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要觉醒?教你禅观

找初心👉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定初心 守初心

 共同体 生命命运健康 

识空有可互生,

虑心田消昔因。

行善护共同体,

道净炁禅心明。


 开脉轮 调百病 

 乐明空 慧心净 

士以弘道



为什么要觉醒?



 不觉醒你就不能明辨是非,会任人宰割而不自知,放任自己把命交托给别人。


“外求”被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打磨,“内在”一次更甚一次的疼痛,你看到了吗?


人的一辈子都在求解脱,兜兜转转,历尽千辛万苦,有的人到最后也找不到解脱的门,其实门就在自己心里。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个真实的你,从来不敢用真实的情绪表达,从来不敢露出本来面目,


我们习惯了跟随从小接受的集体意识生活,


每天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好像“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别人满意!


不惜耗干内在,纯粹为了装点外在!

完全忘记了真实的自己到底要什么。


我们习惯了忽视内在的空洞无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


这些你有没有觉察到?


你是不是认为每一个人生来就是为了生活,然后慢慢等死,每个人都一样的流程。


当你看到你的下一代在你的言传身教下,重复走你走过的路,


那一刻你有没有感觉到恐怖?


你究竟有没有怀疑过,人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愿每位有缘众生都能醒过来!


只要你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剥离自己受集体意识干扰的人性,


你的心会一点一点的亮起来,


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明白,


你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活?


永远别忘记,你是最重要的那个,


这一世没有什么比你觉醒开悟更重要了!


爱自己,就必须舍得让自己醒来!


懂自己,就是允许自己活出神性的状态️!




内观禅|如何将禅修贯彻于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



每一位音乐家都会练习弹奏音阶,

这是你开始学钢琴时首先要学的,

也是你永远不会停止练习弹奏的东西。

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仍然在练习弹奏音阶,

那是一种你不能让之生疏、荒废的基本技巧。


每一位棒球手都会练习打棒球,

那是你在少年棒球队首先要学的,

也是你永远不会停止练习的东西。

每一次的世界棒球锦标赛都是从练习打棒球开始,

基本技巧必须不断保持在顶峰。



坐禅是禅修者练习其基本技巧的舞台。

禅修者所玩的游戏是其自身生命的经验,

而他所使用的器具则是自身的感官。

即使最老练的禅修者亦会继续练习坐禅的,

因为要藉此调整好与磨练好

他玩这特殊游戏时所需要的基本技巧。

不过,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坐禅本身不是游戏,它是练习。

禅修以外的生活方式,

其中需要运用这些基本技巧

于个人经验上才是游戏。

若禅修不能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它是枯燥无效的或其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禅修不是游戏,而是练习



内观禅之目的,

就是要从根本上

永远转化你的整个感觉与认知经验,

亦即是要革新(彻底改变)你的整个人生经验。

那些坐禅练习时间,

就是为了灌输新的心理习惯而设的。

你学习用新的方式来接收和了解感觉,

你发展新的方法来处理意识思维,

以及采用新的方式来照顾自己不停涌现的情绪。

这些新的心理习惯,

一定要被带入到你个人生活的其他部分之中,

否则,

禅修仍是枯燥无效,

只算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理论上的环节,

查实与其他部分毫无关连。

为了连系这两个环节而要付出一些努力是必要的,

因为,若不精进,

某程度的禅修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之中

亦会自然发生,

但这过程往往缓慢和不可靠,

你亦可能生起一事无成的感觉,

乃至放弃这个似属无益的训练过程。


练习做个局外人



在你的禅修经历中,

其中一件最令人难忘的事,

就是当你首次发现自己,

在某项甚为平常的生活活动中正在禅修的那一刻。

例如:

