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我一直到现在都坚持定位自己就是一个草根老师,只有扎根一线才会有生命力。这些年,可能发表过一些文章,上过一些课,做过一些讲座,上过一些封面,也得到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荣誉,更得到过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赞誉,或许有人会说我是幸福的。但我始终认为:我的幸福在拥有一间自己喜欢的教室,我愿自己的幸福在教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与我这几年的经历与思考离不开的:01.曾经迷失的岁月我曾经很苦恼。苦恼我的教学热情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低落之间的巨大反差。偶然间,我听一个毕业的学生言:“我们李老师非常强势,他的课不听都不可以的。我的成绩就是这样逼出来的”。我曾经也在不同届学生中做过对于学科兴趣的调查(非我亲自出面),体育、电脑两门学科永远都排在前两位,而我任教的语文学科则在后三位徘徊。细问学生,为什么我的语文学科可以有时会排在数学与英语学科之前,孩子直白地说:“你还好了,上课还比较幽默!”,看来是我自身的缘故,而非学科课程的缘故。我该笑还是该哭,总之,这一切,都让我苦恼不已。我曾经很颓丧。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自认为我对于教学的追求就是这样了,我已经可以上很好的课了,我可以让不少的孩子在我的“逼迫”下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我还可以不用备课就可以轻松上课,当然我还可以偶尔“生成”几节令人拍案叫绝的课例。可能更主要的是自认为职称、荣誉已经到了瓶颈。对于教学,热情在丧失,似乎将精力开始寄情于别的地方,比如山地自行车、旅游等等。我曾经很困惑。我离退休的那一天还有整整20年,我是一个不懂变通似乎还有一些偏执的人,是无论如何不能自如地在行政管理的大路上前行的。下来这20年我就要面对这样一成不变的环境,做最后职业生涯的“冲刺”?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足够的耐心与热情投入到作为职业的“教师工作”。每当一想起这些,就让我困惑不已。曾经彷徨与不安,但似有不甘心。那个时间,纠结缠绕心间,让整个人都困顿不已。上班仍然在继续,课继续在进行,但人似乎做一点点事情都不是很情愿,很乐意,时不时地还抱怨着这个那个,动不动还发点小脾气。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都不满意,每次做完一件事,寄希望领导的不是他们的表扬,而是祈祷他们不要批评就好。这一切都发生在2009年那个夏天之前。02.千岛湖的觉醒2009年5月的某一天,已经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告诉我因为学校要进行关于儿童阅读的课题,作为语文科组长的我必须要跟进这个事情,现在有个机会可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学校决定派我去参加这次活动。听到这番话,我急切地询问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去?当校长告诉我,是千岛湖,暑假进行,要待十天。不由得窃喜万分,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出去游玩的机会呀!不由得对校长千恩万谢,同时表态说请校长放心,我一定将这个课题做好等等。“千岛湖”、“暑假”、“十天”这些字眼充斥我的头脑,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会呀,可以借机游玩一番浙江,可以品品浙江的美食,可以再次赏玩西湖,可以……总之,我相信这一定是一次非常令人难忘,令人愉快的“学习”(请允许我这个时候将学习上面加上引号)之旅。不过后来也证明这真的是一次令人难忘,令人愉快的学习(请允许我这个时候在学习上面不加上引号)之旅。“各位老师-----我们即将开始魔鬼训练-----”宋旭在手机上的留言让行前的我几乎要笑出声来。魔鬼训练?教师的研习=魔鬼训练?可是,真正开始这段研习营的经历时:“我们的人到齐了吗?我要开始了,我估计我的时间不够-----”李玉贵老师的话有点意思。没有必要这样认真吧?我们是来研习的,是来研习的!是来研究学习的。“台湾的孩子让我们感觉有点笨笨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上我们就是-----”李玉贵老师的角度有点意思。“在台湾我的学校里,我一般是这样做的,因为我有一段时间是教7个班----”7个班?语文?这------是否一种震惊油然而起,另一种疑问也油然而起。咦?怎么这位老师的课件中这么多孩子上课的照片?难道?