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红烛丨红烛之光,照亮三江源
壮美神奇的高原
波澜壮阔的三江水
这里朝气奋发、蓬勃向上
这里孕育希望、承载未来
这里就是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是一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学校。2010年玉树地震后,为促进灾后教育重建、教育均衡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协调资源,充分利用西宁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域优势和中心辐射作用,在西宁市异地建设了这所青海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寄宿制民族完全中学,使农牧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创新方式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创新举措。
十余年来,一批批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奔赴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扎根奉献,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已有50人在这里任教。
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任教的陕师大毕业生(部分)
“‘西部红烛,两代师表’,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引领和服务西部基础教育是学陕师大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初心,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校党委书记李忠军说。
教育改变人生 知识改变命运
“到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任教并担任校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孩子们清澈的眼眸、纯净的心灵……都让我为之动容,所有的付出我都无怨无悔。”
1988年,张建国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他先后在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山中学、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执教。
张建国
1991年,张建国调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担任首届“玉果班”班主任。“玉果班”面向果洛州、玉树州的初中毕业生进行教育培养,正是从那时起,张建国就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结下了渊源。
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中学校长,曾入选“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的张建国坚信教育可以改变人生,知识能够改变命运。2019年10月,他又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出任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校长,在这样一所年轻而特殊的学校里,继续发光发热。
“张建国校长工作室”授牌
“致性之美、尚德之美、守真之美、圆成之美、兼济之美”是张建国多年教育经验所沉淀的“大美教育”教育理念。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不断挖掘民族学生特长,打造学校教育特色,通过组建多样化的学生社团,举办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得益彰,在校园里快乐健康成长。
做好民族教育,就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绿灿灿的草坪周边,格桑花随风摇曳,蜿蜒曲折的廊桥尽头,是矗立的教学楼、标准化的运动场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样的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让人很难将它与“牧区”“高海拔”等关键词联系起来。然而建校之初,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并非如此,甚至没有自己的校址。
马玲、尹婧是首届公费师范生,2011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任教。她们经历了建校初期的艰辛办学之路——“忆昔蛮荒中,建业熹微里。只叹偏借一隅,春天姗姗来迟,硬件见肘捉襟。且三次搬家,师生辗转,创业艰难。”作为“老三江源人”,她们见证着学校从一无所有到蒸蒸日上,从培养学生洗脸、洗脚、洗澡、洗衣服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到教授拼音、汉字、数学、英语、音符等学科知识,她们既是老师又是父母,陪伴着一届又一届远离家乡的学生走向远方。
“异地办学”意味着离开家乡独自生活,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于玉树州、果洛州等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家庭,对他们而言体会尤为深刻。
杨存宝在课堂上
“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远离父母亲人,从近千里之外的高海拔地区坐十几个小时的大巴,翻山越岭来这里求学,非常不容易。”我校毕业生、初三年级组组长杨存宝说。
2018年,刚入职的杨存宝就踏上了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对点帮扶玉树州囊谦县的支教路途。在大学期间,每个寒暑假,杨存宝都会在贵州山区开展支教活动,他对支教有着深厚的情怀。
玉树州囊谦县在青海最南端,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交界,那里的藏族学生占整个学校的99%。上课铃声响起,“起立!”“爸爸好!”洪亮的童音让讲台上的杨存宝很意外,对藏族学生来说,这是非常崇高的礼节和认可。
杨存宝在囊谦支教
支教一年,杨存宝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收获的可能更多。支教结束欢送会上,杨存宝身上一层又一层洁白的哈达、被学生家长拿起置于头顶的双手足以证明。“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母校的‘西部红烛精神’是指引我前行的明灯,也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杨存宝说。
只有爱孩子 才能教育孩子
不止杨存宝,“爱生如子 真情奉献”是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教师的共同特征。
“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已经从事五年班主任工作的何泽惠对这句话感触颇深。2016年离别陕西师范大学,自踏入学校的第一天,她就把整个身心交给了民族教育事业,交给了学生。
由于孩子们长期不能回家,何泽惠学会了做饭,经常给学生们做好吃的;阳光明媚的日子带他们在操场放风筝,周末带他们去科技馆、书店……在何泽惠的努力下,这个曾经最调皮的班级也慢慢变成了最懂事、最努力的班级。
何泽惠和学生们在一起
在这里,何泽惠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校园、寝室、办公室到处都是她助人为乐的身影。同事们亲切地称她为“小太阳”,家长和学生更是称赞她为藏族的“绿度母”。
“老妈,不管以后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会记住你对我们的好”“妈妈要坚强,50个肩膀任你靠”“老师,你不仅教会我很多知识、教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还给我温暖的关心,你告诉我要善良,我会永远记在心里的”......这些温暖人心的话语,是何泽惠作为班主任最大的幸福。
高原之上,河湟谷地。张建国、马玲、尹婧、杨存宝、何泽惠……50名师大人在这里传承践行“西部红烛精神”,为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呵护陪伴着少数民族学子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他们,只是数十万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缩影。
“建校以来,陕师大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41.7万余人,其中近30万人服务西部教育事业,10万余名全日制毕业生奉献在西部基础教育第一线。”校长游旭群说。
西藏、新疆、宁夏、甘肃、陕西、广西……一代代陕西师大人怀抱教育强国志向,将青春故事写在西部大地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西部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成为支撑西部基础教育当之无愧的脊梁。
“西部红烛”,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写照。“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这十六个字诠释着陕西师大人的家国情怀。建校77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与民族命运起伏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牢记师范大学的责任与使命,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用理想、信念和情怀,扛起了西部教育大旗。学校近70%的毕业生服务在西部基础教育一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贡献了力量,成为支撑西部基础教育当之无愧的脊梁。
【 西部红烛专栏】征稿啦
在您的身边
一定有践行“红烛精神”的好老师
欢迎向我们推荐!
评论区留言或后台私信均可
投稿邮箱:weshare2013@qq.com
微尚工作室
记者/ 张莹 刘书芳
责任编辑/ 张 莹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看
红烛师表薪火传!陕西师范大学2021年毛笔手写通知书今日开笔
师大·风采
西部红烛精神 丨 校风学风 丨 我心中的大学 丨 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丨 1960年5月7日 丨 校庆纪念日 丨 青春告白祖国丨 青春为祖国歌唱 丨 去师大旅行 丨 好想你 丨 新区搬迁十四载 丨 我在!故我书! 丨 师大爱情故事 丨 陕师姑娘 丨 陕师男生 丨 师大人的歌 丨 师 丨 师大十二时辰 丨 师大24小时 丨陕西师范·大雪 丨陕西师范大学℃ 丨 师大PPT
师大·人物
(排名不分先后)
师大学人 霍松林 | 迟铎|章竹君|傅钢善|李玉虎|郑哲民| 红柯 |刘学智|陈锦屏|于赓哲|王双怀|李化成|郝亮亮|杨清源|韩钢|田大宪|朱文斐|陈亚芍|胡曦明
快来为师大点亮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