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盘让你爱上古典音乐的磁带,你还珍藏着吗?

2016-10-29 朱墨青 橄榄古典音乐


橄榄古典音乐“深阅读”   请关注每周六头条

文、图:朱墨青,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1


最近,有个朋友抱怨如今笔记本都不配光驱了,而买来的外置光驱没多久也告罢工,想听听有些书里配的光盘都成问题。


想想确实如此,自己电脑上的光驱利用率越来越低,而听音乐时都懒得去架子上拿CD,更倾向于直接放电脑上的音乐文件,多年收藏的近千张CD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积灰,叫人不得不感叹光盘这一曾经大行其道的存储及传播介质也终将走向晚年。




叫人回想到,作为80后的自己其实还亲历了上一代主流音乐介质的淘汰,这种介质便是盒式磁带。虽然90后也未必没有用过磁带,比如在外语学习方面,但他们在获取音乐方面显然有更多的选择,而80后特别是85前们在初识音乐的懵懂岁月,磁带可以说几乎是除广播电视外欣赏音乐的唯一介质了。我有幸通过磁带迈入了古典音乐的妙境,而幸中之幸则是在磁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在音乐产品相对匮乏的90年代的国内,领略到了磁带的真味。



在南京东路第一百货的斜对面,现在是一块绿地和下沉式广场,而在20年前都是商铺,由环式天桥与对面的百货店们相连,
其中有两爿是深深留在我们这年龄的上海人记忆里的:

一家是天桥下的本土快餐荣华鸡

另一家便是西藏路九江路口的上海音乐书店


曾经的上海音乐书店


1996年起我成为了音乐书店的常客,90年代的音响热,使国外原版音像制品大规模出现在国内市场上,当时CD已是欣赏音乐的主流介质,音乐书店的二楼是CD超市,各大唱片公司的最新原版CD叫人目不暇接,对各唱片公司风格的认知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然而正价132中价110的价位即使在今天都算很贵的,别说20年前了,显然不是作为高中生的我能消费得起的,何况我连播放设备都没有,只有一个Walkman(索尼FX425)。


尽管如此,每次去仍然要上二楼像参观展览一样地看一遍,然后咽个口水下到一楼磁带区。




索尼FX425


当时的古典音乐磁带,主要是国内各音像出版社的引进版产品,对于没怎么听过CD、唯一的比较对象是调频广播的我,大部分磁带制品的音质也是难以忍受的,基本没有细节可言,只要动态一大就糊作一团,高音不是如同雾里看花般就是各种削波失真,中唱有一套皇家爱乐系列质量稍好,上海声像的一系列Sony引进版都让人失望。更大的问题是,这些引进版磁带所涵盖的曲目太少,除了少量入门级大作品就基本是精选集了,而当时的古典音乐广播以及有线音乐频道是真心做好节目的,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即使在今天也难以企及,因而我时常被置于在广播中听到一首自己喜爱的作品而无法觅得该曲磁带的苦恼境地。



我收藏的第一盘原版音乐磁带,是飞利浦为旅行随身听打造的

超长播放勃拉姆斯作品集


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这种无奈,在光顾音乐书店多次后,我忽然注意到在一楼和磁带区并不相连的自动扶梯一侧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柜台,需要营业员拿货的那种,里面居然陈列着DG、飞利浦、Decca等唱片厂牌的原版磁带,价格大约比国产的贵一倍,20元左右。立刻入了一盘飞利浦的播放时间达89分钟的专辑,收录了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库特•马祖尔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小提琴协奏曲(独奏格吕米欧)等著名管弦乐作品。

回家迫不及待地打开磁带
盒,突然闻到一股淡淡的奇特气味,仔细寻找发现气味来源正是磁带本身的材质,查看说明书才发现这是一款以二氧化铬为带基的磁带,也就是俗称的“铬带”,于是秒懂Walkman上磁带类型选择键的Norm和CrO2/Metal两档是起什么作用的了。

随着磁带转
动,首先能听到的是异常明显的底噪,然后是弦乐在近乎夸张的高音中出现,音质并不令人愉快,然而当我调至CrO2/Metal档,背噪瞬间改善,高音也被削弱到了平衡状态,但其延展依然远胜普通磁带,乐器质感强烈,细节呼之欲出,特别是乐队全奏大动态时终于能听得出层次了,令人大呼过瘾!