当你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时,或倒垃圾的途中,

禅修竟然自动地开始了。

你小心培育的技巧,

在没有预先计划下流露出来,

实在令人欣喜异常,

它给你开了一个可以看到未来的小窗,

令你瞥见修行的真正寓意。

这种意识转化能成为常态经验的可能性,

令你感到震撼,

你认识到在余生之中,

你是可以安静地旁观着

强迫性观念(obsessions)的刻意扰攘与喧闹,

不必再受自己的需求与贪欲之疯狂困扰;

你浅尝法味,开始知道站在一旁,

静观一切现象流逝的体验滋味,

那是神奇的一刻。



然而,

上述可喜的体验尚未算完善,

除非你能积极促进前述的转化过程。

坐禅最重要的一刻,

就是在你离开坐垫时那一刻。

结束禅坐后,

你可以很快地站起来,

然后把禅修抛诸脑后,

你亦可随即把禅修技巧

趁机带进生活的其他活动之中。


任何时候都可以禅修



了解禅修是什么对你很重要,

它不是一些特殊姿势,

也不是一套心灵体操。

禅修是静观的培育及对刚培育出来的静观之运用。

你不一定要坐着来禅修,

你可以在洗碟时禅修,可以在洗澡时禅修,

也可以在溜冰或写信时禅修。

禅修即是觉察或觉知,

它必须被运用于人生的所有活动之中,

这并不容易。



我们选择在安静的地方用坐姿来培育觉察力,

是因为那是最容易修习的情境。

在行动中禅修则较难,

在节奏快速、热闹嘈杂的活动中禅修则更难,

而在极度自我中心的活动中,

例如:

谈情说爱或激烈争论中禅修,

那真是测试极限的挑战。

事实上,

初学者在低压力的禅修活动中已忙得不可开交。


可是,

禅修练习的终极目标依然是:

建立起定力(集中力)与觉察力至足够的强度水平,

好让禅修者能在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下,

仍然可以屹立不摇。

对于生活中源源不绝的挑战,

认真的禅修者是极少会感到厌烦的。


把禅修带入你的日常生活之中,

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试一试你就会明白。

从坐禅结束到「现实生活」的开始之转捩点

是一大跃进,

对大多数人而言,

那个距离实在太长了。

我们发觉在几分钟之内,

我们的平静与定力被蒸发得无影无踪,

接下来的状态并不比以前好。

为了跨越这道鸿沟,

佛教徒在过去多个世纪以来,

已设计出一系列的练习方法,

以便顺利促成这个转移。

他们成功了大跃进,

然后把它分成几个小部分,

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练习。



1

在行走中禅修(行禅)

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各式各样的动作与活动,

要连续端坐几小时不动,

实与平常的经验相反,

我们经过不动地坐禅所培养出来的

清明(清醒明智)与平静心态,

一动就会很快消失。

故此,

我们需要一些过渡性练习,

使我们在活动中仍能保持平静与觉知。

行禅就是这样的一种过渡性练习,

它有助我们从静态的禅坐过渡至日常的生活,

它是在动中修禅,

且经常与坐禅交替地运用。

行禅在你非常烦躁不安时特别好用,

大约一小时的行禅往往可化解你的不安情绪,

还可带来相当可观的内心清明,

好让你在接下来的坐禅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佛教的禅修传统,

一般都会建议你要经常进行密集禅修(闭关),

以弥补平日坐禅之不足。

密集禅修鼓励人们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来专心修习,

在家人一般用最少一、两天的时间,

至于出家人或老练的禅修者,

往往每次用上几个月的时间来专心修习的。

这样的密集修行是严格的,

对身心的要求都相当高,

除非你已有多年经验,

否则,

长时间的修习对你未必有好处。

整整十个小时不动的禅坐姿势,

对初学者产生的极大苦痛,

是他的有限定力所难以应付的。

因此,

一个有效益的密集禅修,

必须安排一些姿势改变与活动,

通常会采取间隔的坐禅与行禅方式,

一般的安排是轮流地坐禅一小时和行禅一小时,

其间可休息片刻。



行禅需要一个没人干扰的隐蔽地方,

且有空间可直线行走至少五至十步。

你将要缓慢地来回走动,

这在大部分的西方人眼中,

你是古怪的与日常生活脱节的。

这些练习不是你会在家中前园的草地上做的,

那只会引来不必要的注目,

因此,

要选择一个较隐蔽的地方。


至于行禅时身体上的指示则很简单,

选一没有障碍的地方,

从一端开始,在那里站着,

并留意着自己的站立姿态一分钟,

手臂可随意放在身前、身后或身体的两侧;

