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两同:高考梦想成真 谱写77级之歌(毕业40年纪念之32)

吴两同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高考梦想成真  谱写77级之歌


吴两同


 作者简介:吴两同,1956年出生,厦门大学历史系1977级学生。曾任福建漳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漳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获全国政法系统特殊战线一等功。



作为历经磨难的77级大学生,我对高考改变命运、读书受益终身的道理感受十分深刻。


一、中学时代  撰写《毕业之歌》


我祖籍福建省云霄县,出生于平和县。出生不久父亲就被划为“中右分子”而失去工作。家里有五兄弟,我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除了帮忙煮饭、扫地、洗碗、喂猪等家务活,还要上山打柴。我还做过种过豆芽,编过斗笠,做过竹椅,也背过冰棒筒沿街叫卖。虽然忙得团团转,但是一有空我就坐在家门口看书。有个同学家里有许多小人书,还开书摊出租,我就经常去蹭书。《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是在那个年代看下来的,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对我影响最大,从此,幼小的心灵有了大学梦,梦想读书改变命运。


小学时的作者


小学中学,我不但书读得好,而且连续当了十年班长。老是感觉课堂上“吃不饱”,我的中学南靖一中有个不错的图书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许多古代名作是在那个时候读下来的,甚至还借了清华大学的《晶体管电路》,做了许多笔记。上高中后,家庭负担更重了,我每隔五天就要请假一天,跟父亲搭把手,骑车到离县城23公里的船场公社去赶集,还好那时功课不多也不难,影响不了成绩。无论数、理、化还是英语、作文,我都一科不落,总能拿到全班最高分,每天自习课我的课桌总是围着一堆同学,问这问那,我也特别乐意帮忙,在解题中恰好也给自己补课。

中学时代是以一曲《毕业之歌》结束的,我们班在学校大礼堂向全校师生演出了两个小时的节目,压轴戏是由我撰写的长篇朗诵诗《毕业之歌》,和着聂耳的《毕业歌》,全班同学齐声朗诵,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少年有了奔赴广阔天地建设祖国的壮志豪情。

    我的高中毕业合影特别具有时代感,每个同学胸前都带着“上山下乡光荣”的大红花。下乡三卞大队的第一天是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带着我学梨田,这是闽南农活的入门课。犁、耙、播、割、甩、担,虽然插队只有短短两年半,全套农活我都干过。后来我上了耕山队,那是一个寒冬,天天上山扛条石盖猪圈。四个人用大麻绳和大竹筒扛着两米多长的条石下山。肩膀磨破了,汗水流下来,疼痛难耐,谁也没有歇肩,都知道条石从山上滚下来,后果不堪设想。知青的苦难岁月磨砺了我的意志,也成了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吴两同(中)和他的知青朋友



二、参加高考  一朝梦想成真


读书的渴求并没有因为下乡劳累而中断,枯燥的耕山队生活也能找到阅读的乐趣。我从一个干部家庭出生的知青伙伴那里借到一本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昏暗的灯光下,我沉迷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梦幻里。从那时起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后面的高考志愿,我填的就是哲学系,只因还填了服从专业调剂,才读了历史。

1977年10月的一天,大队的高音喇叭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国家恢复高考了!“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听到广播,欣喜若狂,我和知青伙伴开始白天干农活,晚上一起挑灯苦读,备战高考。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任何复习资料,忙乱中竟翻出了中学的课堂笔记,兴奋不已,好像见到久违的朋友,重点难点还用红笔蓝笔标注,圈圈点点密密麻麻,温故知新,事半功倍,临阵磨刀,还蛮好用的。两个月后就匆匆提枪直奔战场。

高考那天,南靖一中红旗招展,积压了11年的考生,潮水般的涌进校门,考场外矗立着红色横幅“祖国,请您挑选吧!”看了怦然心动。操场人山人海,静静的等待考试钟声,场面蔚为壮观,略带几分庄严,似乎在等待不止是一场高考,而且在等待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寒冬腊月,北风萧萧,我沒有丝毫冷意,感觉像出征的战士,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当年没有公布分数线和考试分数这个环节,也没有院校和专业介绍资料,填报志愿真是黑灯瞎火,摸黑行事。我考后感觉良好,自以为分数很高,第一志愿报了复旦大学哲学系,第二志愿、第三志愿才报厦门大学,时至今日当年考试得了多少分还蒙在鼓里,现在想起来觉得好笑,但是一起经历那场高考的人都和我一样。

