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记 | 赵柏生:沉醉在成都的小街小巷

赵柏生 新三届 2022-03-21



作者简历

作者青年时期


赵柏生,1974年上海新虹中学毕业,1975年到江苏大丰的海丰农场务农。1978年考入华东师大外语系英译专业,1982年分配至国家旅游局。1987年到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学习一年,后转至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和港中旅国际旅行社工作,直至退休。2019年在美出版散文集《人跋涉 心相随》。

原题
少城小街



作者:赵柏生



少城是一个区域的名称,位于成都老城区西部,在天府广场西北不远处。当年建城后大致范围:北起小北街,南达将军街,东至老东城根街、平安桥一线,西抵同仁路。共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

据资料,这是清朝朝廷于1718年平定三藩之乱后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城中城”,故又称满城。由于地处战国秦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故人称“少城”。英语译为Small City “小城”。不知“少”和“小”是如何连上的。

彼时,汉人不得入内,满人不得出城。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八旗兵解散,少城也因此开放。破落的旗人子弟开始偷出城外,为了谋生;城外的汉族人也可潜入城内,做旗人的生意。双方逐渐融合、通婚。

 
成都,别称蓉城、锦城。初次造访是1986年7月,而后是1989年5月,都为公事出差,来去匆匆。印象深刻的是,大汗淋漓中,饕餮辣味大餐,麻得嘴唇颤抖、辣得满脸汗水如泉喷涌。

进入新千年后,又数次去了成都。年岁渐长,注意力也发生了变化。蓉城的安稳闲适春艳秋雨渐入心怀。及至2010年代,这个城市已扎根心上,成了我和内人的频访之地,几乎年年必去,如若我家后花园。


现在的成都,繁华兴旺之地是城南,那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名牌时尚比比皆是,高尚社区风起云涌,商务中心,会展中心,豪华酒店,上档餐厅,等等,发展方兴未艾。

老城有些破败。少城虽然灯光阑珊,却涌动着生活的熔浆,浓浓地、缓缓地、却也奔腾地、充满生机地、流淌,伴随日月星辰,烤暖百姓生活,温存游子游客的漂泊身心。少城也因其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的积淀,依然迷人,惹人喜爱、使人欲罢不能。

小通巷上

小街是少城的脸,也是它的血和肉,它的经和脉。它的表情,沮丧或飞扬;它的机体,健康或病怏,全是它的存在,冒着热气的真实。它不像北京的胡同那般古老深远,与上海弄堂的稠密烟火不同。小街窄到只有6、7米宽,比一般的路窄,比胡同和弄堂宽。两边的步道却宽达3、4米。有一条称为黄瓦街的,道路部分竟只有约4米宽。街街宽窄不一,却都林荫布满上空。晴天阴天小雨濛濛,小街都是舒适宜人,漫步道上,眼望前方,可发思古之幽情,环顾左右,可感生活的律动。


那天早晨,信步至奎星街西头的纽空间咖啡馆。咖啡馆在小街边沿,占去了人行道,还占去了小块路面。小路竟然在此缩窄尺寸,蜿蜒而过。咖啡馆得天独厚,高出地面近一米,木秀于林。远处观之,好似一方世外蓬莱之境,浮出升高,展示无遗。咖啡馆外,百平米的空间,有4棵银杏屹立,树干苍老,10月秋季,却依然枝茂叶繁,遮去世间烦乱,裹入清凉惬意。小桌小椅星星点点分布其间,散漫却不乏有序,好似法律框架围绕,自由在内。三两饮者,或低头做事,或抬头读书。一个静好市隐处。


说是咖啡馆,其实称为文化站点更为恰如其分。玻璃大屋内,兼营书籍及其他一些时尚文具小物品。年轻人在里屋的空间,举办文化活动和一些创意活动。

一杯咖啡,只需20元,还可无限续杯。100元的月卡,随时可来坐上半天, 浸淫于各自所好,间或头脑风暴,孕育奇想妙思,过后可有作为。屋里屋外,都很惬意,耳边轻音缭绕,间而,悦耳的男声英语响起,似温暖手掌,轻抚。


少城小街,怎么说起了时尚咖啡馆?

