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he Ji》学报第廿五期导览

She Ji编辑部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2022-08-28






全文下载: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she-ji-the-journal-of-design-economics-and-innovation




 本期目录 


Editorial

Ken Friedman

Original Articles

The Evolution of “Co-evolution” (Part I): Problem Solving, Problem Finding, and Their Interaction in Design and Other Creative Practices

Nathan Crilly

The Evolution of “Co-evolution” (Part II): The Biological Analogy, Different Kinds of Co-evolution, and Proposals for Conceptual Expansion

Nathan Crilly

Ambiguity and Utopia in the Discourse of Design

Stephen J. Beckett

Speculative Design as Thought Experiment

Laura Barendregt, Nora S. Vaage

Materials Framing: A Case Study of Biodesign Companies’ Web Communications

Patrizia D’Olivo, Elvin Karana

Designing in Complex Security Contexts: Enabling Frame Awareness through Sharks, Dollar Signs, and Police Badges

Ben Zweibelson, James Wetzel, Todd Landis

Constructing a Design Space from a Collection of Design Examples

Kim Halskov, Graham Dove, Aron Fischel


Book Review

Review of A History of Data Visualization and Graphic Communication, by Michael Friendly and Howard Wainer

María del Mar Navarro






 本期导览 


  

 01. 02.

设计中,是什么要素在共同进化?

翻开本期《She Ji》,Nathan Crilly为我们贡献了一份针对“共同进化”(co-evolution)概念的文献综述,分为独立成章的上下两篇。第一篇,题为《“共同进化”的演变(第一部分):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它们在设计及其他创造性实践中的互动》。

文章围绕设计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展开,即:设计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是共同进化的。尽管这个概念很重要,且广为人知,但围绕它的批判性反思却寥寥无几。解决问题,并非设计独有。关心解决问题的其他领域同样也讨论“共同进化”这一概念,而此前还未有人针对这个概念进行跨学科的比较。在上篇中,Crilly博士回顾了有关设计共同进化的文献。他发现由于缺乏一个整体框架,关于概念的认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共同进化”这个术语被用于指代一系列不同的概念,关于它的研究和演绎也大相径庭。在进一步回顾设计及其他学科文献后,作者发现围绕设计共同进化的讨论整体上回避了两个重要语境:相关概念在设计研究中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他学科中描述创造性工作所用的相关概念。于是,作者在澄清对“设计共同进化”的不同概念构想基础上,探讨它们如何被不断修正并与其他概念产生关联。这部分工作引向一系列思考:“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区别是否泾渭分明?应该用什么来界定两者?关于“设计共同进化”的梳理还引出了它与“设计固化”(design fixation)之间的关系。


• 早期设计“共同进化”文献的简要图解。© 2021 Nathan Crilly.

• 可能的解决方案和问题之间的层级示意图(左);层级中的单个内容(以桥为例),既可能是需要各种解决方案的问题,也可能是解决各种问题的一个方案(右)。© 2021 Nathan Crilly.


文章的下篇,题为《共同进化的演变(第二部分):生物学类比、不同类型的共同进化,以及扩展概念的建议》。

“共同进化”的基础,是将设计过程比作生物学演进过程。这个类比有助于我们解释设计过程,发现新知,加深理解。在其他学科的文献继续从这一类比中汲取养分时,设计文献却偏离了最初的生物学隐喻,转向他方。Crilly博士在文中探讨了共同进化的类比,通过一个生物学实例加以说明,并将设计与各种类别的共同进化进行比较。这一部分探讨引出了两个可能的发展方向:1)除了“问题—解决方案”的共同进化,设计中有没有其他(替代性的)共同进化要素;2)我们思考的共同进化,发生在哪些不同的层级上。

• “达尔文猜想”示意图,描述马达加斯加的马岛长喙天蛾和大彗星风兰的共同进化过程。改编自Lutz Wasserthal于1997年发表在Botanica Acta上的文章插图。© 2021 Nathan Crilly.

• 举例描述一个具体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共同进化过程。在t1和t5之间有四次典型的转化,之后,这些转化相互杂糅。© 2021 Nathan Crilly.

