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夜读 | 游旭群:要把关爱未成年人的理念烙印在社会文化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光明微教育 Author 靳晓燕


特殊的开学季。各地部分年级复学以来,连续几起学生自杀的消息传来,让人扼腕痛惜。这些孩子为何会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学生心理脆弱?还是学习压力,亲子关系,教师教学不当?家庭、学校、社会当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保障学生的安全?光明日报记者日前就这个话题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游旭群。






自杀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很难归结为单一因素


Q

看到这些令人痛心的消息,人们会产生疑惑,疫情是否是一个触因,使孩子压抑的心情在复学后集中爆发?

游旭群:今年复学以来,出现了几起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深感痛惜。自杀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成因,很难归结为某一个单一的因素。这次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这种巨大的变化会构成一个应激因素,在持续数月的疫情影响下,学生处于相对的社会隔离环境中,有可能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复学之后,随着生活秩序的又一次变动,加之青少年情绪冲动性特点,这些因素的叠加都有可能会加剧自杀意念,但自杀行为的出现往往还会存在其他触发因素。



尽管各种心理防护与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这些只能对负性心理因素的改变产生有限影响

Q

近年来人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较以往有明显提升。虽然客观上讲学生自杀是个别现象,但在各种心理防护、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为什么还不断出现?

游旭群:造成自杀的原因错综复杂,一般可以归纳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某些情境或事件可能会提升上述因素的危险水平,当这些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达到个人承受能力和应对极限时,就可能产生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可能会表现为预警信号,也有可能会由于一些触发事件而得到加强。虽然近年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有了明显提升,但只能对上述负性心理因素的改变产生有限的影响——比如改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态度,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如此复杂的综合影响系统。


近年来,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变迁中,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影响。一方面,对孩子学业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心理发展的引导相对不足,对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视不够,导致个别学生缺乏长远理想和生活目标。这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与社会变化带来的无常感、不可预测感,会造成这些学生迷茫、空虚,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意义感的缺失与厌倦是引起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减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与支持,在独自面对不良情绪时,这种孤独感与社会疏离往往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有与孩子相关的人都应认真对待孩子有关自杀的言语表现,及时采取措施


Q

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乖乖女,好孩子的学生也在其中,原因何在?

游旭群:当今的孩子在相对物质充裕和顺利的环境中成长,经历的挫折及磨难较少,缺乏应对挫折造成情绪困扰的经验。越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成长经历往往就越少遇到负性评价和困难的磨砺。然而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当孩子对此缺乏足够的经验及应对策略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导致他们选择这种简单极端的做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儿童及青少年的自杀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人在听到孩子有自杀意愿的表达时,认为是随口胡说。但事实一再表明,自杀不是成人世界的特有现象,家长、老师等所有与孩子相关的人都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有关自杀的言语表现,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Q

面对这样的事件,有人慨叹学生们的心理太脆弱,需要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这固然是解决问题的一方面,但家庭、社会该如何共同面对,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游旭群: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一般较少出现有计划的自杀,他们会比其他年龄组的人更容易做出冲动的自杀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务必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多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孩子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多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深层次沟通,无条件为孩子提供来自家庭的强大支持,使孩子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家庭的温暖,使家人成为孩子面临危机时的保护因素。同时,应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事务,承担相应责任,让孩子懂得主动关爱别人,避免自我中心主义。从社会来看,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展开生命观与价值观教育;媒体应尽量减少对儿童和青少年自杀事件的传播,以免引起仿效行为;要消除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暴力,把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烙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职业效能水平,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Q

学校作为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场所之一,在这方面应该有哪些改进?给孩子们搭建起生命的安全保障?

游旭群:这里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从近年来学生自杀或严重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与成因分析,师源性心理障碍(指由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构成比例迅速上升。一方面,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者的第一责任。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有关,教师的认知、行为和职业适应、职业道德、学生观、情绪和人际关系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成年以后的行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受种种因素影响,这一点在部分学校和教师中落实得并不尽人意。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亟待加强或提升。长期以来,教师的心理健康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大量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职业效能水平,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要提升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首先需要加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监测和促进工作,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让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心育人,通过自己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引领学生。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避免师源性心理障碍,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建议加强开展有关教师职业心理学健康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基本的预警和危机干预知识、技能,并助推教师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与过程中。

「师大夜读」



我们希望依托这个栏目能够让师大人通过文字激励前行,通过思考启迪人生。欢迎师生、校友及网友们分享那些感动过自己、激励过自己、影响过自己的文章,深度阅读,思考人生,做一个向阳而生的闪Star。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要求:提供图文、作者简介以及联系方式。


微尚工作室

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靳晓燕

编辑/ 李 营

责任编辑/ 张 莹

内容来源/ 光明微教育微信号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看




《光明日报》:不起眼的毕业礼物为何成了“网红”

陕西师范大学2020年暑期放假及秋季开学通知(含新生报到时间)

@闪Star,毕业季,总书记送你一句话!

招生计划、往年录取成绩、专业介绍……陕西师范大学2020年报考指南发布!

闪耀吧!青春Star!


师大·风采




西部红烛精神 丨 校风学风 丨 我心中的大学 丨 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丨 1960年5月7日 丨 校庆纪念日 丨 青春告白祖国丨 青春为祖国歌唱 丨 去师大旅行 丨 好想你 丨 新区搬迁十四载 丨 我在!故我书 丨  师大爱情故事 丨 陕师姑娘 丨 陕师男生 丨 师大人的歌 丨  丨 师大十二时辰 丨 师大24小时 陕西师范·大雪 陕西师范大学℃ 丨 师大PPT 


师大·人物



(排名不分先后)


 师大学人    霍松林  | 迟铎章竹君傅钢善李玉虎郑哲民 红柯 刘学智陈锦屏于赓哲王双怀李化成郝亮亮杨清源韩钢田大宪朱文斐陈亚芍胡曦明

 先生的书房   甘枝茂胡安顺张懋镕南长森尤西林林乐昌王晖裴亚莉

 教授的实验室     房喻王喆之杨鹏



进入师大文创小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