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宇成 张爱邻 黄文翠 | 广西民间童谣的音韵之美与美育功能
ART EDUCATION
广西民间童谣的音韵之美与美育功能
司徒宇成 张爱邻 黄文翠
广西民间童谣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随着学校美育教育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已逐渐成为新时代的趋势。童谣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民间童谣作为广西地域审美教育的重要媒介,体现了广西特有的人文风情、人们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极具区域审美情趣,所产生的音乐美感是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有其独特的音韵之美。在音乐教学上,也有其独特的美育功能。
一、童谣概述
童谣在现代多指儿童音乐,“童”泛指的是儿童和小孩;“谣”字的出现,从古代文学的角度,可以追寻到《诗经》。《诗经》是我国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但在流传过程中歌谱逐渐流失,现只剩下韵文。其中,《诗经》的歌曲体裁一共有“风”“雅”和“颂”三种,“风”指的是民歌,“雅”指的是宫廷音乐,而“颂”指的是祭祀时用的歌曲。“谣”字最初的记载出现在《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着“心之忧兮,我歌且谣”的描述,所以“谣”也被称为风谣,是民歌的一部分。在《毛诗故训传》中就有对《诗经》中“我歌且谣”的解释:“曲合乐为歌,徒歌为谣。”《韩诗章句》中说:“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两者的解释都区分了歌与谣两字的含义,在前人的看法中,歌更多是以音乐性为主的,能唱出来的文辞则叫歌。《毛诗故训传》中的“徒歌”一词,是出自相和歌的表演形式,指的是没有伴奏的清唱。而《韩诗章句》中则认为,没有音乐性的文辞也叫谣。总的来说,“徒歌”也算是歌的一种,上述解释都反映了童谣有其音乐性的一面,但有部分童谣只是具有纯韵律性的一面[1]。
“童谣”一词最早可以追寻到先秦时期,在《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这里的“童谣”指的就是儿童传唱的歌谣。回归现代童谣的定义是人们口耳相传并在儿童群体中传唱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歌谣。童谣普遍具备朗朗上口、篇幅简短、富有情趣和讲究韵脚的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民族交融,广西民间童谣的种类也较为丰富,且都具有广西地区独有的民族特色。广西民间童谣的语言种类受到两广地区人民的影响,保留了壮语、粤语、桂柳话、平话等语言的民间童谣,在这种多语言的模式下,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方所体现的文化和音乐审美。
二、广西民间童谣的内容分类
广西民间童谣的歌曲种类十分丰富,学者曾婉、爱群、锦华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民间儿童歌曲集》一书中收录了许多我国不同地区的民间童谣,且书中记载了具体的谱例、曲式分析和教育分析的内容。书中收录的关于广西地区的歌曲共有9首,且这9首歌曲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童谣[2]。所以,本文根据这9首歌曲的题材和歌词内容,具体分类为历史风俗歌、游戏歌、摇篮曲和劳动歌四种。
(一)历史风俗歌
历史风俗歌的歌曲内容主要描述的是广西地区人文历史和地方风俗,具有明显的广西地区特色[3]。其中,历史风俗歌有《叔伯新年好》《同坐小竹排》《柚子龙眼棵棵甜》等。《叔伯新年好》一曲源自广西东兰地区壮族人民在新年时所唱的童谣,歌词形象地形容了我国农村过年的热闹景象,“叔伯新年好”一词在头尾之间形成呼应,表达了儿童在新年里欢快的心情。《同坐小竹排》同样源自广西东兰地区,歌词大意为壮族人民划着竹排看到自己的家乡美丽如画,便高兴地唱起这首童谣。该歌曲表达了壮族人民对家乡山水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歌颂。《柚子龙眼棵棵甜》是一首由广西壮族民歌改编而来的童谣,该曲形容了壮族人民丰收时的愉悦之情。
(二)游戏歌
游戏歌指的是儿童在做游戏和玩耍时所唱的歌曲,这些歌曲不但语言生动,而且具有丰富的趣味性。《蚂蚁短蚂蚁长》《蜻蜓蜻蜓莫飞远》《猫呀猫》《不怕大老虎》这些都属于游戏歌。《蚂蚁短蚂蚁长》是广西龙胜地区侗族儿童所传唱的歌谣,形容的是儿童玩耍时常用蝗虫来逗蚂蚁的情景,歌词内容描写丰富,叙事性强,反映了侗族儿童的丰富想象力。《蜻蜓蜻蜓莫飞远》也是一首广西龙胜地区侗族儿童在玩耍时所唱的歌谣,歌曲表达了孩子在外玩耍时对蜻蜓的同情和关怀。《猫呀猫》也是一首侗族童谣,不同的是歌曲源自广西三江地区,描写了儿童与猫之间的感情,歌词表达使人感受到儿童活泼、亲切的一面。《不怕大老虎》是广西环江地区毛南族的童谣,歌词表达的是让儿童不怕凶猛的老虎,培养儿童不畏困难、勇敢面对的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三)摇篮曲
摇篮曲,顾名思义是指哄小孩入睡时所用的歌曲。该类歌曲生动温暖,缓慢平稳。在广西德保地区就流行着一首壮族童谣《摇篮曲》,该曲的歌词简洁且富于想象力。又如“未来来、未到到、紫紫、红红、蜢蜢”这些词语,多采用叠词的手法,使歌曲更加生动和趣味化,也容易为儿童接受。
(四)劳动歌
劳动歌是反映人民劳动生活的歌曲。其中相关的劳动歌有《采茶摸螺歌》,该曲是一首京族的童谣,主要流行于广西防城一带。歌词反映了京族人民上山采茶和下河摸螺的劳动和生活景象,具有鲜明的京族特色,歌词中还运用了许多衬词,描绘了京族姑娘下河摸螺时的欢快心情。
