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文学类文本汇编
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2020——2021学年北京市高三年级学科综合能力测试语文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默写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名著《红楼梦》、《论语》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古诗阅读汇编
北京市海淀区十ー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学部语文课程2月诊断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下学期限时练习语文(开学考)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朝阳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文学类文本汇编
一.试题(共13小题)
1.(2020春•东城区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南极的初见
①碧绿,鹅黄,褐色……没有想到,南极探险的第一次登岛,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春天的画面。
②国内立冬正好是南极洲立夏,此时的南极与想象中极地的万物肃杀相去甚远。那绿草、黄花簇拥成团,草看不到茎,花看不见叶。近前,才看清楚那大团的颜色都由细小组成,花瓣极小、草叶细长,成片的红色更是附着在岩石上的苔藓,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岛屿泼洒出亮色。岛上树木种类非常单一,印象中像中国的柏树那样,叶子细碎肥厚浓绿,成片生长,没有一棵枝干笔挺,而是都朝一个方向倾斜,显然与常年风向一致,许多被吹倒在地,依然顺势生长,与草地相连,在极地顽强地绽放着美丽。
③这就是极地的春天,人们裹着厚厚的防寒服置身冷风包围的春色中。
④下雨了,夹杂着细细的雪粒,沿着探险队员的路标,我们看到了又一片蓬勃的生命。通向海滩的山坡上,无数企鹅在岩石上集聚,尽管我们已从头天晚上的船上课程中知道这是跳岩企鹅,但还是被它们灵活中透出的笨拙萌到了。为了把食物和作为铺垫的碎石送给正在孵蛋的伴侣,它们在岩石上跳上跳下,一不小心就失足滑落,可肥胖的身躯能够瞬间敏捷翻起,又摇摇摆摆地决然前行。还有在旁边草丛里筑窝的白头信天翁,黑色翅膀白色头颈,如果不是偶然从羽毛中探出粉红的尖嘴,几乎难以和企鹅区分。
⑤当你沉浸在眼前的一片呆萌可爱中时,还会有一种异样的体验哦,是这些动物的旁若无人!即使遵循规定站在探险队员标注的记号之外,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不过一米之遥,可这些动物没有一点受到惊扰的样子,照样笨拙地跳跃、安静地趴窝。那些随时可以飞翔的信天翁,甚至永远保持着自己感觉舒服的姿势,有的露出一只脚丫,有的把尖嘴探进翅膀。它们毫无戒备的样子,让一位摄影师朋友哭笑不得:“我拍了一群瞎鸟,它们连眼睛都懒得睁开!”
⑥我却陷入了沉思。自然是什么?就是写在大地上的自由和平等,万物遵循自己的习性规律,适应和共享这个星球的馈赠,生灵之间没有高贵卑贱,只有按照自然法则生存。接下来的航程中,我看到了追逐冲锋艇浪花的成群白海豚、与游轮齐头并进的座头鲸、密密聚集的上千万只企鹅,我看到了在南纬60度极寒中漂浮的随光线变换颜色的浮冰、随时可能坍塌的巨大冰川……我不再惊异,只有贪婪地去欣赏,拼命地去记忆。
⑦也是那时那刻,我理解了采访这次航行的船长时,他那句难忘的回答:“我的最高奖赏是许多来信,乘客从世界不同地方告诉我,他们体验到了一种不可言状的美。”
⑧与船长交谈并非易事,为此,我写了一封申请函,并且呈上准备了解的问题,其中有两个我认为比较重要:“在过去的年代里,许多人到南极是为了通过探险成为英雄,如今你带领我们普通乘客来到这里,你认为我们此行的意义是什么?你的船长生涯里,得到的最高奖赏是什么?”船长用那句话回答了我的两个问题。
⑨奥莱•约翰•安德里亚森船长出生在挪威一个航海世家,父亲当过船长,妻子和哥哥现在都在船长岗位上,“我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的理想是当船长,她正在学习和考试,准备将来和她的父亲一样。”他展示了自己腕_上的一块金表,拥有50年航海经历的人,才能得到政府颁发的这一纪念品。如今他已经当了30年船长,50次穿越号称死亡地带的德雷克海峡,我能掂量出安德里亚森话语的分量。
⑩午夜阳光是南极特有的极昼现象。天气变化让24小时高悬的太阳发散出不同的光芒,在浮冰集中的天堂湾海面,你会看到晶莹剔透的巨大冰块反射出奇异的色彩,蔚蓝、橘红、深紫、金黄,那些不知漂浮了多少日子、从哪座雪山崩坍下来的千年造化,在海浪冲击下形成人工无法锻造的形状,随着冰层的厚薄显现不同的色彩。于是,儿时的玩具万花筒中的景象在眼前放大,各种色彩与我们乘坐的冲锋舟溅起的浪花交相辉映,转瞬即逝。梦幻?童话?比梦幻真实,比童话美丽!
⑪极地露营,真正勇敢者的选择,然而并非每个游客都有机会。除了身体素质要求,还要英语流利、会游泳,要离开大船、离开冲锋舟,在冰天雪地中自己安扎帐篷。当我迫不及待地追问旅伴的体验时,他第一句回答是“无法言说”,那种生命里从未有过的安静,仿佛在真空里,世界上只剩下了自己,不,觉得自己也消失了,还有夜空,从未见过的颜色……
⑫我被感染到了。真的有一种感觉无法描述,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
(取材于刘先琴的同名散文)
(1)文章第①②③段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南极春天的景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对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2)作者在第⑦⑧⑨段写到了船长,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说旅客到南极,都会体验到“不可言状的美”。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体验到了哪些“不可言状的美”。
2.(2020春•西城区期末)阅读《药》选段,完成各题。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囗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语意双关,既写出时间的推移,也展现了华老栓的心情。
B.作者善用比喻突出人物特征。如用鸭子比喻看客,突出他们怕观赏不到杀头而努力伸长脖颈的形象。
C.华老栓买人血馒头,摸出洋钱后止不住发抖,既是因为舍不得花血汗钱,也因为害怕康大叔的眼神。
D.“古囗亭口”暗指秋瑾烈士的牺牲地点“古轩亭口”,“黯淡”二字与华老栓的满怀喜悦形成了反差。
(2)鲁迅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试结合选文说明当时的社会有哪些病态。
3.(2020春•西城区期末)阅读《红楼梦》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的选段,完成各题。
黛玉已睡了,忽报这些人来,也不知为甚事。才要起来,只见凤姐已走进来,忙按住他不许起来,只说:“睡罢,我们就走。”这边且说些闲话。那个王善保家的【注】带了众人到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因从紫鹃房中抄出两副宝玉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披带,两个荷包并扇套,套内有扇子。打开看时皆是宝玉往年往日手内曾拿过的。王善保家的自为得了意,遂忙请凤姐过来验视,又说:“这些东西从那里来的?”凤姐笑道:“宝玉和他们从小儿在一处混了几年,这自然是宝玉的旧东西。这也不算什么罕事,撂下再往别处去是正经。”紫鹃笑道:“直到如今,我们两下里的东西也算不清。要问这一个,连我也忘了是那年月日有的了。”王善保家的听凤姐如此说,也只得罢了。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
一时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
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凤姐只看着众媳妇们。
