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 刘晓华: 父亲的无畏, 我们三兄妹躲过上山下乡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刘晓华,生于北京,现旅居英国。
原题
父亲的无畏
又到清明节了,对父母的思念又强烈地涌上心头。文革中的一段往事,一段最难忘的记忆又让我拿起了笔。
1968年,在小学晃荡了两年的五六年级学生,在“复课闹革命”的最高指示下进入中学了。
在中学,革命高于复课,天天读,深挖洞,喊口号又折腾了一年,69届(以前是六年级)开始分配了。他们很不幸,被一锅端去东北建设兵团,别无选择。不幸的69届有的可能还不到十六岁,就要被送到遥远的北大荒接受“再教育”。
我二哥赶上了。学校里在做动员,宣传,高音喇叭里整天播放着豪迈激情的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说是动员,其实没商量,必须响应号召……
这个坏消息降临到我家,我的大哥因为身体原因没有上山下乡。二哥身强力壮没有理由不去了。那时的人也不懂走后门开个假证明什么的。
没想到的是父亲的态度很坚决:“不去,哪也不去!”听到父亲的决定我们很震惊,那时的社会情景下怎么可能不响应号召呢,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父亲为了防止二哥偷偷走,把户口本藏了起来。我们都很不理解很抗拒父亲的决定。父亲的坚持不知道会有什么厄运等待着我们这个家庭。
紧接着,母亲被停职送进了学习班。学校工宣队、军宣队轮番到家里做工作。但父亲毫不畏惧,不予理睬。每次这些人来我家,我很害怕,不敢在旁边,总是躲到外边去。
记得有一次父亲延安医大的老同学陈伯伯来探望父亲。他是一位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还是现役军人。军宣队的杨队长也来了,正好碰到,他还在不知深浅地动员父亲,可能以为会得到这位首长的支持。没想到首长大怒,跟他拍了桌子。这次我听到了,陈伯伯说“我们提着脑袋干革命,现在想把孩子留在身边不可以吗!”“你不要不知天高地厚,老子参加革命时你还不知道在哪呢!……”
我当时吓得够呛,没想到杨队长也被吓到了,连忙说首长息怒,首长息怒。然后就灰溜溜地离开了。从那以后就再没来过我家。我想是陈伯伯的话和那身军装把他震住了。
虽然他们不来捣乱,但社会压力,二哥在学校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紧接着我的麻烦又来了,我们这届倒是有一部分留北京。我被分配到房管局当小工。从小娇生惯养的我实在是干不了了。又是父亲让我辞掉了这份工作,回归家庭。我们家就有两个孩子呆在了家里,可想而知会是一个什么情景,父亲需要顶着多大的压力。
记得那时正在搞党员恢复组织生活的认定,父亲没有通过。他说“我宁可不恢复,也不让孩子离开,他们已经很可怜了,学上不成,还要去当农民,这是我们当年参加革命的初衷吗?”我当时傻傻的,惊恐地想,爸爸怎么能这样啊,连政治身份都不要了。
父亲对当时的动乱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更反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然不能随便表现出来,但在他和老朋友的谈话里我们都能了解一些,我们不敢出去说,那是很危险的。
从小父亲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他经常说的话是“不好好学习,没有知识什么也干不成”。那个时期,我们三个孩子失去上学的机会,是父亲最不能接受的不幸。
由于父亲的坚持和无畏,我和二哥都躲过了厄运。又由于母亲的努力为我俩找到了工作。记得那位帮我们找工作的叔叔说,他被我们的母亲感动了,第一次走后门为孩子找工作。
岁月流逝,亲人远去,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但对这段生活的记忆却铭刻在我们的心里。父亲是平凡的,他就是以深沉的父爱保护着我们,疼爱着我们。父亲又是伟大的,在那个疯狂的时代,他是那么的无畏,勇敢,睿智。现在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由于父亲的老红军背景和清白的历史才敢于这样做 。也许有这个原因,但在那个年代,这样逆潮流的壮举也是很少见到,我们的周围真的没有。那个非常年代,谁都不能预料有什么不幸在等待着你。
清明时节,仅以此短文敬献给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爱与奉献,勇敢与无畏,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伴随着我们的生命,直到永远。想念您们最最亲爱的父亲母亲!
刘晓华专列
父辈的背影
许小济:父亲最后的几句话
焦延勇:父亲“金饭碗”里二三事
许桔: 忆父亲, 只有香如故
许桔: 忆父亲, 只有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