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史图像管理的历史:Photos作为图像管理和交流的工具

艺术史的图书馆 艺术史图书馆 2022-07-10

艺术史图书馆注:


这是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的使用系列的第一篇。

前段时间所里正好去Pistoia,一路跟着跑来跑去,连具体的建筑物都没有记熟,还好回来的时候发现Photos下面有地图,每张照片都记录了地理信息,就能对应到各个建筑物。


以前相机拍了大量的照片,包括之前两次骑行西藏的照片,突然想找出来看看,发现都没在身边的硬盘里,也不知道放在哪里了,而这些其实是我最重要的照片。


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尤其是拍的跟自己的研究相关的照片,就是拍的积极,回来就一直放在SD卡里,直到放满为止,然后导到硬盘里,久而久之,也不见得会整理。哪怕整理了的,很多文件夹也很少会去打开。因为这种方法,都是到研究的时候,才会去查看,属于线性的逻辑,并不符合艺术作品作为Object的整理逻辑。艺术作品作为,三维立体,时空交错,其作为图像的内在与外在层次,时序定位,材料物质等等都可以作为相互关联的依据。将艺术作品进行复制和检测形成的图像,尤其是现在都是形成的数字形式的图像,这样的数字图像是有别于以前的照片(19-20世纪上半叶最主要的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使用方式,其特点是照片本身就是一个Object)和画册(大概依旧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图像使用形式,其特点是揭示了最新的研究),现在的研究正如图中所示,既是对照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的照片(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将各种照片收藏数字化上线,行业内使用较多的是Federico Zeri的照片库),又是利用现在最新的研究的画册和研究文献,而今后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字图像(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在广泛使用数字图像,但这种使用存在不彻底性和不规范性,数字图像的真正有效使用还有待时日),我们可以想像图片中的研究者面前有一块巨大的屏幕,可以随意调出面前正在研究的艺术作品的所有相关图像,尤其是之前提到的隐藏图像:X光下的素描、各种光照下的显像图像、物质层的微距图像等等


相比于照片和画册,数字图像其实具有存放上的便捷性,又因为数据量的庞大,必须更加善于管理,才能避免落灰。因此,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使用以图像管理的形式进行开篇。


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的使用系列:

    零: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使用之导论:脉络与前瞻

    一:艺术史图像管理的历史:Photos作为图像管理和交流的工具

图像管理的历史

一个艺术史家,一生需要处理多少图像?一个研究者,只是处理跟自己的研究相关的图像吗?其实这个问题最佳的回答是Federico Zeri的艺术史图片收藏。刚开始他的收藏是为了自己的艺术史研究,但是逐渐地,却失去了控制,他更加注重艺术史图片本身结构的完备性



目前共有29万张照片,其中也包括很多被毁掉了的。下面是他的照片收藏的分类:

 Italian painting collection (150,000 photographs), Italian sculpture (17,000), Archaeology (5,300), Architecture (8,800), Drawings (12,700), the Applied arts (18,000 photos), and Miniatures (5,500),其中最著名的是Italian and European Still Life (14,400 photos),这样收藏广泛的静物画的图像在目前也是这一方面研究的重要资源库。


 

目前Zeri的照片收藏相当一部分已经被数字化了,这一部分也成为了艺术史家经常检索的数据库

这是今天这些照片原件的存放形式,按照KHI的研究理念,把照片也当成Obejct,是三维而不是平面,将它放入到时间和空间以及社会维度中去,不仅仅将它作为研究的工具,而且是作为研究的实物。



左边是Anna Banti,右边是Roberto Longhi,这是他们共同的杂志Paragone,Anna Banti管文学,Longhi管艺术,下面的Longhi的照片收藏的图片主要来自Rai最近的纪录片L'altro '900 Anna Banti  

这是Longhi的图书收藏,远处的红色大柜子就是照片的收藏,左右两边各一个大柜子,又分成各个盒子


Roberto Longhi 的的照片收藏有近7万张,共分成133个盒子,这些盒子上还有Longhi当年的分类标签,主要根据意大利和欧洲各时期的画派和地理来进行划分。相较Zeri的照片收藏,Longhi的数量上不算多,但这些照片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各地让他做鉴定的,所以相对比较少见,而且上面也写有他对很多画作的看法。之前也写到他他的工作方法,现在在旁边Roberto Longhi工作的桌子上,全是裁纸刀的划痕和烟头烧焦的痕迹,可以想像当年Longhi在这张桌子上一边抽烟,一边审视照片,一边进行局部裁剪的图像使用的方法。


