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敦愿|“鹳鱼石斧图”是中国最早的一件“墓志铭”?

文汇学人 2024-01-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活字文化 Author 刘敦愿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特别分享著名美术史学家刘敦愿先生的新书《文物中的草木鸟兽》。

《文物中的鸟兽草木》刘敦愿 著,郑岩 编,活字文化策划,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

在《文物中的草木鸟兽》一书中,刘敦愿先生以出没于古代文物中的动植物为一个个小小的切口,带我们进入趣味盎然的历史细节,复原彼时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活。

一个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一只傻愣愣的鹳鱼与一把石斧并置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魅力究竟何在?刘敦愿先生通过对这一来自历史深入、意义暧昧的动物图像的剖析和追问,让“鹳鱼石斧图”读起来有一种侦探解谜般的乐趣。

 

鹳鱼石斧图的艺术性及其他

文|刘敦愿

本文原刊《文物中的鸟兽草木》

图1 河南临汝阎村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彩陶缸

河南临汝县阎村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的成人彩陶瓮棺上的“鹳鱼石斧图”,是一件著名的史前艺术品。图像内容复杂,水鸟衔鱼之外,又配以一柄石斧,两组毫不相干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含义神秘而耐人寻味;就其表现技巧而言,画幅面积巨大而富于变化——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形象完整、明快,画幅占据器表之半,在现知彩陶艺术中,要算是气势最为宏伟的了。因此长期受到文物、考古与美术界的重视,直到今天大家仍然怀有浓厚的兴趣,继续进行讨论,由此可见一斑(图1)

这幅富于魅力的史前艺术品,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我也曾经进行过一番思索,总的印象是:画法天真直率,毫不雕琢,风格简洁,颇有新意,正是史前这个人类的童年时代精神的体现,因而感染力也就特别强烈。

在画法上,“鹳鱼石斧图”具有自己的特色:一般的彩陶图像,都是以墨线勾勒在陶器之上,这件自然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大面积地、也是相当大胆地使用白色,黑白两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此同时,陶器质地原来的红褐色,便自然而然地起到了一种中间色的作用,从而使得整个画面上的各种形象取得了协调——白与黑,也就是明与暗,因有这种红褐色作为中间色,三种不同色调交相为用,于是便产生出十分微妙而又动人的效果。这是彩陶艺术技巧上的一项重大的创新,此前从未有过,此后也未能继承并加以发展。这种效果,根据彩陶摹本容易被忽略,一般单线勾勒轮廓示意,用作历史、考古方面的研究是可以的,如做艺术方面的探索,便神韵全失索然寡味了(图2)。如果把这三种色调简化成一幅图案化了的图像,予人的观感,可能便大不相同,在这里我做了一个尝试(图3)

图 2 鹳鱼石斧图(线图)
图 3 鹳鱼石斧图(三色)

在物象的造型方面,鹳的描绘一反通例,采用了“没骨”的画法,不用线条进行勾勒,鸟形包括趾爪,都用一个白色的板块,直接涂于器表,借陶器底色的衬托呈现出来轮廓,右眼由宽粗的黑色线条画的圆圈加以点睛构成,巨大而炯炯有神,用这种方法来表现水鸟羽毛的洁白、体态的轻盈、生命力的旺盛,可以说是恰切极了。在右侧,竖立着一柄穿孔石斧,轮廓全由粗黑的线条勾出,这本已显得相当强劲有力,又将木柄的后半全部涂黑,再在这黑色的底子上,用刻画的方法制作出网纹,以表示是用细绳缠绕而成,因而更显得柄斧牢实厚重。鱼悬于两者之间,形体较小,使用较细而流畅的线条表示。这虽然是一幅原始人的绘画,凭借如此简单的颜色与线条,竟然把不同物象的质感表现无遗;而且就画面的布局而言,自左向右,由浅入深,由轻而重,黑与白、粗与细的对比强烈,色调层次丰富而构思巧妙,这些都是颇有些令人惊讶的。 

三个物象的描绘都是静态的,剪影式的,相当简单拙稚,甚至还存在着某些看来不甚合理的地方。表现在鹳与鱼方面尤其明显:水鸟的双足僵直而歪斜,股骨与跗跖之间的关节应该向后反而有些向前,有如人的膝部了;爪趾应该是四个(前三后一),现在省而为三;鱼既被鸟所衔,鱼形必然不会是完整的,如今像磁石引针那样挂在鸟嘴下边,如此等等。但,也正由于画法的拙稚,更能体现出艺术的真实,如果拘泥于琐细的写真,反而失去了应有的天趣:斜出的双足,表示静中有动,鸟是主动的、胜利的一方,双足的指向,把观者的注意力引向画面的中央,加强了鸟嘴衔鱼的视觉效果;足有三趾,只是表示多数的最简练的方式;鱼如悬针,正显示其被捕获,已无所逃其命了。这些都不是缺陷,反而是省略细节,加强总体效果所需的措施。