周瑞家的便道:“既是女孩子的东西全在这里,奶奶且请到别处去罢,也让姑娘好安寝。”凤姐便起身告辞。探春道:“可细细的搜明白了?若明日再来,我就不依了。”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探春又问众人:“你们也都搜明白了不曾?”周瑞家的等都陪笑说:“都翻明白了。”
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
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说着,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么,我就领。”
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听他说的这话,还等我和他对嘴去不成。”待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因惜春年少,尚未识事,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故凤姐也少不得安慰他。谁知竟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入画也黄了脸。
因问是那里来的,入画只得跪下哭诉真情,说:“这是珍大爷赏我哥哥的。因我们老子娘都在南方,如今只跟着叔叔过日子。我叔叔婶子只要吃酒赌钱,我哥哥怕交给他们又花了,所以每常得了,悄悄的烦了老妈妈带进来叫我收着的。”惜春胆小,见了这个也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凤姐笑道:“这话若果真呢,也倒可恕,若这话不真,倘是偷来的,你可就别想活了。”入画跪着哭道:“我不敢扯谎。”
凤姐道:“这个自然要问的,只是真赏的也有不是。谁许你私自传送东西的!你且说是谁作接应,我便饶你。”惜春道:“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凤姐道:“素日我看他还好。但不知传递是谁。”惜春道:“若说传递,再无别个,必是后门上的张妈。”凤姐听说,便命人记下,将东西且交给周瑞家的暂拿着,等明日再议。
【注】王善保家的:邢夫人的陪房和心腹。
(1)依次填在下列横线上的人名,正确的一项是
在抄检大观园过程中,不同人有不同的反应:在宝玉的怡红院,有位姑娘“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她是_______.有位姑娘的屋子,王熙凤特地叮嘱“断乎检抄不得”,她是_______.到了迎春的院子,有位姑娘被查出藏有男女私情之物,却“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她是_______。
A.袭人 | 宝钗 | 鸳鸯 |
B.晴雯 | 湘云 | 鸳鸯 |
C.晴雯 | 宝钗 | 司棋 |
D.袭人 | 湘云 | 司棋 |
(2)下列关于抄检大观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索是傻大姐在大观园中拾到“绣春囊”,王夫人为此同意对园中丫鬟们进行大搜查;反映了主子与奴才间的矛盾。
B.“抄检大观园”深层原因是邢夫人想借抄检大观园找到把柄,打击荣国府掌权者王夫人等人的势力;反映了主子与主子间的矛盾。
C.探春感慨“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抄检大观园确实导致不少人物离去甚至死亡,是“人散”“家败”的重要事件之一。
D.大观园是作者极力刻画的诗化的乐园,这里的人都有理想的人格,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抄检大观园”意味着世俗势力对这一理想世界的彻底破坏。
(3)探春在本回中得到了充分刻画,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探春的人物形象。
(4)脂砚斋对本回的点评是“一处一样”,比如王熙凤在不同的抄检之处就有不一样的表现。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说明王熙凤“一处一样”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2020春•丰台区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向鸟忏悔
艾吉
鸟太多,伤害鸟,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看,我们用竹篾编一种支鸟的竹器,只消在苞谷地,随便挖翻一小片新鲜的土,支好竹器,竹器上压块石头,拿土里的蚯蚓作诱饵,鸟保准上钩。蚯蚓在竹器里面活跳跳地招惹,鸟一时被美餐弄昏了头,忘了这是陷阱,扑向诱饵。使劲一拉诱饵,就被竹器盖住。我们就在外边烧了吃,吃不完的拿回家里。客人来时,饭桌上常常有一碗野味。大人有些炫耀似的介绍,是儿子支回来的。我们也会得到客人的几句“勤快”“有本事”之类脸上添光的话。
捉鸟窝,也是一项灭鸟的内容。比如聋子雀,繁殖得非常快,遍地都是它们的身影。据说,耳朵是聋的。春夏时节筑新窝,产卵。奇怪的是,它们总爱把窝筑在路边的草窠中。人路过时只要脚步不重,它们不会受惊;万一被惊动了,它们“扑棱”飞出来,窝便暴露了。看好了它们的窝,在孵卵时,不管白天夜晚,只要蹑手蹑脚地靠近,飞快按住窝,沉浸在将要当妈妈的幸福中的聋子雀,束手无策,乖乖做俘虏。妻子被捉去,丈夫伤心得几天都处在毁掉家园的悲痛中,撕心裂肺地呼叫。
乌鸦做窝,都是在人爬不上去的大树顶。有一次,一位去放牛的伙伴,瞄好有棵大树上有一窝乌鸦,他试过了,爬得上去。我们五六个人在一个下午,去劫持乌鸦窝。看见一群贼前来侵犯,两只大乌鸦拼死守住家门,不让伤害没有几天就可以展翅飞翔的孩子。我们提着刀,任它们怎么乱喊乱叫,采用一百般武艺攻击,乌鸦终究不是我们这群小“坏蛋”的对手。娃娃在我们手里哭,父母跟了我们一路,“呱啊﹣﹣呱啊﹣﹣”,可是,我们不是什么菩萨心肠的小祖宗,而是一群该喂豺狼的“坏蛋”。我们不但不难过,还得意扬扬,像打胜仗的军队凯旋而归。
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是茅草屋顶。那时,麻雀多得可以遮住天空。麻雀像鸡,跟人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屋顶的茅草堆,到处是麻雀热乎乎的窝。大人劝告我们,打麻雀耳朵会聋,眼睛会瞎,嘴里会生蛆。但我们只图好玩,趁大人出去干活儿,上屋顶掏窝。一只只刚会飞的小麻雀,用线牵住,在街上放飞,看谁的飞得高。还故意在麻雀父母眼前捉弄它们的子女,那“啾、啾、啾”焦急的哭喊声,多好听。全中国打麻雀的年代,我还没有出生。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消灭麻雀的运动。麻雀当然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也不可能上街头游行,抗议人不讲“人道”,它们只能莫名其妙地在劫难逃。打不着麻雀,就赶着它们不让停歇,在空中飞,实在飞不动了,掉在地上死去。人定胜天。天都可以胜,何况小小的麻雀呢?但最后的胜利者,究竟是人还是天?
村里许多人家有火药枪,都是打猎用的。从我记事起,大的野兽很少了,鸟却是要打多少有多少。我亲眼见过,有人从村里几十米高的万年青树上,打下一对儿正在赏月的猫头鹰。幽静的山村,猫头鹰一夜到亮,“咕、咕”地说梦话,往日是怎样的安详啊!此后,村里的夜晚,凄凉了好长时间,人们的心里仿佛起了青苔。有老人叹气,打不得!打不得!连猫头鹰都打,还是不是人?
谁能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到来。
农村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股可怕的不知从哪儿冒出的毁灭森林的野蛮,一夜之间横行霸道。一片片森林,你砍我砍,砍了不说,连根都不放过。绿波荡漾的山山岭岭,转眼间像剥了一层皮。
继而,喜鹊不见了。当年,村里的那棵异常高大的万年青树,可是有几窝喜鹊。“枝头喜鹊喳喳叫”的情景,像温暖的阳光,镀亮了人们的心田。野外的许多大树上,更是喜鹊栖居的天堂。在我忧伤的文字里,细心的人们会隐隐约约地听到喜鹊的叫声,像早已不在世的祖先,在梦里亲昵地问寒问暖。总有一天,我会去见祖先,但喜鹊还会在那块衣胞之地,带给人们美好的心情吗?
继而,乌鸦不见了。传说乌鸦是穷人的骨头变的。我们这些穷人,却把它们当作不吉利的鸟。乌鸦飞过村子上空,听见它们悲伤的“呱呱”啼叫,认为就要带来灾难。其实,它们何时给人们造成祸害。灾难都是人自己制造的。那么黑,黑得油亮,比黑夜还黑,像我的民族的土布衣服一样黝黑的一种鸟,背井离乡,流亡到了哪里?