“我有个习惯,总喜欢把孩子的点滴都拍下来-----”这是怎样的一个老师?好奇心促使我仔细地聆听着她说的每句话。“玉贵老师,你们组怎么还没有下课?5点30分是晚餐时间了!”赵镜中教授的身影在门口出现。5点多了?2点开始上课,现在过去了3个多小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去抽支烟?两个小时没有去抽烟?奇迹呀!这样的老师,很有意思,很有特点,怎么回事情呢?再看看自己的记录本,不可思议,说句实在话,我这么多年都没有写过这么多字了!以后的日子中,我也如孩子般盼望着下午的小组研修。【特别注明:赵镜中——当时台湾小语会理事长,第一届千岛湖儿童研习营课程设计者之一;李玉贵——第一届千岛湖儿童研习营实作导师之一,台湾小语会理事】单元主题设计、问题的创设原则与实作、讨论的设计、儿童读本的尝试,丰富而紧张,我完全被玉贵老师的教学魅力所征服。不觉中,喜欢跟她交换意见和想法,倾听她的教育故事,我知道她每天早上要跑2000米,晚上要跑4000米;我知道了她利用暑假要骑单车环台湾;我还知道了她生BB的目的----两个人生活太单调了;我更知道,她每节课都要准备DV拍下自己上课的实况,准备相机拍下孩子的点滴表情和表现;我更知道她每天晚上会把自己的录像等到家人休息后再看一遍,认真地再写反思;我更知道她的教案都是形成性的。一个小小的事情让我更加震惊。因为临时的调换房间,让我们小组的倪老师跟玉贵老师一个房间。她悄悄告诉我们:玉贵老师一个晚上最多睡了两个小时,还是趴在桌子上睡的,因为她要根据我们的实作情况临时改变自己上课的教案。随后知道的消息更让我吃惊,玉贵老师在千岛湖的7天里,总共加起来睡眠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震惊!震撼!已经实在想不出来到底还有什么词语可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试想:自己能做到吗?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有过几个一天才睡不到4个小时?什么时候连续这么长时间如此拼命?为什么自己的研究一直没有进展?突然,感觉自己似乎找到一些东西,似乎先前的颓废,随意的心情一扫而空。似乎一瞬间重新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似乎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去做?似乎自己专业成长找到了源源不尽的动力。似乎一瞬间明白了好多的东西。总之一句话,瞬间明白了很多,瞬间懂得了很多,瞬间获得了很多。我不明白为什么玉贵老师会有这么大的动力,但我明白作为她的学生是一种幸运,我短短地做了她7天的学生,我明白了:她的动力来源于对学生需求的深切关怀,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注。不管是对待台湾她的实际课堂的学生是如此,对待我们这些临时的教师学生也是如此。回到深圳,我细细阅读玉贵老师留给我的一些她的文章。更为她深深地折服:1.她的关注点始终在学生身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案。不同的班有着不同的教案。她的教案基本上每个都在30多页A4纸。2.她的论文出发点始终放在对学生学情的研究上,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想怎么学?学生学习上有什么困难,该如何克服?学生为什么对某类文章感兴趣或者不感兴趣,原因何在?都是她的研究方向。3.细看她的教案,从来都是形成性的教案,也就是她的教案不是一次完成,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了明显的调整。同时她的反思是体现在教案的每一个环节。从玉贵老师身上,我不得不这样来反思自己的专业化成长?1.我也要有热情,我也要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我不止一次地跟玉贵老师细聊,我可以感受到她瘦小的身体里迸发出来的那种对教研的激情。我自己也终于承认,我没有她那种激情,不知道是生活的舒适还是生活对自己的消极影响,总之在热情上比之差距实在太大。2.我们应该要有勤奋、执着思考的精神支撑。玉贵老师的天赋是不是比我们好?是不是她的悟性比我们强?也许跟我们接触时间不长,在短短的7天里我是没有看出来她的过人天赋和悟性。反过来我总是听到这样的话:“我有很多好的教案和很多好的电子档的儿童故事,你们要想要,必须跟我交换,一个教案换一个教案,一个故事换一个故事,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教案和故事都是在别人看电视剧的时候我自己敲出来的。”要不就是说:“绘本那么贵,我不可能让孩子们每次都去买那么贵的书,那怎么办?我就把书从图书馆借回来,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如此勤奋可见一斑。我们的老师,包括我自己,有几人可以如此长期地做到?3.