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新mini张进专栏】内卷须适度,必要可躺平

张进ZJ 渡过 2022-08-09

文图/张进



近两年,“躺平”与“内卷”这两个词,逐渐从网络用语进入现实生活,成为两种相对应的人生形态。撇开这两个词背后的社会含义,仅从现象层面看:“内卷”意味着“特别努力”;“躺平”则意味着“放弃努力”。

 

而我的“抑郁认知框架”,其要点可以概括为:“抑郁的本质是人体对能量耗竭的消极自我调整”——由此引申出一个观点:应对抑郁,最基础的办法是“休养生息”。

 

在本专栏《为什么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中,我如此表述:“为了预防抑郁,我们应该降低人生欲望(包括物质欲望和出人头地的欲望),减少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舍弃可有可无的信息摄入,让大脑休养生息。”——就这个观点,有很多读者来信问我:躺平是不是抑郁?是不是应该放弃努力,接受躺平?

 

说实话,此前,我从未关注过躺平问题。接到读者询问后,我想了想,才发现躺平与抑郁确实有相近之处,而又和内卷相关联。故此,这篇文章就分析一下躺平、内卷与抑郁的关系,借此科普相关精神健康知识。


一   此“躺平”非彼“躺平”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躺平是不是抑郁?我认为:抑郁确实在很多时候表现为躺平,但目前网络流行语“躺平”,并不是抑郁。
 
我们知道,抑郁的症状主要有这么几项:情绪低落;动力缺失;功能抑制;情感淡漠。
 
所谓“情绪低落”,就是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没有欲望,没有快感,无论遇到什么好事都高兴不起来。
 
所谓“动力缺失”,就是容易累。这种累,不是平常我们体力消耗后的乏力感,而是无来由的、弥漫全身的瘫软感。一位患者告诉我,他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觉得累,“像是一摊烂泥,不能发力”,每天起床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所谓“功能抑制”,就是能力下降。脑子像一团浆糊,反应迟钝,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乃至生活能力全面下降,严重时甚至连刷牙、洗澡这样的日常活动都难以为继。
 
所谓“情感淡漠”,就是无欲无求,内心如一潭死水,遇到好事不高兴,遇到坏事不悲伤,好比行尸走肉。
 
因为抑郁有上述症状,很多患者病情严重时,会缩在家里,不想见人,不想社交,在床上一躺一整天,连续几个月不出门。部分重度抑郁者甚至会处于“木僵”状态,表现为“空气枕头”和“蜡样屈曲”。
 
我曾经撰文分析过这些现象。我认为,抑郁的根本特征是人体机能抑制,当一个人的生命能量不断被消耗,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时,人体便自动启动内在调节机制,通过降低体内神经递质浓度,切断快感通道,损毁活力动力,使这个人不能正常工作、生活——这客观上起到了强制其休息的作用,其表现即为躺平。
 
因此,从动力角度分析,抑郁症患者的躺平,是无奈的、被动的、不得已的,是生理功能性障碍的症状表现。
 
再看近年来起于网络 “躺平”。追根溯源,最权威的解释应该来自一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这位被网友们奉为“躺平学大师”的作者写道:“两年多没有工作了,都在玩,没觉得哪里不对……我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之后,网络上又出现一个“躺平人誓言”,更完整解释了“躺平”的内涵:“福报将至,我从今开始躺平,至死方休。我将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子。我将不买包包,不带名表。我将游手好闲,做一天阔以玩三天。我是工位上的摸鱼仔、城市的流浪汉,我是抵御消费主义的钝剑,划破内卷阴影的光线,是现代病的药到病除,是存在与不存在之万物之尺度,我将懒散与休闲献给躺平人,今日如此,日日如此。”
 
结合这两份素材,以及一些信奉者的现身说法,我认为,所谓“躺平”其实是经过精确计算的经济人理性行为。即一部分年轻人发现,在当今社会高房价以及上升通道被堵塞的情况,他们再怎么努力,也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干脆“躺平”,不工作、不进取、不努力,用降低消费、放弃个人发展来反抗现实。因此,此“躺平”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代年轻人面对不满意现实时的“非暴力不合作”。
 
由此可见:抑郁症患者被症状所折磨,不得不躺平;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躺平”,却是一种主动选择。所以,不能把两种躺平画等号,不要把抑郁症患者的无能和无力,说成是“躺平”,以免加剧全社会已经很严重的抑郁症病耻感。
 
更具体说,抑郁症患者病情严重时,不得不躺平,是休养生息,是恢复和补充生命能量的必要之举,而非懒惰、意志薄弱、逃避责任,无需内疚,更不应该被谴责。

二  “内卷”必然加剧耗竭
 
再看“内卷”这个词。

“内卷”,原指某种文化模式达到最终形态后,既不能稳定,也不能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在内部不断趋于复杂的现象。这是一种不情愿的、被迫的、非理性的恶性竞争,被裹挟在其中的人,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不得不竞相付出更多努力,却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不能有效地改善处境,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整体性下降。
 
