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踪 | 周小六:我在加拿大的抗疫生活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16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周小六,医学院77级毕业后在北京三甲医院做病理医生,1988年晋升主治医师。1989年研究员身份赴日,1990年就职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部。1998年移居加拿大,后移居美国,两栖于美加之间。


原题

熬过了新冠,洗礼了身心


 

作者:周小六

何时走完疫情我们不得而知,但长期与疫情共存已是不争的事实。
2020年病毒猖獗之时,在大学的工作的我从4月份起开始驻足家中,拉开了独居生活的序幕。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疫情很快会过去,就没有去参加抢购。在日本的时候,地震频发,地震以后,物资短缺,但每家也都只买一点,为的是每个都可以买到。我因为只是一个人,家里随便找点吃的就可以活下来,就没有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出去抢购,以至于在食盐绝断的日子里,才想起外出购物。但商店货架空空如也,我没有找到食盐而失望而归。回到家后到处翻找,终于找到以前为了治疗落枕用的盐袋,非常时期顾不上洁癖了,好在我经常腌点咸鸡蛋,糖蒜,还有黄酱,维持生命暂时没有问题。直到此刻才感觉到,以往认为平淡无奇的日子是多么幸福,现如今,平常的逛街,东张西望都已变成了奢侈品。
与食物的短缺相比,与世隔绝的生活、担忧和焦虑才是击毁精神防线的利器。家中的三口人分居三地,宛如三个孤岛彼此相望,遥寄相思却无法团聚,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思念,在人生的路途中,这份经历已占了太大的比重,尤其在步入老年生活的进程中就显得异常沉重。
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在写疫情日记,遥想着这是人生中的一次事故,可以作为史料存留于世,在新三届公号发表3篇疫情的文章后也许会曙光来临,但出乎意料的是,疫情不但没有退去却愈演愈烈,从想象的偶发事故居然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每天早上躺在床上码完一段字才觉得太阳从东方升起。随便挑了一些段落,以表不同时期的心情:
“现在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从年初疫情的序幕拉开到如火如荼的在全世界的暴走,再也没有哪个绝对可以放心的地方,除非偷渡到北朝鲜。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心理足够强大,但随着疫情的逼近,再也无法淡定和若无其事。
疫情之后,本来就很瘠薄的写作水平到了颗粒无收的境地,脑子一片空白,以前还有点沾沾自喜的小聪明也无影无踪。实在闷得慌,就在手机上写点七上八下的心情,好像是有感而发,其实就是无聊而已。反正呆着也是呆,把微信里的东西发出来也算对填补这段时间的空白。”
”最近,每天很早就醒,今天早上外边雨点敲打玻璃的声音,在以往宛如交响乐的滴滴答答,曾是最优美的助眠曲,可现在听到这声音却增添了几分凄凉。疫情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我只能在家里近乎软禁的生活,也许自己是医生有点神经质的缘故,看着每天爆发性上升的数据,看不到任何缓解的迹象,精神上情不自禁的本能,让我仍如临大敌般的尽量逃避与外界接触,以求得一点心理上仅仅的安慰。如能等待疫苗的问世,不计成本,不顾损失作为宗旨的活下来就是大功告成了。因为我赌不起,历次的病毒在我周围都是无孔不入,我小心翼翼的防范仍旧不能逃避它们的侵袭,多次劫后余生的经历让我心有余悸,这次也只有孤注一掷的闷在家里,我确信一个人呆在家里是最安全的,当今的世道中,距离一定可以产生美。”
“现实中,我是一个应付人际关系很蹩脚、没有其他爱好、生活特别单调无趣的人。所以,能以简单的方式生活,是最无阻力的自由落体般选择。对离群索居的生活我很快就适应了,还有点求之不得。因为当我集中精力写东西的时候,我会连续几小时拿着手机,几天不出门都不会寂寞,沉浸在思考和语言喷薄欲出的快感中。我可以一天画上十几个小时的画,也可以连续不断地追看喜欢的电视剧,像青春期的颠狂,在等待着更新的迫切中抓耳挠腮,不择手段的追踪到一点剧透也让我欣喜若狂。我耐得住安静还有点享受孤独和简单,能完全的把自己从人群中抽离出来,就能安下心来。从某种意义来说;隔离对于我似乎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一直都找不到这么大块的时间可以挥霍,自己有一肚子的话要对自己说,虽很多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在寂寞,孤独和郁闷的背景下,往往更可以激发语言的奔腾不息,喷发流淌,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大多数都是在孤独封闭的心态下写就的。是不是可以认为自己有成为作家的潜质而窃喜一下呢?”
“我喜欢画画,不是因为我画得有多好。我其实只是刚入门的水平,没有受过一天正规的熏陶,所以无论画成什么样,我都会原谅自己的拙劣,都会沾沾自喜和心情愉悦,还有点上瘾。自己虽没天赋,但有勤奋。从一种神秘感过渡到喜好,并且发掘出了真正的乐趣和孜孜以求,是很幸福的事情,一旦无所事事的时候,画张画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所以,尽管我一直进步不大,我仍旧沉浸在其中,自我陶醉,自娱自乐。”
“女儿上大学,老公在美国,因为疫情天各一方,我成了“孤寡老人”了。以前为家人呕心沥血,劳累之余时时还有点怨怼和牢骚,曾经如此渴望自己的时间。如今,回想起家人在一起吃饭、外出都是一件很遥远但幸福的事,居然那么让人怀念,人性也许就是这样,失去的才是美好的。
因为爸爸不在,女儿好像突然长大了,这些年没有荒废我们的付出,我们的宠爱也没有让她变得自我。她单纯善良、有孝心和担当,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没有辜负我们十几年全天候的陪伴和心血浇灌。她尽量陪伴我这个独居的老妈,趁着周末和学校短暂的假期自己开车回来,回来之后帮我处理我跟不上新科技遗留下来的内务,心理上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也老早就不动声色的外出买吃的、烤点心、炸油条,烙酥饼,准备她喜欢的食谱,把几十年厨艺的精粹发挥到了极致。虽看上去漫不经心,但心里却惦记着她的行程,恨不得夹道欢迎,迎接她回家小住,使出全身解数竭尽全力的讨好女儿。我心里也明白;如果女儿不在加拿大,我是没有这么大的动力承担独居生活的历练。一直认为自己是精神上极其独立的我,也沦落成为朝思暮想的孩子奴。每次看到她风尘仆仆的返回,讲述学校和朋友的趣事,总是那么快乐,心中就由衷的喜悦,在我们蹚过漫长的荆棘之后,才醒悟到:“人生中快乐永远比成功更重要,那是一生的福利,是最坚实的幸福源泉。”

