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

其他

《思考的框架》摘录笔记

文/CxEric这是《思考的框架》一书的个人摘录笔记,我按照章节顺序,摘录了一些我个人认为重要的观点、语句和案例。这种形式对我来说颇为重要。一方面,摘录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再学习、再思考机会;另一方面,摘录文字便于我随时回头查阅(码字),也方便我随时找出来分享给朋友们。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或已经看过这本书,不妨浏览下这篇摘录。不过,受限于个人能力和偏好,可能有些重点没有录入,可能录入了一些不重要的语句,各位读者看看就好。注:标黄的是重点,标绿的是重重点前言1、思维模型就是事物运作方式的一种再现(representation)。我们无法把世界的所有细节都保留在大脑中,因此我们会使用模型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成可理解、可组织的区块。不管我们是否有意识,我们每天都会使用这些模型来思考、做决策、理解周围的世界。2、彼得·贝弗林:“我不想成为厉害的问题解决者。我想要避免问题——避免问题发生,一开始就做对。”3、我们之所以无从与现实的互动更新资讯,主要有三个原因:缺乏正确的视角与观点、自尊心造成的否定,以及和自己的决策导致的后果距离太远。第一个偏误是观点问题。身在其中,就很难看清楚系统的全貌……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自己的行动会产生的结果,就必须对其他观点抱持开放态度。就算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全部的资讯,但如果我们身在船上,那海里的鱼拥有的资讯就比我们更充足。第二个偏误来自于自尊心。我们往往过度执着于自己的观点,看不见世界给的反馈,而这些反馈对于我们更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是必要的。结果是我们受困于无知,一再用同样的错误方法面对问题。第三个偏误是因为距离。当我们的决策造成的结果距离愈远,我们就愈容易维持既有观点,而不是更新认知。……我们距离决策的反馈愈远,愈容易说服自己我们是对的,我们会回避更新认知带来的挑战与痛苦。承认自己错了很不容易。当我们站在比较高的位置,就比微观层级、实际执行的人更容易欺骗自己、坚持自己是正确的。4、我们往往还会低估基础概念的重要性,高估复杂的概念。我们多数人都是因为某种专业知识而获得工作,因此这种倾向很合理。5、但我们并不是决策的被动参与者。并不是世界发生在我们身上,而比较像是世界知识展现原貌,而我们做出回应。然而,我们的自尊让现实像被锁在有门控机制的大门后面,唯有坚持不懈地放下自尊,把门推开,才有机会看见另一侧的真相。6、世界比我们还要聪明,如果我们能敞开心胸接受反馈,它就会教我们所有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如果我们一直记得,脚踏实地。7、好的模型能提升思考的品质。模型愈能反映现实,就愈能提升我们的思考。关键就在于理解现实。理解不仅能帮助我们采取行动,更能帮助我们排除或避免那些本来没有察觉到、会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8、唯有依据现实情况反复测试我们的模型,并且愿意敞开心胸接受反馈,我们才能不断适时更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改变我们的思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测试模型,观察应用的结果,才能不断优化模型,让它确实能反映世界实际的运作方式。9、我们脑中的思维模型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思考品质。我们想要精确的模型,也希望有各式各样的模型,才能反映各种层面的现实状况。关键在于【多样性】。多数人都专注于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没有接触其他学科的重要概念。10、成功的人,就是把大量有限、基础的、已建立的、本质上不会改变的知识建档,然后取用这些知识,来应对真实世界中无数的特定问题。11、思维模型不是把决策的过程变冗长,而是帮助你在看待事物时,从“你认为应该是怎样”转变为“看见事物本来的样貌”。01
其他

《一岁一》新年分享的PPT

文/CxEric今年元旦的时候,我首次尝试在线上做分享活动,跟各位朋友交流我这一年里的一些思考和启发。详情见一岁一|CxEric的碎碎念聚会这个活动的主题是《一岁一》,我暗暗取“一岁一枯荣”之意——当然,名字这么隐晦,我要是不说谁也不知道是这个意思。有读者私信问我,是否有该次活动的视频?有的。不过,在分享活动中,我不小心只录了后三分之二的视频;同时,我可能漫无边际地说了很多东西——所以,这次的活动视频可能不太适合发布。当然,还有个原因是:我不会剪辑视频。本文是该次活动的PPT,发布发布应该没有问题。供有需要回忆的朋友查看。有兴趣的话,我们半年或新年再见。
其他

下一本书读什么?(年度版)

文/CxEric;“下一本书读什么?”这是一个荐书系列文章,我会推荐一些感兴趣、正在读的图书,附上简单的介绍、优缺点和个人评价,但不包括详细的摘录、解读和书评。这个系列带有高度的个人阅读偏好,所推荐的图书并非因为“高分推荐”,纯粹是我认为它们挺有趣,值得你在选书的时候多留意一眼,或许会对你胃口也不一定。希望对你选书有一点参考。不过,今天这一篇是年度版,会有两部分内容:1、2023年新春赠书清单——我今年送出了这些书;2、2022年度推荐图书——我今年特别推荐这几本;如果你对这个系列感兴趣,欢迎点击查看过往两期:下一本书读什么?下一本书读什么?(第二期)1、新年赠书,广播寻人大约从2015年起,我每年都会在朋友圈发起一个“新春赠书”游戏——我会给朋友赠一本书作为新年礼物,以寄托我的新春祝福,分享读书的收获与乐趣。这本书可以由对方指定,也可以给一个模糊要求,再由我自行挑选一本。这个活动没什么深刻目的,纯粹就是有趣,故参与游戏没有任何条件:不用读完,不用写读后感,不用转发,不用关注——拿书去垫桌脚都可以。开心就好。这个活动开展至今,今年是第9年。从前年开始,我将这个小游戏拓展到了公众号。(详情见:书与新年|新年就是要送一本书)在2023年的赠书活动中,我在公众号抽取了15位留言读者,已送出14本,其中一本书因不可抗力,至今无法寄出。行文至此,不妨开广播找人:微信名为s*******er的读者,你留下的邮寄地址是广州农林下路,书已备好,但你只给了10位数的手机号码。我试过私信同名雪球、豆瓣和微博,都没人理我,故无法寄出。请看到后联系后台工作人员Eric,蟹蟹。2、新年赠书清单今年依旧将赠书清单制作成表格,大部分书都附上标签、简评和推荐级别。这样大家想保存/分享式时,只保留这张图片就OK了。以下是赠书清单。标红部分是本人强力推荐。这里的每一本书都被我拿来当新年礼物送人了——所以,这也是一个新年礼物清单。3、过往年度推荐图书我自己有一个阅读小仪式:每到年底,回顾自己的阅读书目,然后为自己选一本【年度图书】,意味着这本书对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该年度最重要的一本图书。2020年,我的年度图书是《被讨厌的勇气》;2021年,我的年度图书是《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这两本书都非常推荐一读,尤其是《被讨厌的的勇气》——我这几年已经陆陆续续送出了N本;还有一个朋友读后,立马下单多本送给家人。对于这本书,最好的评价来自一位我很尊敬的师长,她说:“感觉如果我30岁时能读到这本书,人生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所以,如果这个书单里的书你只挑一本,那就先挑这本吧。相对于《被讨厌的勇气》的老少咸宜,《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就要复杂一些,以至于我不敢轻易推荐给别人。一方面,这本书的类型很独特,题材上像是游记,像是小说,像是哲学随笔,还藏着好几条叙述线索,实在不容易归类、评价。另一方面,这本书讨论的东西平淡又复杂,以至于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觉得作者在故作高深。至于我自己,我确实受到到了作者思想的一些冲击和启发,但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或许以后有机会我再写下来。对了,如果你想挑战一下这本书,我建议优先选繁体译本。至于2022年的年度图书,暂不方便在这里写。此外,以下是过往年份的一些年度推荐,也许你会有兴趣看下——这9本书,我相信都是买了不吃亏不上当的好书。图片来自今年的新年分享会PPT。4、10本年度推荐图书2022年度10本推荐图书,分别是:思考的框架真确最高学习法别再为小事抓狂纳瓦尔宝典教养的迷思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风雨独立路回到自己的内心
其他

跟AI闲聊半天:人类炒股的正确方式

文/CxEric、ChatGPT最近ChatGPT很火,有人说这是颠覆性技术,有人说它会让很多基础工种失业,而我第一反应是这个东西好像很有趣啊。抱着好玩的心态,在闯了几个关后,我跟ChatGPT聊了大半天。结果出乎意料地有趣。这篇文章就是我跟ChatGPT的对话——我围绕“炒股”这个话题,试着让它给出一些解答、建议,乃至要求它写一些行业分析。这样或许可以展示一点:ChatGPT现在有多人工智能,以及多有大程度上有点人工智障。注:原对话很长,所以我删减掉了一部分无趣的、明显智障的问答段落,以避免浪费读者时间,但所有AI的回答都没有做过一字修改。请自我介绍一下?Q1: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普通人介绍一下你自己?ChatGPT(以下简写C):我是
其他

春节偶记

文/CxEric1暴雪跟网易闹掰,旗下游戏的国服都要关闭。我想起星爷唱过,烧鸡翅,“如果现在不吃,以后就没机会吃”。于是最近一个月,我有时间就去打一两把星际争霸(重制版)。
其他

书与新年|新年就是要送一本书

1、请将你对书的要求,在公号对话框告诉我,我会尽量帮你选一本符合要求的书(指定某本书也OK)。2、如不嫌弃字丑,我会写上新春祝福。(嫌弃我也写
其他

一岁一|CxEric的碎碎念聚会

各位新年好。我将在明天做一次视频交流活动,主题名为《一岁一》,活动平台为腾讯会议。我想借年底/新年的机会,与各位朋友分享交流这一年的感悟、思考,可以跟投资有关,也可以无关。在这个交流里,我会跟各位朋友分享这一年的“年度图书”、过去一两年的思考与启发,以及接受各位朋友的提问。如果你有兴趣,欢迎明天过来一起聊聊天,听我碎碎念。时间:2023年1月1日(周日),15:00-17:00参与方式:1、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2、点击最下方的【阅读原文】跳转链接,即可参与3、在腾讯会议中直接查找会议号:#腾讯会议:919-268-185顺祝各位,新年快乐,诸事顺遂。CxEric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擅长不易,喜欢也挺难