继而,跟人们厮守了千百年的麻雀不见了。它们为什么竟会舍得抛弃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难道它们对父老乡亲已绝望,对一块融入体温、呼吸、灵魂的土地已厌倦?
是的,我在许多城市见到了麻雀,而在乡村反倒没有麻雀的影子,这种喧哗、浮躁的时代里的奇怪现象,让我感到睁不开眼、透不过气的迷惘。白天,当我独自待在城市的家里,读书、写作、听音乐,或者无所事事地遐想,时常见到一两只麻雀飞到窗台,东张西望地停留一阵,叫几声,然后飞走。说不清它们来自哪个乡村,想对我说什么。我只希望它们常来。
城里四处可见提鸟笼的闲人,招摇过市;公园里有些角落,集中着一批批遛鸟的人。画眉能唱,笼子里这类闭不住嘴的家伙自然居多,此外,各种各样见过没见过的鸟也不少。鸟斗不过人,鸟便渐渐染上了社会性、人性。只有人记得它们曾经是鸟,但鸟忘记了自己曾经是鸟,属于大自然。我没有研究过放出笼子的画眉,是否会如释重负地感到脱离了苦海,在无遮无拦的天空张开呼啦啦的翅膀,为自由高喊“万岁”。但我确实见过有些鸟,放出笼子后不知所措,翅膀不会飞了,见到天空也羞羞答答。社会与自然,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失衡了。人离大自然越来越远,鸟却跟社会越来越近。我走在大街上,听见鸟叫,但没有了鸟叫的感觉,只是感觉到,被噪声污染的城市,又增加了新的噪声。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炫(xuàn)耀
B.草窠(kē)
C.栖(qī)居
D.黝(yōu)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理所当然”一词为下文伤害鸟的种种行为做了铺垫;“似乎”一词,为后文叹惋“鸟的逐渐消失”做了情感铺垫。
B.莫名其妙地在劫难逃:说明鸟类没有任何原因地就招来了这场无妄之灾,遭到了人类的虐杀。两个词语连用,流露了作者对这场运动的否定。
C.是否会如释重负地感到脱离了苦海:“如释重负”一词写鸟儿脱离鸟笼的束缚后,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快乐,作者为它们回归大自然感到欣喜。
D.放出笼子后不知所措:被豢养的鸟逐渐失去了鸟儿向往自由的本性,当它们被放出后,面对本应熟识的自然家园,反而因不习惯而惶恐不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中的人们捕捉鸟、伤害鸟、虐杀鸟的方式五花八门﹣﹣捉鸟窝、掏鸟窝、支捕鸟器、用猎枪打……有些人以此为乐,但老人们却有不同的认识。
B.文中连续三段“继而”的客观陈述,向人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乡村现状:鸟类正在离我们远去。这三段结尾又以不同的追问,促使人们进行反思。
C.文章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以及对比等多种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们的伤鸟行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类伤害鸟类这一行为的否定与批判。
D.“只是感觉到,被噪声污染的城市,又增加了新的噪声”中“噪声”一词隐含作者对飞到城市的鸟类的鸣叫声的厌烦,说明作者不喜欢城里有鸟鸣声。
(4)文章题目是“向鸟忏悔”,人们应该向鸟忏悔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5)请对文中第3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5.(2020春•通州区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重返雪峰山
三十多年前,我在怀化地区林业局挂职锻炼。下林区得蹭货车,搭乘那种拉木头的解放牌或黄河牌,叮咚咣当响一路,尘土飞扬半遮天。
我因此认识了司机老潘。老潘胖,怕热。常冒油汗,入夏后多是光膀子上路,有时还把车门打开,找根木棍代替右脚顶住油门,半个身子探出车外兜一把风,呵嗬一声做鬼叫﹣﹣那时的驾驶室里没空调,烤得人肉都有几分熟。
老潘对雪峰山里的每条路都呼呼呼跑得顺溜,二十多年来居然没出过事故。不论在哪里遇到路面塌方,走不成了,他也能在附近找到熟悉人家,高声大气,呼朋唤友,有吃有喝。他从不把自己当外人,有时一进门就检查这个娃娃写字,指导那个木匠打墨线,还要吃点菜,一口一声自称“野老倌”。同主妇们开点不正经的玩笑,然后让我一同享受她们餐桌上的腌蚯蚓或油炸蜻蜓﹣﹣昏黄油灯下我看不清楚,吃下去才知是大补,差点要喷呕出来。
照他说,眼下有公路了,有汽车了,一天可以跑上几百里,已经是神行太保,是孙猴子一个筋斗腾云驾雾。要放在以前,雪峰山的几根木头要运出去,难呵,只能钻山缝,走水路,让人们先扎成小排,用的是藤条篾缆,不可用铁丝钢钩,以便整个排筏柔软一些,缓冲一路上可能发生的挤压或碰撞。防止排散人亡。他们驾着这种小排迎山送岭。拨嶂推峰,顺流而下,一直漂到洞庭或长江那些大码头,把货交付客商。
那些职业放排的“排拐子”,相当于那年头的物流捷运公司,把这些行当做得多了,对沿途的地名都如数家珍,对各地的水情已了如指掌。知道哪里藏有最佳落篙点,不会滑,不会塌,一戳一个准。他们降服排天巨浪,轻巧地避开鬼门关,跃入豁然开朗的下一程。三十六道湾,七十二个滩……
这次入山,不只小排,连往日林区的简易公路也几乎看不到了。邀访者是老陈,在不少人看来,他有点傻和二﹣﹣都什么年代了,不知打了什么鸡血,他从上市公司老总一路打拼成家乡的农民头,从繁华都市一鼓作气高歌猛进到穷山寨,所有的身家血本砸下去,居然在雪峰山多点开局,建起了五大景区,一心用沥青公路和过山缆车接通城乡,让山里的夕照、富氧、幽泉、古树、篝火、美食、先人传说、冬日的雪以及夏日的凉等,统统变成游客的幸福和山民的财富,而且果真打造了一个企业扶贫的省部级知名样板。这个“老土”,走村串户,大概想象大家都是同他一样喜欢大碗喝酒和大块吃肉,同他一样喜欢石头,喜欢木头、喜欢泥土和山脊线、喜欢开门见山和天高地阔,为此多年来不厌其烦地说服地方官员和合作伙伴。有意思的是,这个黑大汉有时忙得一身臭汗两脚泥,据他同事说,还总是激情和精力过剩,随便逮住路上一位陌生阿婆,也能巧舌如簧滔滔不绝,详细解说他手上一块石头的地质特征和美学价值,阐述他穷乡僻壤遍地宝的变金术。
一直说到老阿婆迷迷瞪瞪,对他的深刻理论胡乱点头。难怪一些同事也笑:还真是个大哈呵。
这一次,我也想去听听他如何解说石头。时值深秋,雁阵南飞,高铁“复兴号”不知何时已从省城滑出,一路上静静地暗中加速,很快就有了时速近300公里的飞翔感。眼一眨过桥,眼一眨钻洞,眨一眼又是桥……整个行程几乎就是桥洞相连,上天入地反复切换,闹着玩儿似的,对沿途的山山水水压根儿就是粗枝大叶视若无物没心没肺,已把旅行简化成一条唰唰唰任性的直线,一种舒适和洁净的服务平均值,一种旅客们恍恍惚惚的科幻遭遇。我完全找不到感觉了。这还是雪峰山吗?喂,喂,这还是雪、峰、山吗?睁大眼睛朝窗外寻找。一匹匹翠绿翻阅过去。当年的“排拐子”们在哪里?当年潘师傅的简易公路和叮咚咣当尘土飞扬在哪里?当年那油灯下客人们吃过恶心腌蚯蚓的一座吊脚楼,是否就在山那边?而当时围着黄河牌大卡摸来摸去的一群娃娃中,一个挂着鼻涕的光屁股男孩,被汽车喇叭声吓一大跳的,莫非就是多年后的陈大哈?