随手翻出来以前做过的食物


曾几何时,我们曾努力拼搏,与命运抗争,但在成就与收获面前,更多的是麻木和理所当然,难于激发出快乐与满足,以至于必须用一生去找寻那快乐的火种。”
“微信的诞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老公每天与我微信通话,彼此报平安,宛如他近在咫尺,心里多了一份踏实,似乎比在一起的时候说的话还要多,距离有时候是个好东西。
硅谷是疫情的重灾区,加州人口相当于整个加拿大。人口的密集,加之并没有像加拿大这样隔离和关闭,疫情的蔓延疯狂和肆虐。老公没有因为疫情在家呆过一天,让我特别担心的同时,也感恩他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挣“工分”,支撑着家庭开支和女儿的教育,因为每个人都努力的承担对家庭的责任,是一个幸福家庭的源泉。
几次去美国,我兴师动众的准备资料,主动要求海关检查我,却被告知;“不需要”,还很失落呢。入关出关都很简单。但加拿大很繁琐,填写入关申请的手续很烦,有一次光在出关时就花了近三个小时,很崩溃。现在终于不需要了,值得放鞭炮庆祝一下。”
“女儿的狗狗Coco,每次在女儿回家之时,立马翻脸不认人,连她的房间也不让我进。但女儿不在的时候,它也不吝啬对我溜须讨好,贪吃贪喝的鞍前马后的呼应,坚守着看家护院的责任,她比起我以前养过的狗狗们有点心机多端,不够憨厚,经常多管闲事,很吵,但保卫家园的忠心耿耿和嫉恶如仇却比起那些憨憨狗狗有过之而无不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感。有它在,我才能坚持一个人生活这么久,军功章上也有它的一半,可圈可点。”