文/CxEric1很多文章都会告诉我们,年轻人要尽快找到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情,这样职业生涯、事业才会顺畅,人生才更有意义。但就我的观察来看,这两件事情都挺难的: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很难;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也很难。1、很多时候,人以为自己擅长某事,多年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此时怎么办?人往往会因为已投入了海量的时间、精力,而不甘愿放手。就像当你爬到半山腰,才发现自己爬错了山,有多少人能勇于掉头下山呢?2、很多时候,人以为自己很喜欢某件事,决心为之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但实质上,他不过是喜欢这件事带来的鲜花和掌声,又或者它满足了某种心理需求。等碰到这件事的难处、苦处,人就骤然发现:嗯,我好像也没那么喜欢它。擅长不易,喜欢很难。更何况,还有很多人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擅长却不喜欢,喜欢却不擅长。所以,如果你喜欢又擅长,那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行为至此,不由得感慨:人生这门功课还真不容易。2如果说,识别一件事情是否真的擅长,尚且有一些客观比较标准——比如说,跟同龄人/同行比较一下,看看自己大致处于群体的什么位置,需要多努力才能达到平均水平,或许就能知道一二。那么,要识别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某事,可能就连“客观”标准都不太好找。毕竟,这是一道“主观题”,而人心的问题永远复杂、难懂。很多人混淆了喜欢和其他心理因素。比如说。我见过很爱打游戏的人,但他并不是真的有多热爱游戏。他喜欢的,不过是“逃避现实”罢了。他要的是,一头扎进虚幻世界,深深喘一口气,以忘却红尘俗世的柴米油盐,焦虑烦忧。事实上,只要能逃避现实,他“喜欢”的可以是游戏,可以是短视频,可以是炒股,也可以是徒步中国。甚至,对某些人来说,他逃避现实压力/责任/义务/使命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升学,不断地进修。我能够理解,对一些人来说,“逃避虽可耻但有用”,逃避就是他们维持“状态”的一种必要保障。但以我有限的人生经验,以逃避为动机的选择,到最后都不得不支付更大成本。在人生里,很难用“0元购”买到好东西。不瞒各位,我本人就精通逃避认怂之道,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不过,每到这种时刻,我都会想起大学辩论队教练的名言:宁可战死,绝不不战而降。这个时候,本怂内心就会升起一点豪气:嗯,怕个P。3作为财经博主(大概),免不了要讲下股市。在股市里,很多人以为自己喜欢投资,但细究下去,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喜欢投资。很多人喜欢的,不过是赌博式的刺激,赚快钱的兴奋,以及想象自己“杀伐决断”的自豪感,而至于投资过程中枯燥、烦闷、艰难环节,他并没有兴趣,也缺乏耐心去刻苦钻研。哪有那么多人热爱投资。此外,我还见过一些人,他极努力地做一件事情,而其深层动机不过是受制于某种心理情结,根本谈不上喜欢,也遑论乐趣。而他越是努力,就越是被这个情结捆绑得死死的。犹如蛛网里的小虫子。想想,这也是挺让人难过的。4以上举了三类例子。那么,人要怎样才能确认自己是否喜欢某事呢?我没有答案,但我可以试着分享两个思路。兼职开药,不保疗效。一种思路是,观察自己喜欢的到底是过程,还是结果。如果一个人能在过程中就得到满足,找到乐趣,那他就能自发地、自驱地去认真做这件事;如果一个人只能在“结果”中得到满足,没有结果就感到失落、痛苦,那他可能难以坚持下去。设想下,如果做某件事情,没有人给你鲜花掌声,你还有热情做吗?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拂袖而去了。如果你能欣赏、享受过程,那么乐趣就更多地“操之在我”。另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是,你是否愿意承受这件事带来的“必要之苦”?几乎任何一个职业、一份工作,甚至是爱好,不管你有多么热爱,多少也要承受它带来的“必要之苦”,经历一些枯燥、乏味、难熬的时间。玩乐队很有趣,但每个乐手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团队磨合;讲脱口秀很有趣,但每个表演者都曾遭遇没人笑的窘境,以及写不出新段子的恐惧;打游戏很有趣,但职业选手要经历重复的机械训练,承受水平停止不前的焦虑惶恐。那么,你是否愿意为了这件事,而选择接受这部分痛苦呢?定义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某事,一种常见的定义方式是:我有多爱那个“甜点”;但更务实的一种定义思路是:欣赏“甜点”之余,你有多能接受那个“苦头”?很多人对“正确的选择”有误解,以为“正确的选择”就是:选了之后事半功倍,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一路乐呵乐呵。
其他

《人物志》七似:七种似是而非的“懂王”操作

文/CxEric《人物志》是三国时期一本“观人”奇书,作者刘劭。有坊间传闻,曾国藩爱研读此书,但我无法判断真假。《人物志》所说的观人,不是摸骨看相一类,也不是占卜算命那套,而是试着讨论人的一些本质属性,对人才进行分类,然后点评各类人才的长短处、优缺点,以及给出“修身”、“用人”的建议。如果探究其学术本源,我大胆地认为,该书大抵是以儒学为本,兼融道家思想,糅合阴阳五行之说,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最明显的是,作者在《自序》中大量化用了儒家的一些语句,又直言他写书目的,是【敢依圣训,志序人物】,而这里说的“圣人”主要是指孔子。百度上的介绍说,这本书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在我看来,“玄学”二字评价得对,但也不对。说它“玄”,是因为这本书庞杂难懂,有时候字都认识,语义能猜个七八,就是不懂具体指什么。说它“不玄”,是因为这本书的写作意图,处处都着眼于“有用”、俗世,作者想给出实践上的指导。就比如说“七似”这个话题。作者在《材理第四》中,专门讨论了“辩论”、“讨论”和
其他

霍华德·马克斯:为什么预测鲜有益处?

"必须"。但如果这些词真的必须被摒弃,那么也必须摒弃能建立可靠地预测宏观未来的模型的想法。换言之,在我们的领域里,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变的。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是我最喜欢的话题。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
其他

《投资最重要的事》中误导读者的翻译错误(下)

Stand改:知道我们身处何处注:霍华德虽高度重视周期,但不认同预测。他认为,相较于预测,更好的做法是清晰地认识我们身处在周期的什么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标题是Having
其他

《投资最重要的事》中误导读者的翻译错误(上)

inappropriate?改:戴维斯:你也可以反过来问一下——除了问自己如何以及为何应该成功,再思考一下,别人为什么会失败。是他们的投资期问题吗?是他们的激励机制有缺陷或不恰当吗?注:time
其他

下一本书读什么?(第二期)

文/CxEric“下一本书读什么?”这是一个荐书系列文章,我会推荐一些感兴趣、正在读的图书,附上简单的介绍、优缺点和个人评价,但不包括详细的摘录、解读和书评。这个系列带有高度的个人阅读偏好,所推荐的图书并非因为“高分推荐”,纯粹是我认为它们挺有趣,值得你在选书的时候多留意一眼,或许会对你胃口也不一定。希望对你选书有一点参考。如果对这个系列感兴趣,欢迎点击看上一期:下一本书读什么?1、《别再为小事抓狂》这本书是今年的意外惊喜。我是读一本关于斯多葛的书时,看到作者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好奇地找来看看,结果这本书大超我的预期——这又一次说明,好书会帮你找好书。(同理,好的人会帮你找到好的人)这本书的扉页我就很喜欢,上面写着:“当你即将抓狂时,不妨问一问自己:一年后再看这件事,你还会那么在乎吗?”这也代表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如果你能以更平和、更理性的心态看待问题,你就会发现很多你为之抓狂的事情,不过只是小事。而对于小事,你只需要以小事的态度来对待。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如下:1、在现代人的生活里,我们每天都容易陷入抓狂状态,但事实上,我们每天为之抓狂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小事”。如果能学会不为小事抓狂,我们的的生活体感就会改善不少——是的,我用了“体感”这个词,因为你明白:实际温度跟体感温度,是不一样的。2、别再为小事抓狂的诀窍,是你愿意将面前这件事归属为“小事”。一旦你能做到,平静就不远了。在这件事情上,这本书可以帮你。3、或许是得益于作者心理咨询师的背景,这本书能用非常精确的表达,寥寥几句就击中人心,轻松、好读,且实用。4、这本书文笔很好,每一篇都很短。不妨一天来一篇。摘录几句:(1)“很多你认为的“不得了的大事”,其实只是一些“鸡毛碎片的小事”。不再为小事抓狂,就能收获平静。”(2)很多人就是浪费了太多的精力为“为小事抓狂”,结果完全忽略了生命的神奇与美妙。(3)当你不再对人生的各方面要求完美时,你将会开始发现生命本身的完美。(4)我们延迟自己的满足以及自己的幸福,不断地说服自己“总有一天”会比今天更好。不幸的是,“总有一天”永远不会到来。(5)允许自己偶尔无聊一下……什么事也不做,这能让你的心灵自由,可以暂时“不必知道”任何事。……我们有许多焦虑和内心的挣扎,都是源自过度忙碌的心灵。2、《回到自己的内心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在大跌日里,给朋友的10个建议