我突然有一点心酸,至少是心慌。
飞翔吧。飞翔。现代科技正在大大缩短空间距离,却也一再刷新世界图景,一步步放大。了时间距离,如同电影在播放时突然提速,让往日的人和事速来速去,很快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无踪影,遥不可及更遥不可追。昨天已是久远,前天已是史前。我只能面对身后一片模糊,凭吊自己三十多年前的记忆残片一那是我青春的一部分。
也许,雪峰山,雪峰山,我这次完全算不上重返了,不过是奔赴一个重名的陌生之地,一片让人无措的茫然异乡,只能像一个两鬓斑白的婴儿,被山里的阳光刺得睁不开双眼,在那里经历新的一轮再生,一切都重新开始。
你飞翔吧﹣﹣
(取材于韩少功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沿途的地名都如数家珍 | 如数家珍:形容家里珍宝很多 |
B.跃人豁然开朗的下一程 | 豁然开朗:指寬阔安全的水域 |
C.从繁华都市一鼓作气高歌猛进到穷山寨 | 高歌猛进:情绪高涨,勇猛前进 |
D.为此多年来不厌其烦地说服地方官员和合作伙伴 | 不厌其烦:不嫌麻烦,很有耐心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老潘驾车时的动作,到山里人家落脚时的表现,刻画了一个不讲规矩、粗俗无礼的人物形象。
B.“迎山送岭,拨嶂推峰,顺流而下”既暗示雪峰山交通的不便,也表现“排拐子”高超的技艺、从容的态度。
C.作者从三十年前的小排。简易公路写起,与下文雪峰山交通工具和道路状况的巨大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D.“眼一眨过桥,眼一眨钻洞,眨一眼又是桥……”整齐又灵活的句式写出了作者乘坐高铁“复兴号”的感受。
(3)本文题目是“重返雪峰山”,为什么作者却又说“我这次完全算不上重返了”呢?请结合全文加以解读。
(4)阅读全文,请你谈谈作者塑造陈大哈这一形象的意义。
6.(2020春•房山区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夏履之履
苏沧桑
①沿着一条古道上山,并没有什么让人震撼的景色。初次见面,感觉绍兴的夏履镇像一壶温和的黄酒,也像一个爱抿两口黄酒的温和的江南人。
②晨光呈现黄酒的质地,琥珀色,透明澄澈,竹林浸泡在晨光里,呈现最纯粹的绿,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第一眼看到的江南。往高处再走几步,晨光已长高,变成金色阳光在竹林间跳跃,如奔走着无数匹小鹿。
③鸟鸣是这个隐秘之地的呼吸,清洌如黄酒的成色,让我想起昨夜淋到的这一年第一场秋风,秋风从后山竹林泅过来,从夏履镇双叶村周家祠堂的雕梁画栋间流下来,又从每个人的脚底盘旋而上,裹着越剧的袅袅之音,问候了端坐在祠堂里听戏的每个人,还有《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年迈的后裔们。我用毛衣裹紧自己,想起这一天是鲁迅先生的祭日,我是应该带一壶酒上山的。
④我们沿着一条古道上山,前往夏履唯一未通车的自然村﹣﹣双叶村的叶家山顶,山不高,路有点陡,古道边有不少怪石。让我震撼的,是骡子。第一次遇见骡子,它们正在下山。从古道口望去,石阶绵延而上,隐没在高处的竹林间。随着哒哒哒哒的蹄声,古道尽头出现了一个牵骡子的中年男子,披着迷彩上衣,口里叼着一根烟。一头白色的骡子,然后是一头棕红色的骡子,再然后是三头黑色的骡子,排着队慢悠悠地从古道上下来。轻快的蹄声,温顺的眼神,湿漉漉的鼻子,轻柔的呼吸,像一群害羞的少年。这是江南难得见到的景致。它们身后,古道蜿蜒着通向透着亮光的山顶和山顶上那个古老的村落。
⑤早在新石器时代,夏履一带便有人类活动,后因《吴越春秋》载大禹治水“冠挂不顾,履遗不蹑”而得名。有勾践“栖兵于此”的越王峥、陆游晚年“卜居遮翠岭”的车水岭等古迹。海拔400多米的叶家山顶,则因1000多年前宋南颖太守叶石令辞官来古越龙山隐居而闻名于世,至今留存许多遗迹,如鼓楼和下七间民居、采石造屋的一字岗、生产鹿鸣纸的作坊。传说曾有一位造竹纸的先人,常常又累又饿,在石臼旁或烘室里昏睡过去,竹林间的梅花鹿便会鸣呜长鸣来唤醒他,后人把这种竹纸叫做“鹿鸣纸”。
⑥千百年来,叶姓一族在此繁衍生息,自己筑水库,用竹管引水到家,造纸、辟茶园、编竹筐、种香榧、晒笋干、种蔬菜和高山云雾茶,自给有余,也挑下山去卖,或送人,一如他们的姓氏般枝繁叶茂。
⑦和无数中国村落一样,如今叶家山顶住的大多是老人,不同的是叶家山顶长寿老人特别多,最高寿者已有100岁,80岁以上的占全部人口一半以上。秘诀呢?除了山好水好空气好,老人们有“三能”:能吃,大碗吃饭大块吃肉;能喝,每天绿茶不离身,黄酒也都能喝点;能干,天蒙蒙亮就上山割草、种地、背毛竹。
⑧土灶里火光熊熊,几位老人坐在祠堂外的门廊前晒太阳,另外几位老人在对面自家门口谈笑、择菜,一只白色小狗绕着他们的腿撒欢。我坐在祠堂里喝茶,凝视阳光一寸寸在幽暗的祠堂天井里前行,看到了天黑下来后老人们披着棉衣坐在黑暗里的样子。秋风起时,雪落时,村里某个熟识的老人故去时,他们会伤感吗?会更想念外面的儿孙吗?寻找童年记忆的城里人从门口经过,他们高兴吗?如果叶家山顶被改造得更美,外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欢迎吗?此刻,他们看我们的目光里盛着笑意,我感觉他们是愿意的。
⑨坐在叶家山顶午后阳光里,像被裹进了绍兴黄酒馥郁的香味中,昏昏欲睡。绍兴黄酒越陈越香,所以称“老酒”,这个古老的村落,也像喝多了老酒的垂暮老人,让人担心它这一睡再也不会醒来。
⑩下山时,第二次遇见骡子,我觉得我的担心纯属多余。先听到从山脚传上来的哒哒蹄声,明显比之前下山的蹄声沉重很多,断断续续,像一阵阵急雨。终于,它们出现了,骡背上是装满黄沙的竹筐,地球引力和山的坡度,几乎要压垮它们。它来了,原本走在最后的那头小个子黑骡,昂首拱背往上猛走几步,每一步都像有千钧之力在往后拽它,它停下来张大鼻翼和嘴,呼哧呼哧急喘几口气,又昂起头,抬起腿,挣扎着往上迈步。当我们擦肩而过时,整个山谷里万籁俱寂,只听到它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看见我们几个下山的人,骡子居然主动避到一旁。牵骡子的那个人走在最后,嘴里发着啾啾的声音,并没有大声呵斥或鞭挞,它们只停歇了几秒又自觉地继续前行。
⑪我呆立很久,心里生出敬意,多么像负重前行的人们啊,多么像夏履镇想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的人们啊。一筐筐黄沙,一根根木材,一块块砖石,都是运到山上用来改造古村落的。当地干部赵建兴和他的搭档朱国庆以及同事们,几乎每个周末都奔走在夏履的山水之间,一遍一遍徒步到山顶,帮古老的村落舒筋活血,返老还童,让它们不要老去,不要睡过去。
⑫夏禹治水,勾践复国,钟灵毓秀的绍兴乃非常之境,多非常之人,“横眉”“俯首”的鲁迅,陆游、黄宗義、陈洪绶、秋瑾、蔡元培……绍兴人睿智、圆通、内敛,最突出的性格是坚韧,他们认定一件事,会执著到底,越挫越勇,夏履人自然不例外。
⑬小溪、竹筏、水仗,在夏履,童年离我们如此近。“履”的字形,多么像一头骡子在负重前行。“履”是鞋的意思,也是行走、实行、担任的意思,和它相关的很多成语,此刻一一来到眼前,仿佛都和夏履有了某种关系:安常履顺、步履维艰、履险如夷、戴天履地……
⑭夏履是一杯温和的黄酒,却有着比酒更猛的后劲。这股后劲,才是夏履这杯老酒里的风骨,醇厚、绵长、带劲,回味无穷。
(取材于苏沧桑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候了端坐在祠堂里听戏的每个人 | 问候:一人对另一人的问好、问安。 |
B.冠挂不顾,履遗不蹑 | 履遗不蹑:鞋子丢了就不穿。 |
C.钟灵毓秀的绍兴乃非常之境 | 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 |
D.安常履顺 | 安常履顺: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 |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提到了《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提到了鲁迅先生的祭日,为第②段抒发对像周敦颐、鲁迅这样的非常之人的赞美之情做了铺垫。
B.文章第⑤段谈到了“鹿鸣纸”的传说,讲述了“鹿鸣纸”的得名缘由,提及了夏履留存着的许多像生产鹿鸣纸的作坊这样的遗迹,富有神秘感。
C.文章第⑧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反问句来推测老人们披着棉衣坐在黑暗里的心理活动:于逝者是否伤感,对游人是否欢迎等,引人深思。
D.整篇文章运用最多的手法是比喻手法,把一些抽象的不易弄明白的事物比作是具体可感的事物,使语言生动形象并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
(3)文章先后写到了沿着有点陡的古道下山的骡子和负重上山的骡子,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4)文章第⑭段中写道:“夏履是一杯温和的黄酒,却有着比酒更猛的后劲。”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第⑪段中的“负重前行的人们”让我们想到,生活中,正是因为有无数“负重前行的人们”的默默奉献,我们才会感到“岁月静好”“生活幸福”。请结合生活积累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负重前行的人们”的认识。
