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张之杨:始终保持高度独立性的先锋者

IAF锋建筑节 UniDesignLab 2022-04-21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始终保持高度独立思想的先锋者  


Zhang Zhiyang

Always keep thinking deep and wide independently




张之杨本科毕业于深圳大学,继而进入世界顶尖学府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研修,张之杨头上是有名门光环的。从美国AECOM (原EDAW易道)设计集团到荷兰大都会事务所(OMA),张之杨一直活跃于全球知名建筑设计公司,这些闪闪发光的经历注定张之杨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眼界和高度。
 
2004年,张之杨与合伙人在美国波士顿创立“局内设计”;2007年,成立深圳市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不同于传统服务甲方的商业设计公司或迎合市场惯例的建筑事务所,局内设计更像一个保持独立思想的引领者,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狂热而盲目的市场潮流。
 
何为“局内设计”?保持高度独立思想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在局内设计创始人张之杨身上仿佛能看到答案。
 


张之杨的童年记忆是关于陕西的,一个睁眼便是满眼油菜花的地方,这时期的张之杨就像一个没有被任何思想秩序干预过的野生动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无限的想象,这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

◎ 陕西油菜花


1983年,张之杨跟随父母来到深圳,至此,张之杨成为深圳速生城市之中的一个被动个体样本,与深圳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小喜欢画画的张之杨为了继续发挥绘画特长,他一直把进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作为目标,但一条高校宣讲视频打乱了原本的人生规划。

◎ 深圳大学正门


高考前夕,很多高校来到张之杨所在高中进行专业宣传,其中深圳大学建筑系的宣传视频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张之杨,视频中学生外出写生、用木板做模型的画面让他心生向往;最终,张之杨放弃广美附中,选择进入深圳大学建筑系,开启升级打怪的建筑之路。


 

◎ 建筑师张之杨(右一)



然而,升级打怪的路上必定不会一帆风顺。深圳大学毕业后,张之杨辗转于室内设计公司和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事业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迷茫的张之杨决定重新求学,思考人生方向。

 

在深大打下的夯实建筑基础使得张之杨顺利地拿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多伦多大学近二百年的学识沉淀以及严谨考究的学术精神打开了张之杨另一扇建筑大门。


◎ 多伦多大学校园


从温暖的南方来到极寒的北方,张之杨印象最深刻的是加拿大对建筑保暖的技术要求,加拿大的冬天很冷,建筑比较注重御寒保暖,用张之杨自己的话说就是“建筑就像穿棉袄一样,里三层外三层,还有防水层、空气层、隔热层”
 
在多伦多大学,浓郁的阅读氛围让张之杨感到耳目一新,大量的阅读培养了张之杨学会挖掘自己,在乏善可陈的项目中找到不同的思考方向。一步一步的磨练,张之杨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建筑师张之杨(中间)

多伦多大学的求学结束后,张之杨又跃入职场奔腾,但学校的特色教育以及职场历练并不能满足张之杨对建筑的探索欲望,他总觉得好像缺失点什么,不禁生问:“学建筑学难道就是变成一个类似工程师一样的角色?”但张之杨内心清楚地知道学建筑学远不止于此,对建筑创作的迷茫之感再一次浮现心头,张之杨决定停下脚步,寻找一个让自己信服的创作体系。


◎ 哈佛大学建筑系教学楼

出于对哈佛大学建筑系教学楼的喜爱,张之杨决定考取哈佛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学位,继续学习深造。经过层层考核,张之杨如愿进入哈佛求学

哈佛作为一所国际顶尖学府,汇聚了世界一流的人才和资源,在这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跳跃、视野开阔。在没有标准答案、随心所欲的教学氛围下,张之杨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恣意驰骋、奔腾,汲取自由开放带来的红利。

◎ 建筑师张之杨(右一)

如张之杨所说:“哈佛大学就像一个自助餐厅,大学的教育更像自主产品,学生的选择特别多,稍有不慎,便会迷失自我。”正是海纳百川的学术氛围,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学习、产生共识,张之杨明白时刻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除了享受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张之杨在哈佛遇到了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建筑导师——库哈斯。


◎ 荷兰建筑师、哈佛大学教授 雷姆·库哈斯

雷姆·库哈斯是一名荷兰建筑师,任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曾在世界顶级名校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在当今文化环境下探讨现代建筑发展领域深有研究。他对于当代城市发展的研究方向超越了传统建筑学范畴,更多关注到社会与人文、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发展等综合性问题。
 

◎ 张之杨与库哈斯

库哈斯对城市发展的前瞻性观点潜移默化中悄悄在张之杨心中埋下了根,以至于往后十几年的实践中,张之杨一直受此影响,站在高处看待城市发展,进行前瞻性创作。


从哈佛毕业后,张之杨再一次跃入人海,成为建筑职场中的一员。这一次,他来到哈佛导师库哈斯创立的事务所——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在张之杨眼中,OMA就像一所学校,在这里宛如收获了另一个学位。
 