文/CxEric这一期是旧文重发,勉强称为“大跌三部曲”,我对原文做了一些修改。原文发于2022年3月:在大跌日里,给朋友的10个建议过去几年,每逢股市大跌都有朋友问我:我该怎么办?在多次回答这类问题后,我终于明白:这不是单纯的金融技术问题,而是涉及财务、心理、价值观、思维模型和人际关系的复杂问题——没有人可以仅凭几句鸡汤、几个投资理论就获得解脱,从而免疫股价下跌的伤害。经过多次答题考验后,我总结了面对股价下跌的十个建议,希望对饱受股价折磨的朋友有点帮助。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鸡汤,但如果其中有鸡汤成分的话,我希望这碗汤要么苦涩难饮,要么辛辣滚烫——毕竟良药苦口。01十个建议。第一,诚实地回顾你的投资决策过程,如果有错误,尽快认错。就像段永平说的,改错的时候,“不论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代价”。第二,确保在任何情况都能“活”下来,不要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如果下周大跌会让你财务死亡/心态崩溃,你需要做一些调整。第三,观察自己的情绪,不要在极端情绪下做重大决策。如果你正处于焦虑、恐惧之中,宁可去睡一觉,也不要做决策。第四,如果投资会影响家人的生活,请跟他们坦诚地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不要隐瞒,不要欺骗。第五,不要为了“证明自己”而坚持一个错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第六,不要相信“神棍”,尤其是那些能预知下周行情的大V。第七,预防两种疾病。不要陷入“信息饥渴症”——疯狂阅读各种新闻、解读、观点;不要陷入“压力多动症”——疯狂想要做点什么,好让自己好过点。第八,不要耍小聪明,包括试图做空、波段操作、杠杆抄底等。霍华德·马克斯说,“在不需要做什么事的时候,错误往往来自你卖弄聪明。”第九,减少无意义的交流。大部分人都无法脱离群体情绪,过多交流只会强化市场的情绪辐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十,如果你没有犯错,如果你理性谨慎,如果你的账户可以在任何情况都活下去,如果你的生活质量不会被股价影响,如果你拥有足够的耐心——那么,你可以试着对市场先生说:“去你的吧。”——这是你应得的奖励。以上,就是本文的十个建议,没有其他看法了。不过,如果你对“为什么”更为感兴趣,可以再往下阅读。02诚实地对待自己。在大跌日里,检查你的错误,修正你的错误。股价下跌是一种否定、一种打击、一种失败吗?或许是吧,但它也可以是一次反省和修正错误的机会。如果股价大跌令你感到不安和焦虑,或许你内心正在悄悄提醒你:嘿,你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借这个机会,我们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重新审视下投资过程:我真的看懂了公司吗?我真的做透了研究吗?当初买入的理由还成立吗?这次投资是理性决策,还是一时头脑发热?如果我的分析失败,我能承受最坏的结果吗?慢着慢着,我该不会连公司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吧?如果你回顾后发现,你犯了错误,那就尽快认错,尽快改错。就像段永平说的,改错的时候,“不论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代价”。另外,还有两个“清单”可以用于自我检查,供参考。一个是段永平从巴菲特那里收获的“三不”清单:1、不用杠杆(margin);2、不做空;3、不买不懂的东西。这三项非常清晰,基本上只要有一个违背,你的投资过程就会很麻烦。另一个清单是价值投资的四个原则:1、股票的定义;2、安全边际;3、能力圈;4、市场先生。我们可以自问下,在投资过程中是否遵守了这个四个原则。03问正确的问题。错误分两种,一种是答案答错了,一种是问题问错了。当问题错了的时候,不论多么努力你也不会有正确答案。你怎么可能在一张错误的试卷里拿到及格分呢?在股市里什么是错误的问题?如果在经历大跌后你试图问:“哪只股票不会跌?”“下周行情怎么走?”“哪个大V能带领我解套?”那你问了错误的问题。没有哪只股票是不会跌的;下周行情没有人知道;没有大V可以救你。在市场存活并赚钱的关键,不是玄妙的预见未来,不是拜大神或跳大神,而在于我们自己的认知与情绪。在我看来,正确的提问应该是问:“如果股票下跌,我能否扛得住?”“如果股票再下跌,我应该怎么办?《孙子》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两者的区别:“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可以依恃的不是敌人“不会来”,而是“来了,我有办法应对”;可以依靠的不是“股价不会跌”,而是“跌了,我有办法处置”。04内求。在投资上,错误的问题大多是外求,正确的问题大多是内求。如果容我刻薄一些,我会说许多人在大跌后的反应,多少有些期待“机械降神”——他们似乎在期许某种有“神力”的角色从天而降,拨开未来迷雾,解除对不确定性的惊惧,从此投资一马平川。就像穿越小说一般,最好有个什么鬼系统、奇遇降临到自己身上。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希望有人告诉他明天的走势呢?忘了这种东西吧。现实世界不会有“机械降神”,只会“机械降神棍”。如果你太期待外在力量帮你解除痛苦,只会让神棍们趁虚而入:“嘿,我知道行情怎么走,+我微信入群,打款给我告诉你神奇代码。”不要理会跳大神的人,不管他们是多少粉丝的大V,不管他们有什么貌似权威的头衔。如果真有某个角色可以帮我们解除痛苦,那也只有我们自己。毕竟,会帮我们分担账户亏损的,也只有我们自己。05监控自己的心态。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将做蠢事?很简单,找个安静的地方,深呼吸,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感受,然后告诉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情绪?如果你的回答是:焦虑、不安、恐惧;甚至,你已经连安静独处都已无法做到——那你接下来很可能要做出愚蠢的决策。人可以在外部紧迫的情况下正确抉择,但很少有人可以在内心焦灼的情况下仍理性思考。所以,如果你的内心状态不佳,请将重大决策搁置、延后,去休息,去睡觉,去散步,去阅读——做什么都好,反正离开见鬼的行情软件,直到你回复内心的平静。又或者,你应该考虑将决策权让渡给你信任的人。毓老师有一句话很有道理,“遇到大事睡一觉”——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再决策。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二阶思维:分析自己的分析能力,评估自己的决策质量。06坦诚地与家人交流。寻求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在投资上杀伤力最大的话是什么?不是“加息啦”、不是“崩盘啦”,不是“停牌啦”,而是家人跟你说一句——“我早就叫你卖,你就是不听!”“我叫了你不要炒股,你就是不听!”据我所知,很多股民情绪崩溃的最后一击,都源自父母/配偶/亲属类似的一句话。家人这样的一句话,杀伤力堪比三个跌停。股票投资会痛苦,会煎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事人一旦失败,就要承受全家人的指责、推诿——尽管很多时候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在很多案例中,当事人为了躲避这种潜在的指责、推诿,他会更想扳回一局,于是越赌越大,从一开始的小赌怡情,到后来挪用家庭急用资金,以至于最后事情走向不可控的局面。因而,如果你已经对股价下跌感到焦虑、不安,你更应该跟家人坦承交流,寻求他们的支持和认可。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再给你踏上千万只脚。另外,如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你恢复理性,在平心静气的状态下重新审视局面,即便没法完全从错误脱离,也可以尽量避免再扩大错误。承认我们自己身为凡人的缺陷,更有利发挥我们身为凡人的优势。所以,承认我们做不了“孤胆英雄”吧,那也没关系。07聚焦在你能知道、能做的事情上。樊登讲过一个“影响圈/关注圈”理论,大意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影响圈——那是你可以影响的、改变的事情,以及有一个关注圈——那是你无法影响、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尽量去做自己影响圈内的事情,努力做好;至于关注圈的东西我们保持关注,看看就好。如果我们将精力聚焦在影响圈内,我们就更能保持内心的安静,越不容易焦虑,最后会发现事情也做得更加好。这个模型更适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但我也可以将之替换为另一个传统思维:“尽人事,听天命”。人能为、人能左右的,归诸人事;人事无法知道,人事无法左右的,归诸于天。白培霖老师说,他很早就跟自己达成妥协:任何事情,我都100%尽全力地去做,在确信做完所有人能做的事后,我就放过自己——剩下的成败得失,都交给老天爷安排了。人事未尽,你没有资格听天命;人事已尽,你就有资格说,剩下的我交给上天。这是一种看似消极,其实非常积极的思维方式。08学习者心态。对同一件“坏事”,一千人可能有一千种反应。人心的参差多态就在这里,人心的自由与力量也在这里——你永远可以选择你对事情的反应。如果你遭遇了一件糟糕的事情,你可以选择自怨自艾,进入自怜模式——快看啊,我是多么惨;你也可以勇敢一些,直面生活给你的“测试”或“挑战”;甚至,你可采取一种学习者心态,将每一次“坏事”都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因而,这是我写在最后的隐藏建议。如果你有志于在投资上取得进步,那么学习时间到了:请在每一次大跌里睁大眼睛,认真地观察市场、观察舆论、观察政策、观察周围的一切,看看股价、人、情绪是如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会是你未来成长的重要养分。在大跌后,很多人热衷于说“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大多数人说这话的时候,意思是叫你赶紧去抄底啊,错过就没法发财了。但在我看来,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话,它更宝贵的含义是——“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带给你的学习机会。”因为只有经历过这些“极端”,你才会明白,价值投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为什么我们要做估值,为什么要坚守安全边际,为什么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费雪那些人如此说话。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经过不知难。所以,祝学习愉快。本文相关阅读推荐:1、杠杆:杠杆随想:市场先生提着砍刀来敲门2、看待市场波动:重读《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的投资心理学3、反省:反省的难度:刻舟求剑故事2.04、择时:为什么不建议择时5、下跌:常识:任何股票都可以跌6、历史:A股的记忆:2007银行股当年勇—
其他

搭积木:混乱,是游戏的一部分

“从纯数学的角度来看,宇宙并非不可捉摸。星球的运行、能量的转换,都可以预测并加以解释。但大自然并没有把人类的欲望列入考虑的范围内,对我们的需求也不闻不问,因此跟人类企图建立的秩序格格不入。
其他

在贪婪与恐惧之外

文/CxEric这一期是旧文重发,勉强称为“大跌三部曲”,我对原文做了一些修改。原文发于2022年3月:在贪婪与恐惧之外
其他

品质与比较

文/LoveKonan引言:本文借《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第一章中有关摩托车旅行的叙述讨论品质与比较。本文续接上一篇文章《优先级》,原写于今年4月11日,处于“烂尾”状态。感谢CxEric阅读后的鼓励。在此将底稿再做整理分享给大家。全文约3300字。正文:每当我设置优先级,或者挑选手头最值得投资的标的时,我其实都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哪个更好?”这是比较和选择的过程,关乎的是品质和价值(quality
其他

错误的奖励,正确的惩罚

文/CxEric1激励与对错,是两组截然不同的概念,但人经过漫长训练后很容易混淆,误将奖励≈正确,而将惩罚≈错误。这似乎是一种根植于进化过程的本能意识:得到好处的,一定是对的,重复它;得到坏处的,一定是错的,避开它。生物本能很大程度就是这样运作的,就像芒格所说,大自然存在一种普遍的伟大算法——重复有效的行为。但这显然存在一些误解,因为在逻辑上我们不难明白:奖励/惩罚、正确/错误,其实是两组概念,它们可以得到2X2=4种组合:正确的奖励、正确的惩罚;错误的奖励,错误的惩罚。这意味着,如果你得到了奖励,你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如果你得到了惩罚,你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奖惩与对错之间,没有一对一的映射关系。甚至有时候,它们彼此毫无关系。这多少有点反直觉,但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如果你要求这个世界在给予奖励、惩罚时,必须在时机、方向、力道上都正确无误,那你就对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提出了过分要求。毕竟,连人类自己设计的规章制度,都时常错漏百出,你又如何能要求大自然、命运之神运作的奖惩模式,能够遵从人类的理解方式呢?不要忘记这个世界有多混乱。2什么叫错误的奖励?就是你做错了事情,甚至什么都没做,却得到了很大的奖励。它容易让你高估自己的能力、方法、价值观,让你在某条错误的道路上拔足狂奔,拒绝回头。比如说,守株待兔。什么叫错误的惩罚?就是你明明做对了事情,却依然莫名地被胖揍一顿。它容易让你质疑自己的能力、方法和价值观,驱使你放弃正确的做法,采纳错误方案,直到不久再被揍一次。这多少会有点让人抓狂,毕竟我们都期待自己居住在一个有“逻辑”的世界。就像在游戏中,如果做对了,我预期会得到奖励;就像在学校里,如果答对了,我预期会得到分数。但生活的另一面,是复杂、无序、随机和多变量。作弊是错的,但有人以此得到更高的分数,还没人告发他;诚信经营是对的,但你可能会承担更重的经营成本,客户还怪你卖太贵。你能怎么说呢?我当然不是鼓励作弊、否决诚信,只是我们都需要明白在生活中:奖惩无法代替对错;奖惩难以揭示对错。3关于“错误的奖励”,我最喜欢的例子是【守株待兔】,故事出自《韩非子》:宋人有耕者。
其他

巴菲特:25岁的人生转折点

这一期是旧文重发,青年巴菲特专题,我对原文做了一些修改。原文发于2021年5月:巴菲特回忆25岁:离职返乡,租房炒股,复利将让我富有这是巴菲特在2012年为福布斯杂志写的署名文章,主题是回顾自己的25岁——他将这一年称为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巴菲特在这一年下定决心,放弃接替老师格雷厄姆(他视之为偶像)的宝贵机会,离开纽约、回到家乡奥马哈。他的人生规划是25岁退休,之后在家大量阅读,或去大学讲讲课。但在偶然情况下,巴菲特在这一年创立了巴菲特合伙基金,之后创下13年无一年亏损、累计年化收益29.5%的惊人业绩,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传说奠定了基础。这一年是巴菲特梦开始的一年。福巴斯杂志把这篇文章起名为《沃伦
其他

青年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文/CxEric这一期是旧文重发,青年巴菲特专题,我对原文做了一些修改。原文发于2021年5月:青年巴菲特:13年私募赚28倍,更犀利更好强,更爱怼人1956年,25岁的巴菲特结束了在纽约的打工生涯(为老师格雷厄姆工作),回到奥马哈打算退休,却意外地开启私募生涯,为日后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事业打下牢固基础——你没看错,他25岁就准备退休了。1956-1969年的13年间,巴菲特每年都给合伙人写信,以汇报投资业绩、交流投资理念,偶尔还直接拿一家公司来做案例分析,告诉大家他是怎么分析问题的。相较于成熟时期写的BRK股东信,他年轻时写的合伙人信,或许还不够圆润,但同样闪着理性、耐心和智慧的光辉。更值得一读的是,这些信件展现了一个不同的巴菲特:一个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投资新青年。青年时的巴菲特,在投资体系上已笃定自信,对主流做法嗤之以鼻,却仍保持了肉眼可见的学习与演化速度——你可以在信件中看到,奥马哈先知逐年进步的痕迹。那个时候的他,言辞犀利,喜恶分明,批评人时爱直接指名道姓,与他老年时强调“赞扬要点名,批评要匿名”的形象截然不同。那是一个锋芒毕露的巴菲特。注:本文主要参照《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写成。如你对本文感兴趣,推荐阅读这本书。01巴菲特合伙基金的起源一个故事的开始总是预示着结局,巴菲特合伙基金的起源也是如此。
其他

巴菲特=100%格雷厄姆+100%费雪

文/CxEric这一期是旧文重发,格雷厄姆专题。原文发于2021年12月:巴菲特=100%格雷厄姆+100%费雪“格雷厄姆过时了吗?”与这个问题相伴相生的还有两个相似问题:“格雷厄姆和费雪谁更厉害?”“巴菲特更像格雷厄姆,还是更像费雪?”这三个问题实质上都在讨论一件事:格雷厄姆方法是否还适用这个时代?1近些年的投资风潮,多倾向于重费雪轻格雷厄姆,一说起格雷厄姆的思想,就会说他是“旧工业时代的逻辑”,似乎那是座行动缓慢、喀吱作响的旧机器。哪怕巴菲特明确说过,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也会有人予以反驳:你说反了,你分明就是85%的费雪+15%的格雷厄姆。这一看法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后期巴菲特展现了更多费雪式、芒格式的特征,而较少展现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里强调的特征——分散持股、定量分析、重视估值、较高周转。然而在我看来,格雷厄姆不是无法理解费雪式、芒格式的投资方法,他只是不觉得这类方法可以准确地传授,且能安全地被普通人所运用罢了——这是一套非常吃个人能力和心态的方法。因而,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里,格雷厄姆选择避而不谈。其他能力不说,光是商业洞察力一项,费雪式方法就比格雷厄姆式方法要难上许多,毕竟许多人不要说理解伟大企业长什么样,光是理解这个跳动数字背后居然有一群活生生的人,就已经非常困难了。2不妨让巴菲特自己来回应这个问题。事实上,早在1995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就已经回应了“15%费雪+85%格雷厄姆”这个说法,并评价了两位大师的方法差异。巴菲特说,他使用过15%和85%这个提法,但他当时不过是“name
其他

