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雪润枝 | 民艺与儿童美育——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儿童美育体验课程的建构思考与探索实践
ART EDUCATION
民艺与儿童美育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儿童美育体验课程的建构思考与探索实践
雪润枝(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教师)
在现代博物馆的各项业务中,教育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其首要目的和功能。博物馆教育中的儿童教育项目是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的重要渠道,其“第二课堂”的角色地位已为社会所认可,它可以给儿童以文化艺术的启蒙与熏陶,激发其好奇与兴趣,促进感知觉的发展,培养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还有待开发,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教育项目还比较少,多数未形成常规化、系列化,缺乏系统的研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味着美育的社会意义从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凸显。随着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深入,儿童需要针对性更强、更有深度的博物馆公共美育课程。
中国民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内涵深远丰富,体现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民艺里有我们的生活文化,有着乡土本色,有着健康、朴素、单纯的精神。现在我们受西方现代工业化的影响,传统民间的生活方式在逐渐消失,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也在日益消失。人们享受信息世界带来的技术便利与自由的同时,也在日益丧失自我,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焦虑,现代性导致了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人们无法和谐地生存。民艺中有着鲜活而本真的感性世界,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艺术史学家杭间在《手艺的思想》里面提到:“民艺首先是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民艺,民艺学的研究不仅仅是追寻因时代而已经失落的东西,更应以活的生活姿态去看待它。”①民艺里有很多适合儿童教育的珍贵价值,它可以使儿童从小受到心灵美的滋养,使其接触朴素自然、美好生活,得到身心和谐的快乐。如何利用民艺的教育资源,结合现代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方式,为儿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博物馆美育课程,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在文化流变的今天,传统中通过家庭、礼俗来传承的中国文化渐渐弱化。目前中国文化正走向历史性复兴,为了让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复兴,需要对我们的儿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的启蒙与熏陶。我们通过对中国民艺教育资源的挖掘、整理,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儿童博物馆体验课程,以创新和改良的方式构建以中国民艺为基础的儿童博物馆美育课程。这可以为儿童提供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激发儿童对我国工艺文化的兴趣,使其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培养具有审美力、感受力、健康高尚的新时代儿童贡献一份力量。一、民艺与儿童美育(一)关于民艺“民艺”这个词,在中国基本上是“民间艺术”的简称。从字面来看,“民”可释为民间、民众、平民;“艺”可释为艺术、工艺、技艺。其最早的应用是在日本,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柳宗悦在《民艺的旨趣》一文中指出:所谓“民艺”,有时被解释为“民俗艺术”的缩略语,有时又与“农民美术”相混同,有时也用“民众艺术”来解释。然而,我们却是以最质朴的意义,取“民众”的“民”与“工艺”的“艺”,从而创造了“民艺”一词。按字面理解,民艺是指“民众性的工艺”,指普通民众日常使用的器具。在日本,民艺有两重属性,一是实用品,二是普通品,不是贵族工艺的奢侈品②。在中国,“民艺”在内涵上并不完全等同于最初日本使用的这个词。我们也使用“民艺”这个词,但是内涵上要比日本宽泛一些,内容也不尽相同,除了民间工艺之外,也包括民间的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作品,如民间绘画、民间雕塑,乃至与民间信仰、民俗活动有关的艺术。通常所使用的民间工艺、民间美术、传统技艺和民俗艺术等,都用“民艺”来统称。广义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等,而狭义的民间艺术通常是指民间美术③。工艺美术史论家张道一在《论民艺》一书中指出:“我国的民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文化之一。民艺是属于劳动者的艺术,它有广阔的天地和诱人的魅力。民艺在艺术上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它不是某人的独创,它体现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从民间美术中,不仅能窥见人们的审美心态,也能体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民艺中有着劳动人民朴素的感情,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理想追求等。”