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实验室 | 化学“采矿工”、历史“发烧友”……陕师大这位教授不简单!
无论是凝结在试管里的真理,还是游动在笔尖的沉思,在科学的世界里,总有一处安放不可思议的静谧所在。《教授的实验室》栏目,从实验室这神奇的小世界切入,以科学的视角,与教授对话,跟随他们感悟理性与科学之光。
淡蓝色火焰
是一位师大学人对化学最初的欢喜
那是初中实验课上
锌粉加入盐酸后
生成的氢气燃烧所得
一束火点燃了另一束火
这束淡蓝色火焰 点燃的
恰是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杨鹏教授
心中对化学的热忱之火
今天“教授的实验室”系列
让我们一起走进
杨鹏教授的实验室
▎实验室主人
杨鹏,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6年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毕业,师从杨万泰院士。之后赴德国马普研究所胶体与界面部,杜克大学和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向上滑动阅览
2012年7月,杨鹏教授来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4项。在Chem. Rev. (1)、 Adv. Mater. (4)、Nat. Commun.(1)、J. Am. Chem. Soc. (1)、Angew. Chem. Int. Ed. (2)、Adv. Funct. Mater. (2)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件,获得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优秀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3/5)、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陕西省百人计划、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即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化学优秀青年奖、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和资助。
杨鹏教授是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分会委员,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组成员,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实现了蛋白质在表界面的可控聚集与粘附,所发展的蛋白质类淀粉样聚集体系有望取代经典的聚多巴胺和多酚类表界面化学体系。
▎“一根筋”的化学“采矿工”
2012年,杨鹏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工作。来到师大后,为了在蛋白质相转变研究上尽快做出成果,他将长远的研究规划拆分成若干次的短期目标,亲自带学生做实验,每天和学生讨论实验进展;为自己和实验室规定严格的作息时间。当时的各种会议、活动,杨鹏尽可能地推掉,完成教学工作后,他就一心扑在科研上。“晚上散步遇到杨鹏,跟他打招呼,他常常不回应,走近才知道,他还在低头思考着问题。”杨鹏的同事兼好友刘凯强说道。
在师大工作的第一年,杨鹏成功入选了一项人才计划,有了这项计划研究经费的支持,他之后的科研压力就小了很多。“一路走来,特别感谢学校和学院对我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我取得的所有的成绩和荣誉都属于学校。”杨鹏对此充满了感激。
与杨鹏同年参加工作的江金强回忆道,那时刚刚来到师大,人生地不熟,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进展,杨鹏联合他以及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两位青年学者,邀请院士、专家筹办了“陕西青年高分子论坛”。虽然最初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他们却一直坚持,将这个论坛一直做到今天,目前论坛已经享誉国内,其中,杨鹏做了很大的努力。
刘凯强总开玩笑说他“一根筋”,杨鹏似乎很享受这样的说法,“做研究就像采矿,要有股钻下去的劲儿。”杨鹏说道。
▎“不怕做错”与“做得没错”
实验室中,杨鹏教授鼓励学生“不怕做错”,勇于尝试,也要严格遵守实验原则,实验操作上要“做得没错”。
“不怕做错”是师者对学生的一份最大鼓励。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畏手畏脚、瞻前顾后的情况,杨鹏教授总是鼓励学生,甚至曾说“ 你做的都是对的,你就大胆去做,做错了也没事。我喜欢做错的东西,不喜欢做对的东西”。
这份“不怕做错”的鼓励,源自于实验过程规范操作带来的“底气”、面对实验失败时的“冷静”以及不怕失败的“勇气”。
“做得没错”是杨鹏教授的实验室对于实验原则和规范操作的坚守和要求。一份份实验室规范操作制度、一张张写满祈使句的小纸条、一声声重复的叮咛与嘱咐……都是这份坚守和要求无处不在的立体呈现。
“杨老师对科研、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实验数据做到最好、最完整。” 杨鹏教授的研究生李菊玲坦言。杨老师给实验室定下了严格细致的规定,从作息时间、休假制度、仪器使用到成果奖励,涉及方方面面,事无巨细。
实验结果可以有失败,“不怕做错”,但实验态度不允许有任意一次的轻慢,必须要“做得没错”,这就是杨鹏教授实验室的铁律。
▎“叛逆少年”与学生共同成长