格雷厄姆为什么爱劝“退”|重读《聪明的投资者》

文/CxEric这一期是旧文重发,格雷厄姆专题。原文发于2021年12月:格雷厄姆为什么爱劝“退”|重读《聪明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聪明的投资者》是一场大型劝退,格雷厄姆反对了大部分投资者想要做的大部分事情,以至于这本书字里行间都像塞满了各种“NO”:不好意思,这个不能碰;对不起,那个是禁止的;不不不,那个也不可以。他反对的事情包括:投机,短线交易,预测股价,追随市场,不做估值,情绪用事,迷信专家,违反纪律,不学习不反省,过于集中/分散持股,等等。一个普通股民的大部分日常操作,在这本书里都是禁止或疑问项目。这种劝退的极致,就是格雷厄姆劝诫大部分读者放弃做积极型投资,选择当一名“防御型投资者”。这实质上是在建议读者放弃击败大盘,放弃积极选股,放弃盯盘,放弃预测股价,放弃频繁交易——好吧,你在投资书籍、投资论坛上学到的很多炫目“技巧”,都是格雷厄姆不建议做的。在格雷厄姆看来,只有少数人应该做积极型投资者,大部分人安心做一个防御型投资者即可——这样的策略,往往是买入一揽子的股票+债券组合,典型做法就是巴菲特整天念叨的指数基金。这实在是一件有点“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学习价值投资,都是奔着伟大投资者去的:找到牛股,击败大盘,创造N倍收益,但格雷厄姆却致力于劝你放弃这种决心,同时立下诸多“掣肘”你的规则。就好像一个新手侠客初入门派,很期待今天是学九阴真经还是独孤九剑,结果练来练去都是太祖长拳,听来听去都是“江湖生存101条守则”。问题是:为什么格雷厄姆要这么做?1因为真正的战略思维都会清晰地勾勒“不为清单。”格雷厄姆通过一次次讲述“什么是错的”来表达“什么是对的”,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说,“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不做什么”(The
其他

费雪作品目录与阅读建议

文/CxEric这篇严格来说不算旧文,而是是旧“评论”,最初是去年发在雪球文章下面,放在此处,方便各位找书。费雪一共写了4本书,分别是:1、《Common
其他

脆弱的印象,坚固的记录

芒格解释称,“人们非常有可能过度地受到当面印象的影响,因为从定义上,当面印象包括了人们的主动参与。由于这个原因,现代企业在招聘高层管理人员时,如果遇到的求职者能说会道,那么就有可能遭遇很大的危险。”
其他

投资:找个人聊聊很重要

Green访谈时,帕伯莱说芒格多年前曾给他一个建议:在投资这件事情上,有某个人跟你聊聊是非常重要的。(In
其他

播客|《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新一代价值投资者的良好生活提案

文/CxEric第二次录播客节目。在距离《播客:价值投资看起来简单,为什么做到那么难?》一年多后,最近在【有知有行】APP上再次参与录制了一期播客节目。这一次的主题是一本书:《Richer,
其他

CxEric笔记|《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摘录与评注(一)

文/CxEric《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是为数不多巴菲特亲笔写就、授权出版的书,也是价值投资的一本必读之作,我自己读过好几次,但每隔几年重读都会发现:还是太低估了这本书。我最近重读了这本书,读后感受是:这真是一本宝藏书,读者历练越多,就越能从书里挖出好东西,因而这本书会常读常新。同时还有这些感慨:1、由于巴菲特行文通俗、流畅,读者很容易低估了书的信息密度,以为不过是“老生常谈”;2、很多我们自以为聪明的想法,一些纠结我们许久的问题,其实巴菲特早就写过了;3、实际上,奥马哈先知已经做了多次“手把手”教学,告诉大家商业模式分析该怎么做;4、我以前没留意到,巴菲特做了大量关于“企业文化”的讨论;5、如果不结合具体语境,巴菲特的很多话容易被误解;6、翻译是个大问题,一点点表达上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因而在重读之余,我对这本书做了全书摘录+评注。本文实际是我的一篇读书笔记,如果你手头就有这本书,那么我们可以同步学习,或许会更有趣。如果你没读过这本书,可以快速看一下摘录,或许你会发现:咦,这个巴菲特跟我以为的好像有点不同?版本选择与比较读国外的价投书,翻译永远是一个大问题——可能你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难题,不过是翻译的小疏忽罢了,而它就足以困惑你多年。《The
其他

下一本书读什么?

文/CxEric经常有朋友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回答多了后我想,这样问多半是想借鉴一下选书思路,那我干脆写个文章,直接跟各位读者汇报“最近在读的一些书”好了。这样或许有助于各位解决:“下一本书读什么?”因而,这是一篇荐书文章,会推荐一些我最近感兴趣的书,简单说下书的主题、优缺点,但不会做详细拆解、书评,同时推荐的书不一定非常好,有些甚至会有明显的缺点,我会尽量讲清楚。如果各位有兴趣看的话,就慢慢做成一个系列好了。1、《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长年在广东一所二本学校任教,这本书相当于是她多年的观察笔记,记载了来来往往的多个二本学生的人生轨迹——好吧,如果读者不苛责我的话,或许大概也可以用这个词:命运。这本书值得看的一个点在于,公众媒体、社交媒体高度聚焦于精英群体,尤其是第一流学校的毕业生们,但我们往往会忘了,相较于那些985出来的学生,“二本学生”才是这个社会更常见的“普通人”。所以在某个意义上,这本书不是讲述精英的故事,甚至没有几个“逆袭”的成功案例,有的只是普通人的故事:普通的成功,普通的失败,普通的痛苦,普通的无解。普通的意思是,他们的故事看起来都如此“似曾相识”,他们的成败标准都是那么地“emm……”。作为中文系的老师,作者文笔了得,读起来很是流畅,文字感性且带刺:“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孩子们的个性、天性和生命活力,被磨灭得无影无踪,他们的面目越来越相似,早已成为工厂的标准化构件。”作为个人观察笔记,这本书注定会有独特的时代烙印,也注定会受作者个人的价值偏好影响——比如说,过去十几二十年最影响个人财务水平的是什么?房子。所以,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到“房子”72次,“买房”25次。“仅仅八年时光,从同一间教室出发,同学之间的分化已经开始……客观来说,两者分野的关键要素是房子……而对那些经济条件不成熟的学生而言,错过了买房的黄金时期,此后的生活则陷入了被动的泥坑。”最后评价一下这本书。我专门去看了一下对这本书的差评,主要集中在:1、贴标签;2、小样本故事;3、结构混乱;4、非学术著作;5、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但我个人觉得,这些批评有些过于苛刻,如果你愿意把这本书当做是:1、一个大学老师的个人观察笔记;2、讲述了很多个普通大学生的故事——那这本书就挺好的,还要什么自行车呢?(最后透露下,虽然书中没说,但大家都知道那个学校是广东金融学院)。2、《十分钟冥想》
其他

我们都是自己的选择

文/CxEric1在读初中的时候,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师曾说:虽然你们现在同坐在一个教室里,但你们未来会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往左或者往右,选A或者选B,然后你们会走向不同的道路,若干年后抵达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伴随着一个个选择,你们会走向不同的地方,你们会成为不一样的人。在他说完这个话后,全班同学都有些懵,他只能再补一句:好吧,我知道你们不懂,但你们以后就会懂的。那时,我的眼睛应是泛着光的——虽然我也没听懂,但我很受感动。我知道他是真诚的。哪怕我现在回顾这段记忆,也会觉得这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在很认真地跟小孩们讨论人生。这一棵树正在努力摇动另一群小树。时隔多年后,我在读一本书时看到,贝索斯曾在演讲中对年轻人说:“我要大胆预言。当你来到八十岁,一个人静静回想,独自诉说只有自己知道的人生故事,其中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段,将会是你做过的种种选择。”“到头来,我们都是自己的选择。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故事吧。”In
其他

不再跟睡觉较劲|荐书《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文/CxEric1我们这个时代,总是跟“睡觉”这件事情过不去。如果你想发愤图强,要少睡一些,星夜、台灯与咖啡才是最佳伴侣;如果你过得不开心,要少睡一些,午夜痛哭流涕才算体验过人生;如果你过得很开心,要少睡一些,夜半纵歌把盏才算庆祝过今天;如果你过得很忙碌,要少睡一些,才能在手机屏幕里夺回你的时间。“早睡早起身体好”,不过是上个世纪的陈旧口号。“生前何必多睡,死后自会长眠”,才是这个时代热爱生活、励志奋进的战斗号角。于是,开心,晚睡;不开心,晚睡;忙碌,晚睡;不忙碌,晚睡。一个个普通的黑夜,就这样被我们寄予了各类小小的、特别的情感,仿佛只有不睡觉我们才能认真品味生活的各种味道。但是,这些不过是人类社会通行的情感,进化过程与大自然母亲不管也不懂这些。在生物学意义上,睡眠,不是一种能按兴趣修改的“生活方式”,也不是能够积攒一堆、改日偿还的“债务”。睡眠,更像是内嵌于生命程序里无法省略的“刚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就是要发生、推进;睡眠,也是进化过程帮助我们维持健康、孕育情感、创造力的礼物。当然,现在人类对这份礼物总是轻易地丢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母亲从未预料过某一个物种会奇怪地自我剥夺睡眠,因而大自然根本没给“睡眠剥夺”提供任何安全网——这意味着,任何睡眠剥夺都会对人体的正常运行造成负面影响。是的,人类就是那个奇怪的物种——奇怪到,连“睡觉”这件事情,都需要科学家来劝说。《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本书,就是一个科学家就从生物学、进化论和神经科学等角度,重新审视了“睡觉”这件事情,然后全力以赴、苦口婆心地劝说读者:请好好睡觉。“睡眠剥夺这根橡皮筋在崩断之前,能够承受的拉力是有限的,然而可悲的是,人类实际上是唯一一种会在没有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物种。”2《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本书的一个有趣之处,是作者从生物学、进化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睡觉”这件事情,引发很多有趣的思考。
其他

搭积木:混乱,是游戏的一部分

“从纯数学的角度来看,宇宙并非不可捉摸。星球的运行、能量的转换,都可以预测并加以解释。但大自然并没有把人类的欲望列入考虑的范围内,对我们的需求也不闻不问,因此跟人类企图建立的秩序格格不入。
其他