为狗狗画的像和钩织的毛线狗  


“当一切秩序都打乱,处于孤独无援的状态下,自己要抖起精神来支撑和守护自己的家园,不出去买菜就自己生豆芽,居然零失败,批量生产的豆芽,在食物匮乏的日子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疫情期间国家鼓励呆在家里,由国家支付经济损失,因此服务行业处于瘫痪状态。室内的零零散散我都自己处理,粉刷墙壁、门窗,贴瓷砖,换洗衣房的贴面,组装柜子,翻新壁橱门。室外的建筑工程也不得不赶鸭子上架。
女儿无学可上,又已值盛夏酷暑,游泳池是唯一可以让身体处于运动状态的地方。每年都是老公打开的游泳池,眼看着烈日当空,暴晒之下仍旧无法开启,女儿请缨,开车跑遍了整个城市的店铺,消毒剂全部断销,过滤器的配件也无处找寻,我的心情又陷入了焦虑。老公在家时,一直都不觉得他有什么用,经常为他油瓶子倒了不扶,满眼的事情要做却全然不见,为他下班之后,整天翻手机,刷电脑而心烦,可是现在,车需要修,草坪需要割,楼梯需要补,停车场需要刷,这些以前不需操心的事,现在却如泰山压顶喘不过气来,突然好想他,这次,距离好像没有产生美。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是我们浸在骨髓中信念,活人难道还能让尿憋死吗?于是乎,在终于找到消毒剂之后,我和女儿就对用泳池下手了,女儿游泳运动员出身,身高1米72,虽刚刚成年却活力四射,身手敏捷,挺拔担当,那力量和技巧完全可以与老爸媲美,我惊呆了,原以为还稚嫩的漂亮女儿,却大显身手地为我移掉心中的包袱,一切不可能,在女儿的不屑一顾面前已变成可能,我就只搭了一把手。她真是我的解忧草,亲力亲为的测定酸碱度,用高压喷水枪清洗盖布,让我拨开乌云见太阳,心情一下多云转晴了,看到清澈碧蓝的游泳池,我们又可以悠闲地享受美丽的夏天,我的心充满感激。女儿开学之前,我又配合她封上了游泳池,让生活进入了以往的轨道。”
“我也未能免俗,当初就是为了老区的好学校,放弃新区的房子,入住后,从未停止的修缮,过了“保鲜期”之后,大大小小的事情蜂拥而至,屋内已基本完工,但外边的楼梯失修破损,没人为这点小活接单,我就自己开车买回一袋水泥,到店里找师傅刨根问底的打听一番,居然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小时候总到建筑工地疯野,见过泥瓦匠抹水泥,我就照猫画虎的把楼梯猫盖屎似的盖上一层,居然奇迹般让楼梯以美貌示人,实在是成就感满满。为了修楼梯,我把停车场严重污染,无奈之下,又买了两桶沥青,重新粉刷,真的无法想象我居然有这么大的潜力,如果再年轻点,可以应聘建筑公司的很多职位了。”
“最近剧荒,就去翻看日本的电视剧,没想到日语居然没有被长期搁置而遗忘,宛如彼时的通透。年轻就是好,可以依仗良好的记忆力得过且过,现如今,经常怀疑是否进入了老年痴呆的状态?多年来积攒点单词时不时地就想不起来。衰退真是让人痛恨。”
“独居很孤独,刚开始时还有点害怕。但我很快对离群索居具有了免疫力。一生都在跋涉奔忙,从来都没有待见过自己的喜好。能有这么清静和充裕的时间,让我变得富有和充实。但疫情的诡计多端,愈演愈烈的无解,也让人忧心忡忡,在担心家人的安危和健康的时候,也让焦虑的情绪此起彼伏,可是,人生多数的时间是没有选择的,能做的只有朝前看,一个人,想办法活成自己的千军万马。
每当这时,我就开始画画、做手工、种花种菜,修缮室内室外不顺眼的地方,来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闲下来。记得有一段鸡汤:“痛苦烦恼从来不会在你展开行动时偷袭你,它只会在你头脑空闲时进攻你。不管在逆境,还是在顺境,人终究是需要忙起来,来缓冲世间带来的噪音”。

