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政策跨周期调节,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增加,利率中枢与波动率均趋于下降。
- 稳增长难度加大,通胀较为温和,政策以我为主,基本面支持货币偏松。央行去掉“闸门”表态偏松,总量宽松工具让位于结构性工具,从置换角度来看明年降准可能还有,降息还有待观察。
- 明年利率大方向可能是先下后上,中间有波段机会。上半年定向式宽货币+结构性宽信用,宽信用斜率较缓,债市胜率仍高。随着宽信用逐步启动,债市或面临牛转熊压力。
- 中性假设下利率区间可能是2.7~3.1%(乐观情况2.6~3.0%,悲观情况2.8~3.2%),若利率接近3.0%建议配置户加大配置力度。
- 机构“抢跑”或带来利率波动加大与拐点的提前,若宽信用迟迟疲软则拐点可能延后。机构行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剧投资行为的一致性,行情转换频繁。
- 比价角度看,股债比价相对均衡,短端利率制约长端与套息。二级资本债流动性改善,交易价值提升,建议5年AAA二级资本债利差在55-60BP左右关注配置价值。
-------------------------------
1.回顾与反思:利率债投资的五大难点
1.1 21年回顾:稳稳的资金,“提前”的牛市
回顾:债市经历年初V型波动后,2-6月“资产荒”+资金面超预期平稳,开启慢牛行情;7-8月超预期降准+疫情散发,催生快牛行情;9-10月因宽松预期落空+资金利率抬升+宽信用预期,债市从震荡转为快速调整;10月下旬至11月债市回暖,国开强于国债。表现:11月26日,10Y国债/国开利率下行32/42BP,国债10Y-1Y期限利差略收窄9BP,10Y国债-R007(1MMA)收窄22BP,10Y国开国债利差收窄10BP。
1.2 今年债市回报不低,为何普遍反映难做?
原因1:债市主线不断切换,疫情反复扰动且不可测,货币政策预期差一直都有。
原因2:年初开门红遭遇合意资产供给放缓,上半年可配置资产减少,结构性资产荒持续,资产配置难度提升。政府债:年初股市大涨使得股债比价中债券处于较优位置,但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整体偏慢,尤其是国债和新增专项债,1-10月净融资规模分别占两会目标的53%和80%,大幅低于历年同期。同时,地方债发行节奏不断生变化,加大了预判难度。
非标:继续大规模萎缩,对于保险年金等投资人影响较大。1-10月非标压降规模已达1.46万亿元、压降规模已超19年、20年全年压降规模、仅次于2018年。城投债:监管进入紧周期,官方频频提及稳杠杆、加强债务管理、财政紧平衡。需求方面,永煤事件后,市场风险偏好降低、抱团城投债。今年城投债月均新增规模负增长、结束了18年以来逐年递增的趋升。
原因3:2021年传统分析框架似乎失效。除了债市供需问题以外,利率走势与传统的宏观分析框架走势背离,使得利率走势判断难度增加,影响资产配置的判断。
原因4:投资者结构变化,隐含税率指标失效。除了基本面指标“失灵”,一些情绪指标例如10Y国开债隐含税率失效。隐含税率呈现出“牛市收窄,熊市走扩”的特征。从前两轮牛熊市来看,十年国开债隐含税率触及20%以上是熊转牛的信号。但本轮熊牛切换,隐含税率信号似乎逐渐失效,可能和投资者结构的变化有关,如新增力量年金、基金、理财等产品户没有资本占用的考量,公募基金甚至有免税的优势,更加倾向票息更高的政金债等。
原因5:政策调整更加精细化、并着眼跨周期设计,不像以往大开大合,再叠加07年以来的6轮牛市中前5轮(除去当前这轮正在进行的牛市)牛市开始时的10Y国债利率顶点都在3.73%~4.72%,而本轮顶点仅3.35%,多因素使得今年利率债波段投资难度加大。1.3 货币信用框架依然适用
今年利率走势和社融走势较为一致,社融增速在2月二次见顶,对应十年国债利率在2月见顶。社融下行的原因:高基数,地产城投融资政策偏紧且占比较大(近五年新增社融中地产城投融资占比高达七成)、跨周期调控着眼明年、实体融资需求偏弱,前三季度社融持续快速下行。
1.4 货币信用周期的划分
我们用货币政策松紧指数+存单利率来判断货币是宽松还是收紧,以此划分货币周期。以社融新口径增速为主+M1为辅来衡量信用周期。
2002年1月至今,每轮货币信用周期持续时间大致为3.3年、与我国库存周期时间接近,今年前三季度宽货币紧信用对应利率下行。
2.货币政策偏松,重结构轻总量
2.1 稳增长难度加大,基本面支持货币偏松
央行行长易纲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2020年12月)中表示,央行四大任务是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金融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是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按照GDP翻一番目标,2021年实际GDP按照8%计算,2022~2035年实际GDP复合增速应该是4.5%,因此我们认为为了实现远景目标明年经济目标或在5~5.5%左右。央行眼中的经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货币政策执行报告、11月19日)今年下半年开始内需加快走弱,明年“保5”或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
2.2 全球经济仍在复苏,但势头减弱
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减弱。根据IMF十月预测,全球/美国2021年经济增速预计为5.9%/6.0%,2022年经济增速预计放缓至4.9%/5.2%,美国CPI从2021年的4.3%高位回落至3.5%。制造业PMI有所反弹。美国和全球制造业PMI分别于一季度和二季度见顶,10月全球、日本制造业PMI小幅反弹,美国高位回落,欧盟10月回落11月改善。经济前景指标升多降少。美国ECRI领先指标、英国GFK消费者信心指数、欧盟经济景气指数环比均有所回升,日本经济观察家前景指数也位于较高水平。
