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十二世纪

其他

「影评」《健听女孩》:配不配,取决于你怎么看

“真正的化学反应——人们相互连结、相互了解、相互关爱——是一种短暂的东西,导演无法凭空创造出来。”——夏安·海德手语什么的不比情话动人?必须要说,这两年看了太多有关黑人、同性、女权等尖锐且正确的话题后,《健听女孩》恰似一股带着青春气息的海风,令人神清气爽。虽然影片是改编自2014年的法国电影《贝利叶的一家》,相比于法国一贯的幽默、辛辣,诞生于美国的《健听女孩》更多了几分在家庭与梦想的拉扯中,普通人追梦路上的温情。正如片名“CODA”是“聋哑成年人的孩子”(Child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译文」西野的困兽

Campion)在九月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第一天相遇,“我喜欢看到人动物性的一面,尤其是男性”,她说。这一点在她的新作《犬之力》中尤为凸显,这是一部可以与约翰·斯坦贝克(John
2022年3月28日
其他

「影评」《驾驶我的车》:这开车多是一件美事啊

“很多人对我说,我的电影带有文学性,但我不能完全同意这一点。文字只是导演用来促使演员给出反应的一种方式而已。我从来没有试图在我的电影,甚至在对话中来表达一种文学感。”——滨口龙介01现代性与导演意志这种看起来像是悼亡、亦或走出的电影,总因为车的广延与路的伸展,看起来叙述的是某种认识的转变:被动的转变、主动的转变、甚至无奈的转变、和解的转变......所有一切都源于现实的改变。基于如此转变中所蕴含的现实意义,《驾驶我的车》或许也可以归结到公路电影,而不仅是因为看似道路和人生没有终点的“开放式”结局。如此告别所谓过去与走向未来,总结起来,其实是找寻一个终极解释的过程。如同家福在《等待戈多》对同演所说的台词一样:等戈多来了、我们就得救了。至此,一直以探究亡妻生前留存秘密的家福,在一个已然孤苦一人的追寻旅途中,无非需要的是一段自我发现并建立生活新秩序的历程。在家福与音的家庭中,女儿亡故后对破碎生活的重新认识,建立在他们本应该转变为父母又被迫退回夫妻的角色的扮演之中。换言之,与生活转变的戏剧性有关系,这种转变的现实看起来只与悼亡和失去有关,而与他们原来的生活无关,也就是说,如果女儿还活着,他们会是幸福但普通的一家而已。从这个角度出发,当家福体悟实然事实与应然所想间存在着巨大的经验鸿沟之时,自我面对与自我发现毫无疑问必然重合,近结尾处互相拥抱的家福与渡利则必然充满悔恨与但又可以放下执念。悔恨不在于曾经爱过而现在不爱,而在于自我发现:他以为为爱的自我牺牲,在一个被爱之人看来成为了悖论,即面对一个你也爱之人,你怎么会希望对方牺牲自我,而对方如果不自我牺牲,你又看不到对方爱你的证明。因此作为鳏夫的家福一直不能放下作为亡妻音留下的“秘密”,其间最大的悲哀,既是渡利不解母亲为了与她更亲近是真的精神分裂,还是装精神分裂,依旧原意相信那份亲近的爱,是发自母亲的真心,但却在意外发生后,不愿去施救的决绝。家福由此审视自己,其苦苦追寻的秘密,或许就是生活已然巨变后,自己对待妻子的一系列深思熟虑,其自我发现,直面心内真实后的放手,正是发现爱的{反义词}并不是恨,而是深思熟虑,是不爱。这种深思熟虑,或许正是滨口龙介作为预备役大师“令人惊叹”的叙事水准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标志,从《驾驶我的车》的片情设计:家福与音的戏剧工作,甚至做爱、开车、日常对话都时刻与戏剧相伴,演员大部分时间进行着疏离的表演等等各种细节......都能看出滨口把戏剧形式用电影调度搬演到故事中,不断地悬置思绪、悬置情感,已达到延缓其落实的目的。都能看出滨口把戏剧形式用电影调度搬演到故事中,不断地悬置思绪、悬置情感,已达到延缓其落实的目的。这在某称程度上,或许可以概括为《驾驶我的车》所谓的作者气质,而愈是深入故事,愈是可以发现故事的展开、收束,都是以面对和发现后的认识为中心,汇聚到一点后,再展开反讽,完成升华,电影虽然于此结束,不过故事依旧可以继续,超越所谓影像世界,直指现实中每个观者,从而延宕出更深远的现实意义。就像电影中大书特书的戏剧:万尼亚舅舅,看着姐夫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那个他献出自己最好年华服侍一生的偶像,偕着年轻的续弦妻子来到庄园,但他的著作没有一行会流传后世,他无声无息,是一个十足的废物,自己一直信以为真并奉献一生的生活失去了意义,被“毁了”的万尼亚舅舅,在激愤之下向教授开了枪。于此,为了挽救自己,和面对尼采所批判的虚无主义:这种即便无数安息日的道德点缀也不能掩饰的对人类本身的巨大诋毁。此情此景中西岛俊秀饰演的家福,发现自己对待亡妻用深思熟虑填满所有本应因缺乏才产生的无爱之爱,重新建立生活超级秩序的终极解释当然就十分合理且必要唯一。但对于戏剧来说,尤其是电影中的《万尼亚舅舅》与《等待戈多》,其主题中人类精神危机和生活意义缺失的困境所呈现出的面相,却并非是收束到一个核心认识的奇点之上,无可避免地,滨口深思熟虑想要达成的生活新秩序与戏剧调度可能也并不会收束到某个终结解释的自然必然之上,故事与形式间一定会存在着充满维度的张力。02其他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正如滨口如果要用{无爱}&{深思熟虑}来与观者进行沟通且建立表达,那就不仅需要有定义的一致,而且还要有判断上的一致。结局中,家福还是去饰演了万尼亚舅舅,这似乎表示了,对过往放手是一回事,而获得对过往放手的结果则是另外一回事,但实际却并非如此,我们所谓的“放手”,也是由已然放手这个结果中的某种标准的恒常性决定的。在电影中,家福可以对自己下命令、可以服从自己、可以惩罚和责备自己、可以对自己提问并给与解答、可以时刻提醒自己走出阴影......我们甚至看到了看起来句读排演,但实际上用各自不能直接沟通的语言在进行独白的一众演员们,就像自说自话一般的在实际的“自言自语”,观察他们并聆听他们的观者们,也可能成功地将他们的语言翻译成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我们也不难想象这样一种语言,其所指的他/她的感情、情绪、内在经验、感觉等只有说话的人自己才知道,是他/她的私人感觉,因此除他/她之外的其他人不可能懂得这种语言,而如果这种私有语言是可能的,其最有用之处,大概就是用来表达私有感觉了。显而易见,即便家福与高槻面对的是同一个爱人的离世,家福与渡利面对是同样至亲的死亡,家福与高槻和渡利的快乐或痛苦也会是非常不同的。那么词语、动作肢体构成的“词语
2022年3月27日
其他

「影者」维姆·文德斯:直到世界尽头

WimWenders直到世界尽头在影像的旅途中,他的“旅行三部曲”引发轰动,《德州巴黎》笼罩在鲜绿色的灯光下的城市夜景显得迷离;《柏林苍穹下》泛着光的巨大雕像,带来巨大的压迫感与神圣感。在城市与荒漠之间的游荡开启了欧洲电影重视视觉感受、表现抽象美感的阶段,被欧洲影评人称之为“看的电影”。02直到世界尽头维姆·文德斯称《直到世界尽头》是一部“终极的公路电影”。随着《事物的状态》、《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的相继问世,文德斯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成功,更是在世界影坛垦获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光环加身的他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不断丰富和扩充着自己的电影世界。1991年的《直到世界尽头》便是他在公路片类型上最具野心的一次尝试。横跨20座城市,9个国家,4块大陆,制作成本达2400万美元,在拍摄的过程中,文德斯和他的缪斯兼演员索尔维格·多马尔坦、编剧彼得·凯里、影人米歇尔·阿米瑞亚德不断修改着剧本。剧组还来到了中国,不过因为成本问题,文德斯只派了女主角和摄影师来,并邀请陈凯歌协助拍摄。《直到世界尽头》剧照可按照合同规定,电影时长必须控制为两个半小时,但在剪辑过程中,他意识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那个年代,导演剪辑版不似现在普遍,所以文德斯在当时做了“这辈子所做地最机智的事”,他将冲洗好的两份导演剪辑版和Super
2022年3月26日
其他