杠杆随想:市场先生提着砍刀来敲门

文/CxEric这是一篇旧文章,原文发于2021年9月:杠杆随想:市场先生提着砍刀来敲门01在某个程度上,建议炒股不要上杠杆,跟劝人“吸烟有害健康”是很相似的。第一,不论说多少次,不论谁来说,都会有一大批烟民继续抽烟。第二,不论有多少证据,都会有人跳出来说,某某通过吸烟活得更好了。第三,总有人追求某种意义上的“安全剂量”,或限制用量、或指定品种、或改造形式,务求“吸烟无害健康”。第四,戒烟很难。第五,不抽第一根烟很简单。上述关于吸烟的论述,都可以不违和地替换为杠杆炒股、借钱炒股。吸烟有害身体健康,杠杆有害财务健康。02为什么杠杆有害财务健康?这是杠杆的内在特征决定的。以场内融资margin为例,杠杆炒股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第一,融资有资金成本。第二,融资有强制偿还条款。第三,强制偿还与股价存在某种强联系。第四,短期股价无法预测。只要这四个特征同时存在,杠杆炒股就只有幸运的方式,很难有安全的方式。第一个特征决定了,借钱炒股是在与时间为敌,如果特定时间内没有发生预期事件(如股价大涨),投资者的账户将不断受损,而绝大多数融资者都低估了5%~8%资金成本的杀伤力。后三个特征决定了,杠杆炒股引入了一种“出局风险”,即投资者会在最艰难的时刻遭遇强制偿还,突然地被“踢下牌桌”,且这一事件的触发条件高度不可知、不可控。杠杆炒股的窘境就在于此:投资者总是在最不情愿的情境下卖出股票;而不是依据既定策略,在他想卖的时候卖出。03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吗?很多人赞成使用杠杆就是基于这个逻辑,认为杠杆只是一种工具,关键看人怎么用。所谓水可载舟,也能煮粥;刀可杀人,也能切菜。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不是所有工具都天然中性、没有危害,尤其是考虑到人类自带复杂、脆弱和不稳定的心理机制,一些工具从上手之日起就是偏负面的。杠杆是双刃剑,但这把双刃剑在砍自己时出奇地锋利,砍别人时却越砍越钝。杠杆的好处与危害呈现高度非对称。这一特性在数学上就可以展现:杠杆会随股价上涨而下降,却会随着股价下跌而快速上升。举例如下:假如你有100万元,场内融资100万元,融资/总资产=1/2。情景1:股价上涨100%,总资产升为400万元,融资/总资产降为1/4。结论:顺风局,股价上涨,杠杆比率从1/2下降为1/4,杠杆赋予的加速(上行)效果不断削弱。情景2:股价下跌25%,总资产降为150万元,,融资/总资产升为2/3。结论:逆风局,股价下跌,杠杆比率从1/2上升为2/3,杠杆赋予的加速(下行)效果不断增强。如果能体认到这种数学关系,就不难理解股市里一个常见现象:使用杠杆时,上涨加速效果在开始时最明显,之后越来越弱,但一旦迎来逆风,股价意外下跌,净值下跌速度却一天比一天快。因而,杠杠炒股本身就是一个非对称游戏,玩家天然地站在概率的劣势一方。杠杆的另一个非对称性在于,当股价下行的时候你会遇到一条“出局”的线,碰到即宣告游戏结束;但股价上行的时候,并没有一条线名为“胜利”,宣告你已获胜不用再继续。可以想象下,只要是顺风局,你会一直坐在牌桌上,同时背负着隐含的出局风险;但只要有一把逆风局没操作好,你就被踢下牌桌——没有什么隐忍、等待、越跌越买可言。玩得很好?继续。玩得不好?出局。04不管资金规模多大,不管收益记录多漂亮,只要乘一个0,账户资产就归零。这是不证自明的常识。使用杠杆,就是为你的资产招引那个名为“0”的幽灵。它或许会来,或许不会来;你祈祷它永远不出现;如果它来,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以什么形式。假如你很幸运,它从未造访你的账户,这很值得庆贺。但到底是什么样的收益,才能抚慰无数个大跌日里的胆战心惊?05如果你看多了炒股“惨案”,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失败的投资案例,十有八九跟杠杆有关;且越是惨痛的失败,越是跟杠杆有关。不信你可以找找看,你很难找到一个投资者输得非常惨,过程中却丝毫没碰杠杆的。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很多失败案例是因为使用杠杆,但一些当事人并不否定杠杆的“合理性”,反而选择反省自己的杠杆“使用技巧”。言下之意,杠杆本身还是好的(中性),只是自己没用好。如果是这个意思,那恐怕下次还会再用一次杠杆。在我看来,一个投资者只要不用杠杆,他遭遇到的麻烦事至少要减少50%以上,而且越是惨痛的失败案例,越是如此。投资者使用杠杆的初心是“放大收益”,但在众多失败案例里,杠杆本身就是最大的麻烦制造机。当然,如果没有杠杆,股民体验到的刺激和兴奋感也会少很多。芒格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我就不去那里。06如果企业可以借贷经营生意,那为什么投资者就不能借钱炒股?二者有什么区别吗?有区别。一个显著区别是,现实中没有这么多随机性。在现实中,企业所能遇到的随机性远小于股市,不管是贷款建厂房、借钱购买原材料,这些借贷虽然有强制偿还条款,但由于环境相对稳定,它们不会被飘忽的随机性随时触发强制偿还——抵押物不会一周内大涨大跌,银行也不会以交易日为单位来考虑是否抽贷。另一个显著区别是,强制偿还条款的差异。以房贷为例,只要你能够按时交纳月供,即便房价已经跌破购买价,银行也不会强制收回贷款,又或强制卖出房子。但在股市里,券商并不会因为你能缴纳融资利息,而决定不强制平仓。强制偿还条款+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群体不可测的情绪,当这三者合一的时候,融资炒股注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在现实世界,借款经营也一样涉及风险,是大部分企业破产的原因,尤其是身处一个动荡经济环境的时候。另外,与场内融资炒股相似,企业借贷经营也经常面临一个显著麻烦:债主总是是在最糟糕的时候要求你还钱。所谓,“晴天送伞,雨天收伞”。07一个被A股股民熟知的事实是,巴菲特虽然告诫投资者不要用杠杆,自己却用浮存金用得飞起,那凭什么股民不能借钱炒股?在词汇上,这两者虽然都可以叫“杠杆”,但二者有巨大差异。No.1资金成本差异与股民需要承担借款利息不同,巴菲特的“杠杆”不仅不要钱,还能赚钱。截至2018年,BRK(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保险浮存金达到1227亿美元,但这一惊人“杠杆”的资金成本为负数。从1991年至2018年的27年里,伯克希尔的承保利润率为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在贪婪与恐惧之外

埃尔德·沙菲尔6、《十分钟冥想》,安迪·普迪科姆这是小程序留言吧~戳它就可以留言啦~~欢迎留言讨论~啦啦啦~不怕不怕啦~
其他

在大跌日里,给朋友的10个建议

文/CxEric过去几年,每逢股市大跌都有朋友问我:我该怎么办?在多次回答这类问题后,我终于明白:这不是单纯的金融技术问题,而是涉及财务、心理、价值观、思维模型和人际关系的复杂问题——没有人可以仅凭几句鸡汤、几个投资理论就获得解脱,从而免疫股价下跌的伤害。经过多次答题考验后,我总结了面对股价下跌的十个建议,希望对饱受股价折磨的朋友有点帮助。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鸡汤,但如果其中有鸡汤成分的话,我希望这碗汤要么苦涩难饮,要么辛辣滚烫——毕竟良药苦口。01十个建议。第一,诚实地回顾你的投资决策过程,如果有错误,尽快认错。就像段永平说的,改错的时候,“不论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代价”。第二,确保在任何情况都能“活”下来,不要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如果下周大跌会让你财务死亡/心态崩溃,你需要做一些调整。第三,观察自己的情绪,不要在极端情绪下做重大决策。如果你正处于焦虑、恐惧之中,宁可去睡一觉,也不要做决策。第四,如果投资会影响家人的生活,请跟他们坦诚地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不要隐瞒,不要欺骗。第五,不要为了“证明自己”而坚持一个错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第六,不要相信“神棍”,尤其是那些能预知下周行情的大V。第七,预防两种疾病。不要陷入“信息饥渴症”——疯狂阅读各种新闻、解读、观点;不要陷入“压力多动症”——疯狂想要做点什么,好让自己好过点。第八,不要耍小聪明,包括试图做空、波段操作、杠杆抄底等。霍华德·马克斯说,“在不需要做什么事的时候,错误往往来自你卖弄聪明。”第九,减少无意义的交流。大部分人都无法脱离群体情绪,过多交流只会强化市场的情绪辐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十,如果你没有犯错,如果你理性谨慎,如果你的账户可以在任何情况都活下去,如果你的生活质量不会被股价影响,如果你拥有足够的耐心——那么,你可以试着对市场先生说:“去你的吧。”——这是你应得的奖励。以上,就是本文的十个建议,没有其他看法了。不过,如果你对“为什么”更为感兴趣,可以再往下阅读。02诚实地对待自己。在大跌日里,检查你的错误,修正你的错误。股价下跌是一种否定、一种打击、一种失败吗?或许是吧,但它也可以是一次反省和修正错误的机会。如果股价大跌令你感到不安和焦虑,或许你内心正在悄悄提醒你:嘿,你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借这个机会,我们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重新审视下投资过程:我真的看懂了公司吗?我真的做透了研究吗?当初买入的理由还成立吗?这次投资是理性决策,还是一时头脑发热?如果我的分析失败,我能承受最坏的结果吗?慢着慢着,我该不会连公司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吧?如果你回顾后发现,你犯了错误,那就尽快认错,尽快改错。就像段永平说的,改错的时候,“不论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代价”。另外,还有两个“清单”可以用于自我检查,供参考。一个是段永平从巴菲特那里收获的“三不”清单:1、不用杠杆(margin);2、不做空;3、不买不懂的东西。这三项非常清晰,基本上只要有一个违背,你的投资过程就会很麻烦。另一个清单是价值投资的四个原则:1、股票的定义;2、安全边际;3、能力圈;4、市场先生。我们可以自问下,在投资过程中是否遵守了这个四个原则。03问正确的问题。错误分两种,一种是答案答错了,一种是问题问错了。当问题错了的时候,不论多么努力你也不会有正确答案。你怎么可能在一张错误的试卷里拿到及格分呢?在股市里什么是错误的问题?如果在经历大跌后你试图问:“哪只股票不会跌?”“下周行情怎么走?”“哪个大V能带领我解套?”那你问了错误的问题。没有哪只股票是不会跌的;下周行情没有人知道;没有大V可以救你。在市场存活并赚钱的关键,不是玄妙的预见未来,不是拜大神或跳大神,而在于我们自己的认知与情绪。在我看来,正确的提问应该是问:“如果股票下跌,我能否扛得住?”“如果股票再下跌,我应该怎么办?《孙子》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两者的区别:“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可以依恃的不是敌人“不会来”,而是“来了,我有办法应对”;可以依靠的不是“股价不会跌”,而是“跌了,我有办法处置”。04内求。在投资上,错误的问题大多是外求,正确的问题大多是内求。如果容我刻薄一些,我会说许多人在大跌后的反应,多少有些期待“机械降神”——他们似乎在期许某种有“神力”的角色从天而降,拨开未来迷雾,解除对不确定性的惊惧,从此投资一马平川。就像穿越小说一般,最好有个什么鬼系统、奇遇降临到自己身上。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希望有人告诉他明天的走势呢?忘了这种东西吧。现实世界不会有“机械降神”,只会“机械降神棍”。如果你太期待外在力量帮你解除痛苦,只会让神棍们趁虚而入:“嘿,我知道行情怎么走,+我微信入群,打款给我告诉你神奇代码。”不要理会跳大神的人,不管他们是多少粉丝的大V,不管他们有什么貌似权威的头衔。如果真有某个角色可以帮我们解除痛苦,那也只有我们自己。毕竟,会帮我们分担账户亏损的,也只有我们自己。05监控自己的心态。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将做蠢事?很简单,找个安静的地方,深呼吸,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感受,然后告诉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情绪?如果你的回答是:焦虑、不安、恐惧;甚至,你已经连安静独处都已无法做到——那你接下来很可能要做出愚蠢的决策。人可以在外部紧迫的情况下正确抉择,但很少有人可以在内心焦灼的情况下仍理性思考。所以,如果你的内心状态不佳,请将重大决策搁置、延后,去休息,去睡觉,去散步,去阅读——做什么都好,反正离开见鬼的行情软件,直到你回复内心的平静。又或者,你应该考虑将决策权让渡给你信任的人。毓老师有一句话很有道理,“遇到大事睡一觉”——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再决策。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二阶思维:分析自己的分析能力,评估自己的决策质量。06坦诚地与家人交流。寻求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在投资上杀伤力最大的话是什么?不是“加息啦”、不是“崩盘啦”,不是“停牌啦”,而是家人跟你说一句——“我早就叫你卖,你就是不听!”“我叫了你不要炒股,你就是不听!”据我所知,很多股民情绪崩溃的最后一击,都源自父母/配偶/亲属类似的一句话。家人这样的一句话,杀伤力堪比三个跌停。股票投资会痛苦,会煎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事人一旦失败,就要承受全家人的指责、推诿——尽管很多时候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在很多案例中,当事人为了躲避这种潜在的指责、推诿,他会更想扳回一局,于是越赌越大,从一开始的小赌怡情,到后来挪用家庭急用资金,以至于最后事情走向不可控的局面。因而,如果你已经对股价下跌感到焦虑、不安,你更应该跟家人坦承交流,寻求他们的支持和认可。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再给你踏上千万只脚。另外,如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你恢复理性,在平心静气的状态下重新审视局面,即便没法完全从错误脱离,也可以尽量避免再扩大错误。承认我们自己身为凡人的缺陷,更有利发挥我们身为凡人的优势。所以,承认我们做不了“孤胆英雄”吧,那也没关系。07聚焦在你能知道、能做的事情上。樊登讲过一个“影响圈/关注圈”理论,大意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影响圈——那是你可以影响的、改变的事情,以及有一个关注圈——那是你无法影响、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尽量去做自己影响圈内的事情,努力做好;至于关注圈的东西我们保持关注,看看就好。如果我们将精力聚焦在影响圈内,我们就更能保持内心的安静,越不容易焦虑,最后会发现事情也做得更加好。这个模型更适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但我也可以将之替换为另一个传统思维:“尽人事,听天命”。人能为、人能左右的,归诸人事;人事无法知道,人事无法左右的,归诸于天。白培霖老师说,他很早就跟自己达成妥协:任何事情,我都100%尽全力地去做,在确信做完所有人能做的事后,我就放过自己——剩下的成败得失,都交给老天爷安排了。人事未尽,你没有资格听天命;人事已尽,你就有资格说,剩下的我交给上天。这是一种看似消极,其实非常积极的思维方式。08学习者心态。对同一件“坏事”,一千人可能有一千种反应。人心的参差多态就在这里,人心的自由与力量也在这里——你永远可以选择你对事情的反应。如果你遭遇了一件糟糕的事情,你可以选择自怨自艾,进入自怜模式——快看啊,我是多么惨;你也可以勇敢一些,直面生活给你的“测试”或“挑战”;甚至,你可采取一种学习者心态,将每一次“坏事”都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因而,这是我写在最后的隐藏建议。如果你有志于在投资上取得进步,那么学习时间到了:请在每一次大跌里睁大眼睛,认真地观察市场、观察舆论、观察政策、观察周围的一切,看看股价、人、情绪是如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会是你未来成长的重要养分。在大跌后,很多人热衷于说“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大多数人说这话的时候,意思是叫你赶紧去抄底啊,错过就没法发财了。但在我看来,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话,它更宝贵的含义是——“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带给你的学习机会。”因为只有经历过这些“极端”,你才会明白,价值投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为什么我们要做估值,为什么要坚守安全边际,为什么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费雪那些人如此说话。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经过不知难。所以,祝学习愉快。本文相关阅读推荐:1、杠杆:杠杆随想:市场先生提着砍刀来敲门2、看待市场波动:重读《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的投资心理学3、反省:反省的难度:刻舟求剑故事2.04、择时:为什么不建议择时5、下跌:常识:任何股票都可以跌6、历史:A股的记忆:2007银行股当年勇—
其他