Roberto Longhi的fototeca的重要之处也即在此,他现在的状态还依旧是Longhi当时使用的状态,其分类也是Longhi的分类,如果仔细研究的话,还能寻找到这里的藏书和照片及Longhi自己的著作间的关系。


从个人研究的角度来讲,Longhi 的照片管理和使用方法依旧是可以模仿的,因为数量并不大,无论是用软件的形式还是实体的形式。


我虽然近距离看过这些照片收藏,当时还暗暗计算数量和观察他的分类方法,也听了基金会的人专门介绍这些照片的特点,但Longhi基金会限制拍照,网上也很难找到这样基金会内部的照片,甚至之前出版的La Fondazione Roberto Longhi a Firenze这样的书也没有记录这块的图片,也就很难细说。


目前Longhi的照片收藏只能在内部检索,将在未来开放给公众。世界范围内,似乎只有Zeri的是数字化完成了一部分,并开放了检索,其余的都是正在工作过程中,比如KHI的Fototeca最近几年的主要工作任务也是数字化历史照片(我所还藏有一小部分布克哈特使用过的照片),还有像瓦尔堡的图片收藏也还未被整理,估摸着未来一二十年将会有大量借助这些照片收藏来进行艺术史家的研究和艺术史本身的研究。

用Photos 进行图像管理

这张图片上可以看出Federico Zeri在管理自己的图片、文献、鉴定、展览画册时所构成的内在的联系,而这事实上,也是我们应当在管理自己的照片时所要达到的状态,将围绕图像的写作、图像本身、研究文献、展览画册等相互联系起来,其实这个联系的核心是原作,就像上面Zeri,相互联系的核心也是原作。


对于艺术史来说,最重要的自然是看原作,所以照片的管理、资料的检索甚至论文写作都应当以原作为主,之前已经写到Max 2 、Foxtrot的资料检索都是以原作为主,论文写作也是用Ulysses 围绕图像的形式进行,那么照片管理呢?照片管理之前是Tropy,但是目前只在电脑端,主要是基于注释,这种整理是非常耗时的,更像一种注释和整理过程。但更重要的是将图像随时能够获取,而且有一个检索系统。如果要在手机端随时调取,尤其是以原作为主的话,那比较合适的方式是用Photos,然后以地点来进行记忆和检索图像。


手机并不是拍摄照片的主要形式,虽然现在像P30可以拍到很远处的细节,但看网上拍博物馆展品的图片,饱和度下降太厉害。但手机拍摄还是值得期待的,能够更方便地记录。


那么相机拍的照片,如何管理呢?最好的办法还是跟手机拍摄的照片一起管理。就是导入到Mac上的photos,然后再对照片标注上地理位置。




软件最重要的是直觉性,这样才让你乐意去打开、使用它。几个特别直觉性的软件:Ulysses 打开既写,Foxtrot打开既检索,精确,速度快,但像evernote,实在太慢了,查看图片这种,太反人性,完全不想打开,但存东西、写感想和tag,却是非常直觉。


Mac 的Photos也可以说是非常自觉性的一款软件,而且最近iOS 13中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这样的发展是针对生活性照片,但只要能盘活你照片库中的图片,尤其是利用各种图像识别和算法来进行推荐,那就可以使图片库具有多种可能性了。另外,icloud 2T的价格也不算太贵,所以适合搞艺术史的存自己所有的艺术史照片。




下面先讲一下照片拍摄,再借助几个使用场景,来讲一些基本操作。

照片的拍摄,我不专业,只是讲点平常的经验:

1.   相机尽量选择能调很高感光度的,毕竟在教堂里拍摄是日常,高感光度不折腾。

2.    相机拍摄时,我会用无损的格式,后期再转换成JPG存储,主要是发现自动生成的JPG有一定偏色。

3.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多拍一张微距,这样可以更清楚其中的物质、材料和技术层面的信息。