2.3 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向常态化回归
10月出口增速高位回落至27%,两年平均增速12%,PMI新订单指数已连续6个月在荣枯线下。明年出口压力来自于三方面:海外耐用品消费降温并转向服务消费,海外供应链逐渐恢复,叠加高基数效应,预计明年出口增速或整体呈现逐季回落的趋势。
2.4 制造业投资高增乏力,地产投资或成主要拖累
制造业投资韧性有余、但维持高增或乏力,预计向5%左右回归。10月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持续回升至6.9%,继创年内新高,同比增速也高达10.1%。2022年外需或将趋于回落、内需依然偏弱(地产链加速下行)、中下游制造业投资受利润下滑和上游涨价拖累等。地产投资增速放缓,明年上半年负增长、全年可能在0%左右。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增速持续放缓、土拍降温,施工、新开工面积维持负增长,但PPI高位支撑施工单价。10月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3.0%,同比-5.5%,商品房销售面积两年平均增速降幅扩大至-5.0%、同比-22%。预计明年土地投资或续降,地产投资承压。
2.5 基建投资托底经济,消费“元气”逐渐恢复
预计21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缺项目、自筹资金少增、预算内资金规模和占比双低导致2021年基建投资低迷。明年财政或将前置+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基建投资在上半年或有明显改善,具体力度要看城投融资政策、专项债项目是否扩大等。消费中枢或回落至5~6%。首先,疫情后的系统性原因,收入分化、收入预期不确定,消费习惯的修复需要时间;其次,地产投资降温走向地产后周期消费传导;再者,服务消费是潜在增长点但受疫情影响是个慢变量。
2.6 明年上半年基本面回落指向宽货币政策延续
明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缺乏强有力抓手,需要宽货币宽信用政策的支持。通胀剪刀差趋于回落。我们预计明年CPI在2%上下,Q1~Q4逐季走高,风险点在于猪油共振的风险但我们认为力度可能较为有限。PPI明年或在3~4%,走势与CPI相反或逐季回落。
21Q3货政报告显示央行认为通胀压力总体可控,PPI在今年年底至明年或趋于回落(全球供给恢复、运输效率提升和高基数效应),CPI上行但或仍在合理区间。11月12日,央行表示一方面要促进消费和投资恢复,另一方面要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因此我们认为总量宽松预期延后。
2.7 美国加息预期升温,但我国政策以我为主
美联储:Taper已开启,加息预期升温。美联储11月议息会议宣布Taper,每月减少购债150亿美元(100亿国债和50亿MBS),或将于明年年中结束QE。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疫情防控措施放开,经济活动和消费需求的恢复使得美欧等国家的通胀压力持续加大,市场对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也在逐步升温。11月FOMC会议上利率点阵图显示,支持2022年开始加息的议员增加到9位。此外,美国掉期市场与货币市场定价均预计美联储将在明年6月加息25个基点。
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央行认为,当前我国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与上轮(2013年)相比有明显不同:一是我国宏观经济体量扩大、韧性更强。二是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三是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对外部冲击的吸收能力增强。四是我国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更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冲击。2.8 去掉“闸门”表态偏松,重结构轻总量
碳减排工具:定向宽货币宽信用。11月8日,央行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该工具可以看作三年期利率更加优惠的再贷款,属于结构性政策工具。由于利率要求为LPR附近且规定了三大投向、暂向全国性机构投放,预计主要针对的还是资质相对好的企业,投放量还有待观察(2021Q3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总量宽松工具让位于结构性工具,定向直达小微、绿色、科创、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所以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也不大,而等到经济从滞胀转向类衰退,降息的空间才能打开。从OMO余额来看,截至11月23日公开市场余额高达6.5万亿元,从置换角度来看明年降准可能还有,但置换性质的降准对流动性的影响远低于传统意义上的降准。
3.宽信用缓慢启动
3.1 历史回顾:宽信用如何启动?