  

缝制的沙发套和椅子套

“毕竟,人生在世,不止喧嚣,不止沸腾,还应该有独自静守的境界。我对这两年多近乎于与世隔绝的生活和独处,似乎已习以为常,倒觉得生活很轻松,与烦恼绝缘,与凌乱断交,似乎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对外来世界的喧嚣筑建了免疫,能够有着漫长的时间磨练心性,体会人生的淡泊,也是难得的“孤独学前班”。
每当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候,也会想想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饱经血雨腥风的侵袭和牺牲生命的代价,与其相比,这点孤独和困难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想到这些的时候,生活的美好似乎也就款款而来了。”
“疫情带给这个世界的除了灾难之外,还涂改了每个人的生活轨迹。
人的很多习惯是在不经意间被激活。我喜欢安静,但一直都没有静下来的理由和条件。真正能让自己静下来,还是疫情的缘故:朋友圈已不像以前那么激情四射,疫情的持久战已让人们麻木倦怠,以往的寒暄,问候,在大环境的笼罩下都显得力不从心,朋友们也都由于疏离而变得陌生,渐渐的变成了网络的“铁公鸡”,对熙熙攘攘的消息可以选择性的过滤、点赞和评论。自己的自嗨也让朋友们审美疲劳,亲朋好友由于不能相见感情愈发淡漠。没有聚会,没有紧密的交往,一切都回到原生态。这些都是促进只能保持自我的理由,每当世界忘记了我,我就只能自我欣赏和陶醉,在自嗨的同时成就了自己,丰富了人生。”
“以往,我们为什么对自己的需求不在意,而是有兴趣纵观世界风云,为世界的诡谲而情绪波动?为陈旧的伤害而耿耿于怀不能释然?为童年的阴影用一生来治愈?为世界风云变幻无所适从,跟随着波澜壮阔而义愤填膺?是因为信息太发达,占用了我们本应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需要自己的世界休养生息,抚慰和平复累累的伤痕,去展望美好的未来,这是这次疫情的经历让我得到的意外的收获。”
“独立是一生的功课,疫情的无奈加速了我的成长。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完善自己的心理强大才是一直要做的作业。我是一个内心柔软的人,失去亲人面对分离总是伤痕累累,儿时的心理成长没有人去光顾,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自己疗伤。有人陪伴是幸福的,但我害怕那种过于粘腻的关系,我羡慕那种夫妻恩爱,难舍难分,不离不弃的夫妇,但我特别害怕如果过度依赖,当分离和失去降临之际,需要忍受那种切肤之痛的恐惧,带来的重叠伤害伤到自己,这也许是一种自私,但提前预知和有心理准备也许是明智的选择。”
“疫情的最大收获是对孤独的共情:孤独是人生中不能剥离的尾随,它与是否有人陪伴、是否富有、是否家庭和睦,儿女承欢膝下并没有根本的关系,真正的孤独是那种内心的漂浮,是那种剪不断理更乱的精神侵蚀。人们都不愿意承认孤独,不屑于启齿在熙熙攘攘之中仍旧存在的孤独感。但在疫情之中,当所有外在的因素都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时候,孤独就不再需要掩饰,保持内心的淡定,让自己主动成长,发掘自己的潜能和爱好是与孤独最好的对冲,渐渐的也就发现,孤独其实也没有那么深恶痛绝和难以启齿,与孤独共存,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定气凝神,享受自我,倾听自己的内心。”
“疫情的无选择挖掘了人的潜能。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依靠,依靠父母、兄弟姐妹,依靠老公和孩子。可是当这一切都成为不可能,要想生活下去,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当自己忙起来,没有时间去想,以往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现实的逼迫下让自己去尝试,终于发现:我们居然远比想象中的强大,如果精神上的独立超越了心中的不安,一切好像都不是事。”
“疫情的不得已也让我过上了极简的生活,消除了欲望,减少的交往,避免了攀比,节省了花费,剪掉了负累使心灵松绑,突然感到:要想好好的活着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返璞归真,回归到简单朴素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滋润。当以往的那些欲望带给自己的累赘,被统统都丢弃以后,才觉悟到简单的感觉真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轻松愉快。这种看似独孤的日子,在没有社交的烦扰,狗狗相伴左右,每天读书,画画,写作,做手工,种花种菜,似乎回到了原始的状态,与现代社会脱钩,但我却感到充实和富饶,这也许就是我潜意识中梦寐以求的退休后的隐退生活。当原来潜意识中想拥有的东西,真正回归到身边的时候,好好的活在当下成为生活的座右铭,是轻松和快乐的。我愿意将这种生活模式继续下去,因为可以心静如水。”
疫情即将过去,曙光在前头,为曙光的来临我们付出了任性,付出了自由,但却收获了轻装上阵,也不算在疫情中白走一遭。
一年如穿梭般的飞快,想起自己的年龄总是跟心态对不上号。几年的半封闭的生活,也许多了几分沧桑,但我的心态一直停留在疫情前,那种幼稚,直率、简单、说话从不走心曾是无法改掉的桎梏。但现在,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经常口无遮拦,不用担心自己长期装嫩留下的后遗症,整天努力把自己的行为与年龄挂钩,不得不保持应有的矜持和成熟,不用担心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谙世事,不用违心的去迎合外界的莺歌燕舞,这让我的头脑放空回归到我的原生态,变成了本来的我,而不是以往经过装扮,带着面具装腔作势的我,很放松,很舒服。
希望这种感觉不是我一个人,能够任性的做回真实自己,不用在意还有世界的复杂。经过人生的动荡起伏,在绞杀和博弈的劫难之后,保持自己内心单纯,和内心坦诚交流,不瞻前顾后,努力爱自己,赤裸裸的活成自己想要的状态,我的生活我做主,是这次疫情带给我最大的觉悟。
这篇小文本来想写一篇美篇,可是,美篇对海外游子不开放门户,只有试着投到微信公号新三届,想找到一个角落存活下来。