4.    每到一个地方,也用手机拍一张照,主要用于纪录地理信息,这样后期整理时就比较方面确定其中相机拍的地理信息。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使用场景:


中国艺术史中的卷轴画的展览,并没有原始环境一说,因此以整个展览所在地为线索就可以了。之后凭展览目录来找就可以。


这是去圣马可博物馆拍的照片,当然主要是Fra Angelico的作品,包括在原境的和不在原境、后期移动到此处的。除了原境的线索外,还会导入相关的画册,这样就可以迅速检索到了。现在画册手机拍也很快。


这样整理照片,其实还是第一步,这一步主要在于将相机里的照片传入到Photos,然后同步到Icoud,之后就可以在各个地方进行查阅。目前Photos除了一些基本的图像处理功能外,并没有特别针对艺术史研究所需要的图像处理功能,这一点还是很可惜的,但未来应该会有的,至少第三方软件应该会有。就照片的查看和处理来说,电脑也不是最佳的选项,应当是Ipad ,充分利用了触摸屏和便携性,非常利于图片整理和研究。




一般把图片放在硬盘里,哪怕是整理了,长年累月也忘在硬盘角落里了。上面的整理是让你拍摄的照片可以随时用于查阅,但之后还是需要进一步整理和处理的,比如以Fra Angelico为例,也可专门整理关于他的所有作品,尤其是标示定年信息,标题反倒没那么重要,本来大多标题都是后给的。这时候就可以Fra Angelico为文件夹,再将各地的作品拉到这个文件夹里。

 图像交流

Photos有个Shared Albums的功能,适合分享大量照片,而且下面还能写评论。感觉这个功能很适合搞艺术史的搞个小团队讨论一个地方的图像。而且不存在图片传到网上被压缩的问题。


艺术史家如何以图像进行直接交流,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许随着技术的推进,可以更为直接地用图像来进行观点的交流。


以下是艺术史的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系列:


           零: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导论:目录学下的数据库阅读

           一:如何用目录学追踪艺术史的最新进展:书籍编目的工具Zotero

           二: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二:获取艺术史电子资源的方法

               三: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三:pdf优化工具和OCR工具的选择

               四:艺术史的漫游者:散漫式的阅读和笔记工具—E-ink 阅读器

               五:艺术史的写作:图像的尤利西斯之旅

           六: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六:数据库的索引与检索工具FoxTrot Pro

           七:艺术的判断力之源:随身携带的个人数据库Foxtrot attaché

           八:艺术史研究中原始材料和术语的整理:Marginnote在艺术史研究中的两个实例

           九:Evernote作为艺术史阅读和观看的判断力工具

           十:数字人文时代的个人数据库之十:数据的同步与备份

         

  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使用系列:

 艺术史家的图像和档案管理软件--Tropy

 亿万像素的艺术史研究图片库:Haltadefinizione


  本公众号的结构和更新计划: “艺术史图书馆”的结构


 相关推送:

             潘诺夫斯基1967年在UCLA的《圣经题材和使徒故事的问题》讲座 

              朱青生: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由随机的方式确定 

             用“艺术”打开艺术:Roberto Longhi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及用“语言”写作中国艺术史 上

             艺术史家的讲座:潘诺夫斯基1967年在UCLA的《提香和奥维德》的讲座

             Gertrud Bing:瓦尔堡的私人图书馆、记忆女神和和语言风格研究的核心人物

              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上)

              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中)

              米开朗基罗的纸张使用——手稿的擦除、重写与复原

     


 扫码关注艺术史图书馆



10、100、4000、2万、30万,这是一系列图书数量的数据,10本著作大约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掌握一个研究主题,100本可以差不多地勾勒出一个研究方向的框架,4000本可以满足一个学者的研究需求和一个私人图书馆的藏书开端,2万本则达到了私人藏书较为完美的状态,30万是一个专门学科的藏书的公共图书馆的量。这个公众号旨在建成一个私人的艺术史图书馆,藏书量在三万左右,主要收集艺术文献(5000)、艺术史学史(15000)以及瓦萨里《大艺术家传》中对各艺术家的注解所需要的基本研究著作(100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