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照|善护口业

灵隐寺 2024-03-19

佛陀曾告诫过弟子:应当守住口业。因为口业果报严重,造口业的过患比猛火还要可怕。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度,以免口出恶语,结下恶缘。

为什么要善护口业?


修行人,随时都在修正自己。如果我们跟别人说某某人如何没有修行,那是自己造口业,因为可能您未说完人家已修正而增进了。所以不要跟别人说四众之过。

就算有些人不懂得修正自己,是凡夫,但是他为了得到人家的供养,也还会教众生不要做坏事,这也算是人天的福田。如果我们跟别人说了他们的过失,就断了人家种福田的因缘。

在现前四众之中,有时是佛菩萨示现过失,以教众生不宜如此做,否则会有如此如此的恶报。所以我们不要对别人说他们的过失,以免造成以凡夫眼不识菩萨的方便善巧,而造成谤佛菩萨了。

四众修行人,纵然真的有人犯戒,也只是没有修好,而不是坏人。比起那些为非做歹的人来说,已是大善人了,我们不可以用高标准来苛求。所以不要在别人前说四众过。

纵然四众之中有人修行使不上力,不能修得很好,或时有犯戒,我们要护他们的法,想有效的办法来帮助他们突破困境,又如何能跟别人说他们的过失。如果他们听到了,则会令他们失去信心,会想:“大家都知道我没有修行,我还修行做什么呢?”故不说众过。

佛弟子应当想想自己,当我们做错时,是希望人家到处说我们的过失吗?要有同理心。


善护口业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不随意谈论有关现前佛教、僧宝之种种现象,更不可以未经深思,而仅凭主观认识而加以褒贬。
深入经论典籍,吸取正知正见,了知佛所说法之初中后期、小中大乘差别何在,初步具备择法眼,不以此经而否定彼经,不以不了义法为了义,更不可谓佛说法矛盾。
参与佛教法义交流讨论时,无慢心、争胜心、名利心,若人胜己则诚恳请教,若己胜人则谦虚法施,随时反省自察,保持心态安忍调柔。对于法义问题,如果自己确实没有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时,不轻易向人宣说、讲解。
对于知识(不论出家在家、有名气无名气),如果自己没有充分了解其法义内涵、次第前,不随意发表评论,更不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妄下评论。
对于尚存疑惑之善知识,可寻其著作而细读之,以经典验证,确定其所说是否与佛菩萨经论相符,而不轻易全盘吸收或弃之不顾。
对于相关佛教法义讨论或对某知识的评论中的种种观点,在没有把握时,均不可轻易随喜赞叹、支持反对。当以经论对照检查,判断其为正为误,否则尽量保持沉默。
佛子若能切实做到以上几点,当可减少误犯口业、误谤法谤贤圣的情况。

要不犯妄语戒,就要随时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说别人坏话的习惯,自己是不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打妄语?
口过是最易犯的过失,若因一念瞋心而恶口伤人,将自招无量苦报。因此唯有知因识果、善护口业,方能离苦得乐。若能清净口业,或进一步以柔软语、赞叹语,常说利益大众之语,则有无量功德,果报无边。
现在社会,颇有一些以打妄语为职业的行当,如某些所谓的职介机构,通过夸大事实诱因他人,从而获利。佛弟子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符合法律和戒律的规范,在原则问题上切不可掉以轻心。由此类推,与偷盗、邪淫、妄语等戒律所禁止的行为有关的职业都是不如法的,不属于正命的范畴,学佛者不应盲然从事。


一日,佛陀与阿难到王舍城中托钵乞食。走出城门,见到城门边有一个大深坑。当时王舍城的人都把大小便弃置此坑,再加上雨水的累积,所以水坑污秽不堪。


浊水中,有一只似人形却又多手多脚的虫,见到佛陀走来,便将头伸出水面看着佛陀。佛陀见了,非常怜悯,回到耆闍崛山后,阿难问佛陀:“世尊!刚刚在王舍城外浊水中的虫,是造了什么样的恶业?又何时才能解脱呢?”


佛陀告诉阿难及大众: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现于世教化众生。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婆罗门造立僧房,供养僧众。当时有居士送油酥来,维那法师因为前来挂单的僧人过多而心生瞋恚,就把油酥藏起来,不分给其他来挂单的僧众。”


挂单比丘于是问:“为何不分给我油酥呢?”


维那法师说:“我常住在此,而你只是来此挂单的僧人,为何要分给你?”


挂单比丘说:“但这是居士要供养给现前僧的。”


维那法师便开口大骂:“你怎么不去吃屎尿啊?为何要向我拿油酥!”因为这样的恶口,维那法师死后即投身为浊水中的虫,且无量劫都住在屎尿当中。


佛陀告诫弟子:“你们应当善护口业,因为恶口的过患比猛火还可怕。要常感恩父母、僧众的恩德,说柔软语、赞叹语,因为父母则是三界内最胜福田,而僧众是帮助我们出离三界的福田。”


佛说此语时,无量百千众生有成就初果乃至四果,亦有众生发愿成佛,或成就声闻、辟支佛果者,大众合掌礼佛右绕,欢喜而去。


——典故出自《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灵山复现慈云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更期精进共证菩提

☀巡觅

巡觅|三到飞来峰,千年造像
巡觅|灵隐四季 听禅问道
巡觅|因缘际会 恭敬礼佛
巡觅|寻觅梦谢亭 果然在顶峰

☀学处学处|达摩祖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细讲
学处|略谈六根清净
学处|金牛聚福 福慧双增 求财当求“七圣财”
学处|佛弟子的“双12”,除了“剁手”,还应该思考些什么
☀观照观照|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观照|如何用智慧剑斩断情丝
观照|学佛成佛 不可以缺福德资粮
观照|随缘不动心

开示

开示|弘一大师:药师如来法门的四点殊胜之处
开示|印光法师:犯大妄语,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
开示|来果禅师:福为佛本,佛于三僧祇六度万行,皆是培福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

物语

物语|麦冬草——于阶石间安身 于柔弱中取胜
物语|南天竹——人间热恼谁医得 只要清香净业缘
物语|银杏——沉着守护 吉祥长寿物语|红枫——阳刚热烈 坚毅进取
☀常识常识|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常识|为什么寺院的门槛不能踩常识|佛教中的神兽——狮子

☀素食素食|吃菜指南——慈悲、少欲、清淡
素食|吃菜主义——素四物汤
素食|吃菜主义——“素雪”
素食|吃菜主义——素什锦炒饭

☀分享分享|此心安处是吾乡
分享摒弃杂念 顺心而为
分享|三个忘记分享|惜食 · 惜福

☀赏析赏析|流失海外的双头佛像
赏析|流失海外的西夏遗珍
赏析|与伏牛长老偈
赏析|谢灵运五言诗《三生石》

☀历史历史|鸠摩罗什三藏的译经弘化事业
历史|中国佛教史略
历史|中国佛教协会的发展历程历史|历史上杭州佛教的东渡弘法

摄影|一叶
编辑|妙莲
责编|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