老城之名,其实承载的是历史符号。300年前的建筑已近乎全部变成尘埃。但土地还在,文字留存,人民代代传承,固守并生活于斯。街名一项就能唤醒记忆,忆起几百年前的景象,让人沉浸往事与昔日的回味,充实后奔向前方。


于是,小街两岸,破旧的老楼被唤醒,残缺的边角被修补,梳妆靓扮,好似打上现代的补丁。卖相(意:外貌)好看了,情绪昂扬了,诱惑增加了,青年喜欢了,中老年人也能找到一席小地。底层的住户,破墙设店。门脸花色繁多,内里各具自家风采,创意叠加,抓人眼球。

私营,觉醒了人们的财富欲望,激起了人们的求新意识,建立了人们的自我价值,彰显了人们的各自表述,推动社会进步,服务人民大众,走向未来。

这儿的招牌,显绝招。餐厅叫妖艳儿火锅兔;酒馆唤微醺大叔啤酒馆;茶馆么,更是此地好戏:等闲庐,雅叙处;还有创意小店点缀其中,活跃跳动。

 
魁星街独占鳌头,好似沪上的南京路。北上吉祥街则刚刚开始发育,正抬起追赶的脚步。南下栅子街,以及西延的小通巷上:默契小屋,依旧小屋-still bar, 日式酒肆,米豆酒屋。路边搭起的小房间,灯光暖暖,姑娘在里,倩指轻移,妆扮小天地。首饰挂件等等,显温馨。



这条小街缺了魁星街的火热,少了吉祥街的烟火,却多了一分从容雍容和如水清淡。行人脚步缓缓,眼光沉稳,周遭细细打量,收入心底。这让我忆起了上海的淮海路,是留给自家人的一条街吧。
 

孙悟空再变,小街依然是百姓生活的地盘:魁星苑,惠院,祥和里,老院坝,祥泓苑,祥满苑。听听这些名字,吉利当头,看看考究的匾额,满满祥和。进入后的左边,通常是门房间的功能,老者把守,内里安住一院居民。

 
三条小街如兄弟般亲密排列,均东西走向,西头接壤的是少城的西部边界,同仁街。此为纵向大道,车水马龙。

向南徒步二百余米,路过泡桐树街(清代名:仁里胡同)— 一条窄窄小巷、一路绿树环抱、一街私家菜系和咖啡小馆、一片宁静温馨。身临此境,滴答时钟成了遐想幻想胡思乱想的伴乐;泡桐树小学曾栽种三棵泡桐树,“成人成才,像泡桐树一样茁壮成长”,也因此成了泡小的校训。
 

路过支矶石街 — 两旁青灰砖外墙,户户看似都是大院。据传,因为著名的“严君平”在此问卦,小街声名鹊起。另传,街名中的石乃天上织女的支矶石啊!老故事里仙气飘飘,令人心驰神往。


来到闻名中国、老外也知的宽窄井巷西口 — 宽窄巷子,其美其妙,早已广而告之,众人皆晓。啰嗦一句,窄巷子东头的“大妙火锅店”,其名含妙,妙趣横生。

停步,右转往西,是枣子巷。说实话,大名之下,其实难副。一条宽阔的马路,主路就宽,辅路更不窄,其间还有绿化道。这是一条新近开发的休闲大道,叫作巷子实在是脚小鞋大,不合尺寸,套进去大有晃荡,感觉别扭兮兮。大街一路西眺,簇新而显失过往痕迹,倒是落得敞亮。两边人行道上干净整洁,时有座椅,走走坐坐,啤酒咖啡,心情当是愉悦。这是一条刚出少城的路,纳入此文纯为烘托少城的老旧,其实也不尽然,少城经脉与城外连通,生活才流动起来。


收回走岔的脚步,继续南下百米有余,来到了柿子巷。吸引我的是,据说这街上还保留着仅存的少城古迹五处中的一处,在巷东口,曾为“成都军区保育院”的建筑主体。我想寻根,寻少城曾经的真模样。可是,从西到东,往返两次,询问数人,均未发现庐山真面目。第三次走到巷子东头,细细寻觅,在一工地入口上方的横牌上,猛然看见:成都市屹华建筑工程公司承建柿子巷砖楼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对了,就是它了。

竟有些“有志者事竟成呢”的况味呢。


柿子巷,真正是巷,是小巷,原为清代少城的太平胡同。闻名全国的四川近代骨科四大流派从这里走出了两家。即以杜自明、杜琼书父女为代表的满族杜氏骨科世家,和以何仁甫与他的三个儿子为代表的蒙族何氏骨科世家。而今流连小巷,“何氏宅门”依然在目,不知“斯文草堂”是否归属杜家。