反省的难度:刻舟求剑故事2.0

三个月后,楚人跪求老人:老师,我已经苦学三月,您何时教我绝学?老人笑曰:你要学哪门科目?语数英物化政生地史,你选一个吧?楚人摇摇头:不,我要学“刻舟求剑”。老人气倒在地,醒后将楚人胖揍一顿。
其他

为什么不建议择时

文/Patrick我不建议做择时交易,哪怕它“看上去”很容易赚钱。择时交易很符合人脑的第一直觉:如果我们将股价走势想象成一条蜿蜒向上的曲线,那么把它拉直后,其长度一定远远大过于曲线两端原有的高度差。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只要我们在这条股价曲线上不断高抛低吸、低点买高点卖,最终收益将远远大于呆板的“持股不动”策略。如再考虑股价下跌时的痛苦、上涨时的快乐,投资者将有更多动机参与预测股价,以求回避每一次下跌,拥抱每一次上涨,好让“收益”和“快乐”双重最大化。然而,这就是费雪所说的,“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很值得做的事情”——如果真能做到的话。我将从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出发,尝试说明为什么这种策略不仅难以实现,甚至存在危险成分。01红蓝灯实验01实验一名被试者坐在两盏灯面前,他唯一的任务就是猜测:下一次亮的是红灯还是蓝灯?这个实验将重复多次,最后按照总准确率给予奖励。在实验开始前,实验人员瞒着被试者,悄悄将红灯/蓝灯的概率设为70%/30%,但亮灯的顺序却是随机的。这意味着,只要玩100次,最后一定是红灯70次、蓝灯30次,但顺序却是杂乱的。在进行多轮游戏后,被试者很快就发现,红灯的概率远大于蓝灯。于是,被试者逐渐认为自己发现了游戏的“模式”,并认为自己能知道下一次会亮什么灯。结果就是,被试者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红灯,少数时间才选择蓝灯。02实验结果理论上,被试者只要一直无脑选红灯,其准确率就能达到70%。但猜猜看,被试者的最终准确率有多少?58%在被试者反复玩了多轮游戏后,实验者截取了后期的100次数据,结果发现被试者的平均准确率只有58%,比上述无脑红灯策略低了12%。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经过多轮游戏的“训练”后,被试者就算不知道具体概率分布,也能感受到二者明显的频率差异,但他没有选择一直选红灯,而是在红灯、蓝灯之间不断切换——他试图预测下一个灯。预测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提高准确率。——也就是说,得益于被试者提高准确率的强烈动机,以及他们自信的“预测”(或“直觉”)能力,最终他们只获得了58%的准确率,较“无脑策略”足足低了12个百分点。03实验与股票这个实验有几个有趣的地方:(1)在多轮游戏后,被试者已知亮红灯概率远大于亮蓝灯;(2)在已感知概率差异的情况下,被试者依然选择预测,试图猜测出未来的红绿灯顺序,以博取更高分数;(3)即便事先告诉他们具体概率分布,一些被试者依然会执着地预测,不断调整选项,以博求更高分数。这与股票投资多少有些相似。——在投资策略上,理论研究、历史数据、前人经验告诉我们,哪些策略长期大概率亏钱,哪些策略是长期大概率赚钱。然而,我们依然选择在几个策略中“反复横跳”:一会价值,一会趋势,一会消息,一会技术。——在公司研究上,在经过深度研究、耐心等待后,我们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洞见,相信某些公司非常优秀,价格便宜,长期持有大概率能够赚钱。然而,就算掌握了这个洞见,我们依然容易在曲线摇摆中迷失自我,以至于在压力驱动下试图回避每一次下跌,追逐每一次潜在上涨。做着做着,就变成了大家所谓的“看长做短”。02预测股价会更糟糕红蓝灯实验揭示了一个诡异现象:很多时候,人类宁可沉溺在对随机性的猜测游戏上,也不愿意坚持一个长期稳定策略(尽管它很乏味),以至于让结果变得糟糕。但与红蓝灯实验不同的是,真实的股票市场的环境更加“恶劣”,以至于”被试者“的准确率会被“预测”拖累得更低。一个重要原因是:股市里面的奖励/惩罚更加强烈,会像增幅器一样放大人性里的贪婪和恐惧。在股市里,预测“正确”的奖赏更大,人更容易沾沾自喜,以为是自己预测之功;同时,预测“错误”的惩罚也更大,人更容易为错误感到恼怒、羞愧和悔恨——而人一旦被这些不良情绪控制,往往不惜赌上更多以为自己正名。总而言之,相较于上述实验,股市里的人心更难平和。这实在有些讽刺。假如我们经过充分、广泛甚至是艰苦的研究,终于得到来之不易、并认为确定性很高的洞见,但到了下场操作时,我们却选择短线操作、炒波段、不断预测短期价格走势,这很可能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的准确率和收益都将远不如老老实实持有所来得高(如果愿意做回溯检讨的话)。这还没算上交易摩擦和资本利得税(比如美股和港股)。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我们会落入这种“愚昧可笑”(silly,不是我说的,费雪检讨自己早年的三次in-and-out
其他

书与新年|2022年新春赠书清单

文/CxEric大约从2015年起,我每年都会在朋友圈发起一个“新春赠书”游戏。这个游戏主旨是,我想给朋友圈朋友赠一本书作为新年礼物,以寄托我的新春祝福,分享读书的收获与乐趣。这本书可以是对方指定,也可以是我按某个模糊要求挑选一本。1由于每个人的读书偏好不同、人生阶段不同,注定了这个赠书清单一定是五花八门,有时候还反映了一些朋友的人生轨迹。朋友A年年都要一本武侠小说;朋友B今年烦恼育儿问题;朋友C许久没看书,问什么书好读一些;朋友D正面临两难的职业选择;朋友E升职后焦虑团队管理;朋友F决心跟过去的心理创伤告别。当然,也有一些朋友,就是纯粹好奇我会选什么书。那也是一个愉快的开盲盒过程。借着赠书的机会,我每年都会意外地联系到一些旧友、师长,重拾一些旧记忆,也经常跟一些不熟的朋友构建起新的联系。所以我每一年都说,这个小活动带给我很多乐趣,以及宝贵的记忆。2在赠书这件事情上,我对参与者没有任何要求:你不需要看完,不需要珍惜,不需要告诉我体会,扔掉或垫桌脚都可以。因为赠书、传递祝福这件事情,在我送出书后就已经完成。我相信,如果你跟那本书有缘,你早晚会看它的。如果无缘?那就等下一本。3去年开始,我把公众号读者也纳入这个游戏范围。2022年,原定是送出5本,但由于收到太多私信,最终决定送出11本。我认真读了每一位的私信,跟11位读者沟通了书的要求。这个过程中,我就像一个90年代初次上网的小镇青年,一边敲字一边忍不住感慨:“互联网真神奇呀。”——看,尽管我们素未谋面,很多读者不知我姓甚名谁,但我们依然可以隔着屏幕交流读书心得,甚至还可以给陌生人赠送新年礼物。“这就是传说中的英特网么?”4我每年都会整理赠书书单,但以前没想过写成文章。今年试着公开一下,或许有助于一些朋友选书。我制作成了表格,每一本书都附录我的简评、推荐级别——当然这些评价非常个性化。这个书单的特别之处在于,这里的每一本书都被我拿来当新年礼物送人了——所以,这也是一个新年礼物清单。5我每一年都会回顾自己读过的书,然后为自己选一本【年度图书】,意味着那是该年度最重要的书。在2020年,我选出的个人年度图书是《被讨厌的勇气》,一本书名看起来非常鸡汤的书,但其实它是一本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认真之作。书摘|非“原生家庭”的心理学:我不会被过去决定,自由就是被讨厌,最大谎言是不活在当下我听过很多对这本书的赞誉,但我认为最好的评价来自一位我很尊敬的师长,她说:“感觉如果我30岁时能读到这本书,人生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所以,如果这个书单里的书你只挑一本,那就先挑这本吧。6如果你有兴趣读传记,今年有三个人的传记非常推荐。第一本首推《张忠谋自传(上)》,这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个人传记,讲述了一个特别的大时代、一个超级猛人的成长历程。我认为这本书可以打五星了,不论是故事性、文笔、启发都堪称一流。就算你对商业、投资完全不感兴趣,这本书也很值得一读。第二本是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常年推荐。这本书很精彩,以至于我几次想写都不敢动笔另一本是贝索斯的《创造与漫想》,这本书是贝索斯的股东信、演讲稿和文章集锦,我曾写过关于贝索斯的小故事,就出自这本书。贝索斯讲的4个小故事:聪明容易,仁慈难7本号作为一个财经号(大概是吧),自然要推荐一些投资方面的书。这里首要推荐的是这本:《Richer,
其他