接着,

一面吸气一面提起一只脚的脚跟,

然后一面呼气一面放下那只脚的脚指在地上,

然后再吸气,同时提起那一只脚,

然后一面向前一面呼气,

然后放下那只脚在地上;

接着,

对另一只脚重复做这个动作。

就这样慢慢地走至另一端,

然后在那里站立一分钟。

接着慢慢转身面向另一端,

在走回另一端前再站立一分钟,

然后再重复整个过程。



行禅时要保持头部平正和颈项放松,

眼睛要张开来保持平衡,

但不可注视任何特别的景物。

自然地行走,

维持最慢而又舒适的步伐,

不可注意周遭的环境,

留意身体上是否有紧张,

一发现到就要随即放松。

不要为了优雅而做某些特别尝试,

也不要尝试令自己走起来好看。

这不是一项体育练习或舞蹈,

它是一种觉知的练习,

你的目标是要达致完全警觉、高度敏感,

以及对行走动作的无阻塞体验。

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腿和脚生起的感觉上,

尽量留心记录每一只脚移动时的所有讯息。

深入觉知行走时的纯粹感觉,

要注意到活动中难以捉摸的细微差别。

感受一下个别肌肉活动时的感觉,

体验一下当脚接触地面后,

随即提起时的触觉微细转变。



注意一下这些看来流畅的活动,

是如何由一连串复杂的细微推拉活动所组成,

不可遗漏任何细节。

为了提升你的敏感度,

可以把动作分拆为几个截然不同的部分。

每一只脚都会经过「提起」、「向前摆动」、

然后「放下踏地」等阶段,

而每一部分都有开始、中间和完结。

为了让自己与这些连串动作能调适,

你可以在开始时,

心中明确地默念(默记)每一个阶段。

心中明确地默念:

「提起、向前摆动、放下、接触地面、压下」等等。

这是一种练习程序,

好让你熟悉那些连串动作,

以及确保不会遗漏任何细节。

当你更能觉知正在进行的各式各样微细的事件时,

就再不会有时间顾及文字了。

你将发觉自己正热衷于

流动、无间隔的觉知活动上。

脚将成为你的全世界,

如果你分了心,

要像往常一样觉察到自己的分心,

然后再回来注意行走动作。

当你做着这些事时,

不要看着你的脚,

也不要一面来回走动,

一面在心中观看着自己走动的画面。

不可思想,只须感受(体验)!