2




飞利浦1963年8月30日在柏林广播器材展上发布的

用于语音录制的世界首款便携式磁带录音机EL 3300


盒式磁带(Compact Cassette)本属以牺牲保真度来换取便携性的产品,音质上从未能撼动密纹唱片(LP)的主导地位。它于1963年8月30日由荷兰飞利浦公司在柏林广播器材展上推出,最初的磁性材料基于γ-氧化铁(Fe2O3),其高频响应、信噪比和动态范围都有限,因此它一开始只适用于采访机等语音录制需求,类似于今天录音笔的定位。

60年代末,美国杜邦公司将其于1956年研制的二氧化铬合成技术授权于磁带带基的主要生产商——德国巴斯夫和日本索尼公司,在高频响应和动态范围方面大为改善的“铬带”被推向市场。此后,各种为了提高音质的磁性材料应运而生,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60094号标准以规范磁带类别:普通氧化铁带称一类带;基于二氧化铬、二氧化钴及其衍生品或混合物的称二类带;索尼和巴斯夫曾联手开发过一种昙花一现的铁铬双层带,称三类带;1979年,美国3M公司首推基于金属单质而非氧化物粉末的“金属带”,称四类带。这其中,四类带拥有最好的音质,价格也最昂贵。




磁带本身的频响曲线(M)经过播放设备的矫正曲线(P)进行均衡后,磁带才能播放出自然的声音



根据磁带背面的方孔布置可识别磁带类别,由下至上分别为一类带、二类带和四类带,空白磁带最外侧的一对方孔(对应磁带的两面)有两个可以移除的塑料片,移除之后可起到写保护作用,商业预录磁带这对孔都是处在移除状态的。若需恢复录制,只要把这对孔用胶带贴上即可。




打开带盒后的内部结构,将磁带密合到磁头上的弹簧式小软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磁带本身的频响曲线并不平坦,所有磁带播放器都内置有一套电路来“削峰填洼”,这一过程称为“均衡”(equalization)。铬带虽然能够重放更加完整的高频信号,从而使之更适合于录制音乐,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则是高频底噪的增加,即磁带的“嘶嘶声”变得更明显了,因此二至四类带需要采用与一类带不同的均衡电路设置(分别称70μs和120μs),以牺牲一部分高频输出为代价起到抑制噪音的作用。播放器上磁带类型选择键的作用正是在这不同的均衡设置间切换,高档的Walkman和卡座还拥有带类自动识别功能——磁带背面的那些方孔就是为了自动识别类别而设的

与此同时,美国杜比实验室(Dolby Laboratories)发布了他们著名的降噪系统,其中于1968年推出的杜比B降噪逐渐成为盒式磁带录播的规范,和上述70μs均衡设置相比,杜比B拥有更好的降噪效果,同时保留有更多高音细节,因此巴斯夫的工程师对之前区分均衡设置的做法表示后悔,后来大部分商业预录音乐磁带(不包括国内磁带制品)都采用了120μs的特制铬带,带盒背面的方孔也与一类带完全相同,我的第一盘飞利浦原版带就属此类,说明书中也指明了在播放器上应选Norm档而不是CrO2/Metal档。



美国杜比实验室(Dolby Laboratories)


因此我当时的“秒懂”实际上误差不小,后来发现,同时开CrO2/Metal档和杜比B降噪会造成高音被过度削弱而声音发闷,而Norm档加杜比B降噪确实是最理想的配置,要比单开CrO2/Metal档有着更明亮的高音和更宽阔的音场。没想到一盘原版带让我把Walkman玩出了最佳性能。