15年4月~16年7月宽货币宽信用时期:货币宽松不断加码+融资监管逐渐放松:14年11月至15年末,央行接连四次全面降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5个百分点+1次定向降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六次降息下调1Y期贷款基准利率1.65个百分点。
此外,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2014年国发〔2014〕18号文要求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修明渠、堵暗道”,15年~16年上半年城投债开启新一轮宽松。
至15年4月社融触底回升,14年2月宽货币开启领先15年4月宽信用启动约14个月,14年11月降息传导至15年4月宽信用启动历时约5个月,城投债融资的放松约领先一个季度。
18年12月~20年5月宽货币宽信用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宽松政策不断+宽信用信号逐渐释放:
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表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7月国常会表示“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统筹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合理融资需求…合理保障融资平台公司正常融资需求”。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并强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同时,在18年4月~20年5月,央行接连七次降准下调大型机构存款准备金率4.5个百分点,三次MLF降息0.35个百分点。
宽信用从社融增速在2018年12月触底回升而开启,滞后7月国常会“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约5月,18年4月首次降准到宽信用启动历时8个月。
21年10月~至今宽货币宽信用时期:稳信用需求增大+稳增长压力加大+重结构轻总量:
7月1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8月23日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显示“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仍需努力…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21Q3央行政策例会再次强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至10月社融增速环比持平在10%、但社融结构边际改善。从降准到宽信用启动(我们认为21年10月开启宽信用)历时约3个月、距离本轮宽货币起点(20年12月)约10个月。
房地产和基建是带动经济回暖的先锋主力,并且也是资金的蓄水池,后者基建是托底经济下的逆势调节,随后才是在经济前景改善、融资放松背景下制造业融资改善。
本轮(21年10月以来)的宽信用启动或更多的着力于绿色信贷、科创、中小微企业等相关领域的融资改善,以往的地产和城投融资在本轮更多是慢变量、长变量,二者的发力仍需政策的放松。
3.2 从央行目标看明年社融增速
从央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的目标考虑,预计2022年社融增速对应10.1~10.6%左右。19年2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认为6月末社融存量增速(当时口径10.9%,下同)与名义GDP增速(8.3%)基本匹配,这意味着社融-名义GDP增速差的合意区间或在2.6%左右。按照2022年为7.5%~8%的名义GDP增速区间,对应社融增速为10.1%~10.6%。此外,19Q3货币政策报告中表示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0.8%)与前三季度名义GDP增速(7.6%)基本匹配并略高,这意味着在社融-GDP名义增速基本匹配的情况下,2022年社融增速大幅超过11%的可能性很小。预计2022年或处于稳杠杆阶段,并考虑到明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或较大,预计实体杠杆率或呈现先小幅抬升而后趋稳的走势、或类似于2019年,社融增速或先上后下。
3.3 社融拆分
3.3.1 政府债融资或小幅增加
