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化报 |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报

仰韶彩陶、殷墟青铜、金沙“太阳神鸟”、武威“马踏飞燕”,三山五岳、黄河长江、天坛故宫、丝绸之路,文物遗址、英雄人物、文字典籍、思想理念……究竟何者能称得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从中华传统美德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如何体现和展示?

6月25日,在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厚植文化传承发展之根: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各抒己见,畅谈思考体会,充分对话交流,共同为“提炼展示”工作出谋划策。


“厚植文化传承发展之根: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学术研讨会现场


一、“提炼展示”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使国人特别是青少年认识认同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表示。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一棵随着岁月推移不断生长的葱茏大树。我们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强提出。

“提炼展示”工作的重大意义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而这样一项重要任务,不是哪一个领域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让我们共同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精彩,让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加响亮,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倡议历史学界和文旅界人士等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通过丰富价值内涵、完善表达形式、创新传播方式等,更深入更广泛地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厘清“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内涵是“提炼展示”之基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战略部署,此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聚力探讨厘清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内涵,观点精彩纷呈。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雷兴山认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符号表达,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图谱中的身份证和识别码,其从历史的发展维度看,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层面;从具体载体形态看,主要体现为思想观念、语言文字、文化遗产、文学艺术、杰出人物等具有影响力、感召力、传承性的载体。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弩提出,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必须厘清其辩证关系。他认为,精神标识应是更能体现文化精髓的精神之物化载体,可以是一个符号,也可以是具象物件;文化精髓则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为标准去提炼。

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魏坚表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特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不屈不挠、自强进取、爱国奋进的精神,以及从“何以中国,因有边疆”的大中华角度看中国历史的视角等,对厘清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内涵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认为,提炼工作必须慎重,提炼主体应有特点、利于宣传,同时注重连续性、整体性。对文化精髓的提炼应尽量经典、简练;精神标识相比而言更为具体、繁杂,最好形成科学、系统的设计框架。

美术、戏曲、诗词、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守护悠久文化根脉、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指出,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在陶冶情操、道德教化、传播美誉、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绝不能忽视中华诗词。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提出,艺术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漫漫历史进程,也蕴涵着中华文明独树一帜的人生理念、思想智慧和审美神韵。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离不开将文艺资源和历史资源融会贯通。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认为,民族戏曲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有效载体。我国戏曲艺术包罗万象,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习惯,发挥着赓续历史文脉、反映现实生活、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重点谈及如何在舞剧中书写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展现中华文明和文化信仰。他认为,很多舞剧和舞蹈节目之所以广受赞誉和追捧,是因为其在精神层面呼应了新时代的强烈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发挥巨大力量。

专家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外延广大、载体繁多,给今天的“提炼展示”工作带来选择难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等,为“提炼展示”工作提供了指引。在此基础上,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颇具新意的思考。

“守正创新、自强进取、厚德仁爱、和而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尝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16个字的抽象概括。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表示,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创建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很多也与制度有关系。他建议更加注重对中华民族制度文明的探讨,对提取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作贡献,并进一步研究其当代价值,为今天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认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的体现。仰韶文化、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字之中,都蕴含着极具传承性、影响性的文化基因,值得深入挖掘、提炼。

根据史前时期研究所论证的中国文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提出,可以从农业起源到文明起源最初发展阶段中提炼文化精髓。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凤瀚认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国的文字系统、青铜文化和青铜器可作为生动展现。汉字系统对促进中华文明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青铜容器、青铜礼器除了工艺和艺术价值,还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以及重礼重德、以民为本等中国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族群团结的精神支柱,进而推动中国古代各族群生生不息。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认同汉字系统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体现,他还根据考古领域研究提出,以礼器为物化象征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


三、这项大工程,我们怎么做?

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文艺界、传媒界应当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承担什么职责?如何更好地厚植文化传承发展之根,让“提炼展示”成果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也是专家学者们着力思索的课题。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陈秋霖说,史志工作研究历史、记录当代、面向未来,是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特殊力量。新时代的史志工作必须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华文明注入现代力量。雷兴山也表示,考古成果为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供了实证,新时代、新使命要求考古学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凝练文明基因、构建价值体系、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自信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如何在生动的文艺实践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专家学者认为,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同时,挖掘并展示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内容,向世人展现中华文明的恒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周文彰表示,中华诗词界应努力创作反映时代特色、弘扬时代精神、合乎时代要求、推动时代进步的诗词,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吴为山提出,应鼓励学校、社会机构、博物馆、美术馆加强合作,充分挖掘、研究、阐释文物的审美价值,要深化历史研究与全民美育的融会贯通及社会实践,要利用文物的文化内涵充实艺术创作。

陈涌泉建议从坚持传承与发展相适应、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等方面努力,推动戏曲艺术不断承担新的使命、创造新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就做好中华文明精神标志和文化精髓调研提出了诸多思考,建议及时汇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调研成果,形成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品牌化、多样化的产品形态,在社会上积极地运用和传播。

“今年1月4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指出,要着眼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实施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工程,让中国书、中国诗、中国画、中国戏、中国茶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随后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强调,要统筹好文化符号提炼和文化品牌建设,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好展示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又要在此基础上培育精品、打造品牌、形成IP。无论是提炼还是展示,无论是精品培育还是品牌打造、IP开发,都离不开传播,离不开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宋合意说。

刘强介绍,为发挥好文化央企和文化传媒主阵地的作用,贯通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提炼与展示链条,联结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正在联合国内外有关机构,开展“文旅中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与国艺传播”品牌塑造系列工作。

其中,“论坛系列”将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核心思想、审美风范等,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明阐释传播体系,推介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经验与案例;“历史名城文化形象传播系列”将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架起历史名城文化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桥梁,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对历史名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进行宣传展示;“舞台艺术系列”将着力研究与传播舞台艺术参与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路径,展示中华美学精髓,传承中华文明之美;“美术系列”将着力用好美术这一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以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的传播引领树立正确审美取向、体认民族文化价值、建构民族文化记忆。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7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往期精彩回顾

司徒宇成 张爱邻 黄文翠 | 广西民间童谣的音韵之美与美育功能

张岩 李志硕 | 产品美学视阈下北京毛猴非遗文创产品可行性设计研究

李海琪 | 浅谈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区别展示

左洁 曾菲 | 美育视域下嘉禾伴嫁歌保护与传承研究

田晴 张园园 | 舞蹈艺术·文化遗产·舞动治疗的融合性教学探索——以北京大学兰园书院美育舞蹈活动为例

雪润枝 | 民艺与儿童美育——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儿童美育体验课程的建构思考与探索实践

殷波 潘鲁生 | 传统手工艺美育赋能“国潮”设计研究

郑勤砚 贾佩玲 | 美育与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和福祉

苗洁:培养新时代戏曲人才 传承传统戏曲艺术

刘晓静:顺应时代变化,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尹晓东:构建中国戏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郝戎:构建中国演剧体系,以数字戏剧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郭晓 张金尧 |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界定与历史脉络

董占军 | 优化设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助力伟大复兴新征程

胡智锋 胡雨晨 |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

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王晓琳 |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仲呈祥 |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