巷子窄窄,少人静谧,小店两家,清新亲和,文艺范儿,创新不乏,喜爱大有其人。年轻人趋之若鹜,我等过气之人,入内蹭点喜感。得宝谓之淘,一幅小画,让我喜爱,携回家中,可说淘得一宝吧。


画上一巨大猩猩,怀中一对青年男女,暖朱红色,是猩猩的通体色彩,几乎覆盖整个画面。艺术家是一位20多岁小伙,寓意巨兽捍卫爱的伴侣。店中男孩告诉我,艺术家正和他的爱侣在度蜜月呢。冥冥中、意念里,大猩猩正护卫他和她的亲密之旅,直到天长地久,我信。

这儿就是少城的西南角了。走出小巷,来到蜀都大道金河路,成都的东西主道,如北京的长安街。稍走几步即抵长顺上街,我理解是少城的中轴之路。由此继续东向,即进入将军街(清代名:永安胡同),少城的南围。继续往东,就是东城根上街,便是少城的东界了。


北上约一公里,是巴金小学,现名东城根小学。

途中可见:东马棚街(清代名:仁德胡同)以及西马棚街(清代名:广德胡同)。马棚为满蒙八旗兵营所用。1914年,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建在东马棚街,巴金曾于1919至1923在此学习,他的最早的一批文学作品即在此问世。

黄瓦街(清代名:松柏胡同),一说是两个军营里的侯爷家业破败,为“冲喜”,遂用庙宇的红砖砌墙,琉璃黄瓦盖顶。明国始,命名为黄瓦街。我观之,长仅约100米,宽只约4米。

枣子巷口

游子如我客居的过街楼街,现时已成“保姆街”,日日人头满满,皆为讨生活。毗邻的红墙巷口,“大碗面”招牌醒目,午餐时分,店内店外,几近失去插脚处。店内坐着,店外也坐着,随意坐,马路畔可坐,小凳坐成一席每日生活之宴。

热气腾腾,火火焰焰,是少城街街巷巷的写照,也是整个城市的缩影。
 

夸张店牌,辣味弥漫,你不能不停下脚步,你须张开大口,用你的味蕾来亲品少城的滋味,尝遍成都城的美味。

少城的北界:小北街,已无从查询。问过出租司机,说了一名,点位还是模糊。不过根据少城的周长22500多米推断,应该在八宝街往北不远处。

少城墙高4.3米,俗称“穿城九里三分”、有5座城门,其中以大东门最为壮观,上面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块匾额。

枣子巷大道

这壮丽的城墙城门把少城的街街巷巷裹得水泄不入。遥想当年,一个树荫婆沙,人头攒动的小王国。

从空中俯瞰,整个少城布局如同一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一条长顺街是蜈蚣身,其余兵丁胡同是蜈蚣脚。
 
少城之外,成都城内,玉林路上有“小酒馆”和赵雷的“成都”。往古,杜甫草堂。

当春风吹来,当时尚兴起,那股来自少城的古风,比春风更沉醉。


(作者注:2020年10月至11月在成都小住一月,有感写就此文, 12月4日毕。)

赵柏生写字楼
那年秋色最醉人
我的第一本日记
父亲无奈而不甘的一生
被放逐在精神的荒原上
我在上海长大从未睡过床铺
温暖的夏威夷那些人那些事
吭哧一辈子,我差点无法退休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城市记忆

最后的黄埔军校:成都北校场的岁月底片易中天:成都人的花样活法乐观是四川人的根性爱上重庆,只需7个瞬间

孟国庆:我也说说上海人

葛剑雄:魔都上海的前世今生

 邓李:厦门的一头蚊子与一粒地球

工体,北京人的精神与记忆
张家康:小城繁昌,山水相依
夏玉和:益阳少年时,那江、那船、那渡口
方方:男女老少露宿街头,曾经武汉的夏夜风景易中天:武汉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方方:行云流水的武汉

方方:张之洞如何成就了大武汉?

方方:随意说杭州,少一些富贵气,多一些儒雅气仇荣亚:寻觅曾经的北京三里河邵学新:汉口楚善里1970~80年代上海弄堂生活掠影
成曾樾:北京胡同的旧貌新颜陈原:北京,北方的一座孤岛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五百年卧虎藏龙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林晨:也说大同的古城新造易中天:北京人和上海人互相瞧不起?杨劲桦:梦里颐和园李晓斌:带你去西单那堵墙再走走刘福泉:小巷深处的记忆余浩:北京的老百货商店
余浩:北京最后的副食店河北省会:从保定迁到地球最大庄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