从历史规律来看,在经济下滑时期赤字率有升有降,但整体易升难降。在乐观、中性、悲观三种假设下对应政府债净融资额分别较21年增加7600、4300、1000亿元。(a)乐观假设:赤字率和新增专项债分别抬升至3.4%和3.75万亿,财政赤字4.1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7.7万亿元、较21年增加7600亿元。(b)中性假设:赤字率和新增专项债分别持平在3.2%和3.65万亿,财政赤字3.9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7.4万亿元、较21年增加4300亿元。(c)悲观假设:赤字率和新增专项债分别下调至3.0%和3.55万亿,财政赤字3.6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7.0万亿元、较21年增加1000亿元。
3.3.2 信贷增速或续降至11.4%
明年大概率处于稳杠杆阶段,2016年以来稳杠杆时期信贷增速大约平均每年放缓0.4个百分点,再结合所处货币信用周期(当前处于宽货币宽信用阶段),预计明年信贷增速或在11.4%左右、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大约有21.8万亿元。明年信贷支撑或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和基建方面需求,以及直达小微、绿色、科创、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等领域的信贷增长等。
3.3.3 非标压降力度或重回19年,领先指标企业债先反弹
预计明年非标压降规模或在1.4万亿元左右。21年1-10月非标压降规模已达1.46万亿元、压降规模已超19年、20年全年压降规模、仅次于2018年,展望2022年,由于资管新规于今年年末到期,明年房地产融资或边际改善,叠加明年1-6月信托产品到期压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预计2022年非标压降规模或与19年、20年类似,约为1.4万亿元。
企业债融资率先发弹。滞后12期的企业债同比增速与社融同比增速相关性高达0.75(数据区间为16年1月至21年10月),显示前者平均领先后者12个月左右。从16年以来的拐点来看,社融分项企业债同比增速领先社融存量增速拐点,如16年4月企业债同比增速见顶领先17年1月社融增速见顶9个月,17年11月企业债同比增速见底领先18年12月社融增速见底13个月,20年6月企业债同比增速见顶领先20年10月社融增速见顶4个月。
3.3.4 明年上半年社融增速趋升,而后趋降
2022年政府债发行节奏或前倾。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以及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强调“做好跨周期调节,统筹考虑今明两年政策衔接”等均显示明年政府债的发行节奏或提前,同时明年上半年稳经济增长压力或延续,也需要财政前倾支撑,因此假设2022年政府债的发行节奏按19年的发债节奏。分乐观、中性、悲观三种情况分析,预计社融增速或从21年10月的10%震荡上行至22年7月的10.8%左右。
4.债市走势判断、机遇与风险
4.1 宽信用宽货币时资产表现
4.2 利率或先下后上,拐点取决于机构行为与宽信用传导力度
上半年定向式宽货币+结构性宽信用,宽信用斜率较缓,债市走势或类似于18年末~19年呈现区间震荡、中枢略降的趋势,彼时长债利率低点都对应着货币宽松或宽松预期。考虑到利率点位和利差水平,及政策从总量宽松转向结构性直达,利率与信用利差下行幅度或不及前两轮双宽时期的水平(前两轮十年国债最大下行幅度分别是98BP和43BP)。到了年中,随着宽信用逐步启动,债市或面临牛转熊压力。一方面,债市缺资产逻辑逐渐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宽信用传导至实体带动经济逐步回暖也将对债市不利。明年利率大方向可能是先下后上,中间有波段机会。但市场预期也较为充分,机构“抢跑”或带来利率波动加大与拐点的提前,若宽信用迟迟疲软则拐点可能延后。
4.3 两个视角看长端利率的最大下行空间:2.7%左右
一是类比2019年MLF与利率利差,十年国债利率低点或在2.65%左右。货币紧缩情况下MLF是10Y国债利率隐性下限,但宽松时期国债中枢会呈现在MLF下方。2019年国债利率平均低于MLF利率11BP、最大低于30BP,因此在不降息的情况下10Y国债利率均值或在2.84%左右、低点或在2.65%附近,如果降息则有望带动中枢下移。
二是参考牛熊规律,十年国债利率或最低降至2.79/2.62%左右。上一轮熊市利率上行幅度处于历史最小值,并未出现典型的加息或去杠杆,对应本轮牛市利率下行幅度或较小。我们参考历史最小一轮/两轮牛市利率下行幅度,高点下行56/73BP或达到2.79/2.62%左右。
4.4 利率中枢与波动率均趋于下降
跨周期调节政策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增加(每日逆回购、每月MLF操作)也意味着政策更加平滑,熨平利率顶部和波动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潜在经济增速趋降。央行论文《“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研究》预测我国22年-25年潜在产出增速将从5.5%放缓至5.1%,我们预计未来三年10年期国债利率中枢或在2.7%~3.2%左右。明年中性假设下利率区间可能是2.7~3.1%,若利率接近3.0%建议配置户加大配置力度。
