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 | 刘晓华:英国全科医生是如何看病的
刘晓华,生于北京,现旅居英国。
原题
女儿回英国
女儿冉儿在英国当医生,后来去新西兰工作生活了八年。这两年疫情肆虐,考虑到我在英国独居,女儿毅然决然放弃了在新西兰的平稳生活,回到英国重新开始。
2022年7月12日,冉儿重返NHS(国家健康服务)开始了她全科医生(GP)的第一天工作。
从申请重回英国NHS到最后通过,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可见手续之繁杂,历程之艰难。
2021年冉儿决定回英国,便向NHS提交申请。首先需要上交两百篇医务卷宗,文书资料,包括病例病案,培训,团队工作等等。她在去年九月底完成上交,等待通过,如果通不过,回英要参加考试。还好,在他们整装待发回英国的前几天得到了通过的答复。2021年12月15号启程返英。
回英休息几天后便开始了恢复英国全科医生(GP)的复杂手续。填表,送资料,等待。继续填表,发送各种NHS要求的,需要审核通过的资料,再等待。
最后终于在2022年4月底完成一切手续,开始了最后一项检验,实习六周,得到合格鉴定后才能重返GP岗位。
女儿在新西兰工作八年,从未离开过医生岗位。新西兰的医疗体系基本是照搬英国的。而且在这期间女儿还考过了最高级别的GP资格:新西兰皇家全科医生院士。
英国NHS对医生资格的认真考察我是认可的,这也说明对生命的重视。但英国人的死板,办事效率缓慢也够烦人的。
一位英国培养的医生,一位从未脱离临床的医生,这种考察的确太严格了。特别是在英国严重缺乏GP的今天。
好在一切都过去,女儿终于可以重返GP岗位了。但在六周实习中,她感到非常的不适应。英国GP的工作系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一些资深护士(高级职业护士,其工作范围超出了护士范畴,可以对病人患病情况评估,临床判断和决定)可以有处方权了(AP advand nurse practitioners),就像国内以前的护代医。一些简单的容易处理的患者可以分配给他们看。这样似乎减轻了医生的压力。但实际上医生接受的都是复杂的、年迈的、不好处理的病人。而一个病人十分钟看病时间并没有改变。
在英国看GP始终是人满为患,所以病人仍然是预约满满的。而在病人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如果有简单的患者可以把时间匀给复杂的患者,但现在GP没有简单患者了。所以GP压力非常大,10分钟的限制根本不够,只能拖班,延长时间。当然这也可能是女儿实习的那个诊所的情况。但根据我周围的朋友还有我个人的感受,到处都一样。我的GP诊所规定一个预约只能说一种病,所以看GP很难。
2020年政府宣布,到2024年NHS将增加6000名GP(全科医生)。但到了2022年5月却比2015年减少了1737名GP。
全科医生在英国的医疗体制中发挥着巨大的重要作用,也是医疗行业中最艰难繁忙的工作,面临着超负荷和多种多样的疾病。当然,比较单纯的,需要手术的就容易很多。但很多病人都需要综合病情和各科检查结果诊断和提出治疗方案,特别是老年患者,需要更多的解释, 耐心和时间,这可不是十分钟可以解决的。相比,医院的专科医生就单纯很多,而且每一个病人在医院看病时间的规定是20~30分钟。
如何处理病情,酌情考虑是否需要转到医院也是GP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转多了医院会提意见抱怨,不转,病人会不满意。(英国的病人是不可以自己去医院的,除了急诊,必须经过GP。)
女儿说在新西兰看GP是需要20新元挂号费的,合英镑10镑左右。这样就杜绝了一些可看可不看的病人。英国没有挂号费,只是处方药会收一样数额的钱,每一种药9镑,但可以选择取不取。
我想英国政府要是能够实施挂号收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但面对挑剔的英国人,70多年的免费制度谁敢开这个先河呢?