  

 

 


03.

设计研究的困境是设计问题的本质造成的吗?

第三篇文章是Stephen Beckett撰写的《设计话语中的模糊性和乌托邦》。

Beckett博士认为,设计研究已经陷入僵局,因为设计理论无法为日常设计实践提供方法论和原则。问题同样严重的是,虽然设计理论在解释设计方面力不从心,这一点并未影响或减损设计实践。为什么会这样?作者通过分析这一矛盾产生的话语策略来研究这些矛盾的真实状况。辩证法,是这篇文章鲜明的探究策略。

文章从定义“模糊性”(ambiguity)和“乌托邦”入手,引入了一组对立的概念,用来讨论种种社会困境。这里的“模糊性”指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充满各种被扼杀、钝化、未被留意(或认可)的矛盾冲突;它创造出一种条件,让个体得以一种暂时的、未被规训的、置之不理的态度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可以说,“模糊性”是现实得以现状维继的条件,它回避复杂性和矛盾。而“乌托邦”时刻(a utopian moment)在本文中的含义是,通过认识到当前的冲突,意识到还存在另一种社会存在形式的可能。乌托邦是指直面模糊性所容忍的矛盾,并试图加以改变。

接着,作者选取HBO的热门剧集《火线》(The Wire),探讨“模糊性”和“乌托邦”这对矛盾关系揭示的社会实践:无论是警长和毒贩的猫鼠游戏,工会领袖的远大理想,还是教师对课程设置的实验变革,种种尝试都以乌托邦的姿态终结了此前的模糊性,社会生活的矛盾尽显无疑。

最后,作者回到设计研究的语境下讨论模糊性和乌托邦,强调设计理论无法充分解释设计的日常实践以及由此形成的话语结构。文章反思了这种失败的必然性,以及将模糊性吸收为理论原则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文章的后半段是作者直面设计研究模糊性的“乌托邦时刻”。他主张,设计研究内在的矛盾性难以调和,因为这些矛盾体现的是一种形式上而非内容上的不一致。这种特质是由设计所处理的问题的(“不确定的”“悖论式的”“抗解的”)特性决定的。Beckett认为,设计研究的任务是明确设计的本质,而这本身是一个抗解问题。不过,文中探讨的“设计研究”,所指的未必是这个术语的通常含义。要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观点,还需仔细甄别这些基本概念。

 

 


 

04.

思辨设计有标准可循吗?

Laura Barendregt和Nora S. Vaage为我们贡献的第四篇文章,题为《作为思想实验的思辨设计》。20年前,Anthony Dunne和Fiona Raby共同撰写出版了《黑色设计》(Design Noir: The Secret Life of Electronic Objects)一书。2013年,两位作者又出版了《思辨万物》(Speculative Everything: Design, Fiction, and Social Dreaming),成为批判性设计和思辨设计的必选读本。在前者即将再版之际,这篇文章恰逢其时地出现了。

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由批判性设计实践发展而来,它通常围绕一个核心对象(或原型)发展情境。因为思辨设计关注非传统的替代性现在和未来,许多人认为它在引发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批判性讨论和公众参与方面大有潜力。

在文章中,Barendregt和Vaage博士研究了一个关键话题: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它在思辨设计的文献中经常被提到,但从未得到详细的论述。虽然“思想实验”这个术语一直到18世纪才出现,但其实践始于哲学家运用想象力在心里反复琢磨现实事物,至少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当代,思想实验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理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它甚至出现在艺术中,包括20世纪初杜尚的作品,激浪派(Fluxus)、跨媒体(Intermedia)和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流派(conceptual art),以及最近被称为社会实践的艺术流派。

所有这些实践都关注可能的世界,想象现在和未来的替代性状态。Barendregt和Vaage基于Dunne和Raby的工作,在文中对思辨设计和思想实验进行了概念比较分析,并创造了一个由四条标准构成的理论框架,用以深入讨论思辨设计案例。作者们主张,通过将思辨设计与思想实验进行比较,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鼓励公众参与更广泛的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思辨,更好地推动围绕思辨设计的形式和风格的清晰讨论。

《不可思议的微缩人》是Arne Hendricks 发起的一个思辨设计项目,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和设计师参与其中,讨论将人类缩小到50cm的高度加以保护的设想。© 2018 Arne Hendriks.