就业or深造?这是毕业生才懂的焦虑。杨鹏教授硕士毕业时,家人一边倒地鼓励他继续深造,但当时的那个“叛逆少年”却坚持就业。叛逆期里,往往会忽略客观上的对错,更多的是主观上的各执一词。“叛逆少年”在就业之路上一次一次地试错,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那些工作岗位,也正是这么早的“碰壁”,让他认识到科研深造才更加适合自己,决心读博。
正因为有这些经历,面对学生的毕业焦虑,杨鹏老师也经常现身说法,因材施教,主张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客观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即使研究的是未知的领域,但我对这项研究和杨老师有信心!”杨鹏老师所带的第一位博士生说。这位博士生不善言辞,却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侃侃而谈,对探索未知充满信心。杨鹏老师说,他特别有自己当年的影子,有着挑战自我、挑战不可能的“叛逆”精神。
学习上,杨鹏老师总是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和理解,在专业上教授前沿知识、给出中肯建议。与老教授相比,在杨鹏老师身上,我们寻到更多他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痕迹。
生活中的杨鹏老师待人和善,爱开玩笑。“实验室里做科研的日子很苦,杨老师经常组织我们一起聚餐,记得有位同学生病了,杨老师非常关心,多次问起他的身体恢复状况。”学生李菊玲说。
▎历史“发烧友”的古都情怀
多年前的大雁塔一瞥,仿佛是结缘师大的伏笔。2006年博士毕业前,因一次有关辐射化学的学术会议,杨鹏教授第一次来到西安,也被这座古城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偶然经过大雁塔时,曾特意向同行人问过附近的高校,那时,“陕西师范大学”就悄悄在杨鹏老师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份古都情怀,让杨鹏老师与师大结缘。
西安有厚重的历史,所以我选择来这个城市工作;师大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我喜欢这所大学。师大的文化无处不在,就连楼宇的名称都非常考究,致知楼、格物楼、六艺楼等等,多有文化气息啊!在这种人文氛围中工作生活,我感到很安心很舒适。
实验室外,杨鹏老师是一个历史“发烧友”,他爱看史书,也偏爱访古探幽。或畅快得意,或偶尔遇挫,酌酒一杯,作诗一曲,“诗酒正年华”。杨鹏老师坦言,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也并非都是坦途,在负情绪很多时,便邀三五同事,小酌几杯,又或即兴赋诗一首,心情就会不自然畅快起来。
2014年,杨鹏教授申请一项重大人才项目,为这个项目他付出了很大心血,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最后落选了。他一句话也没说,关了手机,一个人跑到城墙东门附近,爬上城墙,静静地看老城区里的人来人往。隔天一觉醒来,他又继续投入到平常忙碌的工作中。“当时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把一切项目、实验都抛在了脑后。斑驳的古城墙下,几千年荡气回肠的历史,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之前,我的心变得宽广。”
龙行上林苑,虎啸不高山。
千年帝王气,风雨入长安。
——杨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35岁当上教授,截至目前累计发表SCI期刊60多篇,近年来频频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杨鹏,从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科研活力,向着具有重大原创和应用价值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前行。杨鹏坦言:“我之所以在化学专业的路上不停歇,说句心里话,不是为了什么名利,是为了在科研和生活上,有更大的自由。”
杨鹏教授与爱人是师兄妹,相识相恋相伴,他们于2008年走入婚姻的殿堂。
或许理科生的爱情里,没有那么多的山盟海誓,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杨鹏老师在国外留学时,他的爱人同赴异国他乡,两人互相依靠。2012年,杨鹏老师决心任教师大时,他们同赴师大。这或许是二人无言而浪漫的约定。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杨鹏教授心中
始终有团对科研的热忱之火
知行合一
是他的自勉也是寄语
他与化学的故事
还在继续
……
期待与大家分享更多
教授的实验室故事
欢迎广大师生
在留言区积极推荐
点击下方人名
阅览更多师大人物故事
(排名不分先后)
师大学人 霍松林 | 迟铎|章竹君|傅钢善|李玉虎|郑哲民| 红柯 |刘学智|陈锦屏|于赓哲|王双怀|李化成|郝亮亮|杨清源|韩钢|田大宪|朱文斐
先生的书房 甘枝茂|胡安顺|张懋镕|南长森|尤西林|林乐昌|王晖|裴亚莉
校友风采 刘彦随|李灿|傅伯杰|白烨|刘兴胜|叶舒宪|孙皓晖|余彬晶|李想|王声|刘洋洋|陆骏瑶|秦树强|王伟涛|韩宜飞
青春闪Star 王嘉珍|祁美琪|宋飞朝|连浩|杨倩|刘渝城|陈思婷|翟希川|邹雨青|秦亚坤|刘洋|谭聪伟|肖盛鹏|杨嘉怡
师大身边人 张西京
微尚工作室
记者/ 陈佳薪 姚睿
编辑/ 姚睿 刘书芳 朱璐荷
责任编辑/ 张莹
部分内容来源于《陕西师大报》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看
彩云之南 滇西明珠 | 陕师大定点扶贫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你笑起来的样子,真美!看陕师姑娘创新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