索尼1979年7月1日发布的世界首款Walkman——TPS-L2



我收藏的与CD同款的EMI Angel Studio系列磁带,封面上标注的XDR是一种可将磁带动态范围拓展13分贝的系统,由国会音乐加拿大分厂于1982年开发


如果说铬带成为盒式磁带迈向Hi-Fi领域的第一步,那Walkman的诞生则真正使盒式磁带跻身于主流音乐介质行列。1979年7月1日,索尼发布世界首款个人便携式立体声磁带播放机,开启了Hi-Fi音乐随身听的时代,人们从此和喜爱的音乐变得更亲密。硬件厂商致力将磁带音质提高到接近LP甚至CD的水平,比如杜比实验室继续推出了杜比S和HX Pro系统,其中前者是比杜比B更优化的降噪算法,又与杜比B设备兼容;后者则能进一步改善高频特性,防止削波失真,从而获得更清澈细腻的音质,且对播放端无要求。

从80年代初开始,商业预录音乐磁带终于成为与LP及数码新秀CD并肩的音乐制品,其实国内很少有人知道,音乐磁带也有一个响亮的字母缩写名称——MC,全称是Musicassette。
翻阅80至90年代初主要唱片公司的目录会发现,当时的很多新录制的专辑都会同时发行CD、LP和MC,比如后来环球唱片旗下几大厂牌为人熟知的唱片编号格式XXX XXX-X中最后的一位数字就代表介质,-1为LP,-2为CD,-4就是MC。此外,唱片公司们还推出了专门为Walkman开发的适合外出携带的超长播放MC,我买的这盘勃拉姆斯选辑就是飞利浦为旅行随身听打造的On Tour系列的一款,编号416 216-4,该系列封面都是老爷车模型,可以说从曲目和录音版本的选择、音质到封面设计都相当值得玩味。


我收藏的DG卡拉扬版贝多芬交响曲原版磁带,两盘有卡拉扬照片者出自60年代版全集(俗称“红卡”),金色封面者出自80年代版全集(俗称“金卡”)



我收藏的一套4盘磁带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全集(阿什肯纳齐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Decca版)


尝到了甜头,音乐书店自然去得更勤快了,但问题是这个柜台就那么几种货,很少再进新货,常常想去碰碰运气却败兴而归,只能感叹也许它曾经辉煌过,我看到的只是一些尾货罢了。不过也有难得遇到新货的时候,那真是能让人激动好一阵子,最令人难忘的是一次居然看到进了一套4盘磁带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全集(阿什肯纳齐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Decca版)的大盒装,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拿下。当时我可是连最通俗的拉二钢协都没怎么听过,直接从他那晦暗而激荡的第一交响曲入门,成了个铁杆拉赫迷。



3


音乐书店的柜台终究是关门大吉了,拓展曲目范围的美好愿望再度陷入迷茫。幸运的是,由于住在东北角的大学区,我很快发现了另一个探索渠道,相信许多前网络时代的音乐爱好者都接触过它,那便是“打口”。虽说打口一般和流行、摇滚等音乐类别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混迹于洋垃圾中的古典专辑也不少。在当年鱼龙混杂的五角场,我便发现了一个摊,打口磁带10元一盒,而且时常有新货,大部分是华纳旗下的Teldec、Erato、Nonesuch等厂牌的专辑,还有不少BBC音乐杂志的随刊专辑。


在打口摊淘得的两盘华纳旗下Erato的Residence系列,每款收录一位作曲家在一个特定城市创作的作品,也有同款CD



正价版专辑磁带款的装帧毫不亚于CD,这是Teldec发行的马祖尔指挥纽约爱乐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与《埃格蒙特》戏剧配乐


虽说打口有点不上台面,而且买回去还少不了一番处理,比如要清理掉带盒中的塑料碎屑,用胶带把封套纸破口处贴上来防止进灰,偶尔还要把断掉的带子接起来,但很快便搜罗到了一系列梦寐以求的曲目——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马勒第五交响曲、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仅仅依靠国内出版的磁带是根本无法欣赏到它们的全作的。除此之外,打口居然还得以成为我紧跟国际乐坛动态的媒介,比如“古乐运动”作为20世纪末古典乐坛的一大潮流当时刚为国内音乐爱好者所了解,而我恰好淘到了一盘由哈农库特指挥的贝九(出自哈农库特Teldec版贝交全集,是最早的几个古乐版贝交全集之一),让我尝鲜到了博古演绎的清新明澈。