冬去春来,猪舍建好了,那年的春天特别冷,山上的水田都结了冰,我在地里插秧,手和脚都冻得红通通的,远处传来大队邮递员兴高采烈的叫喊声,“吴两同被厦门大学录取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我能记住一辈子。到水沟里洗去手上和脚上的泥巴,泪水止不住往下流。洗脚上田,梦想成真,从那一刻开始,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三、大学时代  谱写青春之歌


我成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那一年的录取率特别低,但是和我一起复习备考的三个人全被录取了,而且下乡都在一个大队,成了大队的一段佳话。其中一个考入龙溪师范学校,另一位女同学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那年考入福建师大和厦门大学的她和我都是全县的唯一,五年后她成了我的妻子。

入学时我们厦门大学历史系全班同67 人,年龄最大的32岁,其中还有多位已经结婚生子的老三届。大家有着共同的失学经历,也有共同的“把损失夺回来”的强烈愿望,更有共同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到同学在废寝忘食读书,下半夜也常常会看到路灯下读书的身影。寒窗四年,我如饥似渴读书,自己动手用罐头盒做的小床灯陪我度过了大学时光。在大学养成的每天读书的习惯,走出校门后一直没有改变,延续至今。

同学之间有兴趣小组,班上经常有读书交流。鼓浪屿环岛游(是游泳,不是旅游)、泉州古船考察、电影《小城春秋》拍摄、书法、摄影、乐队演出,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文史哲球类与拔河增进了友谊,全校武术、游泳比赛,我班成绩斐然。


厦门大学历史系77级4组军训(吴两同,右6)


当时还要军训,而且是真刀真枪的军训。厦门大学地处海防前线,各个班级都要有几天昼夜轮流在海边放哨,防止台湾“敌特武装”偷偷渡海爬上岸来。还有,党支部开展开门整风,同学自开学术讲座,自创学术刊物,读书风气、学术氛围在全校卓尔不群。学好本领,报效国家,是同学们的共同追求。七八十年代之交那段纯真的岁月,虽然青涩也清贫,却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光,是永远难忘的青春之歌。




四、不论穷达 工作无愧于心


毕业后我被安排在安徽省委机关工作,一年半后调回老家南靖县委办公室,八年后调漳州市委办公室,为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当过秘书,负责党委重要文件起草。2006年调任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我的工作虽然都在基层,但是工作岗位对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要求特别高,我多次被派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沪地区考察,1995年赴香港考察,1998年赴东南亚考察,2006年跟省委办公厅一起赴欧洲学习科学决策。因为服务的是一个地区最高决策机构,工作高速运转,而且沒有定数,昨天部署工业,今天部署农业,明天税务、教育,后天城市建设、引进外资。为党委服务的总参谋部不但必须应对各个领域,甚至还要提前一步谋划,工作忙得像陀螺。我的女儿在两三岁的时候,对爸爸是陌生的,天没亮我就出门,女儿还在睡,半夜两三点钟才回家,女儿睡着了。有一次加班稍早收工,晚上七点多到家,女儿一见到我像见到陌生人躲到门后久久不肯出来。还有一次我连续加班到天亮,顺路买了油条和猪肝带回家,太太还表扬我起得早还买菜表现好。

即便是在那样高度紧张的日子里,我还是没有停下读书,那时看的更多的是应急的业务书和政策法规文件,而且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我也会经常请业界的教授、专家参加论证和审定。我们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文稿也堪称著作等身了,但是从未署过自己的名字,今天晚上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爬格子,明天印出来的会议材料署名的却是书记,后天摇身一变又成了红头文件。这在秘书系统被戏称作“为他人做嫁衣裳”,能够在辅助决策当中尽到绵薄之力,我们读书人还是无怨无悔。

机关有一句话,“秘书长不是人,是人不当秘书长”,听起来很难听,工作确实累得像牛像马,外人更多的还是把秘书长当做半人半神来称颂,我们特别能自命不凡,自诩土砖家不亚于洋专家,我们的研究成果不必ISSN就可以直通决策层,我们泡制出来的方案都基本能够转化为刚性的必须贯彻执行的市委决策,而且还立竿见影。现在每每回到故乡,新兴工业如火如荼,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读书人的理想不就是经世济民吗?

