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记 | 刘亿:成都望江路的故事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10-07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刘亿,四川人,1959年出生,1976年下乡当知青,1977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


原题
成都望江路的故事



作者:刘 亿



2022年5月30日读了“新三届”公号上桑宜川先生讲述已经消失的成都文化路的文章,引起共鸣,因为我在其旁的川大竹林村住了许多年。


并且,一条因文化路或曰九三公路的消失而诞生的成都“望江路”(望江楼公园段)应该可以与桑先生的“文化路 ”相唱和、互补、辉映。在此,我愿意讲讲望江路的故事。

 


 望江路
 
从成都的九眼桥沿锦江南岸顺流而行,经过四川大学东大门就来到了著名的望江楼公园,这段路称作望江路,如此命名也许是因为著名的望江楼之故吧。

今天,我不说屹立在锦江边的望江楼。
 

望江楼
 
不说那“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的著名对联。也不说望江楼旁的千年才女薛涛,薛涛井,薛涛笺。
 

薛涛井

 
更不说被大作家贾平凹喻为成都和成都人象征的竹子。

说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于我有点儿力不从心。今天只说说望江楼公园旁边的这条望江路,这样的话题说起来就会轻松许多。

一边紧靠四川大学,一边毗邻望江楼公园的这段几百米长的望江路原本是没有的,望江路到公园大门口就终止了。

当年的四川大学与望江楼公园仅一墙之隔,其间有一小门。据说一度川大的师生可以通过小门进入公园游玩而无需购票。这有一点像西安交大师生之于兴庆宫公园。

其实这地界上本没有路,也不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是源自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高校合并。

原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成都工学院)之间,隔着一条九三(或曰文化路)公路。当然,这个九三公路与那个叫九三学社的民主党派没有任何关联,而仅仅是成都九眼桥到三瓦窑的一条公路,就像川大后门那条培根路与英国的罗杰•培根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成为四川联合大学。两校之间的九三公路因此封闭,成为了四川联大的内部道路。为了不中断城郊三瓦窑等地区与市内的道路联系,才在川大与望江楼公园之间硬生生地开辟出这段望江路。

值得赞赏的是成都市政在保护珍贵树木方面的作为。为了保护原公园中的珍贵树木,就让这些高大乔木在道路中间继续存活,这反而成为了一道靓丽的景观。大树矗立于道路中间的类似例子,或一棵或一行,在成都市区还有许多,即便在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亦不例外。非常值得称道。

说起川大与成都科大的合并,还很有点八卦的味道。作为当年两所旗鼓相当的重点大学的合并,有两个难题需要解决:其一是谁出任新学校的校长?其二是合并后学校的名称叫什么?第一个问题以科大出校长,川大出书记迎刃而解。可新学校的名称就争论不休,两校均坚持己见,互不妥协。后来,两校好不容易达成共识: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报到上面审批,被英明的上级机关断然否决,道理不言自明。猜想上级部门批示只需一句话足矣:想什么呢,想?

最后,没有办法才取了一个类似于民办高校的“四川联合大学”,简称四川联大。这个校名让四川联大的师生甚至领导都受尽了屈辱:出去自报家门,别人众皆认定为一野鸡大学,不屑一顾。特别是在国际交流中更是困难重重。忍无可忍,痛不欲生。三年后,自己还是将“四川联大”改回到“四川大学”。自此就顺风顺水,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个中缘由值得玩味。

说到改校名,继续八卦。地处四川泸州的原泸州医学院,在华西医科大学(原四川医学院)合并入四川大学以后,认为有机可乘,觊觎四川医科大学之名,遂申报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获批,挂牌。

此举受到原华西医大师生的强烈反对。申诉上去,反对有效,“四川医科大学”之名被收回。泸医将何去何从?该得“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应验,泸州医学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赓即改名称为“西南医科大学”,居然获批。