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OMA影响张之杨最深刻的不是硬核的建筑知识,而是敢与现实抗争的建筑观。受哈佛教授库哈斯影响,张之杨总是能跳脱于项目需求之上,试图挖掘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西雅图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西雅图图书馆》于2004年投入使用,一经面世,便赢得纽约各杂志的高度赞誉,被评为“本时代修建的最重要的新型图书馆”,荣获时代杂志2004年最佳建筑奖、200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的杰出建筑设计奖。
 


◎ 张之杨建筑作品:西雅图图书馆,美国

《西雅图图书馆》之所以好评不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突破了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功能,塑造了一个多功能、多内涵的社会中心,其中包括很多公众家庭、市民交往的空间,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是鲜少图书馆能做到的。
 
在OMA一次次项目的锤炼下,张之杨渐渐成为一位独当一面的建筑师。
 


“当你在一个公司有决策的欲望,或者认为自己的决策也不一定差时,意味着你是时候要独立了。”
——张之杨
 
 
作为一名建筑师,张之杨一直希望自己能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为建筑行业带来一点突破或改变。2007年,国内经济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张之杨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回国发展。
 
回国后,张之杨在深圳成立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谈及何为“局内”,侃侃而谈的张之杨充满了浪漫与理想的光辉。



关于局内
 

“局内”源于英文“in the game”,直译为:“在游戏之内”。局内设计坚定地选择了深圳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它持续充沛的能量,对所有改变和可能性的开放包容态度鼓励我们这些好奇的“局外人”从基因的底层逐步融入这座城市,进而不知不觉中变成其中一个典型样本。我们开始质疑学院派建筑师救世主般的精英态度;同时也警惕沦落为资本和意识形态工具的自我阉割。乐观的相信建筑师可以成为一个启蒙者(Messenger)抑或一个追梦者(Dreamer)。

 

我们习惯以积极而谦逊的心态,运用严谨的专业态度回应客观限制。相信最强大的生命能量是深埋在坚实的基础之下的。只有持久扎根探索的累积,才能触及最深处的生命呼唤。另一方面,又迷恋于向上纯真飘逸、绵延流动的轻盈,向崇高神性的求索。貌似相悖的这两种趋势形成的张力会促成生命力与精神性双重叠加的内生秩序。相对于“局外”的现实世界而言,“局内”更乐于构建一个接一个的桃花源抑或乌托邦:它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审美的表达,而是有关如何构建独特的空间场域,一个绵延生长的时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一个磅礴宏大的时空扭转。可以令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醍醐灌顶、抚慰忧伤……进而净化颠覆人们的时空认知,甚至实现灵魂的救赎。

 

张之杨的浪漫与理想不止表现在“局内”的定义上,更体现在对建筑设计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哈佛教授库哈斯和OMA的工作实践中,张之杨最关注的不是项目本身的需求,而是建筑未来的发展,在满足甲方需求的同时在项目里探索建筑的未来可能性,希望能带给行业一点点启发。

 
与其他同类型的小型建筑公司不同,局内虽然只有二十几人,但承接的项目规模较大,如《深圳光明科学城》、《深圳文化馆新馆》,属于大型城市级别文化建筑。局内希望通过大型主流建筑表达对城市更新的看法,以此探寻突破,这也是局内的特色之一。



 ◎ 张之杨建筑作品:深圳光明科学城



◎ 张之杨建筑作品:深圳文化馆新馆(往左滑动看更多)



 
 结语

 

从张之杨的采访中不难看出他是一名怀揣梦想、坚守内心的人。从故乡到远方,从求学到求职,张之杨一直守着内心理想,相比于专业的建筑师,他更像追梦路上的探索者和先锋者。

 




Q

创立局内设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张之杨:第一个是探索精神。客户对我们的认知是专治疑难杂症。不管甲方的要求比较奇葩还是过高,我们给甲方的方案绝对不会让他觉得很平庸,或者没想象力。客户要担心的是有没有那么多钱,愿不愿意给这么大的投入跟我们做一次探险之旅。


Q

局内设计为什么先从美国创立,然后再回到深圳成立?


张之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同学的家里需要进行一些小型的住宅改造,我们承接设计的时候需要一个公司跟人家签合同,所以我和一个同学一起注册了一家公司。我们那时候并没有做很多业务,只是做一些私人的服务,那真正全职做设计还是回到深圳。2007年,我从OMA离职以后,全职开始做设计。


Q

您是如何理解建筑先锋性的呢?