你不需要脚的概念,也不需要图画,

只需在感觉流动时当即用心记下即可。



开始时,

平衡上你可能有些困难,

因为你正以新的方式来运用你的腿部肌肉,

自然需要一个学习阶段。

如果有挫败感生起,

只需注意到它,然后让它离开即可。


设计内观的行禅技巧,

是为了以单纯的感觉像洪水般淹没你的意识,

且要彻底地做到可以排除一切其他东西,

不留任何空间与思想或情绪,

不容许有时间去执取或为活动营造一系列的概念,

也不必有自我的感觉,

有的只是掠过的触觉与动感(肌肉运动的感觉),

一股无止境的、千变万化的、

处于自然状态的感受洪流。

我们在这里学习逃往现实,

而非逃避现实。

我们在这里所获得的任何洞悉,

皆可以直接用于其他

充满概念、想法及主张的日常生活上面。



2

在其他姿势中禅修

我们的禅修目标,

是要念念绵延不断地知道

我们自身感受的一切方面。

我们的许多活动和感受

都是完全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

那是说,

我们没有或很少注意我们的活动,

我们的心全放在其他事情上,

我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机械式的反应上,

迷失在白日梦与成见的迷雾之中。


在生存之中,

最常被我们忽略的其中之一是身体,

脑子里面诱人的彩色漫画影片,

常令我们的注意力离开了触觉与动感,

这些讯息每秒钟都不停地

流入我们的神经系统与脑袋,

但大部分都被封锁在意识之外。

它流入心的底层后,就不可再前进了。

佛教里面有一种方法可以打开闸门,

让这些东西可流进意识层面,

这是另一种让「无意识」变成为「意识」的方法。



每一天,

你的身体都会经历各式各样的扭转动作,

如行住坐卧、弯腰伸展或爬行走动等。

禅师们都会激励你,

要觉察到这些持续进行着的身体舞动。

你在日常生活中,

应隔几分钟就要花几秒时间

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姿势,

不可以批判的方式来做,

这不是一个用来改正姿态或改善外貌的练习。

用心由头到脚扫描整个身体,

感受一下你保持身体姿势的方式,

心中默念(默记):

「行走」、「坐着」、「躺下」或「站着」。

这做法听起来实在简单可笑,

然而,

不可轻视这个步骤,

这是一个很有效用的练习。

如果你做得精确、透彻,

如果你能令此心理习惯根深柢固,

它可革新你的体验,

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感觉领域,

令你有如盲者突然重见光明之感。



3

慢动作的禅修

你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由很多个别成分所组成的,

像绑鞋带那么简单的动作,

就是由一连串复杂的细微动作构成,

而大多数这些细节都是没有被察觉到的。

为了促进整体的静观(留意觉察)习惯,

你可以尽量放慢速度来做简单的活动,

同时奋力全神贯注于每一动作的微妙之处。


另一个例子是:

坐在桌子旁边喝一杯茶。

在这活动之中,

你可以体验到很多东西,

例如:

你可以体验到坐着时的姿态、

感受到手指与杯子把手的接触、

闻到茶叶散发出来的芳香、

留意到杯子、茶叶、你的手臂及桌子的放置方式,

接着,

你会察觉到内心欲提起手臂的意向、

感受到手臂提起时的感觉、

感受到杯子与嘴唇的接触、

以及液体注入口中的感受,

你会品尝茶的香味,

然后察觉到欲放下手臂的意向。

如果你能完全投入,

以超然的态度来注意

每一个感觉、想法和情绪的流动,

那么,

整个过程将会十分美好和引人入胜。



同样的策略亦可被运用于你的许多日常活动之中。

刻意放慢你的思想、说话与动作速度,

有助你比以前通达它们更深一个层次,

你会发现,

那里充满令人惊讶的现象。

在开始时,

要在平常活动中保持这种刻意的慢速,

是十分困难的,

不过,

随着经常的练习,技巧自会改进。

深切的领悟会在坐禅中发生,

然而,

当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

能认真地仔细检查一下我们自身的内部运转,

就算更加意义深远的启示亦会出现的。

就好像在实验室之中,

我们真的开始看到自己本身的情绪机制,

以及强烈感情的运作方式;

在这里,

我们可以真确地估量我们的推理(论证)可信程度,

以及瞥见自己的真实动机

与自欺欺人的伪装两者之分别。



你会发觉,

这些讯息大部分都很令人惊讶,

有很多更令人烦扰不安,

但全部都是有用的。

纯粹的注意,

可为隐藏在内心小暗角的一团杂乱带来秩序,

当你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实现到清楚的觉知、

在投入有通达力的专注之光

于那些非理性的心灵暗角或裂隙时,

便有能力保持理性与安宁。

你开始了解自己对内心痛苦应负的责任程度,

你察觉到,

自己的苦难、恐惧与压力皆是自己引起的。

你察觉到,

自己是怎样造成自己的痛苦、缺点与局限,

而当你越深入了解这些心理过程,

它们就越来越无法控制到你。

4

协调呼吸与活动的禅修

在坐禅时,

我们的主要禅修对象是呼吸。

全神贯注于千变万化的呼吸上,

能带领我们直达当下。

同一原理亦适用于活动之中,

你可把呼吸与正在从事的活动协调起来,

这样做,

可为你的动作带来流畅的旋律,

以及令许多转变顺畅无阻;