④民艺是富有感染力的乡土艺术,凝聚着爱国、爱乡的感情,对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美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民艺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带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它与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相联系、相交叉、相渗透。(二)关于美育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通过教育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力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在劳动实践等社会文化活动中开启对自然对象和自己本身的认识和体验,当这种认识和体验处于观照、欣赏的状态,并引起内心愉快时,就是审美。审美既是构成社会和谐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健全发展的人的心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必须付诸实践。1795年,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美育”观念,他努力将美学研究带入现实生活。面对现代社会人性异化弊端的反思,力图通过美育对于人性缺失进行弥补,将人的情感与自由紧密相联,并将其定位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开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的生存”新人文精神重铸之路,关系到人类长远持续美好的生存⑤。中国美育学科奠基人蔡元培曾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⑥蔡元培认为美育是一种健康人格的培养,优雅之美可培养从容恬淡、超利害计较之情;崇高之美可培养伟大的坚强之情;而美感的感情移入又可培养一种同情之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博物馆是社会公共美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作为美育的载体,传播中华美育精神,培养青年一代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是新时代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课题。(三)民艺与儿童美育民艺产生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着平易、自然的气息,体现着我们的国民性。民艺里的艺术不仅具有艺术的形式美,其背后还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反映着过去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民艺里的经验、技术,反映着中国人传统的造物智慧。民艺里的艺术具有直感性,有着质朴、自然、率真的基调,具有亲和的艺术美感。民艺中有丰富的想象力,特别适合儿童。因此,应将民艺的文化、艺术、技术、情感等教育元素进行提炼转化,与儿童美育课程相结合,通过体验、娱乐的方式,将其融入美育课程,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美学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民艺与劳动群众生活紧密相联,从生活的角度,分为衣饰器用、环境装点、节令风物、人生礼仪、抒情纪念、儿童玩具、文体用品、劳动工具等⑦。民艺里的品类有年画、剪纸、雕塑、玩具、编结、皮影、刺绣、织锦、印染、陶瓷等。让儿童从小去感受、体验我国民艺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为基础,在传统社会中,岁时节令中有着众多的民俗和艺术活动。春节期间的装点和活动是民间美术最为集中的体现,门口张灯结彩,贴门神、贴春联,墙上挂年画,孩子们的虎头帽,各种民间玩具、烟花爆竹;群众的耍龙灯、舞狮子、演皮影,都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令中有很多民间美术的身影,它凝聚着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乡土艺术,有着民众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大的。将民俗节气与儿童美育课程相结合,引导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感受中国民间文化,了解中国传统习俗,可以增进儿童探索传统人文世界的兴趣,让祖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根植于儿童的心里。在中国民艺中,儿童民间玩具比较典型,也是世代传承的群众性艺术创作。中国民间玩具是中国民间文化和风俗的体现,也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中国玩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品类众多,有泥塑的、面塑的、陶瓷的、石刻的、车木的、布制的、纸质的,也有竹篾的、高粱秆编结的等,有很强的乡土味。比如,山东沂蒙彩塑泥玩(图1)、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图2)、传统年画中的“一团和气”、陕西凤翔的“金牛”等。动物形的民间玩具也有很多,有泥娃娃系列,比如泥鸡、泥猴、泥马、泥老虎等;也有布玩偶系列,比如布老虎等;还有一些竹木玩具,关节灵活,可以做出简单动作的,比如顽皮的猴子爬杆、来回晃动的竹龙等。儿童民间玩具里有丰富的儿童美育课程的资源,它反映着中国各地域的文化、工艺、教育、民族的爱好等。
民艺里的文化与技艺资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育素材,可以为博物馆的儿童美育课程提供丰富的养分。将民艺融入儿童博物馆公共美育课程有多方面的价值:一是民艺教育蕴含着民族文化教育,可以让儿童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风格、形式与社会文化背景,开阔文化视野,增强对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敏感性,以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二是民艺的教育能丰富儿童的审美感受。民艺中有着朴素的劳动感情、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理想追求,儿童能在民艺中感受朴素美好的艺术熏陶。三是提高儿童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儿童可以通过民艺里具体的器物来了解民间工艺器物的制作过程、方式以及造物巧思。