A股的记忆:2007银行股当年勇

文/CxEric“记忆”在股市里是最宝贵也最无意义的资产。宝贵,是因为它蕴含了人类反反复复的行为结构,可鉴往知来;无意义,是因为股民的记忆往往不如金鱼,时常忘记过去踩过的坑,哪怕历史总爱吟唱相同的韵脚。因而很早就有人喟叹,“很少有哪个人类文明领域像金融世界那样轻忽历史。过去的经验属于记忆中的一部分,却受到排斥,被认为只是没有洞察力去体会当前惊人奇迹的古老避难所。”——约翰.肯尼斯.高伯瑞《金融狂热简史》如果我们愿意抽一点时间回顾A股历史,就会知道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必然”,很多我们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其实可以轻易的发生。例如,年轻的股民谁知道银行股曾有当年勇,动辄四五十倍PE?今天被誉为YYDS的白酒,也曾被讥讽为“养老股”、没有爆发力?今天股民热衷“以小为美”,但谁还记得A股一度“越大越牛”?一代代的股民都爱沉溺于新创的名词,永远的神、核心资产、赛道、消费升级,但在历史长河里,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新事物,有的只是旧旋律的新翻唱罢了。A股没有新鲜事。不妨回顾陈年“旧闻”,唤醒一些尘封已久的A股记忆。这一期,我们回顾2006~2007年的银行股当年勇。
其他

【新年游戏】2022年新年赠书帖

Hi,各位新年好。今晚在公众号启动例牌新年小游戏。游戏主旨是,我想给读者朋友赠一本书作为新年礼物,既寄托我的新春祝福,也分享读书的收获与乐趣。
其他

贝索斯讲的4个小故事:聪明容易,仁慈难

文/CxEric直到最近一两年,我才认真关注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一开始是出于好奇,我试着读了一些他的相关书籍、演讲和股东信,结果越读越确认,这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还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他对很多事情的超前预判,对一些“简单原理”的勇猛坚持、透彻理解,都不得不让人写个服字。我个人相信,在某个程度上,很多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或多或少抄了亚马逊一些作业,且“抄作业”的范围较广——从商业模式、战略思维到思考工具,贝索斯都启发了很多人。更难得的是,贝索斯不仅善于思考,他还非常善于表达,他讲过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有趣且寓意深远。这里分享贝索斯讲的4个有趣小故事。文本经简化、改写,与原文有出入。1、聪明与善良童年时期,贝索斯时常在外公的农场度过夏天。大约十岁的时候,贝索斯非常热衷于做计算,不论看到什么东西都要拿来计算一下,某天,他坐着外公的车外出旅行。不知道是否出于无聊,还是由于讨厌外婆身上的烟味,坐在后排的他,听到一个戒烟宣传广告说,每吸一口香烟,寿命就会减少两分钟——于是他决定替外婆算一下。小贝索斯估算了下,外婆每天抽几支香烟、每支香烟抽几口之类的,然后算出了一个“合理的数字”。他得意地把头探到车子前面,拍了拍外婆的肩膀,骄傲地宣布:“以每吸一口烟减少两分钟的寿命来算,你已经少活九年了!”贝索斯说,他本以为自己会得到一些称赞,例如——“杰夫,你真聪明。这个算式不是很容易,你得算出一年有几分钟,再做除法。”然而并没有。外婆突然哭了起来,小贝索斯坐在后座,手足无措。贝索斯仍记得后续细节:“外婆坐在位子上哭泣,外公静静地开着车,然后他把车停在高速公路的路肩。他下了车,绕过来打开我的门,等我下车来跟上他一道走。”小贝索斯本以为外公是要责备他,又或者是要他向外婆道歉。结果,外公和小贝索斯下车后,在路边停下脚步,外公看着他,沉默了一会,平和冷静地说:“杰夫,有一天你会了解到,聪明容易,仁慈难。”“Jeff,
其他

巴菲特=100%格雷厄姆+100%费雪

文/CxEric“格雷厄姆过时了吗?”与这个问题相伴相生的还有两个相似问题:“格雷厄姆和费雪谁更厉害?”“巴菲特更像格雷厄姆,还是更像费雪?”这三个问题实质上都在讨论一件事:格雷厄姆方法是否还适用这个时代?1近些年的投资风潮,多倾向于重费雪轻格雷厄姆,一说起格雷厄姆的思想,就会说他是“旧工业时代的逻辑”,似乎那是座行动缓慢、喀吱作响的旧机器。哪怕巴菲特明确说过,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也会有人予以反驳:你说反了,你分明就是85%的费雪+15%的格雷厄姆。这一看法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后期巴菲特展现了更多费雪式、芒格式的特征,而较少展现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里强调的特征——分散持股、定量分析、重视估值、较高周转。然而在我看来,格雷厄姆不是无法理解费雪式、芒格式的投资方法,他只是不觉得这类方法可以准确地传授,且能安全地被普通人所运用罢了——这是一套非常吃个人能力和心态的方法。因而,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里,格雷厄姆选择避而不谈。其他能力不说,光是商业洞察力一项,费雪式方法就比格雷厄姆式方法要难上许多,毕竟许多人不要说理解伟大企业长什么样,光是理解这个跳动数字背后居然有一群活生生的人,就已经非常困难了。2不妨让巴菲特自己来回应这个问题。事实上,早在1995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就已经回应了“15%费雪+85%格雷厄姆”这个说法,并评价了两位大师的方法差异。巴菲特说,他使用过15%和85%这个提法,但他当时不过是“name
其他

格雷厄姆为什么爱劝“退”|重读《聪明的投资者》

文/CxEric在很大程度上,《聪明的投资者》是一场大型劝退,格雷厄姆反对了大部分投资者想要做的大部分事情,以至于这本书字里行间都像塞满了各种“NO”:不好意思,这个不能碰;对不起,那个是禁止的;不不不,那个也不可以。他反对的事情包括:投机,短线交易,预测股价,追随市场,不做估值,情绪用事,迷信专家,违反纪律,不学习不反省,过于集中/分散持股,等等。一个普通股民的大部分日常操作,在这本书里都是禁止或疑问项目。这种劝退的极致,就是格雷厄姆劝诫大部分读者放弃做积极型投资,选择当一名“防御型投资者”。这实质上是在建议读者放弃击败大盘,放弃积极选股,放弃盯盘,放弃预测股价,放弃频繁交易——好吧,你在投资书籍、投资论坛上学到的很多炫目“技巧”,都是格雷厄姆不建议做的。在格雷厄姆看来,只有少数人应该做积极型投资者,大部分人安心做一个防御型投资者即可——这样的策略,往往是买入一揽子的股票+债券组合,典型做法就是巴菲特整天念叨的指数基金。这实在是一件有点“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学习价值投资,都是奔着伟大投资者去的:找到牛股,击败大盘,创造N倍收益,但格雷厄姆却致力于劝你放弃这种决心,同时立下诸多“掣肘”你的规则。就好像一个新手侠客初入门派,很期待今天是学九阴真经还是独孤九剑,结果练来练去都是太祖长拳,听来听去都是“江湖生存101条守则”。问题是:为什么格雷厄姆要这么做?1因为真正的战略思维都会清晰地勾勒“不为清单。”格雷厄姆通过一次次讲述“什么是错的”来表达“什么是对的”,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说,“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不做什么”(The
其他

重读《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的投资心理学

文/CxEric巴菲特曾说价值投资只有两门课程,一门是如何给企业估值,一门是如何看待市场。自从1934年《证券分析》出版以来,前一门课程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时有年轻讲师跃上讲坛,宣讲后格雷厄姆时代的价值投资,这多少让华尔街教父的地位有点动摇,以至于年轻投资者总爱问:“格雷厄姆过时了吗?”不过依我看,至少在《如何看待市场》这门课程上,格雷厄姆先生依旧稳坐第一讲席——在洞悉投资者人性弱点、对抗市场暴君等议题上,格雷厄姆至今罕有敌手,以至于1949年出版的《聪明的投资者》读来就像在告诫今天的股民。《聪明的投资者》——这本引导巴菲特皈依价值投资的经典著作,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分析框架外,还花费大力气构建独特的“股市心理学”,因为作者相信,影响投资成败的最大因素不是数据、逻辑或知识,而是情绪。格雷厄姆说,《聪明的投资者》之写作目的“主要是指引读者,不要陷入可能的严重错误,并建立一套能放心的投资策略”,为此“我们将以大量篇幅讨论投资者的心理,因为投资者最大的问题,或甚至最大的敌人,很可能就是他们自己。”重读《聪明的投资者》,重温格雷厄姆的股市心理学,重新认知“自己”在投资决策的位置。01“聪明的投资者”是什么意思?《聪明的投资者》声名远播,但很少人细究书名——《聪明的投资者》(The
其他

吃苦

01某个意义上,生活是一门关于吃苦的选择艺术:要么吃这种苦,要么吃那种苦。在该吃某一种苦时不吃,后面就得吃其他苦头。
其他

杠杆随想:市场先生提着砍刀来敲门

01在某个程度上,建议炒股不要上杠杆,跟劝人“吸烟有害健康”是很相似的。第一,不论说多少次,不论谁来说,都会有一大批烟民继续抽烟。第二,不论有多少证据,都会有人跳出来说,某某通过吸烟活得更好了。第三,总有人追求某种意义上的“安全剂量”,或限制用量、或指定品种、或改造形式,务求“吸烟无害健康”。第四,戒烟很难。第五,不抽第一根烟很简单。上述关于吸烟的论述,都可以不违和地替换为杠杆炒股、借钱炒股。吸烟有害身体健康,杠杆有害财务健康。02为什么杠杆有害财务健康?这是杠杆的内在特征决定的。以场内融资margin为例,杠杆炒股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第一,融资有资金成本。第二,融资有强制偿还条款。第三,强制偿还与股价存在某种强联系。第四,短期股价无法预测。只要这四个特征同时存在,杠杆炒股就只有幸运的方式,很难有安全的方式。第一个特征决定了,借钱炒股是在与时间为敌,如果特定时间内没有发生预期事件(如股价大涨),投资者的账户将不断受损,而绝大多数融资者都低估了5%~8%资金成本的杀伤力。后三个特征决定了,杠杆炒股引入了一种“出局风险”,即投资者会在最艰难的时刻遭遇强制偿还,突然地被“踢下牌桌”,且这一事件的触发条件高度不可知、不可控。杠杆炒股的窘境就在于此:投资者总是在最不情愿的情境下卖出股票;而不是依据既定策略,在他想卖的时候卖出。03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吗?很多人赞成使用杠杆就是基于这个逻辑,认为杠杆只是一种工具,关键看人怎么用。所谓水可载舟,也能煮粥;刀可杀人,也能切菜。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不是所有工具都天然中性、没有危害,尤其是考虑到人类自带复杂、脆弱和不稳定的心理机制,一些工具从上手之日起就是偏负面的。杠杆是双刃剑,但这把双刃剑在砍自己时出奇地锋利,砍别人时却越砍越钝。杠杆的好处与危害呈现高度非对称。这一特性在数学上就可以展现:杠杆会随股价上涨而下降,却会随着股价下跌而快速上升。举例如下:假如你有100万元,场内融资100万元,融资/总资产=1/2。情景1:股价上涨100%,总资产升为400万元,融资/总资产降为1/4。结论:顺风局,股价上涨,杠杆比率从1/2下降为1/4,杠杆赋予的加速(上行)效果不断削弱。情景2:股价下跌25%,总资产降为150万元,,融资/总资产升为2/3。结论:逆风局,股价下跌,杠杆比率从1/2上升为2/3,杠杆赋予的加速(下行)效果不断增强。如果能体认到这种数学关系,就不难理解股市里一个常见现象:使用杠杆时,上涨加速效果在开始时最明显,之后越来越弱,但一旦迎来逆风,股价意外下跌,净值下跌速度却一天比一天快。因而,杠杠炒股本身就是一个非对称游戏,玩家天然地站在概率的劣势一方。杠杆的另一个非对称性在于,当股价下行的时候你会遇到一条“出局”的线,碰到即宣告游戏结束;但股价上行的时候,并没有一条线名为“胜利”,宣告你已获胜不用再继续。可以想象下,只要是顺风局,你会一直坐在牌桌上,同时背负着隐含的出局风险;但只要有一把逆风局没操作好,你就被踢下牌桌——没有什么隐忍、等待、越跌越买可言。玩得很好?继续。玩得不好?出局。04不管资金规模多大,不管收益记录多漂亮,只要乘一个0,账户资产就归零。这是不证自明的常识。使用杠杆,就是为你的资产招引那个名为“0”的幽灵。它或许会来,或许不会来;你祈祷它永远不出现;如果它来,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以什么形式。假如你很幸运,它从未造访你的账户,这很值得庆贺。但到底是什么样的收益,才能抚慰无数个大跌日里的胆战心惊?05如果你看多了炒股“惨案”,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失败的投资案例,十有八九跟杠杆有关;且越是惨痛的失败,越是跟杠杆有关。不信你可以找找看,你很难找到一个投资者输得非常惨,过程中却丝毫没碰杠杆的。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很多失败案例是因为使用杠杆,但一些当事人并不否定杠杆的“合理性”,反而选择反省自己的杠杆“使用技巧”。言下之意,杠杆本身还是好的(中性),只是自己没用好。如果是这个意思,那恐怕下次还会再用一次杠杆。在我看来,一个投资者只要不用杠杆,他遭遇到的麻烦事至少要减少50%以上,而且越是惨痛的失败案例,越是如此。投资者使用杠杆的初心是“放大收益”,但在众多失败案例里,杠杆本身就是最大的麻烦制造机。当然,如果没有杠杆,股民体验到的刺激和兴奋感也会少很多。芒格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我就不去那里。06如果企业可以借贷经营生意,那为什么投资者就不能借钱炒股?二者有什么区别吗?有区别。一个显著区别是,现实中没有这么多随机性。在现实中,企业所能遇到的随机性远小于股市,不管是贷款建厂房、借钱购买原材料,这些借贷虽然有强制偿还条款,但由于环境相对稳定,它们不会被飘忽的随机性随时触发强制偿还——抵押物不会一周内大涨大跌,银行也不会以交易日为单位来考虑是否抽贷。另一个显著区别是,强制偿还条款的差异。以房贷为例,只要你能够按时交纳月供,即便房价已经跌破购买价,银行也不会强制收回贷款,又或强制卖出房子。但在股市里,券商并不会因为你能缴纳融资利息,而决定不强制平仓。强制偿还条款+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群体不可测的情绪,当这三者合一的时候,融资炒股注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在现实世界,借款经营也一样涉及风险,是大部分企业破产的原因,尤其是身处一个动荡经济环境的时候。另外,与场内融资炒股相似,企业借贷经营也经常面临一个显著麻烦:债主总是是在最糟糕的时候要求你还钱。所谓,“晴天送伞,雨天收伞”。07一个被A股股民熟知的事实是,巴菲特虽然告诫投资者不要用杠杆,自己却用浮存金用得飞起,那凭什么股民不能借钱炒股?在词汇上,这两者虽然都可以叫“杠杆”,但二者有巨大差异。No.1资金成本差异与股民需要承担借款利息不同,巴菲特的“杠杆”不仅不要钱,还能赚钱。截至2018年,BRK(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保险浮存金达到1227亿美元,但这一惊人“杠杆”的资金成本为负数。从1991年至2018年的27年里,伯克希尔的承保利润率为
其他