你更易集中于活动上,

专注力会增长,

而觉知力更易保持在当下。

理想上,

禅修应是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修习的,

这很实际有效。

留意觉察的心态,

是一种准备就绪的心态。

内心没有成见、偏见或烦忧的包袱,

对出现的任何事都可立即应对。

当你确实在留意觉察时,

你的神经系统就会充满朝气与弹性,

很容易培育出内观智慧。

若有问题出现,你会率直地处理它,

迅速、有效而不忙乱。

你不会站在那里犹豫不决,

也不会逃跑至安静的角落,

好让你坐下来思考着它。

你只率直地处理它,

在极少数看似不能解决的情况下,

你也不会为之担心。

你只会进行下一件要你关注的事情,

你的直觉将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能力。

5

善用零碎或空闲的时间来禅修

认真的禅修者是不会有「浪费时间」这一概念的。

你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零碎时间都可以被善用的,

你可以拿每一个零碎时间或闲暇来禅修。

例如:

坐在牙医诊所内忧虑地等候时,

可以利用忧虑为缘来禅修;

在银行站着排队感到烦躁时,

可以利用烦躁为缘来禅修;

在巴士站等车时感到烦闷、玩弄手指时,

可以利用烦闷为缘来禅修。

总之,

即使是冗长乏味或单调辛苦的工作,

整天都要尝试保持警惕与觉察,

以及静观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要善用独处的片刻,

要善用大半是机械化的活动,

要利用闲暇的每一刻来静观,

要利用全部你能拿取的片刻来禅修。

6

对所有活动保持静观

每一天的活动与知觉,

由觉醒时的首个知觉,到入睡前的最后一念,

你都要尝试对它们保持当下的留意觉察。

这是一个非常高远的目标,

不可预期能一步登天,

要慢慢来,让你的能力与时俱增。

最可行的方法,

是把一天分为几个时段,

把一个时段致力于静观姿势,

然后把静观伸展至其他的简单活动,

例如:进食、清洗、穿衣等。

你亦可在一天之中,

拨出大约十五分钟来修习观察特定的心态,

例如:适意的、不适意的以及中性的;

或者是障碍禅修的五种盖障

(贪、瞋、昏沉、掉举(散乱)或疑)、

其他的思想等。

具体程序可自行决定,

重点是要你练习识别上述的各个项目,

同时要在一天之内,

尽量保持完满的静观状态。



努力建立起你的日常程序(习惯),

使坐禅与其他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别,

可减至最低,

让它们能彼此间自然磨合。

整体而言,

活着的身体是永难静止的,

你总会观察到它的活动,

至少它会呼吸,

而内心也会念念不停。

除非你正处于甚深的禅定境界,

否则,

总会有些事物出现给你观察的。

若你认真致力禅修,

一定不会因缺少值得你注意的事物而感到困惑的。


你必须运用禅修于你的日常生活情境之中。

生活中的禅修就好像你的实验室,

它提供你所需的磨练与挑战,

令你的修持能深化和名副其实。

它如炼火,

能净化你的欺诈与谬误,

又如严峻的考验,

能显示你在进步之中、还是在自欺欺人之中。

如你的禅修无法帮你应付日常的冲突与挣扎,

那么,它是浅薄的;

