为这个群体提供了便利,值得称道。

傍晚的晚霞绚丽多彩,舒缓了人们郁闷的心情。

第七天(9月7日)

今天,于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一大早就出门办事。

《成都发布》于23:06又发布了“通告”,“原则居家”的原则再次收紧:每两天一户人家才可以一人外出采购食品两小时。即从“1112”原则升级为“2112”原则。

也许是防控形势严峻吧,谁知道呢?

第八天(9月8日)

两个3天的“原则居家”已过,现在开启的是“3+3+N ”天模式。

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今年凑巧中秋又是9月10号教师节。

收到美团外卖送来的一盒月饼,这是我家老师的一个学生送的教师节礼物。作为已退休的老师,能收到学生的礼物,真是让人欣慰。谢谢那位同学。

这些天阅读,理解《成都发布》的相关信息和公告似乎成为了每天的必修课。但恕我直言,有些公告的某些内容还是让人费解。

之所以如此较真,是因为需要准确理解政府公告的相关规定,以避免理解有误而犯错,比如有关车辆出行的规定。

好在,公告看不明白,随后官方有答疑解惑。这让人理解,就像国家颁布的法律那样严谨的法律文书,依然有最高检或最高法的相关“司法解释”一样。

第九天(9月9日)

今天继续在小区核酸。

与往天不同的是,有的大白变成了帅哥,随后几天也是如此。

虽然在严实的防护服下,很难看清他们俊俏的脸庞,但看到其背上醒目的志愿者标志,还是让人心生敬佩。

星光熠熠的大白

再看他们的签名:吴彦祖、刘德华、彭于晏、陈思宇,全是大帅哥或小鲜肉。没有看到李易峰的签名,也许这几天,他正忙于自己的事情呢?

不仅大白有志愿者,维护秩序和其他工作也有不少志愿者的身影,这无疑让人感到温暖。

防疫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市民的义务,这似乎应该是一种共识。我也愿意加入志愿者大白的行列,如愿的话,我就在背上签上张文宏的名字。

当然,我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加之一大把年纪,未能如愿。其实,不添乱就很好了。

第十天(9月10日)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恰逢9月10日教师节。双节毕至,可贺可喜。

成了风景的观景人


依然不能出门,只能在阳台上往下张望。前面楼顶上的夫妻正在观赏东湖秋景,看风景的人在这边阳台上看他们。

今天还要出门办事。让我纠结的是开车去还是打车去?于我们而言,当然是自己开车更好,但不能确定是否会被交警拦下?

到社区开了证明,最终决定开车前往。

出了小区大门,车行不足一千米,果然被交警拦下。看到交警移步车前,我主动摇下车窗,并先发制人地祝他中秋节快乐;并向交警说明情况;出示社区证明。

依稀判断交警就是前几天咨询过的那位小伙子。也许他还记得那事儿吧,他非常爽快地放行,并温情地回应我中秋节快乐。

然后一路畅通,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返程亦顺畅无阻。

纠结了几天的事情,在成都交警人性化管理下得以顺利达成,让人心情大好。

依稀记得前些日子看到过一段视频,是北方某城市的类似情况。视频中那位交警的形象可就糟糕透顶,假摔、撒泼打滚似的。同样是交警,素质差别还是可以蛮大的呢。

回到家里,赶紧准备中秋晚餐。虽然简约,倒也温馨。

静默中的月亮圆又亮


今年中秋一如去年的中秋,月亮又圆又亮,从东边的夜幕冉冉升起,照亮了大地和楼宇。

记得去年的中秋,我们是在东湖之滨的“湖畔咖啡”赏月,中秋赏月这一对成都人而言颇为奢侈的良宵,连续两年呈现,着实可喜。

虽然不能像去年一样去到东湖,环湖一周,从不同角度拍摄明月,只能在屋顶观赏,倒也惬意,似乎忘却了疫情的困扰。

切开月饼,在中秋月夜,而不是中秋节后“月饼”降格成为“烧饼”之前享用,显得非常必要。

第十一天(9月11日)

今天到超市采购,又见外卖小哥忙碌的身影。

吃饭跟打仗一般的快递小哥

在超市外面,见一“美团外卖”小哥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盒饭。也就20来岁的样子,为了生活,连饭都没有能从容地吃。

对此,还是有些感触。不像我们这些拿退休社保金的人,“原则居家”也生活无虞;也不像那些体制内的人,可能困在家中,但工资应该照发。

也许,外卖小哥算是幸运的,有事干,就能挣到钱。

那些体制外的年青人怎么样呢?没有工作,没有生意,一般就没有收入。这些年,年青人的生活压力本来就大,再加这近三年断断续续的瘟疫,可谓雪上加霜。

而这次成都已经持续十多天的“原则居家”,他们的境况如何?不得而知,但生活窘迫的一定大有人在。我当然无能为力,只能祈祷上天,让这瘟疫尽快过去。

第十二天(9月12日)

下午,在小区业主群中出现信息:各位邻居,我们的物业工作人员已经连续奋战,好几个在小区睡,不回家,没有床,睡沙发!家里有闲置的行军床类的,可暂借给物业小妹妹,小伙子用一下。

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业主们的响应,问题很快得以解决。

非常小的一件事情,但却能反映出“大白”、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与业主之间的良好关系和互动。

近段时间以来,工作人员确实辛苦,为小区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虽然平凡,却也兢兢业业,自然受到居民们的认可和赞许。所谓和谐社会,大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第十三天(9月13日)

继续“原则居家”,无所事事;日子还要过,就在朋友圈晒晒清淡饮食。

第十四天(9月14日)

晚上8:30左右,在不少微信群中出现一张照片,像是一个会议现场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图表。

