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冯双白 | 在文化信仰中追寻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ART EDUCATION
在文化信仰中追寻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冯双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文明历史经验和当代发展价值的全面、系统、深刻的表述,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出的重大论断,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工作指导性。讲话提出了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的重大主题和历史命题,同时极大地解放了我们的思想,高屋建瓴,振聋发聩。
二、中华民族的身体文化在提炼和展示精神标识中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标识,内蕴着精深哲思,饱含着文化精髓,其内涵宏大深邃,其载体丰富多样,涉及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的身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称之为文明的“母体先声”,无论在中华文明早期形成阶段还是在后世的历史演进中都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深入开展提炼和展示精神标识的工作中不应忽略中华身体文化的重要意义。例如,笔者参与创作的舞剧《咏春》,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一些朋友甚至连续观看舞剧二十几遍。为什么?笔者注意到,《咏春》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是叶问每一次打通关后与武林高手之间的行礼,每每掌声如雷。香港武林街上的打通关,当然要用实力说话。但是,打通关并不是杀伐无度的野蛮行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中华身体文化的一种特殊交流,其中有较量,更有切磋和学习。这正是武林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更是中华身体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观察和思考之后,笔者以为,那个简单的右手握拳、左手覆掌的行礼动作,会瞬间打通无数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血脉,引发文化基因作用下的共鸣。中华揖礼,在东方大地上已经施行了两千多年,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并且进入了周代王室对贵族子弟进行礼乐教育的正式课程。那个被称为“拱手礼”的动作,常常在人们表示尊重、敬意、感谢、歉意等场合广泛使用。粗粗看去,拱手礼只是两手抱拳,其实它内涵了深邃的精神意义。右手一般被认为是可以发起攻击的实力所在,右手冲拳也是东方武术文化中最基本的动作样式。以左手抱握右拳,彰显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展现了谦虚、克制、内敛等态度,更是中华文明高度尊重人类生命的一种文化精髓的身体文化符号。拱手礼不仅涉及手臂动作,还要求行礼之人直身站立,略微前躬,松气沉肩,不卑不亢,将实力包容在礼仪之内,将力道克制在恰到好处的状态,向对手表示尊重和敬意的同时也展示自尊、自省和自信。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拱手礼,就展示出中华身体文化所包含的中国文化信仰,那是一种包容天下、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文化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5000多年历史发展的结晶,其中积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以独特的精神标识而成为一种文化信仰,它也从中华身体文化的侧面得到充分的反映。近年来,中国舞剧创作出现了一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赞誉并在文化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人们在问:为什么这些作品受到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如此热烈的追捧?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舞剧在精神层面呼应了时代的强烈需求。例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受到热烈欢迎的女子群舞“青绿”,突出地塑造了一个以静雅之美为显著特征的东方女神形象,超越了舞剧艺术中司空见惯的女子群舞的审美窠臼,更重要的是,“青绿”之舞那种沉稳的、毫无做作之气的、自尊自爱的独立气质之美,与当前某种比较浮躁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巨大反差,满足了人们对宁静致远、静思反思、沉稳笃行等社会心理的巨大需求。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喜欢《咏春》这样的舞剧艺术,原因之一就是面对着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增长的文化自信,面对着中国人日益增长的强大自尊心,面对着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国际社会而中华必当自强的社会心理需求,其给出了一个艺术的标志,一个艺术的窗口,一个大声呼喊出来的出口,一个与武林英雄心灵同频共振的美好平台。舞剧“爆款”是表面现象,背后彰显的是中华文化信仰的力量。正是中华文化支撑起中华多民族的大团结和历史统一,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和心灵世界,编织出一个绝不容忽视的文化心灵空间,发挥出不可思议的巨大历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深刻学习和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我们今后文化艺术工作中的指路明灯,其巨大的思想引领力量将推动我们攀登艺术高峰。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7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陈涌泉 | 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推动戏曲守正创新
仲呈祥 | 电视文化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再立新功
中国文化报 |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苗洁:培养新时代戏曲人才 传承传统戏曲艺术
刘晓静:顺应时代变化,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尹晓东:构建中国戏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郝戎:构建中国演剧体系,以数字戏剧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郭晓 张金尧 |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界定与历史脉络
董占军 | 优化设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助力伟大复兴新征程
胡智锋 胡雨晨 |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