「影评」《新蝙蝠侠》:谜语人是对的,他知道

“在布鲁斯·韦恩成为蝙蝠侠两年后,哥谭市的罪犯反而更加嚣张了,城市里的犯罪更加严重。哥谭市的人们开始觉得,他不过是又一个事情变糟的征兆而已。”——罗伯特·帕丁森我对超级英雄电影的评判标准一直处于宽容与严格之间的模糊地带。尽管已经看过了为人赞颂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和扎克·施耐德镜头下暴躁悲观的中年蝙蝠侠,但在我的脑海里,蝙蝠侠始终是一名阴郁深沉的暴力分子。他追求正义,又踩着法律的红线,终身受困于流淌着韦恩夫妇鲜血的夜晚,唯有持续对抗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寂寞,才能数十年如一日地打击犯罪,并压抑对罪犯的杀意。蝙蝠侠就像希腊神话的西西弗斯,仿佛受到哥谭的诅咒,一边竭尽全力将日益败坏的城市扳回正轨,一边无力阻止超级反派接二连三的诞生——犯罪分娩出蝙蝠侠,蝙蝠侠催生出更加猖獗的犯罪。义警行为是否在践踏自身追求的正义?打击罪恶多年,为什么哥谭始终没有转变,他的行动究竟有没有意义?不杀原则是不是比间接造成了更大的危害?似乎在近十多年来,蝙蝠侠的形象一直伴随着争议,其讨论声跟着《黑暗骑士》的横空出世更是达到高峰。正如有人喜欢打翻调色盘般的缤纷灿烂,就会有人想要见识五彩斑斓的黑究竟是什么模样。网上有大批影迷希望在电影院收获漫威三虫合体的欢乐,那么我则享受在大银幕感受《新蝙蝠侠》的阴郁愤怒。曾见过波顿的黑色童话,看过乔·舒马赫非常范特西的哥谭,经历过高度写实的诺兰三部曲,黑色与红色构成的主色调,仿佛永远浸润着雨水的哥谭是蝙蝠侠影视化的头一遭。犯罪与阴谋、痛苦、贫困如同盐酸一样混入歇斯底里的暴雨,持续腐蚀着哥谭的政府系统、司法系统、大街小巷、公众思想。蝙蝠侠在出道的第二年就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抹除这座城市的黑暗,相反,他潜伏在黑暗中大施拳脚的举动,正悄悄助长阴影野蛮滋生。尽管从叙事结构上讲,《新蝙蝠侠》是一部带有侦探元素的剧情片。但所以探案的过程,它只是一个手段,而非目的。何为目的?Vengeance,复仇。复仇源于对于某件人事物的不公所产生的愤怒与憎恨,从这点上影片也侧面的转移到多场动作戏上。片中并没有传统超级英雄闪亮登场打倒坏人的痛快感,贯穿全片的只有满腔的愤怒与深深的无力感。即使是以“复仇使者”为名号开展行动的蝙蝠侠,路人也只会在被救下后瘫倒在地拼命求饶,他终于陷入了无边的迷茫——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有没有给哥谭带来哪怕一点转变?蝙蝠侠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到,身上那套蝙蝠战衣仿佛是布鲁斯·韦恩逃避现实的外壳,他他钻入坚固的战衣,暂时忘却了富家公子的身份,出没于黑夜之中,对每一个罪犯进行“复仇”,发泄着那晚流淌着父母鲜血的痛苦和愤怒。他越是愤怒,就越是无法达到目的。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阴沉寡语、心灵脆弱、被任何人牵着鼻子走的年轻人。别人说他的父亲是坏蛋,他无条件相信,别人说他的父亲是好人,他也无条件相信,父亲的形象不再坚不可摧,而是变成罗生门式的幻影。愤怒的蝙蝠侠被谜语人戏耍得找不着北,永远都慢对方一步,正如大卫·芬奇的《七宗罪》、《十二宫》,年轻愤怒的警探只会被阴险狡猾的罪犯预判一切动作和心思。谜语人几乎预判了一切,尤其是他引诱蝙蝠侠前往孤儿院,又同时给布鲁斯韦恩寄出炸弹的招数,成功验证了两者实为同一人的事实。他已经安排好一切,哪怕入狱也是计划的一环,该布置的都已经布置完毕,该煽动的也已经煽动完毕,哥谭要毁灭了,他要邀请蝙蝠侠前来阿卡姆精神病院一同见证计划的最终成果,因为他觉得蝙蝠侠是跟自己同一阵线的伙伴。所谓的挑战书其实是一封封情书,对方作为蝙蝠侠的一面,跟自己一样,都是利用恐惧再加以一点有的放矢的暴力,推动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加速毁灭,而对方作为布鲁斯·韦恩的一面,则是跟哥谭所有社会名流一样尸位素餐,以孤儿的身份自怜自顾,却对底层悲剧坐视不管。之后就是七个面包车爆炸,水淹全城。谜语人的信徒们潜入暗杀,场内一片混乱。为什么防海水堤坝会轻易损毁?是你布鲁斯韦恩,是你们哥谭名流,漠视哥谭建设,将哥谭振兴基金瓜分一空,现在,你们要吃食恶果,跟注射了老鼠药又用来喂老鼠的警察局局长一样,你们吃了有毒的东西,自然就要毒发身亡。蝙蝠侠知道谜语人说得对,他何尝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关于他对家族的印象,关于他对自己行为的信仰,这些都是假的,所以他才会在谜语人的嘲讽前愤怒地敲打玻璃,哭泣,像一个失败者那样大喊为什么。影片的无力感在堤坝一连串爆炸声中推向高潮。在听见谜语人的手下也自称“复仇使者”时,蝙蝠侠终于明白,复仇并不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于是,在滔天洪水里,蝙蝠侠举起燃烧棒,向深陷水流的人们伸出手来,人们恐惧着蝙蝠侠,不敢动弹,只有一个小男孩欣喜地扑出来,抓住蝙蝠侠的手,因为他是哥谭前市长的儿子,他在父亲的凶案现场见过这个蒙面义警调查案件的模样,见过对方关怀的眼神,他相信蝙蝠侠。第二个站出来的是即将成为哥谭市市长的女士,她知道要改变哥谭,就要勇敢地走出来,从头再来。人们纷纷从黑暗潮水里涌现,跟着蝙蝠侠走出黑暗。当太阳升起时,蝙蝠侠抱着一名受伤的女士送到担架上,她死死地抓着蝙蝠侠的手臂,不愿意放开。雨水没有洗刷掉哥谭的罪恶,洪水却让整个城市经历了一次重建。黑暗中,总会有一个人会手持火把,带领民众人群从黑暗走向光明。哪怕无法拯救哥谭这座城市,依然可以拯救一个个求救的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韦恩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蝙蝠侠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结尾,猫女和蝙蝠侠骑着摩托同行了很长一段路程,然后分开。猫女知道蝙蝠侠的使命在哥谭。或许一路上会有那么一段同行,但终点注定是不同的。所以最后那一幕与其说是分离,倒不如说是来日方长。哪怕雨过天晴,但黑帮老大的争斗已然打开,企鹅人在暗处俯瞰城市,疯人院内的笑声嘹亮刺耳,蝙蝠侠想拯救哥谭,但哥谭从未得救。正如西西弗斯推动巨石至山顶,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热情将在这件无效绝望的劳作当中消耗殆尽。但对于西西弗斯而言,这就是他要背负的命运,他将一直战斗下去。※本文经豆瓣用户双月鲲鹏授权转载,原标题为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不靠谱猜想:如果《新蝙蝠侠》成为新DCEU的起点,接下来怎么编?