如你的日常情绪反应,

未能越来越被察觉与容易被处理,

那么,你是在浪费时间了。



可是,

如你还未做实际测试,

你是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做得如何的。

留意觉察的修习必须普及于生活之中,

不能一时修习、一时又置之不理,

那是你随时都要做的修习。

要躲在象牙塔里修习才能成功的禅修,

到现在还未被开发出来。

内观禅修是一种时时刻刻皆在静观的修习,

禅修者要学习纯粹地注意心内一切现象的

生起、增长与衰亡,

不可逃避,也不可遗漏任何一个现象。

对所有思想、情绪、活动、欲望等展示,

他全部都要留意观察,

而且要持续不断地观察,

不管是可爱的、可厌的、美好的或是羞耻的,

他都要即时知道它的现状及转变方式,

不回避、亦不排除经验的任何方面。

在日常活动之中,

如果发觉自己处于厌烦的状态,

那就专注自己的厌烦,

看看它是一个怎么样的感受,

它是怎么样运作的,它是由什么构成的。

如果你在愤怒,那就专注自己的愤怒,

探究一下愤怒的运作方式,不可回避它。

如果发觉自己陷入沮丧的深渊,

那就专注自己的沮丧,

以超然、好奇的态度来审查此一沮丧情绪,

不可盲目地逃避它,

要仔细探究此迷宫,并记下它的路线图,

如此才能在下次沮丧出现时,

让你能处理得更好。


内观禅修的重点,

在于贯彻禅修于

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盛衰沉浮)之中。

这类修习非常严格,且要求苛刻,

可是,

它所练成的心理变通性,却是无与伦比的。

禅修者分分秒秒均保持内心开放,

他持续不停地探究生活,检视自己的经验,

以一种超然、好奇的方式来观察生命。

因此,

无论真理来自何时何方或以何形式出现,

他都能以开放的态度接触得到,

这正是解脱所需的心理状态。

据说,

若人内心能维持在准备就绪的禅修状态,

此人随时随刻皆有开悟的可能。

最微细、最普通的知觉都可以引发开悟,

例如:看到月亮、听到鸟语风声等。

知觉到什么并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你照顾那知觉的方式。

开放的准备就绪状态是必须的,

你若准备好,马上就有可能发生,

而引发的因缘可以是:

你手指与此书的触觉

或是这些文字在你脑中的声音。

如果你准备好,

现在就有可能开悟!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


道炁开脉轮简说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家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恒常无住

其妙莫名也


以儒修身入世间,

以道养骨身心天,

止定静安虑可得,

以佛养心随万缘。



双 运

只修炁,不修道,

炁足更把诸恶造。

只论道,不修炁,

空谈浪得生和死。

道驭炁,炁助道,

理事圆融顺安妙。

八正道,一正炁,

学思践悟共同体!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回家诀: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死心踏地,打坐定时。

身口意定,真言恒持。

事上制心,观照绵密。

正道守戒,誓证菩提。

最近新文点下看:

南怀瑾:中脉畅通、性命双修

云的生日和死期

情绪在五脏六腑

你能活多久?刚出“寿命公式”

《胎息经》

学着治愈 化茧成蝶

念头也是道场

微笑面对习气能量

故事带你去……

空性……

看音-住定-虹化

非凡才是自然

偷天发财(秘藏)

传承之道

连接高我

磕大头的密意

信力大过天

天眼看,修行人前世今生

接收宇宙能量练习

打坐修身心

来自高维的灵魂

实修身与心、证菩提化病(藏)

生病念佛会 ······?

学习运用潜意识的巨大力量!

打破成见,见性成佛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身是菩提树


回头见性,离尘智慧

九喻如来藏

次第捷径、法华七喻

床上八段锦(密)

善待病情

三千大千世界 大画

佛教的世界观

感召真仙沐浴法

两个人来度你

走出剧本

体香奇光静坐法

从身体到精神的桥梁

人格、觉察、正念(藏)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道炁禅苑 请您关注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