图4  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彩陶瓶

图 5  西汉陶盆鸟啄鱼图

水鸟捕鱼,今天还是到处可见,远古水源充沛,而且渔猎经济仍是原始农业的重要补充,史前居民对此就更为狎习了。因此鸟衔鱼的图像,“鹳鱼石斧图”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唯一的,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大头细颈陶瓶的上腹部便见同类题材的描绘,年代要早几百年(图4)。此后,在西汉时期的陶盆上,也见彩画鸟啄鱼的图像(图5),至于东汉时期,这类题材常见于画像石上,大多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有的就是捕鱼场所的一个角落(图6-8),但先秦铜器上却无所见。估计这种题材,可能有所取譬,具有某种象征性的含义,既不曾著于鼎彝壶鉴,大约与古代宗教神话或巫术也没有太多关系。由于时代的久远,分布区域的广大,中间的缺环太多,这一题材的使用,恐怕也很难说其间存在着继承关系,仍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才稳妥。

图 6-8  汉画像石捕鱼图

彩陶艺术中,装饰图案最多,写实的图像与纹样是少见的,后者大多是有所为而作,因此“鹳鱼石斧图”中的鸟衔鱼描写,不像是即兴的抒情小景,尤其鹳鱼之与石斧,彼此可以说是毫不相干,应该各有所象征,这种奇怪的组合,肯定是想说明某个具体的事情。因此之故,这件“鹳鱼石斧图”就不应是一幅单纯的史前绘画作品,而是一幅绘画意味浓厚、艺术水平又高的图画文字(Pictograph)。既是一种远古的图画文字,离开了创作者本人的解说,就很难知道它的确切含义,这也就是“鹳鱼石斧图”之所以费人思量,以致众说纷纭的原因所在。

在众多的说法中,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的意见,我认为是很值得重视的。严氏对于彩画于其上的直壁深腹的成人瓮棺(考古界简称之为“伊川缸”)的分布做了统计,大体西起伊洛,东至郑州,包括著名的中岳嵩山在内,方圆200公里,居于河南中部约略偏西,正是中原文化的腹心部位,阎村恰是中心所在,在此发现这样复杂优美的图像,意义的确不同一般;图中的穿孔石斧,“不是一般人使用的普通劳动工具,而是同酋长身份相适应的,既可实用,又可作为权力标志的东西,是酋长生前所用实物的写真”。“这两种动物应该都是氏族的图腾,白鹳是死者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也是所属部落联盟中许多有相同名号的兄弟氏族的图腾,鲢鱼则是敌对联盟中支配氏族的图腾。这位酋长生前必定是英勇善战的,他曾高举那作为权力标志的大石斧,率领白鹳氏族和本联盟的人民,同鲢鱼氏族进行殊死的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云云,确是经过科学分析与认真思考而后做出的结论。

如以近代民族学资料,与这件画在陶器上的远古酋长传记两相比较的话,北美印第安人的某些墓碑,彼此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苏圣玛丽(Sault Ste. Marie) 一盟里著名的酋长辛加巴华辛(Shingabawassin)的墓碑,他的图腾鹤是颠倒的,其左方的三粗横表示参与过的公约,右方的六细横,或许指的是他参与过的大战次数,烟管与斧子分别象征和平与战争;又如部落著名酋长华布齐(Wabojeeg),1793年死于大湖,他的墓碑上图腾驯鹿也是颠倒的,他自己的名字“白鱼”(White Fisher)没有记下来,七条横线表示他所领导的七个参战部属,三条短直线表示三次负伤,有角的头形物表示曾与麋鹿殊死拼搏过,等等(图9、10)。由此可见动物形象确可作为氏族的图腾徽号;石斧也确是一种兵器,并且是战争的象征,自然也具有领袖的含义——当然这两者在中国古代记载与考古发现中,还可找到大量的例证,这大约是世界通例。

图 9  辛加巴华辛墓碑

图 10  华布齐墓碑

中国史前时期的墓地或墓葬,是否设有临时性的标记,无从推测,从中国“古者墓而不坟”的话来看,封土曾是没有的,考古发现证明墓碑更是晚起。但阎村遗址“伊川缸”上这幅“鹳鱼石斧图”,却是与北美印第安酋长墓碑同类性质的事物,所不同的只是后者竖之于墓前,而前者则置之于墓内,显示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习俗之不同而已。这个估测如果能够成立,应该说这幅彩陶上的绘画作品,是中国最早的一件“墓志铭”了,事情也很有趣。

将部落著名酋长或某个对于集体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部落成员的业绩,绘于陶器之上,随葬于墓室之中,不无可能便是某个特定的时代与地域内,曾经盛行过的一种习俗。因此严文明教授对于来日继续有所发现寄以希望——“既然阎村可以出这样的彩陶画,别的类似的遗址不是也可以出吗?如果我们把工作做得更深入一些,我们完全有可能大大丰富我国早期的绘画资料,而且开辟一条探索当时的氏族——部落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新的途径”。然而,十余年过去了,在伊、洛、汝、颍这个区域内,没有类似的重大发现。尽管在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发掘到多人合葬墓,墓坑中有秩序地排列136件“伊川缸”式的瓮棺,既有彩陶,而彩陶图案内容也颇多变化,不乏新意,但没有一件可以与“鹳鱼石斧图”相比拟的。所以如此,估计是史前人类丧葬仪式与悼念活动复杂多样,不必只限于竖立碑石与在器物上刻画图画文字(如以上列举的例子),可能更多的是以丧歌伴有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哀思。隋代湘西的兄弟民族便是如此:

其左人₈则又不同,无衰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叩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隋书·地理志下》)
如今海南岛的黎族、两湖的土家族,仍然保存有氏族成员亡故后举行丧葬舞的习俗,既用以悼念死者,同时也进行生殖崇拜巫术活动,祈求人丁兴旺,补偿死亡带来的损失。挽歌伴以丧舞,既然是悼念死者最普遍而简便易行的方式,那么制作不易而又艰涩难知的图画文字的运用与普及受到制约,也就是必然的了。

图注:

1 本书写作年代为上世纪末,所标注地名和机构名符合当时行政区划和机构名称的规定,本次出版时遵从原稿。 2 原色摹绘展示图及出土经过,详见临汝县文化馆:《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3—5页。 3 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102—105页,所在位置在一件大头细颈瓶的上腹部,属半坡类型,年代较早。 4 分别见于河北满城汉墓,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图195,文物出版社,1980年;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40,齐鲁书社,1982年。 5 详见所写《“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79—82页。 6 采自葛劳德(E.Clodd):《字母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Alphabet)。中译本林柷敔译,取名为《比较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42、43页。 7 详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发掘》,《文物》1995年第4期,4—11页。 8 左,指“被发左衽”之左。 

9 详见袁广阔:《洪山庙一号墓男性生殖器图像试析》,《文物》1995年第4期,12—15页。

上下滑动👆


相关推荐

“中华文化新读”系列

刘敦愿 著,郑岩 编

活字文化 策划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文物中的鸟兽草木》
更多相关阅读


谈谈广府的“广彩瓷”
和平饭店:标志近代上海建筑全面走向装饰艺术风格
一次说清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古今演变
1953年人类征服珠穆朗玛峰
王丁 | 傅斯年笔下的外语名词
为什么要追求个人的成就?成为大人物真的符合个人利益吗?
熊鹤婷 |艺术史学者的价值判断
溶溶春水杨花梦
早在我出生前,就注定与陈小彭是朋友 | 沈亚明张新刚 | 修昔底德笔下的“人的境况”
破解文明密码 :一位“冷门绝学”研究者的火热学术人生
周志文 |“格竹子”的故事
朱光潜 | 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中国古典美学熔铸当代影视作品美学品格
沈津 |  回忆吴文津先生
彭渤 | 马可·波罗和范成大的物理学观察持续活跃的梭罗IP
杨焄 | “山谷皆响”:王士性的《五岳游草》
蒋怡 | 在双塔倒塌的阴影下
弗·巴格诺 | 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的形象
阴佳 | 从莫斯科地铁看俄罗斯公共艺术所表达的国家意识与精神
孟琢|章太炎的忧患与艰贞
虞云国 | 曾巩《局事帖》二题
未收入《丰子恺全集》的“八年乱离草” | 陈建军
王宏超 | 古人的消费和休闲
燕园草木 · 鸭跖草
郁达夫 |水样的春愁贺子壮丨电影《望道》编剧断想: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
吴晓明 | 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张双利 | 再次把目光转向马克思
杨洪源 | 少年马克思的诗:人贪婪追求的目标,其实十分渺小
吕叔湘 |买书·卖书·搬书
大江健三郎:我们所面对的是猛烈的逆风
燕园草木 · 玉簪
有机食物、身份故事和消费的炫耀性
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著名细节 | 杨闻宇
由化学家研发而成的速溶咖啡
是枝裕和新作:“这不是被时代淘汰的旧人旧事”唐鲁孙 | 谈喝茶时逢惊蛰,与春一同苏醒
王璞 | 普鲁斯特的首字母
赵珩 | 徽州麻饼
世代相传的郎加木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危机
燕园草木 · 侧柏
玛莎·努斯鲍姆为动物寻找正义
不稳定的“石油美元”体系和2008年的崩盘
布雷顿森林是怎样崩溃的汪曾祺 | 五味李文杰 | “落凤坡”的巴塘往事
谷曙光 | 倩魂销尽夕阳前——怀念名伶毕谷云、宋长荣先生
燕园草木 · 珍珠梅
中国“大熊猫外交”往事燕园草木 · 独行菜
这四个字取自《周易·明夷卦》,也是章太炎先生一生的写照 | 章念驰
燕园草木 · 毛泡桐
中古伊朗有哪些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
这些出圈作品,正以先锋探索重新定义中国动画
百年世界经济危机总览
华人劳工和昔日美国的铁路奇迹龚觅 | 关于“文学史”的“社会学”考察:一个学科在法国的诞生
张充和在呈贡
胡琦 | “二千年高文”的不断新生伍江 | 理解当代上海城市空间精、气、神的“密钥”
徐毅松 | 一片最普通的稻田,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叙利亚的语言与文学土耳其国父的精神世界时代剧变中的秋瑾:娜拉出走以后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wenhui_xr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