2006年我转岗市委政法委,组织上很快送我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作警督升警监研修,随后赴台湾考察刑法实务。原来的秘书岗位更多的是面对领导,政法部门必须直面社会。有一次我奉命处置一起械斗群体性事件,一个村全部出动火药枪,另一个全村拿出无缝钢管,一旦走火将血流成河。我一边驱车前往,一边指挥防暴警察立即到位。两边对垒,千钧一发,鸦雀无声,我大胆走进现场劝说,一场大规模的械斗得以迅速制止。


吴两同(中)在漳州古雷岛海域巡查


政法干警常有一句话,“年头出事白干一年,年底出事一年白干”,如履薄冰还不够,干政法的还真的需要一点责任担当。2015年4月6日,古雷重石化基地发生惊心动魄的PX大爆炸,爆炸当量与2015年8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大爆炸类似。身为驻岛维稳组长的我不顾个人安危,配合指挥部迅速组织全岛三万人连夜转移,结果没有一死一伤,现在回想起来可慰良心。苟以国家生死以,读历史的干政法,干政法的读历史,大有裨益。


作者获得的一等功奖章


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许多往事都成为过眼烟云,唯有读书还在延续。真正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读书是2016年底我退休以后,此前的读书是见缝插针,是与时间赛跑。近年来我静下心来梳理学习历史40年的感悟,文字难以名状,于是我用毛笔涂涂抹抹,竟成了50米长的毛泽东诗词山水画卷。画卷从对历史的追问开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古往今来中国读书人是积极入世的,青年毛泽东惊天一问,民族命运、使命担当尽在其中。长卷以大泼墨为基调,幽暗、厚重、绵邈,大象无形,黑色的抽象性十分切近中国哲思。岳麓山、井冈山、大渡河、夹金山、六盘山、昆仑山,读伟人华章,写历史沧桑,如今才认识到此生受益最大的就是历史,就是读书。也许对于我这种后知后觉之人,历史学不是四年本科就能读懂,而是需要几十年的消化,才能慢慢走进堂奥。


吴两同在作画


《毛泽东诗意图卷》的山水长卷在香港出版后,得到母校厦门大学高度重视与支持,艺术学院邀请我与艺术总监张欣教授作艺术党课报告,电影学院组织数字媒体团队对图卷作二度创作,研发制作出3D影片,向党的二十大献礼,央视频、国际在线等媒体作了深度报道,也在艺术界和网络新媒体领域赢得很高赞誉。这是我学习历史的意外收获。



感恩高考,高考不但改写了我的人生,还赋予我的退休生活全新的意义。六年来我出版了四本书(其中有一本是36米长的古雷山水图卷)。当然,这期间包括对画史、画论的研习,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的参悟,也有对传统古画的大量临摹和写生。对历史新一轮的学习刚刚开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五、7703班歌  77级之歌

   

人生易老,岁月如歌。回首往事,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就是参加高考上了大学。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所有77级大学生以及之后千百万大学生的命运。

我们厦门大学历史系77级是个优秀的集体,大二时就已接连获得团省委授予的“全省新长征突击队”和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称号。



1982年1月,厦门大学校长曾鸣为历史系77级毕业题词


    班上优秀人才辈出。在学期间,首任班长孙亚夫就曾当选为厦门大学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后来他成为国务院台湾办公室副主任,在推动两岸交流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还有许多同学分配进入中央部委和省市机构从政,有一批同学当到司局长,李红还成为福建省副省长。更有一批同学考上研究生,后来成为知名教授,包括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这样的著名学者。所有同学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中都尽可能发挥光和热,以不负国家和社会的期待,谱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之歌,为77级争光。