OK,相信大家肯定都看过《新蝙蝠侠》了吧,所以这篇文章主要是本人心潮澎湃下针对DCEU之后走向的猜想,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哈,反正想想嘛又不要钱。咱就直接进入主题,如果我是华纳DCEU的操盘手,接下来该如何运作呢?首先,毫无疑问要开拍超人的单体电影。毕竟作为DC乃至美漫界的两大门面人物,我当然希望他们各自拥有独立电影。容我简单想象一下超人起源电影的框架——卡尔艾尔来到地球,这一段和布鲁斯·韦恩父母被枪杀一样一定得有,但是不一定放在开头,可以作为片中一段段闪回插叙进来。第一部的敌人我觉得可以是佐德,但是大超不用一副大冤种的表情,毕竟《新蝙蝠侠》已经够黑了,应该用更加明快有力的剧情和亮堂的摄影和老爷拉开差异。哦对了,莱克斯·卢瑟可以在超人的第一部电影里面就出现,而且登场就直接是个成熟稳重的企业家满级号。因为在我的设想里接下来的剧情大体上沿着《MOS》问题不大,只是卢瑟可以客串进去。比如卢瑟在面对佐德的到来先行抵御,不敌,被超人救下,可在超人打败佐德后,超人成为了大都会的希望与象征,卢瑟屁也不是。这个时候,卢瑟该黑化了,因为看过漫画的都知道,卢瑟的贪婪不是无缘无故来的,他想做的是最强的,而只有在比较后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当然,中间可以给卢瑟和佐德多一点剧情,不然直接黑化太生硬。而且我认为其实大可不必像扎导那样一股脑把超蝙WW都引出来,倒是可以在结尾处先带出神奇女侠,毕竟神和神嘛,互相先认识一下。与此同时,就让蝙蝠侠在哥谭继续着自己的义警行动,双方维持平行关系。扯完了DC两位男主人就来唠唠女主人——戴安娜。作为当家之一肯定她肯定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系列电影,我觉得派导第一部《神奇女侠》拍的就不错可以按着来(第二部省省吧),恕我对神女不太了解漫画看的也不多,后面故事没什么头绪,等下开个主创会议吧。至于接下来像小闪、哈尔、海王、钢骨等等也是可以慢慢推出独立电影滴。当然华纳高层要是不介意,绿箭侠和康斯坦丁还有囧叔来个独立电影我举双手赞成。现在咱们回到已经落实了一部电影蝙蝠侠上来吧。在《新蝙蝠侠》过后,往后的蝙蝠侠肯定会和那些超级英雄们相遇(想看姥爷和哈尔对喷),接着,在蝙蝠侠的成长中,接棒迷语人的反派当然是丑爷啦!!!不过,肯定不是凤凰叔的版本。等到众英雄会和以后,大反派没有必要一上来就是达叔的,可以由哈尔的个人电影引出塞尼斯托和心心念念的绿灯军团啊,塞尼斯托战争可以成为DCEU的第一个大事件!但绝对不能是照搬漫画,毕竟那么多人物电影塞不下,但是可以考虑把至尊小超人放出来。然后老爷自然要成为团队的核心人物,具体他该怎么做我的脑子暂时想不出来,开个会再说。在塞尼斯托战争结束之后,蝙蝠侠和各英雄可以来一波“身份危机”大事件,并且这个大事件可以直接在绿箭侠或者小闪等人个人电影里面出现。接着,闪点自然少不了的,闪电侠个人电影的闪点事件出现后,蝙蝠侠或许也可以来一个联动啥的……当然这些好像越讲越乱了。但是,在闪电侠的闪点后,世界受到了影响,微弱的影响,魔法趁机而入,蝙蝠侠加入黑暗正义联盟,与康斯坦丁做同志事。编了七七八八蝙蝠侠也差不多该迎来完结篇了,但是,终曲之前,一定要有《黑暗骑士归来》的真人电影!!!不管诺兰拍的怎么样肯定还在再拍!!!而且可以适当加入其他正义联盟成员,蝙蝠侠和超人也不用那么老。而在蝙蝠侠的结局,我希望是在黑归的战争结束后,独自一人执行最后一个任务,一个小男孩死在了犯罪巷。正当蝙蝠侠调查时,意外身亡。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只是成为了魂灵,醒来后,不知处在什么地方,看着众人参加自己的葬礼——超人、闪电侠、小丑、戈登……所有人都来了,他们一个个讲述着蝙蝠侠的死亡故事,或许是编的,或许是真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或许真的死了,他看着眼前的一切,无尽家族的“死亡”找上了他,带他看着眼前的一切。而蝙蝠侠最终却看着死亡离他而去,反而留下的是自己的父母。接下来,便是漫画《披风斗士的命运》的结尾。啥?瞎掰不靠谱?搞的真能按我说的拍一样。※本文经豆瓣用户Wayne授权转载,原标题为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影者」维姆·文德斯:一直在路上

WimWenders一直在路上他认为,故事不可信,因为“你早就知道了结局”。但与此同时,文德斯又热爱美国摇滚乐,热爱大众流行文化,时常在电影中使用好莱坞式的桥段,兴味盎然。终于他找到一个了平衡点——公路电影。01地点才是我电影真正的主角1973年,28岁的文德斯已经拍了3部电影,但他不确定是否要继续自己的导演生涯。因为他觉得拍来拍去,总是在模仿别人,尤其是希区柯克、美国西部片,这样的重复让他感到毫无意义。“《爱丽丝漫游城市》是我的第四部电影,但我觉得它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我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语言,觉得可以做一个导演。”此前他的三部电影都遵循着常规的制作流程:先筹集到一定的资金,然后找到若干拍摄地,拍摄不是按照叙事顺序,而是把一个地点的所有镜头都拍完,收拾行囊赶往下一个拍摄地。这些繁文缛节让文德斯深受束缚,在他看来,这剥夺了身为一个导演的创作自由。拍《爱丽丝漫游城市》时,文德斯的脑中构思着一个德国男人的故事。他的身份是一名记者,横穿美国,想为德国读者书写下美利坚的风情,却在深深浸入了美国的大众文化后猛然发现自己丧失了写作能力。这明显是文德斯对个人处境的隐喻。开机的那天,他没拿到多少投资,没找好什么拍摄地,也没有剧本,“我们甚至不知道该从哪开始,我们有两辆车,于是决定往美国南部沿着公路一直开,遇到第一棵棕榈树的时候,就停下来开始拍第一个镜头。”他和演员一边旅行,一边完善这个故事。“路上随时都会有新的灵感。比如遇到一间冰淇淋店,或者一座美丽的桥,那就临时写好对白和情节,和演员排练一下,然后第二天拍。”《爱丽丝城市漫游》剧照片中,德国男人和小女孩跟随剧组从北卡罗来纳州出发去纽约,然后在阿姆斯特丹继续,最后回到德国结束,期间乘坐了飞机、轮船、火车、轿车、巴士等许多交通工具。自由,是文德斯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的最大感受。因为拍摄过程中不需要严格遵循剧本,可以随意改变剧情走向。剧组也越来越适应这种“不可知”的工作方式,到后面,大家甚至开始即兴创作起来。因为不少桥段都是边走边发现、创作,再融入到影片中,所以旅行并不像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吸收和重塑它。这使得《爱丽丝城市漫游记》有别于粗旷的美国公路片,散发出一种自由诗意的浪漫气质。此外,该片秉持着文德斯“忠实记录影像”的理念,没有刻意为之的调度编排让通片浑然天成,甚至是他本人最得意的作品。拍完《爱丽丝漫游城市》后,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取名为“Road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影评」《蝙蝠侠:黑暗骑士》:小丑是自由斗士?双面人竟是工具人?丑蝠到底谁赢了?