 

张之杨:在我看来,先锋性不是网红,也不是所谓的一鸣惊人、哗众取宠,或者是一些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东西。建筑先锋性应该是从它的内核上有一个进步性,有一种代表着未来的趋势的时代精神。

Q

想对在职业发展和成长道路上帮过自己的老师说一些什么?


张之杨:他们是我前行路上的明灯,我一直在追赶他们。因为他们就像黑夜里的海上灯塔,让我在漆黑的环境和风浪中充满希望,让我有这种信心继续去做比较难的事情,而不至于被眼前的这些困难或者是好处迷惑自己。


Q

您对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有什么寄语吗?


张之杨:首先我觉得年轻人做什么样的选择,我都能理解。因为现在的信息发达,他们现在面临的竞争和环境并不会比我们那时候容易,甚至会更艰难。我对选择比较容易的,或者是权宜之计的人生选择表示理解,但不要放弃理想。因为内心的理想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常常倾听自己的内心,然后走自己的选择的路,不要被眼前的各种迷雾障碍所迷惑,寻找自己人生当中的航标。

 



· END ·





撰稿/编辑:IAF锋建筑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鸣谢:局内设计 Ingame Office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建筑师

专访|吕品晶:以系统的思考介入乡村建设,以创新的理念表达乡村迭代 / 霍普杯解题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营造中国特色、岭南元素专家座谈会实录

张一戈:设计与运营总打架,打着打着……结婚了!

孙树瓅:“锱铢必较”应是建筑师的工作态度

专访waa未觉建筑:如果经常看到一个人出现在很多的社交场所或公共平台,那我相信他一定没时间设计

对话DA!丨建筑——肉体的壳,精神的纱

“素人”建筑师谷尻诚:从狗窝到大厦都可以

专访 | 为何肃木丁可以如此新锐?

行业后浪:90后建筑师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一场和中日建筑CP的聊天记录:探访“正青年建筑师”陌至建筑 | 森惠吾 张婕

波尔多建筑学院毕业,法国“景观无国界”协会创始人,巴黎ATELIER PHILEAS 建筑事务所项目总监,创办月球漫步建筑

Dell采访青年建筑师Anna Andronova、孙立东:当XPS 17遇上建筑设计

做好景观设计的窍门: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太开!

一次豆瓣建筑友邻的线下聚会:探访“正青年建筑师”热气建筑 | 张子岳 袁烨

青年设计师郭骏:艺术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媒介

顶级高技派事务所的中国实践 | 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Occhio Talk丨亚太地区首家精品酒店设计师Jason Briscoe访谈

泰国明星建筑师为何走入贫民窟,寻找东方“错”意境?

聚焦个体觉醒,向多维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无名”侠侣

杜坚:我眼中的建筑师——从甲方角度看建筑师的价值与局限

京沪青年建筑师:最近黄掉的一些实践

未来可期,对话顶尖明星事务所的中国设计力量

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第一个靠讲故事获奖的中国建筑师

海归独立建筑师单挑大公司,打破传统做商业设计

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项目,留荷建筑师的浪漫爱情

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爱情事业全都要?5对建筑师情侣陪你过情人节!



个人经历

Heize:赶图怎能没有女团?(流线式作品获哥大宾大UCL青睐)

Studio Gang:建筑界的“惊奇队长”

景观跨专业保研服务设计,我为用户创造产品的合理性

Maruko:不完全日本申请指南(青春苦短,少女前进吧!)

不愿被“卷”,90后姑娘回到农村:造出一座亭子,火了

梦圆AAM!斩获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阿尔托大学全奖offer(欧洲名校全开图)

Lang:“一张图能说清就别画两张” (囊括欧美英亚名校+奖学金)

在港大接触虚拟现实与VR建筑,毕业后进入米哈游,在游戏世界开辟建筑师的天地

西建大毕业后他到法国攻读了两个学位,之后选择进入公立研究机构

考研党转战留学无悔,执行力满分斩获六所景观名校offer

学员访谈&国际顶级会议发表经历 | 我们对人工智能改变城市,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畅想

Harper Li:斩获伦敦政经LSE、UCL的西浦规划生

Josery:困难但有意义的攀登(第一封offer就来自伯克利的幸运儿)

JW:寻找其他可能性 (英·欧·亚·美景观大满贯锦鲤)

Feng: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北工大学子爆肝藤校)

Arain:崇尚快乐申请的规划生 (剑桥MAUS项目成功收入囊中)

Tina Wu: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Arain:崇尚快乐申请的规划生 (剑桥MAUS项目成功收入囊中)

TT:离哈佛一步之遥的吉建大学子(数张藤校入场券帮助建立自信)

叉叉:辞职脱产,遁入学门 (收获哥大MSAUD的景观生)

不当设计师去开健身房,她把公司估值做到几十亿

Hao:申请是个自省的过程 (死线斗士是如何得到Yale的爱的?)