常识:任何股票都可以跌

文/CxEric如果一位投资者相信【股价不可预测】,那他必须也相信【任何股票都可能下跌】,并且【跌幅也不可预测】,如此逻辑才能自洽。他不能告诉我,上涨不可测,但是下跌多少就能测,这是矛盾的。但在股票市场混久了的人,有时候会忘记这个常识,他们会寻找一些特别的理由,来支撑某某股绝不会下跌,或是价值,或是政策,或是主力,或是命运。一、自行其是我能够理解“价值投资者”的心情,但执拗地认为,“我选的股票都是好股,一定不会跌”、“跌了的话,错的都是市场”,则大可不必。一者,股票质量与股价走势,二者没有明显的线性映射关系,并非好股就不会跌、坏股就不会涨。不然的话,价值投资者就永远无法捡漏。二者,市场自行其是,没有对错划分。涨跌是市场中性行为,只是这种行为可能会伤害很多人。近年营销领域流行说【消灭你,与你无关】,股票领域也是如此。市场消灭你账户资产的时候,并不在乎你的存在,也不关心你身为人类的爱恨情仇。同样地,市场也不关心它揍的是什么“核心资产”、“超级赛道”、“成长股”、“蓝筹股”。说到底,没有任何一种“标签”可以承诺躲避下跌。不论这只个股是叫格X、腾X,亦或是茅X。投资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一种“无常”,自己照顾好自己。二、子绝四近期看到一类观点频繁兴起,类似“如果格X跌倒XX元,那大盘就要跌到2000点了!这不可能”、“如果XX银行业跌倒X元,那大盘就如何、经济就如何了,这不可能!”只要你在市场时间足够长,你会发现绝大多数言之凿凿的“不可能”最后都是可能的——在利益捆绑之下,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力总显得过于贫乏。这类言论,本质上也是对市场股价的预测,并且强行给个股与大盘之间安插了一个映射关系,但说到底:1、这种映射关系是YY的,很可能不存在,又或者会随时改变,从负相关到正相关;2、没有人能保证会跌倒多少点,就如2015年多少人认为【gov不会让牛市破灭】一样,最好不要给股价走势预设一个【必然】,最好最好不要【臆测】。《论语》中有一章《子绝四》。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孔子戒绝四样东西:意、必、固、我什么意思呢?张居正是这样解释的。“盖人心本自虚明,只为物欲牵引,便不能随事顺应。如事之未来,先有个臆度的心,这叫作意。又有个专主的心,这叫作必。事已过去,却留滞于心中不能摆脱,这叫作固。只要自己便利,不顾天下之公理,这叫作我。”“此四者,人情之所不能无也,若我夫子,则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未事之先,无有私意,亦无有期必,既事之后,未尝固执,亦未尝私己。其心如镜之常明,略无一些蔽障。”三、无恃其不来最好的心态,不是假设股价不会跌,而是股价下跌后,投资者有自信【我有办法应对下跌】。这个观点源自《孙子》里的一句名言,“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话的大意是,用兵不能寄希望于“坏事不会发生”,或幻想“对手不会打我”,而应该寄希望于:如果坏事发生了,我有应对的办法;如果对手进攻了,我有抵御之策。这句话应用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一定要有“股价大跌”思想准备:努力想象一下,假如XX股大跌,你是否扛得住?是否能在“活”下去?你该怎么办?是否有应对的手段?假如答案是:不知道、没办法、扛不住?那或许你还没做好买入这只股票的准备,又或者你在做一件冒险的事情,但你却寄希望于某种运气或侥幸。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能指挥对手,无法让对手随着我的心意去行动,竞争领域的难处都在于“对手不听话”;同样地,股民也不能奢望指挥行情,或寄希望于股价“不会跌”,这个领域的难处历来都是“股价不听话”。至于寄托于神佛鬼怪,咒骂念经一类,更无必要。越是面临风险,人越需要理性,而不是花式壮胆。注:原发于2018年雪球,本文有修改,戳“阅读原文”可跳转。—
其他

推荐给大学新生的11本书|书单

文/CxEric这是一张推荐给大学新生的私人书单。——新生,这个名词听着就很美好。一朋友最近在办社区赠书活动,前天忽然问我,“能否推荐几本适合即将进入大学生活的同学看的书?”我随口答应下来,回头却有点犯难,因为有点拿不准:现在的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需要读什么样的书?又或者,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月里,他们是否仍将阅读当做一件必要选项?不妨将心比心。大学毕业后,我时不时都会感慨,
其他

巴芒组合里消失的第三人

从此,三人开启了浮存金投资的时期,投资项目包括喜诗糖果、威斯科金融、水牛城晚报。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公司就是喜诗糖果,巴菲特、芒格和盖林三人一同参与收购谈判,一同面试了新任的喜诗糖果CEO。
其他

人是被自己行为塑造的

文/CxEric人是被自己的行为塑造的。这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的常识。一这句话似乎简单得不言自明。如果你天天健身,身体自然会更健壮;如果你每日睡懒觉,当然会越发早起困难。但我们很少留意的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天天偷东西,他自然会变成一名小偷;如果一人天天撒谎,他自然会在【撒谎】这项技能上突飞猛进,且在心理上对【撒谎】这件事越发成瘾。这个世界上没有【南辕北辙】的事情。即,你没办法朝着北面迈开步伐,却最终抵达南方。同样地,你不可能通过练习撒谎来成为一个诚信的人;你不可能通过睡懒觉来变得勤快。这很自然就会进入到另一个话题:人必须很慎重地观察自己【每天在做】的事情。因为,那些每天在做的事情塑造了我们。二白培霖提过一个有趣的问题:除了起床洗漱,你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多数人都是:刷社交APP(如微信)的动态。白培霖开玩笑说,如果你每天早上都花很多时间去刷Facebook(微信、微博、抖音、推特等),那你很快就会精通这项技能,或许还能成为全世界最会在早上刷Facebook的人。——但那一点意义都没有。这又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如果我们每天在同一情景做同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很快会变成习惯,而习惯又会很自然地塑造我们的模样。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放任自己形成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习惯。三预见自己未来的样子,并不需要一名占卜师。人是被自己的行为所塑造的,所以看看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就知道我们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子曰:不占而已矣。四讲一个我爹的故事。我爹曾劝说一个朋友放弃售卖假货。朋友婉拒,理由是售假利润很高,卖惯了假货就回不去了。我爹问,你见过你儿子送货时的样子吗?朋友一愣,问什么意思。我爹说,我见过你儿子送货。他每次送货都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贼头鼠脑,你知道为什么吗?朋友不语。我爹说,因为他知道运送的是假货,所以总是提心吊胆、做贼心虚。这样的事情做久了,你儿子就永远贼头鼠脑。为了多一些利润,耽误儿子一生,你觉得值得吗?朋友遂放弃。在这个故事里,朋友被售假行为所塑造:赚快钱成瘾,无法适应正常利润;其子也被送假货行为所塑造:担心被发现,一路战战兢兢,甚至已改变气质。但人性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这位父亲不在乎自己变成什么样子,却很在意孩子的气质被改变。人在考虑考虑孩子时,起心动念往往更接近善和美。这也是我在上一篇文章(《费雪(下)》)里说的观点:孩子眼中看到的事情,往往更接近本质;我们选择告诉孩子的东西,往往更接近初心。(旧文传送门:被误解的费雪与成长股(下):费雪不建议做的5件事)五这个思考可以回答很多投资者的一个常见疑问:我能否先做投机赚一大笔钱,然后再转做价值投资?我的看法是:很难。几乎不可能。因为人是被自己的行为塑造的。如果你每天都在投机,你自然会成为一个投机者,你的脑回路、心理模式都会被改造得非常适应投机,你会从感性上依赖这种模式。同样地,如果你每天都在使用杠杆,那你会越发依赖杠杆,而且随着你的交易成功,杠杆会给予你巨大正面激励,这种快乐会在你大脑留下深刻的激励回路。它会成瘾,它会塑造你。投机越是成功,你就越是在投机者的路上拔足狂奔。当然,这或许没什么不好,但你不能指望【向北走,抵达南方】的策略会奏效。除非,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被胖揍一顿。(旧文转送门:要足够幸运,才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迅速挨揍)此外,投机与投资名字相似,却是两棵路线迥异的技能树,不论谁要改换门庭,都必须自废武功,重头开始点技能——除非你可以洗技能点吧。世上安有南辕北辙之事?结尾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习惯的力量》这本书。这本书说,习惯形成有三个环节:暗示——行为——奖赏。只要这个回路不断循环、重复,我们的大脑就会形成一个自动回路,“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出现”,然后,一个习惯诞生了。这个模型异常简洁,但这就是理解习惯、改变习惯的关键。现代社交媒体、手游的一个聪明且糟糕之处,就是很完美地利用了这个习惯回路,不断鼓励用户完成【暗示-行为-奖赏】循环,以培养用户的成瘾性。如果对【习惯】话题感兴趣,推荐各位朋友看看这本书。感谢阅读。—
其他

为什么不建议择时?

如再考虑股价下跌时痛苦、上涨时的快乐,投资者有更多动机试图预测股价、踏浪前行,最理想结果就是上涨都在场、下跌全缺席。这多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