疯人院里有两个人,某天晚上,他们决定逃跑,爬到了房顶,望着一片片的屋顶隔着一条窄窄的沟,延伸到城里。第一个人直接跳了过去,但另一个人害怕摔下去。于是,第一个人说:“嘿,我有个手电筒,我用它照到房子间的沟,这样你就能走到我身边了”,第二个人说:“你以为我傻吗?当我走到一半的时候你会把手电筒关掉!”04小丑:捍卫自由的理想主义者?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小丑是罪犯,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天才,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疯子。那么如果我说,小丑是《黑暗骑士》中唯一真正捍卫自由的斗士,他的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一个巨大的精心计划的其中一环呢?先别急着下定论,我来尝试着分析一下小丑这个人物形象,或许会得出比“是”或“不是”更有价值的结论。首先,小丑绝不是为了钱权色或其他任何利益而去犯罪,在他眼里,邪恶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所以自始至终,不管境遇如何,他都只是要为这个城市创造“更高品味的邪恶”而已。其次,有别于政府组织,他是一个人。他不喜欢那种一切都在高层暗中操纵之下,他的目的是要让人们知道,混乱和自由才是人之本性。不得不说,“只有我才是正确的”这种感觉的诱惑力真是太强大了,为了“捍卫”理想,从影片开头劫匪们自相残杀,到狱中告知蝙蝠侠哈维与瑞秋的位置,再到去医院告诉哈维警队有内奸,直到最后让两条船上的人互相猜忌差点引爆,小丑无一不在贯彻他的混乱理念。蝙蝠侠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孤家寡人的小丑还是被联合了警方的蝙蝠侠逮捕了。孰料,被捕也是小丑的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在成功转移了蝙蝠侠和警方的注意力后,小丑的人随即抓走了哈维和瑞秋。而在监狱里,小丑给蝙蝠侠出了一道无解的选择题:一个地方关着哈维,一个地方关着瑞秋,只能救一个,你救谁?蝙蝠侠的答案又被小丑算准了,他故意说错了地点,关瑞秋的地方实际关的是哈维。所以,蝙蝠侠救出的是哈维,而瑞秋葬身火海中。在这场角力中,蝙蝠侠看似在暗,实则在明。不得不反思“蝙蝠侠也有力不能及的事”。这一环套一环的事件也仿佛证明了小丑的理论——没到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而为了撕开哥谭上空“道貌岸然”的大侠最后的面具,小丑共杀了五人。可是到最后真有人要供出蝙蝠侠时,他却威胁杀掉告密者。表面矛盾的行为,其内核是小丑矛盾的内心投射。小丑希望通过不断冲破人的底线来证明:人的本质是邪恶的,爱根本是个谎言。这是他“内在受虐的小孩”的逻辑。因为孩子只有把童年的受虐经历合理化,才有理由活下去。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他之所以穷凶极恶,也是期望能出现一个经得住考验的人来证明无条件的爱存在的人,这样内心“受虐的小孩”方能得到救赎。所以当民众要供出蝙蝠侠,小丑怒了,因为这会掐灭他被救赎的可能是最后一个可能。面对小丑的几番挑衅,蝙蝠侠的确经住了考验,没有杀人,选择把小丑送进精神病院。然而小丑得到救赎了吗?至少没有完全得到。
2022年3月14日
其他

「影评」《蝙蝠侠:黑暗骑士》:它为什么是超级英雄的天花板?

“与魔鬼搏斗者要小心自己在搏斗中也变成魔鬼。当阁下往深渊里看时,深渊也在注视着阁下。”——尼采01光明的动机纵然百年电影史塑造了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但鲜有电影能严肃探讨英雄的立体面。真正一流的角色,不忌讳被抖出些黑料甚至阶段性的黑化,因为编剧不是简单地罗列TA的优点和缺点,而是把TA放在同样一流的文本中,让TA受制于故事的前因,承担故事的后果。该法则可谓是剧情电影的金科玉律,放之四海皆准,漫改电影更无例外。为何当年众望所归的《超人归来》屡受诟病,因为超人在故事里没有受制,没有承担,更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他就是去做前几代里该做的事情而已,所以这种老派电影到现在仍不革新的话,就显得无比寡淡。《超人归来》剧照《钢铁侠》为何制造了如此大的惊喜,因为编剧让托尼·斯塔克的性格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决定了人物的动机和故事的走向,而不是用情节来牵着托尼走。《钢铁侠》剧照动机和代价,是剧情电影征服观众的不二法门。所以,在分析《蝙蝠侠:黑暗骑士》前,有必要把催生出本片的动机,也就是前作《蝙蝠侠:侠影之谜》先讲清楚。《侠影之谜》剧照作为一部超英片,《侠影之谜》的时间跨度之大,囊括了布鲁斯·韦恩的少年、青年、壮年,内容庞杂,还要体现韦恩思想转变。在各个方面都巨细无遗的情况下还能保证较高的观赏性,可见诺兰导演功力之深厚。不过限于题材,本片并没有提出什么深刻命题,所强调的正义也是我们烂熟于心的。其可贵之处在于它为我们埋下了一粒种子:蝙蝠侠为什么不主观的杀人?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的道德底线?以往的四部蝙蝠侠电影(两部蒂姆·伯顿+两部乔·舒马赫)从未在这上面给予答案。这也是为什么诺兰的《侠影之谜》能够在新世纪成功的原因,因为它成功回答了这个“动机”——蝙蝠侠首先不是蝙蝠侠,是布鲁斯·韦恩。身为一个人,年纪幼小的韦恩目睹双亲被强盗枪杀,当时的他心里只有恐惧和憎恨。长大后的他很勇,单刀赴会直面哥谭市黑社会老大,却被侮辱得狗血淋头,终于明白:害死双亲的不仅仅是那两颗子弹,也不仅仅是开枪的凶手,而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于是,他做了一个特有种的决定:隐姓埋名,加入黑社会。一方面切身体会当一个恶人到底是什么感觉(使他看待善恶更透彻),一方面苦修对外搏击、对内修心之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当他修炼归来,回到哥谭市,看到市民仍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深知自己亿万富翁的身份或许可以让穷人有所温饱,却无法给予他们希望。一个人再厉害,其作为终究是有限的,哥谭市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图腾,一个希望。从此,蝙蝠侠诞生。回到韦恩的练级时期,在影子军团要他杀死一个罪犯时,他不杀生的理由是:“这使我们有别于敌人”。尽管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但或多或少告诉我们,韦恩的初级目标,是为了避免他父母的悲剧再次重演;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起一套公正的法律体系,用光明的宣判代替私人的制裁,哪怕是行侠仗义的蝙蝠侠。《侠影之谜》很好的达成了初级目标。但是对于诺兰来说,这距离他心目中的那个蝙蝠侠还是差的远。毕竟,蝙蝠侠的光明属性在于动机,而黑暗属性在于代价,所以诺兰把探讨代价的重任移交到了三年后的《黑暗骑士》。02黑暗的代价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回忆起在2005年或者第一次看到《侠影之谜》时,有多惊讶于诺兰对漫画的写实主义改造。但要和《黑暗骑士》相比,《侠影之谜》虽叙述严肃却仍可归入漫画电影的行列。至少那时的韦恩还会点神出鬼没的忍术,至少那时的哥谭市还有点波顿的哥特遗风。三年后,为了将写实进行到底,诺兰把哥谭市的取景都选在了芝加哥,还指名道姓地把一条支线放到了香港。蝙蝠侠从一个武艺高强的忍者退化成一个穿着防弹衣、运动能力出色的普通人,反派也不再是一群空降到城市上空的妖魔鬼怪,就连上一集中大出风头的蝙蝠车都褪去光芒。当你几乎再也闻不到一丝漫画的气息后,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审视超级英雄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正义与邪恶的关系。
2022年3月10日
其他

