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摘要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关乎各行各业专业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工科平台本科生小鑫的专业学习热情变化故事为切入点,结合情感社会学视角和16位大类平台本科生的访谈资料,探究大类培养背景下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变化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受到其学习期望与体验一致性的直接驱动;自我核心认知与情感是影响学生期望和学习情境定义的内在动力;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期望和学习情境定义的外部因素;防御机制的激活状态进一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未来,可重点从重视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优化专业分流及配套方案、建立学生学习情绪台账等方面激发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关键词大类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情感社会学;叙事研究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促教基金项目“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其对专业坚持的影响”(CTLD22X0009)作者简介徐伟琴,女,安徽安庆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高校学生发展研究;岑逾豪,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校学生发展研究;曾剑雄,男,广东陆丰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引用本文徐伟琴,岑逾豪,曾剑雄.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变化的发生机制——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的个案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3,21(04):68-77.一、引言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1]。大学生作为专业人才的后备军,其专业学习热情不仅关系到自身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也关乎所在专业对口领域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却不容乐观。研究显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越来越多大学生所读专业并非其高考志愿填报的专业,这使得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进而引发学习倦怠感强烈,专业认同感、专业承诺和学习投入度偏低等一系列问题[2-3]。例如,朱红团队[4]基于“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课题数据发现,我国理科大学生存在“兴趣和志向双重缺失”的问题,大学生入学后的专业学习兴趣较入学前呈现“缩水趋势”,这一点在研究型大学中尤为明显。宋乃庆团队[5]针对西南地区五所高校本科生的调查显示,近三成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逾一半学生表示“在清早起来,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学习便感到很疲倦”;超过七成学生“很难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与此同时,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消退还可能诱发其通过转系、跨专业深造或就业等方式“逃离”所学专业,进而造成学用不匹配现象。例如,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5—2015年期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六次调查,历次调查中我国高校毕业生学用不匹配的比例均超过三分之一;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学用不匹配的重要原因之一[6]。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实现“学其所愿,学有所用”,同时满足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逐步探索并推行了“大类招生+平台培养+专业教育”的模式。相较于传统招生和培养模式,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面临的一个特殊情境在于,学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台培养方才确定具体专业。当前,已有研究者关注到大类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问题。相关研究借助问卷调查发现,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对不同类型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时间精力投入仍存在着较突出的不协调问题,对各方面教学条件和环境的感受也存在较大差异[7]。然而,学界对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深入研究尚不多见,教育学理论也较少观照专业学习热情在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意义。费孝通[8-9]先生指出,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看到社会结构,还要看到人”,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忧虑和满足、追求和希望”。作为一门“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10],教育学在促进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过程中不应缺席。那么,在这一相对特殊的学习情境之下,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呈现出怎样的特征与变化?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变化?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变化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认识,进而为改进大类培养模式提供来自学生视角的证据。鉴于此,本研究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工科平台本科生小鑫的专业学习热情变化故事为切入点,结合情感社会学视角和16位大类平台本科生的访谈资料,探索大类培养背景下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变化的发生机制。二、理论框架参照已有研究关于热情、学术热情的定义[11-12],本研究认为专业学习热情是指个体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在专业学习中能够获得较强的意义感并愿意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的强烈情感倾向,在本质上属于个体对所学专业所持有的一种正性情感。情感历来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近几十年来逐渐受到社会学家所关注。社会学对于情感的关注,不同于心理学的生理唤醒、外显行为和体验,而是把情感放在更为宏观的情境和关系、社会和文化之下来考察[13]。受已有研究启发,本研究从情感社会学视角理解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变化,认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非心理学家关注较多的短暂的情绪,而是一种指导个体专业学习行为的情感驱动力。情感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系统研究领域,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人的情感问题的学问[14]8,它强调情境、结构、面对面互动的动态机制、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变量对情感的限制[14]21。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社会学家对人类情感问题展开研究并构建了符号互动论、期望状态理论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如何影响个体情感的唤醒和变化过程。特纳(Jonat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