位于重庆的三军医大及其附属西南医院又不高兴了,反对意见申诉上报,然而反对无效。至此,泸州医科大学摇身一变成为西南医科大学。

然后就该有段子:说一外省考生,被泸州医大录取,到校后不满意,复读再考。后又被四川医大录取,到校后,见竟是同一学校,再次复读重考。最终被西南医科大学录取,入学报到,直接晕倒。

被合并入川大那段九三公路,已经被改名为文华大道。道路两边种植成都的市树银杏幼树,经过20多年的成长,早已是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每到秋天,更是满树金黄,成为了人们打卡留影的不错场所。

作为文科足够强势的综合性大学的川大,对于校园命名也显得文绉绉的,诸如教工宿舍就有铮楼、桃林村、竹林村、绿杨村等等。相比我那作为工科高校的母校之教工宿舍的东村、南村、西村、北村,充其量再加个中村的简单粗暴,就显得温柔、恬静了许多。

闲话少说,回到这段望江路。公路旁边一条平行的人行道两旁,长年鲜花不断,绿草如茵。恰如一小型的市政公园。

每当途经此地,总是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望江路小景

 
甚至升空鸟瞰,惬意依然。茂林修竹,翠绿一片。亭台楼阁,白云蓝天。倚门远眺,别有洞天。身处闹市,内心恬淡。

望江路一瞥
 
徜徉在这样的环境,免不了一番感叹:人生一世,常会为名与利所纠缠,但最好别走火入魔,太过执拗。尽人事,然后顺其自然。

世事多变,沧海桑田。说了望江路,就不得不说位于其起始端那座成都市的著名地标,九眼桥。

成都九眼桥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93)的九眼桥始称宏济桥,又称镇江桥。而九眼桥的称谓始于乾隆年间补修之后。所谓九眼者,实乃有桥孔九个也。

随着成都城市建设的发展,古九眼桥早已不堪重负,其行道功能于1988年被其旁一座现代化的钢架水泥预制立交桥所取代。并因锦江泄洪的要求,古九眼桥于1992年被拆除。

关于九眼桥,有太多传说,让人莫衷一是。诸如:九眼桥中间那一眼(即第五孔)下面是一个“海眼”,可通大海,深不可测;八仙之铁拐李就是在九眼桥上升仙;张献忠败退成都时,将大量珠宝埋在九眼桥下的锦江之中等等。爱信不信,当然,您最好别信。

我对于九眼桥的记忆倒是真实可信。在古九眼桥拆除之前,我就不知蹬着自行车在其上来回骑行过多少次,并在那桥头留下了人生最甜蜜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九眼桥临近川大那头,望江路旁,每到晚上,就有一位婆婆在锦江边摆摊,卖成都的传统名小吃“三合泥”。所谓三合泥,就是以糯米、芝麻和核桃三种食材为主料,配以多达十几种材料炒制成泥状的甜食。

老婆婆总是现炒现卖,这让她的三合泥带着温馨,油而不腻,甜而爽口,香气沁人心脾。我已记不清我光顾过多少次,但每次都是和一位年轻漂亮的四川大学女教师在一起品尝。甜蜜的记忆来自于香甜软糯的三合泥,更在于一同品尝三合泥的那位女教师现在是我孙子的奶奶。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90年代四川大学与望江楼公园之间开辟出了这段市政望江路后,在锦江下游距离拆除的古九眼桥约两公里处,于2001年又重新修建了一座仿古九眼桥,依然是九个桥孔。桥这头依然是望江路,桥那头是河滨路。

有必要再建一座仿古九眼桥吗?答案是肯定的。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恐怕连成都的市政当局在重修九眼桥时,也未必有所参悟:就是这座九眼桥,将成都与帝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刻也不能分离。

在此,我愿意无私地分享:

这源自于视颐和园为自家后花园的魚和虾于2021年12月17日在“美篇”发布的一篇“说说”所引发的讨论(魚和虾:夏教授;候鸟:本尊;慧云:中国文学慧云教授)