7.(2020春•延庆区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美与同情
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覆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我谢他:
“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他回答我说:“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是的,他曾说:“挂表的面合覆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闷!”“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象一个鸦片鬼。”我实在钦佩这哥儿的同情心的丰富。从此我也着实留意于东西的位置,体谅东西的安适了。它们的位置安适,我们看了心情也安适。于是我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学的描写中所常用的手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上所经营的问题。这都是同情心的发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但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
我次日到高中艺术科上课,就对她们作这样的一番讲话: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西洋画何独不然?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纸,从事表现。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形式而已。不但如此,普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房屋的布置装饰,器具的形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适应天性的缘故。眼前所见的都是美的形色,我们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觉得不快。不过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没有;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取材于丰子恺同名文章,有删减)
(1)作者说,艺术家的心常与描写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促织甚细微,哀音动何人”,借蟋蟀的哀音抒写久客在外的愁思。
B.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愤懑。
C.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发了往事如烟、爱情无常之感。
D.林黛玉“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漫天凄艳的落花和寄人篱下、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女子的命运相互交映,让人感叹。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朴实无华,逐层深入地分析了美与同情心之间的关系,并深刻揭示了艺术家对于世间万物具有广泛同情心的道理。
B.文章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入手,一位看了“我”的房间心情很不安适的儿童替“我”整理了房间,从而引出话题,也自然引出了下文。
C.真正的画家必须具备对描写对象的深广的同情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D.作者认为“无情”的人都是“理智的奴隶”,是“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而大部分人可能共感的程度不同,有深浅高下之分。
(3)中国画家作画时为什么要先焚香默坐,涵养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深入浅出地阐述深刻抽象的艺术观点的。
8.(2020春•海淀区八一中学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上善若水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⑥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⑦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⑧好在都江堰有。
⑨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⑩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取材于张笑天的同名散文)
(1)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精髓 。
②写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负荷着黎庶的厚望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连用三个问句,目的是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B.作者将都江堰和杜甫、岑参、陆游等人的诗文作对比,目的是为了说明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C.本文和余秋雨的《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较大篇幅描述了都江堰的特点和建造过程,表明修造都江堰所体现的因势利导的智慧。
D.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表达对都江堰及其建造者的思索,是一篇文化散文。
(3)结合原文和下面的材料,概括都江堰的“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道德经》
(4)综观全文,概括本文的丰富主旨。
9.(2020春•海淀区中关村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等候那一束光
肖复兴
①在一个越发物化的世界,在各种资讯焦虑和欲望膨胀,搅拌得心绪焦灼的现实面前,保持青春时拥有的一份梦想,和一份相对的神清思澈,如海顿和我的同学老顾一样,还能够看到那一束光,并为此愿意等候,是幸福的,令人羡慕的。
②老顾是我的中学同学,我们一起插队到北大荒,一起当老师回北京,生活和命运轨迹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他喜欢浪迹天涯,喜欢摄影,在北大荒时,他就想拥有一台照相机,背着它,就像猎人背着猎枪,像没有缰绳和笼头的野马一样到处游逛。攒钱买照相机,成为他那时的梦。
③如今,购买照相机早已不是问题,专业成套的摄影器材,以及各种户外设备包括衣服鞋子和帐篷,应有尽有。退休之前,又早早买下一辆四轮驱动的越野车,连越野轮胎都已经备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退休令一下,立刻动身去西藏。这是这些年早就盘算好的计划,成了他一个新的梦。
④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说他,总是活在梦中,而不是现实中,便总事与愿违。现实是,他在单位当一把手,因为后任总难以到位,过了退休年龄三年了,还不让他退。他不是恋栈的人,这让他非常难受,这三年让他感觉白驹过隙。终于,今年春节过后,他退休了。这时候,北大荒要编一本回忆录,请他写写自己的青春回忆,他婉言拒绝,说他不愿意回头看,只想往前走,他现在要做的事不是怀旧,而是 mó拳擦掌准备夏天去西藏。等到夏天,他开着他的越野车,一猛子去了西藏,扬蹄似风,如愿以偿。
⑤终于来到了他梦想中的阿里,看见了古格王朝遗址。这个七百年前就消失的王朝,如今只剩下了依山而建的土黄色古堡的断壁残 yuán,立在那里,无语诉沧桑般,和他对视,仿佛辨认着彼此的前生今世的因缘。正是黄昏,高原的风有些料峭,古堡背后的雪山模糊不清,主要是天上的云太厚,遮挡住了落日的光芒。他凭着摄影的经验和眼光判断,如果能有一束光透过云层,打在古堡最上层的那一座倾圮残败的宫殿顶端,在四周一片暗色的映衬下,将会是一幅绝妙的摄影作品。他禁不住抬起头又望了望,发现那不是宫殿,而是一座寺庙,白色、青色和铅灰色云彩下,显出几分幽深莫测,分外神秘。这增加了他的渴望。