附上最近画的画,钩织的画和做的手工,作为对一如既往支持我的网友们提供茶余饭后的消遣,希望得到赞美和表扬,以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


花儿的盆景



梅兰竹菊

 



 


2022年10月21日于加拿大


周小六专列
周小六:零基础学画画,
焦虑失眠的自我疗法
周小六:丢了铁饭碗,
我变得特别见钱眼开了
周小六:在日本的苦乐年华
一个女人捕捉捷径的“奋斗史”
周小六:从喧嚣归于平淡,
我在加拿大生养第二胎
周小六:一张幸存老照片,
一段快要失忆的岁月
家有"七仙女",下凡各显神通
周小六:舍不得“以身相许”,
就没有男生愿意帮我了
周小六:歇口气都有罪恶感
那一刻,拼的是你全部青少年时光
周小六:罢食学校食堂时特别开心
周小六:跌跌撞撞的青春
周小六:1977,柴禾妞翻身记
周小六:儿时的劣迹斑斑不需要粉饰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新冠亲历记

刘澜昌:全家感染新冠!

我的香港居家抗疫实录

孟建平:我在云南瑞丽被隔离

刘亿:成都“全民核酸”亲历记

陶海粟:新冠感染者的美国亲体验

沈睿:我在墨西哥感染新冠,

一路畅通返回美国

李良汉:生死火神山,

我是治愈出院的重症患者

李良汉:走出火神山,

回家之路近在咫尺

李晓平:一个武汉人的隔离日记

向品国:武汉围城中的医院亲历记

陶海粟:26天双阴+双非的回京之旅

王骥:今儿核酸了吗?

北京人问候语赶时髦

顾万明:群众是抗疫基本盘,

不是斗争对象

朱健:“停摆”的魔都,

我的打工兄弟怎么啦?

停摆的南京路,“魔法”失灵之后

朱健:盼星星, 盼月亮, 盼尽头

上海这一次没考好,下一次呢?

上海究竟发生着什么?

接下来还有下半场

清华教授: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冲击波,

导致“中产阶级不开心”

许纪霖: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拿什么守护我们的青春?

胡道轨:上海小区封闭日记①

胡道轨:上海小区封闭日记②

孙毅安:这吃相,简直不要太难看

 孙林:儿子带“阳”回家隔离,

新冠也能引起皮肤病?

苏斐:韩国女儿抗疫记,

一家四口“阳”了三人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