在打口摊淘得的一系列BBC音乐杂志随刊专辑磁带版,最前方的一款就是笔者爱不释手的埃尔加第三交响曲手稿首次录音的广播节目


最令人爱不释手的是一盘BBC音乐杂志随刊专辑——由作曲家安东尼•佩恩(Anthony Payne)解说的埃尔加第三交响曲手稿的首次录音,其中分别由乐队和钢琴演绎的已配器和未配器段落使我深深被吸引,同时佩恩对埃尔加晚年境遇的讲解令人感动,还考验了我作为高中生的英语听力。就在买此打口带后没几个月,我在《爱乐》杂志上看到了佩恩完成对埃尔加第三交响曲的“续写”并进行首演的报道,让我深深感到能在一堆垃圾中发掘出这样一款即使在CD柜台都难觅的有趣专辑是多么幸运。

不过在打口摊也有碰壁的时候,有一次我发现了一盘EMI出品的由萨瓦利什指挥伦敦爱乐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正在为找到了寻觅已久的曲目而高兴,但打开包装却发现这并不是一盘普通的盒式磁带,虽然尺寸相似,但带盒的一面为平面,贴有商标曲名等信息,另一面则有一个类似3.5寸软盘上的滑动式金属罩,滑开后才能看到带轮。思前想后半天,觉得它无论如何也塞不进Walkman,只能悻然作罢。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盘DCC(Digital Compact Cassette),这是盒式磁带先驱飞利浦与日本松下公司联手开发的新一代磁带产品,首秀于1992年的菲拉托消费电子产品展,但后来从未引进国内。它使用和普通磁带相同的铬带,但记录的却是数码信号,DCC播放器采取向下兼容的策略,内置数码和模拟两个磁头,使消费者手中大量普通磁带能继续发挥余热。



飞利浦1992年推出的昙花一现的DCC播放器与预录DCC音乐带


DCC上储存的音频内容采用基于MP1的压缩算法,音质与今天码率为320kbps的MP3差不多,而且磁带上专门有一轨用于储存文字,可在播放时显示曲目信息,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在国内曾风靡过一阵的MD。实际上,DCC正是飞利浦推出的与索尼的MD相竞争的产品,同时它也标志着曾经在盒式磁带、CD等介质上曾相互协作的这两大电子业巨头分道扬镳。但在个人电脑和网络时代的迅速崛起面前,不论是DCC还是MD都很快结束了昙花一现的生命,其中DCC先一步败给了MD,于1996年停止开发。

我最终也顺应潮流投向了最主流介质,1998年进了大学之后,我拥有了第一台CD机,一年后又有了第一台电脑。虽然正价CD依然是遥不可及,但也有Naxos这样的廉价替代品,总之是不需要为买不到想听的曲目而犯愁了。不过,看到品相好的打口带还是忍不住会买,直到磁带这种产品销声匿迹。

今天,获取想要的曲目录音已不再成问题,iTunes和各大在线音乐平台有成千上万的专辑可供选择,下载或购买实体唱片,轻点鼠标甚至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然而,我依然十分珍视近20年前那段可遇不可求式的淘货岁月
,它不仅使我亲历了音乐媒介从模拟时代到数码时代的迁过变程,亲历了从广播电视时代到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从而感叹科技对文艺发展与传承的重大推动作用。



在线音乐平台itunes和spotify


更重要的是,虽然今天获取音乐如此便利,却少了一份当年跑音乐书店和打口摊时的憧憬以及淘到一盘久觅不得的心仪专辑时如获至宝般的激动心情,这想必也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音乐爱好者们所难以体会的。所以,尽管今天已经没有设备再听它们了,很多也已经发霉,但我一直保留着当年淘来的这些磁带,它们无疑是我爱乐之路上最珍贵的纪念。





* 请关注每周六第二条 橄榄古典音乐“深阅读”点击标题可以查看往期干货

品读 | 穆特与穆洛娃,两位“M”女神的今昔

品读 | 你会为了唱片封面而收藏一张碟吗?
品读 | 纪念「长征」胜利,听什么音乐? 