「影者」伍迪艾伦:看,看个笑话

WoodyAllen看,看个笑话在如今这样一个充斥着知识分子导演们,或借电影沉醉于万事崇尚“正确”的年代,伍迪·艾伦注入了一种独特的声音,不论讨人喜爱还是遭人厌烦,至于文艺青年那点藏着掖着的促狭心思,全被他拿捏得透透的。试问哪个年代的伍迪·艾伦,没有在谈星星月亮的同时朝文青们翻白眼?从纽约街头的啰里啰嗦到对当下风气的阴阳怪气,我只希望他再多絮叨几年。1935年12月1日,纽约布鲁克林,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他叫艾伦·斯图尔特·科尼斯本。由于父亲没有固定的职业,因此科尼斯本的童年过得并不开心。三岁,在电影院看了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后,就认定那个黑漆漆的屋子是自己的第二个家,他喜欢片中的巫婆。十一岁,某个无所事事的下午,看完杂耍表演,科尼斯本确信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表演艺术家。十四岁,就读于本地的米德伍德中学的他对读书以外的一切都感兴趣,并确信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职业棒球手或爵士乐手。十六岁,在他爸偷来的打字机上码段子,然后寄给报社,得到了在专栏上发表作品的机会,由于不想让同学发现,决定改名,艾伦·哥尼斯堡·科尼斯本变成伍迪·艾伦。01看
2022年3月3日
其他

「影者」欢声泪影,青衫人老——楚原

楚原欢声泪影,青衫人老“任何人無論昨日幾風光,也無論昨日幾失意,明日天光,同樣要起身做回一個人,繼續生活下去,明天總比昨天好,這個就是人生。”——楚原楚原,原名张宝坚,广东梅县人。出生于一个演员之家,父亲张活游是香港著名粤语片演员。受父亲的耳濡目染,楚原很小就对电影产生了兴趣,长大后在中山大学化学系读了三年,后师从导演秦剑,从编剧做起,笔名秦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影片成为香港的主打类型片。而60年代中期往后,张彻和胡金铨带领武侠片走向了辉煌。进入70年代,传统粤语影片式微,而此时,25岁就开始独立执导电影的楚原被邵逸夫一眼相中,遂被招至邵氏电影公司的麾下。彼时如日中天的邵氏公司能够提供十分优越的拍片条件,他也不负老板的青眼有加,于1972年拍摄了奇情武侠片《爱奴》,基于电影奇诡独特的气质,在香港和英国均收获好评,楚原一举打响名号。《爱奴》剧照翌年,粤语电影复苏,楚原改编战前话剧拍成以讽刺社会为主题的粤语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七十二家房客》剧照该片打破当时香港自开埠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刷新了多年来嘉禾公司李小龙电影垄断卖座票房的纪录,可谓一代经典之作。《七十二家房客》的意义不仅仅在商业,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粤语片的又一风潮,之后许氏兄弟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等作品,顺势将粤语片推上另一个高峰,后来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猪笼城寨的原型就来自该片中的旧式庭院。《七十二家房客》导演与演员合照。高峰之后即是低谷,《七十二家房客》之后,楚原拍的片大多不怎么卖座了,老板也渐渐对他失去了耐心。为了扭转颓势,他将目标转向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古龙的武侠小说《流星蝴蝶剑》,并找来好友倪匡帮其改编。原本只是抱着“试着拍拍看”的楚原没料想《流星蝴蝶剑》竟脱颖而出,不仅在香港掀起一阵武侠风,更是直接打破了台湾地区的卖座纪录。《流星蝴蝶剑》剧照楚原的文艺浪漫气质和古龙的奇诡小说以及狄龙的“神颜”是那个时代香港影坛的“铁三角”,而楚原也决定将武侠电影进行到底。自1976年的《流星蝴蝶剑》起,楚原将古龙的一系列武侠小说搬上大银幕,也就有了《天涯明月刀》、《楚留香》等经典。其中,《多情剑客无情剑》是楚原在1977年导演的生涯代表作之一,让小李飞刀这个角色家喻户晓。《多情剑客无情剑》剧照同年还拍出了《三少爷的剑》,成功捧红了当时还是新人的尔冬升。尔东升在《三少爷的剑》中高产高效的楚原在短短七年内就制作了18部由古龙小说改编的电影,是将古龙小说电影化最多的导演,而他也被誉为第一武侠导演,当时坊间还流传一个说法:没演过楚原武侠电影的,不能算电影演员。在外人眼里的他是大导演,在内行王晶眼里,他把楚原称作“文艺青年”。至少在那个年头,“文艺青年”这个词没有丝毫歧义,就像楚原和狄龙在生日宴会上手牵手,深情款款地唱出《春江花月夜》般浪漫。但“文艺青年”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是不分时代的。80年代之后,随着邵氏武侠片的衰落,他的作品也渐渐的不卖座了,投资方不愿意投钱了,甚至还说他“根本不会拍电影”。好的时候就是第一导演,不好就是不会拍电影。幸好老文青的心理素质挺硬。经历过短暂的失落后,执导过百部电影的楚原收拾心情,主动选择走向台前,转战做一名演员。《警察故事》系列里的大反派朱滔、《双龙会》中利智的父亲、《霹雳火》里成龙的父亲,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里有这个昔日大导演的身影呢?《警察故事》剧照进入90年代,戏瘾不减的楚原以一副“老顽童”的形象和钱小豪合作了《大头绿衣斗僵尸》,在《陀枪师姐》系列中演程峰的父亲,还参演了不少TVB剧集。其实早在1983年,他就受邀担任了《射雕英雄传》的顾问。当导演,打破过票房纪录,当演员,凭借《雪儿》获得过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还能执笔做编剧,楚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全才。除了事业上的非凡成就,楚原与妻子南红的婚姻同样让人羡慕。南红早年是戏曲演员出身,曾是红极一时的戏曲花旦,后来转行做了影视演员。两人早在粤语片年代就相识,用南红的说,在最初交往的九年里,每天不是在片场开工,就是叫上谢贤几个去喝茶、看戏,连手都没有牵过,哪有什么时间约会。正是这样的同甘共苦才让两人携手走过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自2012年楚原患上脑退化症后,身体大不如前,出入都要用拐杖。为照顾丈夫,南红几乎谢绝一切应酬,全天候陪伴左右。楚原此生共两次获得金像奖,一次是在1998年,拿下“专业精神奖”,一次是2018年,受封“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15日,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颁奖典礼,星光熠熠高朋满座,他们都为一个名字起立鼓掌——楚原须发结拜的楚原拄着拐杖,在南红的陪同下携小孙女上台,看上去精神不错。这是楚原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当他的名字再次见诸报端时,竟是他的讣告。其实楚原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毕竟生于1933年的他的观众多是在70后和80后,加之2000年后就淡出影视圈,00后乃至90后不熟悉这位老前辈,也是很正常的。我也一样。楚原说,人生就像打麻将一样,有东南西北风,你打到北风的时候,又是另一种人生。当年,他与李翰祥、胡金铨、张彻并称为“四大帅”,名震娱乐圈,那也是属于香港电影的荣光。后来,香港电影渐渐衰败,他也在连续几部电影票房不佳后沦为“票房毒药”。接着他当演员,虽贵为昔日头号导演,但他甘愿为年轻导演做嫁衣,去演那些不怎么讨喜的配角。随着年龄越来愈大,身子骨也差了,他也就慢慢淡出影视圈,直到获得终身成就奖才又出现在大家面前。他自称受之有愧,但终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亦不枉此生了。2月21日,这位可爱的老头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和邵逸夫高谈,与古龙对酌,和李翰祥、胡金铨、张彻三位老友重聚。楚原的一生,纵横台前幕后,有过荣耀,有过失意,留下了作品无数,哺育了人才众多,“管它天下千万事,闲来轻笑两三声”,唯大英雄显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2022年2月23日
其他