XD:遇事不决睡大觉(剑桥RIBA2给予的意外之喜)

看建筑鬼才少年如何从恐怖题材电影中汲取建筑设计的力量

他学习施工管理,曾在全球顶尖施工单位工作,致力于提升在法华人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考研or出国?小姐姐坚持自我圆梦世界第一名校

法国毕业,工作于AREP、包赞巴克,创立Atelier BY Architectes,在法国执业注重设计的可实施性

愿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感谢哈·普·麻·耶的亲睐!)

七年读博,从甲方到乙方,从研究到实践,她成为工业废地景观改造的智囊

从成绩平平到保研第一,南大学姐说一年足矣!

景观转建筑拿下UCB伯克利offer,北林女孩的设计探索之路

5年本科,一年房地产管理硕士,再加两年TUD景观硕士,在荷兰做景观设计师为鸟儿修大坝

设计师  赖建安 | 两万元创业,如今藏品十万余件

不在意学历,鄙视年终奖,网友:理想事务所该有的样子

法国DPLG建筑及规划双硕士,负责AS北京分公司,创立尺间建筑,设计并创建中法双语幼儿园

从“追星”安藤到探寻生活,建筑学姐爆改房车环球旅行

曾经我们是探险者,如今想做日本留学摆渡人

毕业于ESA,创办法兰西泥瓦匠的人人小站,寸造工设创始人陆侃谈创业历程

国内相恋共赴留学,扎根法国做设计的实久建筑夫妻档

一个不懂交互的programmer不是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师

建筑学在读做自媒体博主是怎样的体验?

保罗·安德鲁前主创,家有两宝,法国独立开业的女建筑师

曼大TUD海归建筑硕士毕业,不做设计做摄影,锐境建筑的2020

留法20年的建筑师,先后在AREP和包赞巴克工作,四十而立回到原点开工作室

就职于BIG和SHL,做建筑,做交互,做策展,设计跨界真的无所不能

东南毕业,法国执业,在保罗·舍梅托夫工作,回上海创业和睿设计

游学与朝圣,亲历OMA和SOM等顶级建筑事务所,一位在旅行中不断成长的建筑师

加拿大青年设计师中最专业的赛车手,赛车手中最会画图的诗人

阿那亚的建筑师们

在UBC唯一本科设计专业毕业后的斜杠青年现在在做什么?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异类马岩松

建筑师不用拘泥于造房子,可以向更多元的天性驶去

本科艺术设计,同济硕士学建筑,留法学城市设计,开事务所做室内设计

在包赞巴克事务所工作,回国成立and studio,扩大建筑师的职业服务范畴

离开知名事务所到宁波诺丁汉大学任教,和学生实话实说

从靳远到多重建筑,十年跨度中的五个断面

生于北方,求学南方,回东北做设计的这些年

建筑和景观专业是怎样在海外找到第一份工作的?

从同济建筑学到北师大心理学,我终于····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拿遍各种奖金的MIT联合培养博士谈建筑带给他的热爱与痛苦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他从“建筑狗”转行成“金融狗”,走向人生巅峰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离开新锐建筑工作室,在建筑新媒体开天辟地

坐标二线城市,青年建筑学研究员如何怡然生活?

念完建筑,开始上商学院创业做教育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在剑桥的所得,确有许多是其他学校不能给予的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失业潮后的海漂建筑青年,用镜头寻找生活的转折点

从清华结构到康奈尔建筑,建筑是一个设计逻辑传达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工科那样给一个公式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我想要追求的建筑,美国给不了

谈谈设计,聊聊旅行,回顾写作,建筑师的二十五岁?

六年,本硕攻下西班牙最难读的建筑系;成为欧洲注册建筑师后,“每五年退休一年”

乘风破浪的奶奶:建筑规划双冕女王,柯布西耶的缪斯女神,97岁的她再夺加拿大皇家建筑协会金奖


创业故事

虹宇建筑的创始人,浙江工业大学环艺老师,他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译

没有名校背景,做公益设计,被压榨久了,但依然能逐梦建筑圈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千人大院里最年轻的主创,忍不住创业了

创工作室开民宿,听80后建筑学博士谈谈她的设计之道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转行做麻辣烫、美甲,她说:我的差评大部分来自设计师同行

CP档景观设计师离职张唐工作室后一起创业是怎样的体验?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从米兰到北京,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开工作室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留学之后,我们在西班牙开工作室

MIT毕业之后,做个想家的建筑师

学设计让他从建筑师转型到甜品师

学设计让她从“画图狗”转型到花艺工作室老板


建筑师说

建筑师说| 女性和建筑

建筑师说 | 帕特里克 · 舒马赫

建筑师说 | 石上纯也

建筑师说 | RSHP事务所华杰明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建筑师说 | 手冢贵晴 & 手冢由比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