在英国,孩子、全日制大学生、低收入家庭、60岁以上看病处方药都不收钱。其实有些轻病患者在药房买点药完全不用看GP。这部分人看医生就是为了省去自己买药的钱。无形中就给家庭医生增加了很多没有太大必要的病人。现在这部分病人归了护代医,医生手里没有容易处理的病人了。
女儿说GP们叫苦不迭,病人们怨声载道,NHS焦头烂额。大量GP不堪重压,外流很多,在职GP都缩短工作时间,最多一周工作四天。使英国GP职业处于 一种不堪重负的状态。
作为母亲我是很心疼女儿的,实习时每天都要8点多钟才回家,即便上半天班也要三四点到家,太辛苦了。
自从1948年英国NHS建立以来,造福英国人民74年之久,发展到今日真有些风雨飘摇了。2019年NHS内部高层就发出警告:“体系内医生与护士的极度缺乏已经为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带来很大风险。”更何况近三年的疫情冲击,英国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NHS还能坚持多久呢?
女儿献血
今天和冉儿去了Sir Harold Hillier Gardens 哈罗德·希利尔爵士花园。公园的花已经开过了季节,但郁郁葱葱的绿植,幽雅的环境和那风和日丽的天气,一路走来和女儿聊着家常,聊着她的新工作 ,真是美哉,乐哉。
好长时间没下雨草都黄了
回来的路上她告诉我晚一点她要去献血。我当时有点吃惊,要知道去献血我们就别出去玩儿了挺辛苦的。她说没关系,接着我们开始聊起了关于献血的话题。
英国的献血是名副其实的“献”,没有报酬,没有假期。有时候在大街上看到献血车,上去卷了袖子就抽血。
英国人历来以慷慨闻名的,他们把捐献,扶助有困难的人群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我记得那年的大海啸,英国老百姓捐助的钱比美国人还多,但英国人的收入比美国人少挺多的。
很多英国人都是每月固定给慈善机构捐款。我来英国时老高就一直给两个慈善机构捐款直到他去世。我现在仍然保留了一个,每月银行自动提取。所以献血更是他们拯救生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因为身体的原因从没有献过血。女儿八年前在英国时献过两次。这次是回来后的第一次。我问她谁通知你去献血的?她说没人通知,自己网上定的。
说实话我有点小自私,以前他们在英国时,我看她献了两次实在有些心疼,怕影响她的健康。我想作为母亲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再有信寄到我家通知她献血我都不给她看。(那时候她的地址留在我家)前两天我又收到一封,也扣了没给她,没想到人家自己定了。
她告诉我,献血完全不影响健康,也不会有什么不舒服,所以一点关系都没有,妈妈不用担心。我说我以前在国内工作时献血可是个大事,要休假,还要发钱和食品……那动员起来还很困难。甚至有的单位找农民顶替来完成指标。记得我们单位有一个献过血的年轻人在家休息了一个月后还说头晕。一般也要休息1~2周,所以觉得献血挺可怕的。
女儿很吃惊!她说不懂中国是怎么宣传的,还是有些人故意夸大事实,就想在家里多休息。我说完全有可能,但那时我们从未怀疑他们可能是装的。在中国我没有听到过一位献血的人回来说没感觉的。
前些日子我有一位在英国的好友62岁了还去献了血 ,为她的勇气,精神所感动,她回来也说没有任何感觉,还说明年继续。中国人里像她这样的人很少,非常佩服她。我想大多国人都同我的想法一样,觉得抽血会影响健康。
我以前还觉得抽血前喝很多水会影响血液的质量,是一个不太光彩的事。女儿说,不对 ,必须多喝水。血液需要稀释一下才能顺利地抽出,不会影响质量。
同女儿的谈话颠覆了我对抽血的错误认识,也平静了我的担心。
晚上女儿发来信息,一切顺利,抽了470毫升血,没有任何感觉。这点我还没有搞清楚抽血的数量好像是因人而异的。
我说好好休息,幸亏是个周末,妈妈给你做点好吃的。她说不用!一点事都没有。
英国,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一个崇尚自由又乐于助人的民族,这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补充:女儿读过了告诉我,去献血时护士非常认真负责。一个不大的社区中心一天就有200人献血,多数还是老年人。进门先给一杯500毫升的水,巧克力和饼干随便吃,事过之后还会告诉你血源的去向。
刘晓华专列
海外疫情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