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左洁 曾菲 | 美育视域下嘉禾伴嫁歌保护与传承研究

左洁 曾菲 艺术教育杂志 2023-09-29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美育视域下嘉禾伴嫁歌保护与传承研究

左洁  曾菲[左洁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传媒学院音乐系讲师;曾菲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传媒学院音乐系音乐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美育作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途径,作为普遍提升国民审美与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对推动社会文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应覆盖社会各个领域,是伴随人一生的终生教育,社会生活中处处都可能成为美育的场所[2]

弘扬美育精神应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前提,而非遗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民族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因此,为防止此类文化流失,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加强文化理论的支撑、增加演出频次、提高演出水平、实施振兴发展规划等措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满足越来越多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

嘉禾伴嫁歌是中国传统婚俗中最成熟、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大美育的形势下,本文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伴嫁歌为切入点,对其发展提出一系列保护与传承措施,旨在当代大美育环境,尝试对各类美育资源进行整合,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推进美育协同创新做出探索。


一、嘉禾伴嫁歌的发展现状

嘉禾伴嫁歌是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城内及石桥镇等周边地区与女子出嫁、婚嫁习俗有关的地方民歌,是嘉禾民歌、湘南伴嫁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嘉禾文化的主要代表,并一直通过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素有“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的美誉。嘉禾伴嫁歌中涵盖的文学、音乐和舞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的社会活标本。2006年,嘉禾伴嫁歌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嘉禾伴嫁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嘉禾伴嫁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愉悦人们身心、表达人们情感的重要载体。但由于社会和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喜爱的音乐文化也紧跟潮流,而嘉禾伴嫁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应用场景大多是婚嫁活动,同时嘉禾县所处的郴州市是湘赣粤交界处,外出务工人员多,婚嫁活动地也随之迁移,加上受到新时代文化和新式婚礼仪式的冲击,导致像嘉禾伴嫁歌这样的地方文化的代表逐渐被新的流行趋势取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此,伴嫁歌现在更多用于调节婚礼气氛,增加娱乐性,这也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了解嘉禾伴嫁歌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在传承人、艺术呈现形式以及媒体传播方面也有缺失。

首先,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人的生理年龄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直接影响。在嘉禾伴嫁歌的传承中,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明显。根据嘉禾县文化馆统计,目前在册的传承人中,省级1名,市级2名,县级4名。除县级一名传承人年龄50多岁外,其他传承人年龄均在70岁以上,数据说明现存的嘉禾伴嫁歌传承人大部分已进入老年阶段。当年主演过《半升绿豆》《骂媒》《娘喊女回》的,也是该项目唯一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桃英如今已经82岁高龄。现有嘉禾伴嫁歌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因素影响,歌唱的水平不断地下降,在传承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急需寻求较为年轻的传承人。但由于年轻人对嘉禾伴嫁歌了解得越来越少,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加上婚俗仪式过于简化使文化内涵丢失,导致伴嫁歌的传承后继乏人,传承出现断代。

其次,艺术呈现形式单薄。由于舞台化呈现的需要,伴嫁歌特征在仪式语境和舞台表演语境中存在较大差异[3],伴嫁歌不能照搬原仪式进行表演,必须从仪式的语境中跳脱出来。在伴嫁歌保护传承的过程中,舞台化呈现给伴嫁歌带来了发展局限,未能真正保护伴嫁歌的本真性和整体性,但演唱的形式和技巧只是伴嫁歌的表现形式,真正的核心是其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最后,媒体传播零散。根据从视频网站、自媒体平台、音乐播放软件等多方面的收集整理后发现,嘉禾伴嫁歌在音频影像记录方面十分欠缺。在抖音、快手、微信等网络平台上,有些人在举办嘉禾伴嫁婚俗仪式时用手机、相机记录伴嫁婚俗仪式,但拍摄手法粗糙随意,仅可用于分享;还有极少数人发表分享其珍藏的嘉禾伴嫁歌舞台化呈现的录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见,嘉禾伴嫁歌在媒体传播方面的广度、深度都不够,可收集到关于嘉禾伴嫁歌的信息零星、杂乱,内容少、更新慢。