⑥他等候云层破开,有一束落日的光照射在寺庙的顶上。可惜,那一束光总是不愿意出现。像等待戈多一样,他站在那里等了许久。天色渐渐暗下来,他只好开着车离开了,但是,开出了二十多分钟,总觉得那一束光在身后追着他、刺着他,恋人一般不舍他,鬼使神差地,他忍不住把车掉头又开了回来。他觉得那一束光应该出现,他不该错过。果然,那一束光好像故意在和他捉迷藏一样,就在他离开不久时出现了,灿烂地洒在整座古堡的上面。他赶回来的时候,云层正在收拢,那一束光像是正在被收进潘多拉的魔盒。他大喜过望,赶紧跳下车,端起相机,对准那束光,连拍了两张,等他要拍第三张的时候,那束光肃穆而迅速地消失了,如同舞台上大幕闭合,风停雨住,音乐戛然而止。
⑦往返整整一万公里,他回到北京,让我看他拍摄的那一束光照在古格城堡寺庙顶上的照片,第二张,那束光不多不少,正好集中打在了寺庙的尖顶上,由于四周已经沉淀一片幽暗,那束光分外灿烂,不是常见的火红色、橘黄色或琥珀色,而是藏传佛教经幡里常见的那种金色,像是一束天光在那里明亮地燃烧,又像是一颗心脏在那里温暖地跳跃。
⑧不知怎么,我想起了音乐家海顿,晚年时他听自己创作的歌剧《创世纪》,听到“天上要有星光”那一段时,蓦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上天情不自禁地叫道:“光就是从那里来的!”在一个越发物化的世界,在各种资讯焦虑和欲望膨胀,搅拌得心绪焦灼的现实面前,保持青春时拥有的一份梦想,和一份相对的神清思澈,如海顿和我的同学老顾一样,还能够看到那一束光,并为此愿意等候,是幸福的,令人羡慕的。
(1)请将文中划线字词中加点的字标注读音或书写正确汉字
①mó 拳擦掌 | ②断壁残 yuán |
③倾圮 残败 | ④戛 然而止 |
(2)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神清思澈
B.白驹过隙
C.幽深莫测
D.鬼使神差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等候那一束光”为题,颇具悬念,能引发读者思考,然后在文中进行层层解读,最终让读者对“那一束光”有了清晰完整的把握。
B.有创意的比喻是本文的语言亮点,“就像猎人背着猎枪,像没有缰绳和笼头的野马一样到处游逛”,“一个猛子去了西藏,扬蹄似风”等,充满奇特的联想和想象。
C.当老顾收到写自己青春回忆的邀请时,婉言拒绝,理由是“不愿意回头看,只想往前走”,言外之意是不想回忆年轻时代的艰苦,只想享受现在的富足生活。
D.作者笔下的“那一束光”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虚实实,此此彼彼,“虚实”“此彼”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非常巧妙。
E.文中描述的古格王朝遗址,具有独特的美,本文作者不仅描摹出其特点,而且还通过老顾“等候那一束光”的经历,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机缘很重要。
(4)生命的过程就是在每一阶段都去努力接近“那一束光”,结合本文概括,老顾的“那一束光”具体指哪些内容?
(5)文章结尾对音乐家海顿的相关内容进行交代,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文中的老顾最终见到了那一束光,但其中具有偶然性,那么你认为老顾的等待是否值得?请说说你的理由。
10.(2020春•海淀区交大附中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秋风穿过老戏台
①巷子深处,忽然开阔起来。一座老戏台,在秋日阳光下,慵懒地晒着太阳。四周空旷无人。农作物都已经收割完毕,空气里弥漫着腐草的气味。一根根冰草摔打着长长的身子,在秋风下瑟瑟摇曳着从季节的指缝里漏下的枝枝金黄。
②三面厚厚的黄土墙和很少的青砖就支撑起了戏台。戏台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副红底黄字的打印体对联,上联牢牢地抓着墙壁,“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尚依稀可见,下联却已被风撕裂开来,随风舞蹈着,呼啦啦地大声喊叫,见到远方的客人,似乎显得很欢快。戏台四周的杂草也摆动着身姿,兴奋地对戏台说:“看,来人了!”戏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那些热闹的人和声音,还有繁闹的场景,只不过是遥远的记忆罢了。泥质的看戏椅子,悄悄围成半圆,远远站着,支起耳朵听着久违而熟悉的声音。戏台前,没有了锣鼓的喧闹,更没有往日真假戏迷的聚集。戏台似一位垂暮的老人,苍老而孤独,虚构着过往的动人之处:一幕精心演绎的折子戏,一句情到深处的对白,一个默契的眼神,一袭美艳的戏袍……孤独的戏台、寂寞的老巷,还有旁边几乎变成废墟的旧磨房和已经成为废墟的黄土屋,在一起聊着天,叙述着沧桑和变迁。
③那些无所顾忌的看戏日子,就像一幅写意画,成为一个人成年后的梦想,只能出现在时光的童话里。
④太阳西下,秋风习习。我们一起,随着大家去看那个叫做《李慧娘》的秦腔。我们听不懂,就贴在奶奶耳边问个不停。奶奶说:“冤魂厉鬼,伸冤报仇的戏。可不敢做坏事,会有报应呢。”奶奶囫囵地解释着,旁边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们也渐渐看出个眉目来了。忽然,激愤的乐曲中,急速跑出一个白衣女子,似一缕幽风飘然而来。她翻着全身,抛甩着斗篷,似影随风。复仇的厉鬼不是青面獠牙,面貌可怖,而是衣袂飘飘,美丽飘忽。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全场静悄悄的,看着台上那个鬼魂大开大合,一张一弛的动作。“怨气腾腾三千丈,屈死的冤魂怒满腔”,鬼魂在荒郊旷野哭泣、控诉、奋争,高高低低的声音在空中飘荡,怨与愤,悲与恨,借冤魂之身,诉人之衷肠。“鬼要喷火了!”奶奶紧张地说。那个女鬼口里,忽地喷出火来,大口喷,小口喷,长火喷,短火喷,反正喷得天昏地暗,一片混沌。印象中的那个二花脸,被火喷得抱头逃窜,跌打翻扑,辗转腾挪,媸妍了然。人们欣慰地笑着,快意地看着,惩奸除恶的情绪随火苗喷涌而出。我们被吓得浑身是汗,瑟瑟发抖,也终于明白了奶奶常常讲的道理:头顶三尺有神灵。这样的印象使得鬼魂的概念,镌刻在我心底,凡是有违背善良和道义的时候,一个白衣的样子就姗姗而至,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⑤老戏台从此就是最恐怖的梦魇。好多年后,我才敢抬起头,从从容容地看那个不太宽敞的台面,才知晓喜、怒、哀、乐、爱、恶、欲都被打扮成生、旦、净、丑,在破旧却高大的戏台上给予人们最朴素的真善美的教化。常常想起,我们童年的笑声,就像家里挂着的风铃一样,清亮、明澈,穿越戏台、风和树林,甚至天上的云彩都被这种笑声感染成记忆的色彩。乡下人看戏,其实也不分文戏武戏,更没有朝代的历史概念。反正所有的戏在他们看来,也就是个唱和打。少年时,亲耳听见一个红脸汉子大声说:“那个唐朝的包文正啊,可真是个清官。”即使这样的一知半解,却让人们在田间地头,哼唱之间,就明晓了是非,分辨了黑白,懂得了言而有信,有善有爱,忠于信仰,忠于人格的为人之理。
⑥如今,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孩子们最惬意的时光是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荧屏上、网络里,世界何其精彩!我只有想象,或许有一天,后辈儿孙的耳边,也会响起哇呀呀的唱腔,虽然他们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那些敲锣打鼓的声音却一直敲打到记忆深处,不会轻易抹去。让他们越是在播放悠扬舒缓的交响乐曲的时节,越能把那些粗犷的声音牵引出来;让他们也知晓红忠黑勇、白脸奸臣;让他们眼前也会跳动着那些戏曲故事里鲜活的形象……
⑦远处,农人拿着木锨翻弄着属于自己的收获,闲聊时总能提起老戏台上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戏台的旁边,总有几位老人闲坐着,乘凉或者晒太阳。一个村子,总有这么几位老人,如戏台一样,苍老,神秘。村庄里,灰色的柴草和灰色的戏台,像是一对伴侣,携手告别了夕阳的辉煌灿烂,只留下曾经的美丽。
⑧红红的浆果,兀立似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一场场秋风吹过,年华也被吹得暮气苍茫。沧桑之中,戏台孤零零的,终于在秋风过后画上了句号。
⑨老戏台,这个乡村里的景致,只有在乡村里才能够完成使命。它应该如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神态安然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还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演出环境,让它多少不会觉得太寂寞?