4.5 2022年债市的风险与机遇
4.6 美债利率趋升,间接影响中债,跟踪境外买债节奏
参照上一轮加息周期,在2013年5月美联储释放Taper信号至2013年12月宣布正式Taper,10年期美债利率迅速提升而短债相对稳定;到了2014年6月加息预期升温开始,长短端利率、美元指数纷纷上行。2013年12月开始Taper至2015年12月美联储首次加息,十年美债利率先下后上、整体下行50BP,期限利差收窄128BP,2年美债利率走高77BP。
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Taper对美债利率的影响或已消除,后续美债上行主要催化为加息预期,加息预期抬升短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对于长端利率的影响或明显小于短端。境外机构已经占我国国债市场存量的10.7%(截至21年10月),历史上当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在80BP或者利差大幅收窄时期外资有明显的减持行为。4.7 党代会与债市走势相关性不大
从2007年召开十七大、2012年召开十八大、2017年召开十九大来看,债市有跌有涨有平,货币政策也并未在短期内反转,我们认为党代会事件短期对债市或一定的利好(资金面平稳),但随后债市依然是受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等综合因素的影响。07年末至08年4月债市上涨,主因为信用收缩+经济下行;
12年十八大召开后,得益于宽货币宽信用的延续,债市震荡,随后由于货币信用政策的变动以及13年货币政策转向,利率最终大幅上行;
17年十九大召开后,受严监管影响利率延续会议召开前的走势继续上行至17年11月。之后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社融增速趋降,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避险情绪,债市熊转牛。
4.8 机构情绪11月偏热
机构行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剧投资行为的一致性,行情转换频繁。海通固收团队每周的《债市情绪高频指标跟踪》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指标:长债交投情况:30年国债成交量占比、10Y国开活跃券换手率、10Y国开活跃券成交额/9-10Y国开债余额、10Y国开隐含税率
债市杠杆指标:质押式回购成交量、隔夜回购成交量占比、债市杠杆率、分机构债市杠杆率(基金、保险、券商)
机构久期变动: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保险、银行、券商、境外机构久期
截至11月26日,我们统计的4个指标亮红灯、2个指标亮黄灯。
4.9 短端利率制约长端与套息
历史分位数:当前短端利率偏高,国债优于国开,国债5年性价比略高于10年。信用利差:长端有所修复,短端仍低,杠杆套息性价比提升。
4.10 股债比价相对均衡
沪深300股息率与十年国债利差位于近三年的72%分位、大盘股更占优;创业板E/P与十年国债利差位于近三年的50%分位、相对均衡。
相对于贷款,十年国债与贷款利率的利差略有改善,考虑到四季度贷款利率或季节性回落,我们预计四季度可能会改善至77BP左右。
4.11 二级资本债:流动性改善,交易价值提升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债流动性持续改善,9-10月商业银行债换手率已经超过国债,位列中债第二大活跃品种。9-10月我们曾建议5年大行二级资本债在3.7~3.8%左右关注配置价值。二级资本债8-10月上旬波动较大,主因理财市值法整改加快,久期长、理财持仓占比高、流动性好的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受影响更大。10月下旬~11月利差快速回落,无惧供给回升。如何看待后续5年AAA二级资本债配置机会?利差均值角度看,建议55-60BP左右关注机会;从协存比价来看,考虑到存款利率下移,建议3.5%及以上关注机会。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机构行为
杠杆环比续升,情绪略有降温——债市情绪高频指标跟踪
房贷集中度略降,配债空间有望提升——债市角度看上市银行中报
理财规模首现小降,增配信用减配利率——21年H1银行理财报告点评
整改初见成效,后续压力仍存 ——以两款案例分析现金管理类理财整改进度
流动性与债市供给
三个视角看存单利率下行的持续性
预留额度至年末,Q3供给压力较大——地方债供给点评
存款利率改革——利率市场化再下一城
解析5月央行资产负债表异常之处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珮珊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珮珊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