鱼和虾(说说):又去“俺家”后花园了,主要冲十七孔桥去的。马上就是冬至,提前再看一次金光穿洞。好像跟十几天前没啥区别。虽是寒冬,园子一如既往地美丽,没了叶子的树木都是别样地妖娆。
 

颐和园十七孔桥

 
候鸟回复鱼和虾:你家园子比我家园子看起来大多了,让人羡慕不已,我们的东湖(距新九眼桥下游约2公里,今注)只有120亩。关键是那座桥,居然有十七个孔,确有皇家气度。我们成都有个九孔的桥(九眼桥)就让人骄傲得不要不要的。

成都九眼桥


鱼和虾回复候鸟:九孔,十七孔,异曲同工。九孔,从两头往中间数,终于五;十七孔,亦从两头数,终于九。五和九,八卦里的两个最大数。所以,成都人,帝都人,都是都之臣民,天之骄子。建桥以示神权与皇权,以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地位。这样理解,可否?

候鸟回复鱼和虾:我在九眼桥窜上窜下几十年,却没有想到这一层。这是文化欠缺使然。你不仅文史功底深厚,还才思飞扬,更为重要的是数学能力超强,不仅能从1数到9,还能从17数到9。真让小弟顶礼膜拜,佩服得五体投地。

候鸟回复鱼和虾:我知道有九五至尊的香烟和酒,依稀记得还有个九五至尊的电视剧。但怎么也想不到九五至尊能将成都与帝都联系起来。太让人欣喜了,这应该是本人混美篇以来最大的收获,没有之一的那种。美篇藏龙卧虎。来美篇,真好玩。

慧云回复鱼和虾:绝妙的数字联想!巧妙的词语运用!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最精妙的诠释!

候鸟回复慧云:看到夏教授对于帝都和成都两座桥的解读,真是让人服气。既美妙又靠谱。您的评论也是锦上添花,美哉妙哉。这让人对于帝都及帝都人(孔教授亦是帝都人,今注)佩服至极。
 
成都的文化路(九三公路)因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而消失,成为了川大内部的文华大道。成都的望江路(望江楼公园段)却因高校合并、文化路消失而诞生。而延长的望江路将九眼桥与新九眼桥连接在一起。九眼桥进而因着“九五至尊”将帝都与成都联系到了一起。

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美妙。

刘亿专列我把人生第一份工资弄丢了自动辍学,次年考上重点大学青春不假,“无悔”就免了吧乡村媳妇赤果果,知青小哥萌葱葱人生最差一次考试,改变我的命运刘亿:我与“朦胧情人”英格丽诗的一世情缘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城市记忆

桑宜川:消失的老成都文化路

只留下记忆里的美好时光

最后的黄埔军校:
成都北校场的岁月底片
易中天:成都人的花样活法
乐观是四川人的根性
赵柏生:沉醉在成都的小街小巷
杨炳豪:最没有存在感的魔都老地标
顾土:上海人,无论什么时代,
都是一个鲜明的符号
爱上重庆,只需7个瞬间
孟国庆:我也说说上海人
葛剑雄:魔都上海的前世今生
 邓李:厦门的一头蚊子与一粒地球
工体,北京人的精神与记忆
张家康:小城繁昌,山水相依
夏玉和:益阳少年时,
那江、那船、那渡口
方方:男女老少露宿街头,
曾经武汉的夏夜风景
易中天:武汉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方方:行云流水的武汉

方方:张之洞如何成就了大武汉?

方方:随意说杭州,少一些富贵气,多一些儒雅气仇荣亚:寻觅曾经的北京三里河邵学新:汉口楚善里
1970~80年代上海弄堂生活掠影
成曾樾:北京胡同的旧貌新颜陈原:北京,北方的一座孤岛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五百年卧虎藏龙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林晨:也说大同的古城新造易中天:北京人和上海人互相瞧不起?杨劲桦:梦里颐和园李晓斌:带你去西单那堵墙再走走刘福泉:小巷深处的记忆余浩:北京的老百货商店
余浩:北京最后的副食店河北省会:从保定迁到地球最大庄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