《变质作用——深时》(Metamorphism—Deep Time)展现了一组由多种人工制品和背景材料为对象构成的不同气质的思辨情境。a © 2020 Shahar Livne, 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and Ronald Smits. b, c, d © 2020 Shahar Livne.


•《羊人》(GoatMan)一书的作者Thomas Thwaites记录并反思了他将自己“变成”一只羊在阿尔卑斯山生活的设计研究过程和经历。a © 2016 Thomas Thwaites. b, c © 2016 Thomas Thwaites and Tim Bowditch.

   

  


 

05.

藻类、真菌、细菌,有生命的材料?

新材料研发是生物设计领域的核心方向。这些材料为产品设计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也为已有产品品类提供了新的制造方式。新材料的发展是可持续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制造新材料,只是迈出了为消费者生产新产品的第一步。从一项科学技术转变成为一件产品,新材料的制造商必须向其他制造商和为其研发产品的设计师推销他们的产品。很少有研究人员将这一关键步骤视为创新过程的一部分。

本期的第五篇文章就聚焦于新经济的这一关键步骤。Patrizia D’Olivo和Elvin Karana在《材料架构:生物设计公司的网络沟通案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材料架构(materials framing)。这个概念整合了材料科学、产品设计和创新管理三方面的知识,帮助创造能够加速新材料获得广泛应用的策略。

得益于生物设计的进步,人类已经能以三大类有机体(藻类、细菌、真菌)为原材料制成新的生物材料,并在各种日常用品中加以运用。然而,如果我们要释放这些材料所蕴含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潜能,仅仅制造出产品还远远不够。买家、消费者和终端用户必须发自内心地欢迎并接受由这类新材料制成的产品。

将创新引入市场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漫长的过程。为了了解生物设计公司如何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研发的材料,D’Olivo博士和Karana教授对九家生物设计公司的网站及相关宣传素材进行分析。她们试图回答:生物新材料的哪些属性有助于用户理解这些材料?如何完美展示这些属性?她们的分析围绕材料的来源、制造过程和结果这三个基础的材料架构维度展开。作者们认为,这三个类别将人们的关注点从材料本身扩展到有机材料设计的潜力上。

 作者们调研的29家生物设计公司成立的时间,以及它们研发的生物材料的来源类型。© 2021 Patrizia D’Olivo and Elvin Karana.

• Ecovative和Mogu两家公司关于真菌菌丝体的图示。Images courtesy of Ecovative and Mogu, respectively.


• Bolt Threads公司在网页上展现的由细菌制成的生物材料在设计方面的潜力。Images courtesy of Bolt Threads, photography by Ashley Batz.


• Algix公司提供的藻类生物材料的设计潜力宣传图片(左:Bloom大型泡沫板、EVA鞋垫;中:每200克产品估算的生态贡献;右:品牌盟友与Bloom合作的每一件产品为清洁水和空气所作的贡献)。Images courtesy of Algix, LLC.

 

 

  

 

06.
大白鲨和军事设计思维
近年来,设计思维在其他领域里不断得到应用,其中一个就是军事领域。《She Ji》在2021年春季刊中发表了由Cara Wrigley,Genevieve Mosely和Michael Mosely撰写的关于军事设计思维的文献综述。本期中,Ben Zweibelson,James Wetzel和Todd Landis在《在复杂安全环境中设计:通过鲨鱼、美元符号和警察徽章赋能架构意识》一文中探讨了军事设计理论的发展,并分享了一个独特的军事设计基础教学案例——“大白鲨”工作坊。