永远无解的选择题——《黑客帝国》专题(一)

自从《黑客帝国》第一部上映以来,感觉这个系列电影对于时代越来越合适。《黑客帝国》系列的起源之一,就是它采用了反文化和替代文化形象和思维的方式,这使得对类似事情不熟悉的主流观众看来,《黑客帝国》就像一部令人激动的小说。——《好莱坞报道》从1999年到2003年,整整四年间,一对名叫沃卓斯基的兄弟给世界影坛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冲击,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科幻电影能像《黑客帝国三部曲》在揽下十数亿票房的同时掀起全球范围的热议。你很难完全阐明它在讲什么。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系列商业片,《黑客帝国》首次将哲学、赛博朋克、黑色电影、超级英雄漫画,以及中国香港的功夫片等等流行元素完美融合在了一个科幻的大背景中。在视听奇观并不似如今那般廉价的二十年前,影片难免会出现不合逻辑之处。但,对于这类电影,思考它的合理性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导演也不希望观众总是在计较逻辑。学识浅薄的我绝不敢自称把《黑客帝国》给看懂了(我把看懂定义为“理解导演眼中剧情和主题的原意”),不过我还是愿意把我所理解的东西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不求看完之后让你大呼“卧槽”,但求能博君一笑。01何为“矩阵”Matrix的本意是子宫、母体、孕育生命的地方。在数学名词中,矩阵用来表示统计数据等方面的各种有关联的数据。这个定义很好地解释了电影中的数学逻辑基础——矩阵不仅是一套复杂且庞大的模拟系统程序,也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在这里,人类的身体被放在一个盛满营养液的器皿中,身上则插满了各种插头以接受电脑系统说模拟的感官刺激信号。机器就依靠这样的方式占领了人类的思维空间,用人类的身体作为电池以维持自己的运行。在那个矩阵世界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都可以看做是具有人类意识特征的程序,就像咱们玩的游戏里的NPC一样。这些程序根据所附着的载体不同分为三类:一类是附着在生物载体上的,就是在矩阵中生活的普通人;一类通过硬件与矩阵连接附着在芯片上的,就是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一类则是自由程序,它没有载体,诸如先知、建筑师、梅罗文加、火车人等。前面说了,矩阵是一个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严整系统,所以其中的一切都是按照系统的编写来运行的。但矩阵本身并不像数学公式那样完美,矩阵系统的设计有个除不尽的余数。奥地利裔美国数学家哥德尔在1931年发表了题为《论及有关系统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的论文,其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在任何数学系统中,只要其能包含整数的算术,这个系统的相容性就不可能通过几个基础学派所采用的逻辑原理建立。说白了,就是在任何系统中,总有些东西是游离于逻辑之外的,这些东西就叫做歌德尔定理。尼奥就是在矩阵系统中无法被数学推得的歌德尔定理——不受系统控制的程序。因此先知叫尼奥回到源头去终止灾难,放到数学逻辑中就是将歌德尔命题变成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当作系统的一个变量,从而根除整个系统的不确定性。但从数学的角度上来说,哪怕尼奥把所携带的代码反馈给系统,将矩阵升级到一个船新版本,这样的稳定仍是暂时的。因为新的系统会产生出新的歌德尔命题,周而复始。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经历了六任救世主之后还需要让尼奥充当第七任“救世主”的原因。02何为“锡安”“Zion”一词在《圣经》中,是所罗门王建造圣殿所坐落的山,位于圣城耶路撒冷。而在犹太教中,“锡安”代表着上帝的荣耀,是神的救赎来临的标志。当大地被毁灭后,人类将在锡安接受最后的审判。要唠明白建立“锡安”的目的,还得回到人与机器上。在很久以前,人类宣布对机器全面开战。可狂妄的人类在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全面失败了,于是不甘心的人类制造了一种永久性的云层阻挡阳光照射。使得依靠太阳能的机器没有了能量来源。没阳光可难不倒聪明的人工智能机器,它们马上找到了新办法——用人体产生的生物电当做能源。犹如人类文明的伊始,头等大事就是要学习如何生产粮食。对于机器来说,要得到粮食,就要维持人类的生命,要维持人类生命体征的平稳就要确保大脑足够活跃。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机器慢慢意识到,人类大脑活跃与否在于选择。如果没有选择,能源质量会急剧下降,于是机器给了人类选择的权力。假如你饿了,面前有免费的美餐,吃,这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做出的选择,也是主架构师能推断并编写出来的世界。但人类的大脑永远不能被机器的思维方式所理解,总有一小撮人选择不吃,于是这帮人就被判定为不稳定个体,统统扔到锡安,并由机械章鱼定期进行清理。而位于地球深处,依靠地热作为能源的锡安,自然成了那些从矩阵中被“解放”的人类所栖居的家园。沃卓斯基兄弟用“Zion”来为其命名,便是象征着人类对抗矩阵和机器之城的圣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后堡垒。作为拥有完整社会生态的地区,锡安的议会结构很象古罗马的元老院,是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构,制定一切法律和制度,通过执行官进行管理。锡安是由矩阵人口总数的大约1%的“觉醒者”构成的,其中主要是以有色人种为主,尤其是议会里的议员和战舰的船长等高层人员,都是黑人。而电影之所以如此设置锡安的种族构成,主要是为了体现多民族的融合,因为这是一个讲述全人类对抗共同敌人的故事,那么人类自己首先要团结。从另一个角度讲,在西方主流科幻作品中,破败的未来以及非白人的世界,一直是两个重要的元素。沃卓斯基兄弟自然会将这两个西方观众耳熟能详的元素给视觉化。03何谓“真实”最近十年堪称资源大爆炸时代,很多人因为看了些如《异次元骇客》、《盗梦空间》、《源代码》等电影,也开始跟风讨论起“何为真实”之命题。首先讨论一个事物要有基准和模板吧,咱就姑且把真实定义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但那帮脑子被各种电影给弄糊涂的人特别喜欢动不动就搬出一个类似“缸中大脑”的概念来迫切证明自己正确性。他们认为现实已经不可以做为基准和模板,于是讨论就进入一个不可知论的虚拟层。其实如果一致同意我们是某一“虚拟层”里的意识,那么这个“虚拟层”对我们而言就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个“虚拟层”,那你凭什么笃信自己就应该属于所谓“上一层”呢?明明是自己的概念混乱和错位,结果反而把自己的逻辑错乱等同于概念本身,“真实”只能在扯皮下变成了“不真实”或一个脱离判断根基的概念。连最基本的评判标准都没有,谈何真实?如果你也是上述人群,我奉劝一句,上一层对我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并非身处上一层就能回避在本层所遇到的任何问题,我们的所思所想全都基于现实,其余全是不可知,你在不可知的范畴里胡思乱想,既否定不了什么,也肯定不了什么。言归正传,既然聊的是《黑客帝国》那点事,那我想从墨菲斯的一句话开始:“什么是真实?是触觉,味觉,视觉还是你感官的一切?如果这些都能做到的虚假,那真实又在何处?”又回到了被讨论过无数遍的老话题: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前文所述,把真实定义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就像你现在用手指划着手机,这感觉如此真实,但这真的就是真实吗?人的感觉说穿了也不过是神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哪怕在虚拟现实里,一样会得到完全真实的感受。我想这种虚幻感应该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体会,在梦中会以为在现实里,在现实里却以为在梦中。就像尼奥生活的矩阵。所谓矩阵,就是给人以幻觉的一个系统,矩阵里的人感觉非常真实,一如现在的你我。那你肯定要问,锡安是不是也是母体制造的一个幻觉?就我看来,锡安确实是第二个主机模拟的虚拟世界。首先,请注意锡安和机械城位于同一个世界层面,而矩阵严格来说是位于机械城的一组大型服务器里面,光靠人脑那点电波和能量够用?所以不妨推测,人肉电池只是暂时的,这个服务器的根本作用不是发电,而是利用人类的思维来给机械世界升级。至少矩阵是为这个目建立的。再者,如果锡安是真实的,那么母体是无法影响到现实世界中的,但按照影片的呈现,母体的影响无处不在。比如让死的透透的坦克站起来反杀叛徒,强行让一艘飞船毁灭来触发崔妮蒂死亡的剧情。当然,程序本身也有无法控制的部分,比如尼奥获得了一部分语言能力后也无法知道崔妮蒂是否死亡,因为这段剧情取决于尼奥自身的选择。再比如史密斯能预言到他打败了尼奥,却无法预知他被删除的命运,因为他被删除在正常的时间线上并未发生。这些未知的数据,正是工程师想要搜集的。天使有一句台词,说他曾经打败过史密斯。也就是说史密斯这种变异程序在母体中是存在过的。天使浑冒金光,有别于母体中其他的绿色代码,我个人理解它属于是高一级的史密斯程序,功能就是清理变异程序。但是后期史密斯也进阶到了金色传说,原有的清理程序已经无法清除,苦心建造母体的工程师当然不会任其崩溃,这才会选择让尼奥进入母体与史密斯决战。最后尼奥被删除的时候,先是数据连接和身体部分变成金色,接下来背景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实体,但尼奥面孔里却射出白光,这也可以看作锡安是虚拟的旁证,更别提三部曲画了大量笔墨来探讨真实与虚拟那点事。说到底,至少作为整个系统(母体和锡安)而言,它们铁定是机械世界的一部分,不管锡安是不是真实的。至于很多人问的,为什么主机要做那么多无聊的事情。机器已经发达到可以模拟人的性格,记忆,甚至随意改变,但是它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因为机器终究是机器,无论它们再怎么模拟,都做不到和人类完全一致,然而它们却一直想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情感,借此来完善母体。所以,他们创造了矩阵和锡安,释放了那1%的叛军,开发了尼奥、墨菲斯、崔尼蒂、史密斯、先知,和各路人物。凭我浅薄的理解,整个《黑客帝国三部曲》里唯一真实的所在,就是情感,或者所谓的人性。如果抛开电影本身情节的限制来看待的话,你大可以把这一切看作是一场梦。梦到底是什么?梦真的是虚幻的吗?很难讲,毕竟梦就是另一个世界,就像你小时候在梦里小便,早晨醒来,真的尿床了。
2022年1月22日
其他