二、基于民艺与儿童美育的博物馆儿童美育体验课程建构的思考美育的实施是一项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必须有具体的途径和实践方法。实施美育教学环节必不可少,教育工作体现在课程建构的思路、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形式为儿童“第二课堂”的美育教学提供了条件。儿童博物馆体验课程,强调自主的学习和探究,重视儿童动手实践的过程性。(一)课程建构的思路可将中国传统手工艺教育资源转化成儿童可以接受的语言,融入民艺博物馆儿童美育体验课程建设中,构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儿童民艺手工博物馆课程体系。如组织策划民艺博物馆民艺儿童工坊系列课程:在博物馆公共教育平台上,为儿童组织民艺手工体验课程,形成系列化、常规化项目。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阶段性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以互动式、体验式为方法,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课程设置,融入儿童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理论,强调趣味性、体验感。寻找儿童感兴趣的民艺主题,对儿童的文化艺术修养进行熏陶,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根据儿童民艺博物馆美育体验课程的设置,设计开发一系列跟课程相配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民艺为主题的、适合中国儿童美育启蒙的教育材料包,强调让儿童亲手去触摸材料、模型的重要性。将课程设计成标准化、可复制的形式,便于向社会推广。(二)课程建构的主要内容在课程建构的内容上,将涉及儿童美育与中国民间玩具结构设计启发、儿童美育与中国民间工艺色彩启发、儿童美育与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思维启发、儿童美育与中国民间文化与情感意义启发等部分。兼顾感性与理性的部分内容,设计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民艺为基础的儿童博物馆美育体验系统课程,以熏陶儿童的民族文化审美,涵养儿童的文化心性,锻炼儿童的直觉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结构设计启发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的结构蕴含着中国传统造物的智慧。结构是玩具中各部分相互组合的方式,以呈现多样性的立体空间。结构作为形式语言的空间载体,具有多种形式美的模式,儿童通过这些立体空间的呈现获得审美的体验。教具的结构设计最好具有拓展性,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叠、加、插、拆、开等组合拼装,让孩子体验创造的乐趣。2.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色彩的启发色彩是非遗中民间造物的重要组成因素,受到传统文化、地域环境和礼制的制约与影响。民间色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传统色彩中最为复杂的部分。民间色彩从有用性出发,并不完全遵循特定的色彩规则,在具体的生活形态中,表现了其自身自由丰富的特点。儿童博物馆美育体验课程教具材料包的设计可以借鉴并提炼民间色彩与装饰纹样。3.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思维启发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年人的娱乐节目之中,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比如放风筝、荡秋千、斗蟋蟀、踢毽子、打陀螺等,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将民间游戏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具设计开发与学习情境中,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兴奋感。通过参与课程游戏的过程,可以使儿童在玩中体验中国民间传统游戏的乐趣,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尽情发挥。4.民族文化知识与情感意义相结合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传统非常重要,它不仅标志着国家民主文明的高度,并且会推动其上升和发展。传统可以哺育未来,成为新文化发展的借鉴和补养。民间艺术带有原发性,它接近大众,熟悉大众生活,我们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广大群众的思想、观点、爱好和审美,民间艺术具有鲜活、质朴、淳厚的特性,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我国各地民间工艺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可以给课程教具设计提供灵感。在体验课程中,可以设计采用民艺中的某一特色主题,结合民俗节气文化情境开展课程,同时也要注重儿童在课程中的感受与情感体验。
三、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儿童美育体验课程创新实践案例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作为一座大学博物馆,是中国美术学院进行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院学科研究的重要资源平台,承载着对内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提供展示、实践平台的功能,对外为民众提供社会教育的服务。作为民艺博物馆公共教育项目之一的民艺儿童工坊为儿童提供了美育平台,使儿童能够走进民艺博物馆感受中国丰富的工艺文化遗产,萌发审美情趣,获得参与手工制作的快乐。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资源有木作、髹饰、陶瓷、编织、印染、皮影等诸多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智慧,体现了东方物质文明和独特的生活方式。目前开设的民艺儿童工坊的课程内容涉及编织、木构、染织、剪纸、面人、木版画等方面。已开设的课程主题有《纸藤编织·萌萌哒的十二生肖》《传统建筑·侗族鼓楼制作之体验》《鲁班学艺·亲子活动之鲁班锁灯笼》《扎染·布巾制作之体验》《鲁班学艺·亲子活动之竹木伞制作》《纸中寻梦·儿童趣味剪纸》《面人孙之美猴王》《原始彩陶纹样·版画印刷之体验》《鸟语花香·儿童窗花剪纸之体验》《我家的门神·儿童木版年画拓印涂色之体验》等(图3)。