品读 | 利玛窦写过中国圣母晚祷?

品读 | 这些唱片封面中的世界名画,你认出哪些?

品读 | 虚拟现实音乐会驾到!

品读 | 《图兰朵》的模糊与迷幻—“雾里看花”的中国情调

品读 | 寻找声音的答案——陈萨与她的德彪西前奏曲

品读 | 说起“异国情调”音乐,你想到哪些?

品读 | 探访英国最古老管弦乐团

品读 | 一张真正发扬文化传统的新专辑推介!

品读 | 2016年金曲奖,苏打绿专辑《冬 未了》值得关注!

品读 | 一篇文章了解19世纪中期的法国歌剧舞台

品读 | 除了德彪西和拉威尔,“世纪末”法国作曲家还有些谁?

品读 |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是什么样的?

品读 | 许忠:报国之心驱使我回来

品读 | 以歌剧《白鹿原》致敬天国里的陈忠实

品读 | 泰戈尔也是作曲家? 以及那些受泰戈尔影响而创作的音乐作品

品读 | 新出版的华人音乐唱片,哪些值得一听?

品读 | 威尔第的“莎士比亚”情结

品读 | 你知道勃拉姆斯最爱的咖啡馆是哪家吗?

品读 | 我们为什么要听“老唱片”?

品读 | 什么是“狂飙突进”时期的音乐?

品读 | 德彪西,不只是“印象派”

品读 | 如何欣赏巴赫《马太受难曲》?

品读 | “鳟鱼之父”舒巴特,丰功伟绩奈何无名

品读 | 好一朵“牛掰的”茉莉花!

品读 | 被骗很多年:原版《恭喜恭喜》不是新春音乐

品读 | 今天,我们如何欣赏莫扎特?

谢谢你,亲爱的克劳迪奥 | 写在阿巴多逝世两周年之际 

品读 | “惊愕”?你们现代人真会玩

品读 | 新年音乐会后 ,我们还能听哪些版本的施特劳斯

品读 | 在这个暖冬,来听听这部名为“厄尔尼诺”的歌剧




扫描图中右下角的二维码可以直接购买

<橄榄古典音乐>秋季刊杂志,30元包邮!



* 阅读原文可同时购买创刊号夏季刊的两期杂志,所有杂志均为第二个工作日发货。微店上购买的杂志物流有任何问题,请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联系小编微信:ganlanmusic


▼了解橄榄古典音乐杂志(点击以下标题可以查看):

《橄榄古典音乐》秋季刊正式发售啦!快来领“三闺女”回家!

《橄榄古典音乐》杂志创刊!

一本30元的古典音乐杂志背后需要耗费多少心血?

《橄榄古典音乐》夏季刊清凉登场!


▼热门文章(点击以下标题可以查看):

大提琴曲《殇》,感动了你却误导了你!

《歌剧魅影》最美的乐章,只有他才有资格演绎

当今乐坛的古典女神们~

我是怎么喜欢上古典音乐的


▼音乐会预告(点击以下标题可以查看):

11月上海音乐会与剧场演出一览
11月北京音乐会与剧场演出一览
11月广州、厦门、深圳音乐会与剧场演出一览
11月西安、重庆、武汉、成都音乐会与剧场演出一览
11月沈阳、天津、长沙音乐会与剧场演出一览
11月苏州、杭州、常州、南京音乐会与剧场演出一览


Q合作、投稿?
A:
请邮件 liujie@ganlan.com.cn

Tips:猛戳阅读原文购买《橄榄古典音乐》创刊号+夏季刊杂志,进入微店可够买最新的秋季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