市民们传阅的PPT

点开,放大,“9月15日零时起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题目赫然在目,表中列出了成都市绝大部分区域。

只有不到四个小时的时间,成都就将“解封”?很有一点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觉。

这图片让成都的微信群瞬间沸腾,各路段子手才情迸发,各种解读纷至沓来。

这张PPT被人P出了全球影响力。

不知哪位高才将图表P到另一个会议现场的大屏幕上。仔细一看,与会者几乎都是老外。这应该是一个国际会议的场面呀,难不成成都的“原则居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抑或是联合国下属的世卫组织专门研讨成都的“解封”议题?这不可能呀,成都应该没有那么大的面子。

记得成都在国际社会最高光的时刻,大概应该是,也就是2010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讨论通过并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让成都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城市。

然后,各种富于喜剧色彩的段子满天飞。有“成都麻将”表达、“成都火锅”模式;更有好事者,查出了:明天是个“解封”的黄道吉日。表达成都人盼望“解封”既轻松又急迫的心境。

我所在的群也没有闲着,大家都对此表达各人的看法和解读。

成都人有着面对困境持乐观态度的个性,且由来已久。面对地震如此,面对新冠亦然。

自然灾难是可怕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但人们如何面对?似乎因各地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以及人们的个性而异。

地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成都人,几千年来似乎都过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优裕生活,这似乎对于成都和成都人的个性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吧?

再者,王夫之评《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成都故事的讲述方式是不是深得其妙?

国宝“说唱俑”,成都人喜乐、豁达的化身

还是我们群里历史学教授家村兄博学、专业,将其令尊大人于57年在成都天回镇发掘出的,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两千多年前的成都“说唱俑”展示。给予了成都人喜乐、豁达的个性的历史渊源一个形象生动的诠释。

时间飞逝,到了21:04,仅半个小时后,就看到了官方的正式通告。与半小时前的“图表”所示内容的差别仅仅是“解封”的时间从15日零点推迟到了15日中午十二点。

与十几天前的“热带雨林”热总的悲催相似,这次散布“解封”消息的始作俑者,会不会受到处罚?时间太短,相关部门恐怕都来不及认定其属于“寻衅滋事”?还是“泄露国家机密”?

当然,人们对于那些热衷于越俎代庖,擅自发布重要消息的人也许会不以为然,而更加相信政府的权威发布。

第十五天(9月15日)

今天是“解封”的日子。

一大早,在小区业主群,人们就纷纷表达了对于物业及志愿者等工作人员的感谢和问候。“疫情”拉近了物业与业主之间的距离,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挺好。

中午11:37,物业发布了通告:

我们即将解封啦。这段时间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大家一起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同心共筑抗疫长城,终于迎来了这个时刻。物业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正为大家准备一场解封仪式。12点我们在1号门不见不散哦。

彩旗飘飘迎解封


喜欢热闹的我,中午十二点准时来到小区一号门,准备观看想象中的狂欢。但见门口内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物业似乎有所准备,却没有见到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

走出大门,来到大街,也只见人们两两三三。完全没有欢庆“解封”的欢快场面。诶,看了一个寂寞,多少有点失望。

再回看业主群,原来物业于11:53,发布了通告:接社区通知,由于疫情还未全面稳定,小区所有解封活动全部取消。

哦,原来如此。想来理应如此,是我自作多情了。

无论如何,今天是一个值得高兴和记住的日子。我将喜悦之情渲泄到做菜之上,今天不仅多加两个菜,还找到了喝两杯的理由。

好酒好菜庆解封

“封”亦喝,“解封”亦喝,唯酒可解千愁,唯酒常伴左右?

不像薄伽丘那个叙述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十日谈》,尽讲些风花雪月的故事。这次成都的“半月谈”记录的是这些天来,我们所经历的真实状况和感受。

尾声

15日后的几天,依然不允许开车出行。还有其他一些限制。

9月18日,14:35,《成都发布》发布了通告:

“自2022年9月19日零时起全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至此,成都又将恢复往日的烟火气。

至此,应该跟“新冠”彻底告别,让我们相忘于江湖,再也不见。

刘亿专列

刘亿:博士硕士兄弟,

第一次下海就被呛个半死

我把人生第一份工资弄丢了

自动辍学,次年考上重点大学

青春不假,“无悔”就免了吧

乡村媳妇赤果果,知青小哥萌葱葱

人生最差一次考试,改变我的命运

刘亿:我与“朦胧情人”

英格丽诗的一世情缘

刘亿:成都望江路的故事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新冠亲历记

刘澜昌:全家感染新冠!我的香港居家抗疫实录陶海粟:新冠感染者的美国亲体验沈睿:我在墨西哥感染新冠,一路畅通返回美国

李良汉:生死火神山,
我是治愈出院的重症患者
李良汉:走出火神山,
回家之路近在咫尺
李晓平:一个武汉人的隔离日记
向品国:武汉围城中的医院亲历记

陶海粟:26天双阴+双非的回京之旅王骥:今儿核酸了吗?北京人问候语赶时髦顾万明:群众是抗疫基本盘,不是斗争对象朱健:“停摆”的魔都,我的打工兄弟怎么啦?停摆的南京路,“魔法”失灵之后朱健:盼星星, 盼月亮, 盼尽头上海这一次没考好,下一次呢?上海究竟发生着什么?接下来还有下半场清华教授: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冲击波,导致“中产阶级不开心”许纪霖: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拿什么守护我们的青春?胡道轨:上海小区封闭日记①胡道轨:上海小区封闭日记②
徐世平:上海人心里,从来不长皱纹孙毅安:这吃相,简直不要太难看 孙林:儿子带“阳”回家隔离,新冠也能引起皮肤病?苏斐:韩国女儿抗疫记,一家四口“阳”了三人不想与您失联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