⑩秋风袅袅,穿过老戏台……
(取材于高丽君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涟漪:比喻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B.囫囵:含糊地解释。
C.镌刻:形容印象深刻、教益深远。
D.兀立:写出了浆果挺立枝头的鲜明形象。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撕裂”的“打印体”对联这一细节描写,透露出作者对传统逐渐消逝的遗憾。
B.儿时的戏台是梦魇,多年后作者才领悟到戏剧是借角色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
C.乡下人看戏常常是一知半解,把历史和戏剧混为一谈,这引发了作者的不满。
D.作者巧妙地用老戏台这一载体,表达了对传统戏剧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忧思。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老戏台。请从第②段中举一例加以赏析。
(4)比较本文第④段与下面鲁迅的《社戏》选段写到的看戏感受,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5)文章第⑨段,作者对老戏台的命运做了两种设想。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阐述理由。
11.(2020春•丰台区十二中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国 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语道:“看来,老了还是回江南来定居,江南的山水养人。”“这是古今常理,落叶归根嘛,大师!”王老板附和。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大师,您作首诗吧。”此刻,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鹤正飞上飞下,盘旋起落。吴承墨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里面传出一个声音:“就你清高?就你圣洁?就你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取材于徐锁荣同名作品)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梅城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为全文奠定了温馨的基调。
B.王老板安排吴承墨夫妇赏梅花听评弹,是为了用同乡的情谊打动他们。
C.吴承墨只要闻闻就能鉴定出画的真赝,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请他来鉴画。
D.小说中的王老板,精明圆滑,虽然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形象丰满。
(2)小说中写吴承墨两次即兴吟诗,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3)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在前面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已多次暗示这幅画是假的,请找出其中三处,简要分析。
(4)小说以“国宝”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2.(2020春•海淀区师达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先生们
①多年以后,我还能清晰地记得陈继会先生当时看向我的那个又深又长的眼神。那是 2000 年的深秋,在郑州大学的南北大道上,一边是苍苍如盖的雪松,一边是整饬干净的草坪,我刚把硕士论文的初稿递到陈先生手里,就脱口而出:“我想考博!”陈先生盯着我看了良久,然后爽利地答道:“好啊,我支持!”有一年到深圳去看望陈先生,我忍不住问起那个有意味的眼神,他说:“那不是怀疑,是惊喜!”陈先生是乡土文学研究的专家,我最初报的选题却离“乡土”十万八千里,他反复读了读题目,笑着说:“你宏大的学术构想值得肯定,不过,这个题目够你写一本大书的,现在做有点浪费了,先放一放。”待我后来再回头看那个题目,才知道当初自己是多么幼稚多么不懂得天高地厚。生性敏感如我,假如在问师之初就遭逢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或许早就退却了。是谦和儒雅的陈先生,在我学术的起步期,以风和日丽的方式,开导我这个初出茅庐、不谙治学之道的后生,以耐心厚道的言行引领我读书、作文,把我引向学问之途。
②待我到山东大学读博,导师是孔范今先生。刚上了几次课,我就被他博古通今、纵横捭阖的讲授震住了。而他一再强调的“读原典”的“原典”,很多我也未曾认真读过。我内心开始长草。为了节省时间,我有时就在宿舍备些干粮,闷在屋里几天不下楼。孔先生听说后,每每在校园里碰到我同屋,都一再嘱托人家下楼时要叫上我。
③博士论文选题时,我选定从晚清民初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角度来写“苏曼殊文学论”。我惴惴不安地把提纲呈给孔先生。他看完,喝一口酽茶,掐灭手中的烟蒂,又慢慢点上一支,然后用右手轻轻地敲击着桌角,操着一口曲阜普通话说:“你喜欢苏曼殊的诗文,关注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文人的文化求索,又有了相对扎实的理论准备,能写好。”先生顿了顿,接着说:“读书就像撒网,要撒得开,也要能收得住。现在你不要急于发文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孔先生引领弟子治学既厚爱又严苛,能够得到他的肯定,我自信了许多;而其“重积淀、厚基础”的严谨学风也培养了我们这些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对史料的重视。
④在我心中,孔先生一直都是不言自威的,但毕业后我越来越发现他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一面。2011年,我们在郑州大学相聚,孔先生在宾馆里给在场的三个弟子谈了一天学问,并指导我们“如今,该读哪些书”,还一再告诫我“不要长年熬夜”。至今想起来那一幕都无比温暖。2015 年我去看望孔先生。老先生让茶递烟,嘘寒问暖,那样的开心。次日,孔先生请我到一家酒楼重聚。我到时,老先生已先到了,他欣然拉着我翻看菜单,说这个好吃那个好吃,我说,哪能点那么多!他说:“我说了算,都要!”然后嘿嘿一笑:“上次施战军回来就没好好吃顿饭!”那一刻,我看见先生的目光瞬间暗淡下来,夹着香烟的手有些颤抖﹣﹣他又想念远方的弟子了……
⑤我在南京大学的博士后生涯是从参加丁帆先生的一个项目开始的。我主笔的“新世纪乡土生态小说研究”部分,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丁先生一向推崇思想自由、学术独立,鼓励师生间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研究推进的每一步,一个概念、一个观点或一处表达,我都与丁先生交换意见。遇到双方各持一端时,丁先生会呵呵一笑:“那,咱们再想想吧!”至今,丁先生修改的书稿还摆在我案头,那上边有红笔、黑笔还有铅笔写下的批语,既有击节叫好的褒扬,也有犀利明快的批评,条条直言不讳。丁先生为师的格局和风度,激发了我学术探索的极大热望,也作用到我的执教理念。
⑥丁先生是有多重“身份”的人,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分身有术、游刃有余。会议上,火车上,刚刚还听到他振聋发聩的发言,转眼他已打开笔记本沉入写作,其不竭的学术激情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许多年轻人也难以望其项背。其实,多年来丁先生患有严重的失眠和耳闷,甚至一度面瘫,但似乎疾病也奈何不了他。他将内在的悲凉与悲悯化作启蒙理性的坚守和文化批判的哲思,其勇猛精进,像是传奇。
⑦“拼命三郎”是孔先生和丁先生常对我的戏称。我有一个偏执的想法: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年轻时就要不知疲倦。但近年来我却突如其来地陷入迷茫:所有的尘埃终将会被风雨拍在泥中,所有的事儿也都不再是事儿。我放任了自己一年:睡懒觉,听音乐,看闲书,游游逛逛。但我心里空落落的,混沌中“不知道风在向哪一个方向吹”……
⑧今年 5 月底的一天,在我工作的校园,偶遇我校著名学者陈飞先生,我本科时的古代文学老师。他问询了我的健康状况后,缓缓地说:“我正想找你谈谈呢。你呢,休整了一年,做了许多你多年来都舍不得浪费时间去做的事,这其实很难得。但我们这类人,仨俩月不读不写可以,时间久了就丢魂落魄。这和进取和名利都无关,就是活不舒服……”他又说:“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管不了的,包括生老病死,随它去吧。但我们是自己的凯撒,是可以管一管的。找准自己的‘事’,专注去做,就好,就是生命的享受和活着的价值。”一位大先生,对着“奔五”的老学生,道出了他的期待,还有忧虑。能听到如此开诚布公的教勉,我很感恩。回想起来,从本科到现在,好像每次走到“十字路口”,陈先生都会适时地“冒出来”,哪怕五六年未通音讯,但是一见面,他总能“一语道破天机”,给我以当头棒喝!