这个工作坊往往安排在新生的基础设计课的第一天进行。学生被分成5至8人一组,首先收看史蒂夫·斯皮尔伯格于1975执导的影片《大白鲨》中危机将至的一个片段;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们在不使用任何文字语言的情况下,用图形符号描绘刚刚观看的那一幕;随后小组进行陈述并对首轮草图的描述性和解释性进行打分;一番启发之后,教师们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第二轮草图绘制,而这一次的要求是,不允许首轮草图中使用过的符号再次出现。

这是一个可以在任何一间设计课堂中直接实施的思维训练原型,作者们(也是工作坊的创造者)给出了精确到分钟的步骤安排。“大白鲨”练习关注让设计师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式,他们的语言、所受的教育、所在的机构如何强化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束缚了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境下的创新力。

这个课堂练习采用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军事教育平台联合特种作战大学(JSOU)经常使用的一种军事设计技能(JSOU隶属于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为全国特种作战部队提供定制的教育服务)。

军事设计理论拥有丰富多样的知识体系,有些甚至是专为军事设计环境开发的,这在主流商业设计的应用程序、方法或理论中鲜少可见。虽然大多数军事工作都是机密的,但许多军事设计学者的出版物和报告都是由各自国家的政府资助的。这意味着这些文献没有版权、可以公开传阅。军事设计思维这个领域里的实践者能无私分享他们想法,这样的领域并不多见。

• “大白鲨”练习中,从具象、趋同的表达逐渐转向抽象和发散的过程。图片创建于2020年。

 
 
 
 
07.
怎样把设计范例做成设计师能用的工具?

Kim Halskov,Graham Dove和Aron Fischel为我们带来的文章,题目是《从设计案例中建构设计空间》。

Donald Schön曾提出“专业知识库”(professional repertoire)这一概念,从业者通过借鉴自身的经验、过去的案例和案例蕴含的知识来进行具体设计。所有学科的专业人士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库。

Halskov等人的文章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收集、组织和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库的数字工具。在分析2012至2018年四届媒体建筑双年展的奖项提名名单上的54件媒体建筑装置的基础上,作者们演示了自己的方法如何将设计实例进行条分缕析的描述和建构,这些信息和内容形成了一个设计空间(a design space)。他们的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1)开发一种计算机程序,并用切面选项集(aspect-option sets)的术语来描述这些案例;2)通过知识建构的过程来探索设计空间。

• 设计空间架构的编辑页面示例. © 2021 Jonas Oxenbøll.

  

 

 


08.
书评

我们选择María del Mar Navarro的书评作为本期的结尾,她点评的是Michael Friendly和Howard Wainer合著的《数据可视化和图形传达的历史》(A History of Data Visualization and Graphic Communication)。三个月前,此书刚刚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过去四个世纪中,数据可视化变得愈来愈重要。曾经,数据可视化是一个有用但相对次要的设计领域,主要支持其他领域和学科的学术探究;而今,它已经发展成为21世纪的核心设计领域之一。

Michael Friendly和Howard Wainer的《数据可视化和图形传达的历史》,重点介绍数据的视觉表现方法、推进这些方法的技术,以及率先采用这种视觉语言的创新者们。这本书还反映了理解统计学和数字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只有掌握这种能力,才能成功地将复杂信息转化成清晰可读的视觉语言。

• 1644年,荷兰制图师Van Langren为西班牙王室计算并绘制的从托莱多到罗马的经度距离。Reproduction courtesy of the Koninklijke Bibliotheek van België.

• 不同年份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可视化。Otto and Marie Neurath Isotype Collection, University of Reading.

 

  

 

 封面故事 

这是《She Ji》的第二十五期。对于《She Ji》期刊的每一位参与者来说,这是一个庆祝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刻。设计师胡佳颖设计的这个封面,对我们六年多历程投下安静一瞥。

   

• Image © 2021 She Ji

 

  



撰稿人 | She Ji 编辑部

图文编辑 | 胡佳颖 张心怡




更多阅读:

《She Ji》学报第廿四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廿三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廿二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廿一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二十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十九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十八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十七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十六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十五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十四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十三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十二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十一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十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九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八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七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六期导览
《She Ji》学报新五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四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三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二期导览
《She Ji》学报第一期导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