影者|菊花下的剑尖舞动——大岛渚

02:33:10[2].变节者|大岛渚,于念慈,豆瓣,2016-07-02
2022年1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影者|原力与他同在——乔治·卢卡斯(上)

5.1)。卢卡斯邀请了《2001:太空漫步》的特效师道格拉斯,道格拉斯表示很感兴趣后去拍了隔壁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影者|我将死无葬身之地——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2021-08-16[3].《索多玛120天》导演,死在自己的电影情节中,禁片之王帕索里尼传奇一生,GS乐点说,搜狐网,2021-11-03+
2021年12月7日
其他

影者|做一个人的“cinema”——马丁·斯科塞斯(下)

狄更斯,123yichanghao,豆瓣,2020-11-12+
2021年11月23日
其他

影者|保持愤怒——马丁·斯科塞斯(上)

狄更斯,123yichanghao,豆瓣,2020-11-12[2].马丁·斯科塞斯——恪守本心的“老家伙”,爱尔兰人,美剧粉,
2021年11月22日
其他

还谈“史诗大片”?早过时了

昨天专门找了一家IMAX2D影厅去看《沙丘》。回来就刷到有网友如是评价,“当下看《沙丘》,就像身处1968年看《2001太空漫游》。”不论这种吹捧是不是有点过,但这足以侧面表面影迷对一部带有史诗感的电影的长时间的饥渴总算得到了缓解。外网也有不少类似的评论,连原著作者弗兰克·赫伯特的儿子都表示:"这部奢华的史诗电影配得上经典的原著小说,我只希望父母能够活到今天,跟我一起观看这部电影。"既然都到这份儿上了,那咱们就来聊聊《沙丘》到底够不够得上“史诗”二字。
2021年10月27日
其他

魔法觉醒——哈利波特与J.K.罗琳的商业帝国

“尽管她的读者年纪渐长,哈利波特系列依然像魔法一样源源不绝地印钞“——《福布斯》关于经典作品,我们容易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经典作品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无疑,《哈利·波特》就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经典作品。伴随着商业上的成功,它的身影不仅在书店,更出现在了唱片店、商店、剧场……“哈利·波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膨胀为一个庞大的商业体系,而作为商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华纳兄弟娱乐公司用100万美元就在与迪士尼的博弈中胜出,早早从J.K.罗琳手中买来了《哈利·波特》的电影版权,而这一举措也被视作华纳史上最明智的几个决定之一,它甚至直接影响了未来几十年娱乐业的格局。一般来讲,不管事前搞出多大阵仗,从小说改编来的电影大多会遭到书迷的质疑,但《哈利·波特》却是个例外。2001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正式搬上大银幕,首映票房高达3.13亿美元,创下了全球4000多家影院同时上映、全球最卖座儿童影片等八项影史纪录。因为电影很好地抓住了青少年观众的心理需求——父母不求回报的爱、维持一生的友谊、懵懂的初恋和暗中守护的人生导师等等,依托好莱坞强大的工业体系对小说的精华内容进行了高度还原,并让别人家学校发生的新奇事引导了一大群“麻瓜”进入不可思议的魔法世界。除了始终不变的高质量视觉奇观,整个系列的氛围还在按照原著发生着变化。随着故事的推进,在电影的第四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由于种种阴谋的实施伏地魔终于拥有了实体形态,这意味着乌云开始渐渐笼罩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残酷的成人世界向哈利打开了大门,也是从这一部开始,华纳一改前几部的暖色调,开始采用冷色调。你看,第四部之前的氛围还是这样的:那到了最后两部电影,主色调就变成了:2011年,承载无数人青春的终结篇《哈利波特死亡圣器(下)》上映并取得13.41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后,《哈利·波特》系列仅电影票房收益就高达78亿美元,而环环相扣的商业链条更是让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带有魔法的印钞机。演员们对人物生动地演绎,约翰·威廉姆斯妙到颠毫的音乐,再加上诸位导演将改编控制在一个可以让人接受的程度。十年间,《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和书籍交错推出,这让哈迷们在观看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最大程度的将书迷直接转化为影迷,实现了堪称完美的商业组合。📽2005年时《福布斯》杂志就表示,哈利·波特已成为一个世界品牌,其品牌价值超过10亿美元。不论商业手段如何高超,没有高质量的内容,依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哈利·波特”从诞生之日起风靡世界逾二十载,除了满足现代人对骑扫帚飞上蓝天、挥动木棍就可以释放魔法的像想外,还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层面的伊甸园。“被拽进角斗场去面对一场殊死搏斗和自己昂首走进去是不同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二者并无多少不同,但邓布利多知道——我也知道,哈利带着一阵强烈的自豪想到,我父母也知道——这是世界上全部的不同。”还记得么?这是《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第23章《魂器》最后一段的独白,面对侵入伏地魔思想的痛苦,回忆逝去的小天狼星、塞德里克和素昧平生的父母,相信所有哈迷都会被书中这种时刻搞得虎躯一震吧!哪怕过去了十几年,J.K.罗琳笔下所传达的浓缩了人类文明精华的品质,永远都不会过时,这也是它超越了其他幻想作品的原因所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国内也不乏有一定影响力IP,靠角色靠情节积累了广泛的读者群,书籍销售非常火爆。但一旦进军影视,内容却变得乏善可陈,令人失望。比如《鬼吹灯》系列,属于在影视化上走得比较远的一个大IP了。不仅出了网剧、网大,也拍过院线片。但绝大多数无论是对原著的忠诚度还是还原度都很低,让闻名而来的原著粉直呼“上当”。如果连书迷都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影迷,那么谁肯继续投钱给你拍成系列呢?希望那些IP的经营者,不管是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若真想做出被观众认可的内容,别再该一味蹭热度赚快钱或批评一出便拿审查当遮羞布,学学《哈利·波特》那样适时地在内容上承担起传播普世价值观的职能,我想这对于扩展产业链创造更大的价值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稍微有点扯远了,咱们言归正传哈。在被捧上当代文化产业的商业神坛后,魔法世界并没有随着小说和电影的完结而就此沉寂。“哈利·波特”已经从一股持续十数年之久的文化现象变成了一家巨型的文化工厂。这家工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除了小说和电影之外更多使它的受众对它保持忠诚的诀窍。诀窍还得回到原著中去寻找。《哈利·波特》小说本质属于幻想/奇幻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问世于20世纪中叶的文学类型,现代奇幻文学的核心特征在于它会在“叙事”的同时完成一套“叙世”。也就是说它会在讲述一个精彩故事的同时给出一套宏大且自洽的世界观体系。这一点形成了现代奇幻作品最具特色的魅力源泉。如果说庸常凡俗、机械重复的世界封闭了太多的可能性,那么对于读者来说,奇幻作品所创造的“第二世界”就提供了某种替代性。我们可以沉浸到那个不同于现实世界而又自有其“内在一致性”的“第二世界”当中,去体验不一样的生命旅程,去感受不一样的世界规则,进而去体会那些在现代社会中久已失落抑或难以成立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特征,使奇幻文学变成当代文创产业格外青睐的类型。至于像《魔戒》、《哈利·波特》这样的经典作品,不仅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一套经受过读者考验的故事蓝本,那些历史、地理、角色、道具,更是产品制造商取之不尽的宝库。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为广大用户赋予了自主发布内容的权利,在这样的媒体生态下,https://www.pottermore.com/
2021年9月18日
其他