⑨这些名满士林的先生们扮演着各有风采的师长角色,叠印在我岁月的底板上,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为学为师之道。
⑩特以此文向先生们致敬。
(取材于黄轶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风和日丽的方式 | 风和日丽:形容平和、亲切。 |
B.我就被他博古通今、纵横捭阖的讲授震住了 | 纵横捭阖:思路开阔、贯通诸多领域。 |
C.我内心开始长草 | 长草:无法安心做事。 |
D.叠印在我岁月的底板上 | 叠印:交错重叠留下深刻印记。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继会先生听说我要考博时,看向我的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饱含着一位师长得知弟子有更高学术追求时的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B.“喝一口酽茶,掐灭手中的烟蒂,又慢慢点上一支,然后用右手轻轻地敲击着桌角”,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孔范今先生给学生建议时的慎重。
C.多年来丁帆先生患有严重的失眠、耳闷等疾病,但生命的磨难并没有削弱他的学术激情和生命活力,他在学术之路上反而更加勇猛精进。
D.孔先生和丁先生戏称我为“拼命三郎”,既包含对我不知疲倦地博览群书、执着求学的认可、赞许,又包含对我的想法过于偏执的批评。
(3)本文描写了陈继会、孔范今和丁帆三位先生对我说话时的“笑”,请简要分析这些“笑”的含义。
(4)作者回忆了自己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阶段的四位老师,为什么把本科时的老师陈飞先生放在最后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作者说先生们“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为学为师之道”。先生们在“为学”和“为师”之道上,给了我哪些启发?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3.(2020春•海淀区民大附中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千年书香落闲花
陈世旭
(1)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书院。
(2)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讲经论籍的盛景远在宋明两朝。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顾、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凡10余年。嵩阳书院乃成为儒学发展史的丰碑。
(3)自春秋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到唐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发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其中的起落随着朝代的更选、信仰的变幻,沉浮于历史潮流。汉唐以来儒学衰败,五代时期佛、道极盛。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捍卫道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之道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拨乱世以返治”,“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
(4)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在书院门前的书院河汇合东流汇入颍河,远涉入淮。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人,染得一湾水绿。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5)书院匾额为苏东坡书,字体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与书院气氛浑然一体。
(6)书院择势颇高,望去如一片台阁,笼入深碧的树色,清幽,深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书院初为宗教之所。但今日见到的院中之筑,却少佛寺道观的气味,平屋素室,浮漾着静穆之气。
(7)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
(8)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
(9)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有可观。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随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渐远。又有虔心求取圣王之学的杨时远道请益,“静敬”以候“偶瞑”的大师,“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昨日的程门岁月终成严厉的训诫。
(10)嵩阳书院无可替代地完成了使命,理学使儒家经典的伦理化达到了新的高度,积儒、道、佛三教精华于一身,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却也成为一种思想和制度的桎梏。使人既惊诧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又不免感叹千年行走的路途有那样多的无奈和悲哀。
(11)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从宋朝至今,经历了多少荣辱兴衰,书院以安详而坚韧的姿态,典雅而淡然的步子走过岁月。院中汉武帝命名的将军柏至今“郁然如山”,“大唐嵩阳观纪盛德感应之颂碑”,连后来的乾隆都认为:“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碑文出自权臣之笔,书法却姿态横生。
(12)倾听旷野的风啸,凝望天空的云飘,可以沉思可以怀想可以轻叹。忽有“高山流水”的琴音传来,参天古柏下,素手古装的豆蔻少女,正端坐抚琴。曼妙出尘的曲调弥漫着万岁峰的花香,如淡烟袅然。
(13)似乎置身于宋明的山径了。一院青枝,如长衫飘逸;清越的鸟鸣,像是苦读书生的吟唱。枕泉石,醉烟霞,朝夕面对飞泉蔓草、鸟影苔痕,守正的儒风同隐逸的道气浑融。
(14)汉武帝封将军柏,不会想到一千年后这里书香缭绕;司马光埋首案头,未必料到《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程颢谆谆教诲,应不知座下有多少历史的书写者。见证这一切的,只有书院自身。
(15)时隔千年,程颢、程颐头上明月,范仲淹、司马光眼前草色犹在,程门前的青石板,雪却化去无踪影。山风猎猎,千年沧桑扑面。一个鼎盛的王朝消失在风中。时空轻盈嬗递,学问身后孤寂。书院弥散着怅惘。访客落寞,与左近少林的摩肩接踵适成对照。唯“高山仰止”的匾额格外端肃。在所有物质的时世,多少人皓首穷经,满腹经纶,却只能两手空空。书中的黄金屋,不过是黄粱一梦;书中的颜如玉,早已纷然离去。即便在少室山下,一个耿介的书生也再回不到遥远的初始。
(16)斜阳清风中飘落香雪似的闲花。任几片秋叶落在肩头,带走千年墨香的回忆,带走千年书院的气韵和千年古柏的灵动苍劲。
(17)嵩阳书院,吸引我们的应该不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遗落和古朴的珍贵,一道探寻与思考的题目,一个议论与感叹的话题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接:碰。踵:脚后跟。
B.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C.皓首穷经:到年老头白之时在学问上仍没有什么成就。穷:贫乏。
D.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经纶:原义是整理丝缕。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书院气氛与苏东坡的书法一样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
B.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应具有清幽、深邃和静穆之气。
C.“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说明现在已失去文化传承的作用。
D.理学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也阻碍了思想和制度的发展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嵩阳书院坐落在河南嵩山山麓的北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B.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C.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D.朱熹继承“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创立了南宋理学。
(4)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嵩阳书院的创办宗旨。
②第(9)段画线语句中“训诫”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5)本文题目为“千年书香落闲花”,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避免我真的被封号,各位可以先扫码添加我微信
或者直接加微信号:27643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