我们要科学地分析和看待我们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玉贵老师给我的她的文章我可以明确看到这一点,她的文章没有去着眼什么大的问题,都是一些小的发现,一些小的问题,从而延伸开来,做一番深入而又科学的研究。比如在《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的时候,她就从孩子的不喜欢发现开始展开研究,从而丰富了课文的教学。总之,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动力从千岛湖开始就洋溢在自己的身上,回头再看自己的教学的时候,蓦然回首之间,我不得不说,自己需要认真审视的地方太多了。我似乎开始从千岛湖的这次研习营开始觉醒了。03.“探访”的启示每年的寒暑假前总有那么几天我特别繁忙,因为总有我教过的历届孩子回到学校来看我,美其名曰“探访”,其实他们就是想回到曾经待过的母校,回忆曾经学习的岁月。可是每次总是让孩子们尽兴而来,差不多败兴而归。因为他们需要找寻的他们曾经留下来的痕迹,现在几乎“无迹可寻”。就算有孩子曾经在某张课桌或者某面墙壁上留下的“到此一学”,都在每年学校的假期维修中消弭开去。每次跟孩子们见面,要不就是在办公室,要不就是在走廊,客套般的询问着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我无法呈现出孩子们曾经生活的痕迹。我让孩子们找寻不到自己在这里学习的“足迹”。我总是引以为憾,也总是很尴尬地安慰着他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给他们的学习生活留下些什么呢?如果有这么一间教室,可以将这些“足迹”,甚至是“痕迹”留下,对于曾经在这里学习的孩子,那是多么弥足珍贵呀!我或许就没有了那些尴尬,那些遗憾了。每当我新接一批学生的时候,我总是跟孩子们细数着我历届学生的光荣传统,即便我口吐莲花,也不能将他们带入到曾经的情境中去。于是将曾经在历届学生身上做过的事情重复地进行着。学生们很迷茫,为什么老师总是说他的前几届学生如何如何,我更郁闷,为什么我说了这么多,孩子们还是不明白呢?“专有化”与“传承功能”总是难以让我释怀,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场景?为什么不能拥有一间属于我自己的教室呢?学校,教室,是孩子每天生活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作为一个不停成长的自然人,孩子总是在不断犯错的历程中逐步成长。因为孩子的“不断犯错”,在我们成年人的眼里总是不顺眼,总是不乐意,总是想说教一番。我希望自己能够建立一个让孩子感觉舒服,更感觉安全的环境,在这里,能够得到能力的锻炼,能够获得安全感,能够得到包容,最主要的是能够从从容容,大大方方的犯他们这个阶段该犯的错误。我的困惑,千岛湖研习营的启示,往届学生的“探访”;“专有化”、“传承”以及“大大方方的犯错者”的冲突纠缠。这一切促使我必须要有一间特色鲜明的教室。“阅读”,如呼吸般自然,但更可以代替空洞的说教,权且建一间这样以“阅读”为媒介的教室。我希望阅读教室是基于对目前常规教室的硬件改造基础上,以开发配套“阅读课程”为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室实体与课程开发的综合体。是针对阅读教室的硬件配置的合适配置的探索以及随之配套的“阅读课程”的开发。2012年9月,阅读教室得以在园岭小学开始它的历程。我的幸福教育历程也就开始起航,那不堪的纠结与困惑以及尴尬的生活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历史。或许这样一间特别的教室的建立,最初的想法可能是简单的,但开始运行后,没有想到的是教室的改变,课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也因为课程的变化,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大大增加,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对于这间教室,对于由此产生的课程,越来越得到广大一线老师的认可。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或许我这几年的成长经历,有着这样那样的机遇,还未必具有什么可借鉴性,也未必有什么普世性,但如果一位老师真心钻研、用心做自己的课程的研发,一定是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的。▼往期精选热文▼我的第一篇荒诞小说——《荒诞与现实》“外国文学名著”专题工作纸《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设计《逐狼呼和塔拉》整本书导读设计李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