以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民艺儿童工坊课程《原始彩陶纹样·版画印刷之体验》为例,课程采用原始彩陶纹样中的旋涡纹和仰韶鱼纹为创作内容,以木刻版画为载体,结合手工印刷进行创作。教具材料被预先设计制作成图案单元模块(图4),运用活字印刷术的方法,让版画印刷的内容可以像活字印刷的模块那样随意更改、排列(图5)。通过版画制版、上色、拓印等程序,模块材料的可移动性与组合性,为儿童自由发挥想象、动手探索游戏提供载体。
原始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色彩。原始彩陶纹样具有抽象化的特点,有着鲜明的节奏感与韵律美,给人们以单纯、简练的印象,展现着远古人类朴素的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课程选取原始彩陶纹样中的旋涡纹和仰韶鱼纹作为绘制对象(图6),可以让儿童了解我国原始彩陶纹样的文化历史。教具被设计成模块化,可以组合,同时具有很好的拓展性,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合,让儿童体验创造的乐趣。儿童在动手完成的同时,可以学到有关原始彩陶纹样的文化知识,感受先人的智慧,接受美的熏陶。通过版画的印刷与纹样的创作,可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在课程中,教师通过“彩陶纹样”“儿童版画创作”的专题视频演播,结合提问的方式与现场小朋友们进行互动;通过PPT讲述传统中国彩陶纹样知识和儿童版画的制作步骤、方法与流程。在体验原始彩陶纹样创作阶段,小朋友将材料包里的木制纹样模块进行自由排列组合,拼成自己喜欢的纹样模板,再用版画专用油墨调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用材料包里提供的版画滚轮蘸上适当的油墨,滚在凸起的纹样模块上。然后轻轻地敷上材料包里的宣纸,用圆形木蘑菇进行拓印(图7),敲动、按压,使宣纸与油墨完全接触。这样一幅原始彩陶纹样版画创作就完成了(图8、9)。
课程呈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美育效果:一是通过沉浸式美育体验课程,儿童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原始彩陶纹样的文化背景,探寻中国先民的生活风情,拓展了艺术视野,培养了历史观。二是通过版画印刷的创作,培养儿童对图案原理的认识,启发对美的感知,激发他们的形象感觉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手工兴趣。三是将不同的图案模块进行组合,具有一定的游戏性,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四是制作过程具有一定挑战性,在提升儿童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耐心和细心,引导儿童克服困难,获得成就感。五是亲子共同搭建拼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交流,培养儿童的协作沟通能力。
结语民艺对儿童美育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民艺与儿童美育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利用民艺的教育资源进行博物馆儿童公共教育课程进行设置、内容开发,提出了课程建构的研究方法与应对策略。传统哺育未来,我们要以新时代的视野构建一套以中国民艺为基础的,可复制的、标准化的,可以向社会推广的博物馆儿童美育系列课程,将中国传统手工艺教育资源转化成儿童可以接受的语言,融入博物馆儿童美育体验课程建设中。通过课程,让儿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儿童对我国工艺文化的兴趣,提升儿童的情感力与文化品位,为培养新时代具有高尚人道主义精神、关爱他人与社会、具有审美感知力、健康的中国儿童贡献一份力量。
注释:
①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15.
②柳宗悦.民艺论[M].孙建君,等,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15.
③④⑦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24,112,58.
⑤⑥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7,4.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6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殷波 潘鲁生 | 传统手工艺美育赋能“国潮”设计研究
郑勤砚 贾佩玲 | 美育与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和福祉
苗洁:培养新时代戏曲人才 传承传统戏曲艺术
刘晓静:顺应时代变化,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尹晓东:构建中国戏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郝戎:构建中国演剧体系,以数字戏剧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郭晓 张金尧 |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界定与历史脉络
董占军 | 优化设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助力伟大复兴新征程
胡智锋 胡雨晨 |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仲呈祥 |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