二、保护传承策略——协同育人,实现全民美育

申遗前后,嘉禾县从未停止过对嘉禾伴嫁歌的挖掘、收集、整理汇编、研究,不断地尝试各种保护传承的方法。目前,嘉禾县政府相关部门已设立了一些关于嘉禾伴嫁歌保护与传承的单位和基地,其中包括50余个伴嫁歌队、2个传承基地、4个活态传承群体、7名省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县境内广泛传承、推广伴嫁歌[4],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还需依托各级文化部门和相关单位以提高全民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整合各种资源,利用一切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新思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打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社会文化氛围。

(一)收整提质与内容创新

嘉禾伴嫁歌作为婚俗仪式的主体、嘉禾民歌的主体,以及嘉禾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容保护最先受到嘉禾县文化部门的关注,对此,县文化部门不断进行乡间实地采风,在传统伴嫁歌的收整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果,政府可以将已出版书籍内容进行更新再出版,增加纸质书籍印刷数,同时出版电子书籍资料。伴嫁歌的再创作情况不容乐观,需要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加大力度邀请各地学者召开嘉禾民歌研讨会,对嘉禾民歌进行创改编、创作。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相关文化智库建设,推荐文化项目的申报,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除依靠政府大力支持和年轻一代喜爱之外,内容的提升与创新对伴嫁歌的传承尤为重要。嘉禾伴嫁歌如何融入新时代,紧跟潮流,与时代共同进步发展是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为此,政府等有关文化部门应向社会发起邀请,集思广益,将新时代精神内涵融入嘉禾伴嫁歌,结合大众化的元素,拓宽其应用范围,加强大众保护传承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嘉禾伴嫁歌。

(二)进校园、亲群众

学校教育是美育的基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注意建设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课程,要注重艺术经典的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因此,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联动作用,协同创新学校美育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综合育人。

伴嫁歌进校园。政府联合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承的重中之重。相关部门制定目标,有计划地增加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学校数量,除城镇范围以外也要注重安排好乡村校园的活动实施,扩大“非遗进校园”活动的辐射范围;关注“非遗进校园”活动后的反馈,充分有效地利用活动找寻、培养、储备传承人;同时,邀请伴嫁歌传承人对全县在职音乐教育者进行伴嫁歌专业培训,对预上岗教师进行相关传统文化培训,鼓励教师对地方课程进行教学研究或伴嫁歌改编创作;将伴嫁歌与校园兴趣小组、民俗大赛、文化节、讲座等各种形式结合。此外,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开设相关的公共艺术课程,成立研究小组,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加强伴嫁歌的引导和宣传,吸引人才,从而有效高质量地传承嘉禾伴嫁歌。

伴嫁歌亲群众。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普及民俗文化。各地有很多自发的社会群体组织,热爱伴嫁歌但无了解渠道,缺少专业的指导。居委会、街道办等组织应对这部分群体进行统计,就近选派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指导;举办“送戏下乡”活动,增加嘉禾民歌展演场次,举办各类传承活动,设立奖赏制度,提高民众的参与积极性;规划、丰富民众活动场所;印发有关伴嫁歌的宣传册、海报等,分发给民众;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民歌大赛、民歌文化节等活动;加大文化馆伴嫁歌免费课程的宣传,定期邀请民众来文化馆参观,工作人员进行讲解;伴嫁歌传承基地定期开放沉浸式体验。

(三)培养传承人才

传承人作为非遗保护的关键力量,其生命特征不仅事关个体的生存,更关系到其负责的非遗能否得到传承[5]。目前,嘉禾伴嫁歌在册传承人多为老年人,急需培养新的伴嫁歌传承人,对此,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留住人才,保住老艺人。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搭建乡镇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和新老传承人间的交流平台,广泛寻找、及时吸纳分散的人才资源,投入必要的资金保障老艺人的福利与待遇。

二是挖掘人才,吸引新艺人。“打工潮”引发青壮年人才流失,也是文化传承断代、人才缺失的原因。政府出台人才、社会、财税保障等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引导青壮年回乡就业,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三是培养人才,传承人专业化。挑选民歌艺术节、民歌大赛等赛事中对伴嫁歌传承有意愿的优秀选手进行嘉禾伴嫁歌专业化培养;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寻找热爱传统文化且有天赋的中小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设相关课外课程,从小培养,为伴嫁歌传承储备专业人才。