由此看,“内卷”和抑郁是有着明确因果关系的。“耗竭”意味着生命能量过度消耗,尤其是当这种消耗不能带来正面效应时,内心的挫败感和无力感会加剧身心疲累,导致抑郁。
 
尽管“内卷”对人的身心有伤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内卷”又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为“内卷”对应着焦虑,而适度的焦虑,是个人和社会升级换代的发动机。
 
综上,我认为,应对抑郁,面对现实,我们需要在内卷和躺平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首先,对于没有心理创伤、只因过多消耗而抑郁的患者,躺平是一种基础应对方式。如前所述,抑郁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人生的某个方面出了问题,如果我们能提前识别这个信号,及早主动调整,而不是等到崩溃时被动躺平,个人和社会付出的代价都会小很多。——这就是“治未病”,比“治已病”效率更高。
 
我还特别想说,如果有谁疏于自我觉察,身心已经崩溃,不得不躺平,则应该给自己留出从容的时间和空间来调整。很多抑郁症患者的躺平,其实是很不情愿的,他人虽然躺平,心却未躺平,甚至比未躺平时更焦虑。这样的躺平,是适得其反的。
 
但是,仅仅躺平就能不抑郁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躺平,躺平之后,还得奋起,回归社会。只要回归社会,就难免“内卷”,毕竟我们不可能长期脱离现实而独自生存。
 
所以,应对抑郁,是休整与适应的统一。其中“休整”可以理解为“躺平”;而“适应”,就不得不面对“内卷”。
 
故此,“休整与适应”的统一,就可以概括为:“内卷须适度,必要可躺平。”

三  防止“习得性无助”
 
写到最后,我再稍微用一点笔墨,表达我对作为社会现象的“躺平”的看法。
 
其实我并不太着急现在年轻人的“躺平”。我认为这只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人的内驱力是先天的本能,是不可遏制的;应该不存在真正的、彻底的躺平,一旦他们有了机会,看到了希望,那么从躺平到奋发,只是转瞬间的事情。
 
从心理学角度,也许惟一需要防止的,是“习得性无助”。这个术语来源于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一项经典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予以电击,狗因痛苦而奔逃、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即使他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试图逃跑,而是倒地呻吟、颤抖。——它本有机会逃避电击,此时却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因此,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状态。现实中,很多人发现无论怎么努力,结果都是失败,于是精神支柱瓦解,斗志丧失,即使日后境况好转,仍然会放弃努力,一直陷入绝望中。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希望目前作为社会现象的“躺平”,不要持续太久;愿社会能够有所改变,让声称“躺平”的年轻人看到希望,以免他们中的一部分,因屡受打击、长期躺平而陷于“习得性无助”。

相关阅读:
确诊三年来,我在积极生活与躺平间拉扯
适度“内卷”,偶尔“躺平”——写于24岁后
关于躺平,关于生不生孩子
我至今以来的人生最高峰,是考上大学
用自己经历帮助病友,我感觉活着真好
邹峰: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空心病之我见
 
张进部分作品:
渡过基地建成:梦想照进现实
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的演讲
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好事要办好
【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一:为什么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
【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二四维坐标看抑郁
【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三:没有最好,只有适合
【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四:抑郁没有分水岭
【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五:如何辨别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六:从自限性特征看抑郁症
【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七:抑郁是对人的警讯和自我保护
【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八:药物治疗面面观:不排斥,不神话
【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九:“以我为主”寻求心理治疗
【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十:做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财新mini张进专栏】十一:“天才儿子”故事,谈双相的复杂性
人体是一台手机——从手机谈抑郁症防治 
渡过之路:探寻精神疾病的生态疗愈模式(上)
渡过之路:探寻精神疾病的生态疗愈模式(下)

【抑郁完整认知】之一:抑郁是人体对于耗竭的消极自我调整

【抑郁完整认知】之二:药物治疗是对抑郁直接、硬性的矫正

【抑郁完整认知】之三: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解决内心冲突

【抑郁完整认知】之四:社会支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组成部分

【抑郁完整认知】之五:走出抑郁,重在自救

【抑郁完整认知】之六:最深刻的治愈是人的整体提升

【解读陪伴者计划】之一:为什么需要陪伴者?

【解读陪伴者计划】之二:陪伴者可以做什么?

【解读陪伴者计划】之三:陪伴者和咨询师有什么不同? 

【联合咨询笔记】她到底要不要吃药? 

【探讨】双相和抑郁症没有分水岭 

转相之后怎么办?如何正确面对转相? 
渡过将启动“青少年劳动成长计划”
渡过极简史
渡过九问
揖别2018,目标中途岛
在“亲子共训营”结束典礼上的讲话
岁末旅途
《渡过3》自序:召唤的声音
中国民间抗郁18年
中国民间抗郁联盟北京宣言
对话徐凯文 
对话陆汝斌
对话陆林:后疫情时代精神卫生如何转危为机? 
对话张道龙:现在是充满希望的医学进步时代  
对话杨甫德:用综合征思维治疗抑郁症
对话姚贵忠:康复是患者毕生的功课
对话姜涛:揭开抑郁症黑箱
对话李献云:认知行为治疗的精髓是自我改变
对话王健:治疗失眠,能不能不吃药?
对话喻东山:谈精神疾病诊断与用药
对话马燕桃:谈双相
对话姜玮:谈电休克治疗
地狱归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