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盖世汽车研究院:钠离子电池开始走向产业化应用

吴文坡 盖世汽车社区 2023-10-15

更多报告资源,请加微信(gasgoo2019)联系咨询

受锂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影响,钠电池的成本优势被发掘,叠加钠电池在储能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基于此背景,盖世汽车研究院对钠离子电池产业进行了探究,供相关人士参考。



本报告从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发展展望、典型企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的核心观点有:


发展背景: 


1、钠电池相较于锂电池成本优势显著,高低温性能优异,双碳政策背景下在储能等领域具备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2、我国镍钴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而钠资源储量极为丰富,发展钠电池对于维护国家的供应链安全稳定有着重大意义;


3、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资本关注度提升并竞相涌入也有效推动钠电池产业发展。


发展现状: 


1、现阶段钠电池产业链基本承接锂电池产业链,传统锂电厂商以及部分新兴钠电企业都在加大布局;


2、从产业化进程来看,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已发布钠离子电池产品规划,都将2023年作为产业化元年,正式推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


3、从产品应用来看,国内相关电池厂商已将钠离子电池产品应用于储能、电动两轮车与小型电动乘用车等目标领域;


4、从技术进展来看,钠电池正极材料目前趋向层状氧化物,负极趋向低成本前驱体合成的硬碳,量产电解液的首选方案是六氟磷酸钠,正负极集流体均选用成本更低的铝箔,其它非活性物质则多数沿用锂电。


未来展望:


1、碳酸钠与碳酸锂、氢氧化锂相比,长期具有明显的成本的优势,因而钠电池具备良好的成长空间。根据测算,2025年钠离子电池需求总量可以达到44GWh;


2、钠离子电池种类多样,除有机钠离子电池之外,钠硫电池、钠-金属氯化物电池及水系钠离子等新型钠离子电池技术具备低成本、长寿命、环境适应性好等优良特性,目前有小规模市场应用。未来在有机钠离子电池产业链成熟发展之后,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成为重要的大规模储能技术。


行业重点企业:


1、新兴钠电池厂商方面:中科海钠是钠电池研发生产的先驱,专注层状氧化物/软碳路线,已发布多款产品,落地多个储能电站项目,并实现A00级电动乘用车的试装;兴储世纪则将专注储能领域的应用,开发多款钠电池产品;


2、传统锂电池厂商方面,亿纬锂能以及蜂巢能源二者前期都采用层状氧化物正极+硬碳负极技术路线开发钠离子电池,之后将同步开发用聚阴离子技术路线,主要将钠离子电池应用于低速电动车、储能以及电动汽车领域。



在工作原理方面,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似,充放电过程完全对称,也被称作“摇椅式电池”。材料体系方面,除隔膜之外,钠电池与锂电池均有较大差异,其中钠电池正极材料采用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白材料、聚阴离子材料,负极则采用软碳/硬碳,电解液采用六氟磷酸钠等,隔膜则采用铝箔。



双碳政策推动新能源发电量不断攀升,能有效解决“弃风弃光”,实现“调峰调频”的电化学储能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钠离子电池相较于铅酸电池实现全方位的性能提升,相较于锂电池具备突出的安全性以及成本优势,因而在储能领域具备应用优势。同时目前国内储能市场存量以抽水蓄能为主,电化学储能主导增量,而锂电池在电化学储能中占比最大,钠离子电池份额不足1%,可拓展空间极大。



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传统锂电池厂商以及中科海钠、立方新能源等新兴钠电池厂商都已发布钠离子电池规划,普遍采用层状氧化物+硬碳技术路线,同时都将2023年作为产业化元年,会在2023年正式推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



除有机钠离子电池之外,钠离子电池还有如钠硫电池、ZEBRA电池、等多种新型技术方案。这些技术具备低成本、长寿命、环境适应性良好等特性,都能够有效匹配储能应用场景的相关需求,并且已在储能领域有小规模应用。未来在有机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发展成熟之后,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成为重要的大规模储能技术。



根据亿纬锂能以及蜂巢能源发布的钠离子电池技术规划,前期都倾向于采用层状氧化物+硬碳技术路线,后续将同步开发聚阴离子正极材料路线,将钠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40Wh/kg以上,循环寿命提升至10000次以上。



总体来看,钠电池成本优势明显,高低温性能优良,在储能、电动两轮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同时钠离子电池也获得政策与资本的支持,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产业链承接自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集流体的供应基本成熟;众多传统与新兴厂商相继布局,纷纷发布相关规划,落地应用诸多项目,预计将从2023年开始走向产业化。

-END-

获取完整报告

欢迎扫码订购

盖世汽车研究院年度服务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2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3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4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2版)

5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6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7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2版)

8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9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10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11

车载语音交互产业报告(2022版)

12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2版)

13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14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15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16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17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2版)

18

ADAS产业报告(2022版)

19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2版)

20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2版)

21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22

人机共驾时代HMI发展趋势(2022版)


自动驾驶

1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2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3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4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5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报告(2022版)

6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7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8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9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10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氢燃料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2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2022版)

3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4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5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6

混合动力技术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7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2版)

8

动力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9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10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市场分析

1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

2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3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2022版)

4

2022年国内疫情对汽车产业发展影响评估

5

俄乌局势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


其他

1

汽车产业碳中和行动与思考(2022版)


盖世汽车研究院月刊/情报


盖世FM


“音频化”行业资讯及产业洞察,通过“听”解放你的双手和眼睛,持续不断的以信息流的形式,与你分享汽车产业全球快讯、行业政策、月度销量分析、产业及头部企业研究、行业尖端科技,扫码加入盖世汽车研习社即可收听800期音频/年,还有每月销量报告、行业内参、大学堂、实战营等权益供你学习~



联系咨询


咨询/获取更多行业研报资源欢迎联系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