2007年12月30日,由我安排组织厦大历史系77级同学到漳州聚首,并准备参加2008年元旦举行的厦门大学77、78级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年大聚会。那次大联欢诞生了我们的班歌《7703感怀》,这首独特的班歌由庄锡福同学作词、程庆忠同学作曲。庄锡福就是厦门大学历史系77级毕业纪念册中《同窗读史记——厦大历史系七七级简史》的作者,所作文章精炼老到,文采飞扬。

那天在漳州把酒言欢后,我们唱着新出炉的班歌到下半夜。第二天是2007年最后一天,全班同学开赴母校,昂首挺胸走上在厦大明培体育馆举行的纪念高考30周年大型晚会,我们放声高唱班歌《7703感怀》,歌词第二部分为:“学成矣,纷驰鹜,各西东。同窗之情常在,不言利与功。用则其怀兼济,藏则其身独善,心定自从容。三十载来相约,四海共春风。”

我想,这不仅是我们的班歌,其实也是一曲恢复高考与77级大学生的赞歌。


                             


2022年12月27日

于鹭岛万寿山下三山居






更多精彩阅读:

  1. 纪念77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时代与人物的互动:77、78级大学生群体扫描
  2. 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二 ——邓小平是因为查全性等建议才决定恢复高考吗?
  3. 刘道玉:恢复高考的具体过程与历史功绩(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3)
  4. “跨六奔八”的77、78级,你还好吗?(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4)
  5. 《中国日报》头版转6、7版报道高考改变77级大学生命运(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5)
  6. 决定恢复高考的科教座谈会地点到底在哪?(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纪念之6)
  7. 刘海峰:恢复高考时是否真有调用《毛选》五卷用纸?(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7)
  8. 陈侃章 : 恢复高考追忆中的分歧与辨正(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8)
  9. 难以置信!参加高考却不让所有考生知道分数?(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纪念之9)
  10. 读书是福:高考改变命运的切身感受(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纪念之10)
  11. 刘海峰 | 从叱咤风云到落日霞光:恢复高考与77、78级大学生的构成及际遇(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11)
  12. 陈侃章:1977年高考,政审还在“横刀立马”(毕业40年纪念之12)
  13. 汪毅夫:1977年的大学梦(毕业40年纪念之13)
  14. 林间 || 1977高考:朝为阶下囚,暮登大学堂(毕业40年纪念之14)
  15. 陈侃章: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16. 廖琴:两个孩子的母亲考入大学(毕业40年纪念之16)
  17. 1977年高考试卷"蹿红",网友感叹我也能上清华北大(毕业40年纪念之17)
  18.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毕业40年纪念之18)
  19. 陈纯:追寻陈景润的足迹 考上厦大数学系(毕业40年纪念之19)
  20. 宋文艳:独自夜行十里山路 只为问清高考成绩(毕业40年纪念之20)
  21. 宋大川:走读同窗,我1977年的悸动(纪念毕业40年之21)
  22. 刘群英:真正成功的是高考体制本身(毕业40年纪念之22)
  23. 詹心丽:八年农村勤苦磨练 恢复高考改变命运(毕业40年纪念之23)
  24. 罗志田:77级,不可复制的一代(毕业40年纪念之24)
  25. 林坚著《山风海涛入梦来:一个77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史》出版(毕业40年纪念之25)
  26. 史晋川:高考前夜大声帮同屋考生备考,结果房间挤满了人(毕业40年纪念之26)
  27. 1977-1978高考:失之中专,得之本科 (毕业40年纪念之27)
  28. 许闽峰:“体育特长生”进了厦大中文系(毕业40年纪念之28)
  29. 林辉:三次高考,终圆大学本科梦(毕业40年纪念之29)
  30. 宣成:我与高考终生结缘(毕业40年纪念之30)
  31. 罗卫东:全村乡亲凌晨举火把送我上大学(毕业四十年纪念之 31)
  32. 刘海峰:我的1977——冬日里谱写的春天故事
  33. 高考故事 || 从大山邮差到珞珈山下——高考45年回望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