(四)新媒体助力

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与完善,为嘉禾伴嫁歌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间,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非遗传承成为了丰富伴嫁歌传承方式的有效途径。将杂乱、零星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为嘉禾伴嫁歌建立专题网站和全方面的科普教学平台;创建伴嫁歌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官方账号,实时分享资讯、资源;编创有关伴嫁歌的短视频、情景剧,展现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民间网红艺人,在各大平台直播,提升非遗知名度;建立嘉禾伴嫁歌数字化展览馆等推广和发展嘉禾伴嫁歌。此外,邀请专业人员录制嘉禾伴嫁歌音频、MV等上传到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音乐APP以提供了解嘉禾伴嫁歌的渠道。我们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创新发展策略——助力经济,振兴乡村文化

深度挖掘美育资源,打造特色非遗,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通过市场调动各方力量的参与,发挥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将美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推动文化和经济良性互动、互相扶持、相辅相成,为乡村经济发展助力。

近年来,嘉禾伴嫁歌摆脱了从前的传承困境,有了较好的发展。嘉禾县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安排,开展了文艺宣讲活动、大型群众文艺活动、研讨会,如从2010年开始举办民歌艺术节、民歌汇演大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开展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每年完成送戏下乡120场,线上线下服务群众达40万人次[6]

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纳入文化产业中,本质是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利用的商品属性,使其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行文化资本化运作。这是体现其价值的手段之一,合理适度地商业化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7]。因此,将嘉禾伴嫁歌进行开发利用,进行适度的产业化发展,也是对嘉禾伴嫁歌保护与传承的一种形式。

(一)与旅游产业结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追求偏向于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旅游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嘉禾县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加上嘉禾独特的民歌文化优势,可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合理利用古镇、古村、“九老峰”等旅游点,设置嘉禾民歌演出舞台,丰富展示内容;鼓励兴办民俗民间传统文化演出团队;加快“1958文创园”项目(集合工业科普、工业研学游、伴嫁歌非遗传承基地的文创园)建设等。

(二)与婚庆产业结合,打造特色嘉禾婚博会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消费理念的转变,婚庆产业规模逐年上升。2019年,在我国婚礼服务核心业务消费中,婚礼策划的消费占比为28.7%[8]。目前,市场上的嘉禾伴嫁歌舞队存在专业度不足、队伍老龄化、态度散漫且不成体系等较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市场管理、监督。对此,嘉禾县文化部门、民政部门可以与婚庆公司企业联合,培训专业伴嫁团队,打造特色小型婚博会,内容除了一般婚博会的婚庆酒宴、婚纱摄影等,在婚庆服务模块中将嘉禾伴嫁歌舞队做成一个特色板块,提供嘉禾伴嫁民俗体验的特色服务,与旅游企业共同推出集“旅游-民俗文化-婚礼”为一体的嘉禾特色婚庆项目。这样,可以提高嘉禾伴嫁歌在婚庆市场的地位,使嘉禾伴嫁歌舞队走向规模化、专业化。适度的产业化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可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实现经济上的发展。


结语

国家及社会各界对嘉禾伴嫁歌的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嘉禾伴嫁歌婚俗文化作为嘉禾县的名片,反映了人们的婚姻生活、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对此,传承与保护嘉禾伴嫁婚俗文化刻不容缓,而伴嫁歌作为嘉禾伴嫁婚俗仪式中最核心部分、嘉禾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置疑。期待政府文化部门、更多的专家学者、本土高校师生以及当地民众共同参与到保护、传承与推介嘉禾伴嫁歌的行列中,让更多人了解嘉禾伴嫁婚俗和嘉禾民歌的魅力。因此,笔者以为,我们要在文化传承中弘扬美育,强化社会美育价值,促进美育和经济的协同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6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往期精彩回顾

田晴 张园园 | 舞蹈艺术·文化遗产·舞动治疗的融合性教学探索——以北京大学兰园书院美育舞蹈活动为例

雪润枝 | 民艺与儿童美育——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儿童美育体验课程的建构思考与探索实践

殷波 潘鲁生 | 传统手工艺美育赋能“国潮”设计研究

郑勤砚 贾佩玲 | 美育与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和福祉

苗洁:培养新时代戏曲人才 传承传统戏曲艺术

刘晓静:顺应时代变化,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尹晓东:构建中国戏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郝戎:构建中国演剧体系,以数字戏剧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郭晓 张金尧 |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界定与历史脉络

董占军 | 优化设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助力伟大复兴新征程

胡智锋 胡雨晨 |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

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王晓琳 |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仲呈祥 |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