三、广西民间童谣的音韵之美
童谣之所以被人们不断传承,除了歌曲种类的童趣性和教化作用之外,最重要的是歌曲的音韵之美。歌曲中的音韵一方面来自民间童谣的乐感,一方面来自童谣歌词中的声韵,乐感和声韵的结合造就了广西民间童谣的音韵之美。乐感上所带来的美感,主要集中在歌曲本体的调性、节奏和旋律上,声韵则表现在句尾的押韵和修辞手法上,只有乐感和声韵都和谐的情况下,才能使歌曲达到音韵美。再者,童谣的音韵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通过拆解童谣音乐,分析童谣本身的审美观,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童谣的意蕴美和形式美,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感情和人格。所以,笔者从调性、节奏、旋律和辞格上具体分析不同的广西民间童谣歌曲中的音韵之美。
(一)调性之美
在上面提到的9首广西民间童谣之中,调性基本都建立在中国民族调性上。例如,《叔伯新年好》中采用的是la、do、re、mi四音音列组成的羽调式,羽调式具有柔润、婉约和清纯等特点,羽调式的清纯特点恰好能点缀新年欢快、愉悦的情景,该调式的运用也符合儿童的歌唱特点。又如《柚子龙眼棵棵甜》中采用的是do、mi、sol三音音列组成的宫调式,该曲由宫调式的主和弦音谱写,调性中三音的进行伴随着部分倚音具有山歌的歌曲特色,全曲调性风格沉稳和阳光,展示了壮族人民独特又和谐的音乐美感。
(二)节奏之美
节奏能反映乐曲中的不同音乐形象,不同的节奏型组合也有着自身特殊的表现作用,所代表的音乐情绪和表达的音乐风格各不一样。以上9首广西民间童谣节拍上也各不一样,多首童谣采用了混合拍子的形式进行表达,从侧面也表现出广西民间童谣的歌曲风格较为自由。像《不怕大老虎》这首童谣,其中采用了3/8、4/8、5/8、6/8四种拍子,节奏上基本以八分音符的进行为主,节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山歌散拍子的特点。又如《采茶摸螺歌》这首童谣,采用的是2/4和3/4的变换拍子,歌曲开头的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采用的是三拍子,且带有悠长的拖腔,节奏上有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带有部分的波音和后倚音。从第三乐句开始,就切换到二拍子,前附后十六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为歌曲增添了鲜明的舞曲风格,表现了京族姑娘在河中摸螺的欢快之情。这两首广西民间童谣也体现了与其他民族音乐不同的节奏特色。
(三)旋律之美
旋律是歌曲确立调性之后,在调性上重新组合音的排列方式,就形成歌曲的旋律。旋律是歌曲给人的第一印象,优美的旋律会让人记忆深刻。在童谣的传承中,简单优美的旋律会使儿童产生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感染儿童,这也是旋律的美感最终带来的效果。在《摇篮曲》中,全曲旋律由sol、la、do三个音组成,旋律的音域仅在六度以内。歌曲在旋律上避免了过多的大跳,而是采用二度和三度进行旋律的连接。《摇篮曲》的旋律进行缓慢,每一句后面都有一个停顿,形成一种特定的规律。又如《同坐小竹排》中,歌曲调式采用了五声羽调式,歌曲旋律前四句完全体现了起承转合的音乐特点。第一句“起”采用的是四度的la和re进行连接;第二句“承”采用了第一句的音有所承接,并且加入了新的音do;第三句“转”出现了两个新的音mi和sol,该句调式中的音全部出现;第四句采用了第二句中出现过的音,又回到了羽调式的主音上。四句的节奏完全一致,旋律上也朗朗上口,结尾句的音区和密集的旋律进行,与前面四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四)辞格之美
辞格一般指的是修辞手法,不同地区的童谣在歌词上都具有不同的语言韵味,这也有赖于歌词上的文字表达和修辞手法。一个具有韵味又有传唱度的童谣,在歌词上会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感,也得益于辞格上的使用方式。从童谣常用的辞格来看,主要分为顶真、比喻、夸张、对偶和比拟等。
顶真又称顶真格、联珠和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和下句的开头采用同一个字或词,用来修饰两个句子间的声韵。在童谣《蚂蚁短蚂蚁长》中就采用了大量的顶真的修辞手法,如歌词中唱道:
蚂蚁短,蚂蚁长,长长蚂蚁来吃羊。
羊公蚁,也来抢,四个公蚁齐来扛。
扛不动莫慌张,叫燕子,快来帮。
燕子公,燕子娘,快叫两只小燕来帮忙。
小燕守羊守不住,转回我家守檐廊。
这些歌词采用的顶真的字就包括“长”“羊”“扛”三个字,三个字在声调上都采用了一样的韵母,该修辞手法也表现了歌词的逻辑先后关系,顺着故事线一气呵成,强调了蚂蚁搬东西吃的前后联系,内容结构严谨,具有节奏感。
对偶也是歌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指的是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是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在童谣《猫呀猫》的歌词中,就有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歌词中唱道:
猫呀猫,你莫叫,我要读书上学校。
到哪里?到皮林,六洞湖中把鱼钓。
《猫呀猫》是采用多句对偶的方式,三句对三句且字数相同,整体音韵和谐又富有节奏感。又如童谣《同坐小竹排》,歌词中唱道:
小妹小弟乖,同坐小竹排,
山青水也秀,映进水中来。
《同坐小竹排》采用的是单句对偶,前两句与后两句意思相互补充和映衬,故事剧情循序渐进,富有逻辑。在童谣《叔伯新年好》中也出现了单句对偶的修辞手法,歌词中唱道:
叔伯新年好,大家同欢笑。
鸡鸭咯咯叫,牛羊蹦蹦跳;
糯米甜又香,谷子压弯了腰;
姐姐穿花衣,哥哥放花炮。
叔伯新年好,大家同欢笑。
《叔伯新年好》在歌词归韵上都较为一致,中间出现不对等的字数句子,稍微打破了歌词的规整性。该童谣前一句对应着后一句,后一句顺承前一句的内容,歌词总体朗朗上口,语言精炼且富有音乐美感。
四、广西民间童谣的美育功能
美育主要的是学生的美的感受能力,让他们真正地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能浸润、滋养、陶冶人们的性情,美化人们的心灵。广西民间童谣主要来自民间,集结民间智慧,若能将其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广西这片土地的归属感,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广西民间童谣作为原生态的音乐,被一代代传唱,有着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一是以美育德。音乐教化和培养感情的能力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可以音乐为载体,以美育促进德育的发展。广西民间童谣作为广西特有的童谣歌曲,十分贴合广西学生的生存环境,可以此为载体从小培养学生对于家乡歌曲的热爱,并传播家乡文化。二是以美启智。广西民间童谣的许多作品流传于过去的年代,新时代的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立足于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启发学生善于寻找身边的美的事物,善于运用课堂中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家乡童谣。第三,以美健体。除了让学生学习传统民间童谣外,也可以将这些童谣编创成节目,提升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能力,并让这些穿越历史的童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4]。
结语
广西民间童谣承载着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纵观广西民间童谣的音乐本体,在调性、节奏、旋律和辞格上都有其独特的音韵之美。近年来,随着传统音乐文化不断被挖掘和保护,民间童谣也在被人们熟知和传唱。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理应传承之、发扬之,让童谣在不同的时代里得到传承与发展,并为国家的美育事业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秦艳.童谣综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2]曾婉,爱群,锦华.中国民间儿童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3]杨晓旭.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童谣的人文价值研究[J].大学教育,2013(15):48-50.[4]廖俐.广西民间童谣游戏的教育功能与传承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8):115-117.*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广西民间童谣及其教育功能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202207。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6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张岩 李志硕 | 产品美学视阈下北京毛猴非遗文创产品可行性设计研究
李海琪 | 浅谈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区别展示
左洁 曾菲 | 美育视域下嘉禾伴嫁歌保护与传承研究
田晴 张园园 | 舞蹈艺术·文化遗产·舞动治疗的融合性教学探索——以北京大学兰园书院美育舞蹈活动为例
雪润枝 | 民艺与儿童美育——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儿童美育体验课程的建构思考与探索实践
殷波 潘鲁生 | 传统手工艺美育赋能“国潮”设计研究
郑勤砚 贾佩玲 | 美育与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和福祉
苗洁:培养新时代戏曲人才 传承传统戏曲艺术
刘晓静:顺应时代变化,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尹晓东:构建中国戏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郝戎:构建中国演剧体系,以数字戏剧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郭晓 张金尧 |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界定与历史脉络
董占军 | 优化设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助力伟大复兴新征程
胡智锋 胡雨晨 |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仲呈祥 |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