长鞭舞兮云飞扬——《夺宝奇兵》四十年

暑假将尽,对于电影而言,这无疑又是一个挣扎的暑期档,很难不让人们想念起曾经的暑期档,想起曾经那些暑期大片,只不过,过去我们到电影院看,现在基本上呆在家里看。也是这个暑假,正在拍摄中的《夺宝奇兵5》再度传来哈里森·福特肩膀受伤的消息,影迷们应该立马能联想到福特当年受过的伤,然后惊觉,距离该系列的第一部已经过去了40年。不知不觉,那个头戴牛仔帽、手持长鞭的身影渐渐清晰,随着一声鞭响,一场40年前冒险,正式开始。
2021年9月2日
其他

一个沉默导演最后的怒火

2021-07-30片长:
2021年8月3日
其他

浅谈黑泽明——以东洋之精神,披西洋之衣裳

马丁在拍摄间隙与黑泽明聊天有着“异乎寻常的害羞”斯皮尔伯格在拍摄《拯救大兵瑞恩》诺曼底海滩一段时,他说脑海里想到的就是《乱》中秀虎的主城被攻陷的桥段。▲
2021年7月28日
其他

李安——电影八解

李安:各位同学大家好。说到荣誉教授我觉得有一点惭愧,一来我们中国人讲教书的话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不晓得我可以给你们解什么惑、传什么道,我只是在电影这个术业上面有一些专攻,比你们早一步,对电影的拍摄比较有经验,而在视觉艺术上面我也是知道得有限。另外就是说我成长的环境。我现在看到你们的样子,我觉得非常的羡慕,也可以说有一点嫉妒,因为你们有这么好的学校,有这么多关爱你们的人鼓励你们来读艺术。在我的成长里面,我是在受士大夫影响的家庭长大的,每天被逼着读书,我读书又心不在焉,老是爱幻想,而我真正感兴趣的艺术没有办法去触摸,所以看到你们觉得非常的羡慕。我的父亲就是我高中的校长,很不幸,对我管教很严,我的高中在台南,是台南第一中学,是在台湾尤其是南台湾最好的一所高中,升学的压力很大,可我就是读书不好,家门不幸,后来走了艺术这条路,做了电影这一行,家里老觉得没有面子,所以我父亲就老希望我教书(今天他如果在的话看到我做荣誉教授应该会感到非常的安慰),可是我就是不肯教书,我就是要拍电影,两个人也耗了几十年,将近30年,一直到最近拍《断背山》之前,我觉得做电影有一点心力交瘁的感觉,我很想不做了,想做点别的。他说:“你教不教书呢?”后来我还是咬牙说不要。他说:“你还不到50岁,你这样会很沮丧的,你还是戴起钢盔往前冲。”我这一辈子他就这一次鼓励我做电影,我就拍了《断背山》继续往前冲,他讲完这句话不久他就过去了。所以做了《断背山》之后感觉人生是满奇妙的。我父亲一生是做教育的,我今天看了你们的教育环境我觉得非常的好,你们是第一届的学生,校舍都还很新,还没有任何的痕迹,你们要把这个学校填满,今天你们要以这样的校舍为荣,将来学校希望能够以你们为荣,同学们在电影上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我尽量跟你们分享。“父亲三部曲”与饮食文化问:李安先生,您好,我们知道您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功夫文化非常了解,在您的“父亲三部曲”中又很巧妙地把这些传统文化带给了全世界。我觉得“父亲三部曲”就像是加入了西方烹调方式的中国菜一样。我想请您用三道中国菜来形容一下您的
2021年7月17日
其他

若未命名,便以爱为名|《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David”(大卫王之心)的项链,这是犹太人的标志,更是身份的象征。可以注意到,故事推进到中段时,埃里奥也开始戴上
2021年7月7日
其他

天下无不散的家宴|《饮食男女》

1994-08-03(美国)片长:
2021年7月3日
其他

love is love——以电影之名

Month)。故事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69年6月27日,一家位于曼哈顿的名为“石墙旅馆”(Stonewall
2021年6月24日
其他

这片讲的是社恐钢琴家的怯懦一生?|《海上钢琴师》

意大利首映:1998-10-28悲剧命运与存在主义La
2021年6月11日
其他

我听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白蛇传·情》

2019-10-18(平遥电影展)片长:
2021年5月30日
其他

不被看见——走近中国“地下电影”(三)

点击不被看见——走近中国“地下电影”,查看第二章节“地下电影”/“独立电影”/“第六代电影”肆“地下电影”与“第六代”电影到底什么是“第六代”?“第六代”是一个“空洞的能指”(戴锦华语)
2021年5月23日
其他

不被看见——走近中国“地下电影”(二)

至于自己的作品成为“地下电影”的后果,有的导演似乎已经早有所料。贾樟柯坦言,他本人在拍《站台》时就已经知道该片不会获准在大陆上映,因为在禁拍期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他就已经完成了《站台》的摄制工作
2021年5月19日
其他

不被看见——解析中国“地下电影”(一)

film)在电影史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来源于对“五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的命名,“不久后这个词就